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3-2013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這一段說明我們能讚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

這就說明唯有甚深勝解者才能讚,能讚就是能修讚嘆如來這一願,這一個方法。

十願,我們這才接觸到第二,但是已經有相當啟發的作用。

什麼人能修?要甚深勝解的人才能修。

甚深勝解從那裡得到呢?是要從如來開導之下,我們才能夠獲得;如來不在世了,我們要從善知識,從經典當中得到。

是理解,是通達、明了,是殊勝,而且要相當深度的殊勝的理解;解得淺了,做不到。

那麼我們想現在一些人,他為什麼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麼能做到呢?

別說勝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於許多,他解錯了,所以曲解了經意了,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個深之一字,更談不上了。

是要相當長時間的修養,才能夠達到深度的勝解。

我自己經驗當中,深度的勝解必須要長時期地教學相長,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我們要是聽一部經,聽完了之後,就把這個書收起來了,束諸高閣,不曉得再到那一年才來摸一下,這沒用的,這是一暴十寒;縱然能理解,只理解一個皮毛而已,談不上深度,甚至於真正的意思,都很難體會。

那麼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那些菩薩為什麼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世間教學是有報酬的,你們學校裡這些教員,天天給你們上課,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說是你們學校不發給他薪水,他來不來上課?他不來了。

菩薩沒有人發給他薪水,他天天都來,他教得很起勁,他為什麼?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為的是要求甚深勝解,所以教學就是求學,教跟求,是一不是二。

為什麼呢?在教學當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學,有許許多多的裡面的問題不能發現,發掘不出來,你自己想不到。

你跟大家在一塊兒的時候,比如講這一段東西,有許多人發問,有許多人來質疑,這個質疑、發問裡很多很多東西,自己想不到。

所以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師資道成,學生資助老師的甚深勝解,的確是相輔相成,教學相長,雙方面都有進步。

菩薩為了要求甚深勝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厭地教化眾生。現前知見,就是前面是如對目前,非常地親切。

那麼這一句經文,諦閑法師註子裡面講,跟前面禮敬諸佛這一段來比較看,它這個地方比較簡略;文字上簡略,意思上一樣,意思完全是一樣的,那麼這一句我們要重視。

菩薩教化眾生,特別是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

所以佛為什麼不教化眾生?佛是老師的身分,老師代表尊嚴,尊師重道,代表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

說往教,尊師重道這個心就沒有了,所以求學,你來求,老師沒有到你家裡去教你的,不會找你來教你的,這個不可能的。

那麼這個樣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廣了;為了要達到教化普遍、廣大,怎麼辦呢?學生去,學生沒有關係嘛!學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樣,所以做不請之友,可以到你家裡去教你。

你不求學,這個學生會找到你,拉到你去學去,學生可以,老師不行。

所以成佛之後,他要退到菩薩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3-2013 12: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4-2013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你們聽了之後,要認真去做,在此地七天聽這一部經,要認真地聽,為什麼呢?聽了之後,要去講給別人聽,不一定是在講堂裡講,有三個同學、五個同學,一個同學都可以,把他拉來,每一個星期給他上一堂課,這樣才行,這個做不請之友,這個能教學相長。

他如果有興趣,你就跟他講,互相在一塊討論,要不斷地去講,這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了,再講第三遍。如果你一生當中,不要說一生,就是你學了這個七天,不斷地去講上個七年,你就是普賢菩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一部東西講熟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

所以我過去在求學當中,我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訴他們,我們在老師那裡學了一部經之後,至少要講十遍,就是連續不斷講過十遍,我們再學第二部。

為什麼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學第二部,頭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頭一部忘掉了,很難成就。

所以你能夠學了之後就講,連續不斷講十遍,這個就有一點印象了,不至於忘掉,能夠講的遍數多當然更好。

假如你們學了之後,怕記不住,講的時候沒有把握,不要緊,這都有錄音,錄音帶在此地。

你們每一個人可以拷貝一套錄音帶帶回去,天天聽;你要跟同學講的時候,我現在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星期就聽一個帶子,我今天上這一堂課,一個星期就聽這一堂,聽一個帶子,早晨聽一遍,晚上聽一遍,一個星期六天,你就聽十二遍了;一天跟別人去講,沒有講不好的啊!

要是找老師,講了一遍,老師你再給我講一遍,老師不耐煩啊!

