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56|回复: 3

我 们 在 何 处 可 以 止 息 苦 ?--- 佛 使 比 丘 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3-2009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 们 不 可 能 在 寺 院、 森 林、 家 里、 高 山 等 地 方 止 息 痛 苦, 而 必 须 在 苦 本 身 的 起 因 上 去止 息。 我 们 要 做 的 是, 每 天 在 自 己 的 身 上 检 查 并 去 发 现: 苦 到 底 是 怎 麽 一 回 事 ? 苦 从 何 来 ? 而 後 必 须 切 断 它 们 各 自 的 因。 昨 天 的 苦 已 经 事 过 境 迁 了, 它 不 会 再 回 来, 而 今 天、 现 在生 起 的 苦, 才 是 真 正 的 问 题。 明 天 可 能 生 起 的 苦 还 不 是 问 题, 但 今 日、 现 在 所 生 的 苦, 则 必 须 根 绝。 那 麽, 它 可 以 从 那 里 根 绝 呢 ? 它 必 须 从「 因」 根 绝。 如 佛 陀 所 说, 我 们 必 须 在生 活 中 学 习, 直 到 我 们 了 解 - - 苦 的 生 起 只 是 单 纯 地 由 於「 执 著」。

生、 老、 死 是 苦, 通 常 被 说 得 非 常 夸 张 而 含 糊, 容 易 引 起 误 解。 事 实 上, 若 不 执 著「 我 的 生」、「 我 的 老」、「 我 的 死」, 生 就 不 是 苦, 老 也 不 是 苦, 死 更 不 是 苦。 此 刻, 我 们 执 著 生、 老、 死 是「 我 们 的」, 如 果 我 们 不 执 著, 它 们 就 不 是 苦, 它 们 只 是 身 体 的 变 化 罢 了。 当 身 体 这 样 变 化, 我 们 称 它 为「 生」; 当 身 体 那 样 变 化, 我 们 称 它 为「 老」; 而 当 身 体 又 这 样 变 化 时, 我 们 称 它 为「 死」。 但 我 们 不 只 把 它 当 作 是 身 体 的 变 化, 而 把 它 看 作 是「 真 的 生」, 甚 至 还 称 它 为「 我 的 生」、「 我 的 老」、「 我 的 死」。

这 多 重 的 假 相, 是 由「 我」 的 假 相 开 始, 进 一 步 对 身 体 的 变 化 生 出「 我 的 生」、「 我 的 老」 等 假 相, 使 我 们 无 法 把 这 些 只 看 作 是 身 体 的 变 化。 现 在, 当 我 们 把 这 些 当 作 只 是 单 纯 的 身 体 变 化, 生、 老、 死 的 假 相 就 会 消 失, 同 时「 我」 的 假 相 也 不 见 了, 不 再 有 任 何「 我」, 这 情 形 就 不 苦 了。

佛 陀 说:「 生 是 苦, 老 是 苦, 死 是 苦」, 大 部 份 的 人 - - 实 际 上 几 乎 全 部 的 人, 都 误 解 了 佛 陀 的 意 思, 他 们 说 生、 老、 死 的 现 象 是 苦, 有 些 人 根 本 没 办 法 解 释; 有 些 人 则 犹 豫、 不 肯 定, 解 释 得 支 支 吾 吾、 含 含 糊 糊。 这 是 因 为 他 们 忘 了 佛 陀 曾 说:「 取 着 五 蕴 是 苦」( san 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 五 蕴 即 是 身 和 心, 身、 心 组 合 而 成 为 人, 若 执 著 其 中 任 何 一 个 为「 我」 或「 我 所 有」, 则 五 蕴 是 苦、 是 重 担、 是 苦 源、 是 热 火。 所 以, 取 着 五 蕴 是 苦。

