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12|回复: 2

果煜法師 - - 2010年 禪七開示 《證道歌》 摘要文字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0-2012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證道歌之一      << 永嘉玄覺大師 >>
1
前言:《證道歌》傳言為永嘉玄覺大師所作,我不以為然。何以故?
一、永嘉玄覺大師精習天台止觀法門,非學頓悟法門也。或問:於《六祖壇經》中,不是有「一宿覺」的故事嗎?
答言:就算「一宿覺」的傳說,真有其事;也不能證明永嘉玄覺大師就是學頓悟法門的。

二、其所作《永嘉禪宗集註》與《證道歌》的風格,何止天淵之別?

三、歌中所說頓漸之爭,及禪宗傳承和曹溪等用語,都非永嘉在世時即可預示也。故為文時,當是在神會「滑台大會」之後才有可能。

有人說:《證道歌》很可能就是神會作的。而我以為:因前後風格.證量不同故,作者也未必是同一個人,於一時間內所寫的。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花即法身。
君不見:如李白的「將進酒」,開首即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天上來,當然是:有人見,有人不見。故君不見,當是「君見否?」之意。即諸位知否之意!
絕學:在原始佛教中,待證得阿羅漢果,才稱為「無學」。而不是一開始,就不用學的。何以「無學」呢?所作已辦故。如世間人,常說「學以致用」。為所作已辦故,無所用為,故不用再學也。
當然這是就自度而言。
無為:心無罣礙,隨緣應化。故既非有為,也非無為。

2
閒道人:道者本閒,何以故?道者,性也。性乃無所不是,無所不在;不取不捨,無去無來。這從中觀來說,或從真如來釋,都很容易的。以證道故,心閒自不在也。志為「人間剩閒」。
不除妄想:非有念,即是妄想。如正見、正思惟、正念等。想者,心上有相。既性相本相輔相成;故非有相,即是妄也。何以成妄?為無明我見所主導故,才成為妄。這也就是妄想,乃有第六識的妄想及第七識的妄想。而一般人修定,雖盡力剋除第六識的妄想;卻對第七識的妄想不知不覺。事實上,第六識的妄想只是枝末,第七識的妄想才是根本。以根本不除故,春風吹又生;雖盡力剋除第六識的妄想,仍除不盡也。就算證得「無想定」「非非想定」,仍是除不盡爾!所以真欲除妄想者,當從第七識下手。待第七識的妄想已消盡者,則第六識的妄想即必漸枯竭矣!或者亦可說:則第六識的妄想,即必轉成正思惟、正念矣!

其次,雖為第六識的妄想,乃還是真心所示現,故不必消除剋盡。
公案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為甚麼不能盡底去?」師曰:「賊是家親。」曰:「既是家親,為甚麼翻成家賊?」師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時如何?」師曰:「內外絕消息。」…家貧者,福德不足,善根不具。遭劫者,妄想多,煩惱重。
不能盡底去:不可能變成一闡提。
3
賊是家親:妄想.煩惱也是真如心所示現故。內既無應,外不能為:因為有無明我見,心相才會變成妄想。
內外絕消息:內外一體,同體大悲也。故從唯識來看,修行到最後,乃是「轉識成智」也;而非滅除一切心念
也。
不求真:真者,有真理和真相。真理者,性也。學禪者,乃先求見性,非不求也。至於真相,以一切相皆隨緣示現如夢如幻,無真相故不求也。
無明實性即佛性:關於無明,我們有三種層次的說明:
一. 眾生以不明理事故,而稱為無明。以無明故,而有煩惱生死。
二. 若明理事者,理乃無常性.無我性.空性爾!於是乎,既如此能有一客觀實有的對象,可明嗎?非也。故曰:實相無相,無相實相。
三. 眾生以執「能所」故,自謂能明。若已證得「能所雙泯」,則既無
所明的對象,亦無能明之根識也。
四. 若已證得「能所雙泯」,則對應於「見佛性」也。見佛性,現真如心;則能成就法身也。
幻化空花即法身:以法為身,故曰法身。法者,何也?一切隨緣示現的相用,皆是法也。以隨緣示現故,即如幻化,亦如空華。有些說是「幻化空身即法身」,以空身較狹隘,不如空花來得廣泛也。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法身覺了無一物:何以無一物?法法相渉相入,而無單獨存在的個體也。
本源自性天真佛:因消除我見,而得與法界復合無礙;此則為諸法的本源。自性,非與他性對立,而是本來存在的性;即常謂的法爾如此也。

