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000|回复: 87

罗汉、菩萨和佛之间有什么差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2011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为了便于记忆,现将五乘区别列表如下:



 

          ┌人乘┐
┌凡夫─世间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
│      └天乘┘               │
│                         │
五乘 ┤       ┌声闻乘┐       四谛十二因缘│
│  ┌出世间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
│  │    └缘觉乘┘       三十七菩提分│
└圣人┤                      │
│                      │
└世出世间法─菩萨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的汇归于一乘;小乘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二字,其实仅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按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槃,涅槃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槃之后便安住于涅槃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槃是虽入涅槃而不即住于涅槃,并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 ──所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槃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不    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小乘圣者──正    觉──自度生死┐
觉的差别─┤                  │
│菩萨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无漏界
│                  │
└佛  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

  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的傀异奇特;南泉斩猫、归宗断蛇等的大用现前;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廛,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佛越祖的作风。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注十六)

  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律仪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

  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致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可见,中国的佛徒们,该把这个歪曲的观念,纠正过来了。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暮卧白马庙纸钱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页)。(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四十九册四○三页)。(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负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鳖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十九册三四六页)。

    (本文全文转载自圣严法师著述)


http://blog.zgfj.cn/user5/3998/Show.asp?/_articleid/194124.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20 收起 理由
Gap_Gezz + 120 感恩!耐心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2011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法音版应该会有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11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硬要区分是有区别,但是不去区分是没区别
因为佛家都是平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11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的要区别的话,小弟个人愚见 @_@

学士 -- 罗汉

硕士 -- 菩萨

博士 -- 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1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的要区别的话,小弟个人愚见 @_@

在籍大学生 -- 菩萨

硕士 -- 罗汉

博士 -- 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1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分大乘小乘,这些完全是某些为了利己的人士搞出来的。佛陀教导的就是解脱之道,而解脱了的人,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所达到的涅槃境界是和佛陀一样的。至于菩萨,那是指佛陀与众佛的前世(还没成佛的前世),而菩萨是还没有解脱的人,所以地位当然不可能比阿罗汉高。

佛陀并没有说众生必须成佛才能解脱。如果谁认为必须成佛才能解脱,那也是他的自由,别人不会去干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2-2011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分大乘小乘,这些完全是某些为了利己的人士搞出来的。佛陀教导的就是解脱之道,而解脱了的 ...
他旺 发表于 11-12-2011 12:17 PM

你真矛盾,前面说不分大小乘,是平等的。转眼间,后面又说罗汉的地位比菩萨还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1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矛盾,前面说不分大小乘,是平等的。转眼间,后面又说罗汉的地位比菩萨还高。
Svaha 发表于 11-12-2011 12:58 PM



何来的矛盾?佛教里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大小乘,而不是不分大小乘。阿罗汉是解脱了的人,菩萨则还没有解脱,这样的解释你明白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2011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阿罗汉,都是已解脱的圣者。
菩萨,还未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在看谁的幻想比较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11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在看谁的幻想比较丰富。
步惊云游侠 发表于 11-12-2011 10:10 PM


你这句我喜欢~!
够搞笑的

PS/我路过的,本人没有宗教信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11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
与其讨论倒不如好好修自己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11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步惊云游侠

又出現了一位自閉症兒童。唉真無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11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也有等级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11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imcopy


    沙弥-小学生
    一般和尚-初中生到高中生
   罗汉-本科生 (degree)
   十八罗汉-硕士生(master)
   菩萨-博士生(doctor 救苦救难观世音)
  佛-导师(supervis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11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
http://zh.wikipedia.org/zh-sg/%E9%98%BF%E7%BD%97%E6%B1%89

阿罗汉都已学成毕业了,还学士?本科生?degr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2-2011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在看谁的幻想比较丰富。
步惊云游侠 发表于 11-12-2011 10:10 PM


你的幻想最丰富,以为可以到永恒的天

你的天不会让你永恒,你的天寿一尽,你又再轮回, 你的神会对你说: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11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罗汉所达到的涅槃境界是和佛陀一样的。至于菩萨,那是指佛陀与众佛的前世(还没成佛的前世),而菩萨是还没有解脱的人,所以地位当然不可能比阿罗汉高。
他旺 发表于 11-12-2011 12:17 PM

这句话错得离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11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菩萨下生,证悟佛法转法轮,我们就没机会接触佛法了。
在断论什么阿罗汉的‘地位’比菩萨高,是荒忽及愚痴的言论。

菩萨,即使面对布满无限宇宙般广大的尖茅、火炭,也能毫不畏惧的向前迈进,这种大悲大愿绝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拥有的,去计较菩萨和阿罗汉的地位,其实也间接抹杀了菩萨的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11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这样多,什么'生'什么'士',都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0-2025 07:41 PM , Processed in 0.10613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