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往生淨土懺願儀(01)

「為何畢竟得生?」

答:天親論曰,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云何觀,云何生信心,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何等為五,一者禮拜門,二者讚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1-2010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讚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

穿著糞掃衣 (註1) ,經脈清瞿可見,獨自在林中避靜處禪定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395)

   有一次,帝釋和諸天神前來向佛陀問訊。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 (註2) 同時也運用神通,從天空中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但當她看見帝釋等人時,就先行迴避離開,但卻被帝釋一眼瞥見。帝釋於是請教佛陀她是何人。

   佛陀說:「帝釋!她是我的女弟子--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她在兒子去世時,十分悲傷沮喪地來找我,我教導她所有因緣和合的萬物都是無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為比丘尼,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她是我做最傑出的女眾弟子之一。

註1:糞掃衣:出家人撿拾別人丟掉的碎布,洗乾淨後,聯綴成袈裟。
註2:本故事為「死而復生」的續篇。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10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日 (9)

  太姜生泰伯、仲雍、季歷,三聖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孫三代女聖人,生祖孫三代數聖人,為千古最盛之治。後世稱女人為太太者,蓋以其人比三太焉。

  由此觀之,太太為至尊無上之稱呼。女子須有三太之德,方不負此尊稱。甚願現在女英賢,實行相夫教子之事。俾所生子女,皆成賢善,應不負此優美之稱號焉。

  其次須認真茹素。人與動物,原是同等,何忍殺其性命,以充自己口腹?己身微受刀傷,即感痛苦。言念及此,心膽慘裂,何忍殺生而食?


  太姜生了泰伯、仲雍、季歷三位聖人。太任生了文王,太姒生了武王和周公。她們這祖孫三代的女聖人,生下了祖孫三代數位聖人,當時是中國千古歷史上最強盛的太平之治。後世的人稱呼女人為太太,是把女人比做三太之故。

  由此觀之,太太是至尊無上的稱呼。因此女人必須要有三太的德行,才不辜負這個尊稱。非常希望現在的女英賢們,能夠實行相夫教子的工作,以使所生下來的子女,都能夠成為賢良的人,這樣才不至於辜負了這個優美的稱號。

  其次必須要認真吃素。人和動物是同等的,怎麼能夠忍心殺牠們的性命,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我們自己身上稍微受了一點刀傷,就會覺得痛苦。想到這點,心頭就覺得夠淒慘的了,又怎麼忍心殺動物的生命而吃牠們呢?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10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往生淨土懺願儀(04)

「何為十念門?」

答: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其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亦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1-2010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輕女孩誘惑比丘

惡念不斷,欲望熾然,追求歡樂的人,
貪愛不斷增長,煩惱(魔)因此繫縛更緊。 (偈 349)


棄除惡魔,觀身不淨,正念現前的人,
滌除所有的貪愛,不再為煩惱(魔)所繫縛。 (偈 350)


  有位比丘在城裡專為比丘興建的休息處進食。吃完之後,他到一戶人家去向一位年輕女子請水喝。這女子一眼接觸這位年輕比丘時,就深深愛上他,為了贏得他的歡心,她邀請比丘,只要口渴,隨時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進一步請比丘到她家應供。她告訴這比丘說:她想要的東西都不虞匱乏,但卻總是覺得孤單寂寞。比丘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也發現自己愈來愈迷戀她,於是非常厭煩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漸憔悴。其他比丘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告誡他:「比丘!仔細聽著,這年輕女子將是你毀滅的原因,一如在過去某一世時,她的所作所為一樣。那時候,你是一位優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們一起外出旅遊時,遇見一夥搶匪.她卻愛上搶匪頭目,所以當你正與搶匪頭目奮戰時,她卻把你的劍交給搶匪頭目,而讓他迅速殺死你,她就是你喪生的原因。現在,她仍將毀滅你的修行生活。比丘!徹底拔除、消滅你心裡對這女子的欲望愛念吧!」

  這比丘從此努力精進,積極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夠如實地領悟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1-2010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日 (10)

  況殺生食肉之人,易起殺機。今世之刀兵災劫,皆由此而來。古語:「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有許多人,雖明佛法道理,而視戒殺茹素為難行。

  民國十年,余往南京訪一友,其人請魏梅蓀見余,以信佛念佛,而不能喫素告。余令其熟讀文鈔中,南潯極樂寺修放生池數十遍,即能喫素矣。

  以其文先說生佛心性不二,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互殺。次引梵網、楞嚴、楞伽經文為證。

