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43|回复: 10

[原创] 华人是华夏人的简称与华人一词出处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5-2014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是华夏人的简称,

华夏, 说的就是由华部和夏部的联合,
华部为炎帝所统领, 夏部为黄帝所统领,
这两个族部同是一个原生部落“少帝”部里分出来的,
是兄弟部族,

华的符号是玫瑰花, 而夏的符号是龙,
华的文明成果是很漂亮的华服, 是以当时在黄河以南的美丽鸟类外貌而裁制,
而夏的文明成果是很团结,礼节和重义气与纪律,因为常常在河北内蒙古辽河等地捕食大型动物,以及黄河泛滥的问题所触发,

华夏两部为华部所统领,因为华部为长兄, 后来华部(炎帝部)衰落, 导致他们的支部蚩尤作乱(亦为姜姓,请参照“路史”),
从而导致了黄帝为平息动乱而战蚩尤, 取得华夏两部的统领权,
从此其我们成了华夏人,
华人是华夏人的简称与华人一词出处集
以历史纪录来讲,在左传、 汉律、唐律等比较严格的史料上,都有华夏、华人这个词的记载,

在左传疏议中有解释华夏一词的意思为: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义之大谓之夏;

在汉朝年间,汉武帝以风卷万里之势,击败了羞辱华人长期威胁我们的匈奴蛮族, 把现今蒙古草原和现今新疆纳入华夏的版图里,从此震惊西域, 更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豪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此汉成为了外族对我们华人的称谓,一个新外号;

在马来西亚常见的籍贯为福建人客家人广东人潮州人海南人福州人,
这些都是华人分支民系,
这些民系的方言里面都含有古汉语成分,非常的美妙,
而用方言来念古诗如唐诗的等,押韵又好听;

华人的典籍是四书六经(四书五经为满清狗所邪恶歪曲)和我华夏历代先王所创帝国的历史,  而蒙元满清两个殖民时期是亡国史.....

当然,某些政治团体出于统战需要胡乱定义华人一词,其解释都是很牵强的,如中共所云:只要是PRC国民就是华人,我认为是很无稽之谈的,也是混乱的,为什么呢? 因为PRC境内有俄罗斯族、突撅族、朝鲜族、日本族等等,那么如果有PRC境内的俄罗斯族来到马来西亚,我们要称她为华人?还是俄罗斯人?再说了如果PRC与俄罗斯开战,那么是不是华人打华人?呵整个翻译系统够乱了吧


这华人正统来说指的是华夏人,即汉族人; 其他的民族所使用的民族称谓已经足够使用,没有必要混乱华人的概念。对于统战的需要,相关政治团体应该使用其他方法来进行其政治目的,而这种侵占华人称谓颇为令人恶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sky5631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大量我们祖先对华人一词的使用,都是指我们华夏人的。

《隋书》与华人

《隋书》卷八二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犭襄曰俚、曰僚,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and 华人

自龟兹赢六百里,窬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横
六百里,纵三百里。风俗文字与龟兹同,言语少异。出细氈褐。西三百里度石碛至
凌山,葱岭北原也,水东流,春夏山谷积雪。西北五百里至素叶水城,比国商胡杂
居。素叶以西数十城,皆立君长,役頟属突厥。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衣氈褐皮
氎,以缯缭。素叶城西四百里至千泉,地赢二百里,南雪山,三垂平陆,多泉池,
因名之,突厥可汗岁避暑其中。群鹿饰铃鹌,可狎也。西赢百里至呾逻私城,亦比
国商胡杂居。有小城,三百,本华人,为突厥所掠,群保此,尚华语。
西南赢二百
里至白水城,原隰膏腴。南五十里有笯赤建国,广千里,地沃宜稼,多蒲陶。又二
百里即石国。

《隋书·西域传》and华人


高昌"国有几城,皆有华人"《隋书·西域传》也保存不少关于高昌汉族移民的情报,"本自诸华,历祚西壤,昔因多难,沦迫獯戎,数穷毁冕,翦为胡服"

北史卷九五 列传第八三 and华人


及周文平梁、益之后,令在所抚慰,其与华人杂居者,亦颇从赋役。然天性暴乱,旋致扰动。每岁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生口,以充贱隶,谓之为压獠焉。后有南旅往来者,亦资以为货,公卿达于人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恭帝三年,陵州木笼獠反,诏开府陆腾讨破之。周保定二年,铁山獠又反,抄断江路,陆腾又攻拔其三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


