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紫砂壺的你,對紫砂興衰歷史瞭解嗎?
《明清紫砂史》
宜興地區在秦、漢之時稱作陽羨,後改荊溪,再改稱義興,最後改至今日的宜興,
宜興紫砂陶的最早期製造年代則早至宋、元代起,草創期約自明代正德年間開始,這是許多文獻上所提到的。
紫砂壺草創期始祖傳說是,正德甲戌年間有一位進士吳頤三,在四川擔任參政之職,
在此之前他曾在他的故鄉金沙寺讀書,帶隨侍書僮供春在旁,以便差使。
供春則利用吳頤三埋首苦讀之時,常看到寺內僧人從事紫砂製陶,日久培養出製陶興趣,
因而和僧人學習紫砂茗壺製作技巧。他在製壺的製作過程改變手法,把前人手捏製做的方式,
改用斷木為模,再削竹為刀,竹刃修飾成型,現在我們常見的樹癭壺(俗稱供春壺)就是當初供春所創,
他的製壺技藝改造堪稱一絕,並享有茗壺之父之稱。
1976年間羊角山的古窯址發掘後,江蘇宜興特有的紫砂陶根據挖掘出的陶器資料研判,
製陶年代可以上溯到北宋中期,證實在元代已經有人特別訂製紫砂壺,茶壺身上既刻有銘文,可稱文雅絕倫。
最早期:約300年 宋遼金元時期 約11~13世紀,大多以瓶罐甕缸罈等日用品,陶製工藝粗造,雖有紫砂陶製品但不足以稱工藝。
初萌期:約200年 元至早明(正德以前) 約14~15世紀,已經有紫砂壺問世,由粗陶步入細陶的代表,
也有少數較精緻產品,紫砂陶工藝也開始萌芽。
初創期(或轉型期):約66年 明中(正德~嘉靖~隆慶) 約西元1506年~1572年,
金沙寺僧、供春肇始,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幾家繼起,供春將紫砂壺帶入藝術領域,
董翰始造菱花式,趙梁製壺多提梁式有硬耳、軟耳,元暢製壺多古拙,時朋製壺多古拙,李茂林以小圓壺式出名。
興盛期(或黃金期):約71年 晚明(萬歷~崇禎) 約1573年~1644年,
時大彬為時朋之子,所製之壺初始仿供春,樸雅堅緻,喜作大壺,之後聽到陳眉公與眾諸公品茶試茶之論,
才開始改作小壺,作品有菱花瓣紫砂壺、金錢鈕巨壺、神燈壺、僧帽壺、六角方壺、
印包方壺、玉蘭花六瓣壺、開光方壺、瓜稜壺、鼎足蓋圓壺、六方壺、三足圓壺、手塑紫砂觀音持經像…,
所作之壺品為後人學習談論之佳作。
李仲芳為李茂林之子,為時大彬的高徒,作品有粗砂八角壺、紫砂圓壺…,李仲芳之作有時被大彬賞識,曾落大彬款。
徐友泉原非陶人,因其父喜好大彬壺,擅用土質特性,綜古今,變化極大,技進乎道,
作品有僧帽、美人肩、西施、平肩蓮子、橄欖…。陳仲美、陳用卿…等擅長各種泥料、壺型的變化,
是大師級人物最多的時期,各種泥料、壺型製法及風格皆已奠定,壺式多樣化、土色多樣化、大小方圓皆已成熟穩定。
中斷期(或黑暗期):約50年 明末清初(崇禎末~康熙初) 約1641年~1690年,惠孟臣天啟崇禎間荊溪人
,大壺渾樸,小壺精妙,市面上常看到的朱泥小品有真有假,惠孟臣因負盛名,故仿製品特多,
當時因製壺人傳承少,續絕存亡,紫砂陶藝命脈局勢危急,一線連繫未斷。
全盛期(或中興期):約130年 盛清(康熙中~嘉慶)約1691年~1820年,
始於陳鳴遠,乃陳子畦之子,號鶴峯一、石霞山人、壺隱,康雍間人,
所製壺、瓶、杯、盒、筋紋型、幾何型工法在徐友泉跟沈澈子之間,而所款識,
書法雅健,勝於徐、沈,其自然型手製茶具雅玩種類非常的多,如梅根筆架,花器,水滴之類。
楊彭年在乾隆時期製壺又開始恢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但有天然風格,嘉慶間與陳曼生合作,
其作品有十八壺式,作品深受後世好評。惠逸公雍乾間人,各種型式大小壺與諸色泥都有好作品,
作品影響後世深遠。陳鳴遠的自然型器精絕更勝於前代,史上高手最多,各種產品樣式最豐富,
品質最平穩的時代,楊彭年與陳鴻壽合作的阿曼陀室壺,為文人壺藝結合開拓出不一樣的紫砂陶藝。
衰退期:約80年 晚清(道光~光緒) 約1821年~1900年,
楊鳳年、卲景南、卲二泉、卲大亨、申錫、王東石、何心舟…這時期因循舊軌少於創作,較少創發偶有佳構,
非關整體紫砂陶藝命脈發展。
新舊期:約50年 清末民初(光緒末~) 約1901年~1950年,
陳光明、馮桂林、斐石民偶有佳作,少於創作,新舊文化交替失軌,
民初紫砂工藝轉向商業產品,注重產量卻少了一份藝術的創作。
【陽羨砂壺考】第五十三頁壺質辨別題到~
(一)由明以迄清初
(甲)凡紫砂製者胎骨硬而堅色潤而光和
(乙)紅泥所製者胎骨雖不如紫砂之堅溫潤透明則一也
(丙)至白泥黃泥胎骨之堅硬與紫砂無異唯溫潤透明則不如
(二)雍乾之世
(甲)紫砂製者胎骨仍屬堅硬而溫潤透明已遜
(乙)至硃泥所製者胎骨鬆而不結色枯而不澤每以釉作皮使其光膩已非本質之美矣
(丙)惟黃泥白砂所製者胎骨之堅色澤之溫潤與清初製品彷彿相似
(三)降及嘉道
(甲)紫砂壺胎骨之堅仍可比美清初唯透明溫潤殊為遜色
(乙)白泥亦復如是
(丙)獨硃泥製者胎骨堅硬勝於雍乾傳器而略遜於明且與清初相較色仍溫潤僅透明不如耳
(四)遞至咸同光宣
(甲)紫砂製器胎骨之堅尚與嘉道傳器相伯仲惟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
(乙)白泥所製者亦同
(丙)硃泥壺則胎骨乾而色寡。
綜合各種明代之壺,質地堅而潤,壺面發出溫潤油光,泥料裡含砂,不致於過份鋼硬,
在輕叩之時有如堅木互擊之聲。紫砂壺的顏色大部分以暗肝色、深紫紅色(茄子)為多,
內含白色、黃色、褐色砂,看起來好像梨點,壺身也以厚實者居多,胎骨堅潤卻不致於鋼硬。
清初時的紫砂泥質並不是全部一樣的。泥質內有含砂、也有不含砂,含砂的泥質給人有粗獷的感覺,
泥土的顆粒和砂的顆粒,是非常明顯,有粗粒感,另外有不含粗砂者,礦內泥質多與砂質都很細緻,撫摸茶壺表面非常細滑。
常見清初至乾隆的紫砂壺,很多壺身色澤深紫得像茄子色。
清初的壺除了明代以外,無論色澤、泥質均屬上乘佳品,道光~光緒的紫砂泥質跟明末清初差距甚大已不能相提並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