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论语》五公冶长14冶闻说2019-01-22_19点场
视频讲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ndex=59&t=1608s
相关文案: 主话题:(十四)、冶闻说 解析:《论语》第五篇:公冶长之—— (十四)、冶闻说——子路(同学)有(领有)闻(名望),未(地支第八位,对应下午一点到三点时辰;指日落中天,物极必反,盛誉难负)之(指名望)能(同“耐”,受得住,禁得起)行(将要,趋向),唯(单单,只是)恐(害怕,恐怕)有闻。
即路同学领有名望,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对功名之追求乃世人常循之道;问题在于徒有虚名者、沽名钓誉者,其名望言过其实,其荣誉大于功绩,其推崇高过德能,那将是一件不堪其累之事;即便是从一开始,身怀德才贤品之士,横空出世而位居人上,受下层托举而赞誉有加,然而时间长了,越捧越高,位下之期待也越来越高,要求也越发严苛,被关爱之欲望便无法完全彻底得到满足,那就会失信于众,那就会乏仁于下,那就会如日落中天般堪负且耐受其滑落之重负,位上者此时对于来自当初崇信敬奉者之微言、流言、抨击与诟病,皆应一并承担与容忍;此情况犹如女人怀胎,母子一体,母体百般呵护万般娇宠而不为过,形同老树根其头上发新芽,其托举同时即出于公心,怀有希望与憧憬;而随着婴儿降生,母子即分离,由原来一体关系变为抚养连带关系,那么娇儿就需要长大、需要懂事、需要感恩回报,为母者先前之公心就会变成私心,亲情与期望值一再呈递减趋势;现实中母亲是上位而子女是下位,而在情感当中实则是子女在上位而母亲在下位,子女对母亲之孝敬,便是一种仁德之关爱,那么母亲对子女所有失望、抱怨乃至于嫉恨,子女都要去包容、担当与承受;幼必大,长必老,上而下,下而上;母子关系如此,人于社会人文层次之上下位关系亦如此,人里拔尖而出人头地,皆来自下位,被公众托举赞许就如同母亲舔捧娇儿一般,大众心甘情愿,而被捧者心安理得,兹代表大众而出身,自当不分彼此你我;然而一旦跃居高位,与公众形成阶层分离之状态,其情势绝然不同;先前之托举者需要被关爱、被仁爱、被大爱,否则便是有负众托,失信于下,其高位所承载者便是重力而非浮力,其位差之情势,必使得名望者对公众如履薄冰,壮年者对老人颤颤惊惊。 然而单单害怕有名望就解决问题了吗?即便是再谨言慎行、小心从事,再低调做人、谦逊有加,再视名望如老虎,再怕猪肥被宰杀,也要直面大势之所趋,该担负还是要担负,位其高必守其公而担其重;一如子女对老人,敬且不足,顺且不够,无论其反哺、感恩及回报,都是上对下之体恤与仁爱;此即为孝之本义,通效之效法;树高千尺,出于根基,怕自高、怕自重、怕自大者,无补于对下之仁孝,具备德能之贤品者,心怀仁爱孝法之本我者,何惧其高位之险?何来被托举之忧? 爱百姓大众,爱父母先祖;群拔之俊杰娇子者,家族之晚辈青出者,肉身之后天精神理念者,自当居于主位,其怀下、恤下、容下、耐下之仁孝,乃主之道、乃神之道、乃天之道、乃万世之人道。
仁孝,永恒!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