黄帝的功绩


炎帝


炎帝的功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圖為華山出土的玫瑰瓷碗》

    · 龍與玫瑰 ·

‘龍與華’二個字,確是龍的傳人華夏子孫,世世代代一致引以為榮的不朽情結。

話說華夏文化的遺跡,源遠流長,脈在黃河,根在華山;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密佈在華山腳下和黃河渭河一帶,文化沉積,精髓典故,脈脈承先啟後。

‘華’在辭海字典註: [ 古花字,經典花多作華 ] 。 華即 ‘ 花 ’ 之意;而‘華’字和‘花’字的拉丁拼法‘ hua ’一致,取其二聲;‘華’是中國也是花;現在二岸的國號都鑲上‘華’字,海外的汉人也叫‘華人’。

據章太炎考證,「中華」、「華夏」之華字係延伸自華山;而華山之所以稱為華山,即‘花之山’也。考古學家更進一步的指出,七千年前的仰韶人,因其崇拜‘華’而自稱為 “ 華人 ” ,在當代瓷器圖案中發現,‘華’即是玫瑰花(註);這華山腳下的‘玫瑰’與燕山以北龍山文化的‘龍’ 圖騰,在桑乾河上游相互呼應,蔚然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璀璨了神州的萬古文明;有詩曰: [ 華山玫瑰燕山龍 ] 。

原來我們的先祖老早就是崇拜玫瑰花愛美的民族啊!

從華山麓所發掘到大量古瓷器,多刻有玫瑰花、枝、葉的圖案;因此引證華夏曾以玫瑰為圖騰之說;

然而,身為世界園林之母的華夏中國,改革開放迄今,國花的呼籲三起五落,一直到今天尚未能定論?而呼聲最高的牡丹,還有排名其後之的梅花,蘭花,荷花,菊花,玫瑰等等數十種‘候選花’,可能是被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糾纏不清,不僅未能推動全民共識,還引發梅花派和牡丹派院士的爭議;擺明牡丹曾經是清朝的國花,而梅花,還是目前中華民國的國花!

再說,‘玫瑰’原產地在中國,抗逆性特強,畢竟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賦予‘玫瑰’為 “ 中華民族 ” 圖騰。

物‘華’天寶,閃閃爍爍,玫瑰兮美玉;飛 “ 龍 ” 在天,壯志淩雲兮四海,就是我炎黃子孫,千秋萬世所追求的美麗和氣質。

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盆,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故宫博物院藏,该器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是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有诗云: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聋与瓮,汾河湾畔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诗中所云玫瑰印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雍容华贵的庙底沟彩陶图宛如一面面旗帜,插遍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泥沼,迎来文明的曙光。
■华夏先民的彩陶——庙底沟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2300年,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称庙底沟文化)的命名地。庙底沟的彩陶不仅是仰韶文化的奇葩,而且远播到黄河上下以及长江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辐射至大半个中国,可视为中国史前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整合运动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河梁女神头像眼睛用蓝宝石镶嵌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就在苏秉琦先生走后不久,在他称为“金三角”的喀左、建平、凌源三县交界,一个方圆50平方公里的远古文化遗迹辉煌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东山嘴出土了远古祭坛,牛河梁上庙、坛、冢星罗棋布;东山嘴祭坛只有一圈,直径2米,牛河梁祭坛从里到外共分三层,最外圈直径22米;东山嘴 “妇女小雕像”高7.9厘米,牛河梁女神庙里的女神残块组合后,分别相当于真人的一倍、两倍和三倍。

专家们兴奋地看到,牛河梁坛、庙、冢的配套非常像北京明清时期的天坛、太庙与明十三陵,也严格遵守着中国传统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天圆地方、东西对称的理念。

“不过,牛河梁坛、庙、冢组合中的主角是女神庙。”郭大顺说,牛河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虽然规模仅75平方米,相当于史前时期的一座大房子,却显示出原始宗庙的封闭性和神秘性,这恰是一人独尊和神权垄断的象征。

“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哪一项都极重要,但是,如果问我哪一项更为难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女神头像。2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说这话时,郭大顺的眼睛闪闪发光。

