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weisian

孔子的道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2009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0# 素还真 的帖子

其实人人都是佛!

大家都学佛,

zomo要丢砖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09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钦生 于 21-2-2009 12:47 PM 发表
其实人人都是佛!

大家都学佛,

zomo要丢砖头?


有个比喻,在上海高楼丢块砖头,分分钟打到CEO,总经理。这说明中国人很多自己经商,自封总经理,董事长。

现代佛教何尝不是这样?大把大把的得道高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2# 素还真 的帖子

其实只有在论坛吧。。

现实中大家都很谦虚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喝喝茶,别烦恼。
这就是要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人那么烦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9:07 AM 发表
好吧,那小弟就稍微说一说,就算是让你我苦恼一下好了。

厚脸皮和忍辱有什么不同呢?唯一不同的,一个有气,一个没有,所以厚脸皮的忍到最后,脸就会红,那是压抑太久了。

要知道是否参杂,
第一个要点:你了解自己吗?
第二个要点:你了解自己的想法吗?
第三个要点:你对于两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吗?

如果,三个要点都是“否”,那么任何的评论都是虚假的。

若了解自己,必然不会有任何失控的现象(贪嗔痴)。

若了解自己的想法,必然分得清脑袋里的想法来自哪里,是来自书本,是来自文字,是来自音乐,是来自父亲,是来自母亲,是来自法师,是来自朋友。。。分得清,就不会人云亦云。

若对于两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必然能够明白其中异同的地方,而不会只见到“异“或只见到“同”。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老师在白板上画了黑点,学生就只是看到那黑点,却忽略了整片白色的。然而,这不是故事而已,这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看事物一定要尽你的能力去看全面。那么,对于佛经的故事,也应该如此去看待才是。

苦恼完毕,请下一位继续苦恼。

厚脸皮和忍辱有什么不同呢?唯一不同的,一个有气,一个没有,所以厚脸皮的忍到最后,脸就会红,那是压抑太久了。


你這句是用來為自己開脫的說詞,再解釋一次吧。

要知道是否参杂,
第一个要点:你了解自己吗?
第二个要点:你了解自己的想法吗?
第三个要点:你对于两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吗?

如果,三个要点都是“否”,那么任何的评论都是虚假的。

若了解自己,必然不会有任何失控的现象(贪嗔痴)。


你似乎只看到自己沒顧及別人的存在。

若了解自己的想法,必然分得清脑袋里的想法来自哪里,是来自书本,是来自文字,是来自音乐,是来自父亲,是来自母亲,是来自法师,是来自朋友。。。分得清,就不会人云亦云。


我能明白你想解釋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這時候,你要關注的不止是自己,因為你不是在自言自語。

若对于两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必然能够明白其中异同的地方,而不会只见到“异“或只见到“同”。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老师在白板上画了黑点,学生就只是看到那黑点,却忽略了整片白色的。然而,这不是故事而已,这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看事物一定要尽你的能力去看全面。那么,对于佛经的故事,也应该如此去看待才是。


很謝謝你願意當所謂的黑點,我正是因為那個黑點以外的整片白色才嘗試跟你做溝通。希望你能明白。

如果你是以非佛法的角度來對佛法做考察,甚至嘗試以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佛法,我覺得你應該光明正大的表明立場,大膽地清楚的註明。暴露你的中樞思想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所以,別猶豫吧,勇敢一點,畢竟你也身經百戰,經歷了那麼多口水戰都還能活著,這表明你是勇士一名,但是,別有勇無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口水战,输赢可以得到什么?
要知道,意见永远都是意见,可以去思惟,不必要去认同和抗拒,所以生气根本是不必要的,有了生气一切评论都不会正确。

同样的,对事物嗔恨, 对事物恐惧, 对事物喜爱, 对事物忧虑 都不是正确的。
所以,黑和白到底是什么呢?要论,也必须先把圣人的起点做好才论。
哈哈。 喝喝茶,别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2-2009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忘记了解释多一次:
忍辱不是去压抑也不是去逃避,而是去学习如何面对。
这面对要如何学习,可以参考寒山拾得的对话。
要如何了解这面对则要看苦集灭道,比较容易理解。
单纯想要实践,也许要让嗔发作个几次。
所以,厚脸皮只是在压抑,因为他正在否定,就会脸红了,嗔是火,这句话不假,而忍辱并不去做否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1:37 PM 发表
口水战,输赢可以得到什么?
要知道,意见永远都是意见,可以去思惟,不必要去认同和抗拒,所以生气根本是不必要的,有了生气一切评论都不会正确。

