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3-2009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識不等於領悟

經常說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
雖然聽聞的佛法不多,
但卻能心領神會、如法奉行的人,
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舍衛城附近的果園裡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達那的比丘。雖然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無問自說的偈,但是他徹底明白其中的法義。只要有機會,他就勸別人修習佛法,並且誦這首偈語給人聽。每次他誦完偈語之後,森林裡的守護精靈就很熱切地鼓掌稱讚他。有一次,兩位嫻熟三藏的比丘在眾多比丘的陪同下,前來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請他們分別說法。這兩位比丘問他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很多人願意來聽法嗎?他告訴他們,甚至森林裡的精靈都會在每次說法後,鼓掌稱讚。
  於是這兩位比丘輪流說法。但結束時,森林裡卻靜悄悄的。他們十分困惑,懷疑伊咕達那剛才所說的話。但伊咕達那堅持說精靈會來聽法,並且鼓掌讚嘆,他們就要他親自說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後背誦佛陀的偈語。背誦後,精靈一如往常地熱切鼓掌讚嘆。陪伴他們前來的比丘們看見這種情形後,認為森林裡的精靈對伊咕達那比較友善。
  比丘們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我不認為多聞且經常說法的人就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句偈語,但完全了解四聖諦,經常正念現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3-2009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戴高帽子

民九年常州莊蘊寬到普陀法雨寺,作一首詩,光往彼房與光。光視之,笑笑,放在他桌子上,不拿去。何以故,以帽子太高,萬不敢戴故。然世之好名者,尚求人為己做高帽子。光與彼心相不同,彼以為榮,光以為辱。祈以此語備告同門,至囑至囑。


  民國九年,住在常州的莊蘊寬居士,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見印光大師。因崇仰大師的德行,所以作了一首詩讚嘆大師。
  一天晚上,大師前往莊居士的寮房談話,莊居士將這首詩送給大師,大師看了,笑一笑,把詩放回原處。莊居士問大師說:
  「這是送給師父的,為什麼師父不拿走呢?」
  「因為這頂帽子太高了,我萬不敢戴!這世間有很多好名之人,他們去求別人為自己做高帽子,我的想法與他們不一樣,他們將戴這些高帽子引以為榮,我卻引以為辱!這就是我印光的想法,也是我不拿走這首詩的原因。」

‧摘錄自‧《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09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領神會、如法奉行

彼以為榮,光以為辱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09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訶達拿散盡家財

年輕的時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資糧的人,
像池塘邊捕不到魚的老鷺,憔悴終老。 (偈155)



年輕的時候既不修梵行,又不為生活預存資糧的人,
就像破損的弓,徒然悲歎過去。 (偈156)



  摩訶達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年輕時,不知長進,成年後,與另一位有錢人的女兒結婚,老婆也和他一樣,沒受過教育。兩人的父母都過世後,他們變得非常有錢。但他們都很無明,不知妥善理財,只知花錢,所以漸漸地散盡家財,最後,一貧如洗,又不知道如何營生,只好乞討為生。
  一天,佛陀看見摩訶達拿時,告訴阿難:「看那有錢人的兒子!毫無人生目標,只會花錢。如果會管理財富,他會是非常有錢的人。如果他能放棄世間生活,夫妻兩人都會證得聖果。但他一無是處,所以散盡世間財富,更糟蹋證果的機會。」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0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廉儉樸

迨印書告一段落,印公將回普陀,臨行前,往辭丁居士,告以歸期,且請備銀幣二元,以作盤川。丁居士願意供養五元,請其不必歸還。印公不可,僅受二元,且定於到寺後二三日內設法匯還。丁居士漫應之。及行期已屆,丁居士忽有事欲與印公面商,乃赴其所乘之輪船,遍尋全船,自大菜間房艙以至統艙,未見其人。其後始於爐子間附近發見印公,地位既極狹陋,空氣又極燥熱。他人皆望而以為苦,獨印公取其價廉,侷處期間,怡然自得。丁居士匆匆與之商談訖,遂離船而別。後三五日,即接印公來函,並匯還其所借之款。