  熟讀深思,不徒不忍食,且不敢食矣。魏居士未過二月,即絕不食肉矣。


  何況殺生吃肉的人,容易引起殺生的動機。今世的刀兵災難,都是因此而來的。古大德說:「想要知道世上刀兵的劫難,只要聽聽屠夫家裡半夜殺生的哀號聲就知道了。」世上有很多的人,雖然明白佛法的道理,但卻把戒殺吃素當做很難做到的事。

   民國十年時,我去南京拜訪一位朋友,這位朋友請魏梅蓀來見我。魏居士告訴我說,他信佛也念佛,但卻無法吃素。我就叫他熟讀我的文鈔中,南潯極樂寺修放生池疏這篇文章,只要讀數十遍之後,就一定能夠吃素的。

  這篇文章中先說眾生和諸佛的心性是一樣的,接著說歷劫以來大家互為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的互生關係,又互為怨家、對頭的互殺關係。最後引用梵網經、楞嚴經及楞伽經的經文來證明。

  在熟讀深思之後,不僅不忍心吃,而且也不敢吃了。魏居士讀後不到二個月,就再也不吃肉了。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11-2010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往生淨土懺願儀(05)

「為何"繫緣門"利益最大?」

答: 繫緣門者,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楞嚴經云,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恐煩披覽,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0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望之火

沒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貪欲, 沒有任何的罪過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蘊,
沒有任何的喜悅比得上涅槃. (偈 202)


  一位新娘結婚當天,她的父母親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接受供養。新郎看著新娘子忙進忙出,幫忙準備供養的食物時,心中非常興奮,而無法照顧佛陀和比丘們。佛陀領會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兩人正確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

  因此,為了暫時去除新郎的情緒執著,並轉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運用神通,使他看不見新娘子。由於看不見新娘子,新郎全心專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誠。佛陀就告訴他:
  「年經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氣和憤怒最邪惡,沒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蘊的重擔。涅槃寂靜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悅。」

  謹慎思考佛陀的教誨後,新郎和新娘子兩人都正確了解佛法。佛陀於是准許兩人再次相見。但這時候,兩人已經沒有愛欲的渴望,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世間的實相。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0 08: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日 (11)

  又上海黃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為學佛要事。黃涵之函詢其法,余令其於佛前朝夕代母懺悔業障。因母子天性相關,果能至誠,必有感應。

  涵之依之而行,月餘,其母便喫長素矣。時年八十一,日課佛號二萬聲,至九十三歲去世。

  余望一切大眾,從今日起,注意戒殺茹素,並勸自己之父母子女及親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也。

   今日余所講者,為護國息災之意義。而實行方法,乃在念佛茹素,諸君幸勿以為淺近而不介意也。

  上海的黃涵之居士,他的母親不吃素,而且也不信吃素是學佛很重要的事。黃涵之就寫信問我該怎麼辦?我就叫他在佛像前,早晚替母親懺悔業障。由於母親和兒子的天性有密切的關聯,如果真的至誠,一定會有感應的。

  涵之就依法而行,一個多月之後,他的母親就吃長素了。當時他的母親八十一歲,每天念二萬聲佛號,活到九十三歲才去世。

  我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要戒殺吃素,並且要勸自己的父母、子女及親友,大家一起吃素。要知道,這是保護國家,息滅災難的根本方法。

  今天我所說的,是護國息災的意義。而實行的方法,就是念佛吃素。諸君千萬不要以為很淺近,而不放在心上。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0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觀經初心三昧門

「利鈍二性如何修觀?」

答: 淨要一書,皆歷代善知識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摧邪顯正之大閑也,靈峰銓衡,一字不濫,成時何物,敢浪參耶,竊以十六觀經,淨土勝典,以非凡夫境界,屬想無從,論者非妄勸修持,便概杜措意,然妄修則墮落阬□,概杜則壅塞源流進退兩乖,均失佛旨。不知經為利鈍二性,平分勝劣兩門。利者修前十二觀,感三輩生。鈍者唯修第十三一觀,亦分三輩九品,是則人雖鈍,觀雖劣,而作是一心之宗,如來夙願之力,原無鈍劣。故名此為雜想觀者,指雜亂垢心即是阿彌陀佛不思議身土也,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10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處是彼岸

無此岸(六根)或無彼岸(六塵) (註)
離苦而無繫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85)


