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5|回复: 3
|
中國「搶出口」 7月進出口增6.7%優於預期
[复制链接]
|
|
中國與美國貿易戰持續,但7月外貿數據表現不俗,官方昨公布數據顯示,7月中國的進出口總值為人民幣3.91兆元(約5444億美元,以下皆為人民幣),增長6.7%,遠優於市場預期。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25.7兆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半年加快0.6%。單看7月,進出口總額為3.91兆元,增長6.7%。其中出口2.31兆元,增長8%;進口1.6兆元,增長4.8%。進出口雙雙遠優於預期。
Pause
Unmute
Remaining Time -0:46
Fullscreen
據央視新聞消息,中國海關總署發言人呂大良表示,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7月當月,進出口增速進一步加快,出口、進口都保持增長。
今年4月川普總統發動「解放日」關稅戰,中國隨後反制,雙方最高時均向對方增加課徵超過100%的關稅。旋於5月至7月底分別在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舉行一共三次的經貿會談,各自鬆綁部分出口限制,最近一次會談後雙方確認「推動美方已暫停的對等關稅24%以及中方反制措施繼續如期展期」。
根據中方數據,今年前七個月,美國仍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貿易總值為2.42兆元,下降11.1%,占中國外貿總值的9.4%,僅次於東協、歐盟。
值得一提的是,7月初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記者會上表示,受關稅戰影響,中美貿易由第一季的同比增長轉為第二季的同比下降,降幅達到20.8%,因近期日內瓦、倫敦經貿會談取得積極進展,6月進出口值從5月的不到3000億元,回升到逾3500億元,同比降幅也明顯收窄。
但7日發布的7月數據,與美國貿易額又跌到了3500億元之下,僅有3438.8億元,更只有去年7月的八成水平。
路透引述專家分析稱,上半年中國「搶出口」效應已透支下半年需求,預估出口增速已來到下降的轉捩點;進口方面因外需回落,下半年增速可能明顯放緩。 |
|
|
|
|
|
|
|
发表于 9-8-2025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口增长的原因:即使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出口仍可能因以下因素增长:
对非美市场(如东盟、非洲)的拓展。
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动汽车、光伏)的竞争力提升。
短期抢出口或基数效应。
长期趋势:中美贸易摩擦促使中国加速“双循环”战略,减少对美市场依赖,但美国仍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25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普關稅血洗全球 外媒點評2國大輸「這國領導人笑到最後」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試圖透過一連串新關稅改寫全球秩序的舉措,可能將導致世界經濟總體規模低於原本的預期,並為美國與其盟友及對手的關係注入新的緊張情勢。
綜合《彭博社》與其他外媒報導,在川普重塑全球供應鏈與貿易秩序的政策下,被川普加倍至50%關稅的印度,以及被課徵39%關稅的瑞士,是目前最明確的「輸家」,因為印度面臨高稅、懲罰、與地緣戰略角色間的矛盾壓力。
瑞士雖非地緣戰略焦點,卻因其精緻出口產業如手錶與巧克力等主要出口產品受到高度打擊。雖然藥品與黃金等關鍵商品獲得豁免,但與其鄰近的歐盟國家僅被課徵15%稅率,對瑞士競爭力形成打擊。
目前最大贏家是獲得關稅豁免的企業。川普4月2日發布行政命令,列出逾千項免稅商品,部分企業如蘋果公司更成功談判取得長期豁免。4月11日,蘋果產品被納入豁免清單,8月6日執行長庫克宣布未來四年在美投資6000億美元,換取現行與未來半導體關稅的豁免。
根據《彭博社》分析,兩個月內獲豁免企業共省下約190億美元關稅,其中科技產業節省超過70億美元,三星電子也是主要受益者之一。
那麼,中國大陸在這場貿易戰中到底是贏家還是輸家?分析指出,最終的贏家,可能會是中國大陸。
儘管中國對美出口已大幅下滑,但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中方正展現出將產品轉向其他市場的跡象。進一步來說,一個咄咄逼人的美國可能會讓其他國家倒向中國,因為它們開始認為,美國的對手反而是更可靠的經濟夥伴。
隨著川普不斷在美國周圍築起關稅壁壘,他也冒著讓美國變成全球經濟中的保護主義孤島的風險,反而為競爭力日增的陸製商品創造新機會。同時,川普也正在疏遠美國的海外客戶,無論是在加拿大,當地已出現抵制美國商品的行動,或是印度,當地政界對川普要求其停止進口便宜俄油一事感到不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8-2025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陸供應鏈無可替代 歐商會嘆逆差
美國總統川普發起關稅戰,全球各國面臨壓力。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近日在北京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反覆強調中歐貿易面臨的一些挑戰,以及在華歐企對中國市場的關切,「在許多行業,中國依舊擁有無可匹敵的供應鏈,無論在成本還是配套政策都極具競爭力。」
中國歐盟商會近期發布《2025年歐洲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彥辭解讀,報告中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首先,正如中國企業正面臨內捲、通縮和激烈競爭一樣,歐洲企業也有同樣的處境。大家看到不少歐企雖然能夠實現營收增長,但由於激烈的競爭、產能過剩、市場內捲,利潤率不斷萎縮,企業正陷入困境,部分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利潤開始高於中國利潤。
但是彥辭強調,中國對歐洲供應鏈的重要性依然無可替代。作為全球化企業,歐企從世界各地採購原材料和零組件,而中國在這方面極具競爭力。於是,在某種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種略帶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歐企和中國企業一樣,利潤被擠壓;另一方面,中國高效且不可或缺的供應鏈又使歐企必須在華保持業務存在。
彥辭判斷,5年後在中國的歐企數量大概與目前持平,不會有大量歐企撤離中國,也不會有大批新企業湧入。總體而言,中國仍將是歐洲供應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對許多企業來說,會繼續在中國投資、深耕,不僅是為了「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 for China),更是為了借助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據海關統計,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彥辭指出,不該再把雙邊貿易當作一種「對等關係」來談論。數據表明,尤其在過去5年,歐洲對中國出口持續下滑,而中國對歐出口卻快速增長。這也正是當前中歐貿易摩擦的根源之一,雙邊貿易失衡日益加劇。
彥辭表示,新冠疫情前,每當歐洲向中國運送一個貨櫃,中國便向歐洲運送約2.5個貨櫃。而今年,這一比例預計將接近1:4,歐洲每向中國發出1個貨櫃,中國便反向發出4個。失衡的貿易不可能無限持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