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08|回复: 1

心靈健康可抗拒外在邪說愚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2015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靈健康可抗拒外在邪說愚弄
October 19,2015 《大橙報》心靈與健康Spirituality & Health
文:文潤玉
眾所周知,自然現象無限紛繁複雜,人類作為“萬物之長”,探索宇宙奧秘的腳步自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儘管現代科技已經可以做到“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政府、科研組織敢說自己已經充分瞭解了外部世界的奧秘,參透了全部“天機”。在神秘的自然介面前,人類也許永遠都像一個好奇的孩子,懷著敬畏之心,不斷擴大充實自己對自然界的認識。
邪教組織之所以在自然災害面前刻意宣揚歪理邪說,正是投機利用了人類對自然界認知的暫時空白點和歪曲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宣揚的“天人感應”學說。“天人感應”學說認為自然災害,既所謂“天降異象”,是上天對人間“惡政”的懲戒。自然災難發生後,邪教組織趁機利用民眾潛意識中存在的這種社會心理大放厥詞,藉以達到詆毀政府,吸引眼球,愚弄民眾,實現其不可告人的邪惡目的。
一、人類能夠認識世界,但不代表已經認識了全部世界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知的,這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的觀點。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人類的智力能夠不斷認識自然,瞭解自然,把握自然規律並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謀福利,但這只是在人類認知能力的可能性層面來講的。
二、自然災害發生後邪教組織往往會跳出來進行醜陋表演
現代科技發展到今天,自然界中發生的諸多自然災害,譬如颱風,地震,旱災及洪澇災害等,按照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夠瞭解其大概的成因,過程及其後果,但最大困難是無法完全把握其規律,無法預測其進程和破壞的細節,更無法掌控或改變其造成的後果。
當然,在某些特定歷史時期,我們也曾經在主觀上大膽宣揚“人定勝天”,的觀念,但實踐已經證明,在客觀自然界規律面前,人類面對自然,更多的往往是“無可奈何花落去”,被迫服從自然規律。所以,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今天生態文明的共識。
三、邪教組織宣揚歪理邪說的社會文化心理和險惡用心
在各種自然災害發生時,為什麼大家總能夠看到各類邪教組織的醜陋表現,成為“天災”過後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禍”呢?這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和邪教組織自身不可告人的險惡目的等多方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歪曲利用民眾潛意識中存在的對傳統文化“天人感應”思想認識來詆毀政府,誤導民眾,製造混亂。在古代中國,自秦漢時期以來,儒家、墨家等學派為了約束皇權的濫用,創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加以鼓勵。
不可否認,“天人感應”思想在激勵、約束中國古代君主施政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正是因為“天人感應”學說把自然災害這類“天降異象”說成是上天對統治者的“惡政”的告誡,符合了民眾樸素的對“好人政府”渴望的心理訴求。於是,這種思想很快流傳到民間,並被底層民眾認可,接受,成為廣為流傳的在民眾思想深處潛在的社會心理意識。
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破壞性極大,人類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肯定會感到渺小,無助,恐怖。另外,在自己遭遇到的自然災難時,處於弱勢的部分底層民眾也會不自覺的聯想到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潛意識中可能把自然災難歸結是當政者的“惡”才導致了上天的懲戒。從理論上來講,也許很多民眾可能不知道“天人感應”這個術語及其含義,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按照“因果報應”這類樸素觀念去聯想,而這為邪教趁機詆毀污蔑政府創造了難得的機會,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是博得“眼球”,擴大影響,網羅信眾。在“眼球”經濟時代,吸引公眾注意力也是獲取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現代強大的“媒體霸權”條件下,贏得“眼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重要,任何組織在大眾視野中消失就是最大的失敗。邪教組織也深諳此道,大的自然災害往往成為民眾和廣大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邪教乘機“出位”的良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12-2015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应该分享多点这样的东西。

我从小就被欺骗,从十字连星吓到千年虫危机,SARS....... 所以到2012末世的时候,已经免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1:35 PM , Processed in 0.16344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