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阿毗达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1-2015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7-11-2015 02:59 PM
離心路過程,都是果報來的。是不會造業的。
只有在臨死的心路過程,速行心所取的目標(業,業相,趣向) ...
12緣起支的意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果報

根據三世緣起之說,今生所有的受,都是前生所造業之果報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1-2015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7-11-2015 11:55 PM 编辑
jezz 发表于 7-11-2015 09:10 PM
根據三世緣起之說,今生所有的受,都是前生所造業之果報嗎?



1234.jpg

根據阿毘達摩的說法,是的。由於過去所造的善業惡業。在結生心以人的生命裡。產生的名色都是果報心。你皮膚眉毛美不美,聽力好不好都是過去因產生的果報。
這些叫 無因果報心(無因,是因為沒有三善因,三惡因貪嗔癡,不能產生業力緣故),善的因會產生快樂的身體感受,不善的因就會產生不好的感受(即雙五識)

(受不能單獨升起的,是一群的精神現象一起升起叫遍一切心所)。

以下的可能你沒有興趣,我只是重新提出來。
123456.jpg
遍一切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這些都是發生在心路過程裡面。


當眼睛執行看的作用時候, 眼識就升起( 7個遍一切心所 +四大色法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透明眼淨色,命根),也就是眼門心路過程的前段,眼淨色就是過去的業產生的色法,才叫做業生色法,就是十二緣起支的“有”。有點抽象,太難描述了。


可以想想,眼睛在執行作用時候,就可以造業了。
何況那些網絡暴民,每天處於憤怒,起嗔的業。眼門心路速行心中起的17-18種不善的精神狀態,等這些在投生遇到機會產生結果時,身體,眼睛諸根多麼的醜陋(看的聽的都比別人差)。
123456678.jpg
就正正小業分別經說的佛陀對婆羅門說。
年輕婆羅門,在此,某個女人或男人容易憤怒,經常激動,即使只是被說了幾句就生氣、震怒、憤恨、對抗,表現出氣憤、憎恨、不滿。由於他如此地從事與完成這樣的業,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投生於失落處、惡趣、苦界、地獄。如果在身體破裂,死亡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失落處、惡趣、苦界、地獄,而是回來人間,那麼,無論再度投生在哪裡,他都會容貌醜陋。年輕婆羅門,這是導致容貌醜陋的方式,也就是──容易憤怒,經常激動,即使只是被說了幾句就生氣、震怒、憤恨、反抗,表現出氣憤、憎恨、不滿。



沒記錯的話,如眼門心路過程,第五個的眼識發生在眼根,眼淨色就是色,伴隨其他的比如遍一切心所就是其他四蘊受想行眼識,這幾段是過去果報心呈現出五蘊狀態。
6-17 全部發生在心所依處(心臟附近的地方也是色), 9-15,才是會出現造業的過程。善的業(必定有31-34的精神狀態)


193.jpg
如果起心動大善念的是 悅俱智慧相應無行1心(有因第一個的八大善心)。在主動布施財物的速行心一定有33-34精神的名法
(7遍一切心所---(1)触(2)受(3)想(4)思(5)心一境性(6)命根(7)作意
6雜心所--(8)寻(9)伺(10)胜解(11)精进(12)喜(13)欲
19美心所,(28)信(29)念(30)惭(31)愧(32)无贪(33)无嗔(34)中舍(35)身轻安(36)心轻安(37)身轻快性(38)心轻快性(39)身柔软性(40)心柔软性(41)身适业性(42)心适业性(43)身练达性(44)心练达性(45)身端直性(46)心端直性
+1 慧心所)
=34名法精狀態。

這是有因會造業的善心,是會產生未來果報的。

這些是修內觀時,才會注意到的精神狀態。


再次感恩明法尊者的表圖。當真是極好的。
希望我沒解釋錯吧,有錯請幫忙提醒修正,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7-11-2015 04:11 AM
这样说好多了,不是那个看了一俩本佛书就以为懂的人可以讲的。

但是我认为,

不好意思,我不是很明白你所说的,或者你可以换个角度来表达.

当然可以在这里可以交流和讨论的,只是我学习阿毗达摩是很多年前的事,现在大部份都忘了,所以只能提供有限的意见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8-11-2015 07:44 AM 编辑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自己,为什么心行这么重要?心行只在论藏里才出现,这些都是部派时期的产物,(除了舍利佛论就比较难肯定),4阿含里根本没有心行的说法!喜欢自称佛说的南传,论藏可以是佛说的吗?所以心行可以说是佛说的吗?

