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3-2011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5)

何謂禪,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言。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實行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事也。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親切,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至於雖修淨土,心念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教化眾生者,皆不得名為修淨土人。

以其不肯依佛淨土經教,妄以普通教義為準,則來生能不迷而了脫者,萬無一二。被福所迷,從迷入迷者,實繁有徒矣。果能深悉此義,方是修淨土人。

眼中無珠者,每謂參禪便是有禪,念佛便是有淨土,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所謂禪,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也就是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宗門裡不把它說破,因為要修行人自己去參出來之故,所以禪宗才用這種話來講真如佛性。這個本來面目實際上就是沒有能觀的我,及所觀的法,也就是寂靜而常照的離卻心念的靈明覺知之純真心體。所謂離卻心念的靈明覺知,就是一點也沒有思慮的念頭,但卻能夠洞然知悉現前之境界。
   所謂淨土,就是真信、切願、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並非只偏指唯心所現的淨土,自性所現的阿彌陀佛而已。

  所謂有禪,是指參究用力到了極點,這時念頭寂然,情慮消亡,於是就徹底見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明明白白的見到自心所具的佛性。
   所謂有淨土,是說真實發了菩提心,生真信,發切願,執持佛名號,求往生西方淨土的專修。

  若是參禪而尚未開悟,或是雖然悟了,但卻悟得不夠徹底,都不能叫做有禪。
   若是念佛只偏一邊,執著唯心所現之淨土及彌陀,而沒有深信及發願,或是雖相信也發願,但不夠真心懇切,這樣都不能叫做有淨土。

  有些人雖然修淨土法門,但心中卻眷戀著塵世,或是求來生為人或生天上,或求來生當出家人,一聽聞佛法,就大開圓解,憶持不忘,然後宏揚佛法,教化眾生,這些人全都不能叫做修淨土的行者。

  因為他們不肯依照佛淨土經上所說的去做,而只以普通一般的教義做為準則去修。那麼他們來生能夠不迷惑而得以了生脫死的,一萬個人中,連一二個都不會有。來生被福報所迷惑,結果從迷惑又進入迷惑之中的人,實在多得不得了。如果能夠深深知悉這種道理的人,才是修行淨土的行者。

  眼球中沒有眼珠的人,往往會說,參禪就是有禪,念佛就是有淨土,這種人自誤誤人,禍害簡直沒完沒了。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3-2011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4)

「何謂佛想門?」

答:
大集經云,若諸王臣打罵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億佛身血。若見被袈裟者,無論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輕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罵,而不懼哉。經云,寧為心師,不師於心。見慳貪人作施想。見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則不為六蔽境界之所纏,蓋成六度彼岸之觀門焉。若住分別之心,自取冥司之罰,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見心,則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1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3-2011 11:49 AM 编辑

回复 501# Nightreelf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言。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但既然借用他宗教义, 就该知天台,华严,法相最终都是实相念佛,都是唯心的。 真言密教识弥陀佛为大日法身如来的五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色界二十三天)

梵身天(第一)、 梵輔天(第二)、 梵眾天(第三)、 大梵天(第四)


梵身天宮。宮純黃金。身白銀色(色界皆爾)衣金色衣。行禪離欲修習火光三昧。故身出妙光勝於日月。非男非女。以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或有減者。身長半由旬。壽半劫。

梵輔天與前天同。若修中禪是貴梵生處。身長一由旬壽一劫。

梵眾天。與前天同。若修下禪諸小梵生處。身長一由旬半。壽一劫半。

大梵天王。名曰尸棄(梁言火已)與前天同。若修上禪則生此也。於梵眾中發大音聲。一切大眾無不知者。梵身諸天各自念言。大梵天王唯與我語不接餘人。我自然得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自在。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是一切眾生父母。後來諸梵第一尊重。顏如童子。名曰童子。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初禪名曰梵迦夷。有宮去於他化自在宮。由旬一倍。

*     *     *

  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這是初禪。初禪這三種天,我們說三層,實際上它是一層;一層,福報享受不一樣。『梵眾』好比是人民,普通的人民;『梵輔』好比是大臣,這是作高官、作大官,享受當然比貧民要高出很多;『大梵天』好比是天王,福報就更大了,同一層天三種不同的享受。初禪,色界初禪,他們雖有享受,諸位要曉得沒有意念,心地清淨。梵是古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清淨的意思。初禪就心地清淨,往上去那更不必講,愈往上愈清淨。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地藏經講記》淨空法師講述


[延伸閱讀] 往生梵天的方法

與其百年間每月供養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
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祭祀。

