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40|回复: 0

滿足部分信眾心理需求 非正信宗教易迷惑人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2015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滿足部分信眾心理需求非正信宗教易迷惑人心
November 2,2015 《大橙報》心靈與健康Spirituality & Health
文:文潤玉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子在《說難》中說:“說人之難,在於所說之心”。在現實生活中,個體的絕大多數行為特徵實質上都表現為心理需求特徵,因此,瞭解信徒參加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的心理特點對於做好教徒的思想轉變工作十分重要。
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中的畸形群體,之所以能夠迷惑人心,吸引信眾,必然在客觀上存在著可以滿足部分信眾心理需求的特點。因此,分析教徒入教的心理動機,深入認識其本質和危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仔細考察目前大量的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教徒,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加入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出於對疾病的恐懼,希望自己或者親人身體健康的心理需要
生老病死,本來是自然規律,無論是達官貴人,富可敵國者,還是布衣平民,不名一文者,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後,多數人最大的擔憂和害怕都是疾病和意外災害的侵擾,特別是現代社會,大家在衣食無憂後,會更多的關注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指數,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夠健健康康,無災無病、長命百歲。
但是,隨著工業文明發展和社會交往圈子的增大,生態環境的污染及人類自身抵抗力的變化等等因素,人類的疾病門類和病毒結構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諸如愛滋病、癌症等目前尚無良好治療效果的疑難雜症類疾病。儘管現代醫學是不斷進步發展的,但是有一部分疾病還是讓人類科學在其面前束手無策,一些慢性疾病,往往會給患者帶來長期而痛苦的折磨,這些長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萬般無奈下,就會“有病亂投醫”,求助於各類氣功、特異功能及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宗教組織,患者及親人特別希望能出現意外或者奇跡,使其走出疾病折磨的苦海。
目前,雖然基本醫療保障得到很大發展,但是一部分人特別是部分貧困地區,這部分人在就醫時,高昂的醫療費用成為人們的最大的負擔。所以,當某些所謂的氣功大師、特異功能人士宣揚能夠做到祛病消災後就可能大行其道,很多有健康需求的人會趨之若鶩,甚至是執迷不悟,深陷其中。
二、社會變遷中渴望快速實現個人命運改變的心理需求
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引起社會的變遷和階層流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個體能力的差別就造成了社會財富的不均衡分配和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那些文化水準較低又無一技之長的普通個體,在激烈競爭中逐漸淪為弱勢群體。他們面對疾病和各種天災人禍時候的自救能力十分有限,當面臨這些困難的時候,他們起初還會嘗試各種不同方法試圖改變現狀,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是很多人無奈的選擇放棄甚至是沉淪。
在努力也無法迅速改變現實的情況下,部分人群就會心理失衡,產生偏激心理和急躁情緒。於是,傳統文化中的“天命思想”會將這一切歸結為個人的命運,而要想改變命運,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借助於那些所謂的神秘力量。而宗教所包含的神秘力量特徵為滿足這些心理需求提供了條件,畫餅充饑,為信徒創設了許多虛幻的美好。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壓迫力量,為宗教復興提供了社會條件,也給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出籠提供了可乘之機。
這些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神化自己的教主,搞個人崇拜,號稱其教主具備各種超自然力,不僅可以治病救人,而且可以教導廣大信眾通過修煉改變自己的命運。正是這種極具吸引力的廣告效應,使得部分群眾受騙上當。
三、渴望獲得組織認同和群體歸屬感的心理需求
古希臘(Greece)思想家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就是說個體天然存在著希望過集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們都不願意自己被組織或者群體拋棄,離開了特定的組織或者群體,個體生存就會感到無助、無力,也許除了“魯濱孫”(Robinson)這類心理素質超強的牛人外(當然魯濱孫更多是被迫和無奈),大多數人面對那種“天不收、地不留”被群體拋棄的狀況都會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但是隨著目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推進,人們的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個人與組織的聯繫較過去有了很大改變。一部分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離開原單位後,他們都脫離了與原所在單位組織的聯繫。
傳統上“單位人”的心理,使部分人即便是能夠就業,生活有保障,也會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他們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孤獨、寂寞、空虛的負面情緒,嚮往著歸屬到一個群體組織之中,以便從中得到更多的人際關懷和精神慰籍。正是出於這樣的心理原因,部分人會退而求其次,抱著“聊勝於無”的心理需求,加入一些沒有特殊要求的民間宗教社團、氣功協會或健身小團體,以通過群體活動,排遣孤獨和空虛,在精神上獲得一種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的產生迎合了上述社會心理需要,讓部分缺少集體歸屬感的民眾很方便的沉醉於那種“集體的歡娛”中。在鄉村地區和城市底層群眾中,一部分中老年家庭婦女和老人之所以很容易被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忽悠”成為信徒,就是因為他們缺少傳統的群體安全感,他們渴望通過加入組織,通過組織認同來保障自己的心理安全,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總之,非正信宗教宗教組織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分信眾渴望獲得身體健康,渴望改變個人命運,渴望找到心靈歸屬感的心理需求,也是其能實現其迷惑人心,拉攏民眾下水的客觀事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8:49 PM , Processed in 0.16881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