我不是排斥心行,我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不观心行就无法证果吗?会不会小乘被说小就是因为注重在心意识这部分,而大乘则注重在胜义谛上,所以称大,就像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样,各以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所以各有各的局限问题,而大小其实根本不是贬义词。而最后终究会回到标准理论。。。。阿含经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8-11-2015 08:47 AM 编辑
moon_boy 发表于 7-11-2015 11:51 PM
根據阿毘達摩的說法,是的。由於過去所造的善業惡業。在結生心以人的生命裡。產生的名色都是果報 ...
根據阿毘達摩的說法,是的。由於過去所造的善業惡業。在結生心以人的生命裡。產生的名色都是果報心。你皮膚眉毛美不美,聽力好不好都是過去因產生的果報。
這些叫 無因果報心(無因,是因為沒有三善因,三惡因貪嗔癡,不能產生業力緣故),善的因會產生快樂的身體感受,不善的因就會產生不好的感受(即雙五識)

(受不能單獨升起的,是一群的精神現象一起升起叫遍一切心所)。

謝謝。但我的意思是,這一世所有的感受,都是前一世所造之業的果報嗎?譬如今天看了場電影,覺得那電影很好看很刺激。或聽到難受的話,感到不高興。今天這些感受都是前世的果報嗎?

因為我看到的說法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過去世二因(無明及行)的五果,而愛、取、有是現在世的三因,造成未來世生、老死的二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02: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8-11-2015 08:43 AM
謝謝。但我的意思是,這一世所有的感受,都是前一世所造之業的果報嗎?譬如今天看了場電影,覺得那電影 ...

是的 你可以那樣去理解。所有受都是果報心。
沒有耳識,你體驗不到聲音 感受等。
不過不一定是過去一世的業產生的。
有些是很久幾世的業
今生的業也會產生結果。
上述的緣起只是舉例前一世
今生

有些吸毒的,當下的業成為毀壞業馬上中斷他耳根的作用 產生不了耳識。永久性聽力失聰
通常有耳根產生作用都是令生業跟支持業的支助。支持業來自輪迴中做過的好事善業。請看離心裡過程的 16業分類。

有機會我講述聽聞那些體驗高僧 的業的看到過去世什麼對什麼的情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11-2015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6-11-2015 10:27 PM
你是修佛教什麼法門的?


现在的众生有的是学佛,

更多的是信佛教,

也许有些是学佛法,

学佛的结果
佛陀曾说:
只相信我,对我有感情之人,肯定会生活得愉快(但不能证得究竟解脱)

信佛教的结果
收获 会很多很多很多,会有。。。(省略26亿字)。。。。(但不能证得究竟解脱)

学佛法的结果
现在的众生都不喜欢,因为他们认为会一无所有。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依你说
是南少林好呢?还是北少林?或是峨嵋?

不理解,

就会执着 有,执着 没有,执着 有没有,还有更多更多。。。 门 和 派。

你呢?你是修佛教什麼法門的?


有这个需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都厌恶少, 喜欢 想 要 有 很多很多很多,

众生都能够懂得很多很多,

却不能懂少了几个字,


一个人知道了很多很多,却不知无常

佛陀只用一个字来形容-------


如果明白了很多很多,

更要理解一个字--------


要是学习了很多很多很多,

却学不了一个字--------

不妨学习两个字--------思考



有 很多很多很多 事物是 看不见 学不到 的,  

试试 思考 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1-2015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7-11-2015 01:33 AM
佛经所提到的「有」,是指生命存在的狀态,和有没有疑问无关.

佛陀解釋「有」是什么;「诸比库!何为有? ...



能简单的说说这 欲界的生命,色界的生命和无色界的生命, 的原貌和结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8-11-2015 10:51 P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8-11-2015 04:35 PM
佛陀曾说:
只相信我,对我有感情之人,肯定会生活得愉快(但不能证得究竟解脱)
《佛陀的古道》英文版:Those who have mere faith in me, mere affection in me, they are bound for a good state of existence (but they do not attain the highest, arahatta, final emancipation)

“佛陀的古道”說這句話的出處是中部22經 (MN22)。指的應該是經里最后第二段。

我們比較這最后第二段的翻譯:
  • 荘春江:當法已被我這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時,凡對我有足夠的信與足夠的熱愛者,他們全都以天界為趣處。
  • Bhikkhu Bodhi: In the Dhamma well proclaimed by me thus, which is clear, open, evident, and free of patchwork, those who have sufficient faith in me, sufficient love for me, are all headed for heaven.
  • Thanissaro Bhikkhu: In the Dhamma thus well-proclaimed by me — clear, open, evident, stripped of rags — those monks who have a [sufficient] measure of conviction in me, a [sufficient] measure of love for me, are all headed for heaven. This is how the Dhamma well-proclaimed by me is clear, open, evident, stripped of rags.

