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11-2012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我们这样礼拜,愿愿都是为众生,都是利益众生,除了利益众生,还利益自己。

我今天五体投地拜佛,拜菩萨的时候,我们是五体,愿自己从今之后永离五道,五道就是六道。

因为阿修罗照理说不应该算一道,你看经上讲的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也有阿修罗,恶鬼、畜生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

所以佛经里常讲五趣轮回,那么讲六道跟五趣,实际是一样的讲六道把天阿修罗,单独给他算一道;讲五道,天阿修罗就归在天,那就是天人恶鬼地狱畜生。

我们五体投地,愿我们从今之后永离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轮回。

离于五盖,五盖是烦恼,就是永断烦恼。
令诸众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

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这样地礼佛,无量的功德,天天礼拜,天天作如是观,你那个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养嘛!天天养嘛!这个骄慢嗔恨众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断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观,培养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迷惑颠倒不容易断啊!要这样地拜佛。

你们天天拜,我今天讲到这一段了,记住,好好地去作观,每一个动作里面,加上观想,这就如法了。

那么这十种礼,此地说得简单,慈舟法师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亲闻记,他注解的比较详细,也是十种,他注的文字比较浅显,很容易看,这个注解的本子将来送给诸位。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33.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11-2012 01:1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2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第二段,‘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个小题目是解释行愿的相,就是礼敬诸佛的样子。

那么这个里面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是‘所礼果境’,果是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那么这个里面必须要跟诸位说明。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称性。

十方是讲的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十方。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

释迦牟尼佛以我们的境界来看。那是过去佛,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还没有入涅槃,现在佛。

过去的诸佛无量无边,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不难懂。

那未来佛在那里呢?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我们晓得未来佛在那里?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

那么换句话说,叫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样地礼敬。

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礼敬,我见到另外一个人不礼敬,你这一条愿没修,因为普贤菩萨行愿,礼敬的时候,他是平等的。

所以修普贤菩萨行愿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成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实报庄严土,没话说的,决定实报庄严土,你就从这一愿你就能体会到。

我们今天谁把一切众生当作佛那么样恭敬,你们都有分别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对他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没有份了,头一条就没有份,以后条条都没有份。

这个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当然就没有第二层,后面统统没有。

要紧啊!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只要是有情众生,我们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3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1-2012 01:0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12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见佛我们五体投地顶礼;你见到人,你就不必五体投地了。

如果见到人也五体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头磕不完了,那你又错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

对待一切人,一切物,我们的恭敬心没有两样,所以我们见人一鞠躬,或者点点头,这是仪式上不一样,敬心决定一样,决定是相等的。

见善人是一样的,见恶人也一样,不能说见恶人我们就不理他,那就错误了。

恶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对他要生了差别的念头,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修行,毁掉了你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无上道的,换一句话说,我自己要不要成无上道?要不要修普贤行?

要修普贤行,不能跟一般人观念一样,要跟诸佛菩萨的观念一样,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观,是诸佛菩萨的人生宇宙观,不是人间的人生宇宙观,你才能真正修学十大愿王。

不仅是如此,对一切人恭敬,刚才讲了,对一切物,对一切事,统统是诸佛。

所以华严经在末后讲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呢?

无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

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礼敬诸佛。

所以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统统在内,这个心多大!

儒家礼里面讲无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错,其实境界没有说到华严经这么透彻。

所以儒家讲充其量只是对人,没有讲对物,没有讲对一切众生,没讲到这个。

佛法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诸佛两个字之内,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天天你们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课都要念礼敬诸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没有做到。

对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点恭敬的念头都没有,他怎么能成就。

这样地念佛,一天念上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

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要认真地修礼敬,无不敬。

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佛,就是我刚才讲是广义的,世尊是狭义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证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这个称为世尊。

那么诸佛呢,讲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这是华严经佛只有在两部经上这样讲过,其他的经上没有,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圆觉,这两部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样的字句在其他经上没有,尤其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有的其他经上也没有,所以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宽广。

下课了,听这个经听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来。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33.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11-2012 02:0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12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諸位翻開第二十面,禮敬的對象我們明瞭之後,那麼第二小段呢,要說明「能禮」的「因心」,因是對果來說的,就是修學的心理,「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如對目前這四個字,非常之親切。

