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004|回复: 86

进化论--人类最大的科学误区

[复制链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2-2007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前 言    据说,在久远的远古时代,寂寥四极,落寞八荒,冷冷清清的地球上没有动物也没有植物。湖泊池塘,面平如镜,连一片浮萍都没有;大海汪洋,一望无际,连一根海藻都没有。

    偶然有一天,电闪雷鸣,轰隆隆地在海面上滚动;狂风呼啸,把海水卷起来化作浪头。霎时间,雷电抓住了一个涌得最高的海浪,把它打得粉碎,连水分子都分解开来,和空气中的氮原子合成了氨基酸分子--- 据说它就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本源。

    氨基酸分子偶然地产生出最低级的生物--- 海藻; 海藻在数不清的“偶然”机会后,变出了低级植物和动物。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偶然”机会后,低级动物变成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最后是灵长类的猴子--- 据说它就是人类最直接的祖先。
      
    以上故事应该是当前进化论最好的版本,它是达尔文原版在当今科学最新成果基础上的优化结果。进化论者把上述变化过程叫做“进化”,并且说,那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

不过,严肃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变化要全部通过随机事件按随机概率去自我实现,排除一切外在智能生命的参与,其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有位科学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这种可能性,就像在餐桌上放一袋面粉,一盒巧克力,一袋糖和几个鸡蛋;等到许多意外事故相继发生完了以后,你就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盆可口的巧克力蛋糕。

从理论上讲,不能证明以上事件不可能(所以才说“可能性几乎是零”)。但实际上,按随机概率来计算,你就等到天荒地老,也没法吃到这盆蛋糕的。如果再考虑到目前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地球周期性毁灭的理论来看,哪怕从理论上讲,那盆巧克力蛋糕也没法作成。因为还没等到那盆蛋糕自己形成,地球已经毁灭了多少次了。

    进化论是西方人的发明,东方人几千年来的佛道文化没有这种遐想。但当今相信进化论的人中,比例最大的是中国、前苏联和原来的东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权力被用来禁止或灌输信仰。前苏联曾经动用科学院的一切力量去批判孟得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造成科学史上大笑话,但毕竟已成过去;而中国政府自从1949年以后就一直在持续地压制和迫害各种宗教信仰的同时,强制性地灌输“无神论”、“科学共产主义”和“进化论”。“科学共产主义”因为经济上的失败而被举国上下的人彻底抛弃了;“无神论”理论上太脆弱,又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思想浪潮的冲击,现已在弥留之际;唯有“进化论”,至今还在不少中国人头脑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许多中国人都声称,“我是信仰进化论的”。

其实,许多中国人对进化论的相信还谈不上是信仰。信仰是相对于“不信仰”而说的,是基于对两种以上的对象比较、思考和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可资比较的对象,没有思考的过程,没有抉择的权利和自由,怎么能叫信仰呢?信仰本身就是享受思考自由和抉择自由的体现。剥夺你获得不同思考对象的权利,不给你比较和选择的自由,也就剥夺了你的信仰自由,你还有什么信仰可言呢?

进化论,就象无神论和“科学共产主义”一样,实际上也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尽管它们都堂而皇之地批着科学的外衣,而中国政府却是仗着手中的棍棒,不由分说,硬生生地把它们压入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去。

当进化论初入中国时,许多知识分子是表示怀疑和反感的。不少人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大表怀疑并严肃地提出了置疑。但“反科学”和“不信任党”的大帽子马上就抛向所有的怀疑者。在当时的中国,这些帽子的份量不是现在的人所能想象的。对政府提倡的东西稍有微词,便是“与党离心离德”,轻则教育批判,重则丢入监牢。那怕不作声,偷偷听一下“美国之音”的中文广播,也可判刑五年,罪名是“偷听敌台”;国外一切科学研究,国内没有的,全是“资产阶级邪说”。谁敢附和“邪说”,立即大祸临头。当然,由于政府的全面封锁,那时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根本就不知道国外到底有些什么“邪说”。直到1978年,国内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新生提到国外早已是尽人皆知、国内也已经开始研究的“生态学”时,还被一位“大学教师”斥之为“资产阶级邪说”。由此可见思想钳制的恶劣影响之深远。

当一代知识分子被打整得服服贴贴甚至摇尾乞怜之后,进化论便跟在无神论和“科学共产主义”后面,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科学殿堂。凡是要想保住眼前平安的人,都只好作了思想的顺民。而在中国那种罐头式的封闭社会里,进化论的地位也日渐巩固,最后“打遍天下无敌手”--- 因为一切可能的敌手都被中国政府“拒绝入境”了。

这种社会环境,就象生物试验室里为了培养某种微生物而专门调配的“培养基”。微生物们自己乐颠颠地在里面繁殖生长,以为自由自在,其实完全是按照实验设计者的目标在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相信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傻瓜,其中有不少很聪明的人。但环境对人的思想是有着极大甚至决定性影响的。你所生活的“培养基”里没有放入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营养素,再断绝你独立思考的素材,不管你多聪明,也是很难得到正确结论的。许多知识分子在国内都声称自己信仰进化论,到了国外,一旦接触到另一观点的研究资料,便产生动摇,甚至放弃了进化论。

1982年盖洛普民意测验说,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生命在轮回转世中永远存在,而英国的民意测验还高于四分之一;至于相信人死之后生命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不一定是轮回)的人则高达三分之二。由于生命永存的观点与猴子变人的进化论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比较合理的估计是,西方主流国家中不相信进化论的人可能占三分之二左右。如果再考虑到轮回转世的研究一直在拓广着自己影响的层面,而进化论却在现代科学各个分枝的不断发展和证据更新面前越来越处于守势,甚至穷于应付,那么,不相信进化论的人只会比上面估计的更多。

西方相信进化论的人比例反而更小,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他们可以不接受强加的“信仰”,还能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证据,随时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信仰。1987年的时候,美国的报纸上就有学生家长控告校方强制灌输进化论的报导。细看方知,原来是一个讲进化论的中学教师没有征求学生的同意,便把学生留在教室里听进化论的课。学生回家一说,一位家长马上大兴问罪之师,指控校方侵犯学生信仰自由。

亲爱的读者,科学的真理应该用头脑去思索,用勇气去探寻,用事实去验证。如果您是一个严肃追求真知的人,就请您捧着这本册子读下去。我们仅以至诚友爱之心,向您提供一点思索的材料、科学的事实,让您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进化论,一个永远的假说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种间相似性的一些零散的事例,融合前人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提出了进化的观点,认为今天复杂的生物界是从简单的原始生物一步一步地进化来的。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新奇,非常大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因为它对于当时的整个科学界和人类的思维能力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并且给予了那些正在跃跃欲试、寻找着突破传统思想路径的科学家们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观察,假设,验证的“三步曲”,至今还是实证科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规律和抽象科学定理所奉行的准绳。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成功地走完了前两步;进化论这一最具诱惑力的假说,至今仍然是一批科学家酝酿科学美梦的温床。

为了回答达尔文当时不可能回答、而又自始至终都有人提出的问题:复杂的生物来自原始生物,原始生物又从何而来?追随达尔文的现代科学家们把生命的起源推回到了迄今最本源的一步:氨基酸分子。而氨基酸分子,他们说,又来自雷电和海浪“偶然”的相遇。这样不但进一步圆满了进化论的“进化”过程,使其具有更加丰满的科学形象,而且把它藏入了“偶然”这一个迄今为止最神秘、最能回避致命攻击的保险箱中。

达尔文自己没有,也决不可能亲自走完“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步。他把希望寄托在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上面,盼着有一天生物学中各个物种的化石会丰富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这些化石,毫不犹豫地点头认可进化论是揭示了自然界生物的真实面目的科学理论。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这最后一步是如此之难: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已有的化石不但远远不能把进化论推上科学理论的宝座,而且其中越来越多“不受欢迎的”化石又在拼命地拖着进化论往下沉。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本来是进化论最得力的开路先锋,随着科技的发展,观察的细化,人们发现比较解剖学被用来支持进化论是个逻辑错误;而支持进化论最力的胚胎重演律本身就是观察错误的产物,更别说在用于进化论时还有逻辑毛病了。

用来圆满进化论的分子生物学在帮了进化论一把后,却又不断地产生出让进化论尴尬难堪的新结果来,不但现在成了进化论前进途中的一大路障,而且越来越威胁着进化论的生存(特别是在数学的支持下)。

数学,本来和进化论毫无瓜葛,现在也带动着一些有反进化论倾向的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理论等)反进化论,甚至亲自伸出概率论的铁手,要把进化论从“偶然”的保险箱中抓出来,让它的弱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主张生命永恒的轮回转世之说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佛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一批西方一些本来不相信轮回转世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咨询医生,精神病学者一个个相继投入轮回转世的研究。他们著书立说,影响面很大。

从当前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进化轮自身的局限来看,进化轮是不可能走完这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步了。它将以一个假说的身份永载史册。

进化论根子扎得较深、日子过得舒适的地方还是那些过去的共产党独裁国家。一切对进化论可能的挑战都被国家政权的铁拳头挡开了;假说被广泛当作科学真理来强制性地推销。可惜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得太久了。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速,进化论在这些国家同样要碰到现在在西方国家碰到的问题。

我们在中国时也是从小就信仰进化论的,把它当作绝对的真理来维护,并且从来不敢想象还有人会不相信进化论。到了国外后,有了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有了自己思考自己作抉择的自由和权力;就象久羁牢笼而翅膀已经退化的小鸟终于破笼而出,羽毛渐丰,有了自由翱翔于蓝天的能力。身在中国多年,思想被人钳制而不自知,还自觉聪明能干,高人一头。回想起来,真是可惊可叹、可悲可笑。

作为过来人,我们真心希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中国人,都有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自己思考的自由和自己作抉择的权力。而这,就是我们编辑这本册子的目的。
返回目录
2.1         “魔王的圣经”
进化论提出的年代,是西方社会靠武力积极扩张以寻求海外市场,物质实力正开始取代道德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的时期。同时宗教经历了中世纪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人们逐渐对古老的信仰失去信心。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享受,人类前所未有的残酷竞争成为社会的现实。适者生存的思想无疑是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心态的。达尔文曾把自己的学说称为“魔王的圣经”[1]。虽然这是针对基督教而言,但从进化论产生迄今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这个名称是恰如其分的。

返回目录

2.2         达尔文的疑惑  
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时,他对自己理论的疑惑可以从一个牵强的例子中透露出来。在《物种起源》的第一版中,达尔文用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认为一种熊可以下到水中,变成水生动物,最后变成像鲸那样巨大的生物。所以他讲,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自然选择,熊也可以变成鲸。在以后的修订版中,达尔文把这个说法去掉了。但有趣的是,他的这个熊能通过自然选择变成鲸的观点,正是整个进化论的中心点:一个物种可以变成另一个物种。而且,鲸鱼进化的说法也沿用至今。当然,这些可能给进化论蒙上阴影的东西以后的进化论者也不会再说。

返回目录

2.3         人云亦云,误把假说当理论
严格地讲,进化论只是解释生物现象的一种假说。从上面鲸鱼进化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达尔文在归纳已有的实例,形成自己的假说时,搀进了自己非常大胆的猜想。

无论是猜想还是当时已有的实例,是根本不可能用作严谨的科学证明而把进化论推上理论高度的。达尔文自己也只是希望将来能发现更多、更确凿的证据。

但后来的一些学者,出于对这一假设的喜爱和急于把它提上理论高度的热切愿望,便有意无意地把它当作理论来宣传了。更有甚者,还有“科学家”心急如焚,挖空心思地造了物证,划了图形,着文“证明”进化论的真确。当事情败露,问到其动机何在时,其回答倒是一点都没搀假的:我太喜欢进化论了,所以希望它是真的。

这种制造物证的“科学家”只是极端的和个别的,但其心态却是普遍的。在这种着急上火的心态驱使下,写书着文便很难作到冷静和客观了。情绪化和理想化的传播越来越广泛,以后的人也就人云亦云,渐渐地把假说当成了真理。“人云亦云”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唯其“最普遍”,无论一般人还是科学家,能逃其制约者,可谓少之又少。

扶持同类,压制异己,是又一个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相信进化论的人多了,不信的人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可资比较的对立面少了,甚至没有了,许多人便会随波逐流地成为进化论的尾巴。特别是在中国、前苏联和前东欧等专制国家,情形更是如此。

返回目录

2.4         进化论陷入重重危机
接受一个假说的人再多,也不能使这个假说上升为真理。真理需要确凿的证据和无可辩驳的严密推理,这正是进化论所缺乏的。达尔文一句“化石记录不完全”掩盖了问题的实质。随着科学各个学科的迅速发展,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许多学者开始反戈一击,在大量事实和严格的推理面前,进化论陷入了重重危机。当假说和事实根本对立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说相信事实。但真正谈及事实的时候,一些头脑顽固的人又会以各种理由躲闪回避,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返回目录

2.5         在通俗易懂的事实面前,自己来审视进化论
多年来,进化论的研究一直都是门外人难以深入涉足的。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生命结构,都搞乱了专业学者的思路,何况其他领域的人?这就使得对生命演化的研究成了进化论者的“专利”。也就是说,进化论者代替公众在思考,甚至代替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在决定真理。真的“隔行如隔山”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简化复杂的问题,用简明的语言把复杂的现象解释清楚,而不是越弄越混乱。对任何问题,如果陷在其中,必然被枝节的思路缠绕不清,在细节上就事论事;一旦看清了全局和根本问题之所在,自然不会迷在问题当中,也就能提纲挈领、通俗简明地把问题讲清楚。进化论并非艰深的数学和物理推论,主要是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因此是人人都能懂的东西。

这里,我们在近来相关领域的一些突破性发现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从几个方面提出进化论的致命问题之所在,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给每一位读者。通俗简明的论述使得每位读者都可以亲自来对比、明辩,再也不必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了。

返回目录

2.6         参考文献[1] 舒炜光,《达尔文学说与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

返回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进化论三大证据的破灭
不迷在具体的专业术语里就事论事,在宏观上,一个有趣的逻辑分析否定了进化论的证明思路。对此,各种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明白。



进化论的立足,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们相继瓦解了。我们先来分析比较解剖学。  



3.1         进化论三大证据的破灭之一 ─ 使用比较解剖学证据中的逻辑错误


3.1.1        比较解剖学证据的使用方法  ─ 乱用逆命题
如果一个科学假设的证明包含了任何一点逻辑错误,这个假设就不能依靠这个证明上升为理论。用比较解剖学来证明进化论,形像地说就是:“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徵;因为人和猿有许多相近的特徵,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



