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2|回复: 2

遙感領域霸權易主?陸論文占比飆至47% 專家揭美衰退關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1-2025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據觀察者網報導,一邊是從0到47%的飛躍,另一邊是從88%到9%的暴跌,陸美遙感研究論文產出佔比的一升一降,見證了中國遙感技術實力從「起跑」到「領跑」的突破。

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1月18日發文指出,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大陸數十年來國家層面持續的大規模資金投入,已將地球觀測科學的主導權從美國奪走。不僅是相關領域的論文研究,大陸在專利方面同樣佔據全球主導,且在量子計算等相關新技術領域持續投入,實現了奈米級空間測距等技術突破。業內人士表示,除非美國大幅調整政府資金優先級,否則短期內難以重獲該領域的創新領導地位。

2015年,紐約大學教授黛布拉·萊弗坐在布魯克林的辦公桌前,審閱著又一疊遙感領域的研究論文。瀏覽到作者所屬機構時,她愣住了,那些曾經滿是美國大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實驗室署名的期刊,如今已開始刊登來自北京、武漢和上海的研究成果。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最初的涓涓細流逐漸匯成浪潮,而後演變為一場「海嘯」。

文章說,回溯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遙感領域的主導地位,堪比如今矽谷在軟體行業的統治力。當時的美國機構貢獻了該領域近90%的研究成果,而中國的相關論文幾乎為零。

但到2023年,中國佔全球遙感發表論文總量的比例已接近一半,美國則萎縮至不足10%。

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教授、該校城市科學與進展中心研究員萊弗表示,這一轉變是近年來全球技術領導力格局中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她的研究成果於9月12日發表在《地理信息學》期刊上。

遙感技術是通過雷射掃描、成像、高光譜成像等技術,從地面、空中乃至太空平台遠程收集信息的科學。它支撐著一系列關鍵應用,涵蓋自動駕駛、氣候監測及國家安全等領域。

「我2002年開始涉足遙感領域,2006年起將其作為主要研究方向。」萊弗在接受採訪時說。

大約10年前,她開始注意到來自大陸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加:既有已發表的研究,也有邀請她評審的稿件,「幾年後,我開始思考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察,還是更大趨勢的一部分。這促使我萌生了研究該領域發表趨勢的想法。」

萊弗團隊分析了各國在遙感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變化,匯總了1961年至2023年全球72種期刊發表的12.6萬餘篇科學論文數據。

她發現,1990年之前,中國在該領域的論文產出幾乎為零。到2000年,其全球佔比僅達到4%,與印度持平。

然而,此後這一數字迅速飆升。截至2023年,中國以47%的全球論文佔比領跑遙感研究,而美國的佔比則從20世紀90年代的88%降至僅9%。

其他國家的表現各有不同。過去50年裡,德國始終位居前十,目前排名第四,僅次於印度。西班牙和澳洲如今也躋身前十行列。

這項研究的一項關鍵發現與國際競爭力密切相關——研究資金水平與論文產出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性。

2021年至2023年發表的遙感論文數據顯示出顯著差距: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佔產出的53%以上,而美國機構資助的佔比僅為5%。

該研究對2011年至 2020 年全球十大遙感研究資助機構的分析顯示,前六名均為中國機構。

美國僅有兩家機構上榜,NA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分別位列第七和第八,另外兩家歐洲機構佔據了前十的剩餘席位。

20世紀90年代,NASA資助了全球一半的遙感研究論文,但此後已被中國相關機構超越。

NSF沒有專門負責製圖學(地理數據收集與分析)或大地測量學(測量地球形狀與位置的科學)的部門。相比之下,中國推出了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專項舉措,定向投入遙感研究。

研究中包含的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目前佔據了全球大部分遙感技術專利申請量。

2021年至2023年,全球提交的包含「遙感」關鍵詞的專利超過4.3萬項。中國佔據了其中的絕大多數,與世紀之交美國近乎壟斷的局面形成了鮮明逆轉。

根據萊弗的研究,遙感領域的學術發表量呈指數級增長——從20世紀60年代每年僅十餘篇,增至2023年每年超過1.3萬篇,增幅遠超一般科學發表的整體趨勢。

中國還持續投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量子計算等新型遙感技術,培養了更高水平的專業人才。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姜海峰、張強等與其他科研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雙基站協同的雙光梳測距技術,在113公里的距離上實現了奈米級精度的絕對距離測量,在21秒的平均時間下精度達到82奈米。

該技術有望為空間望遠鏡陣列、衛星重力測量等長距離高精度空間研究計劃提供突破性的技術支持。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遙感技術從最初的技術引進到如今的自主研發,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對外依賴。

近年來,大陸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創新突破。首先是多光譜和高光譜技術的應用,使得遙感衛星能夠獲取更豐富、更精細的地物信息。其次是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突破,使得大陸的遙感衛星具備了全天候、全天時對地觀測的能力。此外,在數據傳輸和處理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未來,中國遙感技術的發展將推動人類社會向智能化、信息化邁進。

至於大洋彼岸,當被問及美國是否能收復失地時,萊弗打了個比方:「20世紀70年代,美國停止了隧道工程建設,美國政府不再支持該領域的研究,幾乎沒有研究生攻讀相關專業。」她說,「20年後,美國出現了大量隧道建設需求,卻已失去了大部分本土專業技術儲備。」

萊弗指出,結果就是大多數隧道由歐洲公司承建。近30年後,美國雖已恢復了不少專業能力,但這是通過讓美國初級工程師在歐洲高級工程師指導下工作實現的。「美國仍未從該領域政府研究資金短缺的影響中完全恢復。因此,美國短期內不太可能成為該領域的創新領導者。」

「我猜測,美國的遙感領域也會重蹈覆轍,想要恢復產業競爭力,但無法實現重大創新,除非政府資金的優先級得到大幅調整。」萊弗說,「在當前所有政府研究資金都被大幅削減的政治環境下,如果看到對遙感或其他任何領域的大規模投入,我會感到非常意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1-2025 03: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量对比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5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量和质量也可以是正比的

当然,青鸟无论如何都觉得霉爹爹一定高人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1-2025 07:39 AM , Processed in 0.14759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