這個裡面就說出了兩種力量,所以我們才能夠做得到,一種是法力,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法;另外一種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這個是屬於自力。

註解裡面說「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見分,都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

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脫、法身,迷了則生死煩惱業障,換個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換個名稱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懸殊太大了悟的確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有重重的束縛,不自由,不平等,無量無邊的若惱。

那麼這個地方呢,它也說出這兩種,第一種就是「普賢行願法力」,第二個「繇自心深信解力」。

普賢在經題裡面講過,一定要能夠牢牢地把它記住,普賢的願,就是此地的十條,這個十條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

為什麼這個願要加上行?這個願一定要實踐,不是空口說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

華嚴經,它是注重行門的,你看它兩位菩薩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完全做到。

但是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普賢是華嚴之長子,那麼換句話說,文殊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賢是老大,這個意思是表明什麼呢?實踐第一,但是實踐一定是依智慧的實踐,所以行擺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視實行,它是要實踐第一。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11-2012 12:1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12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聖,觀音擺在第一,大勢至擺在第二;大勢至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也是代表實踐,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

那麼這個地方是普賢之行,普賢跟慈悲,實在講意思也是相通的。

深心信解,要緊的就是深心這兩個字,什麼叫做深心?我們今天講,講了之後我們也解了,也許說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不是深信深解,為什麼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們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換一句話就是沒有深心。

所以要注意這兩個字,經文上這兩個字,這一段文裡面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深心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是深心。

深心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啊!

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聽講了彌陀經了,也天天念彌陀經,念淨土三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麼苦,他捨不得,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呢?

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願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裡並不想。

心裡不過真正是,我們這裏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這趟不能去,他不來的呀!

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嘛!

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麼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心假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

所以深心要緊,那麼也就是菩提心裡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極清淨之心。

那麼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捨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裡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於情,情識真正能夠捨離掉了,你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1-2012 12:4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12-2012 02: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12-2012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華藏圖書館)


其實情識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

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那麼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全是普賢行,與十大願,願願都相應。

那麼後面有幾句,它也說得很好。「大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那麼後面呢,我們還會討論到。

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願。

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裡面。

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麼用處呢?沒用啊!明白這個道理,讀誦有用,讀誦提醒自己。

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

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一段經文裡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

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業清淨,這個是成佛的正因。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12-2012 12:2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12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頂上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三個字。

這三個字就是三業清淨,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清淨;成佛一定要三業清淨,所以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

禮拜的時候,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敬心,清淨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對於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

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

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

那麼常修禮敬諸佛這一願,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三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後頭有請轉法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

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

我們今天一般學校裡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範大學畢業的時候要教學生,就不相同,為什麼呢?師範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表達。

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個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

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三輪。

那麼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裡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麼這個書最近我們也印了,過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幾冊,現在我們也印了,那個本子這麼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註解。

所以就這麼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三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說了。

再看下面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神通廣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分身無術啊!

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事無礙法界裡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個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12-2012 12:4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13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講到真的事實真相呢,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麼呢?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

我不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

為什麼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迷啊!

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了,佛也迷了,沒有這個話,眾生迷,佛不迷。

所以佛,他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眾生,生佛不二。

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麼會能說得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以善覺三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那麼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覺,果地上境界。

那麼我們今天這就是講要靠普賢行願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復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

這就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裡面契入。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

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長了

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

而佛法裡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淨無染,代表一真法界。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

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清淨啊!

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

再看底下這一段,「虛空界盡,我禮乃盡。」這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叫順釋。

在清涼國師疏鈔裡頭,我們一般稱為大疏,他引用十地經裡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

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2013 12:5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3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後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

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啊!

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

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恆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啟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

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

不一定,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

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眾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願無盡,願願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真的,眾生界是無盡的,眾生的業也是無盡的。

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繫苦。

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眾生不造業呢?

只要是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裡造業,為什麼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裡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啊!

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啊!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2013 01:0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3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

所以為什麼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得清淨。

末後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後面都一樣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

我們不管做一個什麼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

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為什麼常常換個口味呢?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不想吃了,厭倦了。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啊!

