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39|回复: 13

恰宓尊者92年堪培拉开示(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011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方兰琴




第十六讲:灭苦的根本原因



今天是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三日。昨天解释了修行者如何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有否恒常不变的“人、我”的这种疑问、疑惑。当修行者正确的了解今生的因果法则,他就能够判断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在这个宇宙当中只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果你已经了知了下一世生起的原因,那么你就能够去除“我见”。下一世之所以生起,是因为前一世最后一念的消失以及想要继续存在的贪爱。如果你没有想继续存在的贪爱,你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今生继续存在的贪爱作为因,能够引起来生最初一念生起。但是今生这一个贪爱并没有转移到来生去,因为这个贪爱生起之后迅速就消灭掉,它是无常的,不久存的,它无法到下一生去,但是它能够引起下一世的生起。这个今生继续存在的贪爱作为因,下一世的生起、有下一世的身心现象生起来这是果。没有任何东西从前一生移转到下一生去,没有任何东西在转世投胎。
然而什么是贪爱的原因呢?如果没有这个继续存在的贪爱,我们就不会再生死,像阿罗汉圣者他完全灭除一切贪瞋痴烦恼,没有再生死的贪爱,所以他不会再生死轮回。那么贪爱的原因是什么呢?佛陀开示说,贪爱的原因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因为对身心现象的无知,于是将身心现象误认为是“人、我、众生”,因此产生了萨加耶见,也就是“我见”。有这种“我见”存在的时候,这个“人”,这个“我”就有贪爱、欲望,想要继续存在。对于身心现象的无知,这个无明是因,错认为有“人、我、众生”这种“我见”是果。然后错认为有“人、我、众生”这种“我见”作因,继续存在的贪爱作果。继续存在的贪爱加上前一世最后一念消失作因,后一世最初一念的生起是果。所以充满痛苦的下一世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对身心现象的无知。换句话说,就是不明了苦谛。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一项,通常来讲就是无明。因为佛陀开示说,身心现象是苦谛。只要你还有身心现象,你必定会受苦。所以身心现象是苦或者是苦谛,对于身心现象的无知,也就表示对苦谛无知。因此如果你想去除继续存在的贪爱,首先你必须去除无明;如果你想去除无明,你必须彻底了悟身心的真相,也就是了知了苦谛。
在佛陀第一次说法所开示的《法轮经》当中,佛陀说,身心现象是苦谛,修行者必须完全了知。完全了知了苦谛,就是得到了觉悟,就是了悟了身心的真相。佛陀的意思就是说,除非你能够了悟身心现象是苦谛,否则你不能灭除一切的痛苦。因此如果你不了解苦是苦,你会误以为它是乐,是可爱的,你就会对它生起执著。当你对苦生起执著,你当然无法脱离痛苦。正如在修行当中,如果你贪着经由禅定所引生的平静、安宁、快乐,你就害怕失去它们,你想牢牢的抓住它们,抓住这些禅定当中快乐的感受。因为你这种贪着,就无法达到高层的内观智慧,因为你对禅悦贪着,就阻碍了你的进步。这些禅悦的现象和究竟离苦的境界相比较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贪着它们,你不再精进努力更求上进,更求证到高的内观智慧,你就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
然而这种禅悦的境界也是无常的,当你的定力转弱,这些平静、安宁、快乐的感觉消失了,于是你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你必须从头开始努力专注观察目标,才能令定力再次加深。同样道理,因为你不了解身心的真相只是苦,因此你执著它们。当你执著这些苦,这些身心现象,你就不会努力想要脱离它们,因为你认为它们是快乐,是可爱的。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苦是苦,所以你不能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来修行,来灭除这些痛苦。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这些身心现象是苦,是苦谛,你想要脱离它们。因为你想脱离它们,你就能够找到令你解脱一些痛苦的方法。当你能够真正了悟到身心是苦,是苦谛,你就是灭除了无明,灭除了对身心的无知。当无明灭除之后,你就不会再有想继续存在的贪爱。因为你了悟了身心现象只是苦,你不会有想再有来世的贪爱。要去除对身心现象的无明,你必须正确了悟身心现象的真相,都是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去除无明。这种正确的了解叫作“正见”。正见是八圣道分当中的第一项。你正确了解了苦是苦,这种正确了解,这种正见,能去除无明,你就不再有想得到来世的贪爱,于是你不再生死轮回。
正见是去除无明即贪爱最重要的因素。然而你如何才能正确的了解身心的真实本质呢?有一个方法,这是佛所开示的方法,叫作中道。在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法轮经》当中也开示到“中道”这一个修行方法。佛陀说,“诸比丘,在世界上有两种极端,哪两种呢?第一种是沉溺在感官的享乐里面,第二种是自我虐待的苦行,这两种极端都无法令人离苦,所以你们不应该去做。那么你们应该做什么呢?应该修行中道。中道是什么呢?中道是由八圣道分所组成。八圣道分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八圣道分的内容:第一个正见,第二正思维,这两项是包含在智慧的这一组;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这三项是包含在持戒这一组里面;第六个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这三项是包含在禅定这一组里面。如此,八正道分可以归纳为“三学”。就是三种训练:第一种训练是戒学,第二种训练是定学,第三种训练是慧学。这八圣道分就是使众生能够离苦的中道,所以佛陀说如果你能够修行八圣道分,你就能解脱一切的痛苦。当你具备正见,你就能够去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无明。然后你也就能去除无明所引生的贪爱,如此你能够解脱一切的痛苦。
佛所开示的这个中道,就是道谛,是通向离苦境界的道路这一项真理。如果你能够借着内观的修行法,正念修行法而实践八圣道分,能够正确的了解身心现象,正见就能生起。当正确了解身心现象之后,你就不会再去贪爱它们,所以你没有想要再有来生的贪爱。因此要去除无明与贪爱,你必须正确了解身心现象或者说名色:名是指心理现象,色是指身体现象。名色或者说身心现象就是苦谛,这项苦谛是必须完全了解的。
为什么你会想要去除无明以及贪爱呢?因为你想解脱一切痛苦。那么你如何才能去除无明与贪爱呢?就是要借着正确了解苦是苦。你如何才能正确了解苦谛这项真理呢,你能了解苦就是苦呢?就是要借着修行八圣道分,也就是四谛当中的道谛。通向离苦的道路这一项真理。
八圣道分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正见,也就是正确了解苦的真理:苦就是苦。然后你就能去除无明,去除无明之后你就是去除了无明的果,也就是贪爱。当去除了无明与贪爱,你就解脱了一切的痛苦。然后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贪爱呢?应该把它推出我们的身体外面,还是继续增长贪爱呢?我们必须破坏它,去除它,超越它,因为它是苦的近因,是应该完全将它毁灭掉的。这是佛陀在《法轮经》当中所开示的。
在缅甸有很多修行者都能够背诵巴利文的《法轮经》,但是多数的人并不了解经中的意义,他们背诵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得到功德。这部《法轮经》是非常重要。佛陀说,贪爱是必须灭除掉,如果不灭除贪爱,它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有任何人想要解脱痛苦,他必须灭除贪爱。我们对贪爱我们要完全灭除它。
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的车子来。车子对你的日常生活很有用,很重要,所以你会很爱著它,你们都爱著你们的车子吗?非常爱著。假设你的车子被偷了,当你发现车子遗失,你会感觉快乐吗?你会很着急,难过,有时候甚至会很消沉。啊,我怎么回家呢?走路回家?这些着急、难过、消沉都是痛苦。这些痛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我”,还是“你”造成的呢?是对于车子的爱著所造成的。爱著是苦的近因,叫作集谛。这是苦的原因,这项真理,是四谛当中之一。
四谛是哪些呢?第一是苦谛,苦的这项真理;第二是集谛,苦原因的这项真理;第三是灭谛,是灭除苦的这项真理;第四是道谛,这是通向离苦境界的道路这项真理。在这里已经解释了第一项苦谛。佛陀说,身心现象就是苦,因为它们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是苦。然后第二集谛,佛陀说苦的原因就是贪爱或者说执著、欲望。如果你能够完全实践八圣道分,彻底了悟身心现象只是苦,你就不再贪著,不再爱恋一切的身心现象。你就不再爱著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车子,你的房子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贪爱已经被正见所毁灭掉。正见就是正确了解身心的真理。当你灭除了贪爱,你还有苦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苦的原因——贪爱已经被你灭除掉,所以不会再有任何的苦产生,于是你灭除了一切的痛苦,也就是达到灭苦的境界。灭苦的境界这项真理叫作灭谛,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这项真理叫作灭谛。经由正念的修行法,正确了解身心现象,就能够灭除一切的贪瞋痴烦恼而达到灭苦的境界。
在这里,我忘了跟各位解释三种苦,就是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不过现在并没有时间,所以我并不打算完全解释。这里所说的无常,这是属于三种苦之中的行苦,第三项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说持续地受到剎那剎那生灭的压迫这种本质。请各位注意这个意思,人们常常误解行苦的意思。当你观察一切动作,观察得越来越仔细,没有任何一项动作遗漏掉,你能够很明确很准确的观察每一项动作,你深深的专注在每一项动作上,然后你能够了解到有许许多多的动作是你必须观察,因为你已经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的动机。所以譬如说当你坐在餐桌前要吃饭,你首先必须观察坐下的动作:“坐下,坐下,坐下”;然后当你的身体接触到椅子,你观察“接触,接触”;当你看见盘子,观察“看见,看见”;当你有动机想取食物,观察“动机,动机”;当你想伸出手臂,观察“动机,动机”,或者“想伸,想伸”;当你伸出的时候,观察“伸出,伸出”;等等。这样子有多少的动作你必须观呢?太多了,数不尽的动作是你必须观的。你的定力之所以能够持续加深,是当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才能达成。然后你会观察到一个动作生起然后又迅速消失,下一个动作生起来又再消失,再下一个动作又生起,又消失,再下一个动作生起消失,这样子下来你感觉到怎么样?感觉到厌烦了。这意思就是代表说,你经验到持续的受到身心现象剎那剎那生灭这种压迫的本质,也就是你经验到了行苦。
你必须修行中道或者八圣道分,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如此渐渐的你专注的定力越来越深,你的内观觉悟力越来越强有力,而且锐利,能够了悟身心的无常性,以及身心是持续的剎那剎那生灭的压迫性,就是行苦,还有无我性,于是你灭除了无明,灭除了贪爱,你没有再想要有来生的欲望,你就是证到了灭苦的境界:灭谛。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最后祝大家能够正确了解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努力去实践,而能够证悟解脱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讲:四谛  八圣道分



昨天,跟各位解释到假如你不能正确了知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你就无法灭除贪爱的原因,也就是无明。唯有当你了悟身心现象是苦,你才能灭除无明。这就表示正确的了解能够灭除无明。正确了解,或者说觉悟,或者说内观透视,这三个都是同一件事情。当你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就能灭除一切苦的根源:无明。灭除无明之后,你就不再认为身心现象是快乐的、可爱的,你就不会再有继续生死轮回的贪爱,于是你不再生死轮回。继续生死轮回的贪爱,是一切苦的近因,一切身心现象生起的近因,所以一切身心现象是苦谛,这个苦谛是必须完全了悟的。了悟了苦谛,了悟了身心现象是苦,就能够去除无明。无明去除了之后,就不会生起贪爱。贪爱是一切苦的原因,叫作集谛。只要我们还不能去除苦的原因,就是集谛,贪爱,我们就必须继续受苦,继续生死轮回,唯有当我们去除了贪爱,我们才能解脱一切的痛苦,解脱生死轮回,因此这个贪爱——集谛是必须完全去除的。所以佛陀说集谛,应该要灭除。

集谛这个贪爱是因,造成苦谛——一切身心现象的产生是果,贪爱引生痛苦,只要我们还有贪爱,我们就还要受苦。当我们能够灭除贪爱,我们就不再受一切痛苦,我们也就达到了灭苦的境界,达到了苦的止息,也就是灭谛。灭谛是灭除一切苦的这项真理。灭除了贪爱就能灭除一切苦,就达到了灭谛。因此灭谛是我们必须证悟的,必须达到的,是我们必须亲身体验的。

然后什么是灭除苦的境界呢?是天堂吗?还是梵天?当你投生到天堂或者梵天,你能不能灭除一切苦呢?很困难。因为只要你还有贪爱,你必然还要再受苦,不论你是生到天堂或者是人间或者是地狱等等。这里讲说灭除一切苦的境界,就是指涅槃。涅槃也就是解脱一切苦的境界,所以灭谛就是涅槃。如果你想解脱一切的痛苦,你必须灭除苦的原因——贪爱。你能够灭除贪爱吗?是的,你可以。什么时候呢?是现在还是以后呢?以后?还要再多久呢?直到你能够完全了悟身心真相,直到你能够了悟无常、苦、无我,你就能去除贪爱。因为贪爱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有无明,无明就是对身心现象的无知,正确了知身心现象就是去除无明,也就能去除贪爱。你能够正确了知身心的真相吗?你能的。用什么方法才能了知身心真相呢?用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就是通向灭苦境界的道路,就是灭除贪爱的方法。当你能够完全修行八圣道分,你必然能够灭除贪爱。

然后问到你如何借着修行八圣道分灭除贪爱呢?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八圣道分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正见:正确的了解。当你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正定,你的定力够深,这时候与定力一同生起来的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你就能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相,这时候你的正见就生起来。所谓无明是对身心的真理无知,所谓正见就是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理。如此当你得到正见的时候,你就是去除了无明,也可以说正见取代了无明。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贪爱,没有了贪爱也就没有了一切的痛苦。所以八圣道分能够引导你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理,灭除贪爱,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也就是说,八圣道分就是令你达到灭谛——涅槃的道路。

佛陀说,八圣道分是必须完全修行的,必须完全发展的。当你完全修行,完全发展八圣道分,能够灭除贪爱的正见就能生起,也就能令修行者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涅槃。这里的苦谛是指名色,所谓的名就是一切的心理现象,叫作名;所谓色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叫作色。名色也就是一切的心理现象及物质现象,就是苦,大家了解了吗?其实大家只了解一点点,如果大家真正了解了,大家就不会再执著它们。不过现在大家对它们还有某种程度的执著,因为我们对苦的了解还不很清楚。

然后讲到集谛,苦的原因这项真理。佛陀说集谛就是贪爱或者执著,你们大家同意佛陀的说法吗?一切痛苦都是由贪爱或者执著所造成的。接着灭谛,就是灭除痛苦或者痛苦的止息这项真理。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灭除痛苦或者苦的止息?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呢?佛陀说,就在你的身心里面能够找到灭苦的境界,苦的止息,而不在于你们的身心之外。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灭苦的境界呢?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深深了解到人生是苦,譬如猛烈燃烧中的火一样。他已经结婚了,并且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婴儿。这时候他请求他的妻子允许他出家修行,他的妻子很不情愿地允许了他。于是他来见佛陀请求出家,佛陀就叫僧团为他剃度受戒。出家之后,他到森林里修行内观正念的修行法,非常精进,甚至晚上也不睡觉精进修行。几天之后他证到了阿罗汉果,灭除了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等的烦恼。这个人他要出家之前,先请求他妻子的同意,但是事实上佛陀并没有这样子规定。佛陀只规定说要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父母亲的同意,只要父母亲同意他就能出家。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父母亲的同意变得不那么重要,倒是妻子的同意比较重要,即使只是要来修行也是如此。昨天我收到一封信,有一位缅甸的年轻人想来参加这一期禅修,但是因为他得不到妻子的同意,因此不能来,这是非常可惜。现在在座的各位很幸运,因为你们都得到了同意,所以说大家很幸运。然后我们说到这位比丘证到了阿罗汉果,我说这个故事的用意是要告诉大家,灭除一切苦的境界存在大家身心之中,不在大家身心之外。

当这位比丘灭除一切烦恼证到阿罗汉果,他就回来见佛陀,住在僧团当中的一间僧寮里面。这一天他在僧寮旁边一颗树下静坐修行,他的妻子听到他回来的消息,就来找他,请求他还俗。请求了三次,可是这位比丘并没有睁开眼睛,他只是宁静不动的坐在那里,在如实的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因为这位比丘对他妻子的要求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他的妻子就大声哭起来,但是这位比丘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仍然闭着眼睛静坐在那里。然后他的妻子想到了一个妙计,她跑回家去把他们的婴儿抱来,然后将婴儿放在比丘的面前,对比丘说:“大德,这是你的孩子,他很想念他的父亲,来找他的父亲。”但是比丘仍然丝毫不受影响,既不睁眼也不移动。他的妻子很聪明,接着怎么做呢?她就扭转婴儿的手臂,于是婴儿放声大哭。然而比丘仍然不为所动,也没睁眼,也没受到影响,仍然平静安详地坐在那里。婴儿哭了很久,比丘仍然不为所动。最后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抱着婴儿回去了。比丘静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经行,他的内心充满了平静安宁,没有任何外境能影响他,能打动他,因为他一点也没有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灭除了苦的原因——贪爱。所以苦的灭除存在哪里呢?是内在还是外在呢?是内在。你借着修行八圣道分,也能够亲身体验到苦的灭除。