同样的,对事物嗔恨, 对事物恐惧, 对事物喜爱, 对事物忧虑 都不是正确的。
所以,黑和白到底是什么呢?要论,也必须先把圣人的起点做好才论。
哈哈。 喝喝茶,别烦恼。


抱歉,我應該沒有提到口水戰中的輸贏可以得到甚麼,莫非你在乎?
自己保持樂觀或哈哈笑並不代表你沒在生氣,這點你應該知道。
對事物的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都是自然的反應,沒有所謂的正確或不正確,如果你修行修到像一樣,那麼你就事情大條了。
黑白是你提起的,我只是接話而已,莫非你以成聖?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1:46 PM 发表
回复 85#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忘记了解释多一次:
忍辱不是去压抑也不是去逃避,而是去学习如何面对。
这面对要如何学习,可以参考寒山拾得的对话。
要如何了解这面对则要看苦集灭道,比较容易理解。
单纯想要实践,也许要让嗔发作个几次。
所以,厚脸皮只是在压抑,因为他正在否定,就会脸红了,嗔是火,这句话不假,而忍辱并不去做否定。

看了你這番忍辱之談,我發現,你的忍辱會讓你身旁的人起煩惱,因為你的版本的忍辱是獨樂樂版的。
你所說的厚臉皮是菜鳥式的厚臉皮,這也難怪,因為你怎麼講也不會把正點講出來,知道原因是甚麼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09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8#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哈哈,也许,那么你烦恼了吗? 喝喝茶。

對事物的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都是自然的反應

这就是用非佛法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了,难道就不能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物吗?
当我们说自然,是否就是说“一定”?若然不是一定,那么这个自然必然有另一番解释,能否以佛法的角度来解说“什么是自然的反应”呢?

那么,现在小弟说了这些话,您会不会觉得很烦恼呢?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21-2-2009 04: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4:53 PM 发表
哈哈,也许,那么你烦恼了吗? 喝喝茶。
这就是用非佛法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了,难道就不能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物吗?
当我们说自然,是否就是说“一定”?若然不是一定,那么这个自然必然有另一番解释,能否以佛法的角度来解说“什么是自然的反应”呢?
那么,现在小弟说了这些话,您会不会觉得很烦恼呢?


看了你這篇話,我大膽揣測,你大概不明白甚麼是常見、斷見或斷滅見吧。

自然的反應是因緣合和所致的,你說是一定還是不一定?一個巴掌打在臉上,你會痛還是不痛?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你說我會選菩提還是選你呢?

好了,這樣跟你糾纏下去也不是辦法,你好像沒辦法理解我要說甚麼而一昧在自我解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123木頭人 的帖子

所以,您的看法就是:自然的反应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是因为因缘聚合。
但是,對事物的嗔恨、恐懼、喜愛、憂慮,不就是执著吗?因缘聚合不过会导致事物发生,却未必会带来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那么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都是因缘聚合,那舍弃或降伏贪嗔痴,是否就是违反了佛法呢?

巴掌打下来当然会痛,却并不代表我必须有嗔恨恐懼喜愛憂慮,可见,这并非因缘聚合的自然反应,这是不正确的认知。能否以佛法的角度,再一次诠释什么叫“自然的反应”,以符合佛法的角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5:39 PM 发表
所以,您的看法就是:自然的反应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是因为因缘聚合。
但是,對事物的嗔恨、恐懼、喜愛、憂慮,不就是执著吗?因缘聚合不过会导致事物发生,却未必会带来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那么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都是因缘聚合,那舍弃或降伏贪嗔痴,是否就是违反了佛法呢?

巴掌打下来当然会痛,却并不代表我必须有嗔恨恐懼喜愛憂慮,可见,这并非因缘聚合的自然反应,这是不正确的认知。能否以佛法的角度,再一次诠释什么叫“自然的反应”,以符合佛法的角度呢?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下雨時,你跑去淋雨,你可能不被淋濕嗎?
你出生了以後,你可能不會死去嗎?
這些現象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原因是因緣合和的關係。

但是,對事物的嗔恨、恐懼、喜愛、憂慮,不就是执著吗?因缘聚合不过会导致事物发生,却未必会带来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那么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都是因缘聚合,那舍弃或降伏贪嗔痴,是否就是违反了佛法呢?