用逻辑的语言来说就是:如果一个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也为真。这当然是最简单幼稚的逻辑错误。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这个逻辑错误也是非常普遍的。



简单地说,带有一个条件和一个结论的陈述句,只要意义不是似是而非的,都可叫做逻辑命题。如果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所得到的命题就叫原来那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这样再换一次,又和原命题一样了。因此,一个命题一旦产生出逆命题,它们每一个都是对方的逆命题,所以又叫互为逆命题。



互为逆命题的两个陈述,结构上密切相关(因为它们有相同的两个构成成份,只是这两个成份扮演的角色 ─ 条件和结论 ─ 刚好相反),但是它们的逻辑值(“真”或者“假”)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一个对,另一个错,也可能两个都对或者两个都错。



举例来说吧,下面是三组互为逆命题的陈述,每一组里两个命题的逻辑值都和另一组里两个命题的逻辑值取法不同:



“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因为甲比乙小,甲就是乙的弟弟。”这两个命题中,第一个是对的,第二个是错的;



“如果一个数能被二整除,这个数就是偶数;因为一个数是偶数,这个数就能被二整除。”这两个命题都是对的;因为“能被二整除”就是“偶数”的一个定义,用定义作条件的命题,都是可逆的(逆命题也对);



“如果一个人会骑马,他就会开车;如果一个人会开车,他就会骑马。”这两个命题都是错的,因为“骑马”和“开车”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



现在回到第一段中关于进化论的一对命题中去。第一个命题“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徵”,本来就是归纳出进化论假说的出发点,虽然听似有理,其实无法证明,因为“进化”的定义不是用“相近特徵”的多少来判断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可以证明,其逻辑值(“真”或“假”)也和第二个命题的逻辑值毫无关系。第二个命题“因为人和猿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由于不受第一个命题真或假的影响,其唯一可能取“真”值的办法是:把“进化”直接定义为“ 有许多近似之处”。但这样一来,不但猴子是你的祖先,满街上男女老少全是你的祖先!因为任何人与你的“近似之处”都比猴子与你的“进似之处”要多得多。真要把人类搞成这样的“一锅粥”,只有“魔王的圣经”才干得了。



但是人们对这样明显的逻辑错误却宽宏大量,不予追究。大约是进化论的证据本来就难找,再在逻辑上一认真,就没有证据可言了。



返回目录



3.1.2        进化论用的是归纳法吗?
有人曾说进化论用的是归纳法(当然是指完全归纳法,而绝非数学归纳法)。这就意味着要对世界上所有的物种,一个一个的都把它们由之而来的“进化前辈”找出来!只要有一个“归纳”不进去,进化论就脱不了手! “人由猿进化而来”只牵涉到人这一个物种,而至今还没有令人诚服的证据。



如果再考虑到史前文化、进化的速度、物种爆发式产生的方式、进化的概率等等许许多多的因素,势必有太多的对象归纳不进去,而且还可能引出否定进化论的反例来。提倡此说者还是早早收起来吧!



返回目录



3.2         进化论三大证据的破灭之二 ─ 胚胎发育重演律被否定


1866年,德国的海克尔(Haeckel E.)提出了重演律(或称生物发生律)的说法,认为高等生物胚胎发育会重现该物种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论刚刚奠基的时代,重演律立即成为进化论最有利的“证据”之一。随着生物学的发展,重演律在不断发展延伸的过程中,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在理论上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而且深入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重演律的提出是粗略观察的结果,基本失去了事实的支持。站在今天科技水平的角度,再来看看这个假说,“外行人”都能一目了然了。



返回目录



3.2.1        用假说证明假说,累死也无法弄假成真
重演律本身是一个假说,它来自对胚胎发育中一类现象的观察总结;但它只挑选了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结论的现象,回避了更多的不利事实。这一产生假说的方法与进化论的产生方法本质上完全相同。其区别只是:进化论选用了物种之间的相似特徵作为归纳的线索,而重演律则在高等生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上去寻找归纳的线索;进化论的结论是“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来的”,而重演律则说“生物进化的过程会表现到胚胎发育的过程上来”(这个结论只限于具有胚胎的高级生物)。



但是这样一来,任何用来归纳出重演律假说的证据都是根据进化论来判断的。因为你选出任何一件证据,认为它表现了生物进化过程时,你已经用了进化论来作为你归纳假设的基础了。自己是“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过程”孕育出来的假说,又想回过头来证明进化论。打个形象的比喻:重演律本来是“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过程”的儿子,现在他反过来宣称“进化论”是他的儿子!这在人类叫做“乱伦”,在思维上可称“怪圈”,在逻辑上叫“循环论证”(虽然只是最简单的循环),都是致命的毛病。



用重演律证明进化论,也可形式地表述为:“由于进化论的真实性,胚胎发育会重演进化的过程;因为胚胎发育会重演进化的过程,所以进化论是真的。”



这和前面已经分析过的“乱用逆命题”一模一样。



返回目录



3.2.2        重演律事实上是一个观察错误
现在,很多学者证明了重演律是一个观察错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所着的《人的生命之始》(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一书中, 以详尽的资料证明了人的胎儿开始就都是人的结构。例如以前认为胎儿早期出现的象鱼一样的“鳃裂”,实际是胎儿脸上的皱褶,完全是人脸的结构,被硬说成“鳃裂”。胎儿在9毫米左右,身体下端的突起好像是尾巴,其实没有任何尾巴的结构特徵,那是一条中空的神经管,它发育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暂时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复了。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残迹器官[1]。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 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解释为人类祖先的特徵;要按这种逻辑,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跳出进化论的思想框框一想,就会发现所谓的“返祖现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病变的反映,和人类祖先联系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



返回目录



3.2.3        重演律是一个大骗局
英国胚胎学家李察逊,组织了十七个单位的科学家,研究了50种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及其生长过程,并且仔细观察、记录。并联名在1997年8月的Anatomy & Embryology学报上发表了他们惊人的结果:即“海克尔的胚胎”是生物学上最“着名”的骗局。



根据李察逊研究,重演律有许多疑点:例如,为了将人的胚胎画得像鱼一样,海克尔将人胚胎的鼻子、心脏、肝脏等大部份的内脏,及手、脚的胚芽都挖掉,再加长脊椎成尾巴!他还随意加添。例如鸡的胚胎,在这时期的眼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是没有色素的,而海克尔则将它涂黑,使它与其他动物看齐。还有,海克尔在大小比例上也随意更改,他的伸缩性可达十倍,以增加不同胚胎的相似性。海克尔刻意选用不同动物作为代表,却隐瞒这些代表的种名,使人以为同纲的动物一定都是一样的。



原来当年海克尔还在德国Jena大学任教期间,他伪造的这些假图就已经被人揭发。李察逊为了证实这遮掩了100多年的骗局,亲自到Jena大学去调查。证实海克尔当年被同事指控,他不但承认伪造,并且被判有罪。所以,至今在德国的课本中找不到海克尔的图画。



返回目录





3.2.4        重演律的畸形发展
更加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重演律学者还把该“学说”进一步发展,作为了种族主义的依据[1]。例如,布林顿(D. G. Brinton)指出:黑人......,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 的特徵;博克(L. Bolk)则宣称:黑人......,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徵。”如此矛盾的论据却支持同样的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基点---重演律是根本错误的。



返回目录



3.2.5        重演律的崩溃
随着遗传学的出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论在理论上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现在公认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原因。既然过去的基因已经突变成新基因了,怎么还重现过去的特徵呢?就连进化论的支持者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也指出了重演律的致命缺陷,他说:“到了20世纪20年代结束时, 重演律完全垮台了。重演论有一个致命缺陷。假如祖先的成体特徵变成后裔的幼体特徵,那么到了后裔个体发育结束时,发育一定要加快,好为新增加的特徵留出位置。随着1990年孟德尔遗传学的重新发现整个重演理论也随之崩溃。”



综上所述,重演律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坚实基础的、错误的假说。自己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哪有余力和资格去为进化论作证明呢?



返回目录



3.2.6        参考文献
1.[德]布莱赫施密特著( Erich Blechschmidt),陈养正等译, 《人的生命之始》 (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31-38, 52-57。



3.3         进化论三大证据的破灭之三 ─“古生物学证据”被新的发现所否定


分析了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我们再看看古生物学,这个为进化论提供最直接论据的领域。一百多年来,以地质学、地理学、放射性化学、比较解剖学等学科为基础,古生物学发展起来。进化论者根据化石的历史年代,勾勒出一幅生命由简单到复杂,随年代出现的进化时间表;通过类比化石,描绘出一个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进化树”。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等遗迹出土得越来越多,迫使人们对进化时间表和进化树不断地修改更新,以便保持理论和论据的一致。然而,时至今天,面对许许多多新的事实,这种修改终于到了再也无法进行下去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3: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3.1        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突破性发现,否定了进化时间表进化论提出不久,学者们根据当时很有限的化石资料,搭起了进化时间表的框架,认为以后的发现都能填入其中,最多也只是稍做修补,使进化论更加完善充实。然而,事实却不断给出反例。下表左面是经典的进化时间表(参考Weinberg [1].,Knoll[2] 李难[3] 等),右面是那些无法解释的事实。

进化时间表

  距今年代
经典的进化时间表
同一地质年代发现的无法面对的事实
45亿年
地球形成

35亿年
最古老的微化石
南非28亿年的地层中,发现几百个精致的金属球。专家认为很难解释为自然形成的。[7]
20亿年
蓝藻(蓝细菌)出现

6亿年左右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许多类型的海洋动物突然大量出现;三叶虫繁盛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Dorchester,在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层中发现了金属花瓶,含有大量的银[4] 。犹他州羚羊泉的寒武纪岩层中,一块三叶虫化石上有一个穿鞋踩出 的脚印和一个小孩的脚印[7] 。
4.5亿年
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海洋原始鱼类出现;陆地出现原始植物
中国广西宝山采 石场发现4.5亿年前的一批精美石画[8]
3.6亿年
泥盆纪生物大灭绝;原始爬行类出现(3.5亿年前)
英国Kingoodie 采石场 的一块沙岩(3.6-4.08亿年)中,发现有一个钉子牢牢地包埋在里边 [4] 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石灰岩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类的脚印 [9]
2.2亿年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原始哺乳动物出现
美国伊州Morrisonville发现2.6-3.2亿年前金链[4]
2.0亿年
三叠纪生物大灭绝
内华达州Triassic发现一具鞋印化石 (2.13-2.48亿年)[4]
1.8亿年
鸟类出现恐龙繁盛
美国德州Paluxy河河床的恐龙脚印化石旁发现人的脚印化石,人的手指化石,一把奇特合金(现代科技制造不出来的)的铁锤,锤柄已经煤化[4]
6500万年
白垩纪大灭绝,一半以上物种消失[10, 11]
法国的Saint-Jean de Livet,一块白垩纪石灰岩层发现了一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距今在6500万年[4]。
5500万年
美国加州太波山地下300英尺处发现大批精巧的石器[4]

400万年
南方古猿出现
肯尼亚的Kanapoi发现现代人类的上臂肱骨化石[8],阿根廷Monte Hermoso发现 350万年前的燧石、雕刻的骨头化石及壁炉[4]。
150万年
非洲直立人(不是现代人)向外扩散[12]
世界各地多次发现100-400万 年前的现代人类化石和文明遗迹
20-40万年
人类起源的“夏娃理论”认为:20万年前,现代人的始祖:一位非洲妇女出现
美国伊州的Lawn Ridge,地下114英尺深处,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枚类似钱币 的金属物品[4] 墨西哥普瑞拉瓦城发现26万年前嵌在动物颌古骨化石中的铁矛矛头; 墨西哥霍亚勒克出土一批25万年前的铁矛[4] 中东戈兰高地发现的一个史前古器物上, 刻有一配戴精致头饰的妇女头像,已有25万年。[13]
4万年
现代人类出现
至少8000年以前的金字塔工程,是人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台起重机也难完成[14]
1万年
人类文明出现


返回目录

3.3.2        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古生物学的全部发现,其结果足以否定进化论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的《考古学禁区》 ( Forbidden Archeology ) 一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与进化论相悖的事例,那是几万、 几十万、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每一个发现都足以否定进化论。

回过头来,再分析一下论证进化论的逻辑问题。

返回目录

3.3.3        古生物学证明进化论的逻辑问题古生物学的建立不但需要借用比较解剖学的模式,而且本身也需要建立一套进化的模式。比较解剖学模式提供了生物机体各部结构的相关性,使人们能够从几块骨头复原出整个动物模型;进化模式使得学者能够确定复原的目标,比如我国著名猿人“元谋人”的确定,是从仅有的3颗人类牙齿推断来的 [15,16] ,把它确定成什么,要完全套用进化论模式。这里边暴露了问题:从进化论来的东西,再去证明进化论,显然还是循环论证。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进化时间表自身的逻辑问题:进化时间表本身是根据进化论来的,用他来证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证。如果说这是归纳法,它又不能归纳所有的事实,太多的反例否定了进化论本身。古生物学证明进化论:一厢情愿的解释。我们知道,根据零散破碎的一两块骨头很难弄清大量解剖学的意义或进化的意义。著名的古人类学家Meave Leakey和Alan Walker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分析阿纳蒙南方古猿的几块残留的骨化石时,认为不能确定许多关于这种躯体的外貌[17]。那么,仅凭几个牙齿,根据磨损程度就给元谋人在进化上定位,也只能是一种说法而已,因为我们无法根据几颗牙齿推断脑容量,更无法推断相貌(除非有较为完整的颅骨或面部骨骼)。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有太多的人为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有大量事实支持的“人类文明周期发展学说”把它解释成一期人类文明的遗迹,反而更加合理。

更加一厢情愿的解释是把人类的脚印“还原”成古猿的。1976年,著名考古学家利基(Mary. D. Leake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东线,一个叫利特里(Laetoli)的地方发现了一组和现代人特徵十分类似的脚印。这些脚印印在火山灰沉积岩上,据放射性测定,那火山灰沉积岩有340~380万年的历史。从这些足迹可以明显地看出,其软组织解剖特徵明显不同于猿类。重力从脚后跟传导,通过脚的足弓外侧、拇指球,最后传导到大脚拇指,大脚拇指是向前伸直的,而猩猩及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直立行走时,重力从脚后跟传导,但通过脚的外侧传导到脚中指,且大脚拇指向侧面伸出[18]。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两位学者在没有深入研究脚印结构的情况下,就把这些脚印当作南方古猿的[19] ,因为根据过去的理论,那时只有 古猿,人还没出现。而且,文章还请人画了生动的插图 ─ 三个南方古猿“直立”着走过这片土地----太多的臆想成份,使文章失去了科学性。因为这不是根据事实深入研究,而是完全根据进化论假说说话,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态度。进化论者又把这些作为进化论的证据,又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诡辩之中。