與此經對應的中阿含200阿梨吒經也這么說:若有信樂於我而命終者,皆生善處。

"Good state of existence"應該就是“善處”,因此中譯翻成“生活愉快”確實很奇怪。接下來是"but they do not attain the highest, arahatta, final emancipation”,這是“但他們沒有證得究竟解脫,阿羅漢果。”,并非 “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8-11-2015 10:43 P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8-11-2015 04:35 PM
现在的众生有的是学佛,

更多的是信佛教,


學佛是有方法,有次第,有修行,有驗證的。不是靠高談闊論,以無常,苦,捨,悟 幾個詞就編到天上地下去。 那不是悟佛法,也不是學佛法, 而是 “對佛法懷情總是詩”, 最後也是在原地跳舞。

不要對佛法懷任何的幻想, 除了根據佛陀教導的方法去修以外就不算是學佛法。要知道,佛法這兩個字就是佛陀教導的修行方法。不要把佛法這兩個字理解為佛陀創造的宇宙法則。你可以去發揮想像力什麼無啦捨啦悟啦就解脫啦等等,不過那些都不是修行方法,那些是對佛法思念深切而懷春。

少女懷情總是詩,總叫父母操心。
幾曾何時呀,人對佛法懷情總是詩,也叫外道操心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次 ombenzasatohung 應該就認識到尖酸刻薄的外道並沒有鬼上身變好人,喜歡 tut 人的態度沒變,衹是劍氣從有型轉無形讓人差點不視察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5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8-11-2015 07:42 AM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自己,为什么心行这么重要?心行只在论藏里才出现,这些都是部派时期的产物,(除了 ...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自己,为什么心行这么重要?心行只在论藏里才出现,这些都是部派时期的产物,(除了舍利佛论就比较难肯定),4阿含里根本没有心行的说法!喜欢自称佛说的南传,论藏可以是佛说的吗?所以心行可以说是佛说的吗?
南傳僧人及修行者也有認為論藏非佛說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5 當然有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8-11-2015 08:43 AM
謝謝。但我的意思是,這一世所有的感受,都是前一世所造之業的果報嗎?譬如今天看了場電影,覺得那電影 ...

什麼?感受是果報?今天下雨,你覺得天氣比較冷,那是果報???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達摩俱舍論
http://m.43577.com/show/481976.shtml

阿毗達摩俱舍論和阿毗達摩到底是不是同一樣?

到底有多少種版本?

阿毗達摩源於外道的【大毗婆沙論】,由世親迎入佛教?

世親加入大乘,為什麼阿毗達摩反而在南傳比較普遍流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9-11-2015 12:10 PM
什麼?感受是果報?今天下雨,你覺得天氣比較冷,那是果報???  @_@

確實有人認為所有感受是果報啊,看這部相應部36相應21經/尸婆迦經吧。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遊行者髻髮尸婆迦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就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髻髮尸婆迦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有一些沙門、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見者:『凡這個人感受任何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全都因以前所作。』這裡,喬達摩先生怎麼說呢?」
  「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膽引發而生起,尸婆迦!這應該可被自己感受得到:這裡,某些感受或由膽引發而生起。尸婆迦!這是世間的世俗真理:這裡,某些感受或由膽引發而生起,尸婆迦!那裡,凡那些這麼說、這麼見:『凡這個人感受任何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全都因以前所作。』的沙門、婆羅門者,他們越過自己的所知;他們越過在世間中的世俗真理,因此,我說:『那些沙門、婆羅門的[說法]是錯的。』
  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痰引發……(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風引發……(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三者]集合……(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發生季節變化……(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發生不正確姿勢……(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突然的襲擊……(中略)尸婆迦!這裡,某些感受或由業的果報結果而生起。尸婆迦!這應該可被自己感受得到:這裡,某些感受或由業的果報結果而生起,尸婆迦!這是世間的世俗真理:這裡,某些感受或由業的果報結果發而生起。尸婆迦!那裡,凡那些這麼說、這麼見:『凡這個人感受任何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全都因以前所作。』的沙門、婆羅門者,他們越過自己的所知;他們越過在世間中的世俗真理,因此,我說:『那些沙門、婆羅門的[說法]是錯的。』」
  當這麼說時,遊行者髻髮尸婆迦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膽、痰、風,[三者]集合、季節,
   不正確、突然的襲擊、業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1-2015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8-11-2015 08:43 AM
謝謝。但我的意思是,這一世所有的感受,都是前一世所造之業的果報嗎?譬如今天看了場電影,覺得那電影 ...

