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1-2013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三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經文末後一句不離菩提心供養,舉的七個例子當中,這是最後一個。這一條凡是舉例那麼第一是很重要,最後一條一定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般慣例都是如此。

註解裡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在廿九面第三行「第三言不離菩提心者。文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以不離菩提心是為真法供養也。大部經云,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那麼這個末後幾句是總結這一段的法供養。

首先我們要曉得什麼叫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為基礎,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跟小乘不一樣的就是有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也是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那麼怎樣才叫做覺?怎樣是迷?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覺的標準是要破二障,我們的真心本來是覺悟的,所以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這個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了,迷的心本來沒有。

怎麼迷的呢?因為你本覺心裡面起了二障,起了兩種障,這個兩種障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你這個心就不覺了,就迷了。

二障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下,煩惱本身就是障,所以叫做煩惱障。

那麼說到煩惱,它的頭數太多了,真是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麼佛經裡面有說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個是真的,一條一條確實有這數字的,不是隨便講的,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裡面都可以查得到,確確實實列了有八萬四千條。

可見得八萬四千條還不能包括,還不是完全的數字,已經佛就說了這麼多了。

但是在教學來說,八萬四千一條一條地說不勝其煩,太麻煩了,所以就把它歸納,歸納成百八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將八萬四千歸納成一百零八類,那麼這個在研究討論當中就比較方便得多了。

可是百八這個數字還是多,我們要講起來還是占很長的時間,還是很囉嗦。

那麼天親菩薩為了便利於初學,所以又將它歸納,歸納成廿六,這是我們平常一講到煩惱都說這個廿六類。

廿六類裏面有六種叫根本煩惱,廿種叫隨煩惱,就是隨同根本煩惱而起的,那麼這個在百法明門裡面,它就是這樣的歸納法。

那麼根本煩惱裡面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個五種。另外一種叫惡見,就是不正當的見解,錯誤的見解,不但錯誤,很惡劣,叫惡見。

其實這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就是這個五大類。

通常我們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百法裡面講的六種根本煩惱,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迷了,就不覺了。

除了煩惱障之外,還有一種叫所知障,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他煩惱障斷了,為什麼他還沒有菩提心呢?因為他有所知障,他所知障沒破,所以阿羅漢沒有菩提心。

但是比我們那他是高明太多,我們是兩種障礙,他只有一種,就是說他的障礙比我們輕得多。

所知不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那麼障礙所知的這一種障礙,我們叫它做所知障。

所以它跟那個煩惱不一樣,煩惱本身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所知是我們本能,依照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本來知道的,不必要學的,我們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

要拿一般宗教家讚嘆那個神的話來說,全知全能。誰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全知全能,這是佛告訴我們,可是我們現在的全知全能都喪失掉了,現在只剩下一點點的知,一點點的能,那麼這些為什麼會喪失掉呢?就這個二障障礙了,所以成佛要破二障。

那麼二障的根本,佛告訴我們,煩惱障的根本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很麻煩;所知障的根源是法執,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

普賢行願品講記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11-2013 12:5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1-2013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以我所修一切功德,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3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對於你自己本身不執著,你的煩惱障就不難斷掉;對於一切法不執著,所知障也能夠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這個覺心就顯現出來了,那麼這個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

那麼在儒家它也講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像禮記裡面的大學中庸就發明這個道理。

這個三綱八目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麼說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拿家來說不離誠意、正心供養,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可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今天意不誠,所以才提出誠意的這種教學;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誠、心也正,再說這個話不是累贅了,沒有意義嘛!

那麼如何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呢?前面兩條就重要了,格物、致知。

歷代有許多學者對格物說法就很多,究竟怎麼個格法呢?司馬光說得很好,司馬光能夠說得好,是因為他學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過頭來再看儒家東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來了。

物是什麼?物就是煩惱,物欲呀!格是什麼?格是克服,格殺,跟我們佛經裡面講阿羅漢的三個意思,阿羅漢的三個意思裡頭有一個叫殺賊,賊是什麼呢?煩惱賊,就是要把煩惱斷掉,要把煩惱賊殺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於很多學者,這大學教授們看到佛經的註解阿羅漢殺賊,佛教不殺生,阿羅漢還開殺戒?他搞錯了,他弄錯了,那個賊是指煩惱賊,並不是指外面的做強盜的,做小偷的,不是指他們。煩惱賊。

所以格物就是格殺物欲,換一句話說,叫我們在一切五欲六塵的境界裡面不起貪心,不起貪瞋癡,這個就是格物。

所以司馬光,我相信他這個靈感是從佛經裡面得到的,那麼拿這個來解釋格物,這個就太明顯了,真的是意思非常地明確,明白正確,那麼與後面的誠意正心真正能夠相應。

而致知正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格物就是佛法裏面斷煩惱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除了之後,菩提心就現前了,所以誠意正心才能夠現前。

因此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說,我們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一定要從格物致知上下手。

否則的話光是嘴皮上天天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永遠不能夠現前,這個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要去做功夫的。

那麼大乘經裡也常說,如果菩薩失掉菩提心而做一切,就是修一切的六度萬行都叫做魔事,都不叫佛事。

那麼由此可知所謂佛事必定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礙上,只要用菩提心,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都是佛事;如果失掉了菩提心,天天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是魔事,都不是佛事,因此這一條非常地重要,念念不離菩提心。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1-2013 12:5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13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時間過得很快,我以為是第三天,同學告訴我今天第四天,我們要趕進度了,「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一段經文是將財供養,前面是講財,那麼此地是講的法。

財供養像前面講的香花、衣服、傘蓋、油燈,舉的那些例子,換句話就是物質上的供養。

那麼金剛經裡面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也是財供養,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金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經裏面的四句偈,那個功德大。

為什麼呢?聞法不管他解與不解,他要能夠理解,能開悟,那個功德那是不得了,的確是不能比的。

即使是他不解、不悟,那個功德也超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供養,原因在那裏呢?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個聞法的機緣很不容易得到,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

這個財寶是時時可以遇到的,生生世世你不會離開的,就是多少的問題,物質的取用多少的問題。

能夠聞到佛法的機緣不容易,我們在台灣好像很普遍,聽個佛法沒什麼了不起。

諸位要到外國去看一看,哦!那就稀有了,多少外國人他一生從來沒有聽過佛法,連佛這一個字也沒有聽說過,你曉得多難。

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口,要拿聞佛法跟不聞佛法要作一個比例,差太遠太遠了,簡直不成比例,你就曉得聞法機緣之難得。

