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02|回复: 6

《恶俗业余摄影追求》之全帖整理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5-2010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器材大于技术的年代,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自蜂鸟论坛
--------------------------------------------------------------------------------
其实这个标题有点不准确;
因为,这里总结的“N大”里,有些指标还真是那些专业的、靠摄影吃饭的人们需要非常认真地关注的。
但作为和我一样的把摄影纯粹当玩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每每端起相机就自我感觉成了摄影专业人士的那种状态,真的已经臭大街了;
而这种臭大街的状态里,往往都离不开这“N大”。
因此,特作一罗列的同时,给安上这么一个名称。

注: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排名不分先后。

一大俗:背景虚化

不知道啥时候开始,人们评价镜头的时候会说“焦外虚化漂亮”了;很多人于是一定要买一颗能够“虚化背景”的大光圈镜头,好让镜头里的美女从背景里凸现出来、而背景恨不得都是有颜色的雾。

——你让美女直接站在一块毛玻璃跟前拍,不好么?

现在的论坛里,放眼望去尽是那种一个清晰的大脑袋或者半身、背景则飘飘乎乎影影憧憧的美女照;为了得到浅景深而长焦200mm嫌短、光圈2.8嫌小,恨不得鼻尖清楚了鼻孔都得糊掉似的。相反,前景背景都清晰、同时让肖像人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画面的片子却少而又少;“糖水片”凝聚了无数摄影爱好者的得意。

我当然不反对必要的背景虚化。但如果只是做到背景虚化了、肖像凸现了就满足得不行,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拍出一张背景虚化的肖像,对于随便一台单反配合一个大光圈或者长焦镜头来说都实在是太容易做到的事儿了;拿着这种片子跟小卡片机出来的比去、然后就特别得意、进而非常欣赏自己的“摄影水准”,只能说真是对摄影这事儿没啥追求。

想起许多网站组织的各种模特外拍活动。无论去的什么环境、当时什么光线、周围什么布置,一概不论,拍起片来都只管把周围一切都虚了去、反正只是要“凸现” 那张漂亮的脸蛋或者那截妖娆的身材。何苦来呢;倒不如有些活动组织者的做法,一切都在某酒店里开个房就搞定,还一会儿乡村一会儿酒吧一会儿798 的来回折腾干吗。


二大俗:锐

“锐!红圈镜头真锐!我的片儿怎么就那么肉?”——听着耳熟吧?

有多少人买回来一个镜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对着随便一个什么地方摁上几张然后倒到电脑上把照片放到100%仔细盯着每一个象素看它是不是够“锐”?然后又有多少人把别人用另一个镜头拍出来的片子拿来、同样是在屏幕上放到100%大小然后两者作比较?

得说,镜头当然有锐度指标,锐度当然有差别。当然谁都希望自己拍出来的照片嗷嗷锐嗷嗷清晰。可是,咱们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摄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假如锐度都下降了20%,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你拍出来的照片若是锐度猛涨了一倍,so what?

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大家伙儿都那么乐于当一个“职业器材裁判”了?我们买了器材,不是准备去摄影的么?


三大俗:全幅

呜嚷呜嚷的声音在说着,“全幅是硬道理”,“非全幅只是过渡产品”、“全幅才是真正的未来”。这都不用我怎么证明了,不管蜂鸟无忌这种“专业”网站、还是新浪搜狐这些“业余”网站都这么说。可事实是什么样呢?

1,现在非全幅DSLR的销量、保有量都已经远远比全幅的要多得多,并且现在仍然是每售出一台全幅相机、同时就售出N十台非全幅相机的形势;

2,绝大多数摄影入门者的第一台单反都会选择非全幅,未来非全幅将必然占据绝对多数的拥有用户;

3,各厂家(以尼康、佳能为首)都在致力于研发专门应用于非全幅相机的镜头并且逐年都有专用镜头上市;……

就上面这几条原因,咱们用脚趾头想想:凭什么说非全幅“只是过渡产品”?——相反,我倒是觉得,那些焦段只在全幅上合用的反而可能成为过渡产品,除非它只专为全幅设计、并且已经设定了不高的销量期望值。

好。那么咱们再琢磨琢磨:咱们为什么要全幅?

1,焦段更合适?不必了,已经有的镜头都已经差不多能涵盖;即使有的不那么如意,各厂家现在也都正拼命赶工给非全幅开发设计呢,那将是他们赚钱的未来。

2,画质更好?拉倒吧。您还停留在“拍照片的最主要目的是在电脑屏幕上放到100%大看着仍然清晰无比”的“境界”里?您还没想明白你为什么要拍照?更何况画质这东西怎么讨论呢,假设5DII>50D>450D的公式成立,请问

(5DII-50D)÷50D×100%=? (50D-450D)÷450D×100%=?

3,“出片”需求?……不是我怎么矫情哦,至少我个人认为,在无忌和蜂鸟里泡着的网友们、真正有 “作品”被用于期刊杂志报纸海报宣传单页等等有印刷需求的 “一对多”用途的,恐怕不到1%。更何况,多少300D都出过足以印跨版的漂亮照片;何况,最近一张iPhone拍摄的“飞机坠落河面”被登上了全世界报纸的头版?……不就是在网上发一个“边长不得超过1000象素/文件不得大于200K”么,用得着的是什么“片”?


