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5|回复: 7
|
转贴分享 我终于明白了医家三代不外传
[复制链接]
|
|
此文章对那些想读中医的人但又不想下功夫的人有所警惕。
自我有记忆来,能够回忆的是,小时候下课后, 就坐在德明药行的柜台前数小时,等待父母下班之余. 看着无数的病人进出;德明药行是甲洞卫星市的老招牌,也算是甲洞38年前经营药行最旺的,店面也挂着我父母的大姓"严张中医针灸中心",20年后,严张以最早期的诊所式经营,医药分家的模式,开创了《养正中医》继续为患者服务,而今严张的牌子依然挂在药行中.
待我能书写的能力时,就已经帮父母抄处方整理病历,偶也学做药丸,艾条和拔罐等等技术上的事情。 那个时候还是小学的年龄。 这是我的童年记忆;
数年后,来到了中学,每次假期回到家中,就躲到书房翻开医,但都以妇科与性医学的书籍为首选。当时青少年,对于如此避而不谈的医学,更是好奇,且朋友都是问我相关的问题。有一次,同学的月经腹痛,从庙中取得了一个处方,让我看看是否适合饮用,眼下所见,正是我小时候常常抄写的处方,浩然性起,即告知“这没什么。。。”,碍于面子的问题,就说出了这么一句没什么;其实心里有所顾虑,后来还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联络母亲,电话里头问了“那开的是什么方?”,我回答“没什么,就是一些普通的药物,也就八珍汤之类的。。”,话没说完,电话里就骂“你懂个屁啊!。。。你懂到哪里了?!。。。”,而今回忆,深感惭愧不已,怎么会觉得自己懂得处方,就以为自己懂得治疗了呢?此事,一直到我医学院校毕业后,临床了5年后方可确认,原来所有的治疗,不在处方。 如果没有亲自把脉看诊的经历,究竟我们懂得多少?这一切不是只有书本上知识能够胜任的,至今我还记得母亲骂我的这一句话,牢牢地落印在脑海中,作为我这一辈子行医的一句话。
婆婆是海南人,人说“十个海南九个疯,一个不疯是傻瓜”,记忆中的婆婆口中的三字经确实了得,餐桌上的严谨度更是了得,还记得有一次用餐时,左手放到餐桌下,结果就被婆婆给问候了俺老妈了!那个骂劲可是会让人休克! 婆婆当年南下前,在海南岛已在村中帮人治病的民间大夫,然至今没有一个孩儿媳妇清楚的说明,究竟婆婆的医术从何而来?婆婆对此闭口不言。
有一天,母亲被婆婆给呼唤过来,说“你这个当医生的,还说什么要救人,你儿子都快惊风了,还不清不楚!”当时我母亲刚毕业,医术尚浅,且还不知道婆婆能医,我正好发烧中,蹲坐在房门前,被婆婆给瞧中了,呼母亲拿针灸针和消毒棉签来,翻开了上衣,抓住了俺的四肢,就开始往肚皮挑,后又在背部挑了数十次,顿时体温下降,全身汗出,面色也从青转白缓。而后的数十年,从医学院校中找寻此疗法 ,一直到大约1996年看到了一本资料,李学耕教授,福建儿科名医,著作《小儿飞针》才确定俺婆婆的医术,且在医学院校中儿科没有小儿飞针的资料。
有一次,母亲的挚友患癃闭,尿道堵塞,入院治疗数周最告知尿毒症,请家属要有心理准备,依然抢救中;母亲着急万分;此事给婆婆听到了,破口大骂一番,骂完后给了一句话”去拿xx的一味草药,给煮了送过去!”,当时母亲依然怀疑,但自己也没办法,就只好按婆婆的交代去做;患者服了药汤后隔天,小便即通,数天后出院;自从这一件事情后,母亲对婆婆的看法改观了,知道她老人家有底,但日常生活中从来就不提,只有等到最后一刻她才出手。母亲是个好学之人,想说从她那里学点本领,每一次的探问,都被破口大骂“你学来干嘛?学那么多干嘛?!”就是不教她。
11年前俺刚毕业,独自门诊,来了一位血糖过低,四肢抽痉,两眼发白,呐喊狂叫地被家属搬到诊所,顿时被吓到,不知所措。 所幸母亲在附近, 请了老母大人候诊,几只针和一杯热MILO ,点了艾条,三分钟交待了,就走了;当艾条递在我手中,心里是颤抖的,看到病人还在病榻上狂叫乱踢,由于呼吸困难 ,病人已经吓到不得已了,而我就只能按母亲的交待,一步一步地完成,半个小时内,病人停止了呼叫,一切恢复正常,自行步出门诊;这是一次很大学习, 就如此我从这一次的经验中,深深感受到为医者的胆大心细,母亲不会将事情给弄好了,她就如此交在我手上,大步离开去写她的书法。事隔一个月,如此巧合的,再次来了相同的病患,我就已经能独自应付。这就是临床教学,即使满脑子学识的医学知识,那又如何呢?我顿时想起教授,在我们毕业前的一句话,“其实你么什么都没有学会,去临床10年后再说”。