八圣道分很重要,所以在这里想让大家再复习一下:第一是正见,第二是正思维,第三是正语,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第一个正见,就是正确的了解一切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这种正确了解就是正见。第二个正思维,并不是在思维其他的事情,而是将心引导到修行目标的这种心理作用,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心跑掉,胡思乱想,就有正思维能够将心引导回来观察修行的目标。如果没有正思维,你就无法专注在观察修行的目标。接着正语,就是戒除邪语,不说邪语。然后正业就是戒除邪业,不做不正当的行为。然后正命是戒除邪命,不做一些不正当的职业。那我们如何才能戒除邪语、邪业、邪命呢?很容易,就是借着持守戒律。当你遵守五戒或者八戒,你就具备了正语、正业、和正命。在这里想跟大家说明的是,如何在实际修行上来发展这八圣道分,修行这八圣道分那?当你在经行的时候,你很努力精进的持续专注在观察脚的移动,然后你的定力越来越深,内观的力量也变得锐利,你观察到脚的每一移动,而不见到脚的形状,你只感到举起的移动,跨出的移动,还有落下的移动,这时候你不会将这些移动认定是你的脚或者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完全没有脚的形状的感受,完全没有自我的感受。你观察到每一移动分成一系列的小移动,这时候能不能说你已经具备了正见呢?可以。因为你是照着移动的样子来看到了移动,来了解移动。移动只是移动,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当你正确了解移动,你就不会将移动认为是你的脚或者你的人,移动只是自然现象。

在你观察脚移动的时候,你必须付出精进心努力观察,这个精进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移动的真相,所以是正精进。因为这个正精进你观察脚的移动,你深切注意脚的移动,这种深切注意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自然现象,这种深切的注意就是正念。因为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心渐渐就得到相当深的定力,这种定力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自然现象,这个定力就是正定。但是有时候心会往外跑,胡思乱想,于是和正念同时生起的一项心理作用,就将心引导回来观察脚的移动。这个将心引导回来的心理作用,就是正思维。当定力越来越深,内观的觉照力变得锐利,观察到移动是一系列小移动的过程,这种正确的了解就是正见。于是你具备了八圣道分当中的五项,就是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和正见,至于另外三项: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三项在你遵守戒律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如此在你的内观修行当中,这种正念的修行法当中,包括了八圣道分,它能够引导你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时间到了,最后,愿八圣道分引导大家达到解脱痛苦的境界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讲:四谛  八圣道分(二)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昨天解释了内观修行当中如何将八圣道分包括在内,相信大家还记得四谛。四谛是佛陀所开示的四项真理。其中佛陀开示到,必须完全了知的真理就是苦谛,必须完全灭除的真理就是集谛,必须完全证悟的真理是灭谛,必须完全修行的真理是道谛。

苦谛就是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苦,我们必须完全了知苦谛,完全了知一切身心现象才能够去除集谛,就是苦的原因:贪爱。去除了苦因贪爱,才能解脱一切痛苦,修行者就达到了苦的止息,就是涅槃。涅槃是修行者必须完全证悟的,涅槃也就是灭谛。想去除贪爱、执著就必须完全了知身心的真相。想完全了知身心真相,就必须修行道谛,就是八圣道分。道谛是必须完全修行的,当你藉着内观修行法,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之时,照着它们的样子去观察它们,渐渐的你能够了解到身心的真相。这种了悟就能够去除贪爱,贪爱去除之后,痛苦也就止息,于是你解脱一切痛苦。

八圣道分是互相关连的。这四谛当中的苦谛,一切身心现象是果;集谛,贪爱是因:一切痛苦都是从贪爱而来,贪爱是因,痛苦是果。这一对因果是世间的因果,集谛的贪爱是世间的因,苦谛的身心是世间的果,它们是造成这个忧悲苦恼的世间,系属于世间的。想要解脱一切痛苦,必须灭除苦的原因贪爱;想灭除贪爱,就必须正确了悟身心真相;想正确了悟身心真相,就必须修行道谛,八圣道分。当你修行八圣道分,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照着它们自然的面貌来观察它们,渐渐的你能够正确了悟它们,你能够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也就是灭谛。因此道谛是因,灭谛是果,这对因果是出世间的因果。道谛,八圣道分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涅槃是出世间的果。出世间就是能够超越忧悲苦恼的世间。

所以四谛可以分成两重的因果。第一重因果:苦谛和集谛是系属于世间的,第二重因果:灭谛和道谛是超越世间,不系属于世间的。当我们非常专注,非常准确的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我们必须付出相当的精进努力观察。这个精进是正确的,因为它能令你达到解脱,所以叫作正精进。因为有精进,你能够生起正念,密切的注意到每一个当下身心所发生的状况,照着它们自然的面貌、真实的样子去观察它们。这种密切注意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的境界,所以这就是正念。当你继续保持正念观察,渐渐的心越来越专注,定力也就越来越深,这个定力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叫作正定。有时候你的心会往外跑,去胡思乱想,就有一个心理作用将心引导回来,专注观察修行的目标,这个心理作用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这就是正思维。当你的心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你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它既不是一个 “人”,也不是一个“我”,也不是一个“众生”,它们只是身体或者心理的自然现象。这种了解是正确的了解,叫作正见。

如此,当你修行内观的时候,你就是已经在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五项,也就是刚才所说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和正见。另外还有三项那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所谓正语就是远离邪语,不说四种邪语,这是正当的言语。所谓正业就是正当的行为,远离三种邪业,三种错误的行为。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行业,正当的职业来养活生命,就是要远离邪命,不借着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来从事职业养活生命,这样子正当的活命,叫作正命。在你修行内观这个禅修期中,你不说邪语,所以你具备正语;你不从事邪业,不做不正当的行为,所以你具足了正业;你不从事邪命,不做不正当的职业,所以你具足了正命。这样子在你修行内观的时候,正念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状况,这时候你就具足了八圣道分。

但是在这里讲的八圣道分仍然是系属于世间,仍然包含在这个忧悲苦恼世间里面,还不能算是超出世间的。只要你还没有证悟到初果须陀洹,也就是第一阶层的觉悟,第一阶层的证悟,那么你所修的八圣道分仍然属于世间的八圣道分。唯有在你证悟初果须陀洹之后,你继续修行的八圣道分才是出世间的,超越忧悲苦恼世间的八圣道分。因此,如果没有世间的八圣道分,就不能证悟到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唯有当你完全彻底修行世间的八圣道分,能够证悟到初果须陀洹的道智,这时候你开始达到苦的熄灭,你亲身经验到灭谛、涅槃的滋味,你就是修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修行出世间八圣道分的修行者,就开始体验到涅槃。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四谛”分成两组,第一组是苦谛的身心,以及集谛的贪爱执著;第二组是灭谛的涅槃,以及道谛的八圣道分。在第一组当中,集谛,贪爱执著是因;苦谛,身心是果:苦谛的身心是由集谛贪爱执著造成的。在第二组当中,道谛,八圣道分是因;灭谛,涅槃是果。但是这两组因果关系,它们是有差异的:集谛,贪爱执著是苦谛身心的近因或者说直接原因,而道谛八圣道分,并不是灭谛涅槃的近因或者说直接原因。虽然说如果没有修行八圣道分,你就无法达到灭谛涅槃,然而八圣道分并不是灭谛涅槃的近因,因为你修行八圣道分,于是你才能完全了悟身心的真相,你不再执著有真实的“人、我、众生”,于是你灭除了贪爱执著。唯有灭除贪爱执著之后,你才能解脱一切苦,达到苦的熄灭。如此,虽然八圣道分是苦灭的因,然而不是苦灭的近因。根据佛法中的《阿毘达摩论》,贪爱是苦的近因,而八圣道分不是灭苦涅槃的近因,但是如果没有修行八圣道分,你无法达到灭苦的涅槃,所以八圣道分也是涅槃的因。

在这里要说的是,当我们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或者观察行禅时脚步的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或者我们伸手,观察伸手的动作,弯手的动作,或者观察妄想等等的心理现象,或者观察疼痛等等的感觉,我们必须提起正念专注的来观察。这种正念修行法,是由八圣道分所组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之下,你只具有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而不是八项;在某些情况之下,你是具足八圣道分全部八项。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的修行只具有七项;在什么情况下你具足了全部八项。大家可以了解吗?大家来修内观的时候,能不能开始修行心就非常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很深呢?不能。你的心只是瞬间瞬间的专注在各个目标,你具有瞬间的定力,或者说剎那定。但是这种定力是不够深的,不够强的。当你能够观察专注在腹部的上升、下降很准确,很密切,你的定力渐入佳境,渐渐的你能够很轻松舒适的就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动作,很准确很密切,心很少分散。即使是在你走路修行,行禅一个小时观察脚的移动,你并不感觉到累,你感觉到很舒适快乐,因为你的定力够好,心很少往外跑。偶尔心往外跑的时候,你一注意到心在打妄想,你观察妄想,妄想很快就消失掉。如此渐渐的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于是你也越来越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举动。例如你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四十的动作,都能够观察得很深入,也能够观察到某些动作之前的动机,于是你的心在当时能够专注得很好,你感觉你的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然后在静坐当中,你的心很专注的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或者坐姿,以及接触的感觉,或者痛麻酸痒等等感受。你能够持续观察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很少有妄想,稍微有一点点妄想,也是一观就消失。于是你非常准确地了知到腹部上升、下降的移动,不是普通的腹部上升或下降。在此刻你所观察到的是上升或下降的移动,只是单纯的移动本身,完全没有观察到腹部的形状。有时候你甚至完全没有身体的感觉或者自我存在的感觉,你了知到上升下降这些动作的自然本质。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脚的移动也是一样。你观察到“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等等的动作的本身,完全没有观察到脚或者身体的形状,这时候你是正确了解“举起,跨出,落下”等等移动的自然本质,你不会将这些自然现象认定是“你”,或“我”、“人”,或“众生”,你所见到的只是移动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当你在静坐当中观察疼痛的感觉,你很密切的注意,很准确的观察痛,心渐渐能穿透到痛的中心,然后你感觉到疼痛是存在某一个地方,与你的身体或你自己毫无关连,心照着痛的样子在观察痛,而你自己一点也不必去干涉疼痛。疼痛只是客观的存在那里,你观察它知道它是痛,因为痛与你的人毫无关系,你不会感觉不舒服,你不会厌恶疼痛,因为疼痛对你没有影响。它与你的身体,与你的人是分开的,这表示你不再认定疼痛是你的人,或者你的东西,所以你体验到痛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人”,不是“众生”,它只是单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苦受。

你正确地了解到痛,这种正确了解就是正见。在你正确了解疼痛,正确了解腹部起伏上下,正确了解脚的举起、跨出、落下等等移动之前,你还在培养累积你的定力。这时候你还没有能够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真实的本质,你就还没有正见。你还没有正见之前,你所修行的只是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然后当你开始了知腹部的上下以及观察的心它们的真实本质,你开始了悟到行禅当中脚每一个移动,移动的真实本质以及观察的心的真实本质,你观察到疼痛与你毫无关连,它好像存在与你距离两尺远的地方,于是你正确了解这些自然过程,此时你具足了正见,所以你的修行当中具足八圣道分当中全部八项。所以说有时你的修行只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还没有能透视身心真相,这时你只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唯有当你开始透视到身心真相,你才完全具足全部八项。

大家已经相当了解八圣道分,因为大家都很认真在修行。然而根据经论,我们必须再强调八圣道分当中戒律的部分,也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正语的意思就是不说四种邪语,这四种邪语就是第一妄语:说谎,骗人;第二两舌:挑拨离间;第三恶语:说粗野、无理、骂人的话;第四绮语:讲无意义,没有利益的闲言闲语。当你离开这四种邪语,你就具足了正语。然后说正业,是正当的行为,也就是不做三种邪业。也就是不杀生:不要伤害生命;第二不邪淫:不做不正当的男女性行为;第三不偷盗,不将一切别人没有给我们的东西占为己有。如果你离开这三种邪业,你就具足了正业。所谓正命就是依靠正当的职业来养活生命,也就是不从事邪命。如果在你从事职业时,你说四种邪语当中任何一种,或者做三种邪业当中任何一种,这就是邪命。有时候商人会以说谎的手段来增加利润,那就是邪命。然后商人也不应该贩卖毒品、毒药、武器等等一切害人的物品。如果他远离这些,他就是从事正命,不做邪命就是从事正命。因此八圣道分是佛教徒、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依照八圣道分来过生活,你就是过着一种清净的生活,一种平静、安宁、快乐的生活。

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都能够远离邪语、邪业、邪命,过着平静、安宁、快乐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讲:清净与观智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前面已经跟各位解释过四种清净:第一种是戒清净,第二是心清净,第三是见清净,第四是除疑清净或者说度疑清净。

当你能够完全来遵守戒律,持戒清净,你就具备了戒清净;当你的定力够深,心能够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就具备了心清净;当你能够清楚的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你就具备了见清净;当你很清楚的见到因果关系,你了悟到因果法则,你就具足除疑清净或者说度疑清净。度疑清净可以借着第二层的内观智慧,也就是觉悟因果法则的内观智慧,借着这个内观智慧能够达到度疑清净。我们已经将这些内容解释到相当的程度,并且也解释过四谛与八圣道分。当一个修行者他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有了这些体会之后,他继续保持精进,不断的努力在修行,付出相当的毅力,进一步他就能够了悟到身心现象的无常性。他能够发现身心现象的生灭,生生灭灭的情况,这是接着前面的内观智慧之后,譬如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观智,或者了悟因果法则的观智,接着这些内观智慧之后的三十秒钟内或者一分钟、两分钟之内,他能够发现身心现象的生灭。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内观觉悟力还不够锐利,还不够分明。再进一步修行之后,他的定力更深,他就能够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更加明显。譬如说,当他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他观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还有最后阶段,观察得非常清楚。然后腹部上升的动作结束的时候,他很清楚的观察到上升动作的结束消失,然后接着观察腹部下降,也是从下降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都观察得非常清楚。当下降动作结束的时候,他很清楚的观察到它的消失,下降动作的消失,紧接着腹部又开始上升,又是很清楚的观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然后在上升动作结束的时候,也是很清楚的观察到它的消失。有时候在下降动作结束之后,他会发现有一小段的空档,有一小段时间空档,在下降动作和上升动作之间。这是因为他能够了知下降动作的消失,非常清楚,所以它能够发现这一个空档。如果他还不能很清楚的见到下降动作的消失,他就不能发现这段小的空档。于是他就能够判断说上升的动作是生起,然后又消灭,生起又消灭;下降动作也是生灭,生灭。这时候他就了解到腹部上升的无常性,腹部上升的短暂性,这也就是理解到身体现象是无常的这种内观智慧。

同样道理,他也能够观察到心理现象。当腹部的上升一开始的时候,心就开始观察“上升,上升,上升”。然后他会发现从一开始上升,他就必须连续的观察三到四次。一个观察的心观察最初的腹部上升,然后这个心消失掉;接着下一个观察的心生起来,观察上升的中间阶段,然后又消失掉;接着又有一念心生起来,观察腹部上升的最后阶段,然后这一念心又消失掉。于是他发现观察的心是一念生起,然后消失,接着下一念观察的心再生起,又再消失,然后接着再下一念生起,消失,如此他了悟到心理现象的无常性。修行者完全了知腹部上升动作它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最后阶段,以及它的生灭;并且他了知到每一阶段观察的心以及观察的心的生灭,于是他见到了无常。

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他观察脚的每一个移动: “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每一个动作都是生起来,然后消失;生起,消失,这表示他见到移动的无常性:脚的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都是生灭无常的。然后当他观察胡思乱想想的心,观察妄想的时候,因为他的定力够好,所以妄想一生起来不久,他就觉察到这个妄想,然后他观察这个妄想:“妄想,妄想,妄想”,才观察三四次妄想就消失掉,于是他又回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然后又有妄想生起,妄想生起不久他就能觉察到,然后他一观察妄想,妄想就立刻又消失。如此,他了知妄想也是生灭无常的。有时候当他刚刚准备要观察妄想,妄想就已经消失掉,这时候他会讶异说,妄想它消失是如此的迅速,这就是妄想的无常性。