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的,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裡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麼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啊!

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

有人說這個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

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麼相干呢?不相干嘛!

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眾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了,都供養他了。

可憐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麼設計師,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

可是對你們,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裡?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啊!

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為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麼苦惱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1-2013 12:5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3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生起"大乘的菩提心", 有个能渡的我(相), 有个被渡的众生(相), 所以我渡你, 你渡我, 最后没完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3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23-1-2013 01:01 AM
要生起"大乘的菩提心", 有个能渡的我(相), 有个被渡的众生(相), 所以我渡你, 你渡我, 最后没完没了...

嗯嗯!菩提心是佛心,是直心,是真诚心,是体,然而有体必有用,大悲心是耶!

哦!有个能渡的我(相), 有个被渡的众生(相), 所以我渡你, 你渡我,是凡夫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是名凡夫。
。。。。。。

实在讲破四相已是证初果须陀洹果,只是四果所证深浅不一,更何况是后头所说破四见的菩萨大士果位叻!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040.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1-2013 02:3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3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啊!我就告訴他,生活是難在那裡呢?我說很好過啊!

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裡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麼不好過呢?

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產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難過了。

他聽了點點頭,對呀!不錯,是這樣子。那難怪嘛!那你的日子當然難過嘛!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

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產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產品,每三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了,那你要換新,三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麼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

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後,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

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了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台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為境轉,得大自在。

所以無論對於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個一定要依靠普賢行願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

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

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為基礎的。

而我們這一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註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

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註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

它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淨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行門裡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

有了這樣的依據,那這個註子非常有價值了,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啊!要以普賢行願力故,才能做到。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013 01:1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3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十願到這個地方是第一願,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

下面接著是第二願,第二願是稱讚如來,稱是稱揚,讚是讚嘆。

其實這個十願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於一切人,總自己以為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

那麼稱讚呢,這是對毀謗而言的;註子裡頭有幾句也很重要。

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為什麼不說稱讚諸佛呢?要換了一下,稱讚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麼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註裡頭有,那麼它也引經說的。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証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

「轉法輪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那麼這個是指報身佛說的,「報身如來」。

「成實論」裡面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個是應化身佛。

那麼這是講的三身,講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三,三而一。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三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

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了,太圓滿了。

如來者,諸法如意(义)

那麼諦閑大師為什麼不引用這一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為什麼不引用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為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

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願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2-2013 12:1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

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麼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於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

正是四依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

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裡頭悟入義理。

那麼稱讚,佛門裡頭梵唄也就是音樂,是屬於讚嘆的。

那麼十願從這個兩願,它把這個兩願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麼方法呢?用禮樂。

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裡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

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

那麼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裏面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裡頭的標準。

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以以禮樂治天下。

那麼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了,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麼現在這個樂呢,禮在我們經書裡頭保存,樂失掉了。

現在只有禮記裡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地重要,這裡頭相當地高深。

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

但是現在佛門裡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

那麼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唄,梵唄就是稱讚如來,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唱,這才稱讚;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

稱讚如來,稱讚自己的性德,這個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讚的時候,是接引眾生。

諸位要曉得教學啊!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裡去教的,跑到你家裡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

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

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貢高我慢了。

那用什麼方法呢?就是用唱歌來讚嘆,讓別人聽,聽了之後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願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讚嘆,佛門裡面讚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廣告,接引眾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

所以讚要唱得好聽,你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了,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

這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麼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那個就失敗了。

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

你看現在有很多讚,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麼,這個也是錯誤。

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裡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後,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到你一起念。

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裡不要錢,請他還不來,那原因是什麼?我們唱得不好嘛!不如別人嘛!

