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xiaoguo

認識大乘經典系列5:誰説PALI三藏都是世尊親說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7-2020 09:1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31-7-2020 09:11 PM
确实阿罗汉,权教菩萨都极难相信,有那么好康,何况凡夫的我们,能信,能愿,能信都是大智慧的人!

发大愿,希望你要有无我的基础先就是我取我见薄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7-2020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7-2020 10:08 PM 编辑
智囊 发表于 31-7-2020 09:18 PM
发大愿,希望你要有无我的基础先就是我取我见薄弱。

阿弥陀佛无量劫积植德行, 行菩萨道,而成就了48大愿圆满成佛,建立了极乐世界,如此一来我们依靠弥陀的愿力,他力,把弥陀成佛的果实变成自己因地修行的果实,也就是说从“ 果实 ”上下手,不是叫你从“ 地 ”上下手的,好比直接是从吃馒头这儿开始的。


你要从选种、开荒,从开荒那儿开始;你要开荒,然后要耕耘、要去选种,要去种种的;要(去)种、施肥、拣苗种种;然后又去割,割了之后要打,打了之后要磨,磨了之后最后蒸馒头,才能到口边;你是从开荒那儿开始的,首先(就)得这样。

但是 “ 果教派 ” 他是从吃馒头这儿开始,馒头给了你,只要你自个儿要嚼,这个没人给你代替。(念老大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7-2020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貼專供討論阿含經與尼科耶,請勿以阿含經與尼科耶以外的經典主張進行討論。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20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8-2020 10:04 AM 编辑
xiaoguo 发表于 31-7-2020 04:34 PM
南傳法句注可沒有那樣說,覺音尊者說的是【業】,這裏面沒有一句有提到十二因緣:


cakkaṃ’vavahatopadaṃ如同車輪跟隨拉車的牛跡一樣。牛可能要拉著軛一日、五日、十日、半月或一月,但他不能將 ...



有個人
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放逸、跟隨正確 的學習方式而理解到:  
『在 法句经双品第一偈
那裡說的 是這樣的【意】、是這樣的【造】、是這樣的【業】、是這樣的【跟随】、是這樣的【苦】,
從那裡學習到【這個】,而【這個】又是這樣的【意思】、這樣的【定義】。』
像這樣,他覺得自己 已經學習到了許多。

  他這麼說:
『在 法句经双品第一偈 只是學習到【業】,這是不變的。
那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我
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放逸、跟隨正確 的學習方式而理解到:  
「在 法句经双品第一偈
那裡說的 是這樣的【意】、是這樣的【造】、是這樣的【業】、是這樣的【跟随】、是這樣的【苦】,
從那裡學習到【這個】,而【這個】又是這樣的【意思】、這樣的【定義】。」
像這樣,我覺得自己已經學習到了許多。
依此,我了知這個:「在 法句经双品第一偈 只是學習到【業】,這是不變的。」


看完了
請回頭去看看13# 佛陀在前面所述的
再仔細觀照佛陀所說的 和 這上面所寫的
有發現到兩者之間有何差異嗎?


問題來了
為何在 16#  佛陀會說
那是以為緣 呢?

這是因為人們只是知道和接受事物之表面
就自己去安立【它】為事實,
就如一個人
只看到西瓜的表皮
就定義【西瓜是青色的】。

然而
如來並不執著在任何事物的表面上,
對此,如來也了知:『這些這樣被握持、這樣被執取、這樣趣處的見處有這樣未來的運命。』
(因為你只 執取 文字上 的意思,這樣的執取、這樣的見處,所以 也只有【業】這樣的 認知。)
但  
如來了知那個(情況),並了知比那個更優勝的,
當了知那個時,他不執取,
也因為如來 他 無執取 表面上的認知
也因為如來 了知比那個認知更優勝的
所以他才能“見”到 當中內涵,
也“見”到“苦”的種子 萌芽生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20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2-8-2020 10:16 A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1-8-2020 10:02 AM
有個人
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放逸、跟隨正確 的學習方式而理解到:  
『在 法句经双品第一偈
那裡說的 是這樣的【意】、是這樣的【造】、是這樣的【業】、是這樣的【跟随】、是這樣的【苦】,
從 ...

契經中世尊對機説法,對居士説人天善道,說信,戒,聞。對比丘說無常苦無我等, 很多時候佛法到最後都可以統攝在名色和緣起下,但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天馬行空,無限延伸,就如經中的比丘們是聽到業而証果,不是聽到十二因緣而証果,這是不一樣的。

So 請不要把法句經裏沒有説過的話塞進自己的嘴巴,而變成自說經。

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8450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020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有多少經呢?