   魔王波旬有一次偽裝成一位男子,前去問佛陀:「尊者!你經常提到 "Param"這個字眼,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陀知道這位男子實際上是魔王,就告誡他:「邪惡的魔王波旬,Param 與你無關,它指的是『彼岸』,只由滌除所有煩惱的阿羅漢才能抵達『彼岸』。」

註:真正的阿羅漢不執著於「我」與「我所」,所以沒有內外六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10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1)

   前昨兩日,余曾將因果道理,及護國息災的方法,略略敘述。今日本可不必再談因果,但有不得不申述者,擬進一步,將因果之原理與事實,互證說明,俾大眾知所儆惕。

   現在世人不曉因果之原理,以為妄談邪說。處處討便宜,不肯喫虧。殊不知便宜即是喫虧,喫虧即是便宜。如今之為父母者,多溺愛其子女,不嚴加約束,致養成其好錢財、好貪便宜,以為可以保守家產,不致損失。豈知適得其反,遺患終身。間接則與國家社會,亦有無限之影響,茲舉一事為例。


   昨天和前天這兩天,我曾經把因果的道理,及保護國家,息滅災害的方法,簡略的說過了。因此今天本來可以不必再談因果,但卻又不得不再加以申述。所以我準備再進一步,將因果的原理與事實,加以證明來講,使大家能夠知道而有所警惕。

  現在世界上的人,不曉得因果的原理,以為因果是騙人的邪說,於是就處處占便宜,不肯吃虧。而不知道占便宜就是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現在做父母的人,大多溺愛他們的子女,不曾加以嚴格的約束和管教。以致於養成子女們好錢財、好貪便宜的習性,以為可以保守家產,不會有損失。不知道這麼做剛好相反,而且遺患終身。還間接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無限的影響,下面講一個故事作為例子。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10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淨土十疑論 (01)

「既以大悲為業,為何又求生淨土?」

答: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祇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受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以毆打阿羅漢

不可毆打婆羅門,婆羅門也不可對毆打他的人生氣,
毆打婆羅門是可恥的,婆羅門忿怒更羞恥。 (偈 389)


婆羅門!不報復有大法益,只有在斷除貪愛,
不再意圖傷人的時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 (偈 390)


  很多人讚嘆舍利弗尊者的耐心和寬弘大量。他的弟子也總是說:「我們的老師具有偉大的耐心和超凡寬弘大量。如果受到辱罵或毆打,他仍然保持原來的鎮靜和沉著, 不會發脾氣。」

  有一位婆羅門因為錯誤的知見,卻宣稱要激怒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遇見舍利弗尊者在化緣,就用手打尊者的背。舍利弗尊者甚至不回頭看究竟是誰打他, 只是若無其事地繼續化緣。動手打人的婆羅門懊惱自己的魯莽,就跪在舍利弗尊者的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請舍利弗原諒。他說:「尊者,如果你寬恕我,請你發慈悲心, 到我家接受供養。」

  傍晚時候,其他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他們說,舍利弗這麼做,會使得這婆羅門愈來愈放肆,將來甚至會毆打其他比丘。

  佛陀告訴他們:「真正的婆羅門不會毆打真正的婆羅門,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羅門會在憤怒或瞋恨的情況下毆打阿羅漢。」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2)

   隋代州趙良相,家資巨萬,有二子,長曰孟,次曰盈,盈強孟弱。其父將終,分家資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盡霸取其兄之產。止與孟園屋一區,孟傭力自活。

   無何,趙盈死,生孟家為兒,名環。後孟亦死,生盈家,與盈之子為兒,名先。洎長,而孟家益貧,盈家益富,趙環即與趙先作僕使為活。

   諺云:「天道弗平,盈者益盈。」環一日聞其寡母曰:「趙盈霸汝家產,致汝世貧,今至為其奴,可不恥乎?」環因懷恨,欲殺趙先。

   開皇初,環從先朝五台,入峨谷東數十里,深曠無人。環拔刀謂先曰:「汝祖,我父,弟兄也,汝祖霸我產業,致我世貧。今為汝僕,汝其忍乎?吾今殺汝也。」

  先即疾走,環逐之入林,見草庵,遂入。有老衲曰:「子將何為?」

  環曰:「吾逐怨也。」

  老衲大笑曰:「子且勿為,令汝自識之。」各以藥物授之,充茶湯,食已,如夢初醒,忽憶往事,感愧自傷。

  老衲曰:「盈乃環之前身,霸他之業,是自棄其業也。先乃孟之再來,受其先產,父命猶在耳。」

  二人棄家從釋修道,後終於彌陀庵。見清涼山志。


  趙良相是隋朝代州人,家裡很有錢,他有二個兒子,老大叫趙孟,老二叫趙盈,老二強悍,老大柔弱。趙良相臨終的時候,把家產分成兩份,老大得的那份比較優厚。等到父親過世後,老二就把老大的家產全部罷佔了,只讓哥哥住在花園裡的小屋中,老大只得靠勞力過活。