現在有錄音帶,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會不耐煩,他是不疲不厭。

所以大家要認真,要好好地學,讀到這個地方,這就給我們啟發,我們要發心,我們要教別人,不是自己學了之後就算了,一定要教別人。

那麼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讚舌相」,「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這個讚嘆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

所以諸位要真正發心,講經說法是讚嘆,讚嘆佛法,這是屬於讚嘆;將來在果報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微妙舌根。

各,經文裡頭各,是指每一個人;像我們現在在講堂裡面,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人都要學的。

都能夠以這個出,就是超出,過是越過,這個意思就說,比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還要殊勝,還要超過。

辯才天女是佛在經上說的,她的辯才幾乎跟如來差不多了,所以佛對她非常地讚嘆。

普賢菩薩在此地就引用她來作一個例子,我們不但要像她,而且還要超過她,自己一定要發這個願。

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細妙好,即一即多,舌之體是一,舌之用,功用,無量無邊。

一個舌頭,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那麼多的經典,所以一是體,用是多,即一即多,這是從俗諦上說。

如果從真諦上講,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個微妙舌根,這個是從真諦上說,從性具上講,那麼這些通通與一念三千的理論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經上這許多境界,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才不致於懷疑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4-2013 12:2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3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3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13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身遍法界,這講法身,佛有法身,普賢菩薩有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

雖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認,那沒有辦法;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體認,才曉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夠體認。

雖然體認之後,你在一切法裡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眾生的時候,又必須要隨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來,要跟他合光同塵,為什麼?這個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攝受眾生,就是經典裡面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分,教化眾生的時候,就示現什麼身分。

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說,對你父母說,你是子女的身分;對你弟弟來講,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對於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對老師講,你是學生的身分;將來對你自己學生講,你又是老師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

最基本的五倫十義,所以五倫是我們基本的社會組織,就有十種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會上,你事業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眾生上,那是無量無邊的身分。

正是應當用什麼身分來辦事,來教學,就用什麼樣的身分,隨時在那裡變化的,而不是自己變化,是隨著境界來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事業,佛事啊!

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大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

那麼做佛事裡頭,最重要的要靠舌根,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是音聲為教體;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寫東西給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聽就明瞭了,所以耳比眼還要靈。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來講學,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出現的時候,也是一生講學。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4-2013 12: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3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儒家的歷代宗師,都是講學,那麼講學一定要用舌根。

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當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你自自然然能體會得到都是菩薩色塵讚嘆諸佛的音聲,所以我們在大自然的音聲當中,往往能夠開悟,就是這個道理。

大自然的音聲,從來沒有止息過,換一句話說,諸佛說經從來沒有中止過;問題就是看各各眾生的緣分,看緣分。

因緣要巧合了,在音聲裡面就可以大徹大悟;因緣要不合,這個音聲也就空過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

因此讚佛人耳深處,必定成為稱讚之耳。

所以修普賢行願,特別是修稱讚如來這一願的人,我們不能不知道普賢境界廣大無邊;那我們聽一切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這些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要明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讚嘆如來之聲。

如來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讚嘆性德,本性裡面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常講是萬德萬能。

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你讀彌陀經,你才能夠了解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六塵說法;這個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

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聽什麼音聲都是阿彌陀佛,不管聽什麼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這個境界跟諸位說,這叫功夫達成一片了。

什麼叫功夫成片,他不曉得,他沒有能夠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你就聽那個節奏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境隨心轉,音聲是六塵境之一,也隨境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4-2013 01:1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2013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這一段文,慈舟法師的註解註得多,也註得詳細,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們自己可以做參考,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材料就豐富了。

所以學華嚴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華嚴很有趣味,很生動,不會學得很呆板,很枯燥,不會是。

華嚴是活活潑潑,那麼善學華嚴的人,他能夠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

慈舟法師說,諸位如果你們要不會的話;這是講佛門修行的大原則,不管是宗門教下,佛與凡夫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

佛法觀察的時候,一定用觀照,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佛講觀照。

觀察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阿賴耶識;而觀照呢?它不用,其實在觀照還是用,到照住、照見就不用了,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所以這是有三個層次,最初是觀照,然後照住,再照見;這三個層次怎麼樣區分,怎麼樣修學?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非常詳細,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三個層次,境界不相同,那麼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來去研究,作參考。

