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42|回复: 0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主题「慈善关怀」-慈善思想的实践(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4-2009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328日在江苏无锡开幕,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大会后半段的分论坛讨论移师到台湾,331日于华梵大学、法鼓山、慈济板桥园区、金光明寺、佛光山台北道场及佛光大学等地进行。
在慈济大学许木柱院长的规画下,慈济板桥园区举办的分论坛议题为「慈善关怀」,分为「佛陀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之开展」与「慈善思想之的实践」三个场次进行。此篇纪录内容以第三阶段「慈善思想的实践」为主。

慈善福利 稳定社会
第三阶段主持人由林安梧教授担任,发表论文的大会贵宾有国际佛光世界总会秘书长慈容法师、台湾台北/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陈声汉居士、台湾台中/东林学
苑慧哲法师、大陆天津/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妙贤法师、慈济基金会宗教处主任谢景贵居士、慈济基金会文发处主任/慈济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何日生等6位。

国际佛光世界总会秘书长慈容法师的论文「佛教的慈善社会事业以佛光山为例」由觉居法师代理报告。阐述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设教团,教化众生,建立讲堂,接受僧俗七众弟子皈依佛教,倡导五戒十善,开始了教化人心的工作。
佛光山本着佛教的传统以及古德的典范从事慈善社会事业,在开山之初,明定「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宏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四大宗旨,
此外,尤其重视推动佛法教育、社会教化、家庭伦理的思想和观念,乃至文化传播,宗教修持体验,都是慈善工作的范围。诚如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所言:「若
能识得,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佛法,皆为慈善。」

以下是佛光山慈善社会事业三大方向:(一)人才培育的慈善社会事业,包含兴学育才、监狱教化。(二)建寺安心的慈善事业,做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三)社会福利的慈善社会事业,包括养老育幼、云水医院、友爱服务、国际赈灾。
一般人都仅将「济贫」当做是慈善福利的全部内涵,认为是慈善工作的全部。其实如何能在救济贫苦之后给予扶持成长的力量,乃至于解决人心的痛苦,培养心灵的力量,才是从慈善福利及社会工作中,完整体现了佛教的慈悲。

一念莲华 生命关怀
台湾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陈声汉居士以临终至中阴关怀为例,说明「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与和谐社会」。
对病患、家、医护人员、医院、国家社会都会好的「五好运动」,生命的终点正是无限希望的起点,病人临终之起,重新对生命升起希望,以无畏的态度面对死亡,
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来生,这正是生命关怀的积极意义。临终一念莲华要诀,临终时念佛,眼观佛像,耳闻佛号,心念佛陀,愿生极乐,继续更美好的生命旅程。

以清净的心,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关怀生命,关照生死。改变生命由平时言行思想做起,好的行动、好的话、好的念头,生命会更好一分。一个伤害别人的言行思
想,多一份恶业,面对自我生命,并以佛法中,「莲华」所代表的大悲意涵,以觉他、利他的菩提心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把握临终最后一念。

「一念莲华」在生命终极关怀的实施重点,则为要求协助即将临终舍报者,「眼见佛像、耳闻佛号,从而心中忆想于佛,愿求往生」与弥陀愿力感应道交,而达到随念往生净土的此生终极圆满。改变生命,要由现在每一念做起。而要决定生死,则必须在临终最后一念来把握。
对于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然有其正向意义。倘若人人能如此,则无须等待死后,这个世界就会像净土一样美好。

灵性照顾 安宁病房
台湾东林学苑慧哲法师从事安宁病房灵性照顾工作多年,此次以「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经验中发现念佛法门最容易契入癌末期病患心灵。病人因器官系统衰竭,相对地在心理、社会、灵性方面的需求增加,尤其愈到生命末期,死亡恐惧的灵性不安愈形彰显。

