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 1686|回复: 18
 | 
没有宗派的大乘思想
 [复制链接] |  
 |  |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11-2011 12:06 AM 编辑 
 劣者已经很久没有进来佛教法音,怎知昨天进来却发现这里有趣多了。今天心里痒痒的想发帖,就写下大乘佛教吧。
 自大乘思想面世以来,大乘思想渐渐就变成佛教自成一格的学派。后来大乘学派又分般若,唯识,然后又分法华宗,华严宗,禅宗等学派。本来大乘思想是以学术为背景的学派,经后人传承而变成不同的宗派。到今天大乘的宗派不再是以教学(学术)来区分,而是慢慢变成以发起人创立的名义来区分。本来是教学修行并重的宗派,慢慢变成关心人类与世界的慈善组织如慈济,佛光山,法鼓山等。这样的转变意味什么呢?
 
 佛学本来就是没有宗派,更不能以教义或学术去区分佛教各个教派。比如说以巴利圣典为主的南传原始佛教,在一些人眼中认为证得阿罗汉道是目标,就意味一切南传佛教的教学应该全部的专注在阿罗汉道。或说禅宗,以明心见性即身成佛为目标,就排斥证得四双八辈。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佛教不该以不同的佛门教学(教义)来区分各宗派。佛门不应该有宗派。分别每个佛门人的是本身的志向。有些人立志成佛,有些人立志成就辟支佛,有些人立志当世解脱生死。是志向造就一个人应当取得什么目标,而不是加入某个教派,就依着该教派大部分人的想法,跟着大队的目标喊口号,却隐藏自己真正的志向。
 
 一个人立向坚定,他将必然会朝着他的目标进发。在这期间他将会面临考验,抉择。这时候他选择是对是错,是误入歧途,还是走近圣道,能有多少智慧与善根摆脱邪见。皆是因缘。
 
 我们读南传佛教一些大德的说法就知道在南传佛门里面,也有立志成佛,或成辟支佛的南传出家修行者。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人迷惑在明心见性和阿罗汉道解脱的分别。
 
 一些禅宗人认为参禅能成佛,自以为禅宗法门超越小乘阿罗汉法。一些禅宗人又以为人人皆是佛,无视圣道与凡俗的差异。我们回溯禅宗的传承,就知道禅宗佛法出自七佛,然后传大迦叶尊者,再传阿难尊者,然后再传摩诃商那尊者等等阿罗汉,然后再传东方达摩祖师直到六祖。
 
 既然禅宗明心见性能成佛,何以大迦叶尊者不成佛?又何以阿难尊者不成佛?难道达摩祖师的修为比大迦叶更高?达摩祖师是佛?还是六祖慧能大师是佛?
 
 要知道能称得上佛陀十号,唯记载在佛种姓经里面的佛陀世尊即是十号具足的佛陀。这十号并不是空号,而是每个号都有其特质,唯佛陀具备这些特质。比如天人师,应供,正偏知,世尊,唯具备十号的佛陀能称得上。
 
 一些禅门人定义的“佛”,乃至认为人人都是佛,还是心在当下处于某一念头就被认为是佛,皆是不具备佛陀十号特质的空佛号,不过是虚名。
 
 禅门的解脱,是以当世解脱生死(阿罗汉道)为目标,还是以历经长远生死修行直至圆满成佛为目标?这是取决于禅宗的教义呢?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志向?
 
 下面我将谈一谈大乘佛教的方便法。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11-2011 12:35 AM 编辑 
 大乘佛教的方便法是以解脱为目标的方便。除了以解脱为目标而称之方便,实在不见参加公益活动,关心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福利,乃至于发财赐福而称之为方便。
 
 
 佛教法音版主立了个名言:从前和现在,如来只宣说一法,既是苦及朝向灭苦的道路。
 
 佛门的方便法,再如何方便也不出灭苦之道路。
 
 大乘佛教宣说的佛世界净土,即是方便法。抛弃世间一切,一心一意念佛,以求往生佛国净土见佛闻法。禅宗里面的故事,文殊菩萨以剑作狀要杀佛,使得生退心的出家人证得四果。一切所谓方便,皆是以解脱为目的而称之方便。
 
 佛教有没有所谓的入世间为世人谋求福利?缔造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福祉,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动乱等世俗之圣道?没有吧?佛门的目标是解脱生死轮回。什么世界和平,人类福祉,国家政治都无关圣道。
 
 大乘佛教所谓的入世,是入世渡人出世间,不是入世和世人共创世间。最近流行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教里面本来就没有佛法不离世间法,完全是后人所创造吧?
 