现 在, 假 设 我 们 的 五 蕴 处 在「 老」 的 状 态 中, 若 我 们 的 心 不 执 著 五 蕴 为「 老」 或「 我 老」, 那 麽 它 们 就 不 是 苦 了。 我 们 应 视 色 是 空、 受 是 空、 想 是 空、 行 是 空、 识 是 空, 诸 行 旋 转 流 动 的 现 象 也 是 空, 一 切 皆 空, 就 不 可 能 苦 了。 这 样 的 五 蕴 是 清 净 的 五 蕴( pancakkhandha), 我 们 把 它 当 作 是 阿 罗 汉 的 五 蕴, 事 实 上, 阿 罗 汉 不 会 成 为 五 蕴 的 主 人, 因 为 这 种 心 境, 无 论 如 何 都 不 可 能 把 五 蕴 执 为「 我 所 有」, 但 五 蕴 可 以 说 正 是 阿 罗 汉 德 行 的 容 器, 我 们 姑 且 称 它 为「 阿 罗 汉 清 净 的 五 蕴」( 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

何 处 才 可 以 止 息 苦 ? 我 们 必 须 从 苦 因( 执 取 某 种 事 物) 灭 苦, 苦 由 执 取 金 钱 而 来, 就 得 在 执 取 的 那 儿 灭 苦; 苦 由 执 取 权 力、 声 望 、 荣 誉、 名 气 而 来, 也 得 在 执 取 的 那 儿 灭 苦。 其 实 金 钱、 权 力、 声 望 本 身 并 不 是 苦。 当 发 现 苦 从 何 来, 就 在 那 儿 止 息 它, 古 代 有 句 法 语 说:「 它 怎 麽 起, 就 叫 它 那 麽 落 !」

香 光 书 乡 出 版 社 译
http://www.4ui.com/cart/110cart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3-2009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们 必 须 认 知 到 怎 样 的 程 度, 才 是『 如 实 知』 ?

我 将 引 佛 陀 的 话, 请 各 位 特 别 注 意 听。 佛 陀 曾 说 要「 如 实 知」 任 何 事 物, 必 须 先 知 道 它 的 五 种 属 性:

( 一) 这 事 物 的 特 徵 或 性 质 是 什 麽 ?

( 二) 这 事 物 从 那 里 生 起 ?

( 三) 它 的 乐 味(assada) -- 引 诱 人 的 特 点、 美 味、 诱 惑 是 什 麽 ?

( 四) 它 的 过 患(adinava) -- 严 重 的 危 害, 隐 藏 在 其 中 会 伤 人 的 邪 恶 力 量 是 什 麽 ?

( 五) 出 离(nissarana) -- 我 们 要 取 得 胜 利 的 善 巧 是 什 麽 ? 要 脱 离 这 事 物 影 响 力 的 善 巧 是 什 麽 ?

所 以, 要「 如 实 知」 某 事 物, 必 得 回 答 下 列 五 个 问 题:

( 一) 它 的「 性」、「 相」 是 什 麽 ?

( 二) 它 的「 集」 是 什 麽 ?

( 三) 它 的「 味」 -- 吸 引 力 是 什 麽 ?

( 四) 它 的「 患」 -- 猛 烈 的 毒 性 是 什 麽 ?

( 五)「 离」 -- 脱 离 它 影 响 力 的 善 巧 是 什 麽 ?

对 任 何 事 物, 如 果 从 这 五 个 观 点 去 学 习, 你 就 会 战 胜 它。 现 在 你 或 许 正 在 大 学 中 求 学, 或 已 经 毕 业, 或 任 何 学 历 都 好, 假 使 我 们 没 有 从 这 五 种 属 性 来 学 习, 那 麽, 就 会「 败」 给 世 间( 被 世 间 所 制、 所 役); 如 果 我 们 以 这 五 种 属 性 来 学 习, 就 不 会「 败」 给 世 间。 因 此, 在 这 世 间 的 学 院 里 学 习, 务 必 要 谨 慎。 为 什 麽 我 们 要 学 习 ? 究 竟 的 目 的 是 什 麽 ? 如 果 我 们 的 学 习, 是 为 了 在 世 间 建 立 和 平, 那 麽, 就 要 十 分 谨 慎, 如 果 它 不 符 合 佛 法 原 则, 我 们 将 得 不 到 有 利 的 成 果。

虽 然 在 三 藏 教 典 里 很 多 地 方 都 提 到「 味」、 「患」、「 离」, 但 你 或 许 从 未 听 过 它 们, 这 三 个 字 可 以 说 几 乎 未 曾 在 我 们 的 眼 前、 耳 里 出 现 过, 但 请 大 家 记 得, 它 们 在 三 藏 教 典 中 屡 屡 出 现。 当 佛 陀 要 传 递 对 任 何 事 物 的「 如 实 知 见」 时, 就 依 这 个 准 则 教 导, 有 时 他 把 它 省 略 了, 只 取 後 三 点:「 味」 -- 该 事 物 诱 人 的 本 质 是 什 麽 ?「 患」 -- 过 患 的 本 质, 该 事 物 伤 人 的 特 质 是 什 麽 ?「 离」 -- 出 离 的 本 质, 战 胜 该 事 物 的 善 巧 又 是 什 麽 ?

