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20|回复: 10

以巴恩仇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3-2005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仇恨糾纏不清, 和平進程變數難測
       回頭看以巴發展史,不難發現兩國連年的抗戰鬥爭,與種族、宗教息息相關;而因著血統與理念的極端歧異,也掀起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基督教與回教無休無止的對立。
       若追溯根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其實源自一家,即屬于阿拉伯半島上的閃族人,兩族曾和樂融融地共居于以巴這塊土地上。
       公元前1025年,大衛王(King David)統一希伯萊王國,將當時的Yevus城改為耶路撒冷,並將王國的宗教與政治中心遷移至此,歷史上第一個猶太王國宣告誕生。
       仿彿是應驗了聖經舊約神所詛咒的,猶太王國的建立並非一個好的開端;相反的,猶太民族悲慘的命運一波接一波的尾隨而至,直至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人顛沛流離與慘遭排擠、屠殺的歲月從沒終止過。
      先是公元前586年,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結束400多年的大衛王朝統治,當時的猶太人被放逐出城。50年后,波斯人征服巴比倫,猶太人得以重返故土、重建耶城及重立聖殿。但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開疆闢土的吞併計劃,卻徹底粉碎了猶太人安居樂業的美夢。
      公元前66年,羅馬帝國瘋狂地捕殺不滿其暴政統治的猶太人民,在持續四年的大屠殺行動中,高達150萬猶太人被屠殺,所有猶太人淪為奴隸,且被驅逐、禁入以巴這塊土地,也掀開了猶太人流浪世界各地的流散史,最后依然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不足千人。
     猶太人離開故土后,居住在巴勒斯坦周圍的阿拉伯人逐漸遷入及定居在這片土地上。公元634年,穆斯林軍隊在穆罕默德的率領下,佔領了耶路撒冷,並于該地建造奧馬清真寺,此時猶太人雖被准許居住在城內,但人數並不多。
     之后的400年間,耶路撒冷不僅歷經大馬士革、開羅及巴格達的回教王朝統治,也成為聖地拉丁王國的首都,而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也轉而歸屬阿拉伯的回教世界,成為阿拉伯人生息繁衍的祖國。
     在漂泊歐洲的1000年歲月中,猶太人被歐洲的基督教社會視為異教徒、賤民,並被集中、禁足、管制于猶太貧民窟“隔都”(Ghetto)。
     
輾轉千年,猶太人的悲慘命運無休無止
      而就在猶太人對灰暗前路逐漸麻痺的19世紀末,一批前蘇聯猶太知識份子開始謀求出路,他們認為,猶太人突破厄運重圍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一個屬于自己民族的國家,猶太復國主義由此誕生。
     奧地利報人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是第一個提出猶太復國主義的猶太知識份子,為能凝聚全球猶太人復國的力量,他出版小冊子《猶太國》(The Jewish State),成立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鼓吹全球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在自己的故土上重建猶太王國,由此也開啟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流血衝突的關鍵之鑰。
      大批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對早已安居樂業的當地阿拉伯人而言無疑是“侵略”,為保護家園、爭奪故土的衝突與戰爭在所難免。當時“被委任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為平息兩族爭端,遂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分成東西兩部份。東部外約旦(即今日的約旦王國),西部為巴勒斯坦(即今日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及加薩地帶),並發表“貝爾福宣言”,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的主張。
     自此以后,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種族矛盾與衝突便不斷被英、美等帝國主義蓄意挑動、點燃。
     二次大戰,為了能夠有效的處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問題,聯合國于1947年11月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決議中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這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聖城,則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
     不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對聯合國的決議難以苟同,巴勒斯坦國宣告難產。