 【金刚经】记载: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应如何住持其心?如何降伏其妄心?佛陀答说,渡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可是却无一切众生得渡,因为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不是菩萨。又说菩萨应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
 
 菩萨的事业是渡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金刚经】没有说菩萨渡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
 
 另外菩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入世间搞慈善组织,管理资金,积极筹款,缔造世界和平,救灾出力,众生痛苦流泪自己也跟着流泪,这跟离一切相修善法的观念风马牛不相及。
 
 再说一个由勤奋持戒的出家人的聚集的僧团,才是世间真正的福祉。僧团是世间真正的福田。布施僧团,获得福报很大。出家人严守戒律,受之在家人布施,即是为在家人种下福田。这才是为世间人带来真正的益处。
 
 把心力用在慈善机构,陷入在资金筹备,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烦恼中,还不如真正的持戒修行,让福田在世间流传下去。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哉,善哉。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接下来谈菩萨道。菩萨修行者有一个大忌。什么大忌?为名,为利,或为名利。 
 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虽声名远播,可是却不见实人实相。甚至说某人助某人,他也可以当成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又很多人不信世间有大菩萨,认为这些大菩萨完全是虚构。一个人歌颂菩萨也好,怀疑菩萨也好,痛骂菩萨也好,即不见菩萨,也不闻菩萨。这些菩萨虽具名号,如同虚幻无异。
 
 
 可是世间的菩萨道修行者,却是带着肉身的人。这时候名,利,名利就成为一大枷锁。
 
 
 一些没有学佛的人都知道,行善不留名。非佛教徒以无名氏捐款的人大有人在。信仰上帝的人会把一切赞美归给上帝。何以佛教徒不把赞美和敬仰归给佛陀呢?
 
 
 一些人认为以自身名堂捐款,能带动众人捐款?可是以无名氏捐款,难道不能带动众人么?
 
 
 人类就是为虚名所累。为了虚名,为了虚名,为了虚名。菩萨道修行者,要虚名干嘛?默默无闻的修行,难道就不能成就圣道吗?
 
 
 另外人类有一大通病,就是想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利益。可惜欲速而不达。越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快速的飞车,却越容易发生意外。
 
 
 同样的菩萨修行者在没有任何成就之前,就想急急入世间渡世?这对吗?
 
 
 假如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袛劫修行,会急于在一世人里面还未有任何成就就入世间普渡众生?
 
 在第二楼我忘记写上另一个大乘佛教的方便法,现在在此补上。
 
 在大乘佛教,有说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袛劫修行,又说如禅宗见性成佛,或【法华经】龙女成佛,这些皆是方便法。世人怕历经长久修行成佛,而有禅宗即身成佛之说来对治。又世人欲速而散漫,未证而言证,故又有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袛劫修行之说。
 
 我们观释迦太子,即是在当世成佛,可是太子前生却历世修行。我们读【法华经】龙女修习法华经不久成佛,却怎知龙女过去生历劫修行呢?
 
