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3|回复: 0
|
释见晋:从唯识谈心法与色法
[复制链接]
|
|
节录自:香光庄严082期,2005.06.20,释见晋
心与物探寻《唯识所现:从唯识谈心法与色法》
心法与色法的关联:
属于「色法」范畴的身体器官或种种物质现象, 与属于「心法」范畴的认知、感受、性格等心理现象,二者间到底有何交涉? 本文将尝试从「唯识」观点来探究一二。
在唯识中,心法与色法并非二元对立,它们相互的影响。如果一定要说谁为主导,那麽唯识学派相当强调心法的特胜。唯识学派否定「唯物论」的观点,但也不同于西洋哲学家柏克来提出的「唯心论」。
世亲论师所着的《百法明门论》中,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存在分成:心法、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与无为法五大类。世亲论师并说明「心法」是这五大类中最特胜者,「心所」只是与「心法」相应的附属心理状态;而「色法」,更只不过是「心法」、「心所」二者所现影出来的,色法并不具有存在的第一真实义。若加以对照世亲论师早年在部派佛教一切有部的思想体系下,所完成的钜着《俱舍论》,其曾将「色法」排列在这五大类之初,如此更可以看出唯识学派对「心法」的特重。
意识与色法:
意识与色法之间互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不妨先从一些科学研究报告及现象来谈。
在2001年,美国科学家实验发现,进入人类视野的东西不一定全都被「看到」,大脑对于看到的事物应该是什麽样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只让我们看到部分的事物。科学家认为,大脑是从输入的一大堆零散杂乱的视觉信号中,选择部分资讯来组织成图像,过程中大脑有时会剔除某些资讯。
又比如说,同样一位歌手的歌声,同样的音波,为什麽有些人闻而为之痴狂,有人厌恶如闻噪音?人的喜好为什麽如此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对它的「感觉」不同。「感觉」是人体的中枢神经接受刺激之后,所引起身心上的主观反应,因为是主观而不是客观的,所以每个各人会有感觉的差异,有些人对某些声音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感觉!
声音是来自物体或分子的振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经由水、空气,或其他介质的传播,而能被人耳所侦测到的机械能。人耳的频率响应范围大约在20~20000赫兹(Hz)之间。有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超过20000赫兹的超音波,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密码行动。蚊子、蝙蝠、猫和家畜也能听到超音波。再以嗅觉为例,同样是榴槤,同样的气味分子,有些人敬谢不敏,有人却嗜吃如命?所以,如果我们说「分子本身有味道」、「振动波本身有声音」,其实是不太恰当的。应该说,这些分子、振动波被感官接收后,会转换成神经传导来刺激我们的大脑「感受」到某个味道、某种声音!
这样的结果不只是五种感官组织上的差异造成,还包括意识将人的经验、观念、学识、训练、感情等诸多主观因素,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融入所认识的结果。每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同,对外界的感受和所得的印象自会有所差别。
例如,有研究发现「词语」会影响我们对气味的感觉。今年五月份《神经元》杂志报导:专家向受测者送上装有某种气味的容器,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确定大脑中的那些区域被激活。结果发现,闻着标有乾酪味的容器,大脑会激活嗅觉的部位。闻过相同气味但标有体臭味容器的大脑,嗅觉部位就没被激活。这表示,气味令人愉快还是不愉快,词语提示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效果会延伸到大脑,影响人们的反应。词语,是意识经过思惟而产生的。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呈现成为我们知识的东西,都经过我们两次主观的重新塑造,第一层是透过五种感官的组织,而现起不同的样子。例如:人的感官现起是一个样子,狗的感官现起又是一个样子,蜜蜂的又是另一个样子。同一个东西,透过感官而感知时,已经过一次的改变,再经由我们意识去思惟、判断它是什麽东西,这已经是第二次的重新塑造了。
唯识学派强调境不离识,客观事物的存在,不能离开主体的识。认识的结果(内境),不同于纯粹客观的存在(外境)。也就是说客观外境在被主观的识製造或剪裁一番后,才变现为认识的结果。客观的对象原来并不独存于精神领域(识)之外。
