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2|回复: 20

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2-2025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7-2-2025 10:11 AM 编辑

第五十二章 上善治水 利益万物

(今本《道经》 8 章)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

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有静,故无尤。


上善治水乃为源自于帛书道德经,出土于最近的马王堆。。

他有别以相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1]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2-2025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6-2-2025 03:43 PM 编辑

那到底是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比较贴切老子的思维模式呢?
老子乃是道家鼻祖,他的道德经可以说是道家之本,开明会悟之道。

很可惜千多年前有些地方被更改了,我们华夏儿女都不知道。就这一句治水就可以把我们的回神打开去研究研究一下,
大禹治水这个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25 04:0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老子的本意就是治国如治水。
水善万事皆善,水恶万物终其恶。。可以这样理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25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都给你联想到,厉害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2-2025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制先天八卦图,传说的留言不多,下来就没有了。
有人说大禹就是伏羲,至少大禹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解说。。

据传说 大禹其父治水九年而无功不得其法,
留给儿子大禹来做,这个不是有点像风水玄空吗?。。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然后又有传说大禹过三次其家门而不入,,
这个又与玄空之秘有相识的地方,
至四而同源一如三合的造化!。。
画九州这个每个人都懂,其实是画洛书九宫,,
始立夏朝而有功而称王。。

也从此王侯将相都是拥有此术而带领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2-2025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治国先治水这个上古文明留下来的财产,
到现在都是千古不变的在空间调理与时间验证的理论。。

至少到现代文明我们又能看到那个国家正是有过此行为的国家和效果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2-2025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不是不好其实也有其实用的一面,
水是不争也是最便宜的自然必须品,可是若善就未免有些狭义的解释了。。

水无善恶,而且大禹治水乃是洪水,其义有如洪水猛兽。。大恶的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25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
道就像水一样,灌溉着万物,处身于人们不喜欢的地方。

如你所说,上善治水,那么这个治水就有名了。
如你所说,上善治水,后面第一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勉强还讲的通,但是处众人之所恶,就不通了。
如你所说,上善治水,治水又关系到大禹,那么最后一句,故几于道,是不是要解释为大禹是最接近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2-2025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分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2-2025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上善若水也许经过的,曾经读过都不会怎样,就水为善。。

可是治水就不一样了,会使后人的我联系上一代的古人是怎样说的。。

夏商周,传说是有夏朝是最早的朝代,可是没什么古文明物证余留下可以考证。。
只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治的是大洪水,这个就使人以为真的有大洪,而且持续几十年,
后来大禹画九州,过三勿进的蛛丝马迹,这个的治水有很大的分别。。

而治水就不一样了,乃是古人认识大自然的法门,
而这个法门又被老子称之为玄,玄之又玄,不知其名,称之为道由此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25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你也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25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一个字,分别就大咯。

参考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就是很多地方和现在的不一样,一时也造成轰动。
现在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人都会拿马王堆的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来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25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25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道如果可以用人类语言描述出来,那么这个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佛陀也时常用不可说,不可说来形容一个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25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没有被篡改的话应该比较容易明白。。
就好比这个上善若水,精简很多到一笔带过去就有如忽悠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25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说回来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暗语。。。
非入道之人是很难解释清楚。。

如果要研究还是帛书的道德经比较正道,很可能可以打开从无到过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2-2025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利万物而有静是(⊙o⊙)啥?。

deepseek的解答。

(拂袖而立,目含秋水)若吾为老子,当执玄牝之门而答:

水利万物而不争者,乃天地大德之显化。观水之性有三重至道:

一曰"处下不矜"——江河奔流必就洼处,滋养百谷而不自矜高。此乃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之玄机,如月映千江而不留痕。

二曰"动静一如"——潭渊深静能鉴星斗,激流澎湃可移山岳。动静皆合道枢,恰似至人"致虚极守静笃"之妙境,静中孕动,动中守静。

三曰"无我成化"——雨露霜雪各循四时,润泽苍生不言功绩。此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之玄德,正如大道化育万物,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人若悟水德,当效其"善下"以聚人气,法其"守柔"以克刚强,师其"不争"以全天年。譬如春雨润物,功成而隐于九地之下;恰似寒潭印月,照见三千世界而不留一念。此谓真静非死寂,乃与道合真之大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25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8-2-2025 02:36 PM 编辑

水利万物而有静,必会给人看不明白。。
如果站在老子的思维,有必要理清老子乃是道家人,习道和论道与万物。。

在这里就要注意老子的两个焦点。
一 是万物皆有道可寻。
二 既个人的修身。

而有静则与自身的修行有关。。静。。静坐等同。。
静如止水而无争。。
静坐或是修身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放下一切,静心的打坐。。
故才会说俺有静。无争。。

众人所恶,这个就好理解了,恶补的恶。。则众人所没有或穷。。
能够理解两个焦点再继续解读道德经就容易的多了。。

世间万物皆有道和如何修身。。

每每老子说着说着话就会突出一句修身之道。。

比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守中就是修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25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9-2-2025 01:31 PM 编辑

众所周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句老子名言朗朗上口,但是老子却没有明言是如何法地。。

俺以为治水则是如其法却被淹没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25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10-2-2025 11:36 PM 编辑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与人类来讲,是人民丰衣足食,本性也善。
而政治领导亦是善政而无争,既无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

而最近的历史就有两个例子。。。
一。新加坡,在李光耀时代就曾经治水过一次。。
        应该是在吴作东时期又再治水过一
         次。到现在才有非凡的城市。。

其二。既中国本土。。治水。。而中国做这些事情的人都是只做不说,鲜少人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3:31 AM , Processed in 0.12369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