那麼講到七寶財富,這四十多億人,人人都能夠享受得到,只是多少不同,貧富不均而已。

所以佛法難聞啊!所以布施佛法,就是給人家講解佛法這種法供養的功德絕不是財供養所能夠比的。

所以我們要修最殊勝的供養,我們今天沒有財,沒有這個力量,但是你懂得佛法,你比那個財富供養還要殊勝,你自己要能夠珍惜這一點,要能夠珍惜。

那麼經上講的這些比喻都是一些數目字,這些數目字註解裡頭有,數目字太大了,都是些天文數字,沒法子計算的,那麼諸位看註解就可以了。

翻開三十面,註解裏面第四行,「正意者」,這就是真正校量比較用意之所在,「經中正意,所以設此校量者」,為什麼要把財法兩種供養來作一個比較,它一定有道理。

「唯恐鈍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財多,所供佛多,獲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觀。樂著有為,不信無為。」這個道理在此地,世間人確確實實修福的人多,所以佛法會變成宗教就是因為求福的觀念太濃厚了,所以把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把佛菩薩都當神明去看待,所以燒香供養,這是塑造金身、祈祀廟宇,為什麼呢?都是求福。

這種求福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不是求不到,真正可以得福。但是這個得福到那裏去享受就不一定了,這一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有很多人種的福,佛門裡修的福,不是在人間享受,而在惡道裡頭享受。

鬼道裡面,他去當了土地公了,去當了城隍爺了,我們本省很多王爺宮,他就做那個東西去了。

那個有福報,你看多少人初一、十五,都給他拜拜,都給他燒香,去供養他,他有福報,鬼道裡面去享受去了。

那麼還有畜生道裡面享受去了,畜生道裡頭很多有福的,大概在畜生道裡面享受,在中國當畜生道不行,要到外國去當畜生才行;你看外國人養的狗有狗的餐廳,有狗的理髮廳、有化粧的,專門替狗剪毛,給他洗,出門也坐車,舒服極了,它真是享福啊!

我看那些外國人都沒有狗享福,為什麼?人要伺候狗,狗不伺候人,他那個養的都是玩的,所以寵物,到畜生道去享福去了,雖然有那麼大的福報,它是畜生。

所以修福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的那個福,三界有漏之福報並不在人天享受,一定要有智慧。

我們看許多人修福,那個享受決定不在人天,他非常愚癡,非常自私,他怎麼會能到人天享福報。

那麼佛告訴我們不但你要以智慧去修福,更重要的是修慧,福慧雙修這個才是對的。

如果只偏重在修慧而疏忽在修福,也不圓滿,那麼這些事情我們在現實的社會裡面就看得很清楚,有很多大福報的人,真正有大福報,他不知道正法。

你看像我們台北市,台北市有個很大的寺廟,我聽說是現在恐怕在全省也是最有錢的,福報最大的行天宮,福報大,拜拜的人多,尤其是過年,什麼節日的時候,聽說去拜拜都是幾百萬人,一天的收入大概都可能上千萬,那麼大的福報。前生修福,不知道正法,仍然不免六道輪迴,那是神廟啊!

可是佛寺裡頭冷冷清清的,沒有人來,所以佛法要想發揚,當然也要靠財力,沒有人財從哪來。

鬼神要行他的邪道,幫助他的人非常之多,那麼這個呢?原因就是鬼神修福多,偏重在修福報上,他的福報大。

佛門裏一般人疏忽了,都偏重在修慧,雖有智慧沒有福報,所以對於佛教的發揚光大,對於佛教的推展、開拓,總是有許多障礙,這是沒有福報。

因此圓滿一定是福慧雙修,兩方面要兼顧,主要的我們要修慧;修福絕對不能夠疏忽,一定要修福,才能夠使佛法普遍地弘揚,發揚光大。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11-2013 01:1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13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上随喜赞叹!
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

 普贤十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13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annele  大大   随喜功德!

在過去確實佛法是福慧雙修,你看無論在早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是些國王大臣來護持,傳到中國來可以說一直到滿清末年,佛法不衰,都是帝王國家來護持。

佛法衰的確是衰在晚近,大概最近的一百年前,這個衰落得太快了,衰落的速度太快了,這是我們今天見到這個衰的相。

但是在滿清以前佛教相當地興盛,那麼就是著重修福。尤其是我們要明瞭無為法的可貴,有為是事,無為是性,通達教理的人,他會著重無為,無為的受用比有為的享受要高得太多了。

有為是物質上的享受,無為是精神的享受,今天物質的享受可以說普遍而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享受。

尤其在現在世界所謂是開發的國家,先進的國家,他在物質上真的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精神很痛若、苦悶,找不到皈依處。

尤其是科技發達了,對於神的概念逐漸逐漸淡薄了,從前一切依靠神,像現在西方,西方年歲大一點的人,他對於宗教信仰很虔誠;年輕的人就不相信了,年輕的一代不相信。


所以再有幾十年之後,西方宗教必定衰沒,為什麼?大家不信了,現在靠一些中年以上的來維護著他們的教會,所以西方現在宗教也是一個危機;怎麼樣去宣揚,年輕人很少能夠接受的,他們現在滿腦袋是科技,不相信有上帝。

所以天主教沒有辦法的時候,找佛教交談,無非是想從佛經裡面得到一些理論來充實他的教義。

這是大概在二十年前,天主教大公會議的時候作出這個決定,主動地找佛教交談,所以他們也收集佛教的經典。


我聽說我們台灣印卍字藏經的時候,第一部藏經發行的時候,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第一個來訂大藏經的就是東海大學,基督教的學校,他們頭一個來訂,比我們佛教徒還熱心。

那麼有許多這些神父們都在那裡研讀佛經,雖然研讀,他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很難明了佛法的真實義,那就是他那個神是一個大障礙,很大的障礙。

要想解如來真實義不簡單,他比我們起來,他有三重障礙,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他還有教會那個神的障礙,他有三障,我們有二障,他有三障,相當不容易。

那麼認真要研究這個東西,像華嚴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自己去研究很難,那麼一定要請法師去講解,這個他們也在做。

我還在他們教會裡講過半年,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我在那裏講過半年,學生都是些神父、修女,我在那裏講佛法的時候,講了幾次有不少的修女退席。

