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87|回复: 39

以德報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4-2012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11-4-2012 10:11 AM 编辑

《論語憲問》: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
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4-2012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22-4-2012 11:42 AM 编辑

以德报怨, 一句長久以來被人扭曲的話, 孔子否定以德报怨可是卻被人渲染孔子提倡以德报怨, 完全扭曲原意.

[誤寫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4-2012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释义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8433.ht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2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2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舊詞新解----已得抱怨

克服環境種種的障礙 ,已經得到這個女人了 ,還要抱怨受不了 ,嫌東嫌西 ,見人就訴苦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4-2012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舊詞新解----已得抱怨
克服環境種種的障礙 ,已經得到這個女人了 ,還要抱怨受不了 ,嫌東嫌西 ,見人就訴苦一番.
guilimen 发表于 11-4-2012 01:43 PM




這種情形的發生率是矕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4-2012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里这段话,世人只记得“以德抱怨”,实非孔子当初所料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2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德报怨, 一句長久以來被人扭曲的話, 老子否定以德报怨可是卻被人渲染老子提倡以德报怨, 完全扭曲原意.
hamitaichi 发表于 11-4-2012 10:02 AM


我看你是误解了《老子·第七十九章》了。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全书应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可断章取义。其以相当大比率的篇幅谈“德”,其中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的说法,也有强调一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视情况不断调节、有可持续善果、实用的柔德。 所以,第七十九章的“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中的“安可以为善?”应被译为“怎样才能办得妥善?”而不是“怎么可以为善?”。沈善增则根据该句的下文把它译为:“怎么可用指责来使事情得到改善呢?”  

不过当切记道家“德”和儒家仁义之德是不同的;道家反对标榜仁义道德,因其容易被恶人利用来作恶。“盗亦有道”故事中的大盗就是利用仁义道德来作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4-2012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表记: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 不仇,无德不报。」《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个人看法,

孔子谈修身齐家治国。老子是无为。

是不同阶层,层次。一个入世为治,一个出世看透。



先看礼记●表记,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是为治,有赏罚之意。
这德是恩德,德惠。

论语的,
>以直报怨,是一般的对待。不以德或怨,来回报对方的怨,而是以直或平常回报/应付对方的怨。
这是大致上应该做到的一般普遍层次。



而后,再看礼记●表记,
>以德报怨。里头有以德服人,不计前怨的意思。所以"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之仁也"是另一深入层次。是宽仁修身之人。
这句,是近老子层次的报怨以德,是所谓的(无为)德化来对待怨。


老子的"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或是意为,用德回报/应付怨,难道就可以为善,对方能因此岂能为善吗?(德化)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直报怨,是一般层次。孔子应付对方的为人,给予对方所需的施教。所以才说"则民有所劝,则民有所惩。"是治。

以德报怨,报怨以德。深一层次的解说,对于对方是修身的人,更甚是无为脱世无争之隐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无为德化,如天地间无息,不居功,不为人所知的默默作息而成其大的为万物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谈修身齐家治国。老子是无为。

是不同阶层,层次。一个入世为治,一个出世看透。


《老子》之中也有”无为而无不为“之说,入世或出世得视情况而定。时若与我,我自然贡献;时不与我,我不助纣为虐。

老子的"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或是意为,用德回报/应付怨,难道就可以为善,对方能因此岂能为善吗?(德化)


“道生之,德畜之。”这“德”是肯定可以为“善”的,老子应该不会对其作用发出”难道就可以为善“的疑问。”安“在文言文字典中是”怎么“而不是"难道"的意思。“由于道家反对标榜仁义道德,”为善“并非我们今日所了解的为善,故应该译为”办得妥善“,而这整句较合理的诠释是:”抱怨以德,怎么样才可以办得妥善?“当然这”德”是依情况调节、长远实效的“善”果,而不是儒家常被人本体化的仁义道德或三从四德。