然后说到当你观察疼痛的时候,你的心越来越专注,专注在疼痛的感觉里面。你能够持续不断,很有耐心的观察疼痛。你越努力观察,观察的心就越深入疼痛的中心。渐渐的你不感觉痛,但是你知道有一个痛的感觉存在那里,这个痛的感觉与你无关,离你很远,与你的身体或者你自己是远远分离的。有时候当疼痛变得很强烈的时候,你的心也是深深的专注在这个疼痛当中,这时候你的身体形状会消失掉,有时候乃至你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在这个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这一种不愉快的感受,以及有一个观察痛的心在那里,只有这两样东西。有时候你会发现疼痛它的生灭,好像是大海中的波浪,一波生起来然后又消失,接着下一波的疼痛生起来然后又消失,又接着又有一波生起又再消失,如此你观察到一波接着一波疼痛的生灭。有时你所观察到的疼痛是一层接着一层这样的生灭,如此你就了悟到痛的本质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受。你观察到疼痛的生灭,你了悟到痛是无常的。当你的定力深深的透入疼痛的感觉之中,你就能够忍受这种剧烈的疼痛,因为你不感觉到痛,你自己并不觉得痛,痛是与你的身体分开的,与你无关的,你不认为痛是“你”或者是“你的”,痛只是与你分离的某一种事物,这时候你就是照着痛的样子在了解痛:痛它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痛的本身是生灭的、无常的,因此苦就是生灭无常的。偶尔当你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这时候痛它渐渐消退远去,因此你也是见到疼痛的无常性。在疼痛当中,你并不能发现有恒常不变的性质。有时当你观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间,你感觉到痛好像是泡泡一样。你感觉到痛好像是有一团物质成分组成的,但是事实上这些物质并不是疼痛本身,而是疼痛是由这些物质所造成的。当你穿透到痛的中心,你发现痛好像是泡泡,有时这些泡泡会破裂掉,解体掉,所以你了悟到痛是无常。

佛陀说,当修行者的定力够深,他能够了悟到色蕴好像是聚沫。色蕴就是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是聚集在一堆的泡沫。你能够在泡沫当中找到任何实质的东西吗?不能。所以当你观察色蕴,观察一切的物质现象,你无法发现任何有实质的东西存在。你所发现的只是生灭,生灭。不管你是在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也好,观察脚的“举起、跨出、落下”等等的移动也好,观察手臂的伸出、手臂的弯曲,站起来、坐下去等等,你所发现的只有生起和消灭,没有任何实质存在,所以佛陀说色蕴好像聚集的泡沫。

然后讲受蕴,五蕴当中第二项。受蕴就是指一切的感受,像痛、麻、酸、苦、乐等等,像水中的水泡。因为当你用专注的正念来观察它们,你会发现它们渐渐模糊,解体,破裂,消逝。好像当你把石头丢入水中,水中会有水泡形成,但是很快的,水泡就会渐渐解体,破裂。如此,疼痛的感受是受蕴当中的一项,它的存在不能持续到乃至百分之一秒,它生起之后就迅速消失。同样的,快乐的感受也是一样生灭迅速。一切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生灭无常的,好像水泡一样。

接下来是想蕴,想蕴就是记忆,回想的这种心理作用。佛陀说想蕴譬如是阳焰或者说海市蜃楼。阳焰是当太阳光很强烈的时候,地面上水汽蒸发非常的盛,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在那边。这时候有一头口渴的鹿远远看到阳焰,心里以为有水,就跑向前去,结果到了那里一滴水也没有发现,水只是一种幻觉。我们人也像这头鹿一样,以为身心是实质存在的,是永恒不变。但是假如他能用正念来观察,他无法发现任何实质的东西,永恒存在的东西,他发现的只是身心现象的生灭。因此缅甸有一句格言说:“你好像一头鹿”。其实不只是“你”, “我”也是一样。

接着是行蕴,是指心理作用,种种心理作用的组成。除了感受、记忆和认识意识之外,除了这三项受蕴、想蕴、识蕴之外,其他一切心理作用都包括在行蕴里面。譬如说正念、定力、慧观以及一切烦恼贪、瞋、痴、嫉妒、掉举、昏沉、后悔等等,总共有五十种心理作用。佛陀说行蕴像芭蕉树干一样,当你砍下芭蕉树的树干,然后一层一层的剥开,你想寻找能够做为栋梁或者做家具的木材,但是一层又一层剥完之后,并不能找到有实质的木材存在。同样道理,当你一个又一个剥完这五十个心理作用,你无法找到任何实质存在,所以说行蕴好像是芭蕉树干。

最后是识蕴,就是意识等等的认知作用这种心理。意识好像是幻术一样,魔术一样,因为你的意识欺骗你。你以为你有一个心,但是当你的定力够深,你观察妄想:“想,想,想”,妄想消失了,没有任何实质、实体的存在。但是你以为你在想,有一个人在想,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现。所以说意识欺骗了你,好像是幻术。

因此这五蕴是无常的,没有实质的,无我的,苦的。佛陀说无常的事物就是苦,无常、苦的事物就是无我。因此五蕴是无常,也就是苦,是一种行苦。所谓行苦就是剎那剎那生灭迁流的一种逼迫性。五蕴是苦的,也就是无我的,如此你就能够了知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这里,希望大家将五蕴记起来。五蕴第一是色蕴,这是包括一切物质的现象;第二受蕴,这是感受;第三想蕴,这是记忆,回想;第四行蕴,除了受蕴、想蕴、识蕴之外的一切心理作用;第五识蕴,意识或者说认知的心理作用。所以总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

针对这五蕴佛陀说了五个譬喻:色蕴好像是聚沫,聚集的泡沫;受蕴好像是水泡;想蕴好像是阳焰;行蕴好像芭蕉树干;识蕴好像是幻术。在内观的修行当中,如果你的定力够深,你会发现这些五蕴的身心现象正如是佛陀所说的这五个譬喻一般。而对于修行者而言,非常明显的一项识受蕴,这些感受非常的清楚:当你正念观察会发现它们就像水泡一样。所以大家要尝试着把观察的心穿透到这些疼痛感觉的中心。当疼痛很强烈的时候,所引发观察的心也是非常强烈。当你了悟了身心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这三种性质,这就代表你已经达到了第三层的内观智慧。在这一层观智的阶段,你会有很多痛的感受,但是当你的定力够深,你不大感觉到痛,因为你了解痛是与你分离的,你不认为痛是一个 “人”,一个“我”,或者一个“众生”。有时候你甚至感觉这些疼痛距离你有三尺之远,所以你会认定痛是“你”吗?不会的,因为痛在那里,而你是你,你不会将疼痛认定是“人、我、众生”。当你的定力够深,你就能够达到这一层的内观智慧。想要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你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正念;想要正念持续不断,你就必须去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

时间到了,最后愿各位都能够勇猛精进,努力修行,每个人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讲:修行内观的七种利益   清净烦恼的三种形式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三十日。今天要跟各位介绍修行内观或者说修行毘婆舍那的七种利益。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开示的《念住经》当中,佛陀很仔细地教导一切佛弟子修行毘婆舍那内观的方法。在其中的一章,佛陀讲到修行内观有七种利益,之后佛陀才开示四念处的修行法。当你来修行内观,你必须了解修行内观的利益,但是即使你不了解在理论上修行内观有哪些利益,然而你在实际修行当中,就已经能亲身体验到修行内观的利益,你自然而然能够继续精进的修行。你有了这些不寻常的经验,它们能继续鼓励你向前进步。

不过大家如果能够了解佛陀在经上开示到内观的七种利益,也将对大家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佛陀说修行四念处的人能得到七种利益,第一,是能够清净众生,意思就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但是你在这边修行内观的时候还没有能达到这种清净,因为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当你能够从三个方面很精进,很老实的修行内观——这三方面就是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的观照——渐渐的你必然能够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譬如说你精进的修行了一个月,你的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定力够深的时候,能够让你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就达到了心清净。而在这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你都必须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努力修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像坐下,站起来,伸手,屈手,握住物品,拿起物品等等。佛陀在《念住经》当中针对日常生活的观照特别开示了一章。佛陀开示说,当你前进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前进;当你后退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后退;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伸手;当你屈手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屈手;当你向前直看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向前直看;当你向旁边顾盼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向旁边顾盼,等等。这表示说当你向前走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向后走的时候,向后退,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手伸出去的动作;当你屈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屈手的动作;当你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放手的动作;当你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举手的动作,等等。佛陀又说到,当你手持袈裟的时候,穿着袈裟的时候,脱下袈裟的时候,都必须有正念地做这些动作。

当然,在经上,佛陀是常常称呼比丘,告诉比丘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然而同时也有很多在家弟子在听讲,在家弟子也同样要这么样去做,佛陀只是以比丘作代表。因此如果是在家人,就是手持衣服,穿着衣服,脱下衣服,都必须有正念的来进行。当你穿鞋的时候,脱鞋的时候,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

然后佛陀开示说,当你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你必须正念观察在厕所中或浴室中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佛陀要开示我们即使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也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呢?因为佛陀对我们非常慈悲,所以他老人家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正念观察所做的一切举动,而且要越做越仔细,如此我们才能保持整天正念不间断,以及越来越深的定力,能够引伸越来越锐利的内观觉悟力,以便透视了悟身心的真相。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要正念观察一切动作,即使在厕所或浴室也不例外。

大家都了解了佛陀的用意吗?了解了。如果大家能够尽可能观察一切日常生活,即使在厕所、浴室也不例外,而且要越来越仔细,那么大家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在奉行,是依教奉行者,也就是追随佛陀足迹在履践的人。当你能够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你的正念就能够相续保持不间断,于是你的定力必然越来越深,能够专注观察每一个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你的心就得到清净。唯有到这一个阶段,你才能从一些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而不是说你一开始修行就能达到清净。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说,修行内观的利益其中之一就是清净众生,意思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一步一步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到最后一阶段的证悟,修行者就能清净一切的烦恼,灭除一切痛苦,那时候就是完全解脱自在。只要你还不能灭除烦恼,你就仍然不能解脱痛苦。当你来修行佛陀所教导的内观修行法,渐渐的你的定力一步一步加深,心也就渐渐清净。这是七种利益当中的第一种。

在此要跟大家讲解一下三种去除烦恼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部分的去除,你能够去除某些烦恼而不是去除全部烦恼,或者说你能够将烦恼去除到某种程度。譬如你有一百元,有一个小偷进入你的房间偷走了二十元,这是完全去除还是部分去除呢?是部分去除,因为你还剩下八十元。当你的心非常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内观觉悟力变得很锐利,这时候你暂时从某些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例如当你看见一朵玫瑰花,你会喜爱它,执著它是吗?佛陀说,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必须了知它,必须正念观察它;你必须正念观察你的看,正念观察你的听,正念观察你的嗅,正念观察你的尝,正念观察你的触觉,正念观察你的念头。所以当你看见了一朵玫瑰花,你该怎么办呢?你将它摘下来吗?不是的。你必须持续的观察“看,看,看,看,看”,当你如此观察的时候,好像有向外看的心以及观察的心同时发生。其实不然,向外看的心生起来,消失掉;然后观察的心才再生起来。如果你不观察“看,看,看”,你就会将玫瑰花的种种特性看的很清楚:你可以看到花的颜色、形状、花蕊等等。当你知道玫瑰花的特性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贪爱它,于是你就会越因它而受苦。例如你对玫瑰花一生起贪爱心,你可能会不加考虑的把它摘下来,结果什么事情发生?结果你的手指头被花刺刺伤了,这是你所遭遇到的第一件痛苦。为什么你会贪爱它呢?因为你将玫瑰花的特性看得越来越仔细,知道得越来越清楚。假如你能够观察“看,看,看”,这时向外看的心不能够很清楚的来分别玫瑰花的特性,因为观察的心障碍了向外看的心,所以它没办法将外境看得很清楚。于是向外看的心就越来越弱,乃至最后消失掉,乃至最后你不知道那是一朵玫瑰花,你所知道的那只是一种视觉的对象而已。当你观察“看,看,看”,你的心不能将玫瑰花看得很清楚,玫瑰花只是一种被看见的对象,如此而已。你不会对它生起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正念在观察,你不会生起喜爱或者厌恶的种种情绪。在此时一切烦恼都不会生起,你的心从一切烦恼当中清净出来。

在这个观点上佛陀讲到,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了,如此而已。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取舍分别的念头。对于佛法学者而言,佛的这些话可能他们不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修行者而言,他不难了解佛陀的意思。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只注意到“看”,没有任何的判断,判断,心不去分别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质,因为你分别判断外物的心念变得越来越弱。为什么呢?因为观察的心生起的作用。如果你能够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奉行,在看到任何外物的时候,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你要怎么做呢?就是要注意观察,起正念来观察。在这里必须说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的就能够观察到向外看的心,于是我们没有一切的贪爱、执著、愤怒、傲慢等等的烦恼。如果你懒惰不去观察它,于是你就看见了玫瑰花,你开始分辨它的性质,越看越清楚,你觉得说:“哦,很好,这朵玫瑰花很美,颜色很鲜艳,气味很清香”,等等,于是你对它生起贪爱,烦恼也就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用正念来观察它,所以烦恼随着生起来。当你能够正念观察它,你不会因为它而生起贪爱、愤怒、愚痴、骄慢等等烦恼。因为正念的作用,你的心就不会去详细分别玫瑰花的种种性质,你只看到一样东西,如此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念头。于是在此刻你不会生起任何烦恼,你也就是从可能生起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这表示你的正念破坏了某些部分的贪瞋痴慢疑烦恼。然而在你的心中仍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烦恼,等待你去灭除。大家可以了解吗?这就是说借着正念的修行法,能够部分的去除烦恼。

对于大多数学佛的人而言,如果他们不实地的来修行,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部分去除烦恼,因此有些学者就将巴利文中的这个词错误的翻译成“瞬间去除”,这是不对的,应该是“部分”的去除,而不是“瞬间”的去除,这是在经论注解上有争议的地方。

第二种形式的去除是暂时的去除。这个意思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当你修行当中,你的心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心很少分散向外跑,偶尔心跑掉打妄想的时候,你很快就能觉察到,提起正念观察妄想,于是妄想消失了,你的心又回来观察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内观觉悟力就还不够锐利,你仍然无法了悟身心的真相。但是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很专注在观察目标,这时候你的心就从烦恼当中暂时清净出来,没有任何烦恼能够生起来,因为你的心完全专注在观察目标。但是这时候假如有其他修行者开门、关门不小心“梆”一声碰出声响,这个声响就打搅了你的定力。你的定力破散,然后烦恼就来了。这表示当你的心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的时候,你得到暂时的清净,然后当你专注的定力破散掉,烦恼又起来。因此这只是暂时的去除烦恼,暂时的清净。

事实上清净烦恼的形式总共有五种,在这里我只选出三种来讲解,以便大家能够很容易来了解。

第三种形式是完全去除,彻底地灭除一切烦恼,得到完全清净,这是唯有证悟道智的人才能够完全去除一切烦恼。总共有四种道智,一层比一层高,这里所说的道智也就是开悟,证悟的意思。在佛法当中有四个阶段的证悟,第一个阶段是须陀洹道智,第二阶段是斯陀含道智,第三是阿那含道智,第四是阿罗汉道智。须陀洹翻译作入流,这个流意思就是指八圣道分,“入”的意思是说“进入了,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证悟;第二斯陀含翻译作一来,意思就是说证到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在人间过世之后,会生到高层的天界去,生到梵天。然后他会再投生到人间一次,只有一次,在这一次投生欲界之后,他就会证悟到三果乃至四果,完全灭除烦恼。第三个阶段阿那含,意思是不来。他们证到三果之后,死后就生到高层的梵天,不会再回到欲界人天来,所以叫作不来。第四个阶段叫阿罗汉,意思是他们完全灭除一切烦恼,所以他值得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一切的烦恼在这第四个阶段当中完全去除,换句话说在这第四个阶段完全破坏烦恼。然而第一阶段的证悟能完全去除某些烦恼,第二阶段又完全去除一些烦恼,第三阶段又再去除一些烦恼,第四阶段完全去除所有的烦恼。

第一阶段的初果他去除了萨迦耶见,我见以及疑,在他心中完全没有“人、我、众生”的错误概念,他对佛法僧三宝也完全没有疑惑,这种去除叫完全去除。我们说了三种形式的去除烦恼,大家想得到哪一种呢?想得到完全去除,那么大家必须留下来住一年,继续精进修行,完全不浪费时间。在缅甸我们修行中心的修行者,从早上三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觉,中间没有间断的精进修行。如果你也能精进修行不浪费时间,你必然能在三个月当中达到完全清净。假如你不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你就必须来试着精进修行三个月,你会知道结果。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进自己最大努力精进修行,都能达到完全清净,灭除一切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讲:修行内观的七种利益  四果