有些同學們,輔大的些同學們就問她們,你們為什麼不聽了?她們告訴同學們說,她說這個很有道理,我們再聽下去信心動搖了,不敢聽了,那麼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精神生活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11-2013 11:4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2-2013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他引用永嘉大師証道歌上的幾句話來說明,永嘉大師「住相布施生天福」這就是著相。修布施修裡面,這是種福,福報裏面最大的是生天,生天的福報最大。

「猶如仰箭射虛空」這有個比喻,好比向天空射箭一樣,箭可以能射得很高,可是射得高,它有一定的高度,它會往下面墜墮的,「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這幾句話是証道歌上的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修福在佛經裡面講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在一般說享福的人很少繼續修福,這是古今中外都不乏這種例子。

真正肯修福,肯幫助人,是中下階級的人;富貴人家所謂是特別顯得吝嗇,他只知道享受,不肯再修福了,縱然修福,修得也不清淨。

譬如說他到寺院來,他很有錢,出一點錢,出個十萬八萬的,在他那個十萬八萬,九牛一毛。而且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有錢瞧不起別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來修;而且修的時候沒有誠意,好像是憐憫這種意思,所以心不清淨,福修得不圓滿。而果報沒有人天福報,果報多半是在三途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那個貧窮人修福,他心誠,他謙虛,恭恭敬敬去修布施。雖然他布施得少,十塊八塊的,他虔誠;而那個十塊八塊對他來講數字相當之大,他收入少,十塊八塊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天生活費用,乃至於半個月一個月生活費用,他只有那麼一點點,在他布施的時候,比例是太大了。

如果是貧窮要飯的,你看經典裡面講要飯的貧夫,討飯的,人家給他兩文錢,他這兩文錢拿去供養佛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供養了,這個福報大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拿出來了。

那個有錢人拿個十萬二十萬,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那裏能夠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來。你明百這個道理,不是貧人不能修福,貧人往往修的福報比富人不曉得大多少。

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會永遠富,貧人不會永遠貧,富人到來生就貧了,貧人來生就富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富貴不但學道難,修福也難;貧窮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

那麼為什麼講三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就不修福了,剛才講縱修福也不清淨。到來生的時候,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要受苦了,三世怨。

這是佛勸勉我們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裡面有福,那就不至於了;慧裡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報,這是他真正有智慧。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他讚嘆三個人,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們現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就是他的後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找不到第二個。這個就是法布施、法供養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養。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2-2013 12:1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3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第二位是范仲淹,宋朝的一個宰相,他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貧困,諸位去宋史裡面看他的傳記,古文裡面你們也許念過義田記,那就是他家的事情。

他在寺院裏面念書,家裡頭沒有書,生活困難,在寺院念書,所以從前寺院就是圖書館,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經典,世間經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備,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間法。

在寺院裡面讀書,有書,書本不會缺乏,同時出家人都可以指導,有疑難都可以問,所以一般念書人都是在寺院裡面生活。

那麼吃飯呢?他是自己做,范仲淹年輕時候很苦,沒有錢,三餐飯吃不飽,所以煮粥,而且煮粥的時候,煮一鍋粥還要把它畫成四塊,一餐吃一塊,吃多了第二餐就沒有了,那麼樣的清苦。

這個人實實在在了不起,他有一天在寺廟裡頭發現藏的金子,他是無意當中發現,有好幾罈不曉得什麼人埋藏在地下,他發現了。那麼窮的人要發現了,搬回家就發大財了,馬上就成了富翁了,那數量相當可觀。

他無動於衷,這一點是他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他沒有貪心,他也不告訴人,還用土給它埋起來,他也沒有告訴人,人家也不曉得。

到他以後做了宰相了,這個廟年代久了,也有許多地方需要修理,當時廟裡住持一想,宰相從前在我們這裡念書,住了不少年,他現在做這麼大的官,我們去向他化緣,請他幫忙。

找到他,他非常慷慨,拿到筆一寫,黃金多少罐,多少罈,廟裡好開心,果然宰相了不起,結果問他錢在那裏呢?他老人家光寫了又不拿錢,一文也沒有拿出來。結果他就告訴,你們到你們的寺廟的什麼地方,那一棵樹底下,土翻開,那個地方有好幾罈金子在那邊,你們修廟足夠了。回去寺廟的人把土翻開,果然不錯,發現一大筆的金銀財寶。

所以這個人真正了不起,決定沒有貪財之心,所以他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不是偶然的。

那麼一生過清苦的生活,你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了,幫助他的家族,幫助地方上優秀的年輕人,來教育他,把他自己的俸祿節省下來,他養活三百多口,還要教化年輕的子弟,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心一意是為眾生造福。

你看他死的時候,他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是宰相,等於行政院長,有一個兒子是御使大夫,等於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

錢到那裏去了?兒孫都效法他,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死的時候把他自己的家整個捐獻出來作寺院,完全奉給佛法了,他是個虔誠佛教徒。

所以他一家家道,印光大師說八百年不衰,一直到清朝末年,代代都是好子孫,所以在我們中國看到是第二個人。

一般人家能保持到三代的都很少,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人連自身都不保,中年發達了,晚年潦倒了,連一生都保不住。

孔老夫子能夠保持兩千多年,范仲淹差不多到今天也將近有一千年,他的家道能保持一千年不衰。

那麼在晚近的時候,印光大師還提到一個清朝初年的葉狀元,清初,他們的家道也保持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這個都是祖先積大德才有這個樣子。

那麼現在我們還看到一個曾國藩,曾國藩的子孫到現在都非常之好,這個都是積德,積功累德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

兒孫都這樣好,他自己那沒有話說;學佛必定有成就,不學佛的他也必定生天,這個是一定的,你從他的子孫上看,子子孫孫都這樣好,他自己不學佛必定生天,享受天福,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白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2-2013 12:3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2-2013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願,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法等者,於食亦等。是為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這是諦閑法師特別在此地點醒我們,一定要明白經意,不要曲解了經文的意思。

那麼學佛所貴就是貴在財供養能夠把它轉變成法供養,使財供就是法供,這個樣子才真正是福慧雙修。

怎麼個轉法呢?華嚴經完全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我們念供養咒,這個供養咒一定要用至誠心來念,那我們吃的飯也變成了法供養。

今天在此地三餐飯供養諸位。供養諸位這是財供養,可是希望諸位將來學成之後,弘法利生,那我們這個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