在一個因緣合和之下產生的會讓你起嗔心的環境,你的嗔心是會自然生起的,但是這個自然生起的嗔心也會自然入滅。關鍵在於你想讓這個嗔心在多久的時限入滅而已。你執著的不是嗔心,而是你對嗔心的理解。你或許認為以該嗔心來應對該環境是對的;你或許認為該嗔心很不好,不能以該嗔心來應對該環境─這兩者都是執著,而後者的作風會讓你看起來似乎對嗔已經產生了警覺而不是執著,不過,你依然還沒脫離執著的範疇:原因是你還在分別嗔與不嗔,而不是「念起不隨」。

我在佛教裡所認知的「捨棄或降伏」並不是斷除或連根拔起或趕盡殺絕,因為這樣的概念是佈滿了很濃郁的分別執著氣氛。試問如果都是因緣合和所生的,你要從哪一個時空開始捨棄或降伏貪嗔痴呢?或者說你要用哪一個東西來捨棄或降伏貪嗔痴呢,如果彼此都是因緣合和所生?

巴掌打下来当然会痛,却并不代表我必须有嗔恨恐懼喜愛憂慮,可见,这并非因缘聚合的自然反应,这是不正确的认知。能否以佛法的角度,再一次诠释什么叫“自然的反应”,以符合佛法的角度呢?

這位仁兄,有沒有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還得看那巴掌打在甚麼東西的臉上。一個巴掌打上臉,是會痛,之後會不會產生嗔恨恐懼喜愛憂慮,就得看個人的修為了。你不妨去打一隻飢餓的老虎一巴掌,看看老虎會不會抱著你來疼愛。交代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該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表達,你有必要顧及其他眾生的存在。我想你在做乾道坤道的時候,應該沒有念迴向偈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123木頭人 的帖子

这是偶个人的观点,互相探讨一下:
下雨時,你跑去淋雨,你可能不被淋濕嗎?
你出生了以後,你可能不會死去嗎?
這些現象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原因是因緣合和的關係。

这就是事物,所以可以因緣合和。

在一個因緣合和之下產生的會讓你起嗔心的環境,你的嗔心是會自然生起的,但是這個自然生起的嗔心也會自然入滅。關鍵在於你想讓這個嗔心在多久的時限入滅而已。你執著的不是嗔心,而是你對嗔心的理解。你或許認為以該嗔心來應對該環境是對的;你或許認為該嗔心很不好,不能以該嗔心來應對該環境─這兩者都是執著,而後者的作風會讓你看起來似乎對嗔已經產生了警覺而不是執著,不過,你依然還沒脫離執著的範疇:原因是你還在分別嗔與不嗔,而不是「念起不隨」。

也许可以用八正道作为一个例子,为什么八正道说“正确的”,那么什么叫“正确的“呢?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无关正确与否”,如果“正确“被诠释为“认同“,或舍弃被诠释为“抗拒“。然而,所谓的正确,却是不偏向任何的喜恶,也就没有所谓的好不好的问题存在,是在没有“预定主观“底下的观察。所以,喝喝茶,别烦恼,不是烦恼随因緣合和而起,因緣合和不过是预备了让您的烦恼起的环境,您的心会起,却不一定是贪嗔痴,也不一定是那四种心。因为,在贪嗔痴之前,还可以有另一个可以觉察的心,甚至于如果进入枯禅也可以没有心。觉察,并不存在认同或抗拒。念起不隨,既然念可以起,就是心可以起,但是却不一定是贪嗔痴或那四念一定要起。比如,这个环境可以让您起嗔心,若是您可以转换成菩提或念起不隨,那很好。那何妨您看透了,嗔心就不一定会起,也没有所谓的自然反应,不过念是会起的,却不是那四种不正确的念。若是自然反应,就必然会起,然而却未必如此。既然都拥有选择性,必然或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自然的反应“并非正见。

我在佛教裡所認知的「捨棄或降伏」並不是斷除或連根拔起或趕盡殺絕,因為這樣的概念是佈滿了很濃郁的分別執著氣氛。試問如果都是因緣合和所生的,你要從哪一個時空開始捨棄或降伏貪嗔痴呢?或者說你要用哪一個東西來捨棄或降伏貪嗔痴呢,如果彼此都是因緣合和所生?