换 句 话 说, 有 个 藏 着 钩 的 饵 悬 在 那 里,「 味」 是 美 味 的 饵, 勾 引 鱼 儿 上 钩; 藏 着 的 钩 是「 患」, 即 藏 在 饵 中 危 险 又 残 酷 的 恶 毒 力 量;「 离」 是 那 战 胜 钩、 饵 的 善 巧, 为 了 吃 到 饵 又 能 不 上 钩, 鱼 儿 必 须 有 这 种 善 巧, 这 时 饵 再 也 没 有 饵 的 功 能, 只 是 个 美 食, 鱼 儿 可 以 愉 快 地 吞 下 它, 而 不 会 被 钩 住。

因 此, 我 们 应 该 常 以 这 五 种 属 性 看 世 间。 世 间 的 一 种 属 性 --「 味」( 饵), 引 诱 我 们 沉 溺 其 中, 昏 昧 不 醒、 盲 目 无 知, 看 不 见 也 听 不 到 其 他 的 一 切, 这 样 饵 里 就 藏 着 钩, 人 被 钩 在 世 间 而 不 得 逃 脱, 只 得 沉 溺 在 世 间( 苦) 中。

现 在, 圣 人 清 楚 地 看 出「 味」、「 患」、「 离」 是 如 此 这 般, 所 以 能 吞 食 世 间 的 饵 而 不 被 钩 住, 他 们 充 分 认 知 这 五 种 属 性 --「 性 相」、「 集」( 生 起 因 由)、「 味」( 饵)、「 患」( 钩) 和「 离」( 善 巧), 彻 底 明 了 每 件 事 物, 他 们 就 这 样 生 存 於 世 间。 所 以, 要 了 解 任 何 一 种 事 物, 我 们 必 须 学 习 认 识 全 部 五 种 属 性, 或 至 少 後 三 种。

不 论 我 们 要 做 什 麽, 接 触 什 麽, 甚 至 学 习 什 麽 都 好, 都 要 以 这 个 原 则 来 观 察, 我 们 就 会 知 道 如 何 抉 择, 然 後 才 能 获 取 最 大 的 成 果, 而 不 会 受 到 伤 害, 这 叫 做「 如 实 知」。 依 照「 如 实 知」 修 学 佛 法, 抛 却 烦 恼 将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以 这 五 种 属 性 观 察 世 间, 我 们 将 见 到 它 外 表 充 满 了「 味」, 而 内 在 则 隐 藏 着「 患」, 就 会 了 解 世 间 像 骗 局、 像 伪 钞、 像 诡 计、 像 幻 境, 不 会 因 此 上 钩, 也 不 会 迷 恋 它, 时 时 刻 刻 以 智 慧 运 心, 就 是 以 这 五 种 属 性 正 确 地 观 察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而 不 会 被 世 间、 六 尘 所 征 服, 也 不 会 产 生 爱、 取, 我 们 就 自 然 而 然 地 过 着「 空」 的 生 活。 最 後, 修 学 佛 法 以 进 趋 涅 ? , 就 是 我 们 能 力 可 及 的 了。

佛使比丘著
http://www.4ui.com/cart/111cart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09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 动 真 理 之 轮

(释 迦 圣 者 的 首 次 说 法)
(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 )


“ 离 了 这 两 个 极 端, 释 迦 圣 者 证 悟 了 “ 中 道 ”; 它 带 来 观 察 力, 它 带 来 知 识, 它 也 引 致 平 静、 洞 察、 觉 悟、 涅 盘 。 什 么 是 那 “ 中 道 ”…… 呢 ? 很 简 单, 它 便 是 “ 八 正 道 ” 。 ”