你們在佛法裡有成就了,你們那個成就也就是今天圖書館講堂的成就,所以財供就變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裡面吃飯的時候,你們家裡面父母對你們養活裡頭,這個也是財供養,財供養也變成法供養,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

你父母不會變,你會變,這個是真正的孝順,這個是真正父母以財供養你,你倒過來以法供養他。

家人聚會這是緣分,可是這個緣分諸位要會修。因為正如前人所說的;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上有一幅對聯,那個對聯很值得我們反省,經上講一家人是四種緣組合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

那麼你們跟你們父母到底是報恩生到這家裡來的?還是報怨的?還是討債還是還債的?一定要有警覺,真正有警覺心能夠把家庭變作道場,使一家人都能變成同參法侶,這是菩薩家庭,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個對聯,夫妻是緣,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怨怨相報。你們要提高警覺,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要提高警覺。

在外國離婚率多大,那都是惡緣,怨怨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真的是要深深反省。

下課了,我們休息一會兒。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2-2013 12:3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3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一段為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為什麼呢?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個是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為我們說的。

那麼如說修行,出生諸佛,佛從那裏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麼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

願一切眾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對於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為什麼呢?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呢?你要是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

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並不局限在講堂裏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於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地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願。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是總結供養願的一段。

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麼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

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眾生,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12-2013 12:2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3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下面第四段懺悔業障願,「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這個懺悔是修學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

十願,前四願的確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沒有盡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讚嘆之心不能去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那沒有福,沒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

那麼現在講到要懺除業障,因為業障懺除之後,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的話,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也沒有用;人家給你了,你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須要修懺除業障。

這一個字從梵文裡面翻過來的,梵文叫懺摩,意思就是悔過,是中國字,所以懺悔是梵華合譯,上面一個是印度話,下面一個是中國字。

那麼一般的解釋,是發露的意思,是我們自己所造的罪業絕無隱瞞,露是表露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見到,我們在造罪業。

那麼別人看到了免不了會責備你、指責你,指責就是消業,業就報掉了,所以罪業要發露,發露很容易就報掉了。

你做的些善事好事別讓人知道,為什麼呢?你要讓人知道了,人家讚嘆一下、恭唯一下,也都報掉了,馬上就報掉沒有了,一下就沒有了。

現在人造作,他相反的,他善事要馬上就報,馬上就得到人家讚嘆,恭唯讚嘆表揚,立刻就報掉了。

惡事隱藏不讓人知道,那個罪在後頭攢,越攢越多,以後到那裏報呢?到惡道去報。

善呢?現世就報掉了;惡要到來生、到後世、到惡道裡去報。愚癡啊!這是愚人。聰明的人,惡事現在馬上報掉,報掉就沒有了嘛!罪就沒有了嘛!

善事不要讓人知道,所以叫積陰德,陰德就是我做的好事、做的善事,不願意讓人知道;所以人家不曉得也不會讚嘆,也不會恭唯,也不會表揚你,你這個福德越攢越多,將來福報就大了。

那麼說到懺悔,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去看,那麼我跟大家講註解以外的一些意思,懺悔有三種,第一種叫伏業懺,實際上伏業懺就是忍辱的功夫,忍辱功夫得力了,能夠把業障伏住,讓它不起作用,這是一種。

罪業實在講太多太多了,這一生所造的就說不盡,不但我們身造的,言語上造的口業,最嚴重的就是意業,心裡面起了些念頭,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造作,統統是罪業;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造作,也全是罪業。

何況我們人不只這一生,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積的這些罪業,佛在經上說過如果這些罪業要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它再小,甚至於比微塵更小;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不學佛不知道罪業之多,不曉得罪業之重,不知道罪業後果之可怕,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懺悔是我們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學佛從那裏學起?從懺除業障學起,首先就是要能夠把這些業伏住,伏令不起,用什麼方法呢?譬如我們現在用念佛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伏業,就能把一切業伏住。

真能伏得住了就是功夫成片,所以叫做帶業往生,業沒有懺除得掉,只是伏住而已。

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信心得力了,這個佛號得力,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有力,把你無始劫以來,以及今生所造這些業障能伏住,叫它不起作用,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雖有,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12-2013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014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種叫轉業,能把業轉過來,轉業比前面伏,那就要高明了,轉也有斷的意思,轉變了,也就是把業障斷掉了。

這個要用念佛功夫來說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功夫成片是伏見思煩惱,像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沒有斷根。

到事一心永遠不起了,見思煩惱永遠不起了。不但不起,而且能夠把它轉變為善了,怎麼會轉變呢?這就是你用智慧去運用它,它不但不作惡業,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那麼這個事情也許諸位乍聽不太明白這意思,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

譬如一個人做小偷,他做了多少年小偷,很有經驗,偷東西本事很高,造罪業啊!

現在一下後悔了,曉得自己錯了,不但以後不再偷盜了,他去當警察去了,專門捉小偷。因為他很有經驗,他把他自己做小偷那個本事再來捉小偷,那保護大家的治安,保護大家的生命財產,那他就變成無量功德了,他可以轉,這個轉就是這種意思,真是轉惡為善,他能夠轉業,那一轉變就變成無量的功德了。

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迷的時候你用它是煩惱,覺悟之後用煩惱,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善惡真的叫沒有標準,善惡沒有標準,標準是從迷悟當中分,悟了的時候,惡也是善,迷了的時候往往善都是惡,因為它後果不好。

這是我們要懂得第二種的懺,就是轉業懺,轉業懺決定不墮惡道。

第三種更高,叫滅業懺,那是智慧現前了。念佛法門來說,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沒有了,無明也破了一分了,破無明見本性,這個時候業才能夠滅。

好像註解裡面末後一行裡頭所說的,在三十二面第五行最後一句,這是「理懺,如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就是大徹大悟之後,業才能滅得了。

那麼昨天也跟諸位說了,滅罪,心地清淨光明完全顯露了,可是在事上還是有,像佛成佛之後,他還有些果報,這個講定業啊!