  有一次印光大師離開普陀山,去跟一位丁居士洽談印行《安士全書》的事情。洽談完畢,大師要回普陀山,臨走前幾天,去向丁居士辭行,並向丁居士借銀幣二元,以作為回普陀山的船費。丁居士當場拿出五元供養大師,並請大師不必歸還。大師卻說:
   「二元就足夠了!我回普陀山之後,兩三天之內一定歸還!」
  丁居士只得順大師之意,但是並未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到了大師要搭船回普陀山的那天早上,丁居士突然想到還有一件印書的事情要當面與大師商討,於是趕往大師所搭乘的輪船去找大師。丁居士先到普通大房艙去找,沒有找到大師;再到頭等的船艙去找,依然不見大師的蹤影;後來在艙爐的附近找到大師,爐子附近的座位,空間狹小,空氣燥熱,這樣簡陋狹小的座位,別人看到了都會引以為苦;而大師卻因為這樣的船位價格比較便宜,所以怡然自得,毫不介意。丁居士與大師洽談完畢,就離開了。
  過了三五天,丁居士接到了大師的信,並匯還了所借的銀幣二元。
  據丁居士所言:大師為人絲毫不茍取,由於不敢作欺因瞞果的事情,所以信眾供養的錢,一經指定用途,大師絕不會自行更改、變動,更不會這些錢挪作自己的生活所需。其一生清廉儉樸,由以上的事蹟,即可窺見。


‧摘錄自‧《印光法師年譜》、《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21-3-2009 09: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09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

天鵝鼓翅飛行天空,人以神通橫越太空 (註1) ,
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屬後,不再輪迴 (註2) 。 (偈383)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進入佛陀的房間時,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難尊者馬上離開,到外邊去等候。過了一陣子,阿難尊者再度進入時,卻不見先前的三十位比丘。他就問佛陀他們到那裡去了。
  佛陀回答:「他們都走了。」
  「從那裡出去的?」
  「從空中,阿難!」
  「但,世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嗎?」
  「沒錯,阿難,他們聽完說法後都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具有神通。」
  這時候,佛陀看見天空有幾隻天鵝飛過,他說:
  「阿難,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就像天鵝一樣能飛過天空。」

註1:透過修行,人可以橫越天空、凌水而過,遁入地中等。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絕不是奇蹟。
註2:阿羅漢證得般涅盤,不再輪迴。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3-2009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身作則

  大師有位弟子名叫做業笏。他原是一位學問廣博的知識份子。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修淨土。
   有一次,業笏拜見印光大師,大師問他:「你吃素嗎?」
  「僅吃花素!」業笏老實回答。
  「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長素,如何能感化他人呢?」
  業笏面對大師的厲聲大吼,不但毫不介意,反而心悅誠服。
  隔天,業笏寫了一封信來,表示願意贊助大師編輯《淨土聖賢錄》,並對於昨日見面時大師嚴正的慈訓,表示受益良多,萬分感激,讚嘆大師果然名不虛傳。大師看到這樣一封信,知道業笏知見純正,虛懷若谷,且文筆超然、微妙,為末法時代難得的人才,於是請他編輯《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從此兩人書信往來密切,業笏執持弟子禮,請求大師為他皈依,大師為他皈依,法名「止淨」。

  居士,名業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翰林。住館八年,光復後,即隱居。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志淨土。繼讀印光法師文,即知老人法門龍象,尤為淨宗山斗。進知觀音大士,為彌陀左輔,蓮邦智導,遂動朝普陀,禮大士,謁印老之念。於民十一年前往,禮覲之下,以撰就禮觀音疏進呈。(觀世音菩薩本蹟感應頌前,載疏全文) 內有食廷璋之芋,剋日西行句,老人便意其尚未斷葷。乃問,汝喫素否。答曰,喫花素。老人作色呵斥曰,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喫長素,何能感化他人。厲聲大吼,居士欣然樂受。不但毫不介意,實在心悅誠服。次日上書請老人繼續編輯淨土聖賢錄,自願助成。於見面受呵之慈訓,表示萬分感激,歎為名不虛傳。老人見其知見純正,文筆超妙,尤且虛懷若谷,殊為末世罕有,遂請編觀世音菩薩本蹟感應頌。自是函件往來,益臻款密。乃執弟子禮,求老人授皈依,賜法名。老人乃令名止淨。