四大俗:机身、镜头,金属感(塑料感)

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儿了。一个多月之前我刚刚出掉了两位数的机器、换成了一台三位数的机器(我是佳能用户),出掉了金属镜桶的变焦镜头、换成了全塑料的 18-55IS;并且认真声明这决不是因为本人经济能力遭遇困难(事实上很新的东西当二手卖很赔的)或者对摄影的爱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简单,在画质完全够我用的基础上,我需要轻巧。

当然我做得有点过分。甚至,我把最初买的那个庞大的“专业”的摄影包从此闲置,买回来一个怎么看都不象“摄影包”的小挎包。

为什么会觉得金属机身就好、塑料机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机是用来砸钉子、敲核桃,还是用来打坏蛋?或者就是随时准备着要把相机从二楼扔下去再捡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咱们总是那么容易有那种“传统”观念,不是沉甸甸的东西就不觉得“料足”、“货真价实”,越重就代表越好哦?

当然话还得说回来。金属的确经事儿,比如摔打、比如热胀冷缩系数、比如防电磁辐射、比如耐久。但我们买的是相机,不是榔头。即使三位数的机器、乃至卡片机(家用DC),只要不摔不打,也都没听说过因为使用塑料外壳而导致照片质量下降(事实上三位数的“入门”单反在关键部位零部件也同样是金属材料)。现在的工程塑料已经足够好。

同志们,金属机身当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着更经事儿的(塑料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30年,金属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200年,呵呵)。但是,本着够用的出发点、更本着摄影是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属感”实在是意义不大的。两位数的机器比三位数的机器强的地方,我认为就属这“金属机身” 来得没啥意义。

当然,追求“金属机身”的后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体力有限得很,呵呵。


五大俗:专业

一个大家都常说的“专业”字,到了摄影器材这块地儿,能活活累死人。这里不再讨论数据了,所有物理指标网上到处都有、结论也到处都有;这里只说心理过程。

——先是品牌之争。

佳能当然专业啊;CMOS有自己的设计研发能力,有更大的卡口,有 DigicN的处理器,有IS技术,一项超声波马达驱动镜头的专利曾经搞得天下没对手,有一堆红圈镜头,……你看体育比赛周围那一堆白炮,……

尼康当然专业啊;总是有焦段“甚合吾意”的平民价格良好素质的镜头,图像就是比佳能更锐、JPG就可以直接出片,现在高ISO的水平已经超过佳能了,全幅也岗岗的了,……你看摄影记者们都挎着尼康,……

Olympus老牌劲旅,Pantax多年积淀;Sony有蔡司撑腰;Panasonic电子领军……更不用说还有莱卡、蔡司……

然后就是型号之争。从“专业人士都用全幅”开始,到“专业人士只用定焦”,乃至“专业人士用的是大画幅”……从一开始挂上单反被公园里的大妈大爷说了一句 “瞧人家的专业相机”就心里美滋滋,到必须由其他摄友们也认同自己的设备很“专业”才稍感得意,越花越多的银子换回来越来越“高端”的满足感;设备的一项重大作用就在于,它挂在我的胸前,能够被别人看见、认出来,并因此对我很景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啊?

每个人都有一种“品牌荣誉感”,那就是:我用的东西或者我推荐的方案,一定比我没选择的别的那些来得更好更专业。这话的画外音其实是:我的选择一定是明智的;如果你的选择跟我不一样,那么你就不如我明智;不管你说多少理由,反正我最英明,哪怕我一时间可能说不过你,哼。同时,自己如此英明地选择了这种设备,显然也证明了我的水平很高很专业,要不要我指教你一下让你一生受用无穷啊?

是这样吗?恐怕还不止。我何止最英明啊,更关键的是,我最有专业“品味”。品味,明白么;——你用尼康?不就是图那照片那傻锐傻锐的劲儿?我用佳能,专业的东西才最能表现细节,懂没?——你用佳能啊?佳能拍出来那片儿都灰了巴鸡的,哪象我这尼康出来的片儿那才叫做色彩!

这样哦?不,还不止!我何止最有品味啊,我还最——我才是“成功人士”(有“品味”的人不会说“我最有钱”,呵呵),所以才有资格享受这份“专业”,乃至就这些“专业”我还不那么看得上眼。你背一乐富图?咱这国家地理的,用着也没觉得好;你那40D吧?我就这5DII,先凑合使着呗;你17-85吧?我 24-70,感觉还是一般般哦……咳,日本机器我一般不用,相机还是德国的稍微更专业点儿吧……

唉。从来不曾听说过农民们因为用不同铁匠打的锄头而分派别的,却有摄影爱好者们结结实实地分成了C家、N家……大阵营,并且互相较劲不亦乐乎。

咱们怎么就那么着急要证明“我就比你更……”呢?

咱们要搞得那么“专业”了来干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5-2010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七年前,我抱着 Canon EOS 1D + 16-35mm F2.8 + 70-200mm F2.8
对着人家的G1在流口水,不必关小光圈,就把近百人全体照拍的个个清晰,我的ISO提高,快门放慢,光圈关小,还是有的人是模糊的
过后40D面世时,看到人家实时观景窗,又是『郁闷』到不行
手里的L镜头,看着人家轻巧的镜头,同样伤心到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10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不错,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0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蛮同意LZ的帖。
与其花时间比较我的D90还是你的550D强,到不如花时间来掌握摄影技术,学如何捉主题,构图,用光。
有好的摄影技术,用D3000,1000D也可拍去好的照片。没有技术给你一部D3X也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10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skyboy04


    赞同赞同。。任何的国际著名摄影家都是以其灵感和技术而闻名。。而不是他们那些专业器材和一些名贵的镜头或是
    什么又长又sharp的。。有纯熟的技术才会生产出好的照片。。当然器材也不是说没要求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0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贴~ 赞同何必把众多摄影爱好者分成n家,c家或者o家~ 用的爽就好,反正人家看得是照片,不是器材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7-2010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春天的小草


   技术+操控自如 = 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11:19 PM , Processed in 0.0697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