由于「意识」的作用,我们对境会有主观的认识,及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并可能继续发展出喜、怒、哀、乐等强烈的情绪,然后驱使自己有所行动。情绪亦会影响身体肌肉、神经及内分泌的反应。而所採取的行动,会留下经验及善恶业种子,再影响之后对境所採取的反应。
佛法认为,任何一个心念、行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留下影响力。身、口、意的行为不只影响到当下相关的人、事、物,也给自己多一次的薰习,加深了那项行为的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今后所受的善、恶果报。
阿赖耶识与色法:
生命最底层的心——阿赖耶识,代表由过去的善业、恶业为因,而感召此世苦、乐的异熟果。这异熟果报,决定了一期生命出生为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牲等六趣,同时也执受这一期生命的色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外则了别「器世间」。
一期生命的最初,由阿赖耶识结合父精母卵,形成「名色」。生命的维持,尤赖阿赖耶识执受根身,支持身体的基本机能。即使在熟睡中,或重度昏迷不醒人事时,以及进入无想定、灭尽定等禅定中,前六识虽已停止作用,阿赖耶识却依旧活动着,维持着身体器官、循环系统的基本运作。即使是投生于无色界的众生,虽然没有色身,依然有阿赖耶识。直到一期生命的最后,当阿赖耶识不再执受此根身时,就是死亡,即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再待开启下一期生命的相续。
佛法认为死是一期生命的最后结束。经上说:「寿、暖及与识,三法捨身时,所捨身僵仆,如木无思觉。」「寿」也称为「命根」,指因业力而决定的生存期限。「暖」是体温。死亡后由于火大分解,身体的温度会逐渐消失,四肢渐渐发硬、变冷,乃至非常僵硬。人是温血动物,当体温渐渐下降至全身冷透,就是死。「识」捨身时,不但前六识无法再依此根身生起作用,连阿赖耶识也不再执受此根身。心灵与这一期生命的肉体与渐渐失去联繫。没有寿、暖及识这三者,就是死亡,倒在地上的身体与砍断了的树木一样,没有知觉,没有「识」的心理活动。
「器世间」是一切有情众生所依存的山川草木、江河大地等生活环境,相当于现代所谓的世界。「器世间」也是由阿赖耶识的转变而呈现出来的,这是唯识学派对心法与色法关係的独特见解。
对同样的东西,人眼所见与其他生物所见(如有複眼的昆虫),有极大的不同。如狗能分辨深浅不同的蓝、靛和紫色,但对红绿等高彩度的色彩没有感受力,因此绿色草坪从狗眼来看,是一片白色草地!又如鹰眼的敏锐度约为人眼的八倍,可以从数百呎的高空看到地面的小动物,牠们视觉暂留的时间为二百分之一秒,远短于人眼视觉暂留的二十四分之一秒。
不同的物种,天生具有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感官能力、不同的习性。唯识学派认为,这是每一个有情众生,由于异熟果报不同,而感得不同的「色根」及展现出不同的「器世间」的风貌。
「一境四心」是一个相当有名的例子,它以器世间的水为例,说明不同类的有情众生对同一种色法,会产生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玄摄释》卷四:「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等者。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江河皆悉充满脓血等处;鱼等傍生即见舍宅,游从道路;天见种种宝庄严地;人见是处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虚空无边处定,即于是处唯见虚空。……若许外物都无实性,一切皆从内心变现,众事皆成。」
同样是水,在天人眼裡,会觉得这是晶莹剔透的琉璃;人所见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水,可以解渴、洗涤;而对鱼虾等水族而言,水是牠的家,是牠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它的空气;如果换成饿鬼所看到的水,就成了可怕的脓血,甚至如火燄般会烧伤饿鬼的身体,完全没有滋润、解渴的功效。
那麽,水的本质究竟是同一种,还是四种?看来似乎同样是「水」,其实会因为各各众生的业报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器世间的色法,在每个个体生命中的定位,源自天生的果报,并不是后天转个念头,或身体动个小手术,就可以轻易改变的。
因此,唯识则主张「外境无、内识有」,外境并没有第一义的存在性,因为它们的存在都根源于阿赖耶识,一切事相皆唯识所现。
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合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