那幅凭想象描绘古猿完全像人一样表情、像人一样直立走路的图画,在博物馆作为科普教材展出,观众却会把这种“不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起到了严重误导的作用。如果完全不带偏见的进行推断,应当推断这些脚印是现代人类的更为科学,可是谁愿意,又有谁敢这样呢。

返回目录

3.3.4        进化过程中确凿的过渡类型,严格地讲并没有发现某些化石的缺环相当惊人,它不是以几万年、几十万年计,而是以几百万年计对于短短的人的历程该有多少事件可能发生[20]。进化论常用马的进化来说明问题,从始祖马到现代马过渡类型有好几个,可是列举的那几个过渡化石平均间隔5,000,000---30,000,000年.[ 3 ] [21],还是没有过渡类型。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化石,归类为“古猿”、“类人猿”、“猿人”、“智人”,唯独没有“类猿人”。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被列入了科学的“十大悬案”。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一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同样被大部份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一种绝种的猿--南方古猿,和人无关。

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和露茜还是不予更正,公众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进化论不假,过渡类型化石就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没有呢?大家沿用达尔文的解释:“化石记录不完全”。深入想一想:从宏观上看,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为什么单单漏掉了过渡类型呢?《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 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20]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里奇曾根据地质历史的事实,提出了一个“间断平衡”假说,来说明过渡类型形成化石机率较小,但不能解释为什么过渡类型根本不存在,而且该假说的进化机制在基因水平上看,该学说是行不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3: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Oct 的帖子

3.3.5        化石告诉人们:生命的发展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出生---发展---灭亡”
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们实际上在对进化论反戈一击。化石不是一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现在,生物界认识到地球曾发生过多次全球性波及所有生命的大灭绝(见上表),期间小的灭绝也是时有发生。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在西伯利压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遗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干绞在一起。检测它们胃里的食物,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毛茛草[21]。事实告诉人们,那里曾是温和地带的草原,极短时间内,发生这场毁灭性的灾难,而且,无论是大陆骤然移位还是气候骤冷,如此惨烈的灾难不可能不牵扯全球。



由上可见,古生物学的发现实际上无情地否定了进化论。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发现却又循规蹈矩地吻合了如下两本书里的有关论述。



“在我们这次文明以前还存在着文明时期,而且还不止一次。从出土文物看,都不是一个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多次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只有少数人活下来了,过着原始生活,又逐渐地繁衍出新的人类,进入新的文明。然后又走向毁灭,再繁衍出新的人类,它就是经过不同的这样一个个周期变化的。物理学家讲,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整个宇宙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转法轮》) “这个 地球的运转和物质的运动也是一样的,它也是有规律的。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大劫难,就是人类处于完全毁灭的状态。但是,有少数人活下来继承一些史前文化,过着一种象石器时代的生活。因为劳动工具都毁掉了,到了下一代还不如它,很多东西都忘掉了。又以原始状态繁衍,到出现文明、高科技。随着人类的败坏,又出现劫难。随着这样一个成、住、坏的不同时期的周期变化。”(《转法轮(卷二)》,“人类的堕落与觉者的出现”)



返回目录



3.3.6        参考文献
1. Weinberg s. 《科学(中译本)》,1995:2,1-6,[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4(270):10 ]Knoll A. H.,

2. 《科学(中译本)》,1992:2,19-28,[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1(265):4 ]

3. 李难,《生物进化论》,107,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4. 克莱默、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 Forbidden Archeolog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Govardhan Hill Publishing, ISBN: 0-9635309-6-8.Also see in: The Mysterrious Origins of Man, NBC"s Special, Hosted by Charlton C.

5. 克勒尔着,朱永等译,《放射化学基础》,236,原子能出版社,1993

6. Lamarsh J., Wesley A.,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Engineering》, Publishing Company - Reading, MA, USA, 1993

7. Cook M. A., 《Why Not Creation》, 185-193,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 reformed Publishing Co.,1970

8. 《中国科学报》, “我国发现亿万年前的太古石画”,1997年5月17日

9. Schoolcraft H. R., et al., 《Remarks on the Prints of Human Feet, Observed in the Secondary Limestone of the Mississip Valle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5, 1822, 223-231

10. Alvarez W., Asaro F., 《科学(中译本)》,1991:2,26-32,[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0(263):4]

11. Courtillot V. E., 《科学(中译本)》,1991:2,33-41,(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0(263):4)

12. Holloway M., 《哇化石的新的断代数据:新的断代结果给人类起源的争论火上浇油》, 科学(中译本),1994:9,70-71,(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4(270):5)

13. Appenzeller T.,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Science, 1998(282):5393, 1451-1458

14. [英]葛瑞姆.汉卡克,罗伯特.鲍威尔着,石尚仪译:《创世纪的守护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31-37

15. 胡承志,《云南元谋发现猿人牙齿化石》, 地质学报,1973:1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632-63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7. Leakey M., 《科学(中译本)》,1997:10,62-67,(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7(277):1)

18. Tuttle R. H., 《The Pitted Pattern of Laetoli Feet》, Nature History, March,1990,61-64

19. Agnew N., Demas M., 《科学(中译本)》,1998:12,62-67,[ 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 1998(279):9]

20. 于建平,郑忠梅, 《人的进化---生物学与文化的诠释》, 科学(中译本),1998:11,62-65

21. 朱洗, 《生物的进化》, 科学出版社,1980

22. [英]葛瑞姆.汉卡克着,[台湾]李永平等译:《上帝的指纹》,民族出版社, 1999,1-31

返回目录

4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挑战进化论
4.1         进化出新物种的可能性极低


任何了解分子生物学的人都不会否认基因突变是物种发生变化的基础,不管这种变化是进化还是退化。基因突变是可以导致变化,但却是有限的。至于进化则太难了。即使可能,也及其漫长,到了宇宙没有时间等待的程度。



达尔文时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还很肤浅。那时的人看到了家养动物的诸多杂种变异,就认为物种也能这样变成其它种,这就是进化。后来,基因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学者们才意识到如果基因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不管后代表面与祖先有什么差异,也没有进化意义。那么“基因突变”也就成了现代进化论的核心:物种的进化是以基因突变为基础的。这是现代所有的进化论者公认的。这里,我们就集中分析这个核心。



返回目录



4.1.1        物种的基因的稳定性极难逾越
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保持自身稳定所必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并不能使物种变成其它物种。动植物育种专家都知道,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哈佛大学的梅尔教授称之为基因体内平衡。最常见的就是狗再怎么杂交育种还是狗,这说明进化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在理论上,人们把突破这个障碍的可能性寄希望于基因突变,这是唯一的可能了。



4.1.2        从理论到实践,基因突变导致进化的机率几乎是零
基因突变,是一种在基因复制或修复损伤等过程中的随机错误,所以又叫随机突变。对基因而言这是一种病态现象。它发生的机率非常低,大约在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低等原核生物的突变率较高,大约为千分之一,而高等类型的生物中,许多基因的突变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1]。 我们今天的进化论认为,生命的产生是通过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发展的。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它的可能性。



首先看一看基因突变能否产生高级特徵(性状)?对基因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极低。我们知道一个基因的核心是由几百到几千个硷基排列而成,四种不同的硷基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了非常复杂精密的遗传密码。既然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差错,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复杂精密的计算机程序,随意的改动一两个字符能够产生更高级的程序吗?也许吧,但可能性小的可怜。基因突变也是这样。差错造成的突变一般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各种缺陷、畸形、致死,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生存优势的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增加突变率用于研究,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增加突变的几率,制造了大量的突变体,也没发现向高等方向进化的类型。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几乎不可能的程度。



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这种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率和不定向等,那么就可以用概率计算进化的可能性了。事实上: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却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公式,能够计算从基因突变开始到一次进化实现的机率,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因此人们对这个问题只能敷衍回避。



许多学者从基因突变发生的几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发现小得惊人。如贝希(Behe, M. J.)的《达尔文的黑匣子》( Darwin"s Black Box )一书中,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讲述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其中一个蛋白(TPA)产生的几率是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几率就是1/10的36次幂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2]。换句话将,宇宙还没等到一个物种的进化就已经毁灭无数次了。



对于生命的产生,现代进化论认为也是一个自然过程,认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进化成复杂的生命大分子,各种复杂的大分子进一步组合演化组合形成原始生命。读到这么多串连的“理想化”过程,读者恐怕会考虑其中的几率问题了,Fred Hoyley 曾说过:上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卷整个废料厂的飓风来装配747 喷气机一样。[3]



返回目录



4.1.3        参考文献
1.李难, 《生物进化论》,153,158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迈克尔.J.贝希着:《达尔文的黑匣子-生化理论对进化论的挑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9-35页。

3.Horgan J., 科学(中译本),1991: 6,55-65,[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 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3: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减速突变导致加速进化?


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个体水平的基因突变率呈下降趋势。即生物越高等,越不容易发生变化。而根据化石记录得出的结论:如果物种是进化的,整体上却表现出“加速进化规律”,即形态愈高,进化愈快[5]。 这个矛盾是进化论无法解释的。



进化的速度问题,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根据进化论,经过详实严谨的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出发点----进化论本身的问题? 还是研究推理的问题?我们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些概念,一些其它专业的生物学者也不很清楚。其实,这里没有数理化那么艰深,思维逻辑都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些名词的问题。那么,本篇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出实质问题,相信那些曾经作为“象牙之塔”的高级理论,将在读者眼前陷于尴尬了。



返回目录



4.2.1        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个体水平的基因突变率呈下降趋势
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基因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基础。除了一些低等的病毒以外,基因是DNA分子构成的,DNA分子是许多硷基小分子连成的长链大分子。细胞分裂时一分为二,基因事先已经复制了一份。基因的复制能够高度地保持稳定,其间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差错,是基因突变的一种主要形式,现代进化论认为这是向高等生物进化的源泉。自然界突变的发生率是很低的。大约在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低等原核物的突变率较高,大约为千分之一,而高等类型的生物中,许多基因的突变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1]。



另外,按进化论的思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机制减少突变的发生。



基因突变本身是一种病态,所以又叫做畸变,对生物本身是十分有害的。绝大多数突变都是畸形的,自然条件下存活率很低,突变产生向更高等物种进化的迹象至今没有发现。一些学者把突变的概念拓广,把所有基因的变化,包括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都叫成突变,其实只有原来狭义的突变才有向高等生物进化的意义,举例说:孩子长得有不象父母的地方,这都叫成基因突变的话,没有进化意义可言。按进化思路推论,所有生物都在极力避免突变的发生:



(a)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细胞核的出现更好地保护了基因,防止损伤导致突变的发生。

(b)DNA大分子从突变无法修复的单链到可以修复的双链螺旋,再到较为高等的生物拥有两套基因组(二倍体,一般只启用一套),宏观趋势明显在降低突变发生率。

(c)绝大部份生物的基因是双链DNA分子,复杂的基因复制机制极大限度地降低了突变的发生。热力学稳定性、酶对原料的精确选择,酶对错误组分的切除,三者使错误率降低到百万分之一。[2]

(d)DNA复制结构的精密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了突变发生率[2],生物越高等,基因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所以突变率更低。

(e)针对DNA损伤的突变修复机制,进一步减少了突变的发生[2]

(f)近来又发现在某些DNA损伤处可以较高比例地合成正确DNA,这类结构,高等生物也比低等生物复杂[3]。



达尔文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基因的存在,不知道后天的外在变化,如果涉及不到基因的改变是无法遗传的,没有任何进化意义。现代进化论认定基因的变化是进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这种变化可以遗传、积累,而基因突变是基因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复杂的高等生物的进化决不可能是单个基因的变化实现,必须一些相关基因的协调进化才能实现,就象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程序不可能一个随机的错误变成更高级的程序一样。那么相关基因的协调变化,就使高等生物总体突变率更低。因为基因突变在宏观上是减速趋势,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宏观上,物种的进化呈减速趋势。



返回目录



4.2.2        进化论中根据化石得出的结论:整体上表现的“加速进化规律”
现代进化理论中根据古生物学的事实总结了一条规律,叫做“进化的加速度规律”,认为生物的进化是加速发展的,形态愈高,进化愈快[5]。



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从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进化到原始的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历经14亿年;再经过9亿年,低等无脊椎动物已经大面积出现;1亿年后,高等无脊椎动物已经进入繁盛阶段;6千万年后,脊椎动物----鱼类出现;4千万年后,两栖类出现从原始人类到人类进入文明只用了不到300万年;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至今不到1万年。呈明显的加速进化趋势。



两个结果明显对立了。



为什么会得出如此自相矛盾的结果呢?要知道:加速进化趋势是有“事实”支持的;而基因突变的进化机制又是唯一的可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不是编造的证据,论证也完全按进化的逻辑来的,大家都按进化论的思想入手研究,结果却这样自相矛盾?那只可能是根子上错了。这是进化论本身的问题。



更令进化论头疼的是,生物的出现是大爆炸方式出现的,比如寒武纪的生物大爆炸,短时间内种类繁多的生物大量出现,出现后就基本保持不变,经过一定时间毁灭消失。进化论与这些事实更是矛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曾经有人说:生命现象是很复杂的,目前还远远没有研究清楚。其实,这里用的是逻辑,不是细节研究,把握的是整体思维,不在局部纠缠。整体思路有问题,那不就是进化论本身的问题吗?