嗯!末学也来交流看法下。

十二因缘的‘受’,是“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也就是现在五果。

譬如过去所造的什么因,今世就会得什么样的果,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当中,对于一些逆境,好比他人欺骗我,伤害我,毁谤我,或聽到難受的話,就会感到不高兴,难过痛苦等,而生起好恶之感受。

再者又看到他人干尽坏事而大富大贵,自己规规矩矩勤劳一生反而贫穷潦倒,要是没学佛不知前因后果,如升起怨恨心,怪老天爷不公平,这又造下业因果报了。

当然今天看了場電影,覺得那電影很好看很刺激,这也是一种苦乐的感受,好比看了警匪抢战片,受了激发也学电影里头的东西,去打劫银行或绑票,就种下苦果了,所以说这个“受”,是有因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9-11-2015 12:35 PM
確實有人認為所有感受是果報啊,看這部相應部36相應21經/尸婆迦經吧。

呼,還好,沒那麼抓風捕影搞到神經兮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9-11-2015 12:35 PM
確實有人認為所有感受是果報啊,看這部相應部36相應21經/尸婆迦經吧。

嗯!世尊都没有这种说法叻!

简单说说我们现在吃错东西拉肚子,感受到浑身无力,痛苦不堪,难道现在感受任何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都是全都因以前所作,而形成的果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11-2015 02:00 PM 编辑


阿毗達摩俱舍論和阿毗達摩到底是不是同一樣?


不一样。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藏》属于南传上座部,据说佛陀在世的时候,“阿毗达摩”主要是以论母的方式流行,直到第三次结集时才完整地定性;《阿毗达摩俱舍论》则是属于说一切有部的论藏,作者是世亲论师。

到底有多少種版本?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经律论三种,就是所谓的三藏。真正的原始佛教典籍,也就是僧团部派还未分裂的时候,一般认为最早的两次结集,主要结集合的是律典及四部阿含圣典。这四部圣典,南北传佛教都有,但是内容却有差异,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结集属于心念口诵,僧团有各自的持诵人才,后来部派分裂之后,经过后期部派佛教的继续结集和删减之后,才以各地语言载入贝叶成经,形成主要的巴利文系和梵文系两种。既然圣典不是一次完成的,内容自然有所分异,主要是部派思想的分异而至。

现代南传系佛教的圣典来自上座部分别说系(主要是法藏部、化地部和饮光部的经典),属于优波离师承,使用巴利文系统,部派佛教的典律保持得最为完整,值得赞叹;北传佛教属于梵文汉译系统,其阿含圣典属于几个部派佛教的掺合,以阿难系师承为主,包括上座部(有一切有部)、上座部(分别说系法藏部)以及大众部阿含典籍的集合。因为是部派结集,内容自然有差。北传系的四部阿含经从秦朝起就开始传入中国了,先是长阿含经,最后是南朝传入的杂阿含。

那么除了经律二藏,论藏更偏向于部派及僧团自己的结集,所谓论是对经、律的解释,以唯识来说,南传上座部有自己的阿比达摩,北传也有自己的阿比达摩,南传的属于分别说系的部派观点,北传阿比达摩倾向印度大陆系几个部派的不同说法进行辩证统合。


阿毗達摩源於外道的【大毗婆沙論】,由世親迎入佛教?

《大毗婆沙论》并不是外道典籍,而是上座部的后代阿罗汉们进行第四次佛法结集(这是北方系的上座部集结,这次结集由499位阿罗汉和未证果的世友菩萨所参与,但是这次结集不为南方系上座部佛教所承认)的基础之上而留下了论典。《大毗婆沙论》列举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经量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的观点,加以批驳。《俱舍论》也是延续这个传统,有人说《俱舍论》属于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部派论典,实际上他是不拘成说,并参考和采取当时经量部及分别说部等等的部派学说。据说世亲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众讲《大毗婆沙论》时,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毕,成六百颂(最初为五百九十八颂),即《俱舍论本颂》。后来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资料见此)。关于《大毗婆沙论》和第四次结集的资料如下:

