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78|回复: 2

性倾向就业歧视第一案:年轻一代同志不再隐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015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郎財女貌 于 31-1-2015 07:30 PM 编辑

性倾向就业歧视第一案:年轻一代同志不再隐忍

2015-01-29 来源:淡蓝网 点击:182205 

ea_201512993355166 (1).jpg

性倾向就业歧视第一案:年轻一代同志不再隐忍

  作者:阿强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去年10月,深圳小伙穆易与一位男子约会纠纷被人拍成视频放到了网上,造成性倾向曝光,后被供职单位辞退,去年11月底,穆易一纸诉状将原供职单位深圳市装修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诉其侵犯自己的平等就业权。1月22日,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该案被认为是中国性倾向就业歧视第一案。(详情)

  就在去年底,北京海淀法院公布了同性恋者小振起诉重庆心语飘香和百度案的审理结果,判决小振胜诉,重庆心语飘香需向小振公开赔理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3500元。法官在判词中写明“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治疗”。该案成为同性恋“扭转治疗”第一案,带有历史性意义。

  回到10年前,中国的同性恋者更多的还是在讨论,要不要找个异性结婚,以避免自己的性倾向曝光而影响生存,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远比今天更广泛。但因为大多数同性恋者并未以同性恋者身份生活,很多人更像是同性恋倾向的“异性恋者”,把外在身份与内在性倾向剥离,在遭受歧视时,通常选择隐忍,不敢出声。再加上“流氓罪”的阴魂尚未散去,老一代同性恋者带着习惯性的恐惧,很多人如惊弓之鸟。

  以小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同志(此处需要说明,小振实际上是一位同志活动家)拒绝走进异性婚姻,在社交圈中公开出柜。他们的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者身份开始变得统一,与上一代同志相比,内心少了些分裂感和恐惧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更愿意说“不”,顺势把“同性恋者身份”变成了抗争的武器。

  在1月22日下午穆易案开庭时,10几位同性恋者及亲友挤满了旁听席,有人举着标语表达对穆易的支持。庭审中,法庭辩论的焦点是到底有没有证据证明公司是因为穆易的性倾向而将其解雇,被告方代理律师极力证明公司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与穆易解除合同,而原告方则拿出录音证据,证明公司就是因为同性恋原因解雇原告的。庭审结束后,几位旁听者聚餐时,有两位同志提到,辩论焦点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回到10几年前,也许别人会直接说,我就歧视你同性恋了,你怎么样?”

  原来你歧视我,“我”不敢说话,到今天,你歧视我了,“你”不敢承认,这一变化足以见证,这些年来,同性恋生存空间在中国已大大拓宽。

  在对职场歧视大声说“不”并走上法庭之前,这几年,很多的同性恋者已经在家庭中经历了一轮“磨练”。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顺应父母就是孝顺,上一代同性恋者很多人违背自己意愿,以满足父母的期待。但年轻一代更多人“不愿意再装了”,他们首先脱去了在家庭中用以伪装的外衣,并将父母的单方面想象掀翻在地,在过去的一年中,亲友会接待了多位同志家长,他们的孩子出柜时年龄只有13到16岁

  一位同志父亲讲述的故事也许能很好的诠释年轻一代同志的心态。这位父亲在孩子15岁时知道了他的性倾向,他积极学习了解,准备与儿子沟通,当孩子16岁时,他主动与孩子对话,原本以为,自己理解与支持会得到儿子的大大的赞扬与感激,而孩子则淡定地认为,作为家长,理解和支持本来就是应该的。这位父亲笑着说:“嗨,人家可理直气壮了!”

  我觉得年轻一代同志理直气壮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我有什么错吗?”如果我没有什么错的话,我为什么要处处带着感激?对自我身份完全接纳,不再经历漫长的自我恐惧,在我看来这是年轻一代同志身上最大的不同。

  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人,很多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也有那么一点小心翼翼,那是在同志可能被判刑,被治疗的时代成长中留下的烙印,那是在青春期内在恐惧与自卑双重交措的阴影,其表现就是,对歧视的忍耐阀值特别高,别人说句支持与理解就感激不尽,另一方面,就算别人指着你鼻子骂“死Gay佬”,很多人又不敢还嘴。

  “隐忍”一词放在同性恋者身上真的很贴切,隐藏着,忍耐着。如果真的能隐藏起来,也许可以装作歧视与你无关,但同志的生活不必“躲猫猫”,你内在的感受,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所有的隐藏都像是对自我的折磨。所以,年轻一代同志很多人不想再隐藏了,我就是我,为什么要装成他人?当“我”不想、不能再隐藏,就要直面偏见和歧视,法律可能是保护自己的更好武器。

  再说,老一代同志忍一辈子也没见换来阳光照耀的生活,足以说明,隐忍并不能解决歧视问题!