如 是 我 闻, 一 时 圣 者 在 婆 罗 奈 斯 (Baranasi, Benares ) 附 近 的 依 斯 巴 丹 拿 ( Isipatana ) 的 鹿 野 苑。 在 这 里 他 对 一 群 五 位 的 比 丘 宣 说:

「比 丘, 这 两 种 极 端 的 生 活 是 不 应 再 被 那 些 已 离 弃 了 家 庭 生 活 的 人 所 过 的。 这 两 种 是 什 么 呢? 这 是 专 注 于 沉 迷 在 感 官 的 快 乐 中, 这 是 低 下 的, 一 般 人 的 生 活 方 式, 没 有 价 值 也 没 有 益 处; 另 一 种 是 专 注 于 自 我 伤 害 和 抑 制, 这 是 痛 苦 的, 没 有 价 值 的 也 没 有 益 处。」

「离 了 这 两 个 极 端, 释 迦 圣 者 证 悟 了 『中 道』; 它 带 来 观 察 力, 它 带 来 知 识, 它 也 引 致 平 静、 洞 察、 觉 悟、 涅 盘 。 什 么 是 那 『中 道』 … … 呢? 很 简 单, 它 便 是 『八 正 道』, 也 就 是 正 确 的 见 地 (正 见), 正 确 的 思 想 (正 思 惟), 正 确 的 语 言 (正 语), 正 确 的 行 为 (正 业), 正 确 的 生 活、 职 业 (正 命), 正 确 的 精 进 (正 勤), 正 确 的 『意 念 专 注』 (正 念) ( Mindfulness), 正 确 的 禅 定 (正 定)。 这 是 佛 陀 证 悟 了 的 『中 道』: 它 带 来 观 察 力, 它 带 来 知 识, 它 也 引 致 平 静、 洞 察、 觉 悟、 涅 ?。」

「 『苦』 ( Dukkha ) 的 尊 贵 真 理 (圣 谛) 是 这 样 的: 生 是 苦; 老 是 苦 ; 病 是 苦; 死 是 苦; 苦 恼、 哀 伤、 痛 苦、 失 落、 绝 望 是 苦; 与 不 愉 快 的 事 物 一 起 是 苦, 与 愉 快 的 事 物 分 离 是 苦; 得 不 到 自 己 所 想 得 到 是 苦 — — 简 单 的 说, 那 由 执 著 而 生 起 的 五 种 聚 合 (五 取 蕴) 是 苦。」

「 『苦 的 起 因』 的 尊 贵 真 理 是 这 样 的: 由 于 渴 爱 而 产 生 了 再 存 在 和 后 有, 被 贪 爱 所 束 缚 着。 一 时 在 这 里, 一 时 在 那 里, 它 寻 找 新 的 嗜 好; 这 些 就 是 对 感 官 快 乐 的 渴 爱, 对 生 存 和 后 有 的 渴 爱。」

「 『苦 的 止 息』 的 尊 贵 真 理 是 这 样 的: 它 是 那 渴 爱 的 完 全 止 息, 放 弃 它, 厌 离 它, 把 自 己 由 它 解 放 出 来, 把 自 己 与 它 完 全 分 离。」

「 『达 至 苦 的 止 息』 的 尊 贵 真 理 是 这 样 的: 很 简 单, 它 便 是 『八 正 道』, 也 就 是 正 确 的 见 地, 正 确 的 思 想, 正 确 的 语 言, 正 确 的 行 为, 正 确 的 生 活、 职 业, 正 确 的 精 进, 正 确 的 意 念 专 注, 正 确 的 禅 定。」

「 『这 是 (苦) ( Dukkha ) 的 尊 贵 真 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对 一 些 闻 所 未 闻 的 事 物 的 观 察 力, 知 识, 智 慧, 科 学, 真 相。 『这 是 (苦),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是 应 该 完 全 了 解 的』: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对 一 些 闻 所 未 闻 的 事 物 的 观 察 力, 知 识, 智 慧, 科 学, 真 相。 『这 是 (苦),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已 经 被 完 全 了 解 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对 一 些 闻 所 未 闻 的 事 物 的 观 察 力, 知 识, 智 慧, 科 学, 真 相。」

「 『这 是 (苦 的 起 因) 的 尊 贵 理 想』: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是 (苦 的 起 因),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是 应 被 抛 弃 的。』: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是 (苦 是 起 因),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已 经 被 抛 弃 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真 相。」