佛都不能免,但這種現象現前,佛也表示有頭痛的事情,他頭真痛不痛?他真的不痛,那是示現,他有特別的用意,佛那裏會受果報呢!特別用意就是告訴我們惡業決定不能造。

還有就是決定不能殺生,殺生欠人是命債,將來總要還的;非法之財決定不能取,取了之後你欠人的錢一定要還錢,欠命決定要還命。

你這一世逃過了,你來世逃不過,來世逃過了,後世逃不過,生生世世這個債務決定要還。

所以不要想著我占了別人便宜,這是我聰明他愚笨,沒這個道理的;你今生占了他的,來生還要被人家占你的便宜,沒有辦法的事情,一飲一啄決定是避免不了的,他有果報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1-2014 01:2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4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達三世因果他對於自己造作就謹慎了,決定不造惡業。

所以滅業懺,那個罪業就好比黑暗,智慧好比是燈明,不怕黑暗久遠,千年暗室,你隨時點一盞燈就照明了。

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怕的是你智慧不開,智慧開了統統照破了,這個業才能滅得了。

那麼在懺悔方法上講有兩種,一種叫事懺,一種叫理懺,這是有事有理,事是在事相上,那麼佛在一切經戒裡頭告訴我們,如果犯遮罪可以做法懺悔。

什麼叫遮罪呢?罪有兩大類,遮罪與性罪,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造作了都是罪。

遮罪呢,你是受了戒犯了戒,那麼這才有罪,你要沒有受這個戒,你犯沒有罪,那個叫遮罪。

譬如五戒裡面前面四條是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我沒有受過戒,我犯了就沒有罪,這個講不通的,那是性罪,殺、盜、淫、妄,這性罪,不管你受戒不受戒。

那麼第五條是飲酒,你不受戒,你飲酒不犯罪;但是你受了五戒,不飲酒這一條,那你飲酒你就有罪了。

但是飲酒這一條叫遮罪,遮罪可以事懺,那麼戒律裡面屬於遮罪的也很多,有很多條,所謂遮就是預防,是一種防範的意思。

酒為什麼也列在重戒之一?你看看凡是犯殺盜淫妄與酒都有關係,酒醉亂性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了,才去犯性罪;他要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有的時候他就不會犯這些罪。

所以酒是預防的,酒本身沒有罪,怕你喝醉了以後犯別的戒,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列入重戒,道理在此地。

那麼做法就是發露懺悔,就是決定不隱瞞,那麼在佛法裏面講做羯磨,就是大眾僧在一起的時候,你自己把你自己的過失說出來,受大家的責備,下一次不能再做了,用這種方法來懺除自己的業障。

如果是犯性罪這就重了,性罪一定要起行,起行這有兩種要用修行的功夫上來懺了,功夫裡面也分事理兩種,但這兩種最好統統都有。

在事懺的方面不但是要發露,不像遮罪,遮罪一發露,那你以後不做就可以了,就沒有事情了。

性罪發露之後還要性修法,那麼修法裏面最常用的就是拜佛,譬如說訂的一個時期,或者訂七天,或者是訂三七二十一天,每一天拜三千拜佛,用這種方法來求懺悔,所謂是日夜精勤禮十方佛,這是個修懺悔法,這是屬於事。

如果能明理,事與理合起來修,曉得業性,就是罪業的體性是從無明顛倒生的,清淨心裡面沒有,實實在在沒有,所以罪性本空。

這是大乘菩薩的懺悔法,可是他的心是真正達到了清淨。事懺除末,理懺是拔根,才能將罪業的根本拔除。

但是理懺必須要見性,罪業才能除得掉,如果不見性不行,不見性沒有用處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1-2014 11:03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4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見性與不見性如何區別呢?我們怎麼曉得呢?細說很難,也不是我們境界,我們從最粗的相來說,見性的人沒有我執,沒有法執。

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執,有沒有法執?如果還有我執還有法執,那我們決定沒有見性。

或者我見性了,我開悟了!你們想想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見性?還有個我在嘛!他怎麼會開悟怎麼會見性呢!沒有啊!

真正開悟見性的人無我,這是一個最粗淺的區別的方法,這是對我們自己來講的,我們自己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要知道。

尤其在今天那個妖魔鬼怪欺騙人的把戲很多,決定不要上他的當。

他把你找去,你跟他學幾個禮拜,或者他叫你參禪,叫你打坐,叫你念咒,念個七、八天了,他來給你受記,你明心見性了,你開悟了。

你自己真的以為我被某人受過記了,我已經開悟了。你想想你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那是人家欺騙你的,不是真的。

像我昨天告訴你們的洛杉磯有五個人,不知道那個什麼上師給他受記,他們已經是大徹大悟了,他跑來問我,所以我就斷定他沒有開悟。

為什麼呢?我說我沒有開悟,你跑來問我,要我給你印証,那你一定沒有開悟。

我沒有開悟我給你印証,絕對沒有開悟。騙人的呀!騙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千萬別上當,自己還有是非人我是凡夫,開悟了是菩薩,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事實的真相。

那麼如果講到事理雙懺,古德曾經教給我們有十種,就是要能夠通達明瞭逆順的十種心,首先要懺除順生死的十種心,要真正把它捨離掉。

那麼這個十種心,順逆十心,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有,這個書大概能夠很快地這兩天就可以送來,諸位好好地去研究,因為他那個裡面有許多註解,我們這個註解沒有,可以把它合起來看。

那麼第一種就是身見,把這個身當作是自己,當作我,這個是所有一切凡夫,六道凡夫各各都是這樣。

我,身是我,這個見解是個錯誤。如果身不是我,那你又恐懼了、恐慌了,身不是我,我在那裏?我沒有著落了;一切凡夫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

身是不是我呢?嚴格地講身是我的一部分,身不是我的本體,身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是衣服,這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不是我,是我所有。我所有不是我,因為我所有可以捨掉的。

我呢?不能捨掉。我所有可以捨掉,我所有可以常常換,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在六道,生生世世在換身體,身體壞了,再換一個。

如果說我,我不能換啊!我所有的可以換,我的衣服穿破了,不要了。再做一件新的,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有沒有?我是真有,你看証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常、樂、我、淨四淨德,有真我啊!