從此以后,以巴問題糾纏不清,沒完沒了。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3-3-2005 at 06:2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色列概況

       以色列位于亞洲西部,西瀕地中海,東鄰約旦,北接黎巴嫩、敘利亞,南連埃及和紅海亞喀巴灣。以色列國土南北長450公里,東西寬135公里,總面積約2.08萬平方公里,《奧斯陸協議》簽訂后移交給巴勒斯坦的地區則零星分佈在以色列的南部和東部。
     若依據1947年聯合國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應為1.49萬平方公里,但建國后經過數次的戰爭、以巴糾紛及和平談判后,目前以色列實際控制的領土達2.70萬平方公里。
       1948年建國時,以色列的總人口約為65萬人,但經過50餘年來猶太移民的陸續遷入,截至2004年2月止,以色列的總人口已增加至676.5萬人。
      以色列人口主要由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貝都因人和切爾斯克人構成,其中猶太人約545.9萬,佔世界猶太人總數的38%,阿拉伯人130.6萬人,德魯茲人11萬人,貝都因人約有7萬,切爾斯克人只有約3000人,另外還有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少數民族。
      猶太人信仰猶太教,其他130.6萬的非猶太人中,82%為穆斯林,9%為基督教,9%為德魯士 。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宣稱的首都,是該國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其他主要城尚包括:特拉維夫─雅法、海法、貝爾謝巴及埃拉特等地。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3-3-2005 at 06:23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勒斯坦概況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北部,北接黎巴嫩,東鄰敘利亞、約旦,西南與埃及的西奈半島接界,南端的一角臨亞喀巴灣,西瀕地中海。
由于連年的侵略行動,使巴勒斯坦的國土面積一直四分五裂。
      1947年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區的總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根據1947年11月聯合國宣佈第181號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領土面積為1.15萬平方公里,但這些領土于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全部佔領。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宣佈成立巴勒斯坦國,但未確定其疆界。
      1993年9月,以巴簽署以巴自治協議后,以色列陸續將加薩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七座城市的民事管理權移交給巴民族權力機構。
巴勒斯坦的總人口難以估算,至1997年止,約有639萬人(包括流落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人)。
      根據巴勒斯坦統計辦公室的調查資料,1996年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加薩和耶路撒冷的人口共有253萬人,其中加薩地帶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東耶路撒冷和附近村莊有25萬人,其餘則居住在約旦河西岸。巴國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居民絕大部份信仰伊斯蘭教。
      耶路撒冷整個地區在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中先后遭以色列佔領,以色列並于1980年7月宣佈統一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透過《獨立宣言》,宣佈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其他主要行政區則包括:納布盧斯納布盧斯、加薩、拉姆安拉等地。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3-3-2005 at 06:25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巴世代恩怨.追溯聖經舊約《創世紀》

       若要抽絲剝繭,以巴的宗教沖突可以追究至聖經舊約《創世紀》。
根據《創世記》記載,神對猶太人祖先亞伯蘭(Abram)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于是,亞伯蘭帶著妻子撒萊及姪兒羅得,移居到神應許賜予其后世子孫“流著奶與蜜”的地──迦南。
       之后,神又對年邁無子嗣的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你的后裔將要如此。”但已逾生育年齡的撒萊卻不置可否,甚至建議亞伯蘭將自己的埃及女僕夏甲納為妾,為他繁衍后代。