   不久,老二死了,生到哥哥家當兒子,叫做趙環。後來老大也死了,就生到老二家當孫子,叫做趙先。長大之後,老大的家更是貧困,老二的家越發富裕,而趙環就到趙先家當僕人。

   俗語說:「老天爺不公平,有錢人越有錢。」趙環有一天聽他的寡母說:「你的叔叔霸佔我們的家產,使我們世代貧困,現在你還當他們家的奴僕,豈不是太可恥了?」趙環因而懷恨在心,就想殺了姪兒趙先。

   在隋朝開皇初年,趙環隨從趙先到五台山朝聖。在進入峨谷東邊數十里的地方,深山曠野沒有人跡,這時趙環就把刀子拔出來,向趙先說:「你的祖父和我的父親是兄弟,而你的祖父霸占了我們家的產業,以致於我們家世代貧困。現在落到我當你的僕人,你忍心嗎?所以我今天非殺了你不可。」

  趙先嚇得急忙逃走,趙環就進入林中追逐。趙先見到林中有一座草庵,就逃了進去。趙環隨後也追了進來。屋裡有一位老和尚,就問他說:「你要幹什麼呀?」

  趙環說:「我在追我的怨仇。」

  老和尚聽了大笑說:「你先別輕舉妄動,我讓你自己知道真象。」於是老尚就給他倆藥物,叫他們泡在茶水中喝下去。他們喝完之後,如夢初醒,想起了前塵往事,不禁又慚愧又傷感。

  老和尚說:「趙環的前身就是老二,霸占老大的產業,就是自己拋棄自己的產業。趙先就是老大的再來,所以能夠享受他原先的產業,這難道不是你們父親的遺命嗎?」

  結果他們老人都出家求佛道,最後都在彌陀庵命終,這是清涼山志上的記載。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淨土十疑論 (02)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何又求生?」


答: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

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三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眾人,邪見外道也。

‧摘錄自‧《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沙比丘被控使用咒語

不與俗人親匿,也不與四方遊行的人親匿,
四處雲行,不執著於一屋一瓦,
沒有欲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4)


  提沙比丘得到一個觀想的題目後,就在一座山邊找了一處合適的洞穴,然後開始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緣,村裡的一位老婦人經常供養他。住在洞穴中的一位女精靈覺得很難與一位高貴的比丘共處一室,但又沒有勇氣請他離開,就想用個法子來挑剔他的不是,使他離開。

  她決定附靈在老婦人的小兒子身上。附靈之後,這年輕男子把頭向後扭轉,瞪大雙眼。老婦人看見這景像時,大聲驚呼,這精靈便開口道:「我已經附在你兒子身上了。叫提沙比丘用水洗他的腳,滴水在他頭上之後,我才會離開。」   第二天,提沙來向這婦人化緣時,老婦人遵照精靈的話做,她的兒子就恢復原狀。這精靈於是先回洞穴口去等提沙。提沙回來時,她現身告訴他:「我是守護這洞穴的精靈,你這驅魔人,不要進入這洞穴。」提沙明白自己打從出家那天起,就過著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說,他從沒有犯下比丘不可以使用咒術的戒律。女精靈接著指控他為老婦人的小兒子治療,但提沙回想自己並未使用咒術,於是當下明白,即使精靈也無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滿,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

  他告訴女精靈,像她這樣指控一位具有清淨德行、無污點的比丘,是謬誤的;並且建議她,不要再打擾他,結夏安居之後,他就回祇樹給孤獨園,也向其他比丘敘說與精靈遭遇的情形,他們問他,當精靈禁止他進入洞穴時,他是否生氣?他回答說:沒有。這些比丘就去請教佛陀:提沙尊者宣稱不再動怒,是真的嗎?