(以上出自「許止淨居士往生記并頌」, 因許居士臨終往生西方, 特列出後文以參考之)
(接續上文) 民十六七年,避難滬濱,聶雲台居士,請編歷史感應統紀。二書次第流通,凡具正知見之緇素,皆歎其佛理高深,文學精粹。潘對鳧老居士,再請撰佛學救劫編。三書編成,皆印老人料理排印。即四大名山志之印行,居士亦各有輔助,老人序中亦述大概。民二十五年,在報國,再求老人親授菩薩戒。(因昔年奉老人命,自在佛前受過) 居士雖具人難企及之學問道德,而虛懷謙下,逢僧必拜,見佛必禮,通身放下,恪守在家白衣,為皈依三寶弟子之身分,不存絲毫驕矜傲慢,尤為今人所難能。又雖法法融通,而修持唯謹,全同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毫不游移。幸三寶加被,宿業淨行兩相感召。將往昔殺生食肉,惱害眾生之惡業,必使將來生生世世,墮落三塗之後報重報,轉作即今之現報輕報。以便即生了脫,徑往西方,故致近多年來,常多病苦。(請查戒賢玄奘二古德事實,自信斯言非妄) 因森常侍印老,與居士復有鄉誼,平常小事,多與通訊,故知之頗詳。今但敘其大要,至每日定課,精進修持,與兼行世善,竭誠維護三寶之一切細則,均無暇備述。迨民二十七年五月,避難廬山牯嶺黃龍寺,又大病。至閏七月,病稍閒,仍奄臥不能握管,便口授,令外孫代書,函告病時經過,與今後急求解脫,早得生西。但念九華志未出,乃有如不即往生,望先讀為快等意。森念衰殘至此,知非人世久客,十月得福海師函,知已西逝,時年六十三歲。至二十八年,查賓臣居士,將同居寺中之姚半僧居士,致乃兄函(乃兄姚節卿,為居士門生) 抄寄,藉悉居士生西詳情。函云,九月初一日,(指二十七年陰曆) 招弟至前,以後事相屬託。繼則莞爾曰,今早夢見佛來,遍身瓔珞,相好光明,向余曰,我來看汝。余即禮拜,少頃便醒。毋乃世尊慈悲,特來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現接引,令我帶業往生,則大幸矣。語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見。自是不復開聲,唯專心默念佛號,至初三早七時,安詳西歸。通身冷透,頭頂猶溫。入龕時,遍身柔軟如棉,儼若老僧入定狀,面色光澤逾平時。正所謂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緇素見聞,肅然起敬,歎為希有。留寺念佛七日,依律火化,骨灰尚存黃龍寺中。森謂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得如所願,滿菩提願。願見聞者,發菩提心,同念佛號,同生西方。將來七寶池中,得與居士把臂共行,同為彌陀之弟子,聞法證忍,同度娑婆之眾生,以滿居士之願,而為之記。復說頌曰。
  吁嗟淨公,法門金湯,具正知見,安分循常。遍研經藏,深入佛祖堂奧。示現白衣,堅守祇園邊疆。每嗟末季,緇素多忝乎厥職。力倡蓮社,必依僧伽作紀綱。宗說兼通,堪稱外護之翹楚。安僧衛法,益歎龍象之無雙。法法圓融,單提契理契機之淨土教。門門暢達,直往易行易到之極樂邦。今既瓜熟蒂落,果蒙西方教主親接引。尤冀速證無生,不違本願,即回娑婆,護持三寶,普度眾生作慈航。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4-2009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隨著鼓聲起舞的老象

人應該歡喜正念現前,並且妥善護衛自心;
如同象自力脫離沼泥,
修行的人也應自力脫離煩惱的陷阱。 (偈327)