菩提比丘在《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計有 2898經,

覺音論師著的《善見律毘婆沙》卻稱有 7762經,

漢譯《善見律毘婆沙》也是作 7762經。

現存的 2898經的《相應部》和覺音翻譯的時候比較足足不見了4864篇的經文!!

這些消失的經文如果出現在雜阿含裏,相信很多南傳人也是不會承認的。印順長老重新編號了《雜阿含經》(50卷)結果發現竟然有13412經! 所以,也不見得巴利文獻就保存得多,漢譯文獻就保存得少


如以《增支部》來看,巴利與漢譯《善見律毘婆沙》都宣稱有9557經,巴利聖典協會版《增支部》的編號為2344經,長老菩提比丘在《增支部英譯》(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逐一編號,共計 3872經,這是僅存約三分之一,遺失得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2020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2-8-2020 11:20 AM 编辑

有人主張pali三藏自第一集結時就完整流傳至今。但想想五百阿拉漢要把三藏都集結了要多長時間?沒用三,五年是不可能的!去過七葉窟的人都知道裡面的空間有多小。

《四尼柯耶的分析研究》An Analytical Study of Four Nikāyas By Dipak Kumar Barua。 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巴利學者,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巴利文獻教授(1987-1991)以及那爛陀大學教授(1996-1999)。


書中的序就道:「四部《尼柯耶》的編輯無可置疑地是經歷數個階段才完成。要將四部《尼柯耶》的編輯歸因於發生在單一的一個日期,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The task of compilation of the first four Nikāyas has undoubtedly been carried through several periods. It is utterly impossible to assign a definite date to them.」
  也就是說,即使有諸部律典所說的「第一結集、五百結集」,當時結集出來的成果也是和今日的四部《尼柯耶》有相當大的差異。

他舉的證據之一是四尼柯耶有引用他經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增支部10.26經引用了相應部4.25經的偈頌。

 「大德!在女孩的問題中,這被世尊說:
  『征服可愛、合意樣子的軍隊後,
   獨自修禪,領悟了樂,
   利益的獲得,心的寂靜。
   因此不跟人們親近友好,
   任何人也不與我成為友好。

“vuttamidaṃ, bhante, bhagavatā kumāripañhesu–
  ‘Atthassa pattiṃ hadayassa santiṃ,
  Jetvāna senaṃ piyasātarūpaṃ.
  Ekohaṃ jhāyaṃ sukhamanubodhiṃ,
  Tasmā janena na karomi sakkhiṃ.
  Sakkhī na sampajjati kenaci me’ti.

既然《增支部10.26經》引用此首偈頌,再經摩訶迦旃延解說,代表這是後起的經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20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4-8-2020 10:06 PM 编辑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只說到五處純淨:

四說
五取蘊
六界
六內入處
六外入處

還有一處純淨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8-2020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純淨消失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20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禪


活在當下定 ~
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20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20 10:23 PM 编辑
子房学韬 发表于 4-8-2020 02:57 PM
四禪


活在當下定 ~
哈哈哈

本貼專供討論阿含經與尼科耶,請勿以阿含經與尼科耶以外的 MV經典 主張進行討論。謝謝。+1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子房学韬 + 1 广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20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纯净经」(Chabbisodhanasut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六重清净」(The Sixfold Purity),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此经另名为「一回答经」(Ekavissajjita Sutta),注释书发现经文内很难算出「六重」,因为只有五重问答。菩提比丘长老认为似乎有部分经文遗失,如果比对北传经文,应该是遗失了「四食」的部分。

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5279

。。。。。。。。。。。。。。。。。。。。。。。。。。。。。。。。。。。
北傳:中阿含187經 南傳:中部112經

中阿含187經/說智經(雙品)(莊春江標點)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比丘來向汝說已所得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五盛陰,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色盛陰非果、空虛、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變易法,我知如是。若於色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縛著使者,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覺……想……行……識盛陰非果、空虛、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變易法,我知如是。若於識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縛著使者,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五盛陰,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四食,眾生以此得存長養,云何為四?一曰摶食麤細,二曰更樂,三曰意念,四曰識也。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四食,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摶食,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更樂……意念……識食,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四食,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四說,云何為四?一曰見見說,二曰聞聞說,三曰識識說,四曰知知說。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四說,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見見說,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聞聞……識識……知知說,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四說,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內六處,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眼及眼識、眼識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諸賢!若眼及眼識、眼識知法,樂已盡,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諸賢!若意及意識,意識知法,樂已盡,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內六處,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六界,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不見地界是我所,我非地界所,地界非是神,然,謂:三受依地界住,識使所著,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水……火……風……空……識界非是我所,我非識界所,識界非是神,然,謂:三受依識界住,識使所著,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六界,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內身共有識及外諸相,一切我、我[所?]作及慢使斷知,拔絕根本,終不復生?』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厭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慼憂悲,欲斷此大苦陰。諸賢!我厭患已而作是觀:「在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淨修梵行,我寧可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於後時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出家學道,捨族相已,受比丘要,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要。