那麼你不懂得觀照的話,你就可以觀想,你推理,一切音聲從那裡來的?你就追究這個,去思惟這些,音聲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認真一追究,音聲沒有來處。

正如同楞嚴經釋迦牟尼佛叫阿難找心在那裡?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曉得心在那裡。

既沒有來處,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

所以佛在楞嚴上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這一個公式套上一個音聲,性音真空,性空真音,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淨心中之物;那麼這個跟禪宗裡面的參究,沒有兩樣。

能夠如是回光返照,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觀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這是真正的讚嘆出來。

也是要這樣的修法,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

否則的話,法身是法身,音聲是音聲,法身顯不出來;普賢行願雖修沒有成就,像你雖然在念書,考試得個零分,書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試都不及格,這很冤枉,你沒有心得,沒有得到東西。

普賢行願,願願要顯示,顯出自己清淨法身的體相作用。

所以這個讚嘆,這真讚嘆,這真正了不起。

末後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一段不要講,因為每一段後頭都是一樣的,前面第一段講過了,後頭都不要說了。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它註解也說可以略前,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們下課。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2013 12:2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3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

請掀開第二十五面,「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禮敬、讚嘆之後,接著講廣修供養。

那麼這個裏面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養,其次講廣修。

首先我們要曉得前面已經說過了盡虛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顯,所以佛法裏面講平等就基於這個基礎上而建立的,三寶平等。

那麼說到三寶,諸位一定會想到佛、法、僧,三寶是自己,不是別人。

佛是自性覺,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覺而不迷,可惜我們現在是迷了,變成迷而不覺了。

那麼這也有同學提出來,無明怎麼起來的?幾時起來的?我叫他去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頭,釋迦牟尼佛答覆富樓那,說了很多。

學佛就是恢復我們的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是回來,是從不覺回過頭來,依是依靠,依覺,要依自性覺,這個才叫真正的皈依。

假如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好,我們回過頭來了,我們依誰呢?去依釋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錯了,那這個佛教就變成宗教了。

宗教是什麼?自己沒有辦法,要依靠神,要靠神來保祜,那就變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覺。

那麼覺呢,你要懂得覺的樣子,覺的相是什麼?這首先要明了的,覺心是不動的,所以覺心是清淨的。

我們迷的時候,心是動的,迷一定是動的,迷是妄動。

那麼我們把這個妄動的心息下來了,皈到靜了,這就是皈依覺,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這是妄動,這是迷;回過頭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換了,取代了,把它換過來了,那麼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就是念無量覺。

那這樣我們念無量覺就好了,何必念阿彌陀佛呢?但是念無量覺,一種功德;念阿彌陀佛,兩種功德,不一樣。

因為阿彌陀佛確實有其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願;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執持他的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雙重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那麼法寶是自性正;實際上自性覺,就是儒家講的誠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誠意、正心,這是自性正,在佛法裡面講正知正見。

什麼樣的見解是正知正見呢?我們簡單說個很粗的相,不帶著私心的見解都比較上正確一點,一加上自私,那個見解全就錯了。所以凡是一樁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這個見解決定不正確,邪知邪見。

所以佛法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想眾生,要想一切眾生的利害,不但當前眾生的利害,還要想到後世眾生的利害,這個見解就比較上要正確一點。

我們今天俗語裡面講,客觀、主觀,凡是主觀觀念的,都有錯誤,有過失;客觀比較上要明朗一點,要正確一點,這是從初淺上來說。

所以皈依法,法,狹義的指經典,經典是佛的知見,正知正見。

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從那裡回過頭來,回過頭來要依佛知佛見,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消歸自性,這個才有用處;不能消歸自性,這個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我們不相干。

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叫消歸自性。

那麼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淨,代表和合,我們從與一切眾生不和,回過頭來要與一切眾生和合。

世出世間沒有不能相處之人,如果有一個人不能相處,你皈依僧就沒有做到。

因為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都是自性顯現之物,有一個眾生不能夠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顯現。

換一句話說,不管你修得怎麼好。戒律持怎麼嚴,你不能見性,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要和睦,要清淨,唯有清淨心才能夠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淨,心生煩惱,這個是一定道理,僧代表淨,所以六和合,裡面是以為主要的一個因素。

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改,要改過自新,這個叫做修行,那麼這就是皈依僧,是從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個叫真正的皈依三寶。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5-2013 12:5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5-2013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三寶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寶,這三寶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

