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32|回复: 1

回归自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5-2009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归自然
    我看到了自然   因为心中就是自然
   我每一次都是带着肉眼来观看四周围,总感觉好象缺乏什么似的.后来每一次运动的时候,我都会刻意地留意我身边的树木.那是什么样的树木,我自己从来就没有用心“触摸”过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到,我生命中已经流失了太多的[触摸]。我从小就是在命令中过日子,并不是真正地感受过四周围的生理反应。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竟然躺在路的中央--那是我唯一次用自己的身体“触摸”过[自然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领悟到:所谓的自然,就是不带着有色的眼光--也就是我们一辈子所承受着的[清规命令]--来理解我们的环境。当我们用命令来衡量自己的环境时,我们就会失去自然的感受。
   人一生中,所有的健康都是来自于[触摸].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乡村的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我们才会彩绘我们的色彩。成长,必须是充满彩绘的,如此我们才会健康的成长,我们的天性,就是按着我们的自然方式来获得我们的自由。如果我们失去了[触摸],凡事都是按照清规命令来理解环境,那么我们永远只有[环境],而没有[心境],以至于从来没有过[意境]。
   当然,我们成长并不是为了心境,也不是为了意境。可是,我们的成长,本身就是来自于我们的触摸--这就是我们成长所经历的“心境”。在触摸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事物的感受,也领受了我们自己的体验。于是,事物的感受和我们自身的体验,促成了成长中的[感验],以至于成为我们的感言。
   每一次去运动场,我都告诉自己,不要将自己的烦恼带进运动场。这是不值得。于是,当我带着烦恼进入运动场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陷入”烦恼的漩涡当中,毕竟,相由心生。之所以心生,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心声。我们的心    并不是一种容器,乃是一种感受器。我们赋予什么样的“心事”,就会酝酿出什么样的心声,以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就受制于我们的“心生”。
毕竟,事物的相,就是我们内心中自己倒影的相。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心灵就是一切,我只是说:我们的心   时常干扰着我们的正确判断--当然会有失误,因为我们一直带着命令来理解万物,而命令造就了人的形,人的意。我们都市,每一块寸地都是在命令所建构起来的“形象”。这种形象,对于我们没有感受到自然的而言,仅仅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运动场上的实用主义--去到运动场,如果我们不运动而是在哪里寻找自己的自得其乐,我想您们也会无法接受这种不按照“规矩”来办事的我吧!。于是,并不是我们用命令来理解万物,乃是从自我约束中[强制性地]约束他人的自由限度。可是,难道都市生活就是您们满意的生态环境?难道在大自然花园里“形构”出的运动场,就没有任何自然色彩值得我们去感触?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地去捕捉自然呼吸中的每个节奏?
    看来,我们生活中,除了“形构”之外,一切都是大道。因为我们是本于大道而生,就犹如我们的心灵都是出自于同一个大道的本性而发。因为所谓的大道,就是让我们达到[他]的存在本性而存在着。我们心灵中的每一个心声,都是来自于“他”。大道并不是我们的精神表现,乃是我们的精神体现了大道的“我们表现”。在这之中,我们本身就是大道的形象和样式,而我们在大道面前,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天性,还有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恶的,但是拥有天性的本性却是善的。可是我们一生只用“本性”来做事,我们用自己的本性来“隐藏着”心灵的天性。这就是我们隐藏了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天性。但是我们又是在大道的镜子旁边映照出来的一种形象--这种天性和本性的双重交互,本身就说明了我们与大道的“形”“体”关系。我们的存在就是大道的形,而大道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大道的体。我们的形体就是大道的形体--这并不说我们本身就是大道,我只是说,当我们在喝水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是水的组成成分,而仅仅是包含了水的存在保证。水在我们体内,同样,大道就在我们生命深处中“自化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一个充满自己想法的人,怎么能够领会大道在他生命中的“自化”呢?毕竟,我们心里所想而外化出来的行动,都是充满着自私和霸道。因为我们想占有,所以我们的“想”构成了占有的行动--这也就是我们自身本性中的霸道。霸道与大道之间,一个在于自己的本性,一个在于大道的天性;而我们又是大道的形象和样式,所以我们一切的凶残必然是因为“霸”道而外化出来的[扭曲形象]。我们所有的占有,都是对大道的占有,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哪一个不是透过大道所创化出来的“恩赐”呢?