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裡頭有音樂,第二條就是稱讚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

好,我們就講到此地。早晨給諸位的一張一念三千,經本子送給諸位,你看我就貼在這個後面,這樣就不會丟掉了;把它貼在這個書後面,不要丟掉,因為讀這個東西必須要參考。

http://book.bfnn.org/books/063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2013 01:1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2-2013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今天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講稱讚如來。

稱讚的大意,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那麼這是講到樂,前面是禮,此地是樂。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說禮與樂都有心得了,修學有了心得了,這就叫有德;什麼叫有道德之人?這是有德。

至於樂,這就建於禮,因為禮跟樂實實在在是不能分的。

在樂記裡面說,凡是音聲的生起,都是由於人心而生。

如果就一切有情眾生,我們所發出的音聲,這是由心而生的,我們無可懷疑的,我們都能夠承認。

那麼自然界裡面的音聲,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呢?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兩天聽了之後,應當要有覺悟了;萬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從那裡生的?我們現前言語音聲是從我們分別心裡面生的,自然界裡面所有的音聲,是我們真心遇緣而產生的,所以還是由心生的。

但是儒家只講到由人心生也,沒有講到這麼深的一層,這一層在佛法裡面講到。

音聲怎麼生的呢?必須心動了,動了就會有音聲,不動就沒有音聲,那麼現在科學家對這個道理也知道了不少。

動,它有頻率,在一定頻率之下,它會發出聲音,如果頻率再高,聲音就變成光了;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樣的波,只是頻率不相同而已。

那麼明白這個道理,佛法裡面講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了,概念就很清楚了。

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麼意見交換,不要說話的,一放光就曉得了,這個多簡單,太簡單了。

其實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們確實也用了。

譬如你在十字街頭,你看到紅燈一亮就曉得不能走了,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哦!這個不可以走了;綠燈一亮可以通過了,怎麼不是放光呢?也是放光。

所以以光來代表音聲,確實很有道理。

那麼人心之動,在樂記裡面講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這個物,對你的一種刺激,所以是感於物而動。

這個心在境界裡面,它有反應,我們見色聞聲有反應,這個心就動了;心一動就變成音聲,所以動一定會有音聲,振動,它就會有音聲出來。感受不一樣,音聲就不相同。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2-2013 12:2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3-2013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們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應的;這個時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

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所以儒家樂記裡頭也講直,直以廉,跟我們佛法裡面講菩提心,直心,意思非常地接近。

凡是出於至誠恭敬,這個心一定是誠到了極處,是至誠心。

所以為什麼普賢菩薩行門第一就叫你禮敬諸佛,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從那裡來的?真心從敬當中來的,敬心就是直心。

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點誠敬的意思都沒有,你學佛怎麼學都學不成。

所以禮敬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禮敬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直心,沒法子修。

修直心就是在禮敬、讚嘆,這兩條是修我們菩提心的直心,你說多麼重要。

我們菩提心為什麼失掉了?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

這個一失掉了,這一錯就一切都錯了,以後就沒有一樁是對的。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起,要認真,要努力。

如果我們這個心,這個感應是憂慮,是憂心而感的;喜怒哀樂它統統都有不同,憂心感的音聲是哀,悲哀的聲音,這是我們能夠體驗得到的。

如果是歡喜心、愛心,所感的音聲一定非常溫柔,和平、溫柔。各各不相同,這是應當要辨別的。

所以能夠懂得音聲的人,在我們中國古代,去考察其他國家的政治,從什麼地方考察呢?聽他們的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辦得怎麼樣。

老百姓歡喜,表現於音樂樂章裡面,就知道這個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富強康樂,能夠聽得出來的。

如果聽到老百姓樂聲裡面都是哀戚,悽慘,悲哀,這個國家必定將亡,政治腐敗,老百姓怨聲載道,國之將亡。

所以考察的時候,能夠從音樂裡面得知一個國家的盛衰,能夠判斷這個國家的前途。

同樣地,我們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前途,也能從你的談話音聲裡面能夠明了,這比看相算命還準,還要靈,能看一個人終身休咎,能看一個家庭,能看一個團體,能看一個國家。

所以音樂這個學問太大了,確實不能夠疏忽,所以這個裡面有很深很深的學問,不可以不辨,也是應當能夠辨別。

那麼用音樂教化眾生,做為教育上最重要的科目,可以說是很古很古,相當地久遠;無論是在中國是在外國,所以諸位打開歷史,在古代史裡面教學,幾乎統統都是用音樂。

那麼在中國尤其是自古以來在教育裡面,把音樂看得非常之重。

在我們中國古代,讀書的學生,十三歲以上的必須要修學,是必修的課程。

因為樂章能夠養心,能夠調性情,這個在昨天跟諸位說過,能夠鼓舞我們奮發,能夠幫助我們改過遷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廣大,這是儒佛的教學都非常重視音樂。

