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16|回复: 1
|
「成本降维打击」谷歌TPU 成只是 OpenAI GPU的一半,要怎样赢
[复制链接]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1-2025 03:2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I研究之一 - AI產業的Duration
今年研究AI產業,我主要關注在AI的三朵烏雲
1. 技術迭代的可能性(AI 是多長遠的生意)?
2. AI是泡沫嗎?若是,他該有多大?
3. AI目前潛在滲透哪些市場了(AI市場有多大)?
今天先分享AI技術迭代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先看看整的AI的歷史
圖文好讀版放留言
AI的兩次典範轉移與兩次寒冬
從1950年代至今,AI技術的核心思想至少經歷了兩次底層的邏輯轉變,並伴隨著兩次殘酷的「AI寒冬」。
第一次浪潮:連結主義的黎明與寒冬 (1943-1980)
崛起 (1943-1969): AI的夢想起源於「連結主義」(Connectionist),也就是嘗試模仿人類神經系統來打造智慧。從1943年神經元模型的提出,到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正式確立「人工智慧」一詞,再到1957年能夠從數據中學習的「感知器」(Perceptron)誕生,整個領域充滿了樂觀的熱情。
寒冬 (1969-1980): 然而,1969年Marvin Minsky的著作《Perceptrons》無情地指出了單層感知器的根本性限制,這本書的發表,加上當時的技術無法解決更複雜的問題,導致了承諾的落空。政府和企業因此大幅削減資助,AI迎來了第一次寒冬。早期基於這個理想而生的研究和商業嘗試,也隨之凋零。
第二次浪潮:符號主義的興盛與寒冬 (1980-2000s)
崛起 (1980-1987): 第一次寒冬過後,AI轉向了另一條路——「符號主義」(Symbolics),也就是專家系統。這個理念是將人類專家的知識編寫成一套套的規則和事實,讓電腦能夠根據這些邏輯進行推理。在80年代,Lisp Machines、Thinking Machines等公司應運而生,知識工程師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職業。
寒冬 (1987-2000s): 正如Yann LeCun所提醒的,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專家系統雖然在特定領域很強大,但它們的知識庫難以維護、成本高昂,且無法應對新情境。1987年,LISP機市場的崩潰標誌著第二次AI寒冬的到來。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專家系統公司,也隨之成為時代的眼淚。
這個歷史規律非常清晰:每一次寒冬,都淘汰了基於舊技術範式建立的公司;而每一次春天,都催生了掌握新一代技術的公司。
第三次浪潮:深度學習與Transformer的黃金時代
從廢墟中,連結主義以更強大的姿態重生了。1986年的反向傳播算法、1989年Yann LeCun的卷積神經網絡(CNN),為處理複雜數據提供了可能。而到了2017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發表的Transformer架構,徹底引爆了我們今天所處的AI革命。
這個時代的商業巨頭,如Deepmind、OpenAI、商湯科技,無一不是站在深度學習和Transformer的肩膀上。
歷史走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這次,會不一樣嗎?
來自巨人的詰問:Transformer是終局,還是又一個週期?
儘管Transformer架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AI領域的三位頂級學者——Yann LeCun、Rich Sutton和李飛飛,卻不約而同地指出了當前路線的潛在局限。
Yann LeCun:
我們現在看到的部署AI系統的困難過程並不是新鮮事。它在所有時候都發生過。這也是為什麼,也許你的一些聽眾還太年輕,不記得這件事,但在1980年代早期,AI領域曾出現一波巨大的興趣浪潮,圍繞著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你知道,1980年代最熱門的工作將是知識工程師,你的工作將是坐在一位專家旁邊,然後將專家的知識轉化為規則和事實,然後將其輸入到一個推論引擎中,該引擎將能夠推導出新的事實並回答問題等等。
這始終是AI的一個危險。我的意思是,信號很清楚,LLMs即使擁有所有花俏功能,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少在資訊檢索方面。
Rich Sutton:
對我來說,擁有目標是智慧的本質。如果某物能夠實現目標,它就是智慧的。我喜歡John McCarthy的定義,即智慧是實現目標能力的計算部分。你必須有目標,否則你只是一個行為系統。你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你不是智慧的。
建立一個物理世界的模型並推導數學假設或運算的後果,這是非常不同的事情。經驗世界必須透過學習來獲得。你必須學習後果。而數學更具計算性,更像標準的規劃。在那裡,它們可以有找到證明的目標,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被賦予了找到證明的目標。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架構來開始進行體驗式、持續的學習?為什麼我們不能從大型語言模型開始做這件事?
在「慘痛的教訓」的每一個案例中,你都可以從人類知識開始,然後再去做那些可擴展的事情。情況總是如此。從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一定是不好的。但事實上,在實踐中,它總是證明是不好的。
李飛飛:
我選擇透過視覺智慧的視角來看待人工智慧,因為人類是深度視覺化的動物。我們可以稍後多談一些,但我們大量的智慧是建立在視覺感知、空間理解之上,而不僅僅是語言本身。我認為它們是互補的。
今天你拿一個模型,讓它看一段幾個辦公室房間的影片,然後要求模型計算椅子的數量。這是一個學齡前兒童,或者也許是一個小學生可以做到的事情。但 AI 做不到。所以 AI 今天還有很多事情做不到。
空間智慧比僅僅創造那個平面的 2D 世界更深層。對我來說,空間智慧是創造、推理、互動、理解深度空間世界的能力,無論是 2D、3D 還是 4D,包括動態等等。所以 World Labs 專注於此。
我們剛才談到每個大腦大約 20 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小數字,但實際上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數億年的演化才給了我們這些能力。
對未來的兩種猜想:更多的Token,還是全新的典範?
綜合歷史的教訓和巨人的觀點,我們對AI的未來可以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進化之路——透過真實世界數據,需要更多Token
這是一個相對樂觀的看法。即使真正思考的模型出現,比如視覺、聽覺、觸覺,讓它成為一個「Robotic AI」或「Physical AI」。在這種模式下,AI為了理解和操作複雜的物理世界,需要處理的數據量(Token)將會指數級增長。如果是這樣,當前的GPU、資料中心需求都會持續,不會出現根本性的典範轉移。
猜想二:革命之路——「會思考」的AI,來自全新架構
這是一個更具顛覆性的可能。如果Yann LeCun、Sutton和李飛飛是對的,那麼一個真正「會思考」、擁有目標、理解物理世界的AI,可能需要一個全新的、效率極高的底層架構。這個新架構或許不再以「Token預測」為核心,而是更接近生物大腦的運作方式。在這種範式下,我們對Token的依賴可能會大幅降低,甚至被其他概念所取代。
這是AI的第一朵烏雲:AI到底是多久的行業?十年?還是百年?
回顧AI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是一條螺旋式上升的道路,充滿了創造性毀滅。每一次的技術寒冬,都為下一次更強大的技術爆發掃清了道路。
今天,我們正站在Transformer這座高峰上,享受著前所未有的風景。但歷史的鐘擺和智者的遠見提醒我們,這座山峰或許並不是旅程的終點。
但是,對於底層轉換的可能性,我們很難說,目前看起來科技學者正在打造下一代的AI模型,而企業家正在Scale這一代的AI模型,這一代AI模型的特徵,就是需要大量消耗Token,因此需要大量的資料中心。
無論如何,可以想像到,消費者將會持續是AI世代最大的受益者。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