 即身成佛之说不过是对治的方便。真正的成佛,还是以具足十号的佛陀为依归。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原来北传大乘一直在分派,这导致佛教变质,现在就是末法时代了。 南传也不能一直批评北传,这是不对的,我明白是为了捍卫正统佛法,
 可是这样会导致你们学佛的障碍,不能去除执着,分别心。
 
 谢谢楼主分享,
 阿弥陀佛 _/\_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shaduh,shaduh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其实经书只是他们利用的一小部份--大乘乱相很大程度上是执意他们的领导者【法师】的能力--比如法师有能力看出某人的前世-认为他的今生具备修菩萨的条件--而且他的前世已经经历了一些劫--所以今生入我教在法师指引的方便法下能完成【速成】菩萨道 
 另一种情况是就算在已经被篡改曲解的经文中都已经无法符合条件的-他们会解释入我教后法师能用法力来行方便让想要修菩萨道者在一系列的持咒作法程序后符合资格
 
 以上这些他们都会掩饰得很好-在宣教初期绝对不会轻易露出马脚--他们都会小心翼翼的诠释经书经典【虽然大部份都有曲解歪曲的伪经嫌疑】--但是普通人【世俗人--尤其是华人多为拜祖先-神道教为基础人文者】很容易就被误导了--当取得信任【完成诱惑目的时】--后面才会逐步显露--比如经常性设计一些所谓秘密透露引起世俗人的好奇心--慢慢引导至迷宫中
 
 ~~~~~~~~~~~~~~~~~~~~~~~~~~~~~~
 我们在座大家不难发现许多北传的佛教弟子们会不时提出依法不依人的论据--北传佛教弟子尝试一再提醒--用意也不过就是理清佛教与附佛妖道不同--但是显然对于经书的掌握和实证毕竟力有不足--要明白附佛妖道既然能搬文弄经-只是借助佛经的小部分就能牵起涟漪--他们的上面能人者必然都已经熟能生巧-采取针对性-制造迷惑性-牵扯连带性引诱众生被误导甚至迷糊的说--在面对这类有组织系统性的渗透力量--稍微心力【定力】差者都会着了道儿--这个真的很司空见惯的说
 
 相关文献在座各位很容易就能在过去佛教法音这里的许多主题内的辩证帖子中看到--都是经常有的事--很多时候基于辩证附佛妖道的人士并不局限于南传佛教子弟的说--尤其是前期的其实多为北传佛教正信佛教弟子为主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1 12:25 PM 编辑 
 
 仁兄说得不对,公益活动,关心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福利 都是菩萨行,阿育王拿菩萨戒,要当转轮圣王的菩萨,是在家菩萨,也是护法菩萨。用出世间的精神修为,来造福和净化现实世界的入世佛业。是正统的菩萨道精神和行为。 佛陀在大乘经典(如法华经)也说他在他前世修菩萨道时,也常出生为转轮圣王的在家菩萨,也同样以公益活动,关心世间和平,关心人众福利为入世和护法的菩萨修行的显现。
 汉传各历代的大师大德,如法照,智者,不空,慧远,等都很多是当国师,为皇帝王族们施菩萨戒,改造他们成大乘佛教徒,国家依佛教教义施仁政,还有带头去护法,公益活动,关心世间和平,关心人众福利等入世佛业的菩萨道精神和行为
 
 古代的国家的主是皇帝,施菩萨法给皇帝王族就等于施给全国
 现代的民主国家的主是公民,施菩萨法给公民就等于施给全国,是公民要拿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来护法,公益活动,关心世间和平,关心人众福利等
 古代的佛法是以出家僧人为主力的推动,现代的佛法是以在家菩萨公民为主力的推动
 
 自古以来,佛法自佛入灭以后的厉代大师大德的成道,成佛成圣,都是跟据一宗一学派的教理法脉而达成的,从没有无宗无派无法脉而得道的。若不相信就自己回去法藏去看看厉代大师大德的成道的法脉。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论坛这里不时都会有某些有心人士注册新帐号开设一些争议性课题企图引起南北传子弟的思维冲击进而形成辩证-争议等--然后他们再分别以点火者和清者介入--对于形势上的演进--点火者会对看来占有辩证优势的一方进行点火人身攻击挑衅对方情绪--对于看来处于辩证弱势者-他们就以清者身份加以解释佛法【曲解佛法也顺理成章带入】--这种引发混淆--当局者的双方其实在脑袋思绪扩张期间很难即时觉醒而着了有心人士的道儿 