还有人会说:进化论有那么多论据支持,怎么能轻易否定呢?这是进化论自我辩护的最常说法。也许还有人说:进化太复杂,加速、减速、均速各种模式可能都有,并不存在矛盾。其实,这正是在细节,在局部上纠缠不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文的分析和引证,都是从宏观、从生物总体发展入手的。从整体的基因突变率降低得出宏观上减速进化的趋势,引用的分子减速进化普遍性研究,也不是个别现象,而进化论中加速进化模式也是宏观的,针对大的动物类群的。既然都是宏观上的,却又自相矛盾,那就足以否定进化论本身的合理性了。科学是严谨的,如果一个学说本身都自相矛盾,还有什么道理可言?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当一个学说与事实存在根本对立时,我们只能相信事实。所以,归谬分析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进化论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当然,如果读者继续看前后其它文章,会进一步发现进化论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返回目录



4.2.3        参考文献
1.李难,《生物进化论》,153,158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下册,337-338,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3.JohnsonR.E.,etal.,Science,283,1001-1004,(1999)

4.贺福初,分子减速进化的普遍性研究,科学通报,1996,24,2264-2268

5.同1,185-186,106-107



返回目录



5          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
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的负面效应,简要分析一下它在生物学领域造成的混乱及其社会危害。



5.1         进化论在生物学中造成的矛盾和混乱


如果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能证实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证明互为补充。基因是DNA分子的证明正是这样。而进化论却相反:各个学说之间有着根本的对立,分歧之大是绝无仅有的。从本系列前几篇大家也都看到了。



在新物种产生的模式上,基于地质历史和古生物化石的间断平衡论和基于基因本质的突变论对立;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上,中性突变论对立综合论,又与新达尔文主义对立,而且,就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现在也是大有争议的;在环境因素作用上,新拉马克主义与其他进化流派对立; 一度争议最大的还是进化“家谱”---进化谱系树,结果严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了极为混乱的结果,从而否定了自身的合理性;在人类起源上,争论得简直不可开交。



可能古尔德举的这个例子能很形像地揭示问题:"布林顿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的特徵;博克的研究认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徵。"为什么矛盾的论据会支持同样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为一种错误的信仰找根据,而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这里暴露的也正是进化论的问题。因为进化论整个错了,所以越发展越错,一些人陷在其中,都发现对方确实错了。



返回目录



5.2         进化论成为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演律本身就错了,再发展下去就更加背"道"而驰了。达尔文受马尔萨斯生存竞争论的影响,创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竞争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信条。他的一位亲戚道吞发展的种族主义,在德国十分流行。德国的海克尔是很权威的学者,他提出了重演律,而他本身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认为德意志是最高级最优等的民族,其他民族都低等。他的观点对希特勒很有影响。[1]

返回目录



5.3         进化论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达尔文曾把自己的学说称为“魔王的圣经”,显然这是针对基督教而言。打着科学的旗帜,进化论使许多人放弃了宗教的“神创论”,开始从心底里不信宗教了。人们不再相信善恶报应,也就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了。



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潜在的祸害,是触目惊心的: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多种手段发展自己;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一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



人们一心进化自己,一面放纵地“进化”着自己,一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着无可挽回的一切:道德沦丧、心理畸变、物欲膨胀、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分化、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等等。



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 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一书中坦白 地讲:“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在这个谎言的影响下,人类归根于动物,抛弃了道德的约束,失控地发展着私欲,造就了误入歧途的历史。



5.4         参考文献
1. [瑞士]许靖华,《达尔文的三个错误》,世界科学,1987:4,12-14



返回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结束语
    亲爱的朋友,无论您是匆匆浏览,还是细读精思,当您终于翻到这一页时,您心中的感觉多半与初读本书前言时有所不同。您可能被震撼,也可能惊叹;您或许感到疑惑,也可能感到愤怒。但无论您的感觉如何,我们都能理解,都能谅解;无论您的感觉如何,我们都可以肯定地告诉您:您是幸运的!



    我们都曾经是进化论的忠实信徒,有的人相信进化论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相信,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比较和鉴别的可能,就把它当成了千真万确的科学真理。后来接触到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章和书籍,自己开始了独立思考,才猛然发现自己过去的“坚定信仰”只不过是井蛙之见。在百感交集之中,我们最终的和最重要的感觉是:我们真幸运!因为不管我们曾经在迷雾中迷过多久,我们毕竟走出来了。



    不过,我们当时走出来可不象现在这样容易。我们得独自搜寻,独自思索:搜寻不同观点的文章和书籍,思索一个又一个早就应该考虑而又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并且,这种搜寻和思索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和我们自己一样在迷雾中摸索着真理之路,又到底有多少人已经豁然走出了进化的迷宫。如果当时有谁给我们一本这样简明精要的小书,我们会是多么地高兴,多么地感激啊!如果当时有谁对我们满怀深情地说:“您不孤独,我们这样多人都已经走出来了!”我们又会是多么地欢欣,多么地鼓舞啊!



    所以我们才说:您是幸运的!如果您因为幸运地读到了这本小书而走出了进化论的迷宫,您就是更幸运的!



    当您读完这本小书时,或许已经隐隐地感到进化的迷雾正在消散,迷雾中各物种进化的幻影正在澄清;原来经常在科学舞台上大模大样地招人注意的“进化论”,只不过是个批着冒牌仿造科学外衣的稻草人!物种们并未进化,猴子和人从未结过亲家!谁在进化呀?真正忙忙慌慌,在环境的巨变中拼命“进化”,大刀阔斧地改变着自己以求“适者生存”的,只有“进化论”自己!尽管它已经持续“进化”了一百多年了,时至今日,它还是面临着四面楚歌,八方碰壁,岌岌可危,行将入木的凄凉晚景。“进化论”自己都“进化”不下去了,还有谁愿意跟着它?



豁然走出进化的迷雾,您就放下了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抓住这个宝贵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真理的认识。



    众所周知,人类起源问题目前只有两种现成的确定性答案:神创论和进化论。前者说人是神创造的;后者说人是从低等动物进化来的,特别是与人比较相似的猴子就是人的直接的祖先。如果进化论不能成立,那您就面临着唯一确定的答案:神创论。



其实神造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的。您想一想,人能够很轻易地造机器人--比人低等的生命。高于人的生命为什么不能造人呢?现在一些胆大的科学家不是要用克隆方式造人吗?如果宇宙中存在着佛、道、神等高级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那些高级生命不能造人呢?      



    事实上,无神论的逻辑矛盾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既不能驳倒对方,甚至也不能以理说服自己的尴尬境地。因此其“无神”的信仰有如无根之木,是极其虚弱无力的。这一结论也曾被心理学实验证实过。实验设计的根据是:如果“无神论”者真正不信鬼神,”心中无鬼”,则在任何情况下见到任何幻影假象时,都会泰然自若,不诧不惊。如果其表面不信神,但潜意识中其实信神,那么在突见幻影假象时就会和有神论者一样地反应。实验结果发现,一个坐在床边自称从不信鬼神的大学生,竟然被一个突然出现在门口的假扮的“无头人”当场吓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7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进化论真的那么荒谬的话教科书里为什么有它的存在呢?在美国的书如Campbell这类的书里都有提到。个人觉得它比神创造世界更有说服力。如果说创造论的话,那么你们又以什么为根据呢?神和鬼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证明他们的确存在。神如果存在的话他的寿命有多长?他住在那?他吃什么呢?鬼如果存在的话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像virus那样不算生物也不算非生物。还有灵魂之说也已经被推翻了。这是我在去年的星洲日报看到的。我觉得进化论只是个不完整和不能被100%证实的理论但比起创造论而言他的可信度比较高。相信未来会有比进化论更完整的理论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zhu 于 28-2-2007 07:09 PM 发表
神和鬼 ...



人類科學的發展隨時在變化,今天不可撼動的真理,可能是明天的笑話,但是有一群舉著科學大旗的人卻太執著于現在的科學;我們講的瀕死經驗也許是科學研究的終极界限,但是現在的科學并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一切。

系列录像

http://www.ntdtv.com/xtr/b5/prog6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7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ct 于 1-3-2007 01:13 AM 发表



人類科學的發展隨時在變化,今天不可撼動的真理,可能是明天的笑話,但是有一群舉著科學大旗的人卻太執著于現在的科學;我們講的瀕死經驗也許是科學研究的終极界限,但是現在的科學并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一 ...