我們今天迷失了真我,把我所有的身分當作我,這就叫身見,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錯誤見解發生。

所以小乘須陀洹,這叫入流了,入聖人之流了,他有什麼本事呢?他就是知道這樁事情,把這個見解捨掉了,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而已,身見破了。

身見破了,八十八品見惑才能斷掉,雖然不出三界,絕不墮三惡道,所以稱之為聖人,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必定証阿羅漢果,那麼在大乘圓教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就是這個境界。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014 12:4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4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今天在圓教講,我們連菩薩位次初信我們都沒有資格,初信要破身見的,不破身見不能算初信,華嚴經裡五十一個等級最低的是初信位,我們都不夠資格,我們都差得很遠。

那麼在藏教裡面來講,初信位差不多,我們可以夠資格,那就等於是幼稚園的小小班,這個勉強行。

圓教的初信位我們沒有資格,圓教的初信位相當於藏教裡面的四果裡頭的初果,初果須陀洹,跟那個是相等的。就是第一個起身見,有身見才有生死輪迴,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要明了的。

那麼第二條順生死的心,就是你內有煩惱,外面又碰到了惡緣,使你的煩惱加深,使你的造業越來越嚴重,內煩惱,外頭的惡緣。

惡緣,這個惡也把它認清楚,要認識清楚,外面一些惡人惡事,你遇到了,你心裡不高興,生瞋恚了,那是惡,這是你不大願意遇到的。

外面有很好,你很喜歡的,叫你貪愛了,叫你捨不得了,還是惡緣。

凡是發動你貪瞋癡慢的心都叫做惡緣,內裡面喜、怒、哀、樂、愛、惡、欲,是內裡面的煩惱,外面凡是能勾引起來的,勾引你喜怒哀樂的,統統是惡緣。

菩薩的心是清淨心,是不動心。外頭一接觸境界就勾引了,心就動了,不管你是喜歡也好,發怒也好,你心動了統統叫惡緣,所以惡緣就太多太多了。

善緣只有一種,那是佛菩薩、善友,這個是善緣,他把你這個真相點醒,給你點破,唯有佛菩薩是善友啊!

這個要知道,嚴格講起來連諸天、小乘羅漢都不能算善友,為什麼?小乘法執沒破,雖然三界之內的生死輪迴沒有了,三界之外還有變易生死,以真正的善友是佛菩薩,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知道外面惡緣之多。

但是實際上外面的緣嚴格地來講沒有善惡,我們內心有煩惱,遇到緣心有所感動,外頭的緣統統是惡;如果我們內心清淨,連到外面一切緣,我們不為它所動,外面的緣統統是善緣。

可見得外緣沒有善惡,善惡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果然你要能夠做到外不取相,內不動心,所有外緣統統是諸佛,所以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理就在此地。

這也是大經裡頭常常給我們開示的境隨心轉,外面境界是隨我們心轉,我們以煩惱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惡緣;我們以清淨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善緣。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2-2014 12: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14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婆達多,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怨家對頭,生生世世的怨家,專門找他麻煩,可是釋迦牟尼佛眼睛當中的提婆達多是佛,是大善知識釋迦牟尼佛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他不能這麼快地成佛,他的成佛是得力於提婆達多的幫助。

為什麼?提婆達多考驗他,你們在金剛經裡面讀到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出在大涅槃經裡頭,大涅槃經裡面講得詳細,金剛經只引用

那個時候歌利王是誰呢?那個忍辱仙人又是誰呢?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專門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那個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我們中國就是惡王,非常地殘忍凶惡,我們一般稱為暴君,不講理的,無道的君王。遇到這個修行人把他凌遲處死,用刀一片一片把他肉割下來,用這種方法處死他。有沒有罪?沒有罪。

他是跟那些宮女,隨到國王去遊玩的時候,這個仙人在山洞裡面修行,被這些宮女發現了,發現就圍了一群,那麼他跟她說佛法,國王一看到這個很生氣,什麼話也不說就把他凌遲處死,他也沒有做惡事,這個是忍辱度的圓滿。

那個歌利王是誰呢?當時是菩薩遇到這個事情了,不但沒有一點瞋恨的心,而且發大慈悲心,我將來成佛得道的時候,一定要先來度他,沒有怨恨心。

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成佛了,憍陳如是他弟子,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所以你要看看佛本行經,他最初度的憍陳那五比丘,過去式都是他的怨家對頭,他是遇到這些人成就他自己的道業,成就他自己忍辱波羅密,成就他自己的慈悲喜捨,成就他自己的無量智慧,定慧都是從這兒修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修行,稍稍遇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他馬上就捨離了,換句話說,經不起考驗。

就好像你學校念書一樣,老師一來考試,趕快躲避,不要讓他考,念了十幾年一次考試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永遠畢不了業。為什麼?怕考試嘛!

其實這一些就是天天在考你,學佛功夫從那裡練呢?叫歷事練心,在一切事一切人裡頭去鍛練,練你的定,練你的慧。

你遇到境界就捨掉,就跑掉了,他怎麼會成就呢?釋迦牟尼佛要躲避提婆達多,不是不能躲避,能躲啊!他為什麼不躲呢?他正好要藉他來鍛練自己,使自己道業能早一天成就,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啊!什麼樣的境界都不需要躲避,對自己決定是有利而無害。

你要認為對你是不利,那你大錯特錯了,你自己錯了,這個就是見解上的錯誤,你內心裡頭有煩惱,有業障,障住你自己。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2-2014 11:2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2-2014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種隨順生死的心,也就是生死心。接著前面來的,既然是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你善心就減少了,換句話說,凡是行善修善的念頭,你少。不但自己不願意行善,見到別人行善還嫉妒,不喜歡善人,也不喜歡善事。

也許你們聽了,世間那裡會有這種人?我要說出來,你們馬上就覺悟到了。到這邊來學佛是不是善事?善事啊!甚至於你家裡還不願意你到這邊來學,這不就很現實的例子嗎!

你們今天到那裡去?我們看電影去,跳舞去,去玩去,我相信你們有很多父母說很贊成,好,去玩。

去學佛去,他心裏就不高興了,就不願意你來了,這是什麼呢?他自己有隨順生死的心,隨順生死的念頭,善惡不能辨別啊!

真正的善,他不曉得啊!那些惡他以為是善,殊不知那些善都是生死的根本,輪迴的根本,顛倒錯亂啊!

那麼第四種就是放縱,所謂縱欲呀!放縱三業,無惡不做。真有這麼嚴重嗎?想想佛經裡面講的十善業,假如十善業裡頭條條都犯了,那豈不是無惡不做嗎!

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貪瞋癡,這是十惡業啊!

無量無邊的惡業歸納為這十大類,的確這個十惡業我們沒有一條不犯,只有輕重而已,那一條沒犯呢?條條都犯。

所以佛給我們講無惡不做,我們想一想,說得並不過分嘛!真正一反省,真的是如此

第五種是講事雖不廣,無惡不做,事雖然做得不多,可是心是遍佈的,惡心是遍佈的。

而且惡心相續,日夜不斷,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做了幾樁好事?想想看作夢,夢裡是做的好事多,還是做的壞事多?