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動物,十法界有情眾生,上自諸佛,下到惡鬼、畜生、地獄,沒有一個不具足,個個都具足。

那麼佛從這一方面來看。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他具足三寶,每一個眾生都具足三寶。

所以我們自己平常造罪業的確很重,我們輕視一個人,看不起一個東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寶,自己在那裡造罪業。

那麼曉得三寶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說在事上說也沒有怨親,因此修平等心,要從怨親上開始。

那麼講到六度,特別講到忍辱波羅密,諸位曉得忍辱非常重要,沒有忍辱,你就沒有功德。

經上講得很清楚,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瞋恚之火,一發脾氣,心裏一不高興,功德完全沒有了。

所以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算到現在,你的功德時間就這麼長。

如果一個鐘點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不過是十幾二十分鐘而已,從前你的功德都燒光了,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成就啊!

積功累德,無論什麼樣的逆境,都不能發脾氣;外頭境界,我忍無可忍了;外面境界什麼?境界不相干,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薩,佛菩薩在考試你、考驗你;通過了,關關都通過了,你功德攢積下來了。

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說魔與佛是自心變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干。

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頭境界是魔。

什麼叫魔障?是內心裡頭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內心裡頭是佛,看外頭境界都是佛。

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沒有看到魔;眾生看佛都是魔,這沒有法子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5-2013 12:1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3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們講到廣修供養。

先要講怨親平等,貴賤一如,這個樣子我們對人對物對事,誠意才能生得出來,然後我們的供養才能普遍,以內財以外財,才能夠修離相的布施。

布施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為我們的平等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供養也是要遍供十方。

你這個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養三寶,果超十地,果報超越十地菩薩,那麼諸位要記住,供養三寶就是供養覺正淨。

常言說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為基礎,所以一個人不能不修福。

前面兩願,偏重在善根上,這一願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總修啊!那麼供養非常重要,世出世間法都講求。

在世間法來說,在中國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從事於教學,他沒有做其他的事業。換一句話說,他的生活沒有來源,沒有依靠。

他教學是私人教學,那個時候政府沒有辦學校,國家又不給他薪水,他生活怎麼辦呢?學生供養。

而學生供養是隨著學生的家境,老師決定不計較的,不像現在收學費,規定一定多少,沒有。

你有能力,多供養一點;沒有能力,少供養一點;在非常清苦、清寒的學生,老師還要供養他,他是一個很可教的學生,但是家境太困難,沒有辦法生活,老師還要貼他。

那麼佛法,諸位曉得更是一種盡義務的教學,絕對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沒有人供養了,他只好走,此地沒有人供養,到別的地方去,為什麼?這個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別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雲遊四海,那個地方有因緣;實在講就是那個地方人肯供養,他才可以住下來嘛!到這個地方沒有人供養,那沒飯吃,只好到別的地方去了,到處去托缽。

那麼我們要想真正把個好的善知識留下來,叫他住在這個地方,在那裡教學,那一定要修供養。

供養不在多,這個諸位一定要明了,供養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慘了。

初發心出家,真是個個都是菩薩,到最後一接受供養,供養多的時候,個個都還俗了,都回家了。

出了家,他沒有產業,什麼都沒有,錢一多了,好,人家供養一個房子送給他,他有了家了,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了;銀行裡頭也有存款了,跟世俗人有什麼兩樣;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

佛規定的對出家人的供養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葯,沒有聽說供養房子的,沒有,決定沒有。

維持一個最簡單的生活,他什麼都沒有,心決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裡就患得患失,他有貪欲,貪心也增長了,貪不到,瞋恚心也增長了,那造的罪業也太多太多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5-2013 12:2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3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6-2013 12:5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3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13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

出家人為什麼造那麼多罪業?每一個在家人供養的都有責任。

所以佛法滅,滅在那裡?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呀!害慘啦!所以這個要知道。

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人家供養的時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麼辦呢?趕緊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後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毀滅佛法墮阿鼻地獄,萬萬不可。

我在國內外講席上,我都勸勉大眾,供養是必須的,不能過分,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