迦湿弥罗还是北传佛教所说的第四次结集(南传上座部以僧伽罗国结集为第四次结集)所在地。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涅槃600年后,正值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统治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每天请一位僧人进宫说法。但是不同宗派的学说各异,让国王深感疑虑。于是在胁尊者的支持下,他下旨召集各地高僧在迦湿弥罗结集教法,七天之内四事供养。成千上万的高僧才俊云集而来,见此情景国王就说:“请已经证得圣果的留下,烦恼未除的就请回吧。”话语一出,依然留下了很多僧人。于是国王再次说道:“已证得四果的留下来,只证得前三果的就请回吧。”留下的僧人还是很多。国王只好再次宣布:“具备三明六通的都留下来,其余的请回吧。”这样依然留下许多人,最后国王只能再次下令:“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请留下,其余的请回去吧。”经过几番筛选,最终剩下四百九十九人。当时众阿罗汉见到世友尊者站在门外,便对他说:“你的烦恼尚未除尽,议论仍然荒谬,不该留在这里。”尊者说:“各位对于教法没有任何疑滞,正要结集大义,以便教化民众。我虽然愚鲁却也粗通义理,对三藏文辞以及五明至理颇有研究。”阿罗汉们说:“你还是赶快证得四果,再来参加吧。”尊者说:“我看证得四果不过就像吐口唾沫一样容易,我志在求得佛果,才不走这种小径呢。我现在把这个丝团往上抛,在它落地之前我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们都责备他:“你不能如此自负,四果是诸佛所赞叹的,你应当速证四果,以决众疑。”但当尊者把丝团往上一抛时,空中的天神们接住了丝团,说:“你应该在证得佛果后接替慈氏菩萨,为三界尊崇,四生仰赖,怎能在这儿希望证得小果呢?”阿罗汉们见此情景才纷纷认错,并将世友尊者推举为上座。这便是第四次结集所谓的“五百尊者”。此次结集共同编纂了阐释经藏的《优波提舍论》十万颂、阐释律藏的《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与阐释论典的《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字,备释三藏,大义重明,微言再显,示范千古。迦腻色迦王令人将赤铜铸成薄片,刻上结集好的经论,并用石匣封住,建塔藏好,令药叉看守。此后,迦腻色迦王返回犍陀罗国,把迦湿弥罗布施给了僧人们。———明贤法师,《佛宝论》,迦湿弥罗国


世親加入大乘,為什麼阿毗達摩反而在南傳比較普遍流傳?

阿毗的意思是最上的,达摩的意思是法,在南传上座部也视为佛教的论藏的意思,包括七部论典。第一是《法集论》,第二是《分别论》,第三是《界论》,第四是《人施设论》,第五是《论事》,第六是《双论》,第七是《发趣论》。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的,因为佛音论师说过,“阿毗达摩”并不属于弟子的范围,而是属于佛陀的领域。在解释《法集论》的《殊胜义注》里面提到,佛陀在证悟正自觉之后的第四周,坐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里面省察,省察“阿毗达摩”,当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论的时候,身体并没有发出光芒,但是当他省察到第七部《发趣论》的时候,身体发出了很明亮、强烈的光芒。这种光芒一共有六种颜色,而我们现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据这个典故而设计的。同时,上座部佛教也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教导的,佛陀并不是在人间直接向弟子教导,而是在三十三天界,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以及梵天人所开示的。当时,最主要的听众是佛陀——就是菩萨以前的母亲,当佛陀在天界讲“阿毗达摩”的时候,为了维持色身,佛陀也会到人间的北古卢洲去托钵,那个时候,法将沙利子长老(舍利弗长老)就去到那里,履行弟子的义务。然后佛陀就把当天在天界讲的那些法要讲给了沙利子听,之后,沙利子长老又把他从佛陀那里所学到的法要,再传授给他的五百位弟子,这样就形成了“阿毗达摩”的传承。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佛陀在世的时候,“阿毗达摩”主要是以论母的方式流行。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就把论母编在《小部》里面。在《律藏》里就提到了,第一次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诵出了五部,其中的《小部》,就是除了四部之外,一切的佛语都编在《小部》。而在《心义灯》里更补充说,当时阿难尊者是在诵完了四部之后,再把论母诵出来,之后再诵出《小部》里的其他经典。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就是阿首咖(阿育王)时代,七部论已经定型了,然后再由摩哂陀阿拉汉传到了狮子岛,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就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藏》。(资料来源见这里

所以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可以很简单,因为《大毗婆沙论》(随后发展成俱舍论)于北方结集,主要传播于北方,所以不见于南方。而阿育王时代结集的《阿毗达摩藏》被他孩子摩哂陀长老传到南方,反而失传于北方。我想应该是这样吧。

上述资料仅供交流参考,欢迎诸位同修指正。合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外道 + 5 謝謝解說,太厲害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5-2024 06:14 AM , Processed in 0.08848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