你不断的说这些什么举着科学的大旗却太执著于现在的科学,但你能用生物学来说明神和鬼吗?神到底是什么?神是生物吗?如果是的话他总要经历生老病死。那搞不好他老早就死了。鬼呢?它又是什么?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或是一种能量?科学家到现在都不承认鬼的存在。还有如果进化论真的那么不堪的话,不可能会因为受到Intelligent creation的冲击而被nature这样的杂志拿来讨论吧!至于灵魂一事早就被证实是不存在的。在濒死状态看到的只是是大脑受到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东西。在那个实验内如果灵魂真的能脱离肉体的话为什么实验者看不到那个进行实验的科学家摆在他身边的东西。算了你继续你神的论点吧!创造论在科学界是不受承认的。大部份承认它的都是宗教份子而不是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古的足迹
一九六八年的夏天,一位美国的业余化石专家在位于犹他州附近,也是以三叶虫化石闻名的羚羊泉敲开了一片化石。这一敲不但松动了一百多年以来现代人类所笃信的进化论,更替人类发展史研究敲开了另一扇门。
这位名叫威廉‧J‧米斯特(William J. Meister)的美国人在敲开这片化石之后,赫然发现一个完整的鞋印就踩在一只三叶虫上,这个鞋印长约26公分,宽8.9公分。从鞋印后跟部分下凹1.5公分来看,这应该是一双和现代人类所穿的便鞋类似的鞋子,也就是说这只鞋子的主人是生活在一个有一定文明下的环境。令人纳闷的是,三叶虫是一种生长于六亿年前至二亿多年前的生物,换句话说,在这久远的历史时期之前,是不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文明存在?
一九六八年,业余化石专家米斯特在美国犹他州发现踩在生活于六亿年到二亿多年前的三叶虫上的鞋印。(图片提供:Henry Johnson)
鞋印放大后,看见左上方有只三叶虫。(图片提供:Creation Evidence Museum)
这样的疑问其实早在19世纪就存在了,一八二二年的《美国科学杂志》卷五上,清楚地描述了由法国探险家在圣路易南,密西西比河沿岸所发现的一连串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清晰的显示人类脚掌底部的肌肉曲线。就在同一地点还发现有一道很深的压痕,2英呎长,1英呎深,似乎是由滚动条或纸卷筒所形成的(参考一八八五年《美国古文物研究》卷七,P.364-367),而这两个遗迹都是存在于距今有三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的密西西比纪石灰石上。这样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上亿年前除了有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之外,当时的人很可能也具有造纸技术等文明。
另一个类似但是更为有趣的发现,是一位美国业余地质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的Fisher峡谷内,发现了一块带鞋印的化石。这个化石是由于鞋跟离开地面时所带起的泥土造成的,鞋印的保存出奇的好,并且这块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三迭纪石灰石。化石被发现的时间是一九二七年,不过当近期的科学家以显微摄影重现这个遗迹时,才发现鞋跟的皮革由双线缝合而成,两线相距三分之一吋平行延伸,而这样的制鞋技术在一九二七年是没有的。加州奥克兰考古博物馆荣誉馆长哈柏德(Samuel Hubbard)针对这个化石下了这样的结论:「地球上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缝制那样的鞋。面对这样的证据,即在类人猿尚未开化的亿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而中国一位著名的化石专家海涛在新疆的红山也发现了奇特的类似人类鞋印的化石,距今约二亿七千万年。鞋印的印迹全长26公分,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鞋印左侧较右侧清晰,印迹凹陷,内呈中间浅两端深,形态酷似人类左脚鞋印,由于这个鞋印与美国Fisher峡谷的发现相似,被人称为新疆的「奥帕茨之谜」(OOPARTS,Out-Of-Place-ARTifactS,为不符合那一地层时代的出土物)。海涛在《地理知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说,这种「奥帕茨」现象预示着地球上生命、文明演化轮回可能性的存在。
伴随着上亿年前人类足迹出现的,除了纸卷筒遗迹之外,还有恐龙化石脚印!这些足迹发现于一九七○年,地点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克里佐山谷,年代介于一亿五千五百万年到一亿年之间。其中一个鞋印前后距离还长达50.8公分,左右宽约20.32公分,而在离这些鞋印不远处竟有几个恐龙脚印。这样大的脚印也在其它地方被发现,如美国的维吉尼亚州发现的长36公分的脚印、以及在堪萨斯州巴克斯塔矿区砂岩中发现的巨型足迹,长约90公分等。这些脚印的尺寸都远大于我们一般现代人的脚印,而且年代都在一亿年之前。
这几个脚印化石,一下子把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拉到上亿年前,强力地撼动了进化论的框架。不过更令科学界感到讶异的是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科技产物的出土,这些遗迹向我们透露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
接下来,让我们为大家介绍这些少为人知的考古发现。
史前人类的金属技术与采矿活动
除了几个有关人类足迹的发现之外,世界上也有许多发现显示,在相同时期不但有人类的存在,而且这些人类和我们一样具有高度的文明,他们的特征之一便是具有使用金属的能力。
十万年历史的精湛金属花瓶
一八五一年的六月号《科学美洲》(Scientific American第七卷,p.298-299)刊载的一篇文章上提到在马萨诸塞州道契斯特(Dorchester)进行的爆破中,一个金属花瓶因被炸成两半而飞出岩石的发现。将炸裂的两半合而为一后,拼成了一个钟形花瓶,高四又二分之一英吋(11.43公分),底座宽六又二分之一英吋(16.51公分),瓶口宽二又二分之一英吋(6.35公分),厚八分之一英吋。花瓶由锌银合金制成,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瓶身上还以纯银镶嵌了六朵花,呈簇状排列,下方绕以藤蔓,也由纯银镶嵌。雕刻和镶嵌的作工很精湛,出自于无名艺人之手。它自地下15英呎处破石而出,据估计有十万年历史。但不幸的是,花瓶在博物馆间辗转相传很长时间后不知去向,很可能正在某个博物馆的地下室蒙尘,遭人遗忘。
据估计有十万年历史的金属花瓶。
五十万年前的火星塞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三日,三位采石者在加利福尼亚州距Olancha东南12英哩,海拔约4300英呎的科索山采集晶石。晶石是一种球形、中空、且带有水晶条纹的石头。那天他们搜寻时,在接近顶峰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有贝壳的化石遗迹。
当他们三人将石头锯为两半后,发现了出人意料的东西!里面是某种机械装置的残骸──最外层是黏土、卵石和化石的混合物,接下来是六面体形状的物质,近于木材,软于玛瑙。它像壳一样包着一个四分之三英吋(1.9公分)宽的白色陶瓷圆筒,筒中心是一个2公厘亮铜色金属轴。采石人发现这个轴具有磁性,虽然暴露在外多年但丝毫没有氧化的痕迹。陶瓷圆筒周围还绕以铜环,大部分已生锈。除此之外,石头内另藏有其它两样人工制品,与圆筒不在同一位置,看起来像是钉子和垫圈。
后来采石者将发现送到查尔斯福特协会,这是一个专门调查不寻常物体的协会。协会对这个包含在化石里的圆柱物作了X光测定,证实这个残骸的确是机械装置的一部分。X光显示这个金属轴一端已被腐蚀,另一端则是一个金属弹簧或螺旋。总的来说,这个制造物被认为是机器的一部分。而从各组成部份,如精致的瓷、金属的轴、以及铜的零件等暗示了它很可能是电子仪器的一部分。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能找到的最接近的现代装置是火星塞。而根据地质学家的测定,这块石头已有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一百万年历史的铁制方钉
一八五一年,依利偌斯Spingfield共和报报导了一个叫Hiram De Witt的商人从加州带回来一块像手掌一般大小的镀金水晶石,当他把这个石头拿给他的朋友看时,石头不小心从他的手中滑落,掉到地上后摔破了。在破裂的石头中间,他们居然发现了一个铁制方钉,微微有点腐蚀,但是很直,有着完整的钉子头。据调查这个水晶石已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了。
二千一百万年历史的铁螺丝钉
一八六五年,人们在内华达州Treasure市的Abbey矿的一块长石里发现了一个2英吋(5.08公分)长的铁螺丝钉。这个螺钉早已被氧化了,但是从长石里的印子仍可看出螺钉的形状。经检测,这个石头已有二千一百万年的历史。
四千万年历史的人造钉子
一八四四年,以发现反射偏光「布鲁斯特法则」闻名的布鲁斯特爵士(David Brewster)在英国科学发展协会发表了一篇报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报告中提到,在英国北部靠近Inchyra的Kindgoodie采石场挖掘出的一块沙石岩中,居然有一枚钉子的一半埋在里面。这枚钉子虽已被腐蚀了,但仍然能辨别出来。这块沙石岩经测定后发现至少有四千万年历史。
三亿年的煤里掉出的金链子
除了简单的金属零件外,还有一些金属饰品的发现。例如在一八九一年六月九日美国依利诺州Morrisonville市有位卡尔普女士(S. W. Culp),正把煤铲进厨房时,一个大煤块裂成了两块,然后从里面掉出了一条金链子。这条链子大约10英吋(25.4公分)长,含八克拉黄金,重八便士,被描绘为精致得像是古玩精品。六月十一日的Morrisonville时报报导说,调查者们确信这项发现的真实性,因为一部分煤块仍粘在链子上,而和煤块脱离的部分仍有链子原来在煤块里的印记。而这个煤炭据估计有三亿年的历史了。
包在三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煤里的铁锅
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托马斯市电子厂。一九一二年,当两个员工把煤铲进工厂的壁炉时,有一块煤太大了,于是工人们用了大锻锤猛击。煤块裂开了,他们吃惊地发现有个铁锅包在里面!把铁锅拿掉后,裂开的两半煤正好拼成这个铁锅的模型。这两名工人都签名证实发现了此物。经过几位专家检验,证实包住铁锅的煤块是从三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煤炭里挖掘出来的。
一九一二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发现的三亿多年前的铁锅(图片提供:Creation Evidence Museum)
电子厂员工肯纳德(Frank J. Kennard)签名证实此项真实的发现(图片提供:Creation Evidence Museum)
二十八亿年前的金属球
再说远一点的,南非有处克莱克山坡,在那儿矿工们发现了几百个金属球,而这些球所处的地层据考证有二十八亿年的历史。环绕铁球的凹槽十分精致,制铁技术专家仔细研究后认为这些凹槽为人造的可能性很大,远远超过自然过程形成的可能性。
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一处有二十八亿年历史的地层中,发现几百个这类带有凹槽的金属球(图片提供:Roelf Marx)
接着下面几个考古学家的发现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史前人类,一起来看看他们采矿、提炼金属并加工制成工艺品的工作片段吧。
史前采矿与冶炼   
一九六八年,前苏联考古学家科留特‧梅古尔奇博士在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的查摩尔发现了一个史前冶金厂遗址。考古界一致认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冶金厂──至少有五千年历史。
在这里,某个未知的史前民族曾用二百多个熔炉进行冶炼,生产诸如花瓶、刀枪、戒指、手镯之类的产品。他们冶炼的金属包括铜、铅、锌、铁、金、锡、锰等等。此外还发现冶炼时,劳动者戴手套和过滤口罩的证据。最令人赞叹的产品要算是钢钳了。据化验,此钢的品位(等级)是由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共同作出的。法国记者维达在《科学与生活》杂志中写到:「这些发现表明查摩尔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有识之士所建造的。他们的冶炼知识是从未知的遥远的古代继承下来的。此知识堪称为『科学』与『工业』。」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二年,人们在南非期威士兰境内发现了数十个旧石器时代以前就被开采过的红铁矿的矿址。而在非洲雷蒙托的恩格威尼坦的铁矿,经科学测定在四万三千年前就曾被开采过了。
另外在美国的罗雅尔岛,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史前铜矿井──连当地原住民印第安人都不知此矿井始于何时。迹象表明这史前矿业己开采了数千吨铜矿,但在矿井所在地找不到曾有人在该处久住过的痕迹。
最奇怪的要算是美国犹他州「莱恩煤矿」矿工的发现了。一九五三年,当该矿的矿工们在采煤时,竟挖出了当地采煤史上从未记载的坑道。里边残存的煤己氧化,失去商业价值了,可见其年代的久远。一九五三年八月,犹他大学工程系和古人类系的两名学者作了调查,表明了当地的印地安人从未使用过煤。莱恩煤矿与罗雅尔岛发现的铜矿情形一样,显示了这些史前的矿工亦拥有采矿和将煤矿运至远处的手段和技术。
而至今,有一批仍受到地质学家和人类学家重视的超远古矿场,是发现于法国普洛潘斯的一个采石场的岩层中。一七八六到一七八八年期间,这个采石矿场为重建当地司法大楼提供了大量的石灰岩。矿场中的岩层与岩层之间都隔有一层泥沙。当矿工们挖到第11层岩石,即到达距离地面12─15公尺的深处下面又出现一层泥沙。当矿工们清除泥沙时,竟发现里边有石柱残桩和开凿过的岩石碎块。继续挖下去,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发现了钱币、已变成化石的铁锤木柄及其它石化了的木制工具。最后还发现一块木板,同其它木制工具一样已石化,且裂为碎片。将碎片拼合后发现正是一块采石工人用的木板,而且与现在所用的一模一样。
类似以上史前采矿业及其它不明遗迹现象的发现还有很多,除了引发人们的好奇外,或许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考古学上展现的意义──是该将人类文明史的起始时间极大地向前推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猿人并不存在
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与各界人士往往会拿出猿人的例子来说明进化论的正确性。现在一般人一提到「史前时代」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画面:一群毛茸茸的人,用兽皮遮掩着身子,男的拿着长矛,女的手里抱着小孩,在山洞旁边,中间生着一团火堆;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很原始的社会。
这个刻板的印象几乎在每一本生物学教科书或是每一个历史博物馆都可以见到,大部分的博物馆甚至还将这个场景制作成蜡像呢。不过这究竟是不是人类历史的真相呢?由前一章的资料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不符合这个固有概念的证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支持人类是从猿类这样的生命体进化而来的证据也是相当薄弱的。
经过一百多年的考古发现,如果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那么从猿类到今天人类的各个阶段历史时期,都应该有其特征的证据……包括各阶段的化石和相应的文化遗址、工具等。可是猿类的化石找到了,人类的化石找到了,而从猿类进化到人类中间阶段的化石却没有。如果这样的话,所谓人从猿类进化来的假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皮尔当人
如第一章后记提到的,曾经被进化论教科书列为人类祖先化石的「皮尔当人」(Piltdown Man)其实是一群考古学家刻意造假之作品。
伍瓦德爵士对皮尔当人的描述是:「这种人种的头盖骨的头顶骨已经是人型,而下颚骨几乎是属于猿型,除了臼齿之外,都是猿形态的。」因此他宣称,这是一种介于人与猿之间的生物,也就是半人半猿的猿人。
皮尔当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仅有少数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不过是将人的头颅骨与猿的下颚骨拼凑在一起,然而他们的声音却受到忽略。主流科学家完全相信已经找到了猿人存在的证据,哈佛大学的胡登教授是皮尔当人的代表性的支持者之一。
然而四十年后,奥克雷(K. P. Oakley)利用含氟量测年法测定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里的皮尔当人化石,他惊讶地发现,头颅骨的含氟量与下颚骨相差甚远。头颅骨的含氟量微小,仅在地底埋存几千年,并非原先认为的五十万年。
接着经过学者专家重新检验这些化石,他们发现皮尔当人有以下的伪造痕迹:
1. 头颅骨曾经被含铁化学药品涂抹过,使其看起来更古老。
2. 牙齿被锉刀剉削过。
3. 下颚骨是猿的,上颚骨是人类的,两者是被拼凑起来,再经过修饰,使其看起来更像猿人。

皮尔当人的骨头组成──下颚骨是猿的,头颅骨是人的(图片提供:Lee Krystek )
一九五三年,维纳(J. S. Weiner)、奥克雷(K. P. Oakley)连同其它一些英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声明「皮尔当人」是个科学骗局。
露西
由唐纳德‧乔汉森(Donald Johanson)在东非大裂谷发现的「露西」(Lucy),曾被认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现在科学家已经鉴定它为一种绝种的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见参考数据8)
西方古猿(尼布拉斯加人)
一九二二年,生物学家奥斯本(H. F. Osborn)宣布发现了一颗牙齿,这颗牙齿同时具备猩猩、猿人及类人猿特征。他给这颗牙齿的主人取了一个名字-尼布拉斯加人(Nebraska Man)。接着,相信进化论的人士画出了这个猿人的想象图,仅仅凭着一颗牙齿。
直到一九二七年,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后,这颗牙齿的主人终于被鉴别出来。其实这颗牙齿不属于人类或人猿,它的主人是一种绝种了的美洲野猪。
爪哇人
根据诸多事实,我们发现关于猿人的报导,很大部分是投机和欺骗多于事实。下面这个爪哇人(Java Man)又是一例:
您可能不知道爪哇人被认为是猿人,其基本证据仅仅只有一根腿骨、三颗牙齿和一部分头盖骨。腿骨像是人的,而头骨却像是类人猿的。但是这两部分化石是在同一水平的岩石上相距14公尺(约45英尺)的地方发现的,现场也有真正的人头骨,而后一部分事实却被隐藏了许多年。这些化石的发现者都波士博士(Eugene Dubois)在他晚年时宣布这些化石并非猿人的遗骨,而更像是一只巨大的长臂猿的骨骼。然而,进化论者拒绝接受他所说的,于是,建立在荒谬可笑并少得可怜的证据上的爪哇人仍旧被拼凑起来,作为确实存在过的生物出现在教科书里。
综合以上所述,人由猿类进化而来的说法真的是相当薄弱且漏洞百出的。不只如此,其余物种在考古中也同样存在着「失落的环节」。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引出的问题
现今所发现的生物化石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欠缺了生物进化的中间过程,生命的出现往往是突然间发生的。在长达三十八亿年的化石记录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指绝大多数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就像「爆炸」般地突然出现)。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纽惟恭的报导<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瞩目>,他指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动摇传统的进化论。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又发表<向进化论挑战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杰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论点是:生物物种是逐渐变异的。但是距今五亿三千万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
「中国澄江化石群」的考古发现引起世界媒体的强烈关注,震惊考古、生物学界。澄江化石群属于早寒武世化石(五亿五千万年前),此外在加拿大布尔吉斯发现中寒武世的页岩(五亿三千万年前),其中也有生命「爆发」的大量地质资料。可见,在寒武纪(约五亿七千万~五亿年前),几乎所有的已知动物门类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纪之前,不仅多细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迄今所发现的新元古代(十亿~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各种化石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为已知动物门类的祖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是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寒武纪出现多细胞动物之前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然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在这个中间演变过程的证据。(见参考数据14)是化石记录不完全吗?但是化石记录是随机的,为什么单单就漏掉了中间环节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被誉为是最有资格批判进化论的人。他曾任美国大法官华伦(Warren)的助手,专长是分析明辨律师在辩论时所用的词藻和逻辑。当他读到进化论的文献时,随及意识到里面充满着许多逻辑上有问题的雄辩与遁辞。在《审判达尔文》(Darwin on Trial)一书中,他多次质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进化论』是真实的?确凿的证据何在?」他在书中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迹象……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科书上的进化论例证遭质疑──灰斑蛾与黑蛾
另一个与爪哇人相同,常常出现在生物课本里用来强力阐述进化论的例子即为「灰斑蛾与黑蛾」。教科书上通常会展示一组对比图:一只停留于灰色树苔上的灰斑蛾和一只停留在黑色树干上的黑蛾。并且解释这一种类的桦尺蛾主要生活在英美,只在夜间飞行活动,白天时则隐藏于树干上有苔藓的部位,所以一般情况下,灰色的斑纹成了有利的保护色。但是当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污染熏黑了树干,杀死了树干上的苔藓生物后,灰斑反而使这些蛾暴露无遗,成了飞鸟的美餐,于是黑蛾就因为其保护色的优势而进化成为主要群体。当空气净化法案通过后,灰色的树苔又生长起来了,灰斑蛾重新拥有了保护色的优势,于是又淘汰了黑蛾。就这样爱吃蛾的飞鸟也因为被蛾的保护色施了「障眼法」,理所当然地,飞鸟的捕食就成为这种自然选择的驱动力了。
这个发生在几十年时间里的蛾的颜色的变化成了进化论倡导者非常有力的「完美」的论据。多少代的生物学家们都普遍地接受和相信着这个例证的完美,然而如同前面章节所提到的皮尔当人一例,最近有科学家也发现这是一个类似的缺陷实验,因为这张对比图并不是真实生态图,图中的飞蛾不是活的,而是特意把死去的蛾黏在或钉在树上而拍摄出来的。麻州大学的萨节特博士(T. D. Sargent)认为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人为的环境条件,飞蛾并没有在它们自然选择的环境中,于是实验中的飞鸟很快就意识到它们被提供了一顿免费午餐。而且在真实环境中,这些蛾的栖息模式几乎不曾停留在树干上,而是更喜欢隐藏在高处树冠下的树杈上。
芝加哥大学的康内博士(J. A. Coyne)在一九九八年对《Melanism: Evolution in Action》一书作的评论中写到:「当我得知这张对比图中的飞蛾是刻意安排的,我的失望和悲哀就像六岁时发现每年准备圣诞礼物给我的是我父亲而不是圣诞老人。」
韦尔斯博士(Jonathan Wells)是西雅图的发现学院(Discovery Institute )的生物学和宗教学专家,他认为这个灰斑蛾和黑蛾的例证不应该再写入教科书。他说:进化论生物学家对于这些进化案例是言过其实了。教科书低估了这个例子的复杂程度,虽然无法判定著名的飞蛾对比图是刻意欺骗,但也是误导了读者。
确实,在英美,灰斑蛾被黑蛾所取代正好吻合了人们意识到工业和空气污染严重性的时候,而黑蛾被灰斑蛾所淘汰的时期又恰好同步于空气净化法案的通过。但是在其它一些地区,实际上灰斑蛾在树苔又重新生长起来之前就取代了黑蛾成为主要的种类。也就是说,灰色树苔的保护色作用很可能被夸大了。
因此当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
1. 飞鸟是否仅仅根据颜色来识别捕食飞蛾?
2. 生物学家对这些飞蛾的生活习性能否全盘掌握?
3. 空气净化法案的通过可能减少了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烟,但是,那是空气净化的唯一指标吗?
4. 空气、水源和环境的污染目前仍然是人们深深忧虑的大问题。水源的污染,或其它环境因素的破坏和飞蛾不同种类的兴衰没有关系吗?即使是从基因突变的角度来看,有众多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突变。
5. 如果飞鸟捕食是这个例子中进化的推动力,空气污染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那么在许多环境污染很严重的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现其它同样模式的例证?  
进化论的三大经典证据现在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比较解剖学被认为是逻辑混乱;胚胎重演律被认为是观察错误;古生物学上的新发现也否定了进化时间表。现在,这个现代进化论最引以为荣的灰斑蛾和黑蛾的例子也是阴影重重。
也许将来人们最莫明其妙的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假说是如何登堂入室的了。