昨天讲解到修行内观七种利益当中的第一种:能够清净众生。昨天也介绍了去除烦恼或者说清净烦恼的三种形式,是哪三种呢?第一是部分去除或者说部分清净,第二是暂时去除,第三是完全去除。借着证悟四种道智,修行者能够完全去除烦恼,完全清净烦恼。这四阶段的证悟能够完全去除烦恼。第一阶段的证悟是初果,须陀洹。须陀洹翻译作入流,这里的流是指八圣道分,初果的圣人进入八圣道分之流。一旦他进入八圣道分,他就体验到涅槃。同样道理,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也都体验到苦的止息,涅槃。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灭除了两项烦恼,也就是萨迦耶见或者说我见以及怀疑。萨迦耶见就是认为有真实的“人、我、众生”这种错误的见解。修行内观的过程当中,必须经历到第十三内观智慧,观察一切身心无常、苦、无我越来越深入,然后才进入圣人的果位。意思就是说,成就初果的道智。例如当你观察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定力越来越深,观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心。如果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你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疼痛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受。这时候你发现疼痛不在你身体上,疼痛是与你分开的。有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这种感受以及观察疼痛的心,这时你不会将疼痛认定是“你”,是“我”,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众生”。事实上那时候你并不感觉到痛,你所知道的只有痛的感觉以及观察的心,没有任何“人、我、众生”。有“人、我、众生”这种萨迦耶见的错误观念,在你达到初果须陀洹的时候,就被完全灭除掉。当疼痛仍然存在,你的观察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观察疼痛。你发现在疼痛的中心有一些感受,有时候是一波一波的热或者一波一波的冷,然后疼痛渐渐消失,这时候你会认为疼痛是恒常不变的吗?不会。疼痛是生灭的,无常的。当你感觉疼痛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你会认定它是一种快乐吗?不会的。你发现它是苦的感受,但是这种苦的了悟并不是很深的一种了悟。另一种苦叫作行苦,就是受到身心现象剎那剎那生灭变化这种压迫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行苦是更深的一种了悟,而这也是修行者必须要了悟的。当你观察到身心现象都是迅速的在生起,消灭;生起,消灭,你发现身心都一直被剎那生灭所压迫;你观察到一波的疼痛生起来,然后消失掉;接着下一波的疼痛又再生起来,然后又消失掉;接着又有下一波疼痛生起,消失。有些人所经历到的疼痛,是一层接着一层生起消失,生起消失,这表示疼痛是无常,是苦。你不会认为疼痛是一个“人”,一个“我”,或者是一个“众生”,因为它是不断在生灭当中,是无常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众生”,或者灵魂,是无我的。

当你修行内观,能够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就能去除这种“人、我、众生”的错误观念。然后如果你进一步证到了初果,你就能完全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在这里,为什么初果的圣人能够完全灭除 “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呢?因为它能够了悟到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然后,为什么他能有那样的了悟呢?你说因为定力够深,心从烦恼中清净出来,是的。然后为什么心能从烦恼中清净出来呢?你说因为有正念在修行。然后为什么正念能够清净烦恼呢?哦,因为这就是正念修行法的特质。你在哪里能够找到这种修行方法呢?你能够在《念住经》当中发现这种修行法,或者说在佛陀的教义、教导当中发现,那么这是正路还是错路呢?是正路。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使修行者迈向圣道,达到初果乃至四果的证悟。你相信佛陀的教导吗?相信。相信佛陀他本人吗?你既然相信佛陀的教导,你应该是相信佛陀本人。你相信佛陀的圣众弟子吗?这些遵行佛陀教导而证悟到圣道、圣果、涅槃的弟子,就是僧。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完全相信佛法僧三宝,因为他已经完全灭除了怀疑这一种烦恼,初果须陀洹的道智将疑惑灭除掉。

因为我要讲到清净疑惑这一项烦恼,所以我刚才才故意问大家很多问题,在问题当中相信大家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初果须陀洹破坏了萨迦耶见或者说我见以及怀疑这两项烦恼。然后因为你相信佛法僧三宝,而且你回忆到在禅修当中所了悟的经验,这时候你还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吗?没有。不过,当你没有回忆所了悟的经验时,你可能仍然还有模糊的“人、我、众生”这种观念。烦恼之所以生起,乃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观念才生起,当你还有“人、我、众生”的观念,这个“人”,这个“我”就有欲望,想当总理,想发财,要当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这个“我”想要英俊美丽,这些欲望都是因为有“人、我、众生”才生起。当你了悟一切身心现象只是不断生灭的自然过程,你还会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吗?没有。在了悟的那一个时刻当中是没有这些错误观念的,但是当你在没有回忆禅修当中了悟的境界,你可能还有模糊的“人、我、众生”这些惯用的名词。名词对于我们要了解目标以及人际之间互相沟通是必要的,但是名词只是一种概念,不是实质的东西。譬如我们说到佛陀,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证道,说法度众生,我们称他为佛陀,佛陀是一个名字,佛陀这个名字是有实质的还是一种概念呢?是一种概念。如果是实质的东西,除了涅槃之外,一切实质的东西都是生灭变化,都是无常的。

根据佛教的哲学,我们将实质的东西分成四种:第一种是身体现象或者说物质现象。第二是单纯的心意作用。第三是附属的心理作用。这些附属的心理作用会和心意同时生起,比如说贪爱这是一种附属的心理作用。当你的心意认知一项可爱的对象,这时候就有一种心理作用认知对象,知道它是可爱的,你感觉到它是可爱的,你就开始执著它,于是贪爱生起来了。因为这些附属心理作用与心意同时生起,所以将它们叫作附属心理作用或者说心所。总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接着说到第四种实质是涅槃。这四种实质当中,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种都是无常的。物质现象,心意以及心所都是无常,因为它们生起之后就会消失掉,为什么它们会生起消失呢?因为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有原因造成它们生灭,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都是依靠条件而生起的,是条件下的产物。

然后说如果它们生起,它们应该永远存在,但是它们能不能永远存在呢?不能。为什么呢?为什么它们生起之后不能永远存在呢?很简单,因为它们有生起所以它们必然会消失,有生必有灭。如果它们不生起,它们就不会消失。好像说如果你不出生,你就不会死亡,因为你出生,所以你必然会死亡。一切生起的事物必然会消失,这是实质的自然现象。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种实质都是无常。

然后我们讲到名字,名字有生起吗?譬如说佛陀这个名字,佛陀这个名字有生起吗?如果世间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佛陀这个名字。假设说名字有生起,名字会消失吗?佛陀本身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在世间,说法度众生之后,佛陀入涅槃。入涅槃之后,佛陀就在这个世间消失了,然而佛陀这个名字会消失吗?如果佛陀这个名字会消失,现在你就无法说佛陀这个名字。因此名字是不会消失的,即使佛陀本身已经消失,但是佛陀这个名字并不会消失。那么名字是概念还是实质呢?是概念,只要大家想到佛陀这个名字,它就存在。如果你死了,你的心就没有佛陀这个名字,只要你还活着,你的心一想到佛陀这个名字,因为你的心造出佛陀这个名字,所以你就有它。因此名字是一种概念,除了涅槃之外,一切的实质都有生起,有消失,而概念则是不会消失的,这是实质与概念之间的差别。

当你回忆到禅修时所了悟的境界,内心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你就不会生起烦恼。即使在你不回忆到禅修当中悟境的时候,你会有模糊的“人、我、众生”的观念,然而你已经没有强烈的烦恼,也许你还会有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但是这些烦恼已经不强烈。在第一阶段的证悟初果须陀洹,并没有灭除贪爱,所以当你证到初果须陀洹,你仍然有贪爱,但是这种贪爱的力量不强;你还有欲望,但是你的欲望不强。譬如说你有欲望想得到别人的东西,但是你会因为这个欲望而去偷盗吗?不会的,因为你的欲望强度弱,还不到能够使得你会去偷窃的程度,也不到使得你会去杀人的程度。当一个人欲望很强烈,他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杀害财物的主人。但是证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虽然还有欲望,但是欲望不强,不会为了欲望而去杀害物主。因为你的烦恼力量弱,所以你能够戒除杀生,戒除偷盗,戒除邪淫,戒除妄语,戒除饮酒等一切毒品。当你能够戒除这些错误的言语及行为,你没有这些恶业。所以经论上说,证到初果的人,不会堕落到四种恶道,也就是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因为它能够持守五戒,不造重大的恶业。所以他不会堕落四种恶道,只会生到人道和天堂。接着讲到第二阶段的证悟,是二果斯陀含,翻译作一来。二果斯陀含的圣人灭除了粗重的贪爱和瞋怒,虽然粗重的贪瞋烦恼已经灭除,但是还有微细的贪瞋烦恼存在。二果的圣人,贪爱和瞋怒越来越淡薄,但是因为他还没能完全灭除瞋怒,所以有时候他也会生气,譬如说遭受他人侮辱或者遭遇不愉快的事情。但是这种生气的心是很轻微的,有时候甚至他自己甚至不知道那是生气,因为二果的圣人已经灭除了粗重的贪瞋烦恼。第三阶段的证悟是三果,阿那含,他灭除了一切感官的贪爱以及一切的瞋怒,一点也没有剩余。阿那含翻译作不来,他完全没有感官的贪爱,他不会贪爱好看的东西、好听的声音、清香的气味、可口的滋味,等等。而且他一点也不会生气,即使他遭遇别人侮辱,他的心一直是平静、安详、快乐的。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年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富翁,名叫Vissaka,他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有一天他和朋友来拜见佛陀,听佛陀说四谛法。佛陀讲到道谛的时候,解说得非常详细,道谛八圣道分是达到灭苦境界的道路,佛陀详细解说如何正念观察身心,如何证悟道果涅槃。这位年轻富翁在听法之时一面就正念观察自己身心现象,以及听法的心与听法的感受,当佛陀说完之后,年轻富翁就证到了三果。他完全没有一切感官的贪爱,也没有瞋恨,意思就是说他没有一切所爱,既不爱无生命的财物,也不爱有生命的人。他回到家,他美丽的妻子就像往常一样过来牵他的手,但是Vissaka非常温和轻柔的将他妻子的手推开,然后他妻子再一次伸出手来握他的手,他就再一次非常温和地推开他妻子的手。他的妻子非常讶异他的举动,但是她并没有发问,只是静静的望着他。她发现他的脸润泽发光,非常平静安祥,他的妻子内心判断必然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在他丈夫身上。她是很聪明的女子,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然后他们进入屋内,妻子端上为丈夫准备的晚餐,但是Vissaka并没有吃,因为证悟到三果的圣人没有一切感官的欲望,所以没有饮食的欲望,因此他们自然是过午不食的。Vissaka没有进食,于是他的妻子愈感觉到疑惑。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讲:修行内观的七种利益  四果(续)



昨天解释了四种道智,如何能够完全去除烦恼,清净烦恼。

今天必须继续讲些什么呢?啊,故事,大家还记得很清楚讲到哪里了吗?讲到Vissaka 的妻子感到很迷惑。于是在晚餐之后,她就问她的丈夫:“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你,请你告诉我,我会改进;或者你在外头另外有所爱的女人呢?”这时候年轻的富翁Vissaka就必须向自己的妻子解释自己的证悟,否则他的妻子会非常的不安。

所以Vissaka向他的妻子解释说,他自己如何听佛陀说法证悟到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这个经过。他的妻子名字叫Damadina,他就跟他的妻子说:“Damadina,我到佛陀那边听闻佛陀说法,我照着佛陀所教导的方法观察自己一切身心现象,于是我证悟到神圣的佛法,成就了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因此我去除了一切感官的娱乐,一切感官的娱乐已经被我所证悟的阿那含道智,全部破坏掉。因此我不会再爱著一切的财物,乃至对你我也不再爱著”。假如Damadina 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听了丈夫这番话,她可能会感觉很厌烦,但是Damadina是一为很有智慧的女子,而且具备证悟佛法的慧根。只要她有机会修行佛法,她也能证悟到佛陀所说的这些果位。于是Damadina问丈夫Vissaka说:“我也想证悟到你所证悟的佛法,如果女人来修行,是否也能够证悟你所证悟的佛法呢?”Vissaka回答说,“任何人不论他/她是什么性别,什么年龄,什么种族,什么身份,只要他(她)按照佛陀的教导,老实精进的修行,都能够证悟到佛法,也就是证悟到正道的智慧。”他的妻子Damadina听了非常高兴,所以就要求丈夫说:“请允许我出家作比丘尼,请送我到佛陀的比丘尼道场剃度受戒”。大家想,Vissaka听到妻子这项要求会有什么反应呢?他对妻子这项请求感觉到很高兴,他告诉妻子说:“明天我就去请求国王的同意,然后送你到佛陀那边出家。”

第二天早晨Vissaka就来拜见国王,请求国王允许自己的妻子出家。这位国王也是已经证悟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听了非常高兴,他回答Vissaka 说,“很好,Vissaka,请将你的妻子带到佛陀的道场去出家作比丘尼吧。”于是Vissaka 送妻子到佛陀所住持的竹林精舍,佛陀就命令比丘尼僧团为她剃发受戒。Damadina受戒成为比丘尼之后,就到远离王舍城的一个森林道场修行。他的丈夫Vissaka也就很高兴,很平静的回到家里去。

可是过了不了几天,Damadina回到佛陀的竹林精舍来。Vissaka听到 Damadina回到王舍城来的消息,就前来求见Damadina比丘尼,想问她为什么离开修行的森林道场,回到王舍城来。他内心认为,Damadina 之所以回来可能是因为受不了森林道场中清苦的修行生活,因为她已经过惯了舒服享受的生活。在森林道场中,食物很简单,有时候乃至食物不足;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有时候可能无法入睡。而且她必须像其他修行人一样修行到半夜,相当辛苦。因此Vissaka 对他以前的妻子Damadina 的回来,感到很失望,他想知道Damadina 比丘尼回来的原因。

于是他见到Damadina 比丘尼之后,就问她几个佛法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Damadina,什么是佛陀所开示的萨迦耶?”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具受这句话是印度当时对平辈或者晚辈的称呼。Damadina比丘尼对她以前的丈夫Vissaka 说话的时候用“具受”这句称呼,她说:“具受Vissaka,五取蕴就是萨迦耶。”Vissaka 很满意Damadina 比丘尼的回答,因为他已经很清楚了解佛法的精髓,知道这项回答是很正确的。

接着Vissaka问第二个问题:“Damadina,什么是萨迦耶的因?”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所谓萨迦耶是绝对的真实的意思,也就是名色或者说身心现象。所以什么是萨迦耶的因,意思就是什么是名色,也就是身心现象的原因。Damadina比丘尼立刻回答说:“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Vissaka对这个回答也是非常满意,因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回答:一切身心现象,一切痛苦都是因为贪爱执著而产生的。所以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

然后Vissaka问了第三个问题:“Damadina,什么是萨迦耶的止息?”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萨迦耶的止息就是完全灭除贪爱执著。当完全灭除贪爱执著之后,萨迦耶也就不能久存。”萨迦耶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当你灭除贪爱执著,证到涅槃,这时候萨迦耶就不再生起,身心现象不再生起。这个回答也令 Vissaka非常满意。

然后Vissaka再问第四个问题:“Damadina,你如何破坏萨迦耶呢?”意思就是用什么方法才能破坏萨迦耶。Damadina 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有一条路能够破坏萨迦耶,那就是八圣道分;如果你完全修行八圣道分,一切萨迦耶就不再生起。所以八圣道分能够引导你达到一切萨迦耶熄灭的境界。”

Vissaka问了四个问题,Damadina比丘尼都非常充分非常正确的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于是Vissaka 判断说,Damadina 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子,她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果。Damadina所证到的阿罗汉,是第四个阶段的证悟。而Vissaka所证到的阿那含,只是第三个阶段的证悟。Damadina 的证悟超过Vissaka 的证悟,因此她称呼Vissaka 说:“具受Vissaka。”

这是妻子所证悟的境界高过丈夫所证悟的境界。也许在这期禅修当中的情况也是这样子,女众超过男众。不过大家在佛法的证悟境界如何还不知道,但是至少在数目上来说,女众确实是多过男众。

接着Vissaka 问到Damadina:“我很满意你对我四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再问你一个问题”。Damadina比丘尼默然,表示同意接受他的问题。于是Vissaka 再问:“Damadina,什么是萨迦耶见?”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认为名色是‘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就是萨迦耶见。因为不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将身心现象误认为是‘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也就是萨迦耶见。”Vissaka 非常满意Damadina 比丘尼所有的回答,他确定Damadina 已经证到阿罗汉果,已经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完全清净的境界。于是Vissaka很满意的回到家里去。

所以在这一段禅修期间的修行者回家之后,应该教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修行内观,以便他们能够证到阿罗汉的境界。这样子好吗?太好了!