  作者简介

  阿强,同性恋权益活动家。现任同性恋亲友会执行主任。同性恋亲友会成立于2008年,英文简称PFLAG China,系中国男女同性恋者父母、家人和朋友组成的民间草根组织。

  (本文由淡蓝网合作媒体“荷兰在线中文网”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015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xlyd.net/2014-02-03-08-06-44/76-2014-02-07-17-44-15
青少年性取向常识-教育界人士须知
•同性恋并非由基因主宰、不能改变的特征。

基因图谱计划总监Francis Collins博士指出,同性恋虽可能受基因影响,「却并非完全由基因主宰的,可能相关的基因只涉及前设倾向,而非前设的主宰因素」。又说,「自由意志选择所扮演角色影响更深」。[1]
•同性吸引取向乃由多项因素构成,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生理等。对某些人而言,遗传因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无论如何,同性吸引取向是可改变的。

相对于「同性恋天生」的迷思,科学证据指同性恋与社会及双亲影响关系更密切…对部分人而言,也可能受一定程度的生理倾向影响。性取向并非生下来就决定了的,而是由环境形塑,经儿童、青少年,甚至青成年阶段慢慢发展而成。[2, 3, 4, 5, 6, 7]
•曾有同性吸引取向的学生,若非受特别鼓励的话,大多数(逾85%*)(http://factsaboutyouth.com/wp-co ... tehead_Sept2010.pdf)最终会选取异性恋取向。对自身性取向有疑问的学生,大多数只是经历短暂的性别混淆,或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而已。

不少研究显示,大多数曾经历同性吸引、或性别混淆的青少年,在二十五岁后即不再有此感觉。[8]其中一项研究更指,十二岁受访少年中,有26%表示不清楚其性取向[9],却仅2至3%成年人自认为是同性恋者。[10, 11]可见大部份曾在性方面有疑问的青少年最终认同异性恋者身分。
•同性恋生活方式-尤其男同性恋者-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http://factsaboutyouth.com/uncategorized/cdc-facts-and-statistics)。

研究清楚指出,最终采取非异性恋生活方式者,较容易受若干负面情况困扰,包括心理问题、家庭暴力、性虐待,增加患长期病、艾滋病等风险,寿命也较短。[12, 13, 14, 15, 16, 17]因此,学校实不应鼓励年青人采取这种会导致种种问题的生活方式。
•在青少年期就「确定」学生属同性吸引取向,是言之过早,可能造成伤害。

学校一旦将某些青少年标签为「同性恋」,或因「确认」其身分鼓励他们,这有可能是错误标签,不少青少年自认同性恋,不过在探索其身分,或有短暂的性别混淆问题。过早标签可能令青少年参与同性恋性行为,增加健康风险,造成种种问题。

在自认为「男同性恋」的青少年中,健康出现问题者的比率偏高,问题包括染性病、酗酒、滥药、焦虑、抑郁及自杀。[18]愈迟认同此种身分,可减低生心理健康风险。举例说,研究发现,青少年愈迟「出柜」-自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其自杀风险则逐年递减20%。[19]

就是患有性别混乱问题的儿童(希望成为异性),若没有人从旁鼓励此倾向,基本上至青春期时,此种渴望会消失。[20]然而研究员Zucker及Bradley指,父母或其他人若鼓励孩子表现得像异性,或待他们如异性,则混乱问题必然加剧,使其痛苦一生。学校「认同」孩子的「身分」,其意图虽好,却可能因此加剧某些学生的性别混乱问题,反而有害。
•不少年青人所以有同性吸引倾向,乃由负面或痛苦经历-如曾遭性侵而引致。这种学生需要接受处理伤痛的治疗,而非有人肯定其所谓「同性恋身分」。
不少研究曾探讨创伤(作为客观、可量度的、外在事件),及其与同性恋之关系。其中一个例子是,研究发现,童年曾受性侵者长大后成为同性恋者其比率之高,实不合比例。另一例子是,孩童当成长过程时因父母离异而出现性别混乱问题,与其后来成为同性恋者有关。
有两种形式的心理创伤似与同性恋相关,第一,是孩童主观地觉得,父母中同性别者忽略、拒绝他,甚至曾遭辱骂、殴打,或性侵,这会令当事人将对父母中同性者之爱的渴望,变成性渴求。同样地,孩童若主观地感到父母中异性别者如上述般恶待他,会令当事人对异性关系生恐惧。上述两种情况,按客观标准看,当事人的未必一定曾恶待孩子,这全在乎孩子主观感受。
不少同性吸引倾向人士童年都曾经历类似创伤,其普遍程况甚至达不寻常地步,然而必须指出,这并非同性吸引倾向人士的必然历史;此外,当然也有人经历其他类型的创伤。这反映出人之性情受生理影响,其过程相当复杂,在乎种种环境因素,及当事人的自由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5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郎財女貌 于 31-1-2015 07:31 PM 编辑

真沒誠意啊!
隨便抄了一篇幾百年前的唬爛文就交差了?!


恐同的伎倆就只剩此而已?!

怪不得恐同的會被同性戀打敗啦!!!



ID 還是新註冊的 是見不得人 怕別人知道你的身份啊?!

 原来你歧视我,“我”不敢说话,到今天,你歧视我了,“你”不敢承认,这一变化足以见证,这些年来,同性恋生存空间在中国已大大拓宽。
哈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7-2025 07:02 AM , Processed in 0.181366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