而且供養要平等地供養,一個道場要興,一個地方上佛法要興,必定是高僧大德人數要多才能興。

一個人兩個人,沒有辦法,所以僧團最低限度是要四個人,四個出家人以上才是一個僧團,不足四個人不能稱僧團。龍天護法護誰?護持僧團。

今天我們要找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住,能夠守六和敬,能夠同一羯磨,我們找不到。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道場,沒有一個真正佛法的道場,我們感覺到非常地悲哀。

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起,佛法生活方式是民主自由,他是真正做到了。

所以羯磨呢,就是會議,它是民主制度,四個人在一塊,無論什麼大小事情,四個人開會,多數贊成通過,沒有說那一個人作主的。

佛在世也是一樣,有什麼事情宣佈,它這個通過的方法是默認,宣佈之後大家不講話,就承認,就通過了;如果有意見,你就提出來說。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開會,就是議決,在我們中國過去方法叫羯磨,就是開會、會議、決議,所以佛法是民主自由。

不能守六和敬,不能做羯磨,就不是佛法的道場。

所以諸位你們將來看什麼樣道場,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觀察,它是真正的道場,還是虛有其表的道場,不難得知啊!

供養說廣修,因為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剛才跟諸位說了,因為你性德廣大,你要不廣修,性德不能夠顯現。

前面跟諸位說明十願,願願都是顯性德的,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註解上偏重在事,其實理事它都具足,這個註解在事相上,「廣羅五塵貴品。修飾百味珍饈。陳供法界如來。奉養十方海會。」這些講的都是說在事相上。

諸位聽我剛才所說的似乎只是我們在家信徒對出家法師要供養,我們學生對老師要供養,那麼出家法師跟做老師怎麼樣呢?他也要廣修供養,供養之後有多餘的呢?就要布施,不能放在那個地方。

那麼還有人說,我供養的錢放在銀行裡,攢,攢到一筆相當數字了,我再來做一個好事情,這樣好不好呢?不錯啊?實際上不可以。

為什麼呢?你的心已經攀緣了,心不清淨。隨手布施,心清淨,不攢積,有多小捨多少,清淨,這樣才如法。

底下一段講境界相也非常地廣大,跟前面一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個也是三種無盡,佛剎無盡、諸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都是我們供養的對象。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是能供之心,跟前面兩段意思也相同。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6-2013 01:3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13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沒有普賢行願的法力加持,自己甚深信解就做不到,所以這個十大願王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能夠修學的,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大的心量。

這個心量實在是太廣大了,決定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來修這個法門。

那麼下面舉所供之物,「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這一句是總說,底下就舉幾個例子。

「所謂華雲,鬘雲。」這是花,鬘也是花,花穿成花環就叫做鬘,印度人有這個習俗,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這是花鬘。

「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那麼這是舉幾個例子,在這一段註解裡面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

經文裡面有幾個字是必須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會看到的,它用雲,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它都用一個雲, 在華嚴經上我們見到太多,一切經上也常常看到。

雲代表非有非無,我們看到雲彩,坐個飛機到上面去看沒有了,代表非有非無。

我們要不要用這些供呢?要供。能不能執著呢?不能執著。誠心誠意去修供養而不執著,無分別無執著,雲是取這個意思,這叫真正供養,才能顯自己的性德。

那麼世間人供養,他著相了,著相有沒有福?有福。著相的福小,福報小,人天善果,小果,不能稱性。因為普賢十願,願願都要顯性,著相就障礙了見性,所以它用這一個字。

而且還有一個常用的字,就是用天,不但是有尊貴的意思、高顯的意思,同時有自然的意思,天然之物。這個取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天然,就是自自然然地供養,不要刻意去尋求,刻意尋求又是攀緣心了

攀緣,心就不清淨;隨緣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在。

供花,花代表因,所以所有供養,諸位要曉得都是供養自己的法性,依養自己的自性,見到花想到自己要修因,花代表因行。

花非常美,想到我們現在自己有許許多多煩惱,煩惱是迷失自性而生的、變現出來的,所以煩惱與性德是一個東西,迷了是煩惱,悟了是性德,性德美呀!真善美呀!

