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2|回复: 5
|
饱满的稻穗:谦虚、柔忍、争与和
[复制链接]
|
|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自己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接受你。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担当不下去。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以自我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群跟着争执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观。
拜山是一种磨练心志的法门,主要是:去除“我相”执着;除贪、瞋、痴三毒之外,还要折服贡高、傲慢的心态。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
修养者的本份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生存得更自在。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达到看开忍,则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做事,一定要秉持着“正”与“诚”的原则;而待人,则要以“宽”与“忍”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佛陀不但教导众生修“慈忍”行,就对儿子也教他坚持“慈忍”。佛告诉儿子:我的一切财产都要留传给你——国家的一切财产是有形的,有损减的;而我的财产是慈忍法,是大觉智慧,可增长你无穷的福因及难量的法财。
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于一切众生,人间便会常久散发着“透澈的爱”的光芒。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它的对象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竞争孕育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著,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爱的拚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心胸狭窄,处处都是障碍。
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工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
|
|
|
|
|
|
|
发表于 30-3-2009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分享~谢谢!
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30-3-2009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喝茶也顶贴。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31-3-2009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善哉.
佛法因此可包容万物万事;
可是众生们执迷不悟, 不舍贪睜痴.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drewboo 于 29-3-2009 04:23 PM 发表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自己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修行最主要的 ...
请问楼主这篇文章出自何处?
是证严上人吗?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