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回复: 0
|
美擬對中國船隻徵收天價「進港費」 航運業驚:趕走中國,美國自己能造船?
[复制链接]
|
|
美擬對中國船隻徵收天價「進港費」 航運業驚:趕走中國,美國自己能造船?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等領域宣布一項擬議全面提案,在國際航運業掀起軒然大波。
內地觀察者網引述外電報道,這項提案妄圖嚴重削弱中國造船商和運營商的實力,計劃對包括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等在內的中國海運運營商和經營中國製造船舶的非中國海運運營商實施費用徵收與限制措施。提案擬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隻單次最高收取150萬美元的所謂「服務費」;同時鼓勵增加美國貨物在美國船舶上的運輸量,使用美國建造船舶進行運輸的運營商最高可獲得100萬美元的費用減免。
據報道,這項提案始於時任拜登政府去年發起的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最終決定將由現任總統特朗普做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計劃於當地時間3月24日就提案內容舉行公開聽證會。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項計劃給服務於全球最大市場的海運供應鏈帶來「巨震」,將直接打擊中國海運巨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以及馬士基和地中海航運等已從中國造船廠購買了數十艘船舶的大型非中國航運公司。
根據航運諮詢公司Linerlytica的數據,停靠美國港口的貨櫃船中約有17%是中國製造。《南華早報》提到,2024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佔全球總量的55.7%,也就是說,全球交付的船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中國船廠建造。
「這意味著通過港口進入美國的大部分進口貨物都將直接受到巨額罰款,因為這些額外費用可能會從承運人轉嫁給托運人,並最終轉嫁給進口商和出口商。」Linerlytica的報告寫道,「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在航運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此舉可能會適得其反。」
霍士新聞網援引英國權威機構勞埃德船級社的一份報告也指出,這項提案將「大幅增加停靠美國港口船隻的成本」,這些成本會通過附加費、更高的運費或租船合同條款轉嫁給美國進出口商和消費者。
勞埃德船級社的報告嚴厲警告稱,這份針對中國海事、造船領域的提案「極具攻擊性」,是迄今為止特朗普政府對船舶運營商最大的經濟威脅。若提案獲美國總統批准,將對美國所有航運領域的進出口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報告寫道,「貨櫃航運公司在每條美國航線中都會停靠多個港口,這將使費用成倍增加。比如,亞洲—美國東海岸的貨櫃航線通常會停靠兩到三個美國港口,相當於每條航線將多收費200萬到300萬美元。」
「去年,在美國港口停靠的商船中,中國建造的貨櫃船、散貨船、油輪和液化氣船在各自類別中所佔比例均達到兩位數。」這份報告指出,如果這份提案最終實施,一些船舶運營商可能會考慮為中國建造的船舶成立一間獨立的運營公司,同時使用另一間擁有非中國製造船舶的公司來處理美國港口停靠事宜,這將加速全球航運業分化。
關於使用美國船隻的優惠待遇,勞埃德船級社也提出質疑:美國船廠自2017年以來就沒有建造過任何一艘新油輪,1980年後更未造過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何談大規模造船,甚至是縮短交付時間?
報告認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提議已經遠遠超出了工會最初的要求,可能會嚴重擾亂全球航運並推高成本。報告同時提到,這項提案可能會成為中美貿易談判中的又一籌碼。
「我希望公眾辯論將避免這種瘋狂的行為」,總部位於丹麥的航運諮詢公司Vespucci Maritime首席執行官延森(Lars Jensen)表示,對於貨櫃船而言,這項提案將導致成本高出至少10倍,和關稅一樣,最終仍將由美國的進出口商和消費者為此買單。
世界航運理事會(WS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拉梅克早在去年5月也警告稱,額外的港口費用將作為附加費轉嫁給美國進出口商,可能將使業務和就業崗位轉移到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港口。
他當時直言,「請願者似乎將這筆費用視為一種籌集資金、振興美國造船業的方法,就好像不是美國納稅人為此買單似的。」
無獨有偶,Linerlytica在最新報告還指出,盡管存在出口增長被抑制的風險,但鑒於中國造船業具有生產成本低和內需強勁的優勢,中國造船業不太可能受到美方威脅的擾亂。買家需求更有可能轉向日韓等其他亞洲經濟體,而非美國。
至於美國想在短期內振興造船業也幾乎是「天方夜譚」,美國造船業已經缺乏建造新一代大型貨櫃船、油輪或散貨船的能力,在勞動力方面亦面臨巨大挑戰。Linerlytica評價稱,「特朗普政府永無止境的心願清單,只會危及全球供應鏈和投資者信心。」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