所以覺悟之後,把所有醜陋的煩惱都變成真善美慧的性德。

那麼它在具體代表在經上講,代表六度,代表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加上十度就後面是,方便、願、力、智,這個就十波羅密,也就是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所以供花代表這個意思,看到花了,念念不忘修六度因行。

所以它供在那裡不是好看的,它裡面代表有意義的,是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讓自己迷失了自性,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供花。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6-2013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13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供音樂,前面說過了,音樂是表稱讚如來的意思。

所以我們用梵唄、歌詠、讚佛,這是音樂;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它的作用非常廣大,效果非常地殊勝。

傘蓋,傘跟蓋是兩種東西;傘是遮太陽的,遮陰的,也可以遮雨的,古時候傘圓形的,諸位在寺廟裡面你還能看得到。

蓋是寶蓋,蓋是防灰塵的,那麼這也是裡面有表法的意思,這就是預防五欲六塵,不讓五欲六塵染污了自性,取這個意思,你一定要懂得。

所以佛門裡一切的陳設全是教學的藝術,它叫你一看,你心裡就體會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所在,心地要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你自性上好比就有了傘了,有了蓋了,取這個意思。

衣服表忍辱,忍辱衣。衣是禮,在儒家是禮,行禮的時候,要穿上禮服。

衣服遮羞的,有忍辱的意思,所以見了衣,穿上衣,就要曉得修忍辱波羅密,就是曉得修禮敬諸佛,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供養衣服。

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多,我們讚子裡面有戒定真香,所以香表戒、表定、表慧,五分法身相,表解脫,表解脫知見。

在我們初學人來講,它表性香,它又代表性,所以佛門裡頭香用得非常廣泛;家裡面有佛像的時候,可以燃香,在佛像前面燃香,它代表這個意思。
如果自己聞到香、燃香的時候,心裏面不能想到戒、定、慧、五分法身香,你這個香沒有供佛。

供佛是供自性佛,你能夠想到這些,提醒你自己信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能提醒你這個,這就是供養自性真佛。

燃香供佛是供這個,這個彩畫、泥塑、木雕的佛,它不須要供啊!這個是代表形象,表法的;真真是自性要能夠迴光返照,那麼這種設施才能收到教學上的效果。

所以處處提醒自己自性要覺,不能迷;自性要正,不能邪;自性要淨,不能染,沒有一樣設施不是提醒自己的。

所以供佛你要曉得是供自佛,不是供他佛;因為自佛常常會忘掉,用個他佛,一看那個,哦!我也是佛,常常能夠警覺,能夠醒悟,是這個意思。種種是多,香的種類很多。

塗香,我想你們女同學天天都要用,香水、香粉塗在身上,都是塗香。

你們塗了有什麼用處呢?有沒想到戒定慧,有沒想到性香?沒有想到,所以你們迷失了。

從今天起就要覺悟了,噴一點香水要想到這是供養佛,供養自性真佛。

凡是塗在身上的都叫塗香,無論香粉、香水都是一樣的。

那麼燒香是燃的香,像我們佛堂燃的香是燒香。這個裏頭品種也非常之多。

末香是粉末一類的,粉末一類也可以燒也可以塗的,這個裡面種類就很多了,舉出這個三大類。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是講香數量之多;香數量特別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別之深。

這個表法裡頭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萬不要把這個忘記,因為五分法身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我們之所要証得的。

三皈是修行的總綱領,五分法身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我們將來証果,証什麼?就是証五分法身。

那麼下面講燃燈,燈也有很多種,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記燒香燃燈。

這些也無須刻意去求,前頭跟諸位說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實那一個人每天不燃燈呢?你回家去,按了電流,開了電燈是燃燈。

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見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淨心裡面是一片光明。

假如我們對人對事還有隱瞞的,還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無明。

燃燈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無明,取這個意思;我們見到一切光明,想到我們心裡頭還有沒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無明是黑暗,無知是黑暗,煩惱是黑暗;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把它改過來你那個燈叫白燃了,燃了沒用處。

這個蠟燭也是光明,所以在講經的時候,作法會的時候。已經電燈這麼亮了,為什麼前面還要點兩支蠟燭?特別提醒你,因為燈你天天見,見慣了,忘掉了,特別點個油燈,點個蠟燭,你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取這個意思。

那麼蠟燭跟油燈,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代表這個意思,菩薩身身世世都能捨己為人,這個是燃燈。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6-2013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7-2013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供養具,剛才說了,不必勉強。但是要盡心盡力,不須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這個是錯誤了,給我們帶來煩惱了,盡心盡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養好的。