我岳父,经历60年的杏林生涯,培养了家中4位大学毕业的医生,去年年迈得病告老退休养生。在家里,我与太太协助帮他记录口述病理,太太是专妇科,妇科疾病均由他负责,而我以内科为主; 记录在案的过程中,岳父大人提到的病例,能能详细的记载,其中一例,20年前癌症患者,安排其人到中国寻访名医,然患者家属耳轻,听信谣言,另找江湖术士治疗,去时自行,归时抬回,2个月就逝世了;提及此事,岳父大人泪流满面,吭咽难续,这事让我非常惊讶,自己也不禁流泪; 惊讶的或许不是江湖术士害死他命,震撼的是岳父大人依然对病人离去,无能为力,而流泪,且达20年之久,让我感受到一位厚道的医生是如何当的;一辈子走下来,医生也会经历衰老死亡的一天,在岳父倒下来的那一刻,即使四肢已经不听使唤了,家里一通救济电话上门,不顾自身安危,依然要坚持出诊;自小我对于医生家族,感受最悦无非就是半夜的敲门声,父母也非常疲劳,每每疲劳过度则吵闹;小时候或许不明白,而今看着父母经历了这几十年的生活,看到岳父心中依然为病患的离去,而自责多年,看到母亲的恩师生涯的最后一刻是死在诊桌上,看到我父亲坚持不放弃的医疗研究,在世界医疗论坛中得奖的成绩,看到我婆婆悬壶济世的严谨度,我才明白,古人之所谓医家至少三代的累积,古人之不教的训诂,实为祖宗的宝贵经验。如同福建名医俞长荣之子,其子年迈过半的人,依然跟随父亲身边候诊察脉,这当中为何? 中医是一门临床医学,不用一辈子看不到什么,学的并非是医术而已,学的是那一颗“心”。
而今网路的世界,人们开始留意健康的重要性,学医者自然就多了;但有一个非常要不得想法,对于学医,自己觉得在网路上找寻资料,购买书籍,将知识给读进脑中,到处寻访名医,问了几句话,就以为懂了,更有出书者,将自称中医,写了中医的内容,媒体大量宣传,世人还当他是救世英雄,一波波的名医再世,看了让人心寒不已;且丈找自己是名人,出书诋毁西医,挂羊头卖狗肉,更表彰自己为中医的救星,然所写内容都是不入流的医学知识,抄袭为多,行内人看了笑话,如此的做法,实为中医《大医精诚》中属于庸医都还不如的人,因为如此的行为,造就了人言轻信,而白白丢了性命太多了!实在不道德啊!正如我婆婆说的,你学来干嘛?你学这么多来干嘛?要记得, 当今名医的书籍从来不会是畅销书,因为名医所写的只有行内人看得懂,销量不会成为龙虎榜上的。
学医是救人,如果不当医生,学来自个增加知识也就算了,但要出手施药时请三思,更果论及治疗,出书宣扬医术,则就要留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道,既然要救人,就要开设诊所,不为何因?诊所是唯一让医生要全权负责的地方,既然要为医,您就要承担别人的生命,而所学必然是认真的,且要问自己,懂到哪了?不开诊所,却在世人面前表彰自己懂得医学,如此之人必然有牢狱之灾等待,或因果报应等待之。
婆婆并非不教之人,但每一次的发生,她必然出手,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临床教学,唯独在用的时候,看到了,摸到了,亲自经历了才能真正的教出来,中医学科就是临床学科,不是知识学科,愿以此事相告,愿意学医者,首先要问自己“学来干嘛?”“你懂了多少?”“你愿意承担的话,请走正道”。 |
|
|
|
|
|
|
|
发表于 1-3-2011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1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vividoc
谢谢。十分难得的是此文章是由本地中医界的前辈所写。文章中写出早期我国中医界的精神。
现今社会很难再有如此医师。
此后希望可以转贴一些有关中医的文章或散文。让来中医中药版可以生动起来。不要只出现。。我有什么 XX 病。。请帮忙。。等等的事。
希望他们进来时可以看到这些文章,或许他们会对中医院兴趣。。 请看我另一个转贴。问中医几度秋凉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借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感到汗顏,我住甲洞30年了都沒有聽過甚至看過這中醫師我小時候常常去德明哪裡買糖子吃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1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tankily
哈哈。我也不知道有个这样棒的医师。
只要尊重现有的老医师或有医德的医师就可以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1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青囊生
哈哈。。我也是借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1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本帖最后由 丛林 于 3-3-2011 10:09 AM 编辑
回复 2# vividoc
谢谢。。。不是我写的。。。
希望你可以看看我另一个转贴。。。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