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6|回复: 3
|
Z转帖>职场攻略:初涉职场 7要
[复制链接]
|
|
初涉职场 7要:
一要,认真了解企业文化。
每家公司都有林林总总的成文、不成文的制度和规则,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公司的精髓———企业文化。想迅速融入环境,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就要对这些制度、规则烂熟于心,严格遵守。初来乍到,切记莫逞英雄,天真地想去改变公司现有的文化,这样你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二要,快速熟悉每位同事。
忽然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面对的是一张张或亲切、或深沉、或谦虚、或倨傲的脸。从中找到几位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与之建立友谊,尽快打造自己在公司里的社交圈。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愁没人对你进行点拨;遭到恶意刁难时,也不致没人出手援助。不过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应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钻进某个狭隘的小团体,拉帮结派只会引起“圈外人”对你的对立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要,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谁也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难题,做完所有事情。当一大堆工作同时压到你身上时,按“轻重缓急”的次序依次完成,是最合理的解决之道。暂且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搁下,集中精力处理棘手的事情,安抚要求苛刻的客户。做好一件事,远比事事都尝试、最终却一事无成要强得多。
四要,绝对遵守公司章程。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些是无论在哪里都必须遵守的,比如不迟到、不早退、办公时间不打私人电话、不揩公家的油等等。也许没有人因你早下班10分钟而指责你,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在这种小事上栽跟头,可真是得不偿失。
五要,学会任劳任怨。
一般说来,一开始用人单位都会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大学生,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他得到锻炼。这个阶段缺乏乐趣和挑战性,往往让大学生觉得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其实这个时候应该任劳任怨地做好。要相信,这只是小小考验,只有表现好,才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
六要,和老板适当保持距离。
怎样拿捏和老板的距离,向来是职场新人的一大困扰,既不能拒之千里,也不便“紧紧追随”。和老板适度保持距离是必要的,尽量避免“马屁精”的嫌疑,否则会在无形中失去许多同事的信赖。当然,对老板要绝对尊敬,万一与之产生冲突,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不然只有另谋高就了。
七要,会工作,也要会娱乐。
无论是新潮时尚的电脑网络游戏,还是有贵族气息的高尔夫球、网球,或最大众化的麻将、象棋、扑克牌,总得会上一两样。和同事一道参加娱乐活动,是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的绝佳方式,很多时候,友谊就是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中衍生而来的。“书呆子”在职场中不会受欢迎,既会工作又会玩的人才能左右逢源。
初涉职场 4不要:
一不要,好高骛远。
初涉职场最常见的问题是择业的盲目性。有些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抱着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进入职场,希望一下子就进入高层管理岗位。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是要从自身来适应社会,以自身条件为前提,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工作。
二不要,锋芒毕露。
年轻人往往锋芒毕露,但在职场里,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所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三不要,不要怕吃亏。
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职场新生代”,平时在家在学校都不免有些养尊处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工作里或者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容易怨声载道。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多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并时常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或者热心跑腿,合理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都不是吃亏。平时工作中应该多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加班更加不是吃亏,反而是福。因为学会合理加班,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四不要,不要怕说“我不懂”。
初入职场,对公司的特点、运营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敦促自己迅速进入角色。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妨直说“我不懂”、“我还不大明白”,或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无论对方学历有没有你高。不懂装懂或抛开问题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样的话,就等着“老牛拉破车”般地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慢慢蠕动吧。
大学生初涉职场,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效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学会从一个“学校人”变成“职业人”,逐步提炼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和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是保证职场顺利发展的有效手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3-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职场谚语 提升你的领导力!