  大象波梨耶年輕的時候非常強壯,但老了以後,卻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時,陷在泥淖中,無法脫困。國王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馴象師去幫助它。馴象師抵達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時,就要人吹奏戰鼓。波梨耶聽見戰鼓聲時,覺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戰場了,精神為之大振,而一鼓作氣,脫離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誡眾多比丘:「比丘,一如波梨耶自行脫困,你們也要自行從精神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4-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在念佛

流寓白門,附讀於獅子橋邊,隨喜於毘廬寺裏,行常問法,願切求師。一日,魏剛長居士訪予寓,笑謂:『子欲師而師至矣。光師為三汊河放生事,適由申來。盍就近歸投?』予知師為蓮宗尊宿,心竊慕之,匪伊朝夕。即往,即拜,即受歸戒於觀音庵中。師知予有老母也,曰:『甘旨在蔬不在肉。』又知予被俗累於瞻園也,曰:『隨地隨時皆可念佛,瞻園固無異祇園。』謹依伏之不敢忽。未幾回海上,予送之站。因待車,露坐於地,人聲鼎沸中,隱隱佛聲,一如平昔。而似粟紅粒,面臂皆盈。蓋夏夜多蚊,任其侵擾而無動於衷焉。一心念佛,四大能空,類如此。 (永思集‧歸依印光大師回溯記)


  有一次,印光大師為了放生的事情,到外地去,張一留居士就近前往皈依。
  大師要回寺的時候,張居士前來送大師。因為車子還未到,候車時,兩人露地而坐。車站很熱鬧,人聲鼎沸,他卻隱約聽見大師的念佛聲,就跟平常沒有兩樣。雖然夏天的夜裡,蚊蟲很多,而大師正襟端坐,念念佛號,任由蚊蟲干擾而無動於衷。他由此觀察到,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大師總能安住身心自在念佛。

‧摘錄自‧《印光法師年譜》、《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4-2009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毘舍佉和喝醉酒的同伴

貪愛與無明充塞世間,如同陷入火燄燃燒之中,
有什麼值得歡笑,值得高興呢?
世間為黑暗所遮蔽,人為什麼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從前,一群舍衛城的男子請毘舍佉照顧他們任性的妻子們,希望在她的指導之下,她們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有一次,毘舍佉在她們的請求之下,帶她們到一處花園去,但他們卻瞞著毘舍佉,帶酒去,更喝醉了,毘舍佉就譴責她們,說她們的先生會很生氣。
  後來,她們要求再去花園,但毘舍佉鑑於上一次的經驗,加以拒絕,她們轉而要求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毘舍佉也就答應了。到達給孤獨園時,她們再次啜飲私自帶來的酒。毘舍佉就請佛陀向她們說法,但這時候她們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機慫恿她們縱情一番,她們果真就在園中大聲喧鬧,唱歌、跳舞、鼓掌雀躍不已,佛陀明白她們受到魔波旬的影響才會如此放肆,便在心裏想著:「絕不能讓魔波旬有機可乘。」
  佛陀於是從眉間放出暗藍色的光,使整個屋子暗下來,他們因此受到驚嚇,慢慢安靜下來,佛陀接著從位子上消失,然後化身在須彌山上,放出千個月亮般的白光。
  佛陀告誡她們:「妳們不該在園裏如此不恭敬。由於妳們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機會使妳們不知羞恥地放浪形駭,現在開始撲滅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惡的激情吧!」
  佛陀確定她們都對佛法建立起無可動搖的信心後,才返回祇樹給孤獨園。毘舍佉也趁機請教佛陀有關飲酒的問題,佛陀就向她們解釋飲酒的害處,並且說明無數眾生因為飲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佛陀說法後,她們終於明白佛法,從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4-2009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慎行