我之所以要说明这些,就是要解释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已经完全去除了感官的娱乐与瞋怒心。然后第四阶段的证悟阿罗汉,灭除了什么烦恼呢?就是在阿那含阶段还没有灭除的所有烦恼,到阿罗汉阶段都完全灭除了。所以当你证悟到阿罗汉之后,你完全没有烦恼,一切烦恼都清净。Damadina比丘尼完全灭除一切烦恼,所以她过着解脱自在,平静安乐的生活。而 Vissaka他证到阿那含果,还有一个阶段必须证悟。在第三阶段的阿那含这个证悟,他能去除一切感官的欲望以及瞋恨,但是他仍然还有四禅八定这些禅定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禅八定包括四种色界定和四种无色界定。色界定也就是借着物质现象及心理现象而生起的禅定,无色界定是单纯借着心理现象生起的禅定。因为阿那含的圣人还有达到这些禅定的微细欲望,而这些微细的贪爱到阿罗汉的阶段就完全灭除掉。并且阿罗汉也灭除了其余的一切烦恼,像掉举、散乱、傲慢、无明等等。

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就是杀除一切的敌人。他也杀,这种杀好吗?好,为什么呢?当他还没杀掉他的敌人,他是被染污的;当他杀掉敌人之后,他就清净了。所以是好的。他的敌人是谁呢?是烦恼。所以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灭除一切烦恼贼。然后阿罗汉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应供:他值得受到一切众生的恭敬供养,因为他完全没有一切烦恼,他完全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为什么他能得到清净呢?很容易。因为他修行了正念的修行法,所以他能够从烦恼中清净出来。这就是佛陀之所以说,修行内观的利益当中第一项就是能清净众生,令众生从烦恼中清净出来。现在大家也在修行内观,大家杀掉了多少烦恼呢?哦,你会说我们可能会被烦恼杀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修行,是不是呢?

接着讲到修行内观的第二项利益,是超越忧愁、遗憾;第三项利益是超越悲痛。当你修行内观,如果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修行,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能用在修行上,你的心能够深深专注观察目标,偶尔你可能会回想到过去生活中的失败、遗憾,你可能会感觉忧愁、遗憾,但是因为你的定力够深,你一感觉忧愁、遗憾,你就立刻提高警觉,正念观察这些情绪。观察“忧愁,忧愁,忧愁”,或者“遗憾,遗憾,遗憾”。因为你的定力够深,所以这些忧愁遗憾的情绪渐渐变弱乃至消失,你的心再回来观察修行目标,定力继续加深,你感觉到非常平静、安详、自在。忧愁,遗憾不能干扰你,为什么呢?因为你所修的是正念的修行法,大家多少都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吧?因此,你是不是相信佛陀所开示的修行内观第二项利益:能够超越忧愁、遗憾呢?是的。因为你亲自经验到这种利益,所以你应该很有勇气的回答,而不是不情愿地回答。

然而这只是部分的去除忧愁、遗憾,还不是完全去除。即使在你定力够深,你能够超越忧愁、遗憾,然而一旦禅修结束,你离开这里,万一忧愁、遗憾来的时候,你还能超越它们吗?如果你能够提起正念来观察这些忧愁、遗憾,你是能够超越它们的。即使你不在禅修当中,你仍然能够超越忧愁、遗憾。你们相信我的话吗?如果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应该去试验看看。内观修行法并不是只限于禅修期中才要修,你必须将它运用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是非常有帮助,非常有利益的。假如内观修行法只在禅修期中对你有帮助,有利益,那么大家不值得来参加,大家应该回家去。所以大家应该将正念的修行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一些不愉快的情绪生起来,令你感到忧愁苦恼的时候。当忧愁、遗憾生起的时候,你必须记得观察它们。必须持续的观察“忧愁,忧愁,忧愁”或者“遗憾,遗憾,遗憾”,一直到它们消失为止。这就是佛陀之所以说,修行内观的第二项利益是能够超越忧愁、遗憾。

然后在《念住经》的注解上讲到一则故事。嗯,时间快到了,大家想听这个故事吗?是的,讲不完的部分可以明天继续讲。

这个故事是这么说:在第二层天忉利天上,有一个天子名字叫Subiyama。他有很多太太,有多少太太呢?大家猜猜看,一百,两百,五百?在注解上说,他有一千位太太:五百位在左边,五百位在右边。忉利天有一座非常大、非常美丽的花园叫作“无忧园”。所有忉利天的天人都常常到无忧园去游玩,享受那边的风光。Subiyama 天子也带着他一千位太太到无忧园去游玩。在这里你必须考虑到你只有一位太太,你已经要受这个太太她的气,她的吵闹、妨碍、干扰,你必须为她担忧,有时你必须为她难过。而现在这位天子他有一千位太太,他怎么能令这一千位太太很好相处呢?我不知道,你们可能知道。

然后说到在无忧花园里他们享受了种种快乐。可是到了隔天清晨,他的五百位太太寿命尽了,倒在花丛当中死了,全部五百位都死100了。天上的天人他们死了之后不会有尸体留下来,他们全部身体都消失,因此别的天人不能再见到他们。Subiyama 天子不知道他的五百位太太已经死了,而且死后投生到地狱去,受到很大的痛苦。当他准备要回家时,他就点名,看看他的众太太是不是到齐。他就算一二三四五,……一直算下去。然后他发现,啊,少了五百位。他找遍了整个无忧园都找不到她们;他看遍了所有天界,也不能发现她们;然后他向下看,找遍了人间也没有发现他的太太;他更往下看,看到了地狱。“啊哈”,他发现他的五百位太太堕落在地狱当中,受到极大的痛苦。这时候他吓坏了,为他这五百位太太感觉到忧愁、难过。然后他观察自己还剩下多少寿命能够活在忉利天上,结果他发现七天之后他的寿命就尽了。于是他非常担忧自己死亡的来临,他受到忧愁、难过等等苦恼的压迫。他要如何超越这些忧愁、苦恼呢?你说借着正念修行法,是的,大家当然知道。但是他不知道,因为他享受太多的感官娱乐。他这时感觉到忧愁、悲伤、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他,他落入苦恼的深渊。于是有一位太太提醒他说:“我们忉利天有天王,你应该去请教天王解决的办法。”于是Subiyama天子来请教天王:如何才能够解除他现在的忧愁苦恼。忉利天天王名字叫释提桓因,他告诉Subiyama:“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你解除你的苦恼,但是我能给你建议的是:你应该到人间去。因为佛陀出现在人间,你应该去请教佛陀解决的办法。”

怎么去呢?他应该单独去,还是带着五百位太太一齐去呢?如果他带着五百位太太一齐去,他能不能超越忧愁苦恼呢?他必须担心她们的安危,他将没有希望超越忧愁苦恼。

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讲。最后愿大家都能够借着内观修行法,超越一切忧愁、遗憾,达到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讲:修行内观的七种利益(续)



今天继续讲到修行内观的第二个利益,是能够超越忧愁、难过。

昨天讲到哪里了呢?故事。什么故事呢?哦,就是失去五百位太太这位天子Subiyama的故事。他到哪里去呢?去见佛,向佛请问:他如何才能解除忧愁、苦恼。他请问佛说,“大德,我现在感到极端的忧愁苦恼,因为我的五百位太太死了,堕落在地狱当中,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为她们感到忧愁难过,因为我爱她们。而且当我观察自己的寿命,发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就要死亡,而且也同样会堕入地狱受极大的痛苦。因此,我受到这些忧愁苦恼的打击。请大德帮助我,令我脱离这些苦恼。”

佛陀就如此的开示他:如果不修行七觉支,不遵守戒律,不关闭六根的门,不证到完全灭除烦恼的涅槃,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这是佛陀给Subiyama 天子的忠告。佛陀为Subiyama 解释了这首偈子内中的含意。于是Subiyama天子了解到如何来修行。

这里讲到的“七觉支”,又翻译作七菩提分。大家知道怎么样来修行七觉支吗?不知道。然后大家知道如何来遵守戒律吗?知道。也就是奉持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唱伎、也不用香花缦来装饰自己,然后是不坐卧高广大床。如果你能够遵守八戒,你的言语和行为就变得清净,就有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接着是关闭六根的门,“六根”也就是六种感官。你怎么样关闭六种感官的门呢?就是要用正念观察:在眼睛看见外物,耳朵听见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身体接触到一切的物体,以及心里面意念到任何的事情,都要来观察这个“看”,这个“听、闻、尝、触”,还有“想”。如此就能够关闭六种感官的门,烦恼不会生起来。

七觉支或者七菩提分是哪些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当中的一种,如果不修行七觉支,你就不能开悟正道,不能达到圣道、圣果和涅槃。七觉支当中第一项是念觉支,也就是正念。如果你能够密切的注意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你就是有正念,你就是在修行七觉支当中的第一觉支,叫作念觉支。

第二项叫作择法觉支,这里的法就包括身体现象、心理现象以及涅槃。择法的意思就是要拣择身心和涅槃这些法,所以能够了悟这些法的真实本质。事实上,这个择法觉支并不是用聪明才智去思维分析这些法。而是当你的正念强而且持续,定力加深,这个觉支也就是内观的智慧,就与定力同时生起来,能够透视到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观察到身心现象的实相,了悟到身心是无常、苦、无我。这个择法觉支它本身就具有洞察透视身心真相的能力,不需要再用脑筋去思维分析。这种洞察了悟的能力,叫作择法觉支。

第三项是精进觉支。如果你具有持续稳定的精进,你必然能够保持持续不间断的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于是你的定力加深,内观力变得锐利,能够透视身心的真实本质。所以,精进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

第四项是喜觉支。这种喜是一种非常微妙的、非常细柔的喜悦。当修行者的精进持续稳定,定力越来越深,修行者的心非常平静、安宁。进一步,修行者就感受到微妙的喜悦,全身沐浴在微妙的快乐当中。有时候你会起鸡皮疙瘩,这种喜悦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大家有这种经验吗?有。你必须小心,这是修行者的好的敌人,它很可爱很好,但是它是你的敌人,因为修行者很容易贪爱执著这种喜悦的境界。当修行者的定力渐深,精进的力量也持续稳定,你很轻易的就能够观察一切身心现象,而且你感觉非常的舒适,非常安稳,丝毫不用费力你就能够很清楚的观察一切修行目标。这时候你感觉非常平静、安宁,进一步你感觉很微妙的喜悦、快乐。在注解上讲到有五种喜悦:其中一种是很强烈的喜悦,它能够将修行者从座位上举起来浮在空中。有时候修行者得到这种喜悦的时候,感觉自己被某种力量举起来离开座位,离开四吋或六吋,有时候乃至离开一呎那么高。在缅甸有蚊子,但是蚊子不是很多,不像澳洲的苍蝇那么多。因为有蚊子,所以晚上静坐的时候需要用蚊帐。当修行者坐在蚊帐当中打坐,有些修行者他的身体浮起来,浮到头碰到蚊帐的顶端,这时候他也许会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种经验。在注解上也有两三则故事讲到这种喜悦,能将修行者举起来的喜悦。但是我并不打算来讲,因为我们旧的这一则故事还没有讲完。我们正在讲佛陀给Subiyama天子忠告的这个故事。

第五项是除觉支。除觉支就是一种宁静、平静的状况。在你感觉喜悦之前,你会先感到宁静。在你感到宁静之前,你的定力先加深。当你的定力加深,你毫不费力地轻易的就能够专注观察目标。然后你的心变得非常的宁静,之后喜悦才生起来,所以这种宁静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

第六是定觉支。定力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大家已经相当了解这一项,所以也就不多加解释。

第七项是舍觉支。舍,这是一种平等稳定的状况。当你感受到喜悦的时候,你观察“喜悦,喜悦,喜悦”,渐渐的喜悦平静稳定下来。你不会贪爱喜悦,不会认为它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因为你正念观察它。这时候你的心不往外跑,你的定力并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浅。定力达到平衡稳定,你的心既不感觉到痛苦,也不感觉到快乐。你的心是在痛苦和快乐的中间,这时候的心叫作舍。这种舍觉支,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种。

因此七觉支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如此解释之后,大家知道如何来修行七觉支吗?就是正念。正念就包括一切的佛法。当你能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你就是在修行七觉支。当你达到第四层内观智慧的阶段,你特别会感受到这七觉支的作用。但是前面讲过,你必须要特别小心这七觉支,因为你很容易执著它。你一执著它,你就不再求进步。有些修行者甚至以为这些境界就是涅槃,他感觉非常的平静、安宁、快乐,他以为已经达成目标了,于是他不再修行求进步。事实上总共有十三层内观智能,他们只达到其中的第四层观智,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是他们以为已经达到涅槃,就不知道要再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碰到了好的敌人,令他生起执著,这种情况叫作堕落。当你执著这些好的境界、好的经验,这时候你的内观停留在那里不再进步。

在我们这期禅修当中,有一位修行者修到某一种深度的定力,他很轻易的就能够观察修行的目标,他感觉到非常平静、安宁。有时候他感觉到自己变得一无所知,既没有自我的感觉,也没有身体的存在,但是他感觉平静、安祥、快乐。他来跟我面谈小参的时候,说到他有如此如此的经验,修的非常的好,他认为他已经成就了,所以他要告辞回家去。不过,现在他还在这里继续修行,因为我向他解释说:这只是好的开始,所以你必须继续修行。

在这里佛陀讲到,如果不修行七觉支,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然后佛陀说到,如果不关闭六根的门,没有任何人能够达到永恒的安乐。如果你想达到永恒的安乐,也就是涅槃,你必须关闭六种感官的门。当你看到外物的时候,你必须观察“看到,看到,看到”;当你听见声音的时候,你必须观察“听见,听见,听见”;当你闻到任何气味,你必须观察“闻到,闻到,闻到”;当你的舌头尝到任何的滋味,你必须观察“尝到,尝到,尝到”;当你的身体接触到任何物体的表面,你必须观察“接触,接触,接触”;当你的心起任何的念头,想任何的事情,你必须观察“想到,想到,想到”。如此,藉着正念观察一切在六根接触六尘这时候所起的六识,你能够来关闭六根的门。如果你不观察在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六识的作用,你能不能关闭六根的门呢?不能。烦恼很容易就能侵入你的心。

佛陀开示说,当你看见外在物体时,你的心必须只知道什么被你看见了,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你必须观察看的心。当你观察看的心,你的心就不会去判断所看的东西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所以你的心只知道什么被你看到,如此而已。不会进一步去分别好坏,美丑,如此你就关闭了六根的门。然后佛陀接着说,如果不达到灭除一切烦恼的涅槃,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这里,佛陀首先教导Subiyama 借着正念修行法来修行七觉支,然后又教导Subiyama 借着正念修行法来关闭六根的门。如果他能够完全关闭六根的门,这样他将不会有一切烦恼,因为他已经能够证到了四果,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证到了灭苦的涅槃,他能够享有永恒的安乐。

佛陀开示完之后,Subiyama 思维佛法,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尤其是内心的忧愁、难过。在很短时间之内,他就观察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他经历一层又一层的内观智慧,经过十三层的内观智慧,更进一步他证悟到初果须陀洹的圣道智慧,成就了初果须陀洹,进入圣人之流。因为初果须陀洹灭除了萨迦耶见“我见”,没有一切人、我、众生的执著,而且对佛、法、僧三宝具足不坏的信心。因为他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执著,所以他没有“我”,也没有太太。因为一切都是身心自然现象不断生灭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众生”,哪里有太太呢?这时候他还会不会为他的太太而忧愁难过呢?不会。这时候忧愁、难过已经完全拔除。这是修行内观的第二项利益。

然后修行内观第三项利益,是能够超越悲痛。当你的亲戚、好友死亡,你为他们感觉悲痛,这种悲痛能借着内观修行法而超越。在注解上讲到一则故事:有一个女人家中遭遇灾难,父母亲、兄长、丈夫以及两个儿子在同一天都死亡了。这个女人受到如此惨重的打击,内心悲痛到了极点,造成她失去神智而发疯。她胡言乱语,整天到处闲逛。有一天,她闲逛经过佛陀的精舍,看到很多人在听佛陀说法,她就走过来,不是为了要听法,而是因为看到很多人聚集在这里。佛陀看见她,就对她说:某某人你要小心谨慎。当这个女人听到佛陀悦耳柔和的声音,她恢复了神智,于是她找到一个地方坐下来听佛说法。佛陀就针对这个备受忧愁悲伤打击的女人而说法。佛陀说法完毕之后,这个女人证到了初果须陀洹,因为她很快的经历了十三层的内观智慧,于是她不再有忧愁悲痛。然后她请求佛陀允许她出家作比丘尼。出家之后她继续精进修行,进一步断尽一切烦恼,证到了四果阿罗汉。如此,内观修行法能够超越悲痛。

第四项利益是能够超越身体的痛苦,第五项利益是能够超越心理的痛苦。当你感觉不愉快、消沉、失望、沮丧、灰心等等心理压力之时,你能够观察它们,它们就渐渐消失,于是你超越了心理的痛苦。身体的痛苦也是一样,能够借着正念修行法而超越。大家都有自己的经验,有时候一些疾病也能够借着正念修行法而治愈,这也是超越身体的痛苦。

