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朱震亨会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让我们从他当时的年龄来分析吧。 一个人在三十六岁时会想些什么呢? 尤其是一个无正当职业,但心中还隐约有点儿小抱负的人,在三十六岁时会盘算些什么呢? 他一定是每天都在琢磨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因为马上就要进入四张的年龄了,再不干点儿什么,可就要干什么都没戏了。 难道这一生就要这样混过去吗?朱震亨一定是在心中反复想这个问题很久了。 而许文懿老师的到来,只是给朱震亨一个做决定的机会而已。 三十六岁重新回到学校,心情一定既新鲜又感到急迫,因而在补习班里表现得非常勤奋。 老先生课讲得也确实不是盖的,那叫一个明白,人生的道理掰开了讲。 宋濂描述当时朱震亨听了许文懿公讲的课以后,回想到自己以前任性的生活态度,“汗下如雨”,这种记录宋濂没有必要瞎掰,想必是朱震亨自己曾经形容过自己当时的狼狈状态,宋濂就记载下来了,否则如此细节别人无法臆想。 朱震亨在接触到朱熹的理学思想后,感到深受震动,深加研习,感到日有所悟,学问日长。他几乎每天和同学们探讨问题或者看书到四鼓时分,力争把每个问题都搞清楚,“不以一毫苟且自恕”。 程朱理学中的格致思想对朱震亨日后的医学思想影响甚大,连他写的一本著名医著都以此为名:《格致余论》。 在跟随许文懿公学习的四年里,朱震亨犹如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撕皮裂肤的痛苦中,蜕去旧有的皮肤,获得了崭新的躯体。 他用四年的时间由一个性情不稳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坚毅的、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的中年人。 时机终于到了,中医历史上的那个中医大家朱丹溪就要出现了,上天终于即将安排朱震亨走上中医之路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最后促使朱震亨走上中医之路呢? 心痛的感觉 在经过了四年的苦读后,朱震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 对于其中经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朱震亨去考试前在算命的地方占了一卦,不吉,遂不参加了,这种说法的来源估计是宋濂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的“幸沾一命,以验其所施”这句话;另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朱震亨参加了乡试,但失败了。其实无论具体的情况如何,都不影响事情的发展,总之是朱震亨的科举之途不利。 在这个关头,朱震亨的家里又发生了一件给他巨大打击的事情。 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积痰”病,在请了医生治疗后,由于治疗错误,去世了。 戚氏和朱震亨的母亲同姓,估计是同一家族的人,为朱震亨养育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 她陪着朱震亨走过了人生最低谷的时刻,陪着朱震亨度过了迷茫的青年时代,在朱震亨还没有走上医学道路的时候,在荣誉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离开了朱震亨。 最令人欷歔的是:她竟然没有亲眼见到自己的丈夫是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的。 朱震亨此时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 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他的最重要的医著《格致余论》第一页的序中,他记载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 心胆摧裂,痛不可追,这是怎样的悲愤! 必须承认老天爷给朱震亨的打击是残酷的,一个家族中最亲近的人几乎全部在庸医的治疗下离他而去。 他的父亲,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后是他的妻子。 朱震亨,你能够挺过这样的打击吗? 在这个时候,他的老师许文懿发言了,估计他对朱震亨的才学已经观察很久了,认为他应该有更大的用处。 要知道,这位许老师自己的身体不大好,一直是带病坚持教学的,他在最初的时候是“病心痛”,后来由于用药的错误,结果在治疗了数十年之后开始“足挛痛甚”,又乱治了数年后不但没有好,反而变得非常重,自己已经觉得是个“废人”了。 可见,这位许老先生当时病得不轻。可虽然他的身体有病,但他的目光还是敏锐的,他一直观察着朱震亨,觉得这是个可造之才。 他把朱震亨拉到床前,对他说:“我病了这么多年,痛苦异常,估计不是一般的医生能够救得了我的,你是一个禀赋聪异的人,以此才学,如果学医,一定会成为个好医生的啊!” 然后,他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朱震亨。 朱震亨,你肯放弃科举,从此学医吗? 你肯放弃功名,走上救人这条充满荆棘之路吗? 你知道,学医有多么艰苦吗? 你知道,面对着那些患病的穷困人,你的收入将菲薄吗? 你知道,这是个每天都面对因病痛而痛苦的脸的工作吗? 朱震亨的目光变得坚定。 他的手紧紧地握着老师的手:“老师,我已经决定,一心学医,济世活人,永不放弃!” 然后他走了,“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开始了学医的生涯。 许老先生望着震亨的背影,充满了期待,因为此时他开始确信,最终能够救自己的,只有眼前这个人——朱丹溪。 的确,当这个人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往日的朱震亨了,他已经成为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朱丹溪。 学医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