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44|回复: 3

虚云老和尚:念佛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3-2014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
  
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认识宾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 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 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 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二)话头与疑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 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题,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 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 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 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而已。如穿衣吃饭的 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 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 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 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 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 入歧路。①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 悟道的。②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 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 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三)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 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 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四)生死心切与发长远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 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 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 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 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本帖最后由 hkjj 于 25-3-2014 06:02 P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10 收起 理由
estheryu + 5 谢谢分享
tonychong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心的难易。(二)老用心的难易。


(一)初用心的难易


①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瞋、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 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 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 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 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 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 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②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 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 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 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 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 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哪个去分动分静?哪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 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人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二)老用心的难易


①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 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 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 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②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 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 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哪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瞋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 昏沈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 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 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 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 都是魔,着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 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 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 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 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 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 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 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 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 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瞋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 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 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 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 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07:09 PM , Processed in 0.0565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