貪嗔痴并非因緣合和所生,唯有您对因緣合和有所反应的时候,反应的习惯性所生的。舍弃或降伏是一种描述,就是不落入贪嗔痴中,也许您也可以说这是念起不随。贪嗔痴本来不存在,虽然现在它存在,当在贪嗔痴的念头起之前,觉察和认知的心先起,贪嗔痴并不需要降伏也会因此无从而起,但是无关贪嗔痴的念却还是会起的。然而,舍弃或降伏,就是一种去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间会经历压抑会经历逃避会经历了解会经历思惟会经历固定等等的过程,比如念起不随,如果把念都当作是“贪嗔痴”的话,不随也是很应该的,但是贪嗔痴还是会起。念起不随久了,贪嗔痴却也消失了,那是谁舍弃了或降伏了,不过那就是过程,其实没有谁。

這位仁兄,有沒有嗔恨恐懼喜愛憂慮,還得看那巴掌打在甚麼東西的臉上。一個巴掌打上臉,是會痛,之後會不會產生嗔恨恐懼喜愛憂慮,就得看個人的修為了。你不妨去打一隻飢餓的老虎一巴掌,看看老虎會不會抱著你來疼愛。交代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該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表達,你有必要顧及其他眾生的存在。我想你在做乾道坤道的時候,應該沒有念迴向偈的吧?

必须体谅其他眾生的存在,这也许正确。不过,自然反应并非正见。所以,根本就没有佛法的角度或佛教的角度,那是众生自我的执著而已。即使言语上,您也不是多次重复诠释,偶也不是重复在诠释,可见角度的分别也并非正见。而论坛,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小弟不过打岔,是否应该也要把小弟打岔的东西重新思惟,才从觉察中起念来回答呢?

哈哈,做人要单纯一些。 喝一喝茶。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21-2-2009 09: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09:18 PM 发表
这是偶个人的观点,互相探讨一下:

这就是事物,所以可以因緣合和。


也许可以用八正道作为一个例子,为什么八正道说“正确的”,那么什么叫“正确的“呢?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无关正确与否”,如果“正 ...

这就是事物,所以可以因緣合和。

言下之意,有東西是不可以因緣合和的?

也许可以用八正道作为一个例子,为什么八正道说“正确的”,那么什么叫“正确的“呢?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无关正确与否”,如果“正确“被诠释为“认同“,或舍弃被诠释为“抗拒“。然而,所谓的正确,却是不偏向任何的喜恶,也就没有所谓的好不好的问题存在,是在没有“预定主观“底下的观察。所以,喝喝茶,别烦恼,不是烦恼随因緣合和而起,因緣合和不过是预备了让您的烦恼起的环境,您的心会起,却不一定是贪嗔痴,也不一定是那四种心。因为,在贪嗔痴之前,还可以有另一个可以觉察的心,甚至于如果进入枯禅也可以没有心。觉察,并不存在认同或抗拒。念起不隨,既然念可以起,就是心可以起,但是却不一定是贪嗔痴或那四念一定要起。比如,这个环境可以让您起嗔心,若是您可以转换成菩提或念起不隨,那很好。那何妨您看透了,嗔心就不一定会起,也没有所谓的自然反应,不过念是会起的,却不是那四种不正确的念。若是自然反应,就必然会起,然而却未必如此。既然都拥有选择性,必然或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自然的反应“ 并非正见。

一個「自然反應」足以讓你之前的清明心忘失了落入分別思維了。我只能說你對八正道的觀點有很濃郁的扶正祛邪的調調,這對你個人而言,沒有不好,或許你即將成為現今的純陽真人吧。
如果我跟你這樣說,我沒有把握你是否能理解:如果煩惱即菩提,貪嗔痴亦是菩提,既然是菩提,眾生本來已具足,那又何需去分別呢?難道你遇到境界時,你沒辦法如如不動?