第六项利益是能够证到圣道智慧。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这四种圣道智慧,能够经由正念修行法而达到。正如前面所说的Subiyama天子以及发疯的女子那样子。现在大家都走在正道之上,而且走到了中途,如果大家继续向前走,必然能达到四种圣道智慧当中任何一种,大家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大家不要去期望它,只要正念观察它。如果你心中存着期待,期待会变成你的障碍。

第七项利益是证悟涅槃。

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能够正确了解修行内观的七项利益,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修行,都能达到灭苦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讲:大木寓言经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佛陀所开示的一部经,名字叫 Dalokantodamasuda,这是讲关于一段大木头譬喻的经,这是出在Sammudanigaya《杂阿含经》当中。在公元一九八二年,我曾经在英国伦敦讲过这一部经。之后,他们整理印成了一本书。当时我讲了一个半小时,现在如果我不看书,我可能会讲到两个小时。不过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现在就照着书上念,以便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将这一部经讲完。

有一天,佛陀坐在恒河边一颗大树下,有五百位比丘围绕着佛陀听佛陀说法。佛陀看见一段很大的木头,被恒河的水流带着向下流去,他就指着大木头对比丘说:“诸比丘,你们是否看见这一段大木头,被恒河水带着向下流去?”诸比丘回答说:“是的,佛陀,我们看见了。”然后佛陀继续说:“如果这段大木头不搁浅在此岸,它将流到大海;如果它不搁浅在对岸,它将流到大海;如果它不沉入水中,它将流入大海;如果这段大木头不搁浅在河中的沙洲,它将流入大海;如果这段大木头不被人所取,它将流入大海;如果这段大木头不被天人所取,它将流入大海;如果这段大木头不沉入漩涡之中,它将流入大海;如果这段大木头内部不腐烂,它将流入大海。”这里佛陀指出:如果没有这八项错误发生,这段大木头一定会流入大海。接着佛陀说:“为什么这段大木头会到达大海呢?因为河中的水流不断的流向大海,因此如果没有这八种错误情况发生,大木头必然会顺着水流流向大海。同样道理,诸比丘,你们一定能到达涅槃,假如你们没有这八项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正见不断的趋向涅槃。涅槃也就是离开一切痛苦的境界。然而诸比丘,这只是一个譬喻。”

接着有一位比丘就请问佛陀,希望佛陀解释这个譬喻。佛陀就加以详细解释。这里面佛陀所说的“此岸”,是指六根:六种感官的门,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心意。这里讲的“对岸”,是指外在的“六尘”,“六尘”境界,就是和六根相对的。也就是外在的色层,就是我们眼睛所看的对象:声音、气味以及我们舌头所尝的滋味,然后我们所接触的任何表面,以及我们内心所想的念头,内心所想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里“沉入水中”的意思,是指执著任何有生命的众生,或者任何没有生命的事物。这里讲到搁浅在河中的“沙洲”是指傲慢、贡高我慢。这里讲到“被人所取”,是指诸比丘他不如法,不正当的跟俗人混在一起,去忙着俗人的事情。这里讲被 “天人所取”是指修行者他来修德积善,来做好事,他的目的是为了生到天堂,或者生到梵天。这边讲到说“沉入漩涡之中”,是指沉溺在感官的娱乐,感官的享受。这边讲“腐烂”是指修行者不是真实有道德,但是假装出有道德的样子。虽然佛陀讲这部经他都称呼诸比丘,但是事实上是指一切修行佛法的人都包括在内,不管在家或者出家。任何修行人,只要没有这八种错误都能“达到大海”。“达到大海”的意思,就是他解脱了生死轮回,解脱了一切痛苦。

在某些经中,佛陀他将大海比喻作生死轮回这个苦海,但是某些经中佛陀将大海比喻作涅槃,也就是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在这一部经,佛陀是将大海比喻作涅槃。然后,佛陀所说的“近岸”是比喻作六根,“对岸”比喻作六尘。这里面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我首先必须先解释在佛学上“心”的意思。在佛法里面讲到心,它是非常快速在生灭,它停留非常短暂,甚至停留的时间比眨眼的时间还要短的很多。然后心它是有认知对象的作用,但是它这种作用不会停留到百万分之一秒,它是快速在生灭当中。我们的心能够认知对象,当我们看到外面的物体时,是心在看而不是眼睛在看,眼睛只是来帮助心让它能够看,藉助眼睛的帮助心能够看外界的东西。举例而言:当你看到一部名牌的进口轿车,这个轿车它是外界我们所看的对象,然后经由眼睛,心能够看到外面这部轿车。当你看到这部名牌进口轿车,你会感觉说这部轿车太好,太高贵了,如果我能够拥有一部,那该是多美好的事情,我将会觉得非常的快乐,于是你就贪爱这一部轿车。因为你看见了它,而且把它当作一部非常好的轿车,于是你对对它开始贪爱,你没有将它认定是一个物质现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这时候你就是耽搁在对岸,也就是这一部进口轿车,以及耽搁在此岸,就是你的眼睛。

因为你这种执著,这种贪爱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有外界的这一部轿车以及你的眼睛这两个因缘。眼睛是六根之一,六种感官之一。当眼睛接触外界的物质,见到外界的事物像轿车,它就会有一个看的心产生出来。但是这个心它不会只停留在看的阶段,它会继续分解,它会继续想:“是的,这一部是我的车子,是一部非常名贵,非常好的车,是一部新的轿车,我昨天买了它,花了很多的钱买了这部轿车。”如此,你开始执著在这一部名贵的轿车上。这表示你开始执著贪爱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它的颜色很好,形体很豪华、高贵,值很多钱,这时候你生起了贪爱。假设你将这部车子停在路边,有另外一个人他开车的时候不小心擦过你的车门,将你的车子划出一道痕迹,你会觉得非常生气。你生气是因为你的车子被划伤了,这代表你有贪爱、执著,以及有瞋愤心。贪和瞋会带来你快乐吗?不会的。它们只会带给你不快乐、痛苦;你之所以受苦,因为你耽搁在此岸以及对岸,也就是你执著外界所看见的物体:这一部轿车,以及你的眼睛。藉助你的眼睛的帮助,你才能看见外面的轿车。如此,你因为贪著,所以你到达不了大海,也就是没办法进入涅槃。

这个大木头它是比喻作我们的五蕴,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五蕴其实就是心理现象和身体现象的五种组合,五种集团。但是当你不这样子认定,不知道它只是单纯的身体现象、心理现象的集合,你不将它看作五蕴,你就只会误认为它是一个“人、我、众生”,于是你执著这五蕴,你就到达不了涅槃大海。如果你照真实的状况,将五蕴认知是五蕴,如此你不会误认为它是“人、我、众生”,你就能到达涅槃大海。你这部名贵的进口轿车,你如果能够了悟它只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自然过程,是一种色蕴,物质的组成,你就不会执著它。因此即使它被刮伤,你不会很难过、愤怒,因为你不将它认定是那么样有价值的东西,这时候你就没有耽搁在此岸和对岸。

然后接着讲到说“沉入水中”,也就是执著贪爱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也好,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如果有这种贪爱就到达不了大海。接着耽搁在河中的沙洲,是指傲慢、骄傲。如果你因为自己有钱而骄傲,或者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骄傲,这个骄傲会阻碍你修行进入涅槃的路。当你骄傲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因此你把你的身心现象认为是一个“人、我、众生”,是一个“你”,于是你生起很多很多的烦恼像贪瞋痴慢疑种种,于是你耽搁在河中的沙洲,没办法进入涅槃大海。

然后说到大木头被人所取,意思就是说,比丘他不做他本分内的工作。比丘本分的工作就是要研究经典,要实地修行佛法,然后要说法来度众生,然后要如法的来教导他的徒弟,让他走在正路上鼓励,他们修行,以便达到解脱。比丘不做这些本分的工作,他反而跟俗人混在一齐,常常交往俗人,这时候比丘就是被人所取,他没办法到达涅槃大海。因为他执著在这些俗人里面,他不如法的跟他们交往,然后他就会执著在这些世间事物里面,于是他没办法了悟身心的真相,没办法开悟到无常、苦、无我,于是他就没办法证入灭苦的涅槃。

然后说到大木头被天人所取,意思就是修行者来修善事,来修行,他的目的是为了要生天,生到天堂或者梵天。所谓天人他是一种很庄严,身上能放光的这样子的众生。所以当修行者他这样子发愿之后,因为他的善行还有他种种修为,他死后就会生到天上去,他就是被天人所取,因为他生到天界去了。生到天界之后,他会很爱著自己的身体,因为他身体长得非常美好、庄严,而且能放光,所以他就没办法到达涅槃大海,因为他还有执著。

接着说大木头沉入漩涡当中,这是指沉溺在感官的娱乐上。这种爱著也使你没办法到达大海,比如说当你贪著你所看见的东西,执著在你所听见的声音,或者你闻到的气味,或者你尝到的美味、滋味,或者你接触到细软的物体,或者你所想的念头,这样子修行者就没有办法进入大海——涅槃。

最后一个讲到大木头腐烂,意思就是指修行者本身并没有真实的道德,但是他假装做有道德,这样子内部的腐烂使得他没有办法证入到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说,假如没有这八项错误,你必然能够达到大海,因为你被河中的水流,这个中流而携带。河里这个中流也就是指八圣道分,借着修行八圣道分,你能够不耽搁在此岸和对岸,不沉入水中,不耽搁在河中的沙洲,不被天人所取,不被人类所取,不会沉入漩涡中,也不会腐烂,因此你必然能够达到涅槃大海。

这八圣道分可以归纳成戒、定、慧这三种。持戒,就是修行的基础,然后在戒的稳固基础上来修禅定,定力深了,就能引伸出智慧。所以这是一层一层上去的一个结构。当我们来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照着它发生时的样子来观察它,这时候我们不应该去分析它,没有任何的思维判断,或者任何的成见。我们是很单纯的正念在观察,什么事情发生了,照着它的样子去观察它。这样子定力才能加深,才能透视到身心的真相。

当你保持非常清醒的正念在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你的正念持续不间断,于是你定力越来越深,你的心就从五盖当中清净出来。这五盖就是五种障碍,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昏沉盖和疑盖。如果你有这五盖当中任何一项,你的心就是被染污的,于是你的心不能够锐利,不能透视一切身心的真实本质。唯有你从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的心内观觉悟力才能变得强而锐利,能够透视到一切身心现象它们的两项性质:就是它们的个别特殊性质,以及一般共同性质。当你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这两项性质,你就是具足了正见。于是你就能够渐渐达到涅槃:一切灭苦的境界。经由证悟初果须陀洹,你就是实行了八圣道分到达了涅槃大海。

这里讲的正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正见,就是了知一切身心现象的特殊性质或者个别性质,第二个层次是了知身心的共同性质或者一般性质,第三个层次是了悟了四谛也就是苦、集、灭、道。要清净我们的心,必须修行八圣道分,如此才能了悟身心的特殊性质、共同性质,以及了悟四圣谛。这里八圣道分就是佛陀用来譬喻河中的中流,这个水流。

在佛陀即将要入涅槃那天晚上,有一个外道叫须拔陀罗来求见佛陀,他问佛陀说:“大德,我有很多老师,这些老师都说他们具有一切的智慧,他们是阿罗汉,这些老师所说的是真的吗?”佛陀告诉须拔陀罗说, “你的这些老师是不是无所不知,是不是阿罗汉,这与你没有关连,我并不回答你这个问题。我现在要讲的是与你解脱有关系的,因为我的时间很有限,我现在要教导你正法,你应该专心来听。”佛陀说,“须拔陀罗,在任何教法当中,如果没有教导修行八圣道分,那么在这个教法当中就没有沙门(所谓沙门,就是灭除一切烦恼的人),不修行八圣道分,就不能灭除一切烦恼,于是也就不能解脱一切痛苦。在我的教法当中有八圣道分,因此在我的教法当中有沙门,解脱一切烦恼的人。”

佛陀对须拔陀罗所开示的这部经,正好符合我们现在讲这部大木头譬喻的经。佛陀讲到以八圣道分来作为判别正法与非正法的准则,这部经所讲到的,则是任何人修行八圣道分就能达到涅槃大海,如果不修行八圣道分,是无法达到涅槃大海,无法解脱一切痛苦的。

佛陀在《念住经》上讲到要修行四念处,也就是正念观察身体,正念观察感受,正念观察心意,以及正念观察我们心所攀缘的对象、我们的念头。特别讲到的是观察我们的感受,我们不管愉快、不愉快的感受,我们都必须正念注意观察:当你修行的时候感觉身体任何地方痛,这时候你要观察它,照着它的样子去认识它,而不是想要让它消失。因为疼痛是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所以当你感觉疼痛的时候,你是非常幸运的,疼痛能引导你解脱一切痛苦,因为它是五蕴当中的一种受蕴。当你有疼痛的时候,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可以观察,能够让你的正念非常的清醒。你继续观察疼痛,你就有机会能够了悟疼痛的真实本质,能够悟到它的特殊性质以及共同性质,然后你能够到达离苦的境界涅槃。

这里必须简单来解释身心现象的特殊性质和共同性质。每一个身心现象有它独特的性质,是别的身心现象所没有的。比如说贪爱,贪爱它的特殊性质就是一种执著性。然后说到瞋恨、瞋恚,它的特殊性质是一种粗鲁。所以贪爱是一种执取外物的性质,瞋恚则是一种排斥外物的性质。然后讲到我们物质的组成:地、水、火、风。地大特殊性质是坚硬或者柔软,水大特殊性质是流动性或者黏稠性,火大的特殊性质是冷或者热,风大的特殊性质则是移动、振动、动作以及支持。当修行者定力越来越深,他就能够体验到观察到这些特殊性质。比如说当他观察腹部起伏上下,他定力够深的时候,他真正了解移动这个风大的作用,乃至有时候他不感觉到腹部的形状以及他身体的形状,他完全没有自我的感觉。在当时他只是很清楚的观察到移动的现象,就是风大的作用。

当内观修行者经过第一、第二这两个观智,也就是分别身心状况以及了悟因果法则,这两个内观智慧之后,进一步他观察到身心的生灭,于是他了悟到一切身心的共同性质就是无常、苦、无我。当他的内观智慧一层比一层上升,他将能够体验到一切身心现象集灭的情况,也就是他开始体会到涅槃。他了悟了苦谛:身心是苦;熄灭了集谛:贪爱执著;修行道谛:八圣道分,所以他能够证到灭谛涅槃。经由修行八圣道分,修行者达到正见的这三个层次,于是证悟了涅槃。

佛陀讲完这部经,有一位牧童叫作南陀,请求佛陀让他出家,他也要顺着八圣道分而达到涅槃。佛陀就叫他将牛群赶回去交代给族人,然后来出家。他出家之后精进修行八圣道分,正念观察每一瞬间每一当下身心发生的现象,因为他愿意顺着水流流入大海,所以很快的时间内他就证悟到四果阿罗汉,到达了涅槃大海。

时间到了,最后祝福大家能够精进修行八圣道分,都能达到涅槃大海,解脱一切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讲:奢摩他修行法与毘婆舍那修行法的差别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澳洲堪培拉。

今天要讲到奢摩他修行法以及毘婆舍那修行法的差别。因为有一些修行者不能够分辨奢摩他与毘婆舍那这两种修行法的差别,不了解在修行奢摩他时应该怎么做,在修行毘婆舍那时应该怎么做,所以必须在这边解释。

在佛法中,修行的巴利语叫作Pavana,意思就是培养、发展。佛法中所讲的修行是一种心的培养和发展,要令修行者的心平静、安宁,能够了悟真理,证到涅槃。根据佛陀的教导,有两种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或者说修行禅定,以及毘婆舍纳或者说修行内观。奢摩他的意思就是平静、安宁、镇定,毘婆舍那的意思就是了悟、洞澈、透视身心的真相的这种智慧。

在缅甸,绝大多数修行者是修行毘婆舍那,只有很少数的人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和奢摩他有什么差别呢?首先讲到目的,奢摩他的目的是要达到深度的禅定,然后修行者就能够达到平静、安宁、镇定的境界。因此奢摩他修行者必须专注观察在单一项目标,将他的心深深专注在这个目标上,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达到深度的禅定。