本帖最后由 干冰王 于 31-10-2012 07:3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0-2012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真佛:不待造作,渾然天成也。
五陰浮雲空去來:於是,不管是觀自己的五陰,或眾生的五陰,皆像浮雲般地在虛空中來來去去。空,即可說是虛空。亦可說是不關心爾!
三毒水泡虛出沒:三毒,即貪瞋痴。此三毒,對當事人而言,那可能像水泡般地縹渺呢?痴者,我見、我慢,橫梗如山。瞋者,如烈火延燒,寸草不留。貪者,如洪水泛濫,沈溺不起。然對證道的旁觀者而言,卻是見怪不怪,那有什麼新鮮事呢?所以「空去來」與「虛出沒」,都是就證道的旁觀者而言。八風不動,超然物外。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證實相無人法:本無任何相,可稱之為「實相」。乃勉強說是:證實性,無人法。這就悟境而言,有所謂小悟.大悟與徹悟的差別。小悟雖見性,業障習氣仍梗梗橫在。大悟,見性時業障習氣已淡薄了!至於徹悟者,業障習氣才已消盡矣!
剎那滅卻阿鼻業:於是若說能「剎那滅卻阿鼻業」者,當是指徹悟者而言。
但是我們也可反過來說:若業很重,不要說徹悟不可能;連小悟也很困難。更不必說有阿鼻業者,那可能徹悟呢?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於是就上述而言,既不可說它是錯的。何以故?既無阿鼻業,即無不消的困境。也無法證明它是對的,何以故?非已兌現,剎那滅卻阿鼻業也。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在中國,常將禪法分為「祖師禪」與「如來禪」。
或問:那個高明呢?當然是「如來禪」高明。何以故?定慧等持,幾近於解脫。
何以中國禪宗,卻特別重視「祖師禪」呢?

5
能先見性,在修行上,既可不可轉,又可事半功倍也。
以祖師禪,先求見性開悟;然後再悟後啟修,待修至圓滿時,才是如來禪也。
頓覺了如來禪:何以於頓悟時,即能證得如來禪?答云:此非小悟.大悟,而是徹悟也。
從歷史上看,一悟即徹底,唯釋迦佛而已!

夢裡明明有六趣:對未覺悟者而言,六道輪迴是昭昭朗朗,想避也避不了的。
覺後空空無大千:空空者,為心不著相爾!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無罪福無損益:罪福.損益,於世間因果上,不能謂無。
寂滅性中莫問覓:然已覺悟者,唯依法而行;而不必過度計較罪福.損益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比來,從無始以來。塵鏡:心如鏡子,而被塵埃所覆,故光明不能顯了。眾生雖無明,只是不得「見性」,而非不曾「見相」;故以鏡子被塵埃所覆,而不能顯了的比喻,是有瑕疵的。然以不得「見性」故,雖見相,相乃:1.扭曲變形,2.局限狹隘。扭曲變形者,雜染於貪瞋慢疑;局限狹隘者,被我、我所局限也。
未曾磨:不逢善知識故,依然故我。
今日分明須剖析:今日以皈依三寶,親近善知識故,得將心鏡修治得清楚明了。云何明了?既非扭曲變形,亦非局限狹隘。而是廣大無邊,如實映現也。
須剖析:以下再仔細論究解析。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無念誰無生:這意思是,誰都是無念,也誰都是無生。

6
從表面上看,眾生妄想紛飛,從未暫停,怎可能「無念」呢?但從本質上觀,其終究是「無念」爾!何以故?雖念,而無心體也。心,就性相體用來分析:性,是昭昭長存的。相用,是隨緣示現的。至於體者,未曾有也。
很多人皆錯以為:體是不變的,而相用則隨緣示現。如有體,且是不變的;則相用,如何能隨緣示現呢?既相用能隨緣示現,此即明示「無有不變之體」。因此俗謂的「體」,乃勉強說是「總相」爾!於是乎,既別相會隨緣而變;總相云何能不隨緣起幻化呢?
同理,就眾生的生命而言,也本質上是無我、無自性者。故謂之「無生」也。
若實無生無不生:於是以無自體,無自性故;相用能隨緣示現,層出不窮。如《中觀》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喚取機關木人問:故此無念.無生,還是能活活潑潑地待人應物、修學善法。而非如頑石般地不靈,非如機關木人般地被動。
求佛施功早晚成:早晚成,是永不成就之意。如錯解無念、無生,而墮落斷見.惡取空見,則欲其修行成佛,唯永不成爾!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四大莫把捉:對由四大和合的色身,不用太貪著。
寂滅性中隨飲啄:隨飲啄,不只是:有什麼,吃什麼。而且是:若無者,即不必吃也。或問:不擔心會餓死嗎?答云:既「朝聞道,夕死可也」;現不只是聞道而已,且又證道了,那有可擔心的呢? 本帖最后由 干冰王 于 31-10-2012 07:2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0-2012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活久些,是眾生的福報;也與我不相干。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大圓覺者,性相圓融,理事無礙。故能於諸行無常當下,即成就其智慧、解脫與慈悲也。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表真乘:乘者,到彼岸也。能真到彼岸之道法。
決定說:如《法華經》謂「正直捨方便」。
有人不肯:一般眾生就算學佛修法,還都只樂於方便道,而非正直道。何以故?方便道者,順習。正直道者,逆習。不肯者,不首肯,不接納也。其實,何只有人不肯,而是大部分人都不肯也。
任情徵:徵是徵詢.問難,甚至刁難也。情是指情結。如有不肯,則任你怎麼徵詢.問難,我都無所畏。
直截根源佛所印:因為正直道者,都是從截斷無明的根本而啟修的。
摘葉尋枝我不能:而非在枝末小節上揣摩修治。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摩尼珠人不識:摩尼珠,又稱為如意珠;能現一切寶也。真心能現一切境相,故喻為摩尼珠也。
如來藏裡親收得:這珠就在當下,因眾生一切見聞覺知、受想行識,無非是真心的妙用。甚至造業多端,淪落三途,亦是真心的妙用。為何人不識呢?因為真心是性而非相,而凡夫皆只著相而未見性也。
六般神用空不空:若悟得真心,即能於六根門頭,起神通妙用。空不空者,雖有境相而不可執也。
一顆圓光色非色:一顆圓光,指真心境界,光明遍照,無所不至。色非色,真心非物外有心,亦非心外有物。 而是心物一體,能所雙泯。以心物一體,能所雙泯故,而能光明遍照,無所不至。