那是1984年10月31日上午,初冬的辽西山区格外宁静。工地上只听到小铲碰动泥土的沙沙声。这几天人像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让大家充满了期待。人们屏住呼吸,看着考古队员剥离一件特殊的塑件。额头、眼睛、耳朵、嘴……一尊几乎完美的女神头像仰面朝天,微笑欲语。摄影师及时按下快门,记录了女神与子孙们跨越千年的相视一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裏頭遺址出土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的現場。資料圖片
圖為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東拐棒溝的中國最早的C型玉龍。
圖為二裏頭出土的綠松石龍銅牌。
香港出土的龍牙璋及其局部放大圖。
  1. 龍起遼河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華夏第一龍展覽》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展覽,雙方還將就在內地和香港出土的龍形器舉辦一係列文化講座和研討會。通過這個展覽我們不但得以了解中國龍的起源及發展,更令人興奮地知道龍文化在商代時已經影響到香江流域,輻射到幾乎整個東亞地區。考古學家認為,從龍文化的地理分布也可以大概知道當時中國的文化版圖。
  從考古發現的龍的形象來看,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花崗岩石塊堆塑巨龍,是目前考古學界公認最早的龍。
  遼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發源于河北,流經內蒙古、吉林和遼寧,注入渤海,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查海遺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境內,總面積3萬平方米,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遼河第一村”。這裏出土的石塊堆塑巨龍和我國最早的龍紋陶片,可以相互佐證龍的源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海遗址龙形堆石


    辽河流域考古发现最早的龙为摆塑龙,它位于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的查海遗址。这个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是目前所知辽河流域出现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堪称“辽河第一村”。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东北20公里的一片丘陵地上,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进行发掘中,发现这处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用与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长约20米,这条龙头朝西南,龙尾朝东北,龙头、龙身处石块的堆摆尤为厚密,而尾部石块则较松散。龙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巨龙腾飞之感。


    用摆塑方法成龙,也见于河南省濮阳龙和湖北省黄梅龙,时代都在距今6000年前。可见,摆塑龙是早期龙的一种普遍形式。



查海遗址龙形堆石


■玉龙惊现辽河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源于遼河流域 中國龍已有八千歲(圖)

龍起遼河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華夏第一龍展覽》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展覽,雙方還將就在內地和香港出土的龍形器舉辦一係列文化講座和研討會。通過這個展覽我們不但得以了解中國龍的起源及發展,更令人興奮地知道龍文化在商代時已經影響到香江流域,輻射到幾乎整個東亞地區。考古學家認為,從龍文化的地理分布也可以大概知道當時中國的文化版圖。
  從考古發現的龍的形象來看,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花崗岩石塊堆塑巨龍,是目前考古學界公認最早的龍。
  遼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發源于河北,流經內蒙古、吉林和遼寧,注入渤海,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查海遺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境內,總面積3萬平方米,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遼河第一村”。這裏出土的石塊堆塑巨龍和我國最早的龍紋陶片,可以相互佐證龍的源起。
  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以玉器著名,尤其是玉豬龍的造型顯示出當時豬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發現的兩件C型玉龍最為珍貴。碧玉龍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于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經沈從文等賞識推薦已家喻戶曉,逐漸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黃玉龍上世紀50年代就發現于翁牛特旗新地村東拐棒溝,一直到最近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等重新調查、研究,才廣為人知,黃玉龍與碧玉龍堪稱雙絕。
  玉豬龍和C型玉龍,均可追根溯源到興隆洼文化精美絕倫的玉玦,它們既是東亞玉文化成熟的標志,也是龍起源于西遼河流域的確證。考古學家孫守道最早提出龍出遼河源的觀點。而曾經發現了牛河梁女神廟的考古學家郭大順教授則對此進行了係統論證,他認為遼河流域的龍形象在當地發現的岩畫、木雕、彩陶和玉雕中都有體現,說明了龍在當時的狩獵經濟和農業經濟中的地位。
  關于龍的起源,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考古學家終于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源于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那麼龍又是如何從遼河到達黃河、長江流域,並成為王權的象徵的?