貪嗔痴并非因緣合和所生,唯有您对因緣合和有所反应的时候,反应的习惯性所生的。舍弃或降伏是一种描述,就是不落入贪嗔痴中,也许您也可以说这是念起不随。贪嗔痴本来不存在,虽然现在它存在,当在贪嗔痴的念头起之前,觉察和认知的心先起,贪嗔痴并不需要降伏也会因此无从而起,但是无关贪嗔痴的念却还是会起的。然而,舍弃或降伏,就是一种去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间会经历压抑会经历逃避会经历了解会经历思惟会经历固定等等的过程,比如念起不随,如果把念都当作是“贪嗔痴”的话,不随也是很应该的,但是贪嗔痴还是会起。念起不随久了,贪嗔痴却也消失了,那是谁舍弃了或降伏了,不过那就是过程,其实没有谁。

針對你目前的言論,我只好請你看這個關於外道和佛教因緣的故事:
舍利弗
舍利弗是以母親的名字而立名。舍利是一種鳥的名字,這種鳥的眼睛特別明亮。舍利弗的母親於女人中最聰明,聰明相在眼。他母親的眼睛就好像舍利鳥的眼睛般明亮,故名舍利。弗,即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即舍利的兒子。

舍利弗八歲就能與大論議師辯論,十六歲已經讀盡一切經典。最初跟一位名曰沙然的外道學道術, 與目犍連為師兄弟。外道臨終時他們倆侍奉在側,外道忽然放聲大笑起來。舍利弗問他為何笑?外道說:「世間人無眼,只知有恩愛,不知業報各不相同。我見金地國王死後火化時,他的夫人亦跳入火中同死,希望來世能與國王同生一處。」言畢即命終。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每個人的業報不同,死在一處未必將來就能夠生活在一起。如果國王前生的善業成熟而夫人的善業未成熟,反而惡業成熟,那麼國王生三善道而夫人墮三惡道,這樣便不可能同生一處。反之,夫人善業成熟而國王惡報現前,那麼夫人生在人天享福而國王在惡道受苦,亦不可能同生一處。

舍利弗把這件事記錄下來,遇到金地國的商人便向他們查問可有此事,商人答言有。舍利弗言:「一定是沙然沒有授我們這一個道法。」於是與目犍連商量尋師學道術。他們互相約定,先得解脫者必定回來告訴另一人。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具足,舉止安祥,必定是一個有道的人。舍利弗上前請問他:「你跟誰學道?」馬勝比丘答:「我跟佛學。」「佛教了你些甚麼,你可以說一點給我知嗎?」馬勝比丘說:「我生性愚蠢,未能全學佛所教。」於是說了一首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了這首偈,即時得初果須陀洹。他立即跑回去見目犍連。目犍連見舍利弗容顏光潤,知道他已經得了甘露法味,於是問他。舍利弗立即把剛才馬勝比丘所說的偈告訴他。目犍連聞已,要求他再說一遍。舍利弗重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目犍連聽罷又再請他重說,於是舍利弗對他重說第三遍。第三遍說畢,目犍連亦得初果。兩人來到佛所,佛說:「善來比丘!」他們的鬚髮自落,自然有袈裟披體。七日後証得阿羅漢果。

舍利弗在聲聞眾中,是佛右面的大弟子,助佛轉法輪。佛說一句, 舍利弗即以這一句為本,可以七日七夜作獅子吼,演譯出無窮法味。聲聞眾中,他是「智慧第一」。

舍利弗一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證得初果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說「貪嗔痴并非因緣合和所生」。

必须体谅其他眾生的存在,这也许正确。不过,自然反应并非正见。所以,根本就没有佛法的角度或佛教的角度,那是众生自我的执著而已。即使言语上,您也不是多次重复诠释,偶也不是重复在诠释,可见角度的分别也并非正见。而论坛,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小弟不过打岔,是否应该也要把小弟打岔的东西重新思惟,才从觉察中起念来回答呢?
哈哈,做人要单纯一些。 喝一喝茶。


原來你是看不過眼論壇裡的人說得頭頭是道,所以才出來打岔的,你不見得單純了。
別被自然反應這四個字綁住,這些都是比喻而已,只有你在那裡執著而已,別人不見得會像你這樣自我陶醉著看到不正見的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21-2-2009 12:21 PM 发表


期待你進一步的行動。。


短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aiz末法时代,自家人打自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09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下之意,有東西是不可以因緣合和的?