買香,我們買好香,我有這個能力買一千塊錢一斤的香,我就買一千塊錢。如果我是買個幾拾塊錢一斤的,這個對不起自己。如果有三、四千塊錢一斤的香,我買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貸去買去,那個錯誤了,那個增加自己的負擔,沒有意思。

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心盡到了,力量也盡到了,這個功德是圓滿的。

超過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門裡做功德,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

為什麼呢?要面子,他想別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實在也沒有錢,去借高利貸,後頭就背利息,苦不堪言,這個錯誤了,是絕大絕大的錯誤,這佛門裡頭不許可的。

佛法絕對是個平等法,人人盡心盡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在心境上平等,這個是真正的平等。

所以諸位一定要懂供養具裡面,它所代表的意義。經上舉例不多,只舉了幾個例子,而且在供養當中,除了你明瞭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還能夠發願。

你要不會發願呢,經裡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參考,自己不會呢,就依照經上例子來做。

譬如說此地也舉了幾個,第二十七面,「行者當供養時,一一俱當發願。」這是告訴我們,你這個供養就沒有白供,與普賢行願就相應了。

「塗香時,作是願言,願無漏塗香,磨鎣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那麼底下有燒香,有供燈,所以不管供養什麼,自己都有願,那麼有願要盡心盡力去做到;發願與迴向願雖然都是願,意思不相同。

發願,這個願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裏有這個願,事上我沒有這個機緣,緣不足,願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沒有願,譬如說我們要有普度一切眾生的願,像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一定要有這個願,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時時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

那麼迴向這個願是已經做到的,已經做到的,把這個功德迴向十方,迴向眾生,那跟發願不一樣。

發願等於說支票開出去還沒有兌現,那個迴向是已經兌了現的了,這是有這麼一點不相同的地方。

那麼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願是由自己發的,也有個別之願,有特別的願望,也是個個人不相同的。

自己實在不會呢,找經裡面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個發願,這是提供你作參考。

你照他這個方法學習,行;不照這個方法也行。

譬如說我們見到燈,我們自己發願我們犧牲自己,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願也非常之好;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義,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體力,盡心盡力去替社會大眾服務,貢獻於社會大眾,這個就是燃燈、燃燭的意思;叫我們不要忘了自己這個本願,時時刻刻提醒他明白這個意思就好。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7-2013 12:5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3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那麼這是正明供養,就是說明正式的供養。

在這一段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說明供養不能間斷。

一花一香都與體性要相應,只要與體性相應,一也是多,為什麼呢?體是心,心包太虛。香花是物,雖然是一物,這一物是從體性裡面生的,這一物就是自己的體性。

所以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看到經裡面講的供養具,數量無量無邊,好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呢?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以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也正是孔老夫子論語裡頭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現在學,習是做到;做到之後,喜悅從內心生出來,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裡面分出來,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所以學佛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不假啦!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佛法裡頭。

如果你學佛覺得痛苦,那你學錯了,你曲解了經意,你方法有錯誤,理論有錯誤,所以你才愈學愈苦。

如果理論方法正確,愈學愈快樂,這個是真的,心開意解。好,我們講到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36.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7-2013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13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一卷)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註解裡面諦閑法師假設了一個問答來給我們說明。

「問,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辦得?」怎麼能辦到呢?「假使能辦,又如何者常供養如上所列多多佛耶?」怎麼能夠供養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諸佛?

「答」,下面就是答覆,「須知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盡虛空界。即假故,如雲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無不稱於真理,各各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遊諸剎土。稱真之物,供養諸佛。是故菩薩,不虛行於所修,常值諸佛,恆不失時。一切品物。常稱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那麼這個註解裡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確實有相當地深度。

但是我們每一章裡面都是以這種原理,這個原理,不外乎一念三千,明白了一念三千,華嚴境界確確實實不難現前。

下面要給我們校量,比較供養具,「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個非常要緊,也是我們修供養供裡面最主要的一個部分。

那麼財供養,就是些物品供養,物品供養裡面要是加上觀想,那個財供養也是法供養。

譬如我們供養燈、供養香,就是財供養、物質供養,可是從這個供養當中我們曉得燈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來供養。香表戒定,表清淨信心,以這個來供養。

諸佛,前面曾經說過,這要記住的,我們以般若智慧,以清淨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養諸佛;這個是財、法兩種都有了。

供養裡面特別偏重在法供養當中,這是不但佛在這個經上這麼說,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裡面校量功德也是說大千世界微塵的七寶布施都不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