  諸賢!我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於殺生淨除其心。我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恡(吝),不望其報,我於不與取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我於非梵行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妄言,斷於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兩舌,斷於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此聞語彼,欲破壞此;不彼聞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我於兩舌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麤言,斷於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我於麤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諍事,順時得宜,善教善呵,我於綺語淨除其心。諸賢!我離治生,斷於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亦不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我於治生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我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奴婢,斷受奴婢,我於受奴婢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我於受象、馬、牛、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雞、豬,斷受雞、豬,我於受雞、豬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我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麥、豆,我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酒,斷酒,我於飲酒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我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我於花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諸賢!我離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斷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我於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我於受生色、像寶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過中食,斷過中食,一食、不夜食、學時食,我於過中食淨除其心。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復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我所往處,衣鉢自隨,無有顧戀,猶如鴈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我亦如是。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復守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聖護諸根,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亦成就聖戒護諸根,得正知出入,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𧂐,或至林中,或在塜(塚)間。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靜]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及}[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

  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通智}[漏盡智通?]作證。諸賢!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內身有識及外諸相,一切我、我行及慢使斷知,拔絕根本,終不復生。』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語彼比丘:『賢者!初說我等已可意歡喜,然,我等欲從賢者上復上,求智慧應答辯才,以是故,我等從賢者問復問耳。』」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8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20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
。。。。。。。。。。。
而尊者在這六內、外處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比丘,這是如法的回答:
『學友們!(一)凡關於、色、眼識、能被眼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二)凡關於、聲音、耳識、能被耳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三)凡關於、氣味、鼻識、能被鼻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四)凡關於、味道、舌識、能被舌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五)凡關於、所觸、身識、能被身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六)凡關於、法、意識、能被意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在這六內處上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而心(純淨~無雜染)從諸煩惱解脫。』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20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4-8-2020 10:05 P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4-8-2020 03:41 PM
「六纯净经」(Chabbisodhanasut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六重清净」(The Sixfold Purity),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此经另名为「一回答经」(Ekavissajjita Sutta),注释书发现经文内很难算出「六重」,因为只有五 ...

對極了!

覺音論師《中部註》(《破斥猶豫》),提到「一位住在海邊的長老說,對四食的清淨態度也應算作一項。」(Ps IV 94)

  顯然,巴利背誦傳統在經文忘失了「四食」這一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20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4-8-2020 10:13 P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4-8-2020 05:13 PM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
。。。。。。。。。。。
而尊者在這六內、外處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 ...

六處和六純淨是不一樣的    pali 原文: saḷāyatana 和 Chabbisodha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20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4-8-2020 10:12 PM
六處和六純淨是不一樣的    pali 原文: saḷāyatana 和 Chabbisodhana



六處 達致 純淨 = 六內、外處上 這樣知、這樣見,不執取(達致純淨~無雜染)從諸煩惱解脫。

並非
六處 = 六純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8-202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2# 所舉的只有
(1)五盛陰
(2)四食
(3)四說
(4)內六處
(5)六界

難道
內身共有識及諸相
也算是其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20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6-8-2020 07:02 PM 编辑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這裡,比丘記說完全智:『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比丘們!對那位比丘所說既不應該歡喜[認可],也不應該排斥,
不歡喜[認可]、不排斥後,應該問問題:『學友!有這四種言說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哪四個呢?  
於所見而說所見
於所聽聞而說所聽聞、
於所覺知而說所覺知、
於所識知而說所識知,(=  北傳 見見說、聞聞說、識識說、知知說 四說
學友!這些是四種言說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那位尊者在這四種言說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
以究竟智解脫的比丘,這是如法的回答:
『學友們!對於所見,我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接近、不排斥、不依止、不執著、自由、離縛;
學友們!對於所聽聞,我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接近、不排斥、不依止、不執著、自由、離縛;
學友們!對於所覺知,我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接近、不排斥、不依止、不執著、自由、離縛;
學友們!對於所識知,我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接近、不排斥、不依止、不執著、自由、離縛,(=  北傳 摶、意、念、識 四食【識】
學友們!我在這四種言說上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

  比丘們!『好!』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好!』
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後,應該進一步問問題:『學友!有這五取蘊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哪五個呢?
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北傳 色、覺、想、行、識 五盛陰
學友!這些是五取蘊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而尊者在這五取蘊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比丘,
這是如法的回答:『學友們!我知道:「色是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後,
以對色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知道:「受是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後,
以對受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知道:「想是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後,
以對想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知道:「行是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後,
以對行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知道:「識是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後,
以對識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在這五取蘊上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