       夏甲為亞伯蘭生一子,名以實瑪利;而撒萊在神的眷顧下,也誕下以撒。但妻與妾互不相容,令老邁的亞伯蘭左右為難。神又對亞伯蘭說:“……從撒萊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后裔。至于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后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于是,亞伯蘭送走夏甲及以實瑪利,以實瑪利后來成為阿拉伯之父恩奇度──“野驢人”。
      傳說,以撒一支傳衍到后來,即為以色列及散居全球的猶太人;以實瑪利一支則自成一族,成為后來的阿拉伯人。而神應許給猶太人“流著奶與蜜”的地,即為今日亞洲西部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的以色列及巴勒斯坦。
在冥冥神旨的安排下,也注定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世世代代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
      而一度被神遺棄的猶太人,命途多舛,失去故土之后,他們漂流到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遊牧民族。更悲慘的是,不管去到哪裡,猶太人似乎都無法擺脫慘遭屠殺、被排擠的厄運。
      歷經顛沛流離、性命朝不保夕的猶太人,好不容易建國之后,當然不輕言放棄,誓要捍衛國土到底,所以以巴沖突可能永遠不會落幕。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3-3-2005 at 06:24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軍鐵腕強霸巴土, 血腥沖突週而復始

       實際上,以色列的建國,除了得到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基于利益考量的力挺外,並未獲得週邊阿拉伯國家的祝福,加上以色列採取的擴張主義政策,以致自獨立日起便不斷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尤以1948年的第一次西亞戰爭及1967年的“六日戰爭”為最。
      第一次西亞戰爭在以色列建國后的次日即爆發,戰爭的導火線是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建國,企圖透過戰爭摧毀新生的以色列王國,結果導致巴勒斯坦阿拉伯領土分別被以色列、埃及和約旦佔領瓜分。
      1967年6月,就在阿拉伯諸國蠢蠢欲動之際,以色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先發制人,掀起了震撼國際的“六日戰爭”,不僅將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國擊得潰不成軍,更併吞了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東耶路撒冷、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從此,以色列領土不斷擴張,以政府並採取高壓殖民政策管制佔領區,急遽增建、擴充猶太墾屯區,積極朝建立純猶太族的大以色列國目標邁進。
歷次的戰亂衍生了大規模的巴勒斯坦難民潮,大事興建猶太墾屯區及擴軍計劃造成無數的巴勒斯坦人民被逐離家園,流離失所,高壓的統治政策使佔領區民不聊生,巴勒斯坦建國希望眼見日愈渺茫……,在在迫使巴人挺胸反抗,煙硝血腥自此渲染整個以巴半島。
       武裝鬥爭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爭取民族權利、對抗以軍鐵腕的唯一途徑。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阿拉法的領導下宣佈成立,矢志「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
巴解組織先后以約旦河西岸、約旦和黎巴嫩為基地,與以色列進行了長達15年的武裝鬥爭。
     1982年,在以色列的打壓下,巴勒斯坦武裝和巴解組織總部被迫撤離黎巴嫩,流亡海外。1988年,流亡在外的巴解組織發表獨立宣言,宣佈巴勒斯坦國成立。
     緊接著,國際社會開始為巴勒斯坦命運多舛的建國歷程投以同情,並逐漸認可巴勒斯坦,但換回的卻是以色列政府更為殘暴的報復手段。
以巴半島的血腥暴力沖突週而復始,循環不斷,使國際社會不得不介入斡旋。
1991年10月,馬德里西亞和平會議召開,為史上第一次以巴和平談判掀開序幕的同時,也構成未來西亞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以巴雙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簽署了第一份和平協定──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並于次年達成,史稱《奧斯陸協定》。
      根據《奧斯陸協定》,以巴的沖突應在1999年5月結束,但在以色列拒絕繼續覆行協議內容之后,有關協定不但胎死腹中,同時造成西亞和平進程停滯不前。
儘管和談還是年復一年的進行,但在以巴列為和談預設的“五不”原則下,兩國的僵持也日復一日的累疊,看在局外人的眼裡,除了瞪眼干著急,似乎也無計可施。
     看來,在以巴堅持不讓步之下,兩國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勢將延續下去,沒完沒了。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3-3-2005 at 06:26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據《奧斯陸協定》:以色列首先撤出加薩和傑裏科,並開始為期5年的自治過度,之后建立經選舉產生的巴勒斯坦自治機構。