 这类目的何在??论坛文化中有争议的地方通常人气也凝聚--这一劳永逸方便附佛妖道进行说教-促进高潮【高度关注】
 
 在家众与出家人的比例--在家众远远超过了并且拥有更多利益可掌握比如财富--附佛妖道其实打的就是在家众的注意-通过各种诱惑在家众--然而其实佛教内的在家众是最胡佛表面的-很多在家众其实只是通过佛教来掩饰真正的自己--因此也更容易让附佛妖道所有机可乘--对于本身教的扩张和吞噬也更快更迅速在社会中占有所谓的山头优势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大乘佛教,有说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袛劫修行,又说如禅宗见性成佛,或【法华经】龙女成佛
 其实天台智者大师开示到,说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袛劫只是方便法,因为这宇宙本来就是无始无终的,没开智的信者就以为三大阿僧袛劫是指后世,但顿悟成道的大乘修者看这三大阿僧袛劫其实是他们修行的前世,所以当世成佛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觉悟之路 于 4-11-2011 03:35 PM 编辑 
 回复 11# 清池
 
 龍女即身成佛事迹記載于《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早期的《正法華經》譯本內,並無《提婆達多品》。
 
 後來四世紀末的鸠摩羅什的譯本《妙法蓮華經》,此品就出現了。這品的突然出現是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否某時某個殘餘勢力混入僧團,對其祖師的伸冤翻案所為?
 
 原始聖典《增一阿含》的提婆達多被佛預言為辟支佛。在後期的法華經內卻被升級至正等覺佛,被授記為天王如來。
 
 法華經和一世無二佛嚴重衝突,提婆達多在世時可說是這理念(一世有二佛)的先驅者。雖然他最後還是下了地獄,但是其後人也善巧地移花接木,把這概念偷換過去,表達在龍女身上,也順便對提婆達多伸冤翻案。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八世紀,玄奘西行印度取經時,也見聞尚存的提婆余黨。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1 05:43 PM 编辑 
 回复 12# 觉悟之路
 
 这你仁兄只知其一但不知其二,
 
 其实古印度地梵本的法华经有两个体系:
 
 1. 一是流传于小乘部国家的体系,所以提婆達多授記、龍女成佛等內容因信仰与小乘佛教的教义的差異性,將此品有關提婆達多授記與女性成佛的部分,自〈寶塔品〉中切割出來不譯,成为单本。
 
 2. 而流传于大乘部国家的体系,都有或依梵本原典,或依諸西域方言所譯二十八品本,強調方等經諸法平等、眾生平等思想的大乘教基本宗旨. 內容包含了寶塔涌現、提婆達多蒙佛授記、龍女作佛等。
 
 
 從《法華》內容在中國的譯出時間來看,早在西晉道安的舊錄中,已经有相當於寶塔品及提婆品部分內容名為《薩芸芬陀利經》的單行部分譯本行世,並且法護譯本雖未令〈提婆品〉獨立,但也在〈七寶塔品〉中已有提婆達多授記、龍女獻珠的情節。
 
 過去中國經錄雖有《法華》凡六譯,三存三闕的說法,但若包括全譯及部分譯本,應是八譯四存。
 姑不論僅存經名,亡佚的諸本,現存漢譯主要有四本。四本之中,除了《薩曇分陀利經》為《法華經.寶塔品》的單行部分譯本外,其餘三本為全譯本。而在現存的漢譯本中
 
 失譯《薩曇分陀利經》一卷,一品,傳為竺法護於西晉泰始元年(西元265 年)所譯。
 本經內容包括:寶塔涌現、調達(即提婆達多,devadatta)受記及龍女作佛,相當於現存羅什譯本
