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85|回复: 6

人生的道理与佛法的角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2009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3说,何妨把自己的思想,光明正大说出来,当然小弟并不是因此而说。就借这个缘,和诸位探讨小弟所了解的佛法。如果有得罪,请多多原谅。

在小弟心里:佛法就是彻底了解自己。
简单到很难实践的佛法。

小弟,就用人生的道理说所了解的佛法,有点长:

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是自己掌控的,很多人明白却做不到,因为已经习惯而不想改变习惯。
习惯,包括想的习惯。执著本身就是习惯。事物就一定是这样子,这种想法也是习惯。小孩子一开始不会撒娇,有一天他撒娇得到了糖果,这撒娇就会维持下去,所以他从经验中,想像里,逻辑里习惯了这种思考模式,这就是习惯。这习惯,就演变成“我”。演变成“我“之后,就再也看不清楚事物了。然后,就会把自己固定上来,也企图把周围的事物固定上来,这就形成了喜恶的想法。怎么固定呢?“一定“,“绝对”,“肯定“,就是这样,把东西在想法中固定上来。当无法固定的时候,怎么办?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接着就会逃避或压抑。那么,就改变习惯。然而,懒惰或放逸的习惯却抗拒着改变。那么,什么是无常呢?没有东西可以固定,包括自己。然而,如果说一切都是无常却也进入了“常”,因为无常是说东西的状态不会维持一样,并非说东西存在不存在。水,变成水蒸气,并不代表水不存在,只不过之前的状态不存在,而水的性并没有消失。这就是楞严经所述说的一部分。而习惯的“我”,却在提及无常的时候,思维却进入了常。改变习惯,就是别让自己在常里打转,即使脑袋里逻辑说无常,自己的想法却在常里,仍然很难发现。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分享阿姜查的言语,小弟喜悦;有人分享星云大师的言语,小弟喜悦;有人分享自己如何修行,小弟喜悦;有人感恩祈祷,小弟喜悦;有人专注念佛,小弟喜悦;有人坐禅清静,小弟喜悦;有人诚心孝顺的扫墓,小弟喜悦;有人劝善,小弟喜悦;有人成就阿罗汉,小弟喜悦;有人努力菩萨行,小弟喜悦。

这些喜悦并非来自习惯。习惯就必然有“常“的存在,比如:“佛法一定是。。。”,这几乎和禅宗当初来到中国的时候,那些人面对禅宗的看法一模一样。什么叫做“一定是”?结果,达摩说“全凭心意用工夫”。然后,就产生了“喝”或“参话头”,结果也就被后人的想法也给固定上来了。解脱是方向,那么是谁把这些东西固定上来的?就是后来的人。比如,五戒,就只是那五戒吗?要戒的恐怕也不少,比如打Game,上网等等的。但是,因为已经固定了最重要的戒,为五戒,人的习惯就开始忘记了,戒到底是为了什么存在的。所以,习惯上就形成了,也就只有五戒,其他的不一定要戒。

当然,意见一定会不一样,不一样一定会有论,而论及的绝对不是自己,因为论只对论产生效果,所以,那需要很在意吗?
很多人说小弟能忍辱,但是却不知道要忍辱就必须先了解自己,那就是:
习惯不是我,性格不是我,意见并非我,想法不一定来自我,情绪也未必属于我;那别人若然针对小弟的习惯性格意见想法情绪反应;既非我,经过思惟则可以选择改变与否,或暂且不改;若要改,就没有明天才改的想法,当下就改,这就是无常,因为没有任何的固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09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尊驾和本座心有灵犀一点通。
本座在其他宗教版发表了完美人格是修行佛法的最终目的,
尊驾就不谋而合的发表“佛法就是彻底了解自己。”

不过尊驾的文章有点深度,比较800多年前的文言文还要深。
恕本座不能细读下去。

其实尊驾在沾沾自喜的好像领悟到一点东西时,本座和很多的人(大概3000万人)已经老早明白佛法就是以创造一个完美人格为目标,彻底了解自己。
而这个道理不是新的道理,是已经流传了大约80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9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哈哈,怎么思念到了小弟这儿来了呢?还真服了你。 也请你喝喝茶吧。
明白和实践是两回事,明白了却无法实践算起来不过明白一半而已。
那,请问您明白了全部,还是明白了一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了解自己”的意思是见性吧,因为佛性才是人的本体。因为忍辱能对治嗔。只要三毒中的任何一个都尚且存在,人就不能见性。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在写文章时,无意中就已经不断的经过大脑的思考、检查、怀疑对错,然后再下定论。这些不过是我们受以前大德们的思想、书籍影响的,再靠自己的分析而得到。

难道我们真的明白大德们说的东西?这个明白跟悟的层次一样吗?明白应该是有限的吧,例如靠的不过是记忆力再加自己的了解,重复别人所说的。虽然是以字面上了解其中的含义,但毕竟心境的层次还未到达。心境或许会得到一点的启蒙,但毕竟那不是无碍的。悟可以说是无限,永不退失,无碍的。
阿姜查说,见性了的人,说法时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各种密集运作,因为法自然的从他的口中涌现出来。如果那个人要说一两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都可以办到,而且头脑不会疲乏,思考不会穷尽。