在過渡期內,以色列將先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6座城市和450個村鎮,繼而將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的大部份領土交給巴勒斯坦自治當局管理。
此外,在過渡期開始的3年內,雙方將啟動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談判,內容包括:解決耶路撒冷、被佔領土猶太人懇屯區、難民安置、水資源分配和巴勒斯坦政體的最終地位等主要問題,過渡期應在1999年5月結束。
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以色列也確實按照協議內容,于首階段順利撤出一個又一個巴勒斯坦城市,但以軍卻于第二階段時改變初衷,停止履行協議內容。
直至2003年,雙方皆持續不斷的進行和談,但對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墾屯區、巴勒斯坦難民回歸、以巴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卻始終無法達致共識,雙方各執一詞,互不退讓。
而以色列為和談預設“五不”原則,即:不同意將以國疆界退至1967年“六日戰爭”之前的狀態、不改變耶路撒冷主權屬于以色列的現狀、不接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以色列領土、不同意外國軍隊進駐約旦河西岸、不進行遷徙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帶猶太墾屯區屯民。
這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所爭取及堅持的正好相抵觸。
“五不”原則碰觸的是巴勒斯坦國土完整性的死穴,叫巴勒斯坦如何妥協?也正因為如此,以巴糾紛不但不會輕易的結束,反而不時爆發暴力流血事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色列高壓勢力的籠罩下,巴勒斯坦人似乎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另一則成為以色列的二等公民。
根據台灣工人民主協會執行委員會的資料顯示,自以色列于1967年發動“六日戰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后,至今30餘年來,佔據的領土不僅日愈擴大,更企圖透過殖民政策,在佔領區內不斷的興建猶太墾屯區(又稱定居點),安置來自全球各地的40萬猶太移民。與此同時,則以極不人道的高壓政策管制以色列國內與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人,無力反抗的巴人儼如二等公民。
在以色列30餘年的高壓統治、美國力挺以色列,而流亡在外的巴解組織又無力突圍的窘境下,巴勒斯坦人民惟有自力救濟尋找出路,集結民間力量展開自發的反抗起義行動成為他們表達憤怒的最直接途徑。
第一次的起義行動(稱為Intifada)在1987年12月9日展開。
當時巴勒斯坦平民只能以石塊及少量的槍械與以色列的坦克大炮抗衡,儘管換回的是血流成河的殘殺與犧牲,但誓死對抗的決心讓起義行動愈挫愈勇。6年的抗戰,巴勒斯坦平民不僅死傷慘重,更換來了以色列更強硬的報復手段。接踵而至的,是巴人被強迫驅離家園、更多的猶太墾屯區建立、以色列對佔領區實施經濟封鎖、關閉邊界,禁止巴勒斯坦工人到以色列工作……。這使得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人貧窮率從21%攀升到43%,失業率高達50%-70%,其中70%的人甚至每天只拿不到2美金(約7.6令吉)生活費。
苦不堪言的生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軟弱無力,加之以色列政府以各種挑釁行動蓄意阻撓和談進程,終于引發了2000年9月的巴勒斯坦人民第二次抗暴運動──Al-Aqsa Intifada(Al-Aqsa清真寺是僅次于聖城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個聖地)。
自此以后,民兵流血抗爭前撲后繼,以色列暗殺、挑釁、迫害巴人,巴人自殺炸彈反擊、以色列強力軍事鎮壓的戲碼便不斷上演,也烙下巴勒斯坦是恐怖主義溫床的普世標籤。
今天,巴勒斯坦的學校課本充斥著族群仇恨情緒、以回教基本教義派為主的自殺炸彈攻擊行動是人民愛國情操的展現,而加入回教義勇軍成為人肉炸彈是年輕男女的首選志願,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是自救的唯一途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說以色列建國是猶太人坎苛命運的終結,則以色列建國也是巴勒斯坦人悲慘命運的開始!
自以色列建國后,便陸續發生五次大規模戰爭。歷次戰爭的結果,是無數巴勒斯坦人民家破人亡,數以百萬計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被驅逐出境或逃離猶太人治理區,形成了今日持續50多年的人道主義災難。
根據聯合國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全世界七八百萬巴勒斯坦人中,難民即超過500萬,其中約有400萬難民登記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名冊上,其中的90%分佈在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地,其餘則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
較之一般難民,巴勒斯坦難民的生活更為悲苦,他們不僅三餐不繼,也常常受到寄居地政府的不人道對待。
目前共有超過100萬難民仍舊生活在聯合國于50年前為他們搭建的難民營中,依賴著聯合國及世界慈善機構的援助過活。