「 『这 是 (苦 的 止 息) 的 尊 贵 真 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个 (苦 的 止 息),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是 应 被 证 悟 的』 的: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个 (苦 的 止 息),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已 经 被 证 悟 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真 相。」

「 『这 是 (达 致 苦 的 止 息 之 道) 的 尊 贵 真 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是 (达 致 苦 的 止 息 之 道),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是 应 被 追 随 (修 习) 的」: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 … 『这 个 (达 致 苦 止 息 之 道) 作 为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已 经 被 追 随 (修 习) 了」: 这 就 是 由 我 内 心 生 起, 对 一 些 闻 所 未 闻 的 事 物 的 观 察 力, 知 识, 智 慧, 科 学, 真 相。

「祗 要 我 对 真 实 的 知 识 的 观 察 力 仍 未 完 全 清 楚 洞 悉 关 于 『四 个 尊 贵 真 理』 的 这 三 个 层 面、 十 二 种 方 法 ① 的 话, 我 不 会 宣 称 我 已 证 悟 了 那 完 满 的 『觉 悟』。 在 这 个 有 着 神、 恶 魔 ( Maras )、 梵 王 ( Brahmas ) 的 世 界, 有 着 出 家 人 和 婆 罗 门 的 世 界, 有 着 王 子 和 人 类 的 世 界, 它 是 最 崇 高 的。 但 当 我 对 那 真 实 的 知 识 的 观 察 力 已 经 完 全 清 楚 洞 悉 关 于 『四 个 尊 贵 真 理』 的 这 三 个 层 面、 十 二 种 方 法, 我 宣 称 我 已 证 悟 了 那 完 满 的 『觉 悟』。 在 这 个 有 着 神、 恶 魔、 梵 王 的 世 界, 有 着 出 家 人 和 婆 罗 门 的 世 界, 有 着 王 子 和 人 类 的 世 界, 它 是 最 崇 高 的。 同 时 一 种 真 理 的 观 察 力 由 我 之 内 生 起: 我 心 中 的 解 脱 是 无 懈 可 击 的。 这 是 最 后 的 一 生, 现 在, 再 不 会 有 后 有 (再 生) 的 了。」

这 是 圣 者 所 说 的, 高 兴 的 五 位 比 丘, 对 他 的 话 生 了 喜 悦。

杂 尼 伽 耶 第 五 六 经 十 一 节 ( Samytta-nikaya, LVI, 11 )

① 可 以 由 以 上 四 段 看 到 , 每 一 个 尊 贵 真 理 , 有 相 应 的 三 种 知 识 层 面 : (一) 知 道 它 是 真 理 (Sacca-nana) (二) 知 道 有 关 这 真 理 是 有 一 种 行 为 或 功 能 要 去 完 成 ( Kicca-nana ) (三) 知 道 有 关 这 真 理 的 那 种 行 为 或 功 能 已 经 完 成 了 ( Kata-nana)。 当 这 三 个 层 面 应 用 到 四 个 尊 贵 真 理 上, 便 得 到 十 二 种 方 法。
http://www.4ui.com/cart/110cart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09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义经》译文-- 广超法师 讲解 果济 整理

以下所记述,是我亲耳所听到的: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城,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阿难尊者就从下午三时到五时的禅坐起座,去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以头顶触礼佛足,然后退到一旁坐下,请问佛陀说:“世尊!持戒的用意是什么?”

世尊回答说:“阿难!持戒的用意,是让我们凡事不生悔念。阿难!如果有人严谨持戒,他就可以做到凡事不生悔念。”

阿难接著再问:“世尊!那么,做到凡事不生悔念,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悔念,外在的日常生活自然会过得愉快—轻安。阿难,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悔念,自然外在的日常生活会过得很愉快,并进而对持戒的功德产生信心。”

阿难尊者又问:“世尊!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的用意是什么?”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他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身体感觉舒适,心情也很愉快。阿难!如果有人能够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

阿难尊者再接著问:“世尊!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又有什么用意?”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如果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身心烦恼,杂念少,内心便会非常平静。阿难!如果有人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他的内心会非常平静。”

