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319|回复: 77

道家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0-2010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傳貼】  道家养生之要让孩子多吃粗茶淡饭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青少年天癸生长过快,最好是“粗茶淡饭、蔬菜常伴”。专家指出,儿童性早熟的原因很可能是营养过剩,日常生活中“粗茶淡饭、蔬菜常伴”或许更有利于孩子的发育。即使是体弱的儿童,也不要过分进补,避免儿童因肾气过足而出现性早熟征兆。而对于性早熟的儿童,则一定要及早治疗,因为早熟的危害并不只是早“抽条”、长不高那么简单,更可能意味着早衰,会影响到孩子预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青少年天癸生长过快,最好是“粗茶淡饭、蔬菜常伴”, 即使身体虚弱,也不要过分进补,更不要随便给孩子进食人参、蜂王浆、燕窝、花粉、冬虫夏草、阿胶、鹿茸等补益之品。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广东人一年四季喜欢喝的老火汤其实对孩子的早熟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少家庭煲汤都喜欢加些药材,一家人不分老少都喝同一锅汤,长年累月喝下来,大人是感觉滋润了,但孩子很可能喝出问题,甚至出现性早熟的征兆。

  临床观察发现,不少患上性早熟的儿童饮食多以荤菜为主,不少孩子平时甚至不吃蔬菜。有些家长平时没时间陪孩子,对孩子进行补偿最直接的办法是想吃什么给什么,而得到补偿的孩子往往也控制不住,不少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大口吃肉,心里美滋滋的,还以为吃得越多越有利于长身体,殊不知长年累月地过食补肾气的食物,最后却适得其反。

  清代名医程国彭有句至理名言:“虚羸之体,全赖用胃,莫嗜高粱,淡食为最,口腹无饥,真真可贵。”总之,要尽量避免孩子营养过剩,饮食应均衡,另外还要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进食含激素的食物,对某些洋快餐、反季节蔬菜和颜色特别鲜艳、形体超过常规的水果也要少食。平时可多吃海鱼、海带、玉米、小麦和蔬菜水果。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10 收起 理由
陈颍霄 + 5
财神姐姐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1-2012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2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2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第二十集 中醫治療抑鬱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2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七集 頭痛與偏頭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2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四集 暗瘡分佈與五臟六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6-2012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第十六集 都市胃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6-2012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九集 中醫治療鼻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6-2012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一集 肥胖與脂肪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12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十四集 支氣管炎之治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2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何謂真正肥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2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肥胖與脂肪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12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无私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7-2012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三集 治療濕疹中醫有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7-2012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第五集 更年期綜合症之症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2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養生 中醫醫治不孕症有妙計

主持: 馬欣怡 嘉賓: 馮丹中醫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醫不如求己金雞獨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2-7-2012 01:56 PM 编辑

《內經圖》 健康長壽與飲食標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Kfwv44OG7w&feature=relmfu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這一養生真理出自《內經圖》。溯源無文上古,華夏祖先洞悉了人體生命科學的奧秘,用圖示比喻法揭示了人體小宇宙的自然規律和健康延壽所需遵循的原則,­繪制出了內經延壽仙圖(簡稱內經 圖)。其歷史與《河圖》、《洛書》一樣久遠。后經歷代佛道高人的譯解和文字補充,鑄就了博大精深、近五百字、涵蓋十二個修煉層次的內經文化。它內涵之豐 富,道理之精辟,立論之嚴謹,詩韻之美妙,令人叫絕。此圖一直在民間流傳,心傳口授數千年。它可以指導人們養生延壽,也能指導有志者修煉得道回歸自然。

這幅圖象母腹中胎兒的形狀,上面畫滿了山水林田,老人孩童,寶塔耕牛等自然之物。人體世界和自然世界是渾然天成的有機整體。自然界有什麼,人體中就有什麼。這張圖是人類認­識自己的一部深刻教材,是華夏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用心去學習和領會。

內經圖上的文字 不足五百,出現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神字。肝神、膽神、脾神、肺神、腎神、心神,也就是中醫常講的六神。人體胚胎生成的第一個細胞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發 育成的第一個器官是神經管,神就藏在神經管內。人是先有了無形的神,然后才有了看得見的形體。元神帶六神,六神帶十二經絡。元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總指揮。 神的能量強,人百病不侵。神對於人來說,神足百病愈,神弱百病浮。祖國醫學寶典《黃帝內經》講人體有經絡,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決生死、除 百病。但是經絡裡走的是什麼東西,經絡運行的動力來自哪裡,經絡運行為什麼有陰升陽降的循行規律,這些《黃帝內經》都沒有說,而內經圖卻作了精辟的隱喻,為我們診斷、祛病­、健身和長壽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內經圖上標示 一粒粟中藏世 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古人認為,食物當中也同樣存在著一個世界,既有看得見的形,也有看不見的精、氣、神。內經圖要求人們所吃的食物有一個標准,要匯聚 大自然的能量精華,用植物的神來補人的神、用植物的氣來補人的氣、用植物的形來塑人的形。這就是說吃藏世界的全價食物是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

我們今天所吃的食物大多是氣少、形全、神不足。食品開發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把食物中真正有益的成分都去掉了,遠離了藏世界的標准。我們今天的飲食習 慣大米白面加雞鴨魚肉是古人流傳下來支應體力勞動消耗的。現代的科技進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活動中解放出來,每天的體能消耗很少。但是與古人相比的話,我們 用腦子想問題多了,眼睛看的多了,耳朵聽的多了,傳導神經手和臂用多了,而我們的飲食習慣卻沒有改變,還是喜歡吃肉,喜歡象以前一樣吃白米和細糧,甚至米和面越來越精細。­現代人體力勞動的器官用少了,營養過剩,人就笨拙了;而常用器官象視覺細胞、腦細胞、神經傳導細胞的消耗很大,卻得不到相應的營養補充, 久而久之這些細胞就衰老了,喪失了某些功能。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和身體消耗的不對應,身體需要的沒吃到,不需要的吃多了,這就是現代人產生現代病的主要原因。

古人認為,人得了病而用藥是不得已為之,是以毒攻邪,主要還是靠飲食恢復體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禽為益。現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脂肪肝等富貴病­並不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不能用藥攻,濫用藥物的結果就是體內本來沒有毒,吃藥反而中了毒,病是不會根治的。現代人的常見慢性疾病用古人留傳下來的食療方法完全能夠治愈,­因為那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內經圖》 健康長壽與飲食標准 2 of 4 Longevity and Healthy Di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內經圖》 健康長壽與飲食標准 3 of 4 Longevity and Healthy Di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1-2024 10:07 AM , Processed in 0.15647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