修行者的宝典《清净道论》上讲到,修行奢摩他有四十种所观察的目标。修行者可以选择这四十种当中任何一种,来作为他修行所观察的目标,譬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等。如果你选择地作为你观察的目标:地大,你就用干净的泥土做成像盘子那么大的一个圆盘,然后将这一块泥土做成的圆盘贴在墙上,距离地面大概两三尺高,你本人坐在离这个墙壁两三尺的地方,眼睛专心注视这一块土做的圆盘,然后内心意念着“地,地,地”。当你的心胡思乱想,跑掉,你必须将心拉回来,继续专心观察这一块圆盘。如此,你的心会越来越专注在这一块圆盘之上。为什么你必须把心拉回来观察单一项目标呢?因为你的目的是要达到深度的禅定,当你的心跑掉,胡思乱想,你不应该观察胡思乱想的心,不应该观察妄想的心,你必须将心拉回来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当修行者的心深深专注在目标上,他可以达到一种定力叫 Ubajalasammadhi,就是接近不动禅定的一种定力,翻译作“近边定”或者叫作“近行定”。你越来越专注,定力就越来越深,然后你的心能够完全专注,完全吸收在这个土制的圆盘之上。这时候你的心相当清净,没有烦恼也没有五盖,所以你感觉平静、安宁、祥和、快乐,因此你享受在这种平静快乐的境界当中。

你这样子享受在禅悦的境界当中是对还是错的呢?大家必须知道这里讲到的是奢摩他修行法,而不是毘婆舍那修行法。奢摩他修行法的目的是要得到深度的禅定,要享受禅定当中的平静、快乐。所以当他入定的时候,享受禅定当中的平静、喜悦、快乐,他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是毘婆舍那修行者,就不应该去享受执著这种禅悦的快乐。在喜马拉雅山山上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修到很深的禅定,于是他们整天入在禅定当中享受禅悦的快乐,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在此。

此外,修行奢摩他禅定还能够得到超自然的能力,就是所谓的神通。譬如他能够在空中飞行,能够在水面上行走,能够穿入山壁,能够一个人变成许多人。这种种,都是由禅定而进一步修练出来的神通。禅定可以分成两种,第一个就是近边定,或者翻译做近行定;第二是完全不动的禅定或者翻译作“安止定”。安止定有四个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就是所谓的四禅。当修行者的心越来越专注,他的禅定越来越深,可以一层一层的深入这四禅。

当然,在这里还有许多的名词,但是大家不必知道这么多,因为大家是毘婆舍那修行者,而我本身也不是专门教奢摩他修行法的。我所教到的奢摩他修行法只有慈心观、念佛观和数息观,这三种也都包括在四十种禅定法当中。我们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才修这慈心观、念佛观、数息观来帮助毘婆舍那的修行。奢摩他修行者必须非常熟练入禅定的种种情况,如果他想要入四禅,在一秒钟内他就能够入到四禅;想入三禅,也是一秒钟内能够入三禅;入二禅,入初禅都一样。如此他的禅定很纯熟,所以他能够以这些禅定作基础来修到神通。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有的人必须花几个月的时间修行,有的人甚至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终生的时间。

在这边要讲到的是,禅定对于修行毘婆舍那是很有帮助的。另外,也是一些阿罗汉他要进入灭尽定所必须的。灭尽定,也就是停止一切心理作用,以及心理作用所生起的身体作用。当你入到灭尽定之后,你停止了这些身心作用,你还知道任何事情吗?不知道。你对一切都一无所知。阿罗汉要入灭尽定,必须以四禅八定作基础,然后才能入灭尽定。除此之外,从道智要入到果智的时候,必须要有禅定的基础,所以修行者必须要先修到奢摩他,得到禅定之后来修毘婆舍那,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内观智慧,达到道智,然后下一瞬间就到达了果智。

在这里必须简单介绍毘婆舍那,相信大家都了解了什么是毘婆舍那。毘婆舍那是由两个字合成的:毘是一个字,婆舍那是另一个字。“毘”的意思就是无常、苦、无我,“婆舍那”的意思就是正念以及内观或直观的智慧,或者了悟透视的智慧。只有借着正念观察身心现象,你才能够透视直观到身心的真实本质。因此,毘婆舍那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透视了悟到身心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本质”。

那么毘婆舍那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解脱一切痛苦。是的,借着完全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而解脱一切的痛苦。因为如果你不能完全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是无法解脱一切痛苦的。在你修行毘婆舍那的过程当中,当你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这时候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不是。修行毘婆舍那不只要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而且要透视了悟身心的真相,觉悟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本质,进一步才能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因此,我们能不能因为得到深的定力就满足呢?不能。这就是毘婆舍那的目的以及奢摩他的目的,它们有相当大差别的地方。奢摩他的目的是得到深度的禅定,毘婆舍那的目的是要借着了悟身心真相而解脱一切痛苦。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修行毘婆舍那并不需要很深的定力,所以不应该只专注在单一项目标。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某种深度的定力,能令我们的心稳定平和,能够持续专注观察目标到相当的程度,这就足够让我们透视了悟身心的真相。所以我们不应该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当下,都是我们应该观察的目标。因此,毘婆舍那修行者有许许多多的目标必须要观察,一切在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他都必须正念观察。如果你只执著在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不愿意观察其他目标,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你只愿意观察腹部起伏上下,你只能了悟腹部的移动,你不能了悟其他许许多多的身心现象。而且即使你执著在观察腹部上下,不愿意观察其他目标,但是当你的背部或者脚部有很厉害的疼痛,你还能够深深专注观察腹部起伏吗?不能。因为你的心会被强烈的疼痛吸引住。

接着讲到结果的差别。修行奢摩他的结果是能够享受到禅悦当中的平静、安宁、快乐,乃至得到神通,而修行毘婆舍那的结果是能够解脱一切痛苦,达到安乐的涅槃。这种解脱必须借着正确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了悟都是无常、苦、无我而达到。如果没有正确了悟身心都是无常、苦、无我,你能不能灭除一切烦恼呢?不能。所以毘婆舍那的结果,第一是了悟,第二是灭除烦恼,第三是解脱痛苦。

但是我们遗漏了一个步骤,是哪个步骤呢?定力。除非我们的定力够深,能够持续专注观察修行目标到相当程度,否则我们的心无法了悟身心的真相。这就是大家在面谈小参的时候,会报告到“今天我的定力很好,或者今天我的定力不好,我的定力不稳定”这些情况,但是我还没有听说过“今天我的定力太深”,我很想听到。可是事实上,如果你的定力太深,你是无法观察任何身心现象的,因为你的心完全入在定中,没办法了知其他的事情。所以即使我想听这种报告,我还是不听比较好。如此,大家了解了奢摩他与毘婆舍那它们结果的差别。

然后讲到方法上的差别。修行奢摩他的时候你必须专注在单一目标,当你的心跑掉胡思乱想,必须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观察在目标上。而在修行毘婆舍那的时候,当你的心跑掉,你应该怎么办呢?你不能把心拉回来,你必须观察妄想的心,观到什么时候呢?你必须一直观到妄想消失为止,才能够回来观察腹部的上下。如果你观察妄想观察了五六次,妄想还在继续,你就回来观察腹部上下,这是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呢?这是错误的。当妄想还继续,你就将心拉回来观察腹部,你必须强迫你的心专注观察腹部。当你勉强你的心观察腹部,你可以做得到,但是那个还在继续的妄想一直存在那里,你的定力能不能加深呢?不能。而且当你观察腹部的时候,你同时感到有一个轻微的、不重要的妄想存在那里。这时候你的心不只是在观察腹部,而且也在妄想。这个妄想你虽然认为它不重要,但是如果你不正念来观察它,这个妄想会越来越酝酿,越来越强大,最后它能够杀掉你的正念,所以你能忽视它,不管它吗?不能。你必须处理它,观察它,一直到妄想完全消失为止,然后才能回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这就是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在方法上的差别:奢摩他修行者心胡思乱想妄想的时候,必须把心拉回来观察他的单一目标;毘婆舍那的修行者不能将心拉回来,必须观察这个妄想的心,直到妄想停止,才能够回来观察修行目标。

当然还有其他的差别。当你修行奢摩他,你的心能够达到相当深的定力,于是你从烦恼、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也许你的定力能持续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心非常平静、安宁、祥和、快乐,然后这项定力会渐渐消退,心就开始散乱。这时候你不再感觉平静、安宁、快乐,当你的定力退去,一切贪、瞋、痴、慢、疑烦恼就能够侵入你的心中。这表示只在你的心专注观察目标达到相当深的禅定这个时间里面,你才能享受到平静快乐。而毘婆舍那的结果则不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这一点:当你在禅修当中清楚的观察到一切身心现象都不断在生灭的这种情况,你忘不了这种悟境,你了悟到身心现象的无常性。在这一刻,你不认定这些无常的身心现象是“人、我、众生”,因为“人、我、众生”的这种概念是一种恒常不变的性质。这些身心现象并不能持续不变,这些身心现象能够持续多久呢?心理现象只能持续百万分之一秒,而身体现象能持续的时间是心理现象的七十倍那么久。意思就是说,在你禅修之后,回到家里,在平常生活中,你一回忆到禅修当中很清楚的悟境,这一刻你也不会认定身心现象是“人、我、众生”,你也能够享受到你的悟境。如果你不相信我,你回家之后应该试着回想你的悟境。有一些修行者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如果他们能够继续精进修行两个月,他们一定能达到第一阶段的证悟,也就是须陀洹道。因此,这也是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差别:奢摩他它的成果,只有在心入到禅定的时候才能够享受到;而毘婆舍那的成果,是当你回想起悟境的时候,你就能够享受到你的成果。

因此在这边我们已经讲了好几项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差别:它们的目的,它们的结果,它们的方法,以及享受成果的情况。了解了这些差别,大家就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种修行方法。

在缅甸,我们认定奢摩他是修行禅定的方法,毘婆舍那是修行智慧的方法,你要选择哪一种呢?毘婆舍那,为什么呢?因为禅定的结果只限于入定的时间内你能够享受到,这是暂时性的;而智慧的结果,是只要你回想到你的悟境,你就能一直享受到。时间到了,我们只剩下明天、后天两次的讲座,而我还有许多要点想跟大家讲,讲不完的部分,我只好带回缅甸,跟我们缅甸的修行者继续说了。

最后愿大家能够分辨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差别,精进修行毘婆舍那,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讲:以舍摩他助修毘婆舍那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昨天跟大家解释了奢摩他与毘婆舍那这两种修行法的差别,但是还没有解释到如何以奢摩他修行法来帮助毘婆舍那修行法。

《清净道论》当中很详细地解说奢摩他修行法,而且讲到奢摩他修行法有很多的利益。当修行者达到禅定或者说安止定,他如果想要享受平静、安宁、快乐的心境,他就可以来观察自己所修行的目标。渐渐的,他的心完全专注,完全吸收在修行目标,于是他的心变得很清净,他感到平静、安宁、祥和、自在、喜悦、快乐,这种情况叫“禅悦”:禅定当中的喜悦。这时候他没有一切贪瞋痴慢疑烦恼,没有忧愁、悲伤、失意、懊恼、压力等等,这是他处在一种平静快乐的状态。这是禅定的一种利益。当他的定力能够持续一两个小时,他就能够享受这种禅定的喜悦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当他的禅定能持续一两天,他就能够享受在这种禅定喜悦当中一两天之久。然而,一旦他出定,离开禅定的境界,这时候一切贪瞋痴,一切忧愁、悲恼、失意、压力等等,这些烦恼仍然会侵入他的心中。这表示说,一切烦恼都被禅定的力量暂时清除,修行者暂时得到清净。

然后我们说到四禅八定,也就是禅定的八个程度,这是修行神通的基础。修行者以这八种“定”为基础,进一步能够修行而引生超自然的能力,就是所谓的神通。所以,能够达到神通这也是禅定的另一种利益。此外四禅八定也是从道智要进入果智的基础:当一个修行者他修行达到了道智,紧接着下一念生起的就是果智。因为果智是道智的果,所以叫果智。修行者在生死轮回当中,只能够达到一次道智。道智只生起一次,不会有第二次,同样的一种道智不会重复出现第二次,意思就是说初果须陀洹的道智只出现一次。接着下来是二果斯陀含的道智,也只出现一次。接着,三果阿那含的道智也只出现一次,然后四果阿罗汉的道智也只出现一次。达到了道智之后,紧接着与觉悟的心一齐生起来的下一念就是果智。如果修行者想要享受果智当中的平静安乐,他必须先具有够深的禅定作为基础,然后来修行内观,经过一层又一层十三层的内观智慧,进一步达到道智之后,他就能够进入果智,而享受果智当中的平静安乐。如果你没有足够深度的禅定作基础,你是无法从道智进入果智的。所以能够让修行者从道智证道的智慧进入果智证果的智慧,这也是禅定的一种利益。

然后如果一个修行者想进入灭尽定,他必须先修行四禅八定,成就了四禅八定之后,才有可能入灭尽定。四禅八定是灭尽定的基础,这也是禅定的另一种利益。然后说到得到四禅八定的修行者,死了之后能够生到梵天,能够生到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这也是禅定的利益之一。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两种毘婆舍那修行法。第一种就是先修行奢摩他,然后才修行毘婆舍纳这样子的修行法。第二种就是单纯纯粹修毘婆舍那,并没有先修行奢摩他作基础,修行者他一下手就直接修行毘婆舍那,这样的修行法,叫作纯粹的毘婆舍那修行法。如果一个修行者他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来修行,比如说有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那么他最好先修行奢摩他。修行两三个月,然后剩下来的时间转过来修行毘婆舍那。

奢摩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专注型,第二种是深思型。我们说数息观,这是一种专注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你必须专注观察呼吸的出入,而不应该去思维它,去深思它。至于念佛观,这是一种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你必须深深的思维佛陀的功德,将你的心专注在佛陀的功德上,如此你的定力会越来越深,这是深思型。慈心观也是一种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你深深的思维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内心充满慈悲,专注在这种慈悲心的感觉里面。因为心受到慈悲这种感觉的滋润,所以变得很柔软,你就会感觉非常的平静、安宁,这也是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修行数息观,你必须专注在呼吸的出入,当空气出来的时候,你内心作一个意念说“出”;空气吸进去的时候,你内心作一个意念说 “入”,这样子“出入,出入”。内心作的这个“出入”的意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须专注在观察呼吸的出入的这种情况。

马哈希禅师分辨作为奢摩他修行法的数息观以及作为毘婆舍那修行法的数息观这两种数息观的差别。

在《清净道论》讲到的数息观,这是包含在四十种禅定法当中,所以根据《清净道论》,数息观是一种奢摩他修行法。而在佛陀所开示的《念住经》当中,数息观是一种毘婆舍那的修行法。所以这也就是马哈希禅师之所以必须分辨,在什么情况下数息观属于奢摩他修行法,在什么情况下数息观属于毘婆舍那修行法。当修行者修数息观的时候,他注意呼吸的出、入,他内心作意念说“出入,出入,出入”,这时候这个数息观是奢摩他修行法,因为他所观的“出入”只是普通的名称,并不是身体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但是如果修行者观察呼吸时,他是注意在观察空气进出的时候接触鼻孔的感觉,这样子的数息观是属于毘婆舍那的修行法。当修行者观察空气进出接触鼻孔的感觉,这样的触觉就等于在修行内观静坐的时候观察身体的触觉,是同样的作用。触是八种身体元素当中的一种,地水火风这四大也包括在这八种身体元素之中,所以当修行者用触来作为目标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观察身体现象,所以他是在修行毘婆舍那。马哈希禅师就是如此来分辨数息观到底是属于奢摩他或者属于毘婆舍那修行法。

现在要解释“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舍那”的这种修行法:当修行者修行奢摩他,用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渐渐的心越来越专注,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要修多久才能达到相当深的禅定呢?这是不一定的,必须由你过去生当中所积累这种修法的经验而决定。这种过去生当中所积累的修行经验叫作波罗蜜,每个人所积累的波罗蜜深浅不同。如果你“过去生”修行的经验很好,也许你七天或者十天就能达到深的禅定。但是,如果你“过去生”所累积的经验不多,你就必须付出勇猛精进,日夜修行禅定。这样子也许经过一个月的精进修行,你能够达到初禅。当你达到初禅,心能够持续专注在观察呼吸的出入乃至完全的专注。

在这个之后就要由你的目的而决定,如果你是为了修行毘婆舍那才来修行奢摩他,这时候你不必更进一步修更深的禅定,因为初禅的定力已经足够来修行毘婆舍那。其实不一定要达到初禅,在初禅安止定之前的近行定,它的定力已经足够让修行者来修行毘婆舍那。这时候你的心非常稳定,能够持续专注观察一切修行目标,你转回来修行毘婆舍那的时候,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专注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因为你已经具备相当深度的定力,你的心已经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达到了心清净。定力深,内观觉悟力就变得锐利,你在观腹部起伏上下的时候,你很快就能够观到一系列很小的上升或者下降的动作,一个接一个的生灭。你能够分辨腹部的上升下降这种移动是物质现象或者说身体现象,观察的心是心理现象,你不会认定物质现象或心理现象是“人、我、众生”,如此你能够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能够去除这种萨迦耶见“我见”。你由奢摩他转来修行毘婆舍那不久,你就能够透视了悟到这些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定力已经相当深。你从哪里得来的定力呢?从奢摩他修行法。