阿难尊者再接著问:“世尊!一个人的内心非常平静,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内心非常平静,他就容易慢慢放下贪著,执著,不受外界影响,八风不动,一种发自平静的内心的快乐,便会油然生起—— 乐受。阿难!如果有人内心非常平静,便会产生完全与外境无关,而是由内心自然生起的快乐 —— 乐受。

阿难尊者又接著问:“世尊!一个人能够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产生乐受,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如果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产生乐受,便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阿难!如果有人内心能产生乐受,不受外境影响,他就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

阿难再问:“世尊!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这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够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他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阿难,如果有人能专心观察一切法,任何境界呈现的法,心中都能清清楚楚看到,他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

阿难再问:“世尊!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进而了悟这个本性,他就会嫌恶生存现象中所存在各类痛苦的无量无边过患,而产生远离这一切的出离心。阿难!如果有人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对这个本性有所了悟,他就能产生出离心。”

阿难再问:“世尊!能产生出离心,有什么用意?”

世尊回答说:“阿难!能产生出离心,就会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阿难!如果有人能产生出离心,他就可以做到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

阿难尊者又问:“世尊!能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不造作生死之业,就没有受果报的痛苦而得到自在,这就是解脱了。阿难!如果有人能够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就可以从邪淫、嗔怒、愚痴等一切细分烦恼的束缚中解放,超脱痴迷痛苦的境地。所以,阿难!由於严谨持戒,便可以做到凡事不生悔念;由於能够凡事不生悔念,日常生活自然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的功德产生信心;由於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功德产生信心,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由於生起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内心会非常平静;由於内心非常平静,便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会油然生起乐受;由於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油然生起乐受,便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阿难!有所证悟的弟子,由於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都能清清楚楚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这个本性;由於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对这个本性有所了悟,便能产生出离心;由於能产生出离心,便会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由於能对三界中的一切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也就不会有受果报的痛苦而得到自在,也就是解脱;由於得到解脱,便会了悟解脱的真义:证悟一切法无生无灭;清净行为已建立,离烦恼垢染的清净圣道已圆满修成;再没有可做之事、可修之法,并了悟无所作之人,亦无所作之事,不再受过去所造业的影响,不再受果报;明白自身所见即是事实。阿难!所以,在修行上,前一法可以饶益后一法,后一法是依据前一法而产生。因此,从持戒可以一直走向殊胜的解脱,也就是说,由生死之迷界,度脱到解脱涅槃之悟界。”

佛陀这样说后。阿难尊者以及其他比丘们听到佛陀的教导,都高高兴兴遵照佛陀教导去实行。

注释

(1) 我闻如是: 亦作“如是我闻”。我,此指阿难尊者;闻,听;如,像;是,这样。意思是说:我亲耳听到的是像这样。佛陀将入涅槃时,阿难问佛陀,将来编集经典时,开始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佛陀回答阿难:“第一句要用‘如是我闻’,表示是你亲耳听到的。”

(2) 舍卫国: 即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印度人习惯以首都作国家代称。国,在中国古代是“城”的意思。

(3) 胜林给孤独园: 即“祇树给孤独园”。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祇陀太子,名“胜”。因此,“胜林”与“祇树”都是指祇陀太子胜的树林,意思相同。佛陀曾在此道场度过许多雨季,而且,大多数经典也都是在此宣说。

(4) 晡时: 原始佛教有四时坐禅之法,晡时坐禅是其中之一,大约下午三时至五时。

(5) 宴坐: 指禅坐。宴,是安逸,闲适的意思。

(6) 诣: 到。

(7) 稽首礼足: 以头顶触礼佛足,用来表示身心上的绝对皈依。用自己身体最高贵的头部,触礼对方身体最卑下的足部,表示最极至的尊敬。

(8) 却住一面: 却,退后;住,坐下;一面,一旁。

(9) 白: 告诉。

(10) 不更受有: 有,指业有,过去所造之业。不更受有,指不再受过去所造业之影响,不再受果报。

作者简履:

詹道玉(果济) : 出生于台湾,今定居我国

学历 :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硕士

曾任职于 : 台北市立阳明国中国文教师;台北市立南港高工国文教师;桃园县圆光佛学院国文教师;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华文特选课程教师

现任 : 新加坡管理学院开放大学兼职讲师
http://www.4ui.com/cart/165cart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10:01 AM , Processed in 0.07531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