一些有趣的问题
有一些自然生物现象明显的违背了提倡进化论者提到的「适者生存」、「用进废退」学说,大家看了这些例子,对于进化论,或许也能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章鱼的大眼睛
生活在深海中的两种动物,章鱼和乌贼,牠们每天待在漆黑的环境中,大部分跟牠们生活在同样环境的鱼类都是盲眼的。奇怪的是,章鱼和乌贼的眼部构造,竟然与人类的眼睛大致相同。依照「用进废退」假设,牠们实在用不着这双大眼睛。按照「适者生存」理论,牠们这双眼睛并不会增加生存竞争力,因此这个例子刚好说明了进化论的假设错误。
毫无竞争力的寄生虫
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虫,母虫每次产卵约一千五百万个,卵会随着羊只的粪便排出。牠的繁衍方式很特殊,必须有一种蜗牛爬过,卵附着上蜗牛,经由蜗牛移生于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过程中,一千五百万个卵大约只有十多个卵能存活。这种繁殖过程,在物竞天择中应该不容易与其它物种竞争,但是肝吸虫几百万年来,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慢吞吞的树獭
生活在澳洲树上的树獭,行动非常缓慢,排泄时必须爬到地上来,虽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于增加树木的养份,但是由于它行动缓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伺机将其捕捉。有很多动植物的繁殖、生存过程,都有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按照物竞天择的说法,应该很容易被淘汰。但是这些动植物早已生存很久了,而且许多动植物的生理结构在百万年间都没有重大改变。
始祖马的疑问
人们常常引用马的进化作为循序渐进的例子。据说在始新纪的岩层中发现了一种叫做始祖马的小种四蹄兽化石,于是,有科学家宣称它是现代马的祖先,认为它的特征与现代马相符,表示了一种渐进的进化形式。然而,目前发现的考古证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个观点,由于以下原因,我们还不能肯定始祖马就是现在马的祖先。
1. 有科学家解释说,始祖马的体形比现在马小,可见它是逐渐由小到大,进化到现在马的体形。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因为今天存在的马种仍有大小之分,比如迷你马比一般的马小很多。
2. 始祖马和现代马都同样有十八对肋骨,而人们认为是中间形态的一种马(学名Orohippus)有十五对肋骨,同时另一种中间形态马(学名Pliohippus)却有十九对肋骨。
3. 始祖马的骨骼结构与现代的蹄兔相当类似,这一点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一些科学家相信,始祖马与马毫无联系,它可能是蹄兔的变种。
总之,化石证据并不能说明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理论;相反的,许多高等动物的化石往往突然间出现在某个岩层里。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么回事,多年来仍是许多科学家不解的疑惑。





石油与进化论
油价高涨,人们不禁要问:石油还能烧多少年?全世界几亿辆汽车,这么多飞机来来往往。远程大型客机波音747一次就要加燃油85吨,最近除役停止飞行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要加96吨油。今天,充电的汽车是有了,充电的飞机看来还是飞不起来。全世界每天的原油消耗量已非常惊人,一九九六年时就已突破七千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到二○二○年时将达到每天一亿桶(一桶等于159公升或42加仑)。
其实不用着急。据OPEC估计:按现有开采量,OPEC国家储藏量还能用八十年,而非OPEC国家的储藏量可能有二十年好用。
OPEC已查明的蕴藏量最大的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 → 2614亿桶(约290亿吨)
伊拉克 → 1120亿桶(124亿吨)
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 978亿桶(108亿吨)
科威特 → 965亿桶(107亿吨)
伊朗 → 926亿桶(103亿吨)
这还不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非OPEC大国。
据美国能源部的资料表示,截至二○○○年一月一日为止,全世界石油的总蕴藏量为10160亿桶(约合1320亿吨)。人类在过去工业化发展的一百五十年中已消耗了一半的石油,保守估计地球上至少曾蕴藏两千多亿吨的石油。
今天,科学家普遍认为石油是史前动物在高温高压下腐化而产生的。然而科学家们一直不解的是到底需要多少次的史前生物毁灭,才能产生今天这样多的石油﹖石油是否仅仅由动物的腐化演变而来﹖
我们知道人体和动物的身体70%是水,在地表面只会腐烂掉。按现在的理论,只有在地下高温高压下碳水化合物才能分解成碳氢化合物,成为石油。全世界的人口是70亿(7×109),假设每人平均70公斤重,加上人类饲养的牲畜(野生动物分布分散不计),不难计算大概可以产生三亿吨原油。
7×109×2(人+牲畜)× 70㎏ × 30﹪= 2.94×108吨 ≒ 3×108吨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数据是全世界一年消耗大约29亿吨原油。换言之把现在所有人类与牲畜完全转换成原油,这3亿吨只够用一个半月的。
有人说史前的生物个体大,数量多。我们假设史前「庞大」的动物有大有小,平均每个一吨,仍按有效成份30%计算,要形成两千多亿吨石油得有近七千亿头史前生物,地球上怎么装得下?况且牠们都还有一个生存环境。若假设牠们的生存密度达到了人类今天的水平,即七十亿头。那么就需要一百次的集中屠杀和深度掩埋才能生成两千多亿吨石油。
但是,考古的发现并不支持这样的事件。科学家认为两亿五千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恐龙时代展开,到六千五百万年前小行星的撞击地球而造成恐龙的灭绝。从寒武纪到白垩纪,目前只发现有六次大灭绝,其中最有意义的两次灾变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地表面灭绝。但是我们知道,在地表面恐龙灭绝只会腐烂掉,不能生成石油。
假设存在集中灭绝和深度掩埋,那么就需要板块的运动有突发性,像「揉面」一样地突然把动物埋掉。缓慢的地壳运动只会使尸体腐烂,最终成为骨骼化石,而地震和火山只能造成局部灾变。但是目前地质学的发现认为板块自有生物后是很稳定的,没有全球性的突发性运动,而只有缓慢的地壳运动。何时有这样庞大的力量?目前也难以解释。
从种种对石油的成因分析,质疑了传统理论认为石油是由动物的腐化演变而来的观点,我们不禁再次思考生命的起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以上的证据与发现几乎都是对于我们不疑有他的「常识」的莫大冲击。既然科学常识是有问题的,那么人类一直以来所认为自己认知到的「宇宙真相」,离真正的宇宙真相,究竟相距多远?
其实现在科学在逻辑上的基础是属于「归纳法」。也就是说,经由不断地观察,集合了大量的观察结果,再进行学说的建立。一旦学说建立后,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实验证明,一旦发现不能解释的例证时,这个学说就不成立了,必须退回去重新作新的假设。而要成为定律就更严谨了,在长时间的研究后确认这个学说没有问题后,经过更加仔细地验证,此时必须在逻辑上也要能非常严谨,足以说明相关的大部分事例,才能成为定律。同样的,如果有反例或者是逻辑上的瑕疵,也必须退回学说的阶段,重新审视。


因此我们知道,虽然目前大部分科学家承认进化论,但是毕竟它只是一个学说,在逻辑上仍然有许多漏洞,严谨的科学家都对这个学说持保留态度。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生命的起源为何?这是所有科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严肃的问题。用一个还未能确定的学说当作教科书的内容是令人质疑的与不正确的。
而不断发现的考古证据更是对进化论有力的反证。如果说一个反证就足以推翻进化论的逻辑基础,面对这么多的例子,难道我们还认为它们只是偶然的发现?
今天的社会上,许多人想的是如何取得更好的竞争力,以争取更好的事业成就与幸福的生活。隐隐约约,达尔文进化论的假设之一「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人们处事的准则。然而当我们发现达尔文的学说有很大的漏洞,甚至有严重错误的同时,我们想一想,许多人强调的「竞争精神」是不是也有问题呢?也许宇宙的规则不但不是互相竞争,反而是互相帮助与宽容接纳呢!
相信大家对「史前文明」一词已经不陌生了,前面我们介绍了许多人类史前生活遗留的例证,接下来的章节我们要看看科学家发现的一些确实存在过的史前文明的证据。









【参考数据】
曹凯。进化论,一个错误的信仰(上)(中)(下)。http://big5.zhengjian.org/123,81,157,6.html
2.李难编(1982)。生物进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John Horgan(1991 Feb). In the Beginning. Scientific American, Vol.264, p.100-109.
4.Michael A. Cremo, Richard L. Thompson(1993). Forbidden Archeology :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Alachua, FL: Govardhan Hill Publishing.
5.Melvin A. Cook(1970). William J. Meister Discovery of Human Footprints with Trilobites in a Cambr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Utah. In Walter E. Lammerts(Eds.),  Why Not Creation?(chap. 6, p.185-193).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6. Henry R. Schoolcraft, Thomas H. Benton(1822). Remarks on the Prints of Human Feet, Observed in the Secondary Limestone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Vol.5, p.223-231.

7. Elizabeth Finkel(1998 May 29). Aboriginal Groups Warm to Studies of Early Australians. Science, 280(5368), p.1342-1343.
8. Tuttle R. H.(1990 Mar). The Pitted Pattern of Laetoli Feet. Nature History, p.61-64
9.Researcher Turns Brown Algae Phylogeny Upside Down(2002 July 2).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2/06/020627010513.htm
10.Clete Knaub, Gary Parker(1982 Dec). Molecular Evolution? IMPACT, No. 114.   
http://www.icr.org/pubs/imp/imp-114.htm
11.Ayala, F.(1978).The Mechanisms of Evolu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39(3), p. 56.
12.Fitch, W., E. Margoliash(1967). Construction of Phylogenetic Trees. Science, Vol. 155, p.281.
13.沈瑞良(1997)。科学否定进化-揭开进化论的疑点与破绽。台北:淑馨出版
社。
14.董光壁(1996)。天地之初──自然的演进和生命的诞生。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5.Nicholas Wade(2002 June 18).Staple of Evolutionary Teaching May Not Be Textbook Case. New York Times.
16.OPEC 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 1996.
17.OWEM Scenarios Report 1998.
18. Non OPEC Fact Sheet,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O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底遗迹
挑战人类历史观
您知道地球的历史吗?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后推测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约在四十六亿年前诞生,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也就是约一百八十万年前的冰河期时代,才开始有猿人的出现。根据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一直到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的全新世,也就是最后一次冰河期开始衰退并趋于结束时,才开始有所谓的社会生活及文明存在,但这些文明似乎都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现代人类历史时期的定义是根据五千多年前开始留下的文字符号所保存的使用记录,在此之前的时期则为史前时代。
然而,出乎科学家的意料之外,在许多大洋底下陆续出现的海底文明遗迹挑战了这样的历史观。这些海底遗迹的建造者,似乎不仅有精巧的建筑技术、工艺水平,也懂得运用文字及拥有建造金字塔式建筑的能力。如果以现代科技推算这些海底遗迹所在地址的海域,至少都是在数千年前、上万年甚至更久远以前存在于海面上的,因此,可以明确地推断在我们未知的史前时代,曾经存在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而这些文明很可能因为遭受某些变故,导致其文明历史无法延续、流传下来,仅留下片段残骸沉于海中,做为曾经存在的证据,诉说着史前传说的片段。
沉没海底的城市──日本与那国岛海域遗迹
半个世纪前,在日本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Yonaguni)南端,潜水员们在海底潜水时发现了人造建筑物的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带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楼梯及拱门状的建筑等。这可说是一座像是祭坛之类的古城遗迹,其范围东西长约200公尺,南北宽约140公尺,最高处约达26公尺。
日本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海底遗迹中带有平整、呈直角的阶梯建筑(图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与那国岛海底遗迹中筑有阶梯的巨大平台(图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一九八六年,当地的潜水员将这座海底城命名为「海底遗迹潜水观光区」,经过报导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学成立「海底考古调查队」开始长达八年的调查,包含在石桓岛东南至东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陆续发现各种石砌建筑、柱穴、人头雕像、拱门、石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雕塑等。另外还发现「+」、「V」等形状的线刻文字,与一个直径76公分长的牛只形状的石头雕刻。
由高处往下看,遗迹的四周围有市街、农地,最大的一处遗迹全长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筑成。据琉球大学「海底考古调查队」以计算机合成方式绘制的立体图显示,该遗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会祭拜的神庙。神殿北面有二个半圆形的柱穴,考古学家认为是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而神殿东方有拱形城门,城门附近有两块重迭巨石,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工雕孔,据推测应为经过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巨石构成的遗址的立体图(图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此外也在与那国岛东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发现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其五官及脸孔清晰可辨。稍后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发现了一些无法解读的类似文字的雕刻痕迹。
与那国岛海底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图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长度超过十公尺的「石碑岩」上面发现无法解读的,类似文字的雕刻痕迹。(图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琉球大学地质地球科学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访问时,表示遗迹以目测即可清楚的辨识是由人工完成的组合。各种证据都显示遗迹的确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阶梯呈直角状的平坦接面,石块上圆形的孔穴极似以石柱插入后遗留的痕迹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发现,更证实与那国岛南方的海底遗迹,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址。
美国波士顿大学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潜水考察遗迹后表示,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块组成的巨大台阶,应是一种阶梯式金字塔。虽然可以假设石块破裂后经由水的自然腐蚀可以产生这样的结构,但他从未发现有什么过程可以产生这样锋利的阶梯断面。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摩尔(Jim Mower)说如果这个遗址确实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石井辉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这个海域所在的陆地露出地面的时间,至少是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现代科学的认识来看,万年前的人类还处于原始人追着野兽跑的石器时代,根本没有能力建造这种建筑物。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类文明留下的证据。我们不禁要问:是否真有繁荣先进的古代文明?日本的海底遗迹是一个特例吗?