2010-05-19 09:17 发布人:thueil@yahoo.cn 男人 我说两句(1) 转发至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讲故事来领导的时代”,但还有一种生动的形势却可能被主管们忽视了——谚语。从小到大,我们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许多谚语,只是不曾将它们与职场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而在世界各国同样有很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谚语,它们字字珠玑,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并且适用于广泛的范围之中。
哥德曾说:“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那么历经千锤百炼的长期经验总结的谚语,一定能为你的领导力大大加分。当你感觉自己的话越来越多,但下属却越来越听不进去时,那就尝试用谚语去领导吧。
有时候,解决棘手难题,只需一句话;做个智慧主管,其实也只需要几个谚语。
掉下来,接着爬就是了
人物:
李欣然(化名),35岁,江苏人,某跨国公司公关部总监,外企工作经历三年,八年民营企业工作经历,长驻北京。
信奉谚语:“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美国)
作为学外语出身的人,进入跨国公司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我也不例外,从民营内资企业转换到了现在的跨国公司,目前在公关部做总监。与朋友聚会和客户打交道时,人们早已把我化作“白骨精”的行列,虽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羡慕的眼光,但久而久之就毫无感觉了。
众所周知,在外企是“一个人当两个用,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虽然听起来有点儿粗俗,但这却是非常真实的写照。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在最忙的时候,工作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每一分钟都有要做的事情。而我这个岗位,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媒体、公关公司打交道,可以说是天天都在和“人精们”博弈,我的脑子总是要设法比他们转得更快才行,时时刻刻在琢磨,怎么调动他们的热情和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
尽管如此,在工作中还是会偶尔发生一些小问题。去年年底,我们要开一个产品推广活动,但恰逢为我们服务的公关公司内部调整,换了一个团队接手该项目。尽管他们之前做了工作的交接和培训,但是由于我们和这个新团队之前没有合作过,默契不足,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效果实在是不太理想。
这对于我这个老公关人来说,实在是感觉遗憾:怎么大江大浪都过得去,却在小河沟儿翻了船?活动结束后的接连几天,我都郁郁寡欢。
上司看到我的状态,跑过来冲我挤眼睛:“Susan,别忘了‘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掉下来上去接着爬就是了。”
是的,这是我们常常喜欢引用,用来互相安慰和鼓劲儿的一句谚语。一下子,心情豁然开朗,工作中的瑕疵和失误是难免的,既然已经无法改变,就要总结它,然后继续去“爬树”。
可别让员工怕你
人物:
乔智(化名),41岁,籍贯山西,某英国商贸公司市场总监,长期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工作,现居住上海。
信奉谚语:“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英国留学。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打工成为我课余最重要的生活。那时,我打工的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英国人。他为人非常绅士,对人很好。一次,我和他聊天,其间我夸奖他:你是一个好老板。他非常开心,很感谢我。他对我说:“我们有一句谚语,‘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我可不想让你们怕我。”
回国后,我先后在几家外资企业工作过。对于自己的下属,我一直秉承不能让他们怕我的原则,当然这也不等于就一定要和下属打成一片。深思一下,我不是怕他们会恨我,而是怕我没能给他们好的职业平台,没有让他们在我这儿得到成长,我更害怕因为他们惧怕我,而让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有一次,我的一位下属在谈判中,由于一时紧张而报错了价格。在他战战兢兢地找到我时,我并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只是说:“你要记住这次教训,好好总结一下。你看我们可以怎样去补救?有什么好建议?我看看是否可行。”他很惊讶地看着我,因为,他本来准备来挨训的,以至于根本没想到去详细准备补救的建议。我让他回到办公室,做好后再来找我,并友善地告诉他:“我会在这儿等着你。”
结果,一个小时后,他有点激动地拿着方案回到我的办公室,给我讲了他一系列的补救办法。我又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办完后再来找我。”
两天后,这名员工又来找我了,如我所料,尽管这次生意并不很成功,但起码补救得还是很令人满意。当天晚上,我请他吃了简单的晚餐,席间我对他说:“我已经为你交了学费,希望你可以总结经验,未来做得更好。”员工对我充满感激,他说:“我的上一个上司是日本人,如果有谁犯错误,一定会是被骂得很惨,甚至还有人挨过耳光。大家十分怕他,背地里也很恨他。后来,大家出了什么问题,都不敢告诉他实情,而都是在找借口,而他也就更难知道事情的真相,气得暴跳如雷……”我心中暗喜,看来自己的领导方式是正确的。
如今,这名员工已经成了我的得力干将。 |
|
|
|
|
|
|
|
发表于 20-3-2011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虽然已经在社会打滚了将近一年半,
但是还是觉得很有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20-3-2011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en77发表的文章对我们这些社会新鲜人真的帮助不少.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