  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說,他每個月供養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將來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訴他說,他的老師們並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說完後,舍利弗更引領叔叔去見佛陀,並請求佛陀開示確實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舍利弗的叔叔說:「供養一湯匙的食物給真正的聖人,比你供養那些不值得供養的人更好。」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6)

  此已說明禪淨有無。今再將偈語逐段剖晰,方知此八十字,猶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

  其第一偈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蓋以其人既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之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

  猶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禪淨雙修,有大智慧,有大禪定,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

  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     *     *

  以上把禪和淨土,及有禪、無禪、有淨土、無淨土都說明了,現在再把四料簡的偈語,逐段來作一番剖析,這樣才能夠明白這八十個,猶如天造地設,沒有一個字用得不恰當, 也沒有一個字能夠加以更改或移動的。

  第一句偈語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因為這個人既然已經徹底覺悟了禪宗的宗旨,能夠明心見性了,又能夠深入經藏之中,完全知道如來的權變法門與真實法門。而在眾多法門之中,又只以真信切願的念佛法門, 作為自利和利他的通途正行。正是十六觀經所說上品上生的條件,就是讀誦大乘經典,瞭解第一義諦。

  猶如戴角虎是說,這個人禪淨雙修,有大智慧,有大禪定,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聽到他的名字,就喪失了膽量。此人猶如有角的老虎,威風勇猛,沒有敵手。

  對於來求學的人,他能隨順他們的根機來說法。應該以禪淨雙修來接引的,就以禪淨雙修來接引。應該專修淨土的,就以專修淨土來接引。 不管是上中下根,沒有人不受到他的澤被,簡直就是諸天和人類的導師。

  當他臨終的時候,就會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頭的工夫,就能花開見佛,得證無生法忍。即使證得最下一位,也是圓教的初住位, 也有人一證就超越到等覺位的。圓教的初住位,就能現身在一百個世界中作佛,何況以後一位比一位殊勝,一直證到四十一位的等覺位。所以說,下一生就夠做佛祖了。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5)

「未悟從何得醒 ?」

答: 夫長江之源,濫乎一觴,大迷之本,存乎二見,若謂念外立無念,生外立無生,則生死異於涅槃也。萬佛洪音,莫之能訓矣,若了念而無念,觀生而不生,煩惱即菩提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3# 清池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09) (色界二十三天)

光天(第五)、 少光天(第六)、 無量光天(第七)、 光音天(第八)


  光天。以禪味為食。壽命二劫或有減者。
(此天絕音聲,眾生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淨光來作識別)
  少光。略與前同 (語言時口出少光)。
  無量光。略與前同 (語言時口出多光)。

  光音天 (語言口出淨光無邊) 王名樂光 (阿披附天菩薩又名光念又名光音聲) 觀閻浮提臭穢惡氣。上熏七千萬里。是以菩薩不生光音 (天上百由旬遙聞臭氣甚於廁溷) 二禪通名光音。有宮去於梵迦夷宮由旬一倍。

*     *     *

  二禪天人,為什麼叫光音?
  「光」是放光,「音」是音聲。給你說清楚說明白了,光音天以上,佛說法不用言語。言語說法受很大的限制,表達的意思相當有限,沒有放光來的圓滿。
  光音天以上,佛講經說法都是放光,佛一放光,大家一看,統統清楚明白了。那多省事!不要以為我們這個地方天天講經說法,忙得一塌糊塗,以為別的世界也是這個樣子,那你就錯了,你把人家估計得太低了。
  「光」說法,其實我們也能相信。我們走到外面十字路口,那不就是放光?紅的光一放,你就不走了,你就站在那個地方。他要是給你講話:「不能走,停止!」你看多囉嗦,說多少遍你還未必能聽清楚。你看這個多簡單,綠光一放,你就可以通行了。你才曉得這種方法,諸佛菩薩到處都在使用。
  他這個光在某一個部位放出來,表的意思不相同。光的大小、強弱、色彩,那個色彩也是無量無邊。我們看到佛講經,佛在講經之前,許多經典上佛都放光現瑞,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佛一放光,這一部經講完了。夠程度的人,他都明白了。
  然後再講--我們這些人,放光怎麼放,我們也不懂?沒有法子,佛只好再用言說。他一放光,我們就懂了,何必還說?這不必說了,離言說相。既離言說相,哪有法可說?無有法可說。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金剛般若研習報告》淨空法師 1995 新加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關故事] 

天魔波旬影響村民反對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種種煩惱障礙,
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為食。(偈 200)