  比丘們!『好!』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好!』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後,應該進一步問問題:
『學友!有這六界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哪六個呢?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北傳 地、水、火、風、空、識 六界
學友!這些是六界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而尊者在這六界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比丘,這是如法的回答:
『學友們!我對待地界為無我的,依止地界者也是無我的,以依止地界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對待水界……(中略)
學友們!我對待火界……(中略)
學友們!我對待風界……(中略)
學友們!我對待虛空界……(中略)  
學友們!我對待識界為無我的,依止識界者也是無我的,以依止識界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在這六界上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

  比丘們!『好!』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好!』他對那位比丘所說應該歡喜、應該隨喜後,應該進一步問問題:  
『學友!有這六內、外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哪六個呢?
眼與色、耳與聲音、鼻與氣味、舌與味道、身與所觸、意與法,眼、耳、鼻、舌、身、意= 北傳 眼、耳、鼻、舌、身、意 內六處)(色、聲音、氣味、味道、所觸、法=  外六處,北傳 無說
學友!這些是六內、外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講述。
而尊者在這六內、外處上怎樣知、怎樣見,以不執取而心從諸煩惱解脫呢?』
比丘們!當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比丘,這是如法的回答:
『學友們!(一)凡關於眼、色、眼識、能被眼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二)凡關於耳、聲音、耳識、能被耳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三)凡關於鼻、氣味、鼻識、能被鼻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四)凡關於舌、味道、舌識、能被舌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五)凡關於身、所觸、身識、能被身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六)凡關於意、法、意識、能被意所識知的法上之欲、貪、歡喜、渴愛,以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的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我了知:「我的心已解脫。」
學友們!我在這六內、外處上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而心(純淨~無雜染)從諸煩惱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20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5-8-2020 12:29 PM 编辑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前面是訴說
見、聽、覺、識
的 知見
緣取自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這五取蘊。

但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知道
當 心
被限制在
這樣的知、怎樣的見
則 不自由、被束縛。
因此
以 離 被限制之心  
住於  
不接近、不排斥、不依止、不執著、自由、離縛。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而無執取。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色、受、想、行、識
是 無力的、褪去的、不安的。
以對 色、受、想、行、識

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

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以   
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 而心從諸煩惱解脫。

而  
對於
地、水、火、風、虛空、識
這六界的 知見
則 緣自於
色、聲音、氣味、味道、所觸
六外處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知道
地、水、火、風、虛空、識
這六界 為無我的,依止這六界 也是 無我的,
以 依止這六界之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

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以   
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 而心從諸煩惱解脫。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知道
凡關於
聲音氣味味道所觸

能被 這六內、外處 所識知的法上 之 欲、貪、歡喜、渴愛,
以 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

滅盡、褪去、滅、捨棄、斷念,
以   
這樣知、這樣見,以不執取 而心(純淨~無雜染)從諸煩惱解脫。

這些才是
應知

該學習的重點。

時日無多
還想方設法要去證明
醫生到底必須擁有多少張醫學文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20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7-8-2020 10:25 AM 编辑

巴利《法句經》252頌的第四句為:

                               'kaliṃva kitavā saṭho'.

覺音論師《顯揚真義》的解釋:"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解釋 kitavā 是「fowler 捕禽者 sākuṇika」隱藏在樹叢或落葉後面再突然捕捉禽鳥。"

法句經註則解釋作「sākuṇiko saṭho nāma (saṭho 是指捕禽人)」。


在《相應部1.35經》第一首偈頌的後半段出現與 kitavā 相關的字,意思也相近:'Nikacca kitavasseva, bhuttaṃ theyyena tassa taṃ'

菩提比丘《相應部英譯》(p.112):"What one enjoys is obtained by theft,Like the gains of cheating gambler."
(如同狡猾的賭徒,他所享受的都是取自偷盜。)


馬欣德尊者翻譯:kaliṃ: the bad die 作弊的骰子    kitavā: the gambler 賭徒   saṭho: the cheater 騙子,詐欺者

K. R. Norman 翻譯為「藏匿自己的過錯如同狡猾的賭徒藏匿自己(骰子)擲出的小點。 hide one's own fault as a crafty gambler hides a bad throw」。


結論:Mahinda, Bodhi 和 K. R. Norman:
都認為顯揚真義和法句經註都錯解了字義,將「kitavā 賭徒」或「saṭho 詐騙者」當作「fowler 捕禽者 sākuṇika」解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2:44 PM , Processed in 0.06309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