而阿拉伯國家對收留的巴勒斯坦難民設定諸多限制,如不允許他們擁有土地或房屋等不動產;埃及從20世紀80年代起即規定巴勒斯坦學生上公立中學須繳付高昂的借讀費;黎巴嫩則取消巴勒斯坦人的工傷保險權利;伊拉克與約旦近年來甚至禁止巴勒斯坦人享受公共福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于巴勒斯坦人的遭遇,只能夠用堪憐來形容。
身為巴勒斯坦人民,他們一是淪為難民,二是成為以色列的二等公民,或者是懷著對以色列的深仇大恨,成為復仇工具。
他們的對手,是獲得世界強國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大力支持和援助的以色列。
實際上,以巴沖突的難以解決,也是因為惡性循環,雙方陣營內都有極端主義者,主張以武力來解決一切。
好比說以色列的右派主張用鎮壓的方式來制止巴人的恐怖活動,但 愈是鎮壓,巴解的激進者更加以暴易暴,甚至禍延至無辜的市民。
對以色列而言,阿拉法的去世,無疑開拓了新格局,不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佔了絕對優勢的他們,贏面增加。之前以色列原本計劃通過逮捕、驅赶,甚至暗殺來除掉他,病魔卻協助他們不費一槍一彈,就消滅了敵人。
不過,如果以色列以為自己掌控了勝算,而沒有適當地照顧巴人應享有的立國和民族權利的話,以巴不但無法順利啟動和平會談,可能還因此激化雙方的仇恨,引發新一輪的流血沖突。
這是全世界所不願見到的局面,但如何避免這種局面,十分考驗各有關者的智慧。
實際上,美國在以巴沖突上向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是造成以巴沖突一直無法解決的部份原因。
美國視阿拉法的去世為除去和平會談的障礙,布什發表聲明說,“這是巴勒斯坦尋求建立和平與獨立國家的重大時刻。”
從他的表態中清楚闡明,重新推動西亞和平“路線圖”的新時機到來了。
與其他國家的立場不同,在西亞問題上,美國是把制止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實施暴力襲擊視為第一要旨。
而國際以至聯合國的立場,是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安全,和巴國政府的重要性,並認為以色列撤出卡薩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部份地區,是邁向巴勒斯坦建國的第一步。
所以,對布什政府來說,只有在巴人停止恐怖活動之后,才有繼續談判的可能性,反之,僵局始終無法打開。
目前,各方都在關注巴勒斯坦的新領導人,如果這名新領導人有能力且負責任的控制恐怖活動的話,西亞和平進展才能推進。
美國即將卸任的國務卿飽威爾直率的指出,“美國還需要看新的巴勒斯坦領導層,是否能有效控制激進份子,和停止在以色列的自殺炸彈襲擊活動。”
目前,65歲的阿巴斯,現任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經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當選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總統(即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的自治政府,接替阿拉法位子。)的人選,他被西方國家視為務實,有改革思想的政治家,具有熟練的外交手腕。
他被美國和以色列視為溫和派領袖,不過,他試圖說服激進組織加入主流政治活動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
出名的激進組織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已經先后表明拒絕參加在明年一月份的選舉,同時不會放棄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活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亞是否能夠真正享有和平,美國的角色很重要。
儘管布什政府在過去4年來對西亞和平不是如此熱衷,同時也不夠努力,但在阿拉伯溫和派的領袖眼中,美國是唯一能夠幫助結束以巴超過4年的流血沖突的力量,這些沖突已經造成4500多人死亡。
自2000年9月,以色列總理沙倫到具有主權爭議性的耶路撒冷聖殿山訪問,激怒了巴人,雙方發生血腥沖突,之后越演越烈,時至今日仍未完全平息。
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強烈表明,要求美國在尋求西亞和平時採取平衡政策。
隨著布什連任和阿拉法去世,布什政府看來無法避免的將介入西亞和平進展,著手處理和協調一些熟悉又棘手的問題,如安排停火、如何維護加薩地帶和平、劃分領土、保護巴人權利等等。
國務卿鮑威爾的離任,以及賴斯的接任,則引起全球的密切關注,因為被視為鴿派的鮑威爾離開后,鷹派作風的賴斯上任,美國的外交政策,特別是西亞政策,受到各方注目。
輿論關注美國將採取何種手段,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帶回談判桌上。
由于美國向來“挺”以色列,造成許多人不滿,尤其是巴解中的激進份子,更不諒解這種做法。
一般相信,如果美國的強硬態度不改變的話,相信巴解的激進組織不會就此罷手,屆時可能會釀成更大的沖突也說不定。
所以,以巴沖突到底會不會落幕,沒有人知道,因為它的背后牽扯了太多的恩怨、太深的仇恨、太複雜的利益關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6-2007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怨怨向报何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5-2024 03:50 AM , Processed in 0.06799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