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8|回复: 0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9-2025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9375]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size=0.9375]作者:净界法师

[size=0.9375]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size=0.9375]专修是什么?就是临命终的人,或者说年纪大了,你要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子是法不契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不是叫你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size=0.9375]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这个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

[size=0.9375]这个时候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size=0.9375]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

[size=0.9375]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这个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

[size=0.9375]但是专修和圆修当中,要拣别另外一个叫杂修。这个杂修是说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今天诵《地藏经》,明天诵《金刚经》。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那就完了!

[size=0.9375]那你既不是至心信乐,十八愿也不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

[size=0.9375]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二个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他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他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的,那是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但是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size=0.9375]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就本尊相应法,那么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

[size=0.9375]这二个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跟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圆顿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

[size=0.9375]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它问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地归依阿弥陀佛、真实地愿意求生净土,这是成败的关键!

[size=0.9375]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这个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过去的,但是你未来很重要。

[size=0.9375]

[size=1.25]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大彻大悟开圆解,力修念佛利自他
[size=0.9375][白话:] 印光大师赞颂净土宗九祖,清朝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蕅益大师幼年就信佛,随母亲一起礼佛诵经,七岁开始吃素,可谓是善根深厚。可惜进入私塾读书之后,被宋明程朱理学毒害,于是放纵自己,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佛。到十七岁的时候,读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以及《自知录序》,这才知道自己之前诽谤佛法是多么浅薄和愚痴,于是痛改前非,把之前写的辟佛的文章全部焚毁。然后极力宏扬大乘佛法,希望众生同出六道陷阱。二十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决意出家。二十五岁,参禅大悟。二十八岁,往深山。掩关于松陵。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二岁,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以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四十七岁,述《周易禅解》。四十九岁,述《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参究禅宗,大彻大悟,研究天台教义,大开圆解,融通无碍,所悟境界与佛一样,相当于六即佛第二级名字即佛的境界。因为他知道悟境并非圣证,见思惑业还没有断尽,就好像制作瓷器的泥胚一样,一旦遇到雨水浇淋就会化为泥水,前功尽弃。蕅益大师7岁吃素,25岁大悟,28岁专修净土。精进群的师兄虽然没有大悟,但是你如果能够死心塌地专修净土,矢志不渝,那么在末学来看,你的思想觉悟已经接近蕅益大师的层次了,继续保持下去,几十年后,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亲近蕅益大师了。蕅益大师明白悟道之后,靠自力证道了脱生死还有很远的距离,从此专修念佛法门,决定今生就要凭借佛力出离生死樊笼。于是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劝导学佛修行人:自己往生极乐之后,才能真正继承大雄佛祖的家业,普度众生。蕅益大师著作非常丰富,出世间法中涵盖了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律宗,世间法当中,挑选了四书、周易来注解,现在正值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蕅益大师的著作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精进群的师兄学习净土宗祖师著作,第一重点是学习《印光大师文钞》,作为入门;优秀生后续可以继续学习《蕅益大师文集》,包括蕅益大师选编的《净土十要》。[原文:] 清九祖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幼即信佛,随母礼诵。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坏器,经雨则化弃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size=0.9375]                            作者:滕建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9-2025 12:20 AM , Processed in 0.10578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