      自从流浪被父母看到而送我回来之后,我就觉得生活少了自由,少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这种“智慧心动”。第一天回到家里时  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房间很陌生。因为我的房间没有色彩  看上去简直就像坐牢一样。那时我看着我的房子,我就明白到:外在的形,是如何捆绑住我的心灵;外在的形是,如何在每个人的心理造成一股压力。
  基本上,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只有在走路的时候  才会有路。但是现在的路却是“给”人来行走的--所以我们都失去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这种心境,这种内心感受。由人的走来显现路的含义,称之为[自由],也代表着一种智慧。但是现在的路决定了我们走的方向,这是规则;这是命令。
  同样,当我回到房间的时候,我并不是欢天喜地地认为我终于回到家了,反而我感觉上更喜欢流浪。因为在流浪中,我必须靠着我的心来生存。不想回到家里后,父母的安排或父母的怨言  这一切都构成了我根本不需要用心去思考如何生存下去--这就导致了我和父母之间有了一道看不见的[怨恨之墙]。这种怨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知道我想继续自由的时候,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折射反应。更简单地说,心灵的自由被人为破坏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产生怨恨,因为我们用规则用命令来“形化”每个自由心灵的基本行动。
  回到家后,父母又开始紧张地带我去看医生;希望能够解决我的社会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希望能够消除我脸上的青春豆。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这是应该的,这是关怀;但是从心灵自由而言,这叫“怨恨”:一个带着世俗怨恨的人文关怀,一个包含着世俗标准的紧张兮兮。换句话说,以世俗的角度而言,如果配上心灵自由的眼光来理解这种角度,凡是对儿女产生这种“精神紧张”的身教行动,都称之为“关怀”。然而是真的关怀?还是个人的虚荣心加诸在而女的身上?--也就是将自己的个人期望等同于儿女的世俗效法!!!可见,人的妒忌是很等的深。正如我在《说话与大道之话》中提到的:当我们说某某事件不公平的时候,并不代表我们懂得公平为何物,乃是出于我们的妒忌,我们的诅咒,也就是我们的怨恨。
  记得回来的隔天,我的母亲就突然间说:我背部的暗疮好像好很多。然后他继续地说,吃药果然有用。但是我就马上跟他说:错,是因为我心里没有了怨恨。从那时候开始就明白,为什么上帝对我说:不要带着怨恨看世界看自己,凡是都要用“心灵的眼睛”来看待。所谓的[心灵的眼睛],也就是您们时常所说的“从无看有”,更是我在《说不清的“话”,不代表无法“说不了”》中所说的:
站在高山上  或高楼上
如果您只是注意楼下的人来人往  您就是像  就是迹
因为您被世俗的忙碌所感慨
但是当您从眼下  转向平行
你就会知道
所谓的无中生有  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诅咒
乃是告诉您:所有看为“有”的心境  都是因为我们近视了
对  有=近视
而无中生有  就是叫您从大地来“心看”万物之  一般的有(而不是现实领悟中的“占有”)
于是  无=放下近视后的“心雄”
从无看有  就是从个别的有  看透 覆盖整个大地的  一般之有
这一般之有  并不是说“都是一样的石灰墙”
乃是看透它们/他们的特殊  是如何融化在一般当中--正如看透他们的一般是如何熔化在 太阳底下的特殊之境中
简单地说  从无看有=不要只看眼前  向上望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灵自由度。我们不可能既往自己的成就,是“依附”在人世间的各种教条化当中,包括最近我所说的“人类生活方程式”。这种方程式,实际上就是人类的怨恨和妒忌,所产生出来的“尺度”。有怎么样的心,就有怎么样的尺,以至于就有怎么样的“人世间”(看看庄子的《人间世》就能明白,虽然我在这方面并不是深入研究,哈哈)我们不是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吗?我们所谈的并不是自己的尺度  乃是自己的心度。
  过了几天,我无缘无故地发烧;我很不耐烦。因为回来之后,心里就不断出现在很不自在的抗拒力量。那时我并不知道:我内心的渴望和外在环境的约束已经形成了两种力量在对抗着。我就很快地喝了很多水,吃银翘片。可是那时候整个身心灵很重,我就逼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写文章,写下了《生活短篇与大道之话》。当我写完之后,一方面惊讶看到自己既然能够在最没有力量的时候写出这种“总结性的”有深度的文章,另一方面也惊讶自己的病竟然好了。那时候我就笑着自己说:原来用自己的心灵来面对疾病也是有些许好处的,因为一颗想要自由的灵必然引导我走向康庄大道。--当然:首要记住的就是,不要刻意地让自己陷入疾病当中,因为任何的刻意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不满和自己的怨恨。心中没有怨恨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心灵自由”。
  虽然这几天都是过着无聊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要被这种“无聊性”来迷惑我们的心灵尺度;重要的是,我们不要一直用“眼睛”看世俗,而是将自己的灵“领”在一颗无限自由的内心世界里,以便用心灵来摄取我们心灵内真正想要的“生活”--毕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呼吸”,而不是纯属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5-2009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長啊!!!我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0-2025 03:41 AM , Processed in 0.16516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