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砸缸(网络图片) 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而漫漫历史长河当中也流传下来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像孔融让梨一样的故事有很多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除了教育人们要孝道以外,还教导人们遇事要沉着冷静,不慌不乱,比如《宋史》中记载的有关“[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短短几个字将[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当时的表现描述得非常形象,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司马光砸缸救人(网络图片)[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长大后的成就很大,不但[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官至宰相,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之一,而且用他的如椽巨笔写下了鼎鼎大名的《资治通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以儒家文化的正统观点,对三家分晋以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每一段历史事件之后,又加入一段“臣光曰”的内容,通过历史事件来教育年幼的皇帝,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思想。而在[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那个被[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救出的小孩是谁?老师为何又不说呢?
相对于[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的知名度,那个被[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从水缸中救出来的孩子却鲜有人提起,而实际上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非常有成就,他的名字是[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上官尚光。[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上官尚光的家也是书香门第,他也和[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司马光一样少年时就励志读书报效国家,同样也参加了科举考试,后来进入了官场,还曾经短暂的出任过宰相的职位。 由于这位[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上官尚光平生喜静,不喜欢朝廷之上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党争,而索性辞官回到了乡里,放下自己宰相的身份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上官尚光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宋史》官方历史之中,而是出现在上官家的族谱中。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族谱,有夸功掩过的习惯,而且它的修订非常的随意,也难怪老师从来不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上官尚光离开朝廷之后,并没有满腹牢骚,而是踏踏实实的帮助乡里、救济穷困,成为当地知名的善人。 
感恩亭(网络图片)而他也没有忘记[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的恩情,在他居住的地方专门修了一座“感恩亭”。一方面是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来劝诫自己子弟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他以自己的行动教化着一方百姓,百姓也被他的精神感召,把他最后居住的龙堤南坡改成了上官坡。[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一善举,使得[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上官尚光即使遇到了仕途的不如意,也还是能在回乡之后以善举对待乡里。而以他自己的品行影响乡里,使得乡里风气淳朴。 
司马光(网络图片)反观[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这个人,确确实实是一个历史巨人。不论是文学方面的成就,还是史学方面的成就,[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司马光无疑更受到人们爱戴和敬仰。如此一来,以便他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小事,也能够在民间不胫而走,广为人知。因小事而见大义,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历史名人传记中所记载的小故事,可以窥探当事人的品格和德行,也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责任编辑:李静柔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15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