你曉得作夢也能夠堪驗出我們善與惡那一個力量強,那一個造作多,可以能夠看得出來。

那麼第七條就是文過飾非,我們造作一些惡業,總想辦法掩飾不讓人知道。

第八種,魯扈抵突,魯是粗魯,就是剛強、粗魯,不怕惡道。佛給你講的惡業是惡果,惡果還沒現前,不在乎,不畏懼;那是現在果報沒現前,現前就害怕了。

第九種是無慚無愧,慚是自心的責備,愧是輿論的責備。無慚就是做一切惡事,他自己好像沒有一點自責的意念,我們一般講這人沒有良心;有些人做了事情,雖然不願意別人知道,他自己還難過,那麼換句話他有慚心。無慚無愧,佛都不能救,佛都沒有法子救他。

愧是什麼?輿論的制裁,他不敢做惡事,為什麼?怕別人說,怕別人責備他,一個人內昧著良心,外面不怕輿論責備,他什麼壞事他都能幹得出來。

第十種,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是在佛法裏面講邪見裏頭最嚴重的,最大的邪見。

我們造這些罪業,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由自己一直連累到別人,全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佛教給我們懺悔提出這十大項目;這十大項目要認真把它懺除,然後才能夠成為一個法器,接受如來的教誨,修行證果。

那麼懺除也有十種方法,跟這十種順生死心完全相反的,把這十種造罪的心理把它反過來,反過來就是修正過來,修正過來才叫真正的懺悔。那麼底下這一段我們下午再來討論。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2-2014 11:5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14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五卷)

                      淨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早晨講到懺除業障,說到了十種順生死的心,那麼對治當然也有十種。

對治從後面說起,在十種生死心裏面最後一種是撥無因果所以對治第一個我們要深信因果,學佛基礎就是在相信因果,能夠相信因果可以說入佛門就不難了。

在晚近印光大師教人,他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所以他特別是以了凡四訓與安士全書作為教誡初學入手。


在禪宗最有成就的是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教誡學生也是以深信因果為第一個科目,我們在他的參禪法要裏面他所標榜的第一條就是深信因果,實在講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因果這個道理。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他一生專攻法華經,他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到六祖那裏參學的時候態度也是很傲慢。三千遍,十年啊!法華經相當長,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也要十年,每一天念一遍持誦法華經,十年當然也是很難得的了。

所以見了六祖的時候態度上有點傲慢,被六祖呵斥之後,他自己才覺悟,那麼到以後自己說出來,雖然法華經念那麼久,六祖問他法華經宗旨,答不出來,那麼六祖開示他,法華是以一乘因果為宗旨。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也給我們說出五周因果,所以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個是一定要相信。

第二呢?要轉變無慚無愧,要對治,無慚無愧是煩惱,這是廿種隨煩惱裡面的兩種,也是很大的障礙。必須常常有愧責之心,看看諸佛菩薩在過去劫中跟我們沒有兩樣,現在他們成佛成菩薩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這是我們不如人的地方,應當感到慚愧。

那麼再看看近代許多真正往生西方的這些人,距離我們不遠,那是真正成就了,一往生西方等於是作佛了,往生西方是作佛,一生成就,我們看看他們再想想自己,應當要發奮要努力,我最近這兩年來看到這兩個往生的,去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有一個信徒,八十多歲的老居士,一個月之前就曉得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個月之前他在圖書館借大藏經回去看,告訴暢懷法師,那邊的館長,告訴他那一天日期都跟他講得清清楚楚,派人到他家裏取回藏經,他要走了。

暢懷法師聽了都不相信,他要走了,難道他要往生?看看又不像,好像沒有這個本事,他這種人怎麼可以往生呢!真是小看了他,難道要搬家?說不定要搬家?所以就不管他了,到了那一天就派了人到他家取藏經,到他家的時候,老居士還在看經,來的人,你來幹什麼?你不是叫我今天來取藏經的嗎?這個老居士說是啊!沒錯,我是叫你今天來,沒叫你現在來。那麼把這個人打發走了。

過了兩天再去,他家裡人說老居士往生了,大家嚇了一跳,什麼時候往生的?把你趕走之後兩個小時。怎麼往生的呢?看經往生的,他坐在桌上看經走的,你看看多自在。

暢懷法師學天台的,平常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的,結果看他這個樣子,現在念阿彌陀佛了,曉得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比不上人家,那麼自在,一個月之前就通知有關係的人,打招呼要走了等於是辭行,你看多自在。

最近我從美國回來在洛杉磯看到石清源居士,我們台中的老蓮友,也是這麼樣瀟灑,這麼自在。頭一天他跟他太太說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太太說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他真走了,也沒有害病。

第二天早晨早飯很正常,跟平常完全一樣,到快到中午了,他太太給他做了一碗白木耳,他也吃了,十一點半鐘走了,吃了沒有多久就走了,沒有害病,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看看這些人,我們自己應當慚愧,要努力,我們將來往生,如果往生還有病苦,那我們就不如他們。

他們沒有害病,沒病苦,而且預先都知道,那一天走都曉得,這個是念佛念成功了,這是最近我看到的兩個人。

所以真正要想求生西方,求生西方好,一了永了啊!這個世界縱然是將來輪迴再輪迴到人天,苦不堪言,你說如果將來來世再做人,我都不願意幹了,因為我看到現在做人,你看那個小孩從小學中學大學,苦死了,念書,這事不能幹了,太苦了,那麼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勾心鬥角,爭名逐利,太苦了,這事不能幹,所以是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求生西方。

這個世界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不要爭執,應當是以求西方為第一個願望,第一樁大事。

http://book.bfnn.org/books/064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3-2014 12: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14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是怖畏惡道,這是反前面的第八,是不怕惡道,惡道可怖啊!不要說三惡道,人都太苦了,何況三惡道呢!你能夠怕墮惡道,就決定不做墮惡道的業,不要造這個業。

惡道的業因當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你要曉得它就是三毒煩惱,地獄道是瞋恚,畜生道是愚癡,惡鬼道是貪欲,所以貪瞋癡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

我們在一切法、一切順逆境界裡面,不貪、不瞋、不愚癡,這樣才能夠不墮三惡道,所以貪瞋癡的心一定要斷。

第四,不覆瑕疵,我們自己有過失不必隱瞞,應當當眾陳述,就是說出來,發露懺悔。

第五,斷相續心,就是惡念,惡念一定要斷,惡念必定有,為什麼呢?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必定是有,有不能夠相續,惡念才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要很快地把它換過來,不能讓惡念繼續地增長,這樣就好。