  「比丘們!提沙的話是真的,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不再執著任何人,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對人動怒。」佛陀如是回答他們。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3)

   因果報應,彰明顯著,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也。又如現在流傳五臺山人皮鼓一事,亦是因果最顯明可畏者,為言其詳。

   唐北臺後黑山寺僧法愛,充監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廣置南原之田,遺厥徒明誨。愛死,即生其家為牛。力能獨耕,僅三十年。牛老且病,莊頭欲以牛從他易油。

   是夕,明誨夢亡師泣曰:「我用僧物,為汝置田。今為牛,既老且羸,願剝我皮作鼓,書我名字於鼓上,凡禮誦當擊之,我苦庶有脫日矣。不然,南原之阜,變為滄瀛,未應脫免耳。」言訖,舉身自撲。

   誨覺,方夜半,鳴鐘集眾,具宣其事。明日,莊頭報老牛觸樹死。誨依其言,剝皮作鼓,書名於上。即賣南原之田,得價若干,五臺飯僧。

   誨復盡傾衣缽,為亡師禮懺。後送其鼓於五臺山文殊殿,年久鼓壞,寺主以他鼓易之,訛傳以為人皮鼓耳。見清涼山志。

   蓋因果昭彰,無能或逃。然趙氏二子,夙世種有善根,能邂逅高僧,居然成道。若一般凡庸,焉可自蒙?而且撥無因果,自誤誤人,自害害人。


   因果的報應,實在是非常明白的顯著的,猶如聲音與回響,猶如身形與影子,是絲毫不爽的。現在流傳五臺山人皮鼓的事,也是因果分明,值得畏懼的事,詳細情形是這樣的:

   唐朝北臺後面的黑山寺,有個僧人叫法愛,當了二十年的監寺。他把寺裡出家眾的錢財,拿來買了一大片南原的田地。他死了之後,就遺留給他的徒弟明誨,而自己就投胎到南原的田家當牛。這頭牛力氣很大,能夠獨力耕田。三十年之後,這頭牛又老又病,於是管田莊的莊頭,就準備第二天把牛拿來換油。

   當天晚上,明誨就夢面他亡故的師父法愛,哭著向他說:「我盜用了眾僧的財物,替你買了田地,因此這輩子做牛。現在我又老又病,希望你能把我的皮剝來做鼓,把我的名字寫在鼓上面。凡是禮佛誦經的時候,就擊這個鼓。這樣,我的苦才有解脫之日。不然的話,即使南原的山丘變成了滄海,我的罪都還不能解除。」說完,他的全身就往地上撲去。

  明誨醒過來之後,才是半夜,他就鳴鐘聚集眾僧,把他的夢就說給大家聽。第二天,莊頭就來報告說,老牛撞樹死了。明誨就依照亡師所言,把牛皮剝來作鼓,把法愛的名字書寫在鼓面上。他又把南原的田全都賣了,把賣得的款子,拿來齋五臺山的僧眾。

  明誨又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拿來為亡師拜懺。後來,明誨還把這面鼓,送到五臺山的文殊殿去。年代久遠之後,鼓也壞了,於是寺主就換了另一面鼓。這就是後來訛傳為人皮鼓的故事,這件事記載在清涼山志上。

  因果昭彰,沒有人能逃得了的。趙氏二兄弟,由於夙世種了善報,能夠遇見高僧,而能出家修道。若是一般的平凡庸俗之輩,又怎能遇得到呢?因此若說沒有因果報應,那真是自己耽誤自己,也耽誤別人。自己害自己,也害別人。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3)

「既云法性平等,又偏求一佛淨土,
與平等性乖,云何得生?」


  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繫一心一境,三昧難成。 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如隨願往生經云, 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念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0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被控作小偷

不作非分之取--
不管長或短,多或少,鮮美或陳腐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9)

  有一天,舍衛城的一位婆羅門把上身的衣服放在門外地上吹風。這時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丘經過他家門口,看見地上的衣服。他以為這是人家丟棄不要的布料,就將它拿了起來, 卻被這婆羅門瞥見,便追上來,指控、辱罵比丘:「你這光頭佬!偷我的衣服。」比丘立刻把衣服還給他。

  比丘回到精舍時,向其他比丘敘述這件意外。這些比丘開玩笑地問他,這衣服是長是短,材質是好是壞。
  他回答說:「不管是長是短,材質好壞,我都不在意,我絲毫不執著於它。」這些比丘就請教佛陀:「世尊!這比丘說他不再執著於任何東西。真的嗎?」

  佛陀說:「比丘們!他說的是真心話。阿羅漢不會拿不是供養他的任何東西,而且也不執著於物質的東西。」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01:34 AM , Processed in 0.06437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