可見得法供養的殊勝,決定不是財供養能夠比得上的。

底下一段舉幾個例子,一共舉了個例子「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那麼既然舉了這七個例子,這七個例子當然是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七個項目,每一個項目裡面自然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麼這是說明七大類的供養。

第一這一定是最重要的,擺在第一個決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誰所說呢?如佛所說的。

這一條太要緊了,假如我們不能夠如說修行,我們就對不起佛了,佛一生的教導,結果我們一句話也不聽,都沒有照做,這很對不住的。

縱然是四事供養得很周到,如說的衣食、臥具、醫葯,統統都供養到了,但是他教給我們,我們並沒有去照做,這個不是真正供養。

真正供養寧願在事供養裡面有欠缺,甚至於全缺,一樣也沒做到,就是財物上的供養,一樣也沒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講的來修行,這還是真供養。

給我們說了這麼多,就是叫我們要修行,佛對我們的期望,期望我們各各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樣;能夠滿足他的大願,這才叫真供養佛,這是諸供養當中第一供養,那麼我們要曉得。

如說修行包括的範圍就非常廣大,以本經就這一章而說,主要的就是講十條大願,這個十條大願,每一條你都要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

http://book.bfnn.org/books/063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7-2013 01:2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麼能做到呢?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這十個名目的意義、境界,決定達不到。

所以對這個經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

禮敬,我們要以真誠清淨之心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這是修禮敬諸佛。

我們的言詞一定是有益於一切眾生,有利於一切眾生的,出自於至誠,這就是讚嘆如來的供養。

我們有力量必須要幫助人,無論是用我們智慧去幫助別人,用我們的才藝幫助人,用我們體力幫助人,用我們的財富幫助人,這都叫供養,這個都是廣修供養。

以智慧助人,這是法供養;以我們的體力去幫人家服務,這是內財供養;他金錢財物去幫助別人,叫外財供養,身外之財,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叫如說修行供養,這個是對佛的真正供養。

那麼佛給我們講的法門太多太多了,說到修行,是不是這些法門都要學呢?這是個問題。

佛講了許許多多的經,這些經我們是不是都要讀呢?這個問題很大。

可是我們在佛法裡面一定要細心去觀察,看看佛陀在世,他的弟子們怎麼修的?看看那些諸菩薩們怎麼修的?你就明瞭了,佛說一切法是度一切人;記住,度一切人,不是度我。

佛要度我只說一法,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是為無量無邊眾生而說的,因此我們就明瞭了,我們要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裡面,只取一法,那就行了。

在世的時候好辦,太容易了,你要是遇到佛了,你向他請教,他給你說一個法門,你依教修行就成功了。

現在我們最大的困難,佛不在世,我們沒法子問他,留下來這些經典都是他老人家從前在世替一切人說修行的方法,這些記錄,記載下來的東西。

所以我們今天看一些經典,就如同看大夫的處方一樣,這個大夫從前在世的時候替人看病,人家來了,他馬上替人家開個方子,一吃就好了。

現在大夫也不在了,那些治好的人也不在了,葯方堆了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看到就是一堆葯方,大藏經就是一堆葯方,是他從前治別人的一堆葯方。

所以我們今天看這些東西很頭痛,那一個葯方對我合適?我們都有病,你要是把所有葯方統統都用,準死無疑!

這諸位要記住哦!你說大藏經我統統要搞,準死無疑,絕對不會開悟的,沒有人這種試法的;所以佛法能救人也能害死人。

它這個經典確實就是葯方,你要取捨得法了,真的適合於自己病況了,那這個方法你很靈,非常靈驗,葯到病除。

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這個法門選擇了去修,修個一兩年不合適,就趕快換;就好像吃葯一樣,你吃葯當然是害病去吃葯,這葯吃了不對症,你會警覺了這個不對症,大概吃錯了,趕緊找大夫重新來調整。

我們修行沒有結果,就得要調整,這個是要注意的,要特別提高警惕。

http://book.bfnn.org/books/063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7-2013 12:2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3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5-6-2011 02:08 AM
赞叹 楼主分享,功德无量!阿弥陀佛_/\_

普贤行愿品偈颂~~

这个是菩萨讲的东西,我们拿来念到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5-2024 01:40 AM , Processed in 0.0564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