所以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那是無始劫的習氣當然會起來,你要覺得快,一覺,惡的念頭就不會相續了,就斷掉了,這樣就好。

第六發菩提心。第七修功補過,第七是對前面第四講的縱恣三業,無惡不做,多修功德彌補過去這些過失。

第八守護正法。護法第一要護自己的法,要護自己的正法,要護自己的清淨心,這一條非常重要。

護自己如果是發心求生淨土的話,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對於淨土的信心決定不能動搖。

如果這個信心不太堅固,有一個方法就是除淨土之外的經典我不看,除念佛堂,其他的道場我不參加,這樣把外緣杜絕了,培養自己的信心。

如果自己信心非常堅固那沒有關係,縱然接觸外道,你不會被他動搖,也許還有機會能夠度他們,能夠勸他們回頭,這個是很好的。

所以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行就就是執持名號,務必叫這一句名號二六時不要間斷。

諸位要曉得念佛的功夫全在佛號上,那個念經、念咒那是幫助的,是助修不是正修。

如果信願成就了,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他們的功課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他什麼儀式也沒有,行住坐臥不離佛號。

憶佛念佛,口裏面或者有斷的時候,心裡面不斷,心是憶念,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他心裡面的憶念不中斷的。

楞嚴經裡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你看許多預知時至的,他要不現前見佛,他怎麼曉得他那一天走,現前他一定見到佛嘛!

他知道什麼時候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沒有話說了,見無量佛了,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不能疏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3-2014 12:0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4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是念一念無量壽經,你才曉得阿彌陀佛建立他這個國度啊!很不簡單,也很有道理。



他在行菩薩道修菩薩道當中,曾經講參學,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然這五十三參是表法的,是代表菩薩階級的,五十一個階級的,代表這些。

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曾經參訪過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他真是博學多聞;那麼在諸佛國土裡面,他是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短處,建立一個盡善盡美的極樂世界,這是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

那麼在我想呢,阿彌陀佛在法界他關係很深厚,凡是他去參訪過的國土,我相信都有最好的邦交,我們如果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最起碼的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我們去遊歷都不要辦簽証手續,這個阿彌陀佛的學生嘛!

他們跟阿彌陀佛關係太厚了,所以經上講我們這個世界距離阿彌陀佛才十萬億個佛國土,這個距離很近不遠哪!往返一次花不了好多時間啊!

經上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早晨吃飯之前已經去遊歷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回來的時候才吃早飯的時候。

這個講十萬億佛國土是只說到我們這邊為止,其實不只,有一些人不願意往生,為什麼原因?捨不得娑婆世界。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哎呀!我還是往生好,為什麼呢?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每天都可以回來看一看嘛!非常地親切。

所以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那麼最起碼的,像我剛才所說的,最低限度你會見到兩百一十億尊諸佛如來,這是講與阿彌陀佛因地參訪有密切關係的,從事上說的。

從理上講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都能見到。所以這個地方要不去,你到那裏去啊!

實實在在沒有任何一個淨土能比得上西方淨土,這個是給諸位說真話,不然的話華嚴經普賢菩薩不會介紹你去的呀!這是守護正法,一定要護持我這個佛號二六時中不中斷。

可是念佛初念的時候常常會中斷,這個中斷是業障。所以從前念佛為什麼一定要到念佛堂,因為念佛堂的佛號不中斷。

從前印光法師蘇州靈巖山,他們念佛堂裡面的阿彌陀佛佛號日夜都不斷的,那怎麼辦呢?輪流念,分班輪流念,到夜晚是分班,夜晚大家睡覺的時候四個人一班、四個人一班,至少是有四個人,保持佛號不中斷;一個人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換一班,這樣子換法,所以他的佛號是日夜不間斷,一年到頭不間斷。

你到那個地方去,它能夠常常提醒自己,自己怕忘記了,進了念佛堂就不會忘記了,所以依眾靠眾,這樣成就人的。

可是現在也沒有念佛堂了,可是現在人有福報,你們帶上一個隨身聽,耳機一掛,阿彌陀佛,跟念佛堂沒有兩樣嘛!比念佛堂還方便,為什麼呢?走到馬路上都沒有離開念佛堂。

所以要利用這些機器,我在國內我這樣教人,什麼錢都可以省,買隨身聽、買錄音帶,這個錢不能省,這個太重要了,這個是最好幫助我們助念的,幫助助念的,所以要利用這些科學的機器,也要叫佛號日夜不要停,尤其現在的機器很進步,有自動迴轉的。

那麼我也想將來建個念佛堂,叫二六時中日夜佛號不間斷,我用什麼方法呢?用廣播電台,可能先在美國建立,我在美國有這麼一個構想,我們自己建一個電台,二十四小時就是播放阿彌陀佛,那麼你打開收音機就行了,打開收音機就能夠聽到佛號。

所以我到美國去跟別的法師不一樣,他們要不答應我搞這些事情,我不會去的呀!我去幹什麼?到那邊去真正建一個念佛的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到那邊去建念佛堂去的,那麼這是護法非常重要。

先護自己,護自己的法就是護釋迦牟尼佛的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護諸佛正法,那麼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必須要盡力地來弘揚,把佛法發揚光大,普遍地勸導一切眾生。

第九啊!念十方佛,這個十方佛諸位要曉得;十方佛或者是說念諸佛,或者經上看到諸佛名字,這些字樣統統都是講的阿彌陀佛。

十方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總名號,你記住這個,他的含義是無量覺。

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呢?因此阿彌陀佛也是諸佛名字,也是諸佛的通號,這個一定要明了。

否則的話一看到念十方佛,好了,你就找萬佛名經;我們過年圖書館打算拜千佛懺,那三千佛名經,好,你要是念那個,心都念亂掉了,到後來不曉得要跟那個佛走好,這麼多的佛。

萬佛名經裡面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到後來你會無所適從。你要曉得十方佛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

那麼最後一條是講觀罪性空,這個是對治妄計人我,起於身見,對治這一條的,這是一定是以智慧的觀察,能夠真正地破見思煩惱。

如果我們真正能具足修學這十條,這十條修成了是無罪不滅,那麼這是真正的懺悔,理事都有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http://book.bfnn.org/books/064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3-2014 12:1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5-2024 01:33 AM , Processed in 0.0697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