我们虽然知道有无常、苦、空、无我,但我们真的有由心中真正的去体会?世人终日口念般若,而不识自性般若,好比说食而不能饱。只是嘴里喊着喊着空,即使一万劫时间,也不能见到自己本性,终不能获益。

思惟要用到字眼吧?试问有哪个人在思考时心中是没有出现字的?或许这是障碍之一吧,但要了解佛法,又必须超越文字,这大概很多人都做不到吧。人们惯用文字在心里分析,试图了解什么是无常、空、无我、苦,终不能得到真正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9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Dharani 的帖子

很好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o1j2m3 的帖子

哈哈哈。。
那么就问尊驾自己了。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只苍蝇只要附在马的尾巴,也一样能到达目的地。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麻只要生在稻田里,就算没有扶也会自然的生到很直。

只有跟着一个好的组织走,当然会踏上正途。
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是正是歪也不知道。


有些人在网上胡说八道,但是在现实生活绝对是一个好人。
更有些人在网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没人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命运和际遇是自己掌控的,很多人明白却做不到,因为有了性格而不想改变性格。
对于周遭的影响力,就是来自于性格。所谓的命运,不过是性格,也就是固定了的一连串习惯。完全固定了,就很难改变。一个习惯很久了,比如生气很久了,就越来越容易生气,不自觉地,就会说:“我是个脾气不好的人”。然而,性格不过是认同习惯的一个观点而已。这是为了维持习惯的想法而已。

依据上述两个小道理,则有了下一句:
小时候,我们不断改变,到了有一天却不再改变,而渐渐的,没有了习惯就会很不习惯,没有了性格就会很没性格,却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自己就是自 己,改变习惯和性格就是让自己更好,不过是换个样子,自己却不曾换过。
离开了固定的习惯和性格,人的心也就有了改变的能力。不过,这改变的能力从我们是人的开始,就已经拥有了,没有人给过我们,环境也没有给过我们。贪嗔痴,是在这一个人生中,哪一个过程开始的呢?就是在小时候,知与未知之间开始的。另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开始依赖习惯的时候开始的。这就是四谛的“集“。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那未知的阶段,人是不执取的,所以也没有相对深刻的回忆留着。但是,就因为习惯,所以开始标榜立场,范围,还有“我的”。这一个习惯,逐渐的形成了性格。人,开始抗拒改变了。结果,就会说:“我就是喜欢上网的”,其实更正确的是说:“我现在看起来的状态是喜欢上网的”。然而,因为无法了解自己,所以,就把自己的习惯,包括想法行为,更加的加以固定。结果,就形成了“我就是这样子的”。再持续的扩展下去,就形成了“这件事情必然是那个样子的,或必然不是那个样子的”。如果,是成长的经验让自己有了习惯,那必然这习惯来自于对于当时候的反应的累积。但是,抗拒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认同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但是,因为了解了自己,就不会从抗拒或认同去思惟了,这就是没有主观,然而没有主观并不否定我的存在。但是,这却让人害怕了。抗拒如果有嗔的成分存在,认同就有贪的成分存在,害怕的却有了痴的成分存在。所以,抗拒你,你生气;认同你,你高兴;不见了,你害怕。但是,从了解自己,彻底的了解自己,就知道所谓的习惯性格等等,那些不过好像身上的衣服,那不是自己。那么,抗拒认同害怕,从哪里来的呢?绝对不是从自己来的。同样的,自己,这个存在,却也不是什么事物可以比拟的。尊贵的自己,尊贵就是衣服;无常的自己,无常就是衣服;无我的自己,无我就是衣服。任何衣服,都不能够否定或认同我的存在。不过,人如果穿上了美丽的衣服,就会觉得自己是美丽的人,而忽略了美丽的不过是衣服,这就是一种状态,自己或我的存在的暂时一种状态。并不否定也无须认同我的存在,毕竟我的存在无可取代,人和人之间隔着的就是“衣服“,“衣服”却是不断改变,当然也有“硬邦邦”叫做固定的衣服。如果,“无我“的法,是把叫做“我“的衣服退下,那么也并不表示否定我的存在,不过这法确实让我了解自己了。如果,“我”的法,是把叫做“无我“的衣服退下,那么也并不表示认同我的存在,不过这法确实让我了解自己了。毕竟我的存在无可取代,即使你不认识了你所认识的“我”,但是我还是无可取代的,不会少了什么也不会多了什么。即使你说了“我“的法,而“我”的衣服还在,那我也不会少了什么也不会多了什么,也许我看不见“我”的衣服而已。即使你说了“无我“的法,而“无我”的衣服还在,那我也不会少了什么也不会多了什么,也许我看不见“无我”的衣服而已。毕竟我的存在无可取代,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肮脏或干净了,更不会因为任何事物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肮脏干净多了少了,那是衣服才会有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4-2024 03:37 AM , Processed in 0.06853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