因此,宗教的心灵关怀与照顾予以病人莫大慰藉与平安,而台湾民众大多能接受佛法,故缓和医疗临床佛教宗教师在病人的临终阶段,运用念佛法门引导病人安定身心。
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美德病房病人念佛因缘的背景资料,探讨缓和医疗临床佛教宗教师在病人临终阶段运用念佛法门时机之恰当性对病人接受念佛意愿的影响,以作为宗教师临床念佛法门施作之参考。
发现病人有死亡恐惧、自觉业障深重、做生命回顾发现有灵性困扰、不堪病苦折磨、家属愿意陪伴念佛及协助心愿完成时,是提供念佛法门适当的时机。
研究结果发现念佛法门虽好,但癌末病人愈到生命末期心理、社会、灵性方面的需求增加,所以其运用时机之恰当性与否,确实关系着病人对念佛接受程度及念佛的
感应。研究结果可作为临床佛教宗教师对临终病人提供念佛法门施作之参考,期望宗教的心灵关怀与照顾能带给病人慰藉与平安。


人与自然 和谐相待
大陆天津市佛教协会副院长妙贤法师「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思考与建言」中,回溯20085121428分,令世人终生难忘的汶川大地震。佛祖对大地
震的看法,不仅有客观自然的因素,如科学家的推论;地震的发生,还有人的因素;不仅要看到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还要知道世间人事与地震之间的感应。

透过这次大地震,真正体会到佛教所主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亲身体验到「人间真爱」,真正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虽然自然灾害毁掉了住所,夺去亲人的生命,破坏美好的家园。但反而形成全世界人类的大团结。
从地震中所见所感之余,思考了三点:一是佛教是一个了脱生死的宗教,生死事大,生命可贵的思考。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待的思考。三是佛教在抗震救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国际赈灾 大爱无国界
「大爱无国界-慈济国际赈灾」是慈济基金会宗教处主任谢景贵居士阐述的论文。台湾的慈善从1966年开始,累积了五大原则,也就是「直接、重点、尊重、及
时、务实」。慈济的国际赈灾有四种模式,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慈济人,就由台湾委员来承担,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例如土耳其、北朝鲜跟伊朗。

第二个模式是国际合作,这是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我们跟国际的组织到卢安达、科索沃,跟印度的关怀组织一起到印度大地震。第三个模式是由当地的慈济分支会
自己承担,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回馈当地,譬如印尼的红溪河由当地志工承担起来。第四种模式就是地球村的社区志工,像是美国的慈济人,就地募款援助萨尔瓦
多。


耕耘美善 造人间净土
慈济基金会文发处主任/慈济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何日生以「大爱,做为海峡两岸的共同基石」,说明发生在1991年华东大水灾,受灾的人超过一亿人,两岸的
互动不像今天这么频繁,当时上人和慈济的主管们看到这些景象后非常沉痛,志工希望能到现场去关怀。上人开示「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锅里煮山河」一粒米的物
资虽然少,但可以把岁月造成的隔阂打破,让整个受伤的大地能够活了起来,也能够让两岸间不同之处化解。

当时台湾的赈灾过程有压力,大陆方面有阻力,王端正副总以一个目的「赈灾」,两个原则「重点与直接」,三个不为「不谈政治、不做宣传、不刻意传教」,四项物资「食、衣、住房、医疗」,五项配合期盼政府单位提供灾民名册、车辆、发放地点等协助。
在一开始许多文化与思想的异同沟通不易,任何困难必须耐心、虚心地去沟通解决,于是志工持续地进行各种物资与医疗的援助,并且兴建住房与建学,让灾民能够安身、安心与安生。
上人提醒要见苦知福,把受难者当成自己的父母,这群志工在专业领域都有所成就,却弯下腰为老人家洗脚。透过爱的肤慰来纾解他的痛苦。慈济人的理念为付出的人生,从教富济贫到济贫教富,利他才能够渡化自己。
以这样的实践来达到社会公平,不只要无所求,还要以感恩心来付出。付出的同时要向对方表达感恩。慈善不只是给物资,还有安心,点化正向的心,给予健康的心灵才是医疗最大的目的。

此阶段的论文发表,宗教团体提出慈善救济与社会福利具体作法的经验,强调奉献的意义,教导众生从行善积福中渐次提升生命的层次,能够依靠己力获取生活所需,进而有能力再去济助他人。菩萨的愿行,教化人心,耕耘美善,造人间净土。

摘自慈濟網頁
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3:07 PM , Processed in 0.05906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