以德报怨,报怨以德。深一层次的解说,对于对方是修身的人,更甚是无为脱世无争之隐士。


《老子》被誉为”帝王之术“,所强调的是一种权利下放、无为而治、予民自由的政治管理学,其中并无鼓吹隐士生活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陈颍霄


   

当然,显然的,老子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所不为,有如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儒家之治与修,是有形式方策的教化治理,引导百姓约之以礼。这,有如小德引导川流而得以复礼。
这是从基本功,礼仪等善导教化,使人约礼守信等等。

而,深一层次,或高意境的老子无为,正如大德敦化。
老子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 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老子的无为/德化(大德敦化)是没所谓的三纲礼仪等象征形式的方策礼约等。因为正如自然无约礼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 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不必什么所谓的修身治国的。因为本身己经身已修自治不越矩,不必多余的言教修治约之以礼等等的善诱。


所以两者是不同层次的。
孔儒如小德川流。
老子是大德敦化。
当然只是借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比喻两者的分别层次,而非真的什么大德小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老子》之中也有”无为而无不 为“之说,入世或出世得视情况而 定。时若与我,我自然贡献;时不 与我,我不助纣为虐。"


唔,这句,叫化有所保守保留。毕竟当时老子要出关时,若那谁谁阿边个不请老子留下字迹,他的精妙精髓,真的无为的不为不留痕迹,蒸发得化了,而后人不可而知他老人家的奥妙道理了。
所以若非那阿边个边个谁谁的要他老人家留迹,他老人家老早隐去傲游只唯有青牛伴了…

说起来,后人能得知道德经,还要感谢那个阿边个边个谁谁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2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唔…后面那句,是讲有道圣人的应对前面两句及作法,所以免研。

如阁下所指意解是,
"抱(报)怨以德,怎么样才可以 办得妥善?“
文中已指出报怨[以德],所以又怎么会问[怎么样才可以办得妥善?]呢??

原来有文言文字典…那此字典毕竟是死物,有否指出[一]如何解呢?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变化了吗?
华文毕竟是多义词字,还要看句子,前后相搭,整段的意为。毕竟是古文经典,更不能解死字…


叫化意为,
大怨调解,某方还是有留下余怨。若以德回报这余怨,难道就可使对方为善了吗?(平反大怨的余怨)。

而后指出圣人方法是吃亏,只是收着别人不是,而不指责他人也非调解或是以德回报。
如大肚能容的,上善若水不器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执左契),是为德化。
而无德者倒反,争到底只索取留有余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12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颍霄 于 22-4-2012 08:30 PM 编辑

回复 15# 洪七公
当然,显然的,老子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所不为,有如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中庸》作者之所以写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实以尊师之德为本,对孔子极尽歌颂之能事。此句之上文谓孔子“上律天时”,下合地理,如天地无所不承载、无所不覆盖;又如四季之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闻若当今朝鲜诗人歌颂其领袖,又如文革时期中共歌颂毛泽东,实为太过,有违中庸之道。其所谓之大德乃儒家之德,而非道家之德。
而,深一层次,或高意境的老子无为,正如大德敦化。
老子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 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老子的无为/德化(大德敦化)是没所谓的三纲礼仪等象征形式的方策礼约等。因为正如自然无约礼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 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无为≠儒家之大德敦化。儒家清楚确立三纲五常等道德内容以敦(忠厚)化黎民百姓、服侍权贵,以期最终能平天下。故其有巩固、合理化现有政权之倾向。在大马正努力实践政党轮替之际,似乎不适宜鼓吹儒家思想。再者其意识形态亦易为恶人利用为伪善之工具以行恶。
    无为并无儒家之意识形态,其用乃以久善之治为果,故曰“无为而治”。正如善于行动者,以“无辙迹”为其果效;善于言说者,以无错误为其果效···等等,并无订定具体之过程以供遵循,即其可千变万化,深不可识。故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此“善”乃“善于”之意,而非有固定内容之儒家显学善德。老子只能勉强对其加以形容,其中确有言及“敦兮其若朴”,但肯綮在“若”字,即其捉摸不定,与儒家固态之敦厚教化有所差异。
唔,这句,叫化有所保守保留。毕竟当时老子要出关时,若那谁谁阿边个不请老子留下字迹,他的精妙精髓,真的无为的不为不留痕迹,蒸发得化了,而后人不可而知他老人家的奥妙道理了。
所以若非那阿边个边个谁谁的要他老人家留迹,他老人家老早隐去傲游只唯有青牛伴了…
说起来,后人能得知道德经,还要感谢那个阿边个边个谁谁的,呵呵…