  有一次,佛陀透過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的一群少女證得初果的機緣快要成熟,他就在該村落附近停留下來。有一天,這群少女在河邊沐浴完畢後,回到她們的村子,這時候,佛陀進城去化緣,但由於村民受到天魔波旬的影響,並沒有任何人供養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見天魔波旬,他當下詢問佛陀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食物。佛陀明白是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不要供養的,佛陀就說:
  「你這邪惡的天魔波旬,造作這種惡行是愚蠢的。」

  天魔波旬對佛陀的話充耳不聞,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誘使佛陀再進城去化緣,再次受到村民的奚落、侮辱,會是很好玩的事。就開口道:
  「你一定餓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會得到供養的。」

  這時,這群少女剛好也達到,她們向佛陀敬禮問訊。天魔波旬當著她們的面,譏笑佛陀:「啊!喬達摩,既然你今早沒有得到任何供養,一定感受到飢餓的劇痛了吧!」

  「天魔波旬啊!我們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是法喜充滿,如同在光音天,只生活在禪定的喜樂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7)

  其第二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

  以其人雖未明心見性,然卻決志求生西方。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為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

  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較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     *     *

  其第二句偈語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是說此修行人雖然尚未能明心見性,但卻下定決?要求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在久遠劫,前曾經發了大誓,願要攝受眾生,像母親憶念子女一般。眾生如困也能夠像子女憶念母親一般,心誠意的想念阿彌陀佛的話,就與佛感應道,交就會佛攝攝受。

  努力修行禪定智慧的人,固然可以往生。就是造了五逆十惡罪的人,臨終時被痛苦所逼迫,於是發了大慚愧的心,稱念佛的名號,稱念十聲,或僅止一聲,就命終了,也都能夠蒙受化身佛的接引,而往生淨土,這不就是萬個人修行,萬個人都能往生嗎?

  這些人雖然念的佛號不多,但因為是以非常猛烈的人心來念的,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可以把他們和泛泛悠悠的人所念的佛號多寡來相比。

  生到西方淨土之後,見到佛及聽聞佛說法的時間雖有早晚的不同,然而只要一生到那兒,就已經進入永不退轉的聖位了。然後再依照各人根性的淺或深,悟性的漸或頓,而證得諸果位。既然證得果位,開悟就更不用說了。正是所謂若是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何用發愁不能開悟呢?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1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6)

「如何遍緣一切,皆見如來 ?」

答: 起心遍緣六塵三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不離如來,名悉皆見矣。此是圓見,非由眼也,故涅槃經云,聲聞人雖有天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可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緣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眾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心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自身,願得佛身,心緣自口,願得佛口。心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天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遍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10) (色界二十三天)

淨天(第九)、 少淨天(第十)、 無量淨天(第十一)、 遍淨天(第十二)

   淨天。以禪樂為食。壽命三劫或有減者。
少淨。略與前同 (三天同習覺無患樂相應禪生是三種天以少方便相應禪生少淨天受樂亦少)。
無量淨。略與前同 (以中方便生此天)。
遍淨天 (梵言韋細依品云以上方便生此天) 王名淨智。四臂捉具持輪。御金翅鳥。三禪通名遍淨。亦名首陀斤。有宮去於光音宮由旬一倍。

*     *     *

  古德說,大概初禪好像還有我們人間社會這種組織一樣,有人民、有官僚、有國王;二禪以上就沒有,平等的世界,真正的共和,沒有什麼國王、大臣,大家統統都平等。平等當中福報還是有差別,差別怎麼來?個人修行的功夫不一樣。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同是一個班級,這很整齊,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還排名次,那就不相同,同中有不同。沒有成佛以前,這一個現象都存在。同樣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在一起要考一考,還也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只有到如來果地那完全平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些理跟事都不難懂。...

  少光天他有光,比較少一點,比起別人少一點;無量光天光就大一點。光從那裡來?給諸位說,清淨心就放光,心地清淨,他就放光。...二禪以上都不要用語言,用放光來代替。
  三禪這就更高了,心地更清淨,三禪叫淨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是三禪的三天。是在心地清淨上差別而言,三光、三淨都是講功行的優劣。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地藏經講記》淨空法師講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6-5-2011 06:04 PM 编辑

第四日 (8)

  其第三偈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者。」

  以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需歷緣鍛煉,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乃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青復作魯公,此猶為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

  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謬誤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耶?