 第一品〈見寶塔品〉與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兩品的內容。
 
 三本現存漢譯《法華》分別來自不同的體系:
 漢譯                                                  梵本
 1.   闍那崛多譯本(據梵本重勘) :     尼泊爾本
 2.   竺法護譯本    (據梵本) :             喀什本
 3.   鳩摩羅什譯本(據龜茲文本):      不明體系
 
 
 以原始佛典中身犯五逆重罪之提婆達多、以及小乘佛教視為垢穢之女身為例,
 不但給予惡人授記,並肯《法華經》以一乘為思想核心,就理論內容的完備性上看來,
 提婆達多授記、龍女成佛等內容是必須被納涵於本經中的。
 
 高昌、于闐、龜茲:當時信奉小乘佛教為主的國家,如羅什所在的龜茲國,可能因信仰
 的差異性,將此品有關提婆達多授記與女性成佛的部分,自〈寶塔品〉中切割出來不譯,
 以符合其對一闡提不能成佛,女人五礙思想的基本立場;
 而施行大乘佛教諸國,則或依梵本原典,或依諸西域方言所譯二十八品本,獨立〈提婆品〉,
 以強調方等經諸法平等、眾生平等思想的基本宗旨,
 故而《法華經》乃有二十七品及二十八品不同譯本的出現。
 
 然而,從此品內容在中國的譯出時間來看,早在西晉道安的舊錄中,已有相當於寶塔品及提婆品部分內容
 名為《薩芸芬陀利經》的單行部分譯本行世,並且法護譯本雖未令〈提婆品〉獨立,但也在〈七寶塔品〉
 中已有提婆達多授記、龍女獻珠的情節。
 
 天台大师智顗(538-597)《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云:
 寶唱《經目》云:法華凡四譯兩存兩沒。⋯⋯鳩摩羅什⋯至(弘始)八年夏,於草堂寺譯此《妙法蓮華》,
 命僧叡講之。叡開為九轍,當時二十八品。長安宮人請此品淹留在內。江東所傳止得二十七品。
 梁有滿法師,講經一百遍,於長沙郡燒身,仍以此品安〈持品〉之前。彼自私安,未聞天下。
 陳有南嶽禪師,次此品在〈寶塔〉之後,晚以《正法華》勘之甚相應
 
 在天台大师智者的時代,智者到的羅什譯本是二十七品本。但智者認為羅什譯本原已譯出為二十八品,
 〈提婆品〉是獨立成品的,此品雖已譯出,因遭長安宮人淹留宮內,傳於江東時是只有二十七品的不完整本。因而梁、陳之際陸續有法師講經時,私下將當時已據梵本單行的此品,重新安於〈勸持品〉之前,〈見寶塔品〉之後,
 後以得竺法護譯本勘之,甚為相應。智者此處所謂的「相應」,是指品次的冥合相應。智者認為此品雖早
 譯出,但因暫時流佚,梁陳諸僧重安品次於經中而冥合於竺法護譯本,而以羅什與法護兩譯本在對提婆授記品內容的位置安排上無有差異。
 
 日本學者渡辺照宏認為法華經諸品乃同時成立的,尤其駁斥〈提婆達多品〉晚出的看法,認為早於羅什譯本百餘年竺法護的《正法華經.七寶塔品》中已有提婆品內容,且在早期漢譯單行的《薩曇分陀利經》中已有寶塔湧現、調達授記及龍女成佛的情節,且內容古樸,顯見此品呈現的即是維持自古已有之內容
 
 這個觀點的基本立場是:
 雖然羅什本並未譯出〈提婆品〉,但早在西晉竺法護譯本中,已有相當於此品的內容,由此間接說明羅什譯本雖無此品,但不妨礙此品內容早已存在的事實。
 最早,在西晉太始元年(西元265 年)已譯出相當於《正法華經.七寶塔品》
 單行本的《薩曇分陀利經》,此經末已有相當於〈提婆品〉內容。
 又,竺法護於西晉武帝太康七年(西元286 年)譯出的《正法華經.七寶塔品》中,
 也已包含相當於後來獨立的〈提婆品〉的內容。
 
 主張〈提婆品〉與其他《法華》各品同時成立者,則是根據〈提婆品〉內容早在羅什之前的《正法華》
 譯本中已具備此品內容,所提出的觀點。
 
 此間的推理容有可議之處,〈提婆品〉的內容早已於西晉時的《正法華》即譯出,
 但獨立成品的〈提婆品〉則要到隋代才在中土譯出。
 不同於西晉失譯的《薩曇分陀利經》是〈七寶塔品〉的單行,內容包含了寶塔涌現、
 提婆達多蒙佛授記、龍女作佛等
 
 部分學者認定〈提婆品〉是後人添入,根據的理由是羅什原始譯本並無此獨立之〈提婆達多品〉,而謂此品晚出,然而,這樣的判定基準卻由於太過度重視羅什譯本,以致無法客觀看待竺法護譯本已有此部分內容的事實。
 