    老子退隐之说纯属讹传,有关老子与散关关令尹喜传说之典籍皆曰“老子西游”,并无其退隐之说。《庄子》之中亦有不少老子事迹,其中并无其退隐之事。《庄子·养生主》之中言及老聃死时有弟子在旁,有友人弔丧,不似已隐退。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唔…后面那句,是讲有道圣人的应对前面两句及作法,所以免研。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之下句“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是以”二字,意为承接上句,即“和大怨”或“抱怨以德”不应以责备人为手段,亦是解答“安可以为善?”之关键。

如阁下所指意解是,
"抱(报)怨以德,怎么样才可以 办得妥善?“
文中已指出报怨[以德],所以又怎么会问[怎么样才可以办得妥善?]呢??

若此德为儒家有固定内容之善德,你的问题是合理的,但此处所指的是无意识形态、非固态之道家德。
原来有文言文字典…那此字典毕竟是死物,有否指出[一]如何解呢?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变化了吗?
华文毕竟是多义词字,还要看句子,前后相搭,整段的意为。毕竟是古文经典,更不能解死字…

认同语言可灵活应用,但条件是要可以沟通,若过于天马行空,则可流于“自说自爽”之境地,旁人无从理解。而字典即提供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参考标准。
叫化意为,
大怨调解,某方还是有留下余怨。若以德回报这余怨,难道就可使对方为善了吗?(平反大怨的余怨)。

    《老子》不像儒家经典那般说教鼓励人行善,故应不会问此问题。其中所提及之善多可译为“善于”或“适当”之意。此处“抱怨以德”并非以儒家善德回报,其亦可为无为,言不言,即下句所言之“不责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4-2012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你是误解了《老子·第七十九章》了。
陈颍霄 发表于 14-4-2012 05:34 PM


哦. 我寫錯了, 是孔子, 不是老子. 2樓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2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22-4-2012 12:06 PM 编辑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直报怨,是一般层次。孔子应付对方的为人,给予对方所需的施教。所以才说"则民有所劝,则民有所惩。"是治。
以德报怨,报怨以德。深一层次的解说,对于对方是修身的人,更甚是无为脱世无争之隐士。
洪七公 发表于 15-4-2012 12:33 AM


很好的解說.  

我還是認為廣布宣傳給普羅大眾的教導應該以 "以直报怨" 才好. 如果誤把太高層面的 "以德報怨" 廣布宣傳反而對社會有害. 一方面無理取鬧另一方面處處忍讓只會造成不公正的事態延續, 對社會的公理是個大傷害.

以直报怨, 不管對哪一個層次來說, 都以社會公正為主, 是真正的大公無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2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洪七公

解說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2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陈颍霄


    " 《中庸》作者之所以写出“小德川 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也。”,实以尊师之德为本,对孔子 极尽歌颂之能事。此句之上文谓孔 子“上律天时”,下合地理,如天地 无所不承载、无所不覆盖;又如四 季之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闻 若当今朝鲜诗人歌颂其领袖,又如 文革时期中共歌颂毛泽东,实为太 过,有违中庸之道。其所谓之大德 乃儒家之德,而非道家之德。"


所言甚是。
所以叫化注明只是比喻。借喻比物,这样会比较容易了解。
呵呵,当时人作此段文歌颂孔子,而后人若引用,那是妄想盜版了。。。

借问,儒家之德与道家之德的别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2-2025 02:44 PM , Processed in 0.1322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