  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辨。

*     *     *

  第三句偈語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這是說此人雖然徹底了悟禪宗的心法,已經明心見性了,然而見惑與思惑的煩惱是不容易斷除的,必須要經歷各種的因緣來鍛鍊,直到都完全清淨,沒有剩餘一絲毫的煩惱時,
才可以出離分段生死。一絲一亳的煩惱都未斷的就不必說了,即使能把煩惱斷到只剩一毫的,也仍舊逃不脫六道的輪迴業報。

  生死的大海如此的深廣,菩提的道路如此的遙遠,尚未回到老家,就一命嗚呼。大徹大悟的人之中,十個有九個的下場都是如此,所以說十人中有九人走蹉了路。
蹉是蹉跎的意思,也就是俗語所謂的耽擱了。

  陰境是指中陰身境,也就是臨終的時候,這輩子與歷劫以來所造的善惡業力現出來的境界。當境界出現時,一眨眼之間,此人就會隨著最猛烈的善惡業力,
去善惡道中受生,一點都不能自作主宰。

  好比負債的人,會被最強的債主牽走一樣。眾生的心念雖然有萬端,但一定是朝心念最執著最沈重之處下墜。
五祖寺的師戒禪師下輩子成了蘇東坡,草堂青禪師下一世成了曾魯公,這都還算是好的。所以中陰身境一出現時,一瞥之間就隨著業力走了。

  陰的語音和意義與蔭字相同,是覆蓋的意思。就是說由於此業力,把真實的本性覆蓋住,使得自性不能夠顯現出來。瞥讀做撇,眨眼的意思。

  有人把蹉字當成錯的意思,把陰境當成五陰魔境,這是因為不知道什麼叫做禪,也不知道何謂有禪,所以才會誤解。怎麼可能大徹大悟的人中,
十個有九個錯走了路頭,隨著五陰魔境去,而著魔發狂呢?

 著魔發狂的人,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何謂自心,盲修瞎鍊的增上慢之人。如何能夠不識好歹,加在大徹大悟的人身上。因為關係重大,所以不能夠不加以辯正。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相關故事] 

草堂青復作魯公

  曾魯公,姓曾名鞏,字子固,北宋江西南豐人。其母信佛,四事供養青草堂和尚,和尚感其恩曰:「老僧願與夫人作子。」某日,和尚見宰相告老還鄉,光榮退休,生一念羨慕心,不久圓寂(年九十),即生曾家。
  鞏誕生時,母憶前言,遣人視之,和尚端坐而化。鞏生而穎慧,雍容華貴。十二歲時,即有文名,早登科第。議論淳正,忠厚廉潔,官至相位。一日,宋神宗問:「王安石為人如何?」對曰:「勇於有為,吝於改過。」可謂識人之評語。世人稱為曾魯公。江西山明水秀,文人輩出。

註:曾鞏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7)

「為何念未來佛即與過現諸佛等 ?」

答: 華嚴經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偈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語等,皆具迦陵頻伽梵音聲相。三法等,盡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聲相好無差也。起信論云,依方故轉,方實不轉。夫如是,則悟者悟於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於一佛,諸佛現前經所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淨因緣,虛空皓月,現於清水,彼佛不來,我身不往。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於心水。如說頌曰,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1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11) (色界二十三天)

善見天、大善見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第廿~廿三)

善見身長四千由旬。亦以禪樂為食。壽三千劫或有減者。光明勝於無熱。
大善見身長八千由旬。亦以禪樂為食。壽命四千劫或有減者。光明有勝善見。
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由旬。亦以禪樂為食。壽五千劫或有減者。此五天通名淨居。諸那含所止。光明最勝。

摩醯首羅天又名淨居。過五淨居而有八處皆悉虛寂。是十住大士之所住處。
法雲菩薩多作此天王。形有八臂三眼騎大白牛。大雲降雨雨大千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唯此天王獨能知之。

*     *     *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通常也稱為五不還天。什麼人在住?小乘三果,也叫做淨居天。

  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凡夫天裡面福生、福愛、廣果跟無想,這四種天人見不到淨居天人,知道他們是在這地方修行,但是看不到。就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有佛菩薩、阿羅漢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人看不見。

  你們拜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講迦諾迦尊者的道場在四川,普通人去荒山什麼也見不到,悟達國師去的時候見到莊嚴道場。有緣才見得到,沒緣見不到,在凡聖同居土。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迦葉尊者還沒有入涅槃,在雞足山,他也常常出來,出來我們也不認識他,他會變化。他要等彌勒佛出世,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彌勒佛出世,經上講五十六億萬年之後,迦葉尊者要等這麼長的時間。人心得清淨,壽命是自在的,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不礙事。

  所以我勸導大家要發願,願力要超過你的業力,你就轉了,你就得自在。你要不肯發願,你的一生決定受命運的支配,你逃不出命運。一定要發大願捨己為人,你才能夠得自在,生活自在、壽命自在、住世自在、教化自在,所有一切事業沒有一樣不自在,願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發願?