神秘的台湾澎湖虎井、东吉屿海底古城墙
据台湾古籍《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澄渊」。一九八二年,国内资深潜水人谢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确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关切。
这座古墙遗址呈十字形形状,以指北针测量呈九十度,为不偏不倚的南北、东西走向。主体为玄武岩构成,表面长满海草,东西向总长约160公尺、南北向总长约180公尺,城墙厚度上端约1.5公尺,底部约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蚀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墙的岩石块接缝极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圆盘形的构造物,外墙直径约20公尺,内墙则约15公尺。
有学者认为古城墙只是桶盘、虎井特殊柱状玄武岩节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墙,应该是全部连续的,若是人造的话会有中断处;另外若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堆成沉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相当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以《上帝的指纹》一书闻名全球的英国作家汉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二○○一年八月间会同中、日人员潜水探勘后,说明海底古城墙石块堆砌的方式,明显与玄武岩自然节理不同,应为人工堆砌。他指出「虎井古城墙方位正好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表现出人造建筑讲究方位的特色」;另外搭建城墙的一块块大石头,表面很平滑,接缝处平整的程度「可以将刀子插入」,因此他认为城墙为人造工事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汉卡克并表示,当今的人类文明历史有一个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这个主流的模式却无法解释这些持续大量出现的考古发现,为何共同有着「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实上,人类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现代历史还无法告诉我们的,而这些失落的线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沉城一样埋在海底,深藏人类文明兴衰的秘密。
除了虎井留有未知的人类文明的遗迹外,二○○二年中华水下考古学会(当时为筹备会)召集人谢新曦宣布,他与一群摄影、历史、文化等十多名专业人士在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学系副教授田文敏协助下,利用水下声纳扫瞄辅助,于东吉屿西北水深25至30公尺处发现一处百米长古石墙。
这处古石墙平均高度1公尺、宽度50公分,呈东西走向。依声纳扫描数据显示,同样的石墙有四到五道,墙面的小凹洞中还夹杂着小卵石。谢新曦指出,由墙面外形及周遭海床分析,应该是人为堆砌的石墙。
印度外海发现近万年古城遗址
二○○一年,印度国家海洋科技研究所的海洋学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贝湾(Gulf of Cambay)进行检测水质污染程度研究时,意外在水下120英尺处,发现两座距今至少九千五百年的古城遗址,科学家认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能因此大幅改写。
这两座遗址位于印度西部古杰拉特(Gujarat)外海40公里处,从其地质结构推断,古城为范围广达9公里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包括一座防御碉堡,以及一处和现代奥运比赛规格游泳池大小差不多的公共浴池。经过对其中发掘到的陶器、木雕、骨骼及骷髅的残片进行初步测试,推定其中两件残片的年代为公元前七千五百年。另外从遗址中还发掘出类似建材的物品。出土古物中有一片布满铭刻的大石板,正由学者研究其铭刻是否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书写形式。
有些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对文明历史需要大幅修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古文明十多年的汉卡克到遗址实地考察,他说,从声纳扫描显示的古城基础来看,其建筑可能有三层楼高,围墙长达400英尺,而且有高度的几何特性。
英国杜兰大学的考古学者堪耐特说,如果印度的新发现属实,过去的文明历史理论需要全盘检讨。
巴哈马海底遗迹
一九五八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Dr J. Manson Valentine)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海底观测研究时,意外发现群岛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特殊的几何图形,也有的为笔直线条绵延数海哩。一九六八年,范伦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的北比密尼群岛附近海域又发现巨大的丁字形结构石墙,长达450公尺,并有两个分支与主墙形成直角,并且石墙是由每块超过1立方公尺的巨大石块所砌成。随后更发现结构更复杂的平台、道路及类似码头的建筑结构,还有一座双翼的栈桥,整个建筑遗址呈现出类似港口的分布。
古巴水域发现的古城遗址
据二○○一年十二月七日BBC报导,加拿大ADC探测公司在古巴西海岸作业时,利用复杂的声纳设备,在水下650公尺深处,发现了一座可能被大海淹没几千年的古代城市遗址。
探勘人员是在二○○○年第一次发现了这座水下城市。当时,他们使用的扫描设备扫描出了一些具有对称排列的石头结构,很像一个城市的规划。
七月时研究人员带着先进的能进行摄影的水下探测装备重新来到这一地点。水下摄影得到的图像证实了这一海域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平滑石头群。从外表看来,这些石头像是经过切割的花岗岩,呈现金字塔状及环状等造型。
古巴著名的地理学家埃特雷迪(Manuel Iturralde)随后也加入了这项工程,并在哈瓦那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介绍他的发现。虽然未提到消失的城市与古文明,但他说「还没有一个解释可以说清楚那些建造物」,「我们必须时时准备接受一些料想不到的东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现有框架中的东西、或是现有知识无法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也就是这次调查的另一个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慕达海域也有特殊发现
此外,欧洲科学家在著名的百慕达三角洲海底探测时,也发现百慕达海底耸立着一座无人知晓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边长300公尺、高200公尺。塔上有两个明显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从这两个巨洞流过,形成巨大旋涡,使四周一带水域波涛汹涌,海面雾气腾腾。而要推算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时间相当困难,但已知这一带陆地沉入海底的时间至少在数万年前。
史前文明的存在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地壳变动、火山爆发、洪水、冰河等变化,亿万年来几经浮沉,才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地理环境。以日本的「亲潮古陆」为例,这片离日本海沟仅90公里,深达2600公尺的地方,在六千七百万~二千五百万年前竟是高耸在日本列岛以东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史前时代人类曾经有文明,那么很可能一度、甚至几度毁灭于天然灾害侵袭,只留下部份遗迹在地形变动或海水上升后,没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传说中的Mu大陆文明
十九世纪末,英国上校James Churchward于驻防印度期间,在一个极特殊的机缘下,由一位印度教古寺院的住持手中得到一块Naccal碑文,这是一种极为艰涩难懂的文字,上校费尽艰难终于在一位印度高僧的指点下,读出了一个伟大古文明的兴衰史。一九二六年上校出版了关于Mu大陆文明的著作《遗失的大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Mu大陆」的传奇故事。
Mu大陆的位置根据碑文上的记载位于现今的太平洋海域上,人类在Mu大陆上曾经发展出一个伟大繁荣的文明,创造出高度的文学、艺术、工艺、制造等文化。当时居民拥有高度的建筑技术,能够建造大型建筑物、金字塔、石碑及城堡、道路等。据说Mu大陆的首都和各都市中都铺有整齐的石板道路和运河,都城中的墙壁装饰着闪亮的金饰,所有人都过着奢华的生活。Mu大陆居民也十分精于航海技术,航海足迹遍布各大洋,甚至发展出强大的殖民帝国,当时Mu大陆被称为「世界文化的屋顶」。
然而繁华的Mu大陆,却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瞬间消失于水平面下。怵目惊心的惨剧首先来自于猛烈的火山爆发,引发了强烈的地震及狂暴的海啸,并不断引出新的火山爆裂。最后在火山熔浆狂喷及地动山摇的地震下,地面像海浪般的跳动、火柱浓烟遮盖了天空,大地上的一切如倒塌的积木般往下陷落,火山熔岩及扑天盖地的海啸穿过其上,就在一瞬间,Mu大陆完全消失在太平洋下。
Mu大陆的事迹虽然可以视为一个传说故事,但我们如果愿意用另一个角度思考,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经过毁灭后再重新发展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目前各处海底遗迹的发现,对史前文明的存在,提供了许多不可抹灭的证据。这些科学证据证实了的确有我们不知道的文明的存在,而要将这些史前文明遗迹写进历史中,还是很难被现今的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所承认,因为这和过去的历史观并不兼容。然而我们相信,只要改变一下固有的观念,重新认识历史的真相,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罢了!
无视于尘世的纷扰,海底古文明遗迹,依旧静静的矗立在海底……。

马格德林文化的岩洞壁画
对于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群围着树叶的原始人,打猎结束后,围着火休息,有些人在岩洞壁上作画,记录今日的打猎成果。所以岩洞壁画上画着原始的打猎场景,有原始人类以及兽类,图形是以极为简单的线条构成的。
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
对于某些岩洞壁画来说,以上的刻板印象的确是成立的。然而对于以下要介绍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地区(Altamira)洞穴中发现的野牛(Bison)岩洞壁画。这幅画运用了四种色彩,颜料是以矿物质制成,不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褪色,保存了一万六千年仍然鲜明如故。铁质的颜料可以表现红色、黄色及棕色,而黑色颜料的成分是二氧化锰。显然当时的人类就具备了高超的绘图能力,而且同时有进步的绘图工具及颜料。

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地区(Altamira)洞窟中发现的野牛(Bison)岩洞壁画。
(图片提供:M. Burkitt 'The Old Stone Age' (1955))
拉马什洞窟(La Marche)的石板画
位于法国的拉马什地区(La Marche)的洞窟是在一九三七年被法国业余科学家彭卡德(Leon Pencard)与古生物学者罗夫(Stephane Lwoff)发现的。他们花了五年时间进行挖掘,找到了一千五百多个蚀刻着图形的石板。
这些画像很难让人看得懂,有时候好几个图形甚至相互迭在一起。不过,在专家眼里,这些图形透露出特殊意义。在拉马什洞穴可以找到狮子、熊、羚羊、马,以及155个栩栩如生的人像。
以下这几个人的面部画像,真的很难让我们跟原始人联想在一起,因为与现代人画的画像实在很相近。彭卡德在一九四○年发表的《马格德林文化人类图画图解》(Human Iconography of the Magdalenian)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发现的石板人像画。然而由于过于类似现代人的画风,这些石板画很快地被认为是现代人绘制,并不是史前人类所画,被人们遗忘了六十年。

《马格德林文化人类图画图解》一书封面。马格德林文化是指公元前一万到一万五千年法国一带的史前文化。

《马格德林文化人类图画图解》书中介绍的石板人像,头上戴着帽子。

最令人惊讶的是有些画像看起来与现代人的差异不大,与我们认为的原始人相差甚远。他们的装扮看起来就像中古时代或近代的西方人,如这张戴着帽子的人像。
马格德林时代的复杂构图与透视法
由于许多史前石板画中的图形重迭在一起,不容易直接看出图形绘制者要表达的意义,人们必须非常仔细地解读。虽然图形相当拥挤、复杂,然而却按照了一定的规律排列。加拿大的密鲁塞客(Jiri Mruzek)认为这些壁画包含了X光透视法、立体透视法以及复杂的几何构图与规则。(详细解说请参考 <The Complex  Engravings>一文)
以下这张图是在法国的庇里牛斯山区的三兄弟洞窟(Cave of Les Trois Freres)发现的石板画。画中有许多的马匹以及其它的动物,层层重迭在一起,有的还倒过来画,实在让人难以分辨究竟画了什么?经过专家仔细地分析,发现在许许多多的动物之中,有一个骑士的画像。这个骑士袖子卷起来,穿着一件背心,系着一条宽腰带,穿着长筒靴,一把短剑插在左靴的剑鞘,他的左手伸入裤子左边的口袋中。他的长发看起来在风中飘扬,换个角度看恰好是一只动物的形象。原始人怎么会画出这么复杂的图案?他们怎么会穿靴子呢?

法国三兄弟洞窟发现的石板壁画,复杂的动物图形中有一个骑士(图片提供:Jiri Mruzek)
目前科学家认为法国新石器时代的克鲁麦农人(Cromagnons)对于马的了解高于同时期的其它种族,不过由骑士图看来,显然他们对于马的了解不仅仅只是粗浅的认识,甚至达到本次人类文明中古时期的水平。
另一张在拉马什洞窟发现的少女图则更完整的表现了当时人类的衣着与生活了。图中少女打扮得像个猎人,披肩飞扬,带着皮帽,腿上穿着长筒皮靴,凝视着远方的天际。她的坐姿好像骑在马上。事实上,原图画里的确有一匹马,只是画得相当模糊,不易辨识。

法国拉马什洞窟发现穿着披肩的少女图(图片提供:Jiri Mruze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带着枪的史前警察
在洞窟发现的复杂图形往往需要仔细地解读才能看出远古画家的原意。古生物学家罗夫解读了一个在拉马什发现的蚀刻着图形的石板,他认为这是一个跳着舞的小提琴表演家。这个「跳舞小提琴家」头上带了一顶帽子,穿着宽松的外衣,脖子上带了装饰品。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小提琴表演家的大腿上似乎系着一支类似枪的东西。一万四千年前的原始石板画上怎么会有枪呢?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然而我们将图片放大,仔细看看,他的大腿上的确系了一支枪。

罗夫解读出拉玛什的一块石板上雕刻着「跳舞小提琴家」(图片提供:Bulletin de Societe Prehistorique Francaise)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跳舞小提琴家」大腿上系了一支来复枪(图片提供:Jiri Mruzek)
加拿大的密鲁塞客发现了这个奇怪之处后,重新对此图做了解译。他将图转了一个角度,并重新描绘头部轮廓。现在我们发现这张图其实是一个警察(或军人),一只手拿着警棍,另一只手指着他腿上的来复枪,好像正在警告某些不法之徒不要轻举妄动。

一万四千年前的警察(图片提供:Jiri Mruzek)

惊人的发现,为何今日鲜为人知?
当罗夫将他与彭卡德在拉马什的发现在一九四一年举行的法国史前学会(French Prehistorical Society)提出时,他没有刻意强调挖掘地点严谨的鉴定证据。很快地,他的同行武断地做出结论,不愿意承认这一发现,并指责罗夫做假。他们说:「这些石板画太现代,太复杂,太好了,不可能是原始的洞穴人画的。」他们并宣称,拉马什的石板画与阿尔塔米拉的岩洞壁画一样,都是现代人画的。罗夫在学术界受到了强大的舆论攻击。
事实上,拉马什文明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于石器时代的种种成见,比如当时的古人已经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人物素描。大多数男性人物的面部是刮过胡须的,也有一些留有别致的山羊胡子或短须。这些古代人的衣着也很有风格。他们穿的鞋子有鞋垫和鞋跟。而且他们头上有时还带着类似头盔的帽子。
然而,这些发现在罗夫的同事看来却太现代化,太复杂了。他们不愿意相信这是来自生活在一万四千年前的古人之手。他们甚至开会批判罗夫。
这类对远古文化视而不见的例子,在历史上并非第一次。早在「一八八○年里斯本史前文明大会(The 1880 Prehistorical Congress in Lisbon)」上,就有专家学者猛烈抨击史前壁画的发现者索图欧拉(Sautuola)。然而索图欧拉所做的只是公布我们在前面介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这一发现。在大会上,许多专家竭尽全力地挖苦索图欧拉。不过戏剧性的是,仅仅在数年后,学术界就承认了阿尔塔米拉的岩洞壁画是一万六千年前的人类所画,洗清了索图欧拉的不白之冤,此时这些专家们才无话可说。
拉马什文明的发现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的命运极其相似。要不是大量的考古学证据,许多人就会说它们不是真实的而猛烈批判。但现在,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科学界却保持沉默,或有意回避此类发现。
令人欣慰的是,罗夫与彭卡德的努力虽然被遗忘了多时,却没有白费。最近,拉马什的石板画又重新被人们研究了。二○○二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拉彭鲁克教授(Dr. Michael Rappenglueck)重新鉴定这些石板人像画确实为史前人类所制,并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您知道月球是人造的吗?