禮樂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學的成果就不容易達到。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3-2013 12: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3-2013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今天佛門之衰,衰在禮與樂都沒有了,禮樂都沒有了。

是佛門的戒律,現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講戒律;只有在法會當中,或者是只有幾句讚子在那裡表演一下,通通流於形式,內容是一無所知。

雖然唱讚,唱的時候達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夠真正達到遷善改過的目的。

所以在我們中國古代,尤其在佛門裡,它不是娛樂的,它是教學的,是以禮調身,以樂調心,使我們身心都能夠得到昇華,這個是教學的效果。

那麼大意明瞭了,我們再往下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這一段文是講我們讚嘆的對象。

我們讚嘆誰呢?那麼從這一段經文當中,我們就聯想到前面的一章,禮敬諸佛,跟禮敬的境界一樣,沒有兩樣。

那麼註解諸位自己看。讚嘆的對象也是十方一切諸佛,這個裡面一共有三重無盡,剎無盡,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數字之大不可思議,佛剎極微塵數。

為什麼要這樣地稱讚呢?如果不是這樣稱讚,我們的性德顯現不出來。

所以我們要明了一切有情的眾生,那怕他再惡,他也有善;你在世間找到一個純惡,根本沒有善的人,你找不到。

再惡的人,他對於他的妻子,他也有愛心,也還有善,對他最好的朋友,也還有點善心,找不到純惡,也找不到純善。

純善那是如來,究竟果位上是純善,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還有一分惡,所以還不能算純善,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純善。

但是純惡找不到,縱然墮到阿鼻地獄,也不是純惡,也還有一些小善。

那麼我們對於善法應當要稱讚,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

譬如對作惡的人,如果對那些惡事,常常要責備,往往起反效果。

做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稱讚,我做的惡事,好,人家都罵我;不在乎,他罵我,我做得更惡一點。

有什麼法子,沒有辦法的事情,反而鼓勵幫助他去做惡了。

如果我們對做惡都能夠原諒他,絕對不去說他,看他有一點點小善就讚嘆他,時間久了,他慚愧心生起來了;你看我做惡,他們都不說話,我一點點小善,他們都讚揚,到以後就不好意思做惡了,自自然然他就改過遷善了,這個就是音樂教學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給我們,隱惡揚善

但是讚嘆要讚到恰如其度數,不能超過。他有一分善,你就讚嘆一分,有兩分善,讚嘆兩分,這個是對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3-2013 12:4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13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節度,也有節奏,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處才能夠收到效果。

如果超越了,超越了又起了副作用了,他變成自以為是了,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所以不能夠超過,凡是有善事都應當讚嘆。

你看近代弘一大師,他老人家禮樂這個兩條;也很難得他把普賢菩薩行,就這一卷經當作他自己的日課,他每一天課誦就是念十大願王,就是念我們現在研究這部經,是他的課誦本。

他對於禮樂,不但他重視,而且他真做到了,我們曉得他持戒很嚴,這是守禮。

他懂音樂,而且他音樂造詣相當之高,他送別的那個曲子,一般在音樂界裡認為近百年來,東西方只有兩支好的曲子,一個是魂斷藍橋,西方的;一個就是送別,這是中國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實實在在是很難得。

你看他對於學生,對一般信徒,見到人有過失了,他一句話不說,他從來不責備一個人,看到有人犯過了,他不責備。

但是人有好處,有善處,他讚嘆,他懂得樂教。

他與大眾相處在一塊,在佛學院教學生,學生有過失,他不講話。

那學生自己怎麼曉得有過失呢?他有一個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飯了,所以學生曉得了,大概我們有了過失了,老師不說話也不吃飯。

於是大家反省,懺悔,那老師又吃飯了,他用這個方法,他不罵人,不責備人,對待任何人,和顏悅色,他用這種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學生。

這是個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有些老師是要罵人的,還有老師要打人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3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3-2013 12:4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5-2024 07:03 AM , Processed in 0.07455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