  唐朝法照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他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大聖竹林寺,這有緣的人。他見到文殊、普賢,看到法會一萬多人聚會,文殊菩薩講經說法,他還聽了一座,還向文殊菩薩請教。佛法已經進入到末法,末法時期的人根性比較鈍,他向文殊菩薩請教: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法照本來是參禪,聽了文殊菩薩的教誨,發願專心念佛。他又請教:佛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傳授他念佛的方法。以後他離開五台山,離開之後還到處作記號,怕迷了路,下次再來。結果做了幾次記號再回頭,廟沒有了,一片荒山,才知道不可思議,道場不見了。凡聖同居土,凡夫見不到,沒有那個緣分見不到聖人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有人啟請,沒人請,佛就無能為力。世間人誰認識釋迦牟尼佛,誰知道這是一個大智慧的人、天人大導師,誰認識?世間人沒有人啟請,在這種情形之下佛就要入般涅槃,就要示現滅度。淨居天人見到了,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趕緊下來啟請,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所以佛才住世八十年為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我們要感激淨居天人。他要不請法,我們這個世間那有佛法能聞,所以他們也很慈悲,憐憫一切苦難的眾生,勸請如來說法。

  有些經上說摩醯首羅就是色究竟天。在此地為什麼要把它單獨列個名字?經上也有說,摩醯首羅是淨居天人的上首,這個意思也還不錯。淨居天就是五不還天裡面的最受人尊敬的這一位大德稱為摩醯首羅。這是於禪定得大自在,所以摩醯首羅也可以稱為大自在天。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1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10)

  良以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兼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世人不察,視為弁髦,良堪浩歎。

  今人每以話頭看得恰當,臨終去得好,便為了脫。不知此語,乃未開正眼之夢話也。茲引數事為例:

  如清乾嘉間,有三禪僧,為同參。死後,一生江蘇為彭文章,一生雲南為何桂清,一生陝西為張費。三人唯彭能記得前生事。

  後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為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交。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臚。

  彭也放過主考學臺,然頗貪色,後終於家。何作南京制臺,洪楊反,失南京,被皇上問罪死。張尚教過咸豐皇帝書,回回要反,騙去殺之。

  此三人,也不是平常僧,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點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後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     *     *

  其它一切的法門,都是專門仰仗自己的力量,而淨土法門,能夠兼仗佛的願力。其他一切的法門,必須見思惑業完全清淨之後才能夠了生死,而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並且立刻能證聖果。世間的人不明察此殊勝處,把淨土法門等閒視之,真是可悲可歎呀。

  現在的人每每以為話頭看得恰當,臨終去得順利,就叫做了生脫死,不知道這些話,是沒有開正眼的夢話,我且舉幾個例子: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有三位參禪的僧人是同學。他們死了之後,一位投胎到江蘇,叫做彭文章,一位生到雲南,叫做何桂清,一位生到陝西,叫做張費。三人之中,只有彭文章還記得前生的事。

  後來彭文章進入北京參加考試,見到了另外二人,就向他們提到前生三人為同參僧人。另外二人雖然已經記不得,但是三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參加完朝廷的殿試之後,彭文章中了狀元,何桂清中了榜眼,張費中了傳臚。

  彭文章後來當上主考學臺,但是頗為好色,最後是在家裡命終的。何桂清當了南京的制臺,因為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反叛,而失守南京,結果被皇上判死刑。張費還曾經教過咸豐皇帝讀書,回回族要反叛,就把他騙去殺了。

  這三個人也不是平常普通的僧人,可惜不知道要求生西方,下輩子雖然得了一點大福報,二個人卻不得好死,而彭文章竟然貪戀女色,他的下一生,恐怕要比不上這一生了。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5-2011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9)

「佛光與魔光的差別為何 ?」

答: 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無影不耀眼。故楞伽偈曰,佛地名最勝,清淨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燄不壞目,周輪化三有。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淨。光之偽也,令念佛人心躁動恍惚,故涅槃經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1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末学丢失了电邮户口, 与大家分享的资料来源没有了.
以后有缘再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012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2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4-2024 08:25 AM , Processed in 0.10486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