 考之現今出土諸梵本未經轉譯過的《法華》經本,其與〈提婆品〉相當之內容皆與
 最早的竺法護譯本一樣,雖未獨立成品,但可見於〈寶塔品〉之末。可知僅據後出的羅什譯本即判定此品
 晚出的論據,並不夠周延。
 
 
 梵本
 ﹙1﹚尼泊爾本(Nepalese Manuscripts):在尼泊爾發現不同時代之梵文寫本,是三系梵本中發現數量最多的。約為西元十一、十二世紀寫本,部分更晚至十八世紀。此系梵文寫本,共分二十七,合寶塔與提婆為一品。
 
 ﹙2﹚基爾基特本(Gilgit Manuscripts),又名克什米爾本,發現於克什米爾基爾基特北部佛塔遺址,分屬五、六種不同寫本,內容
 與尼泊爾本相似,故而學界將此二者視為相近的系統。約為西元五、六世紀寫本,是目前所發現最古的梵文寫.
 
 ﹙3﹚中亞本(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又名西域本、喀什本。十九世紀末開始,陸續於新疆省喀什、于闐、庫車、吐魯番等地發現以梵、漢、于闐、回鶻等語言抄寫之《法華經》殘本,其中以在喀什(kashgar)發現的梵文寫本較為古老,卷帙較多,且保存良好,很受學界重視,約為七、八世紀寫本。此系梵文寫本,亦合寶塔與提婆為一品.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啊,我恨不得回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啊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1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13# 清池 
 你應該指明論文的鏈接來源,尊重作者,你大學的學術研究沒教你的嗎?其实你是后知后觉,这问题我故意质问了你几次了,你现在才去找资料。
 
 還是意味著提婆達多勢力的滲入,不過比預期的早了,卻都集中於大乘方面。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emale 于 6-2-2012 06:44 PM 编辑 
 「逢著便殺」這句話,出自臨濟義玄禪師的《臨濟語錄》,該段文字是:「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
 
 臨濟禪師對僧眾講開示,曾談到如何把執著心、攀緣心趕盡殺絕。
 
 凡由嘴巴說出的什麼,全都予以否定;只要你心中冒出念頭,他都給你當頭一棒。舉心動念之間只要把它當成自己的主見、看法、經驗、立場,那就是煩惱,不是智慧。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見解,必得不受他人的迷惑。不管向內向外,凡是心理的、生理的、社會的、自然的現象,一旦對它產生迷思,就應該一刀兩斷。這就是「逢著便殺」。「著」是心中很在乎,不論好壞、內外、善惡等等差別,以及相對的觀念、事物,都要用智慧的劍連根斬絕,才能得到自由的心,那也就是悟境。
 
 人在生命的過程中,不論是物質的或精神的,如果沒有憑藉、依恃,便會覺得缺少保障,沒有安全感,所以會以向內向外的種種現象做為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保護膜,而且經常加強這些東西來鞏固自己。其實,保護得越周密,怕失去的感覺就越強,煩惱因而增多,那就更不自在了。倒不如把所有一切從心中像開刀切除腫瘤一樣地剮得乾乾淨淨,那才是徹底的自在。
 
 這並不等於說一個自由自在、解脫開悟的人,什麼都沒有了,出家人還是可以有廟,在家人還是可以有家,不論僧俗還是可以有學識、經驗、名位。只不過他不將此當成是自己的安全保障,因為那些東西並不真正可靠。我的師父曾經告訴我:「人在口袋裡和在銀行裡要有錢,在頭腦裡和在你心裡不要有錢。」這句話值得每個人深思。
 
 (聖嚴法師:公案100. 公案100 〈清心百語系列〉)
 | 
 |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