龍聚中原
  紅山文化玉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傳播到中原和南方,安徽淩家灘遺址和浙江普安橋遺址出土的玉龍是確證。同樣在安陽的殷墟也發現了紅山文化的玉龍。專家認為,紅山文化C型玉龍與甲骨文中的龍字最相似,這種獸首蜷體造型是中國龍的祖形,紅山文化在創建中華文明的過程中起了奠基作用。
  龍山文化時代,山東出現了獨特的玉器璋,並向西傳播到了河南和陜西,在陜西的石峁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璋。璋又稱牙璋,也是二裏頭文化的標志性器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鄭光把二裏頭牙璋柄部兩側突出的部分稱為“張嘴的獸頭形飾”,曾經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出一件牙璋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係教授鄧聰認為,“張嘴的獸頭形飾”就是龍的抽象表現,大部分牙璋可以稱為龍牙璋。“龍牙璋標志著東方的龍山文化也到達了中原,成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重要基礎。”
  在這次展覽中,最精美的文物是一件發現于二裏頭的綠松石銅牌。綠松石銅牌最早見于甘肅、河南與四川,是玉石工藝和冶金技術巧妙結合的產物,標志著東西方金玉文化的結緣。二裏頭的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是一種極具二裏頭文化特色的藝術品,以青銅鑄出的圓角凹腰狀的牌體正面弧凸,其上鑄出獸面紋。目前已出土了3件,都是貴族墓的隨葬品。這類器物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腹部附近,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的紐,或許是縫于衣服上的。這樣的獸面紋與商代的青銅器上的龍紋十分相似。
  目前有10余件類似的銅牌分散于英、美、日等國的多家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乃至私人收藏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二裏頭銅牌,為這些銅牌的年代與文化歸屬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依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流散海外的這些銅牌中的相當一部分應當就是二裏頭遺址的出土物。
  獸面紋銅牌表現的究竟是何種動物,是龍,是虎,是鳥,是狐,是熊,還是犬?學者們眾說紛紜。而牌飾上兩眼處是真玉,令人聯想到畫龍點睛,釋為龍牌也未嘗不可。在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發現之後,通過比較分析,專家認為,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上的圖案,應當是龍頭部的簡化或抽象表現。
  2004年出土于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的、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認為是真正影響華夏文化的龍圖騰的直接來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十分罕見,沒有社會分工顯然是難以做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研究員說,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裏頭還早的龍的形象,但它們跟商代、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係,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
  除了綠松石龍,二裏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裏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多種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裏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這表明二裏頭時期,龍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遠播珠江直至香江
  在4000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中出現的牙璋,在夏代晚期可能已經演變成為朝廷君臣朝會之際重要的禮器。著名學者饒宗頤說,19世紀30年代,中原地區和四川出土了一些立刀類玉石器,其形狀特別,推斷為曾裝在木柄上使用,學者們最初為其定名為“刀形端刃玉器”。後經半個多世紀的討論與認識,考古學家把這類玉石器命名為“牙璋”。
  事實上在商代東亞許多地方出土過牙璋,與後來的笏相近。牙璋傳播到四川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牙璋長度超過一米,是目前已知最高大的上古玉器。牙璋兩側有雙龍,因此也是龍璋。2003年在越南一座墓中發現了一對龍璋,與二裏頭出土牙璋幾乎一模一樣。沿海的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是中國境內發現牙璋最南邊的地點。夏商之際東亞地區流行牙璋,大都是龍璋,表明龍文化已跨越黃河、長江,影響到嶺南珠江和湄公河流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考古發現龍的信仰或者說崇拜曾經在中國的多個區域存在,而且大約在六千年前,開始了互相影響的過程,形成了一個交匯的文化圈,這可能就是中華文明的雛形。目前考古發現從北緯20至40度,從東經102至123度之間廣袤的范圍,都有牙璋的分布,且類型相同,這可能都是二裏頭文化影響的范圍,日本學者西江清高也推論出這應是最早中國的雛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星亮認為,中國龍不但發現得最早,廣泛地被接受並分布在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和生活中,而且很早就傳播到東南亞和朝鮮、日本及美洲等國,成為最普及的龍。興起于公元前1000年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在它的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在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真是異曲同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4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考古材料披露了许多关于的新发现:
1、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村庄口有用拳头大的褐红色石头摆成长约19米,高2米的龙形,作为本村村民的守护神,距今已有七千四百多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有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龙长1.78米,高0.67米,距今有6460年,被称为“华夏第一龙”。但此摆塑的龙虎已是传统的“左龙右虎避不详”,龙的观念已很成熟,不能称“第一龙”:


下图,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龙,距今五千五百多年(已作为华夏银行的标志)。但太小,又有点马的形像,有人称是马龙玉佩:

下图,湖北黄梅焦敦修京九铁路时出土5000年前用鹅卵石摆成的龙;
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出土青铜绿松石龙饰:
龙首特写照: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7-5-2014 04:4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14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1:02 AM , Processed in 0.21260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