夜晚的天空悬挂着月亮,长久以来人们对它总有一份好奇与憧憬(图片提供:NASA)

自从阿波罗号登陆月球后,人们对于月球的神秘感似乎降低了。以往,人们在中秋节举家团圆,吃着月饼的时候,抬头一看天上的明月,心中不免对它感到好奇与疑惑。好奇的是月亮上究竟有什么?疑惑的是这个月亮是哪里来的呢?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最能表达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好奇与憧憬: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航天员登陆月球后,人们知道月球表面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只有无尽的太空尘埃,空荡荡的。不过,您知道吗?登陆月球后一些鲜少为人知的发现,反而使科学家对于月球的起源更加迷惑。
目前科学家对于月球的了解已超越当年未登陆月球前的想象,这些新发现的证据可以使人们打开新的思维,重新认识与思考自己与生命的起源。
早期的观察
自古以来世界各个民族的天文学家对于月球都进行了长期而充分的观察。月亮的圆缺盈亏,除了是诗人吟诵的对象外,更是农民耕作时的参考指标,中国的农历就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二十八天为基础的历法。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月亮老是用同一面对着我们。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会自转,而自转的周期刚刚好跟他绕着地球转的周期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月球跑到哪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月儿上的阴影总是同一种。
人们还注意到,月球的大小跟太阳看起来是一样大的。太阳与月亮感觉起来是一样大的,那么实际上是不是真的一样大呢?古时候的人常常观察到一种奇异的天象,称为「天狗食日」,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黑色的天体把太阳完全遮住,一个大白天突然变成黑夜,繁星点点,就是现在科学家说的日全蚀。日全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黑色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大小刚刚好可以把太阳遮住,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看,月球跟太阳是一样大的。
后来天文学家发现,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刚刚好是月球距离地球的395倍,而太阳的直径也刚刚好是月球的395倍,所以在地面上看到的月亮,就恰恰好跟太阳一样大了。地球的直径是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径是3467公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
科学家把围绕行星旋转的星体称为「卫星」,太阳系中的比较大的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在九大行星之中有些行星块头很大,例如木星,土星等等,他们也有卫星环绕着,他们的卫星的直径比起行星本身往往很小,只有几百分之一。所以像月球那样大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很特殊的。
这些数据上的巧合使得有些天文学家开始想一个问题,月球是天然形成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陆月球后的新发现
一、比地球岩石更古老的月岩
一九六九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后,科学家不再只能远远望着月球了,航天员在月球表面上采集岩石标本,放置许多的测试仪器,对于月球的结构可以收集更深入的数据做分析。
首先对于采集到的岩石做了年代分析,发现月球的岩石非常古老,有许多岩石的年代超过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根据统计99%的月岩年龄超过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计算出的年代是四十三亿年到四十六亿年之前。
对于月表的土壤做分析时发现他们的年代也非常古老,有些甚至比月岩的时间还提前十亿年。目前科学家推测的太阳系形成时间大约在五十亿年左右,为什么月球表面的岩石与土壤会有这么长的历史呢?专家也认为难以解释。
二、月震实验证明月球是空心的
月震的实验也许可以说明月球的结构。登陆月球的航天员要出发回到地球之前,会驾驶登月小艇飞离月球表面,与返回地球的太空舱结合后,登月小艇便被抛弃至月球表面。设置在72公里外的月震仪测得月球表面的震动,这个振动持续超过15分钟,就像用锤子用力敲击大钟一样,振动持续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失。举个例子,我们用力敲击一个空心铁球时,会发出嗡嗡而持续的振动,而敲击实心铁球的时候,只会维持短暂的振动,时间不长就停止了。这个持续振动的现象让科学家开始设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包着金属壳的月球
不知您是否发现,平常看月亮都会有一块块黑黑的影子,这就是科学家所称的黑影区。当航天员拿起他们的电动钻想在那儿钻一个洞时,他们发现挺费劲儿的,钻了很长的时间还是只能钻进去一点点。这就奇怪了,星球的表面不都应该是由土壤与岩石构成的吗?虽然有一点儿硬,但也不至于钻不进去呀!仔细地分析这块区域的地表组成成分,发现大部分是一种很硬的金属成分,就是用来建造宇宙飞船的「钛」金属。难怪会这么坚硬了。所以月球的整体构造可以说就像是一个空心的金属球。
这个发现让一个长久以来困惑专家的问题有了解答。月球上的陨石坑数量非常多,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坑洞都相当的浅。科学家推算一颗直径16公里的小行星以每小时5万公里的速度撞毁在地球上,将会造成一个直径四到五倍深的大坑,也就是应该有64至80公里深。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个加格林陨石坑(Gagarin Crater),它的直径将近300公里,深度却只有6.4公里。如果科学家的计算无误,造成这个坑的陨石如撞在地球上,将会造成至少1200公里深的大坑!
为什么在月球上只能造成这么浅的陨石坑?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月球的外壳非常的坚硬。那么前面发现的月表坚硬金属成分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现象了。
月球是人造的

月球背对着我们的一面很粗糙,布满了陨石坑与环型山(图片提供:NASA)
有两位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说,认为月球是外表经过改装后中空的宇宙飞船。如此一来,才能圆满解答月球留给我们的各种奇异现象。
这个假设很大胆,也引起不少的争论,现在大部分科学家仍然不敢承认这个理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月球的的确确不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机械一样,天天以同一面面对地球,也刚刚好与太阳一般大。外面是一层高硬度的合金壳,可以承受长时间高密度的陨石轰击,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个天然的星体,是不该具有这么多人造特征的。
科学家还发现,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是相当光滑的,几大月海都是在月球的正面,背面则是密密麻麻的环型山。难怪月球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太阳光,在夜晚的天空发亮。如果将时光倒回远古月球刚刚成型之时,光滑的月表没有被陨石攻击的坑坑疤疤,中秋节夜晚的月光一定比现在更皎洁。
现在我们知道月球总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对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对地球,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月球是为了照明地球上的人们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宇宙飞船,他们不必做这么大的宇宙飞船,也不必具备照明功能,相反的他们应该将月球做的越隐蔽越好,不是吗?)
创造一颗类似自然的星体,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照明地球,这个想法很符合环保概念,因为不需要发电制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聪明,因为它能一次照亮整个地球黑暗的一面。虽然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不过却也不无可能吧!如果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会不会这样做?
那么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他们有没有可能放一颗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
目前科学家不能解释,不敢承认的事情,当我们放开狭隘的思想框框,用理智去分析,会发现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以科学家发现的证据早已透露出月球形成的不寻常之处,为什么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进一步探讨呢?因为史前人类的存在,可以说是科学家的禁忌,大部分的科学家研究的证据不管多么充分,理论多么正确,一遇上与「进化论」相反的观点时,谁也不敢提出来了。求「真」的精神应该是科学研究里的最高原则,如果我们能跳出前人思想的框框后,不难想象有许多的科学研究将有一个非常迅速的飞跃。


是谁造了大金字塔?

岁月悠悠,耸立于埃及的大金字塔见证了当时人类文明的辉煌
埃及大金字塔,高146公尺,其四面底边长分别为230公尺,占地52900平方公尺,共享了230万块石材。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将世界上的伟大建筑,选出七项最为人称颂的。然而岁月悠悠,被称作世界七大奇迹的建筑物,几乎已消失殆尽,独有埃及大金字塔屹立不摇,见证着当时文明的辉煌。
一般认为大金字塔建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的第四王朝,由胡夫王所建。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后代史学家们透过传说,以及相关线索才得出这项推论。关于这么庞大的工程如何建成?不可思议的智慧来自何人?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造的等等谜团却始终没有解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ct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2007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法老的王墓?
史学家们一般认为金字塔与法老的墓葬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金字塔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然而,在公元八二○年,开罗回教总督阿尔玛门(Caliph Al-Ma'mun)率领人马,首度挖出通道进入大金字塔,看到的景象却是非常朴素的房间,连一件陪葬品、珠宝、雕像都没有,甚至连碎片都找不到。被命名为「王殿」的房间里只有一口空空的、没有盖子的箱状石盒。墙壁也是光秃秃一片,毫无装饰文字。

史学家们对这个首次进入大金字塔的事迹作出「遭到盗墓」的结论。然而,有学者认为盗墓者想从其它通道口进入大金字塔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假使真的有盗墓者,也不可能偷到一个碎片都不剩,更不可能将墙上描述法老的纪念文字全数抹净。而埃及人为了纪念与称颂法老王,向来将王墓内部装饰的极为华丽,并摆设丰富的陪葬品。相比之下,大金字塔内部空间的朴素,不禁让人怀疑建造它的目的,并不是做为胡夫法老王的坟墓?

建筑物的数字展现惊人的精确度
一八八○年代末,现代建筑学之父威廉弗林德斯‧皮特里指出大金字塔最惊人之处在于其方位上。因为其各个棱线都极为正确地面向东南西北,各方位的误差也都在五分(一分是一度的六十分之一)以内。这不但是非常精确的观测技术,更令人惊奇的是建造者竟然能在这样庞大的建筑物上保持超高的精确度。
其水平度的正确度也令人震撼。因为其误差仅1.5英寸(约3.8公分),即使是现代的建筑也难以媲美。科学家推测要造出大金字塔这样高技术的水平至少要经历数千年的进化,然而翻遍埃及历史,却找不到这类技术发展的记录。

埃及大金字塔入口一景,由几百万块巨石建成的精准建筑,是现代人眼中的奇迹。(图片提供:Tehuti Research Foundation)
非凡的技术与巨人般的智慧
大金字塔的力学构造极其巧妙。它并不是将二百多万个石头直接堆砌成锥型。若构造如此单纯的话,只要其中的一部分崩溃,就会因为过于笨重,而全数崩坏。支撑大金字塔的,是类似树木年轮的构造,也就是由称为扶壁的硬件构造和填塞其空隙的填石层所组合成的。这种构造使得大金字塔在十三世纪时的一次大地震中,只有少部份的外侧石块崩落,整体结构丝毫不受影响。然而其它不论是第三王朝金字塔或第五、第六王朝所建的金字塔相比之下结构相当粗糙,甚至许多已经完全崩坏。
再者,如何从地面到一百多公尺的高空中,将二百三十~二百六十万块,每块平均重达2.5吨(2500公斤)的大石头始终都摆在绝对精密的位置上是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埃及学者们前后推测了三十种以上建造的方法。然而攀爬过大金字塔的学者汉卡克(Graham Hancock)却认为依照目前假设的建造方法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他说:「在此颠颠巍巍之处,一面需保持身体平衡,一面又得将一块一块至少有现代自用小汽车两倍重的石块,从下面搬上来,运到正确的地方,对准位置,当时这些石工的心中不知所思何如。」大金字塔建筑时所用的巨大石块,配合超高精密的测量、准确的建造技术,以现在推测的建造方式进行,无疑是工人与现场管理者的恶梦。以大金字塔展现的智慧来看,汉卡克推测古代的建筑者的建造方式或许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有「现代古埃及学之父」之称的弗朗西斯‧强波林(Jean-Francois Champollion)就形容这些古代建筑家︰「他们的想法有若身长一百英尺的巨人一样高人一等。」
由于传统观点存在着许多疑点,加上史料难寻,现代科学家运用地质学、古气候学等方法研究基沙高原上的古迹,提出了挑战性的史前文明一说。

史前文明的推测
狮身人面像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它高20公尺,全长73公尺,被认为是第四王朝的法老王卡夫拉所建。但近来科学家从狮身人面像表面的侵蚀痕迹推测它的建成年代很可能更早,估计在公元前一万年以前。

从狮身人面像表面的侵蚀痕迹,学者推测它的建成年代很可能比目前的推测更早,起码在公元前一万年以前。
数学家史瓦勒‧鲁比兹在《神圣的科学》(Sacred Science)谈到,狮身人面像的狮身部分很明显有被水侵蚀的痕迹,他推测是公元前一万一千年的一场大洪水和连绵大雨而造成的。

学者约翰‧魏斯特认同上述说法,并否定了风沙侵蚀之说。因为如果是风的侵蚀,那同一时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筑物也应有同样程度的侵蚀,然而我们却发现留下的其它建筑物中没有一块像狮身人面像那样严重的侵蚀。

波士顿大学地质学教授、岩石侵蚀方面的专家罗伯特‧修奇也赞同魏斯特的观点,并指出狮身人面像所遭受的侵蚀,有的地方深达2公尺左右,使得外观看来蜿蜒弯曲,好像波浪一般,很明显是经过数千年激烈的风吹雨打后造成的痕迹。

魏斯特还指出从公元前三千年以来,基沙高原一直没有足够的雨水造成狮身人面像的侵蚀痕迹,而必须追溯到公元前一万年才有能造成这样大规模侵蚀痕迹的坏天气。因此他推测,狮身人面像必须在这个年代范围以前所建。连同大金字塔这样规模宏大而复杂的工程,很可能是一个更早、更伟大、比古埃及古老,我们还不知道的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而被埃及人所继承。

然而,魏斯特等人提出的新看法引起了主流埃及学人士的反弹,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在一万年以前,地球上可能出现比现代人更成熟的人。埃及古迹会基沙金字塔的总监扎希.哈瓦斯博士突然中止了这支狮身人面像小组的研究,并批评此研究是非科学性的。但当魏斯特将收集的资料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的一次会议时,受到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鼓励。虽然「史前文明」这个观点长久以来受到忽略,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敢于面对事实,捍卫现阶段看起来「独创」的论点,继续研究,相信这样的转变将有助于人类解开大金字塔这千古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08:35 AM , Processed in 0.15630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