大師離錫赴姑蘇。住蘇州道前街自造寺。諸慧心於黃昏至寺晉謁。時氣候炎熱,大師納涼園中,躬自汲井水淨面。諸慧心請為效勞代汲,大師辭曰:「予居南海數十年,事事躬親。出家而呼童喚僕,效世俗做官模樣,予素不為也。」又曰:「予夙業重,眼目不如人,以是常服清寧丸耳。」次日,諸慧心再謁,袖丸呈之,並請以胞兄暨長男並謝君三名單求皈依,大師慨然許之,即就自造寺登座,說居士戒。說畢,適邑人劉柏蓀居士至,同座席次,柏蓀啟請大師定期偕蘇之某巨紳上莫干山避暑。大師正言厲色曰:「予住普陀,氣候愈熱,愈喜做事。天天握管寫信且不暇,何暇學今人時髦乎?」又謂:「某紳將《金剛經》信手放坐凳之上,某紳受詩書之訓,將經亦同等看待乎?予不與此輩同行!」


  有一位劉柏蓀居士,想請大師跟蘇州某位有錢人一起到莫干山避暑。大師一口回絕說:
  「我住在普陀山,氣候越熱,越喜歡做事。天天執筆寫信時間都不夠用,哪裡有時間學人時髦去避暑呢?何況那位某某有錢人,曾經將《金剛經》隨手放在座椅上,他把經書看做跟一般詩書一樣,那樣不尊重經典的人,我是不會跟他一起同行的。」


‧摘錄自‧《印光法師年譜》、《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09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一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9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尊者慈悲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9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受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4-2009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業報

如果只砍伐樹,而不斷除它堅固的樹根,則樹會再生;
同理,如果不斷除愛欲的根本,則苦會一再生起。 (偈 338)



貪著愛欲的人,會被貪欲所襲捲,透過六根而產生的思緒,會使他(她)受苦,一如狂潮襲人。 (偈 339)


潮浪(貪欲)四處衝擊。蔓草也茂盛發芽,到處攀附(註),
看見蔓草擴散時,應該用智慧斷除它的根。 (偈 340)



欲樂無常。
因此,沉緬欲樂,追求享樂的人,生滅不斷。 (偈 341)



沉溺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落入陷阱的野兔,
他們受到煩惱和五蓋的緊緊纏縛,長期輪迴受苦. (偈 342)



耽於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陷阱內的野兔。
因此,志求涅槃的比丘應該棄除貪欲。 (偈 343)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緣時,瞥見一隻母豬,佛陀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說:
  「阿難!這隻豬在上一佛時,是住在一處精舍附近的母雞,所以有機會聽聞經文的唱誦,因此死後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廁所中看見蛆蟲,而正念現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義;死後,往生至梵天,為婆羅門。今生,由於以前的一些惡業,卻又投胎為豬。阿難!請留意觀察善惡業,如何使人生死輪迴永不間斷!」


:以譬喻貪欲如同蔓草,經由六根,染著六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4-2009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妳的志尚太高了!

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喫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她來。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個清淨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 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者樣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者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有位女居士,已經五十多歲了,學問很好。有一天,經由親友的引見,她拜見印光大師,見面時大師勸她:
  「妳年紀大了,應該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女居士說。
  「妳這樣的志向太下劣了!」大師回應她。
  「我是要即身成佛的。」女居士辯解。
  「妳這樣的志向又太高尚了!為什麼像極樂世界這樣清淨的世界妳不肯求生,偏偏要選擇生在如此濁惡的娑婆世界?妳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也不是像妳、我這樣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學佛應觀自己的根機。所謂應病與藥,方能藥到病除。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4-2009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2# 不敗 的帖子

回复不敗, 钦生和 kkyen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9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咧!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9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ightreelf 于 18-4-2009 12:01 PM 发表
如果只砍伐樹,而不斷除它堅固的樹根,則樹會再生;
同理,如果不斷除愛欲的根本,則苦會一再生起。 (偈 338)


貪著愛欲的人,會被貪欲所襲捲,透過六根而產生的思緒,會使他(她)受苦,一如狂潮襲人。 (偈 339)
...


如果往生至梵天,还是会投胎為豬吗?我不明白,可以讲解一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nggi 于 19-4-2009 09:17 PM 发表


如果往生至梵天,还是会投胎為豬吗?我不明白,可以讲解一下吗


往生至梵天也会寿终,还是会投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4-2024 08:39 AM , Processed in 0.0681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