如果你过去生中所积累的修禅定经验很少,你也许必须修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许一年、两年乃至更长。在缅甸曾经有一位长老他非常热衷于得到神通,所以他很精进的修行禅定,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森林里面修行禅定。然而大约过了十五年,他死了,还没有得到禅定。为什么呢?也许因为他过去生中所积累的修行经验少,或者说他是一种习惯于思维批判的类型的人。他如果用思维的心批判自己的修行经验,这就会对他造成障碍。修行毘婆舍那的人,必须用单纯的正念观察身心现象,没有让他思维、推理、分析、批判的余地。如果毘婆舍那的修行者他用思维的心推理、分析、批判,也许让他修到死他也不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所以说,修行的成就决定于过去生所累积的经验,以及今生的努力精进。这就是我之所以告诉大家,有足够时间的人,最好花两三个月先修行奢摩他,然后修行毘婆舍那,然后你就能够在两三个月当中了悟到身心的真相。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你至少能够达到第十一观智,因为这是不困难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付出持续稳定的精进。稳定的精进,持续的正念,坚持的毅力和坚强的忍耐,这是内观修行当中最重要的要素,你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必须忍耐。

如果修行者有很多时间能够修行,比如说半年、一年、两年,他就能够用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先修行奢摩他,然后修行毘婆舍那。但是不管他能不能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我认为修行奢摩他两个月就已经足够了,他就应该转来修行毘婆舍那。但是在缅甸或者是在澳洲也一样,有一些修行者修行奢摩他三天,然后修行毘婆舍那七天,这样就叫作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舍那。三天时间的修行你能不能达到禅定呢?不能。

接着说到修行奢摩他的时候,如果你感觉腿部有强烈的疼痛,你该怎么办呢?你必须将心拉回来继续专注观察呼吸的出入。但是腿痛太厉害,你不可能让心专注观察呼吸。心一直都注意在痛,没办法观察呼吸,该怎么办呢?如果是毘婆舍那修行者,他还可以来观察腿的疼痛,但是奢摩他修行者不应该观察腿的疼痛,因为他只有单一项目标,也就是呼吸。所以他不应该将心专注在其他地方,观察腿或者膝盖等等地方的疼痛,所以当疼痛很厉害的时候,他只好换腿,换姿势。如果换姿势之后仍然不能够专心观察呼吸,他只好站起来到户外去走一走,再回来静坐继续观察呼吸。

我们在修毘婆舍那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用到慈心观或者念佛观来帮助修行毘婆舍那。因为慈心观不是干燥的,慈悲心的感觉能够滋润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变得柔和、平静、安宁,于是你超越你干燥的妄念。这时候再转回来修行毘婆舍那,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在你修行毘婆舍那感觉到心中妄想非常多,心情非常躁动不安,这时候你可以暂时停止修行毘婆舍那,而转来修行慈心观或者念佛观这两种奢摩他修行法。也许转过来修行一坐或者两坐,等你的心柔和平静了,再回过头来修行毘婆舍那。

同理,修行念佛观的人,必须对佛陀他一生的传记以及佛陀所开示的教导先要有相当的了解,如此当你来思维佛陀的功德,把心专注在佛陀功德的时候,你才能够达到相当深度的专注。如果是容易胡思乱想或者是容易分析推理的人,必须用念佛观来对治,因为思维佛陀功德的心会取代他的胡思乱想,他的妄想,以及他的分析推理的心。于是他平静下来,能够回来修毘婆舍那。如果有某些因素造成你失望、沮丧,你可以先修慈心观,修两坐或者三坐,然后回来修毘婆舍那。

如此,就是运用奢摩他修行法来帮助毘婆舍那的修行,在于得到深的定力方面以及得到清晰的内观方面有很大帮助。就好比一个人在烈日下旅行走了很长的路,不能再走,这时候他必须在树荫下休息,等到恢复体力才继续旅途。如此,你在修行内观觉得很疲累的时候,你可以先转来修行奢摩他。等你达到相当平静之后,你再回过头来修行毘婆舍那,这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修行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能来修行,他就只好直接修行毘婆舍那,就是纯粹毘婆舍那的修行者。他就是借着正念的力量,观察一切身心现象。持续的正念能够让他的定力渐渐加深,心能够持续专到相当深的程度,他也能够达到心清净,这是利用瞬间的定力或者翻译作“剎那定”,因为他的心能够保持正念持续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剎那定相续,于是定力越来越深,他的心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于是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他也能达到内观的智慧。

时间到了,最后祝大家以奢摩他来帮助毘婆舍那精进修行,都能达到灭苦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1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讲:十六观智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四日,是这一期禅修当中最后一次佛法讲座。

今天要简单跟各位介绍在修行内观的过程当中,一层接着一层的境界。今天我所根据的,是佛陀在经上的开示以及《清净道论》,以及马哈希禅师他的开示。今天要解释如何修行而达到第一观智,就是“色心辨别智”,以及第二观智“分别因果法则”的智慧,以及第三观智“了悟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在修行者达到第一观智“色心辨别智”之前,必须先借着相当深度的定力,才能够使心清净。在心清净之前,修行者必须先遵守戒律,达到戒清净。因此,最初你必须先持戒,达到戒清净,然后进一步才达到心清净。要达到心清净,可以借着修行奢摩他而达得到近行定或者安止定,这样子就达到了心清净。如果是纯粹毘婆舍那修行者,他可以借着剎那定相续增强而达到心清净。定力够深的时候,心能够持续专注在目标上,心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这时候与定力一齐生起来的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能够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这种智慧是色心辨别智,是第一观智。这种智慧能够令修行者从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当中清净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达到“见清净”。在这个时候他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之见,但是他只是暂时去除“我见”,还不是完全拔除“我见”,唯有当他证到初果须陀洹,他才完全拔除“我见”。

他继续精进修行,定力更深,内观力更锐利,他就了悟因果法则。这种了悟使修行者去除疑惑,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我”存在的这种疑惑。当他观察腹部上下的时候,他了悟到因为有腹部的上升下降,才有观察腹部的心、腹部上升、下降的移动是因,观察的心是果。在行禅当中,他也能够了悟到因为有脚的移动,所以才有观察脚移动的心生起。脚的移动是因,观察的心是果。然后他还能够观察到一切动作之前先有动机,他了悟到一切的动作都不是“我”在做,都是由动机而引起。先有举起脚的动机,然后脚才举起来;先有跨脚的动机,然后脚才跨出;先有令脚落下的动机,然后脚才落下;先有让脚往下压的动机,然后脚才向下压。所以脚的一切动作都是动机在推动,动机在做,而不是被一个“人”,一个“我”所做。他了悟到因果法则,就能够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真实的“人、我、众生”存在这种疑惑。他非常清楚的看见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人、我、众生”,真正存在的只有因和果。这种了悟因果缘起法则的智慧就是第二观智,同时也是达到了“度疑清净”。

然后他继续精进修行,就能够了悟到身心现象的三项共同性质,也就是无常、苦、无我。这时候他会感受到很多疼痛的感觉,但是他能够忍耐。疼痛一来他就立刻观照,然后疼痛消失掉。接着下一个疼痛又来,他又观照,又消失;下一个疼痛又来,又观照,又消失。所以他必须观察很多疼痛的感觉,渐渐的他的定力越来越深,他的心能够深深的专注在,穿透在疼痛当中,他感到一波接着一波的疼痛生起消失。有时候疼痛像脉动一样,一个脉动接着一个脉动,生灭生灭,有时候像泡泡一样,一个泡泡接着一个泡泡。如此他观察到生灭无常,于是他也能够观察到其他身心现象的生灭,所以他判断一切身心现象是无常。因为是无常,所以就是苦,是受到剎那剎那生灭压迫的这种行苦。既然是无常,是苦,所以就是无我,这时候他是达到了第三观智。

接着在他观察疼痛的时候,疼痛渐渐消失掉,疼痛的感觉变得不强烈。在行禅当中他能够观察到脚的每一个移动都分成一系列的小动作,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系列的小动作连续的在生灭,生灭。当他经过这段过程,他感觉非常平静快乐。在他的坐禅或者行禅当中,他不再有任何疼痛的感觉。即使稍微有一点疼痛生起来,他一观察痛,痛马上就消失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一切干扰,所以他的心越来越专注,定力越来越深。然后他感觉到非常的平静、安宁、喜悦、快乐。

因为定力够深,内观力就锐利而具有穿透性,他丝毫不必费力就能很清楚观察到一切身心现象。一切身心现象生起的时候,心自然就能够观察到。然后身心一齐消失,接着下一个现象生起来,观察的心也随着生起来观察,然后又成对的消失。他不必费力,他的精进与定力达到了平衡,因此他感觉平静、快乐、喜悦。因为他的定力深,内观觉悟力锐利,有时候他看见自己的心中有很亮的光明,有时候好像太阳的光芒,有时候好像月亮的光,有时候他看见浮动的光。当他的定力还不够深,内观力不够锐利,这时候他所见到的光是淡淡的,朦胧的,不很明亮的。有些人所经历到这种光明的现象时间很短暂,有些人经历的时间大约是一分钟,也有些人持续更久,在静坐当中他看见光明他就观察光明,观察说“看,看,看”,但是光明仍然不消失,在每次静坐当中都出现;有些人也许持续一天、两天、三天,他必须继续观察“看,看,看”,有时他会感觉失望,因为除了光明之外他观察不到其他的目标。大多数的修行者所经历的这种光明现象持续不久,正念观察它不久就消失掉,于是他对修行及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很坚定的信心,因为他经历到不平常的经验,经历到他这一生当中前所未有的平静、安宁、快乐。即使他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或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家,他也不曾经历过这样子平静、安宁、快乐的境界。所以他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对于这种修行方法生起非常坚定的信心,他很热心鼓励其他人来修行内观。有时候,他感觉到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来修行内观,因为他本身亲自经历到这么好的敌人。

为什么说这是好的敌人呢?因为它们很好,很可爱,但是它们不是你的朋友,它们是你的敌人。因为它们太好,太可爱,所以你喜爱它们,执著它们。即使你的老师曾经教导你,不要去喜爱它们,/执著它们,必须观察它们,可是你仍然会喜爱执著它们,你就不能继续精进修行,达到更深的内观智慧。因为你好的敌人障碍了你,你执著它们。

总共有十种境界会令修行者执著,这叫作十种使得内观堕落的境界。有些修行者经历这全部十种的境界,有些修行者只经历两三种。但是光明这一项境界,则是出现在几乎每一位修行者,每一位修行者几乎都会经历到光明这样的境界。只是有些修行者所见到的光明比较黯淡,有些修行者见到的光明是相当的明亮,这是达到了第四观智。如果修行者不贪爱执著在第四观智里面美好的境界,他能够正念观察,看见光明的时候他就观察“看,看,看”,内心感到快乐的时候他就观察“快乐,快乐,快乐”,充满喜悦的时候就观察“喜悦,喜悦,喜悦”。任何好的敌人一出现他立刻观察,一直观到这些境界消失为止,如此他就能够通过这些境界,心达到更高的内观智慧,他的心变得非常稳定,很轻而易举就能观察一切身心的现象。

身心现象一生起他就观,一观就迅速灭掉,这是观察身心现象迅速生灭的智慧。进一步,当他的内观智慧更锐利。他观察一切现象,一观察,没有见到现象的生起,只见到现象的消灭。比如观察腹部起伏上下,或者观察疼痛,或者观察痒。这时候他一观察目标,目标就消失,没有见到目标生起的象,只有消灭的象。他所观察到的一切身心现象都是在“消失,消失,消失”,都在解体。乃至有时候他的心观察不到任何目标,这时候他必须观察能够知道的这个心,观察说“知道,知道,知道”。因为他已经完全没有身体形状的感觉,他感到空无所有,所剩下的只有在知道这种空无所有这种情况的心,他就必须观察这个知道空无所有的心,观察说“知道,知道,知道”。

有时候,也许有一秒钟这样短暂时间,他不但感觉不到身体形状,而且连知道的心也消失掉,这是达到第五观智,叫作“悟坏智”: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坏灭的象,因为它们不断的消失,消失。没有任何现象能够持续,都在消失当中,所以他感觉到恐怖,一切现象是可畏惧的,这是第六观智,叫作“觉怖智”:感觉恐怖。有些修行者他的感觉恐怖而且好像在害怕某一件事情一样,但是问他害怕什么,他也找不到他之所以害怕的原因,他没有任何理由害怕,事实上他所害怕的就是一切身心现象不断的消灭,消灭。于是他感觉到悲哀,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贪爱执著的。有时候他感觉想家,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在想家,但是他感觉到想家,他对一切身心现象都感到悲哀,这是第七观智叫“苦幻智”。然后当他继续观察身心现象,他感觉到厌倦,一点快乐也没有,因为他观察到一切现象迅速在消灭,消灭,他感觉好像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住,没有地方可以生活,没有地方可以去。假如他在修行内观之前非常喜欢看电影,然后当他修行到这一个阶段的时候,即使别人强迫他去看电影他也不去,这种智慧叫作“厌离智”,这是第八观智。他对一切不断消失的身心现象感觉到厌倦,这时候即使他觉得懒惰,不想修行,于是我们允许他不必修行,让他躺下来睡觉,他也不愿意这么做,他继续修行就达到了第九“求解脱智”和第十“复起观智”。因为他感受到一切身心现象的可怖以及令人厌倦,于是他急切的想要追求解脱,所以他再一次提起勇猛精进来修行。这时候修行者必须面对修行的种种苦境,包括痛、痒、麻、僵硬等等。即使有很强烈难忍的疼痛,但是修行者仍然能够面对,仍然能够很有精神的来观察疼痛。于是疼痛就解体,消失,但是仍然有疼痛继续会来,他再观,疼痛又消失;疼痛又来,又观,又消失。如此他必须观察相当厉害的疼痛,他了悟到苦,他感受到被不停生灭、变化压迫的这种苦。他观察苦越来越清楚,观察无常也越来越清楚,因为它们都不断在生灭,这叫作“复起观智”,这是第十观智。

如此精进的观察痛之后,他超越了这一个观智。他观察到一切身心现象生灭极端的分明,心极端的专注在观察目标,所以他感觉非常的平静安祥。他这时候的心既不痛苦也不快乐,心境非常平静稳定,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的生灭极为迅速。此时你无法叫你的心去观察你喜爱的目标,你的心不会去观,即使你勉强将心送出去观察你所喜爱的目标,但是心不会观,它又回来。好像你把球丢向墙壁,球又反弹回来一样,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内观境界,这时候叫作“行舍智”,这是第十一观智。修行者对一切身心现象都感觉到中和平等,这是全部十三观智当中最好的一个观智。你既不懒散也不太急躁,心完全平静稳定,在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你一坐下来可以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定力很深,心不往外跑。在行禅的时候,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一切动作的生灭,有时候你感觉不到身体的形状或者脚的形状,你所观察到的只有移动本身。你的精进既不太强也不太弱,于是你的定力持续加深,你的进步非常神速,有时候身心现象很迅速的生起消失,使得你所观察到的境界好像它们在闪烁一般。这种快速生灭的身心现象,像在闪烁一般的呈现出来。接着他进一步达到了迈向“圣道智”以及“顺就圣道智”,这是第十二观智。然后很迅速的进一步他就达到了“种性智”,所谓种性智是第十三观智,这是凡夫和圣人的界线,进一步就从凡夫进入到圣人的境界。当他越过这一个界线的时候,他感觉到好像一下子落入某一种身心状况,这时候就是“道智”,这是第十四层智慧。经上说,道智是以涅槃作为观察的目标。紧接着下一念生起来,停留在涅槃上这叫作“果智”,这是第十五层的智慧。达到果智之后,修行者开始回顾自己修行的过程,而且回顾自己是否已经灭除了烦恼,是否已经达到苦的止息,于是他能够了知这些情况。如果他是已经达到初果须陀洹,他一回顾就了知自己已经完全拔除了“我见”这种错误见解,以及完全拔除对三宝的怀疑。所以,他没有会令他堕入四种恶道的粗重烦恼,他的烦恼变得很轻。须陀洹,他不会再投生到四种恶道。这四种恶道就是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因为他已经拔除根本的基本的烦恼,也就是“我见”和怀疑。因此在缅甸的佛教徒都相信,修行者必须至少修行达到初果须陀洹,才能够免除堕入四种恶道这种可怕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安全。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修行,至少都能够证到初果须陀洹,离开可怕的四恶道境界,进一步能够灭除一切苦达到安乐的涅槃。



感谢周峰辛勤的校对和排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785130100yti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0-2025 04:49 AM , Processed in 0.13758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