8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淨五眼:五眼者,乃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及佛眼。何以謂聲聞乘者,唯得法眼;菩隡乘者,才得慧眼?法眼是根本智,即見無常、苦、空、無我之性。慧眼是後得智,從差別相中而成度生之方便。
得五力:五力者,信、進、念、定、慧也。此信,是指證信而非仰信爾!
唯證乃知難可測:一般凡夫的思考方式,不外「增上心」。然參禪者,得逆向思考。修行者,得反其道行之。故其最後會有什麼心態?能證什麼境界?卻非凡俗所能預測也。
鏡裡看形見不難:心譬如鏡,故於心中顯現各式妄想、境相,是很容易的。見相容易,見性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在佛經中,常以空華水月,比喻一切相是無常幻化的。以無常幻化故,雖力爭而不可得。其次,也有些經典是以「月之清涼」,比喻涅槃境界。然月雖清涼,既天上的月不可得,也水中的月不可得。那怎麼辦呢?心靜自然涼,即得矣!故安於當下,心無所求;即得清涼月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卒骨剛人不顧。
常獨行常獨步:一般人都是怕孤單寂寞的,故時時要有伴,處處得有伴。不只爬山會找伴,逛街得找伴,甚至看病也得找伴。故有人常問我:「你常獨住在山上,會不會感到孤單寂寞呢?」而我的回答竟是:「其實,在都會區,在人群中,更孤單寂寞!」為什麼呢?人多.事煩.心不平。所謂「不平則鳴」,於是以心不平故,得更找人共鳴!若找不到對應的人來共鳴,只更孤單寂寞也。所以竟是都會區人寂寞?還是鄉下人、住山人更寂寞呢?事實上,是都會區人更寂寞。何以故?既人多.事煩.心不平,又找不到人共鳴。尤其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怎麼不寂寞呢?然對一個證道者而言,既心無不平,即不須找人共鳴;因此永遠不會有孤單寂寞的感覺。有人說「自古聖賢皆寂寞」。我說「既感寂寞,即非聖賢。」因此常獨行常獨步,不是指外相上的落單,而是指心境上的沈寂。因為獨行無侶與眷屬圍繞,對證道者的心境而言,乃無不同。
達者同遊涅槃路:故能達於「心常平」者,即幾近遊於涅槃路矣!
調古神清風自高: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也。
貌卒骨剛人不顧:貌卒,外形木訥,似不善於應對。骨剛,無慾則剛。人不顧,不討好人。就算說法度眾,也常落於「庭前三尺草」的窘況。何以故?正直捨方便,人都不來聽!不聽,是你福德善根不足,又關我何事!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口稱貧:釋子何以自稱為「貧道」呢?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縷褐,殆是指粗俗質劣的布料。袈裟,本意是指壞色衣。故身常穿著壞色質劣的衣服。其實,貧富與衣飾,未必有正比的關係。尤其袈裟,這當世最名牌的衣服,還不是一般有錢人,即能穿得起的。
再說到飲食,不管是南傳佛教的托缽乞食,還是北傳佛教的過堂進食。既不能說多好,也不至於太差。終不過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所以我不認為: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至少身是不貧的。否則,直嚷著身貧,意思是要居士再多供養一些嗎?如果是身貧,就直稱為「貧身」就好,何必奢言「貧道」呢?故我乃曰:既自稱為「貧道」,實是道貧而非身貧。為什麼是道貧呢?以貧為道也。何以古來常說「禪法貧,密法富」呢?
貧者,捨也。禪法,一切盡捨,才能入禪。捨者,亦即是我所說的「內銷」也。世間人最窮,能窮到什麼地歩?窮到只剩下一條命。而修禪人,更能窮到連「命」都快消盡了。何以連「命」都快消盡了呢?以證得「無我故。無我,即無命。所以為「以貧為道」故,而自稱為「貧道」。當貧到連「命」都全消盡了,即能證得「真如心」。
道即心藏無價珍:以證得「真如心」故,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時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三身、四智、六通、八解,都是名相,也都是果地風光。在此,我不詳細解釋。何以故?以貧為道故。說得愈多,豈非愈執著呢?

本帖最后由 干冰王 于 31-10-2012 07:5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6-2024 01:25 AM , Processed in 0.06594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