可以暂时那么理解,毕竟也是描述而已。还是看看以下的中论,让龙树菩萨述说好了。

一個「自然反應」足以讓你之前的清明心忘失了落入分別思維了。我只能說你對八正道的觀點有很濃郁的扶正祛邪的調調,這對你個人而言,沒有不好,或許你即將成為現今的純陽真人吧。
如果我跟你這樣說,我沒有把握你是否能理解:如果煩惱即菩提,貪嗔痴亦是菩提,既然是菩提,眾生本來已具足,那又何需去分別呢?難道你遇到境界時,你沒辦法如如不動?

既然具足,何必修行,你已经有了烦恼也就有了菩提,那把烦恼转去菩提,难道就是多此一举吗?如如不动并非一定沉默,也不是不起念,也不是不随念。那么,您对于“如如不動“的想象是什么呢?那小弟暂且承认起了执著和分别,免得您烦恼了。

針對你目前的言論,我只好請你看這個關於外道和佛教因緣的故事:
舍利弗一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證得初果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說「貪嗔痴并非因緣合和所生」。

那么小弟也只好请您看看经文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富留那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对“自然有反应“不是正见的述说。)

那么小弟也只好请您看看论了,其实也可以参考北传经文(有关佛陀对于这部分的再解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
是缘为有果 是缘为无果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
(这是龙树菩萨的中论,足以解释小弟所了解的。)

若,您能了解龙树菩萨所说的,才能了解小弟所说的。不然,总会在“一定是那样“里面,或“不一定是那样”里面打转。中论很简单,只要把想法单纯了,就能了解,即使未必可以时时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7# o1j2m3 的帖子

龙树菩萨的中论原乃是解释师兄所了解的,利害利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糖叔 的帖子

其实,要时常“中”,并不容易。
就比如,打帖的时候,就很难中。有人说是,文字却只有两种选择:是或非。
那,说“是“,并不正确,说“非”,也并不正确,所以,龙树菩萨才说中论。
一说,就破除了“一定是因缘”,或“不一定是因缘”,这两种不正确的观点。
其实,中论并不否定,也不认同,因缘的存在。所以,看的时候必须处于这种不认同不否定的状态下去看,否则就会进入:“是有因缘”,或“没有因缘”的观点里,一点也不“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9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1-2-2009 10:55 PM 发表

可以暂时那么理解,毕竟也是描述而已。还是看看以下的中论,让龙树菩萨述说好了。


既然具足,何必修行,你已经有了烦恼也就有了菩提,那把烦恼转去菩提,难道就是多此一举吗?如如不动并非一定沉默,也不是不 ...

可以暂时那么理解,毕竟也是描述而已。还是看看以下的中论,让龙树菩萨述说好了。

驚動龍樹菩薩,不太好吧;我發覺你的模仿能力很強。

既然具足,何必修行,你已经有了烦恼也就有了菩提,那把烦恼转去菩提,难道就是多此一举吗?如如不动并非一定沉默,也不是不起念,也不是不随念。那么,您对于“如如不動“的想象是什么呢?那小弟暂且承认起了执著和分别,免得您烦恼了。

我也來儒家一下下,不知道會不會搞錯,把三字經當成是儒家的,有錯請各位大大不嗇指教。我相信你對儒家也很熟了吧,那你一定知道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你何必還要行善的道理吧。
你拿如如不動來想像的?不是做到的嗎?
你怎麼能讓我不煩惱呢,你讓我不煩惱了,那我豈不是得不到菩提?

那么小弟也只好请您看看经文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富留那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对“自然有反应“不是正见的述说。)

你是說赤色的是對自然反應不是正見的述說?
我想我會建議你應該多花時間忘記甚麼天堂遊記,地獄遊記或是甚麼鸞書的,然後從新瞭解佛教吧。

那么小弟也只好请您看看论了,其实也可以参考北传经文(有关佛陀对于这部分的再解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 是缘为有果 是缘为无果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
(这是龙树菩萨的中论,足以解释小弟所了解的。)

若,您能了解龙树菩萨所说的,才能了解小弟所说的。不然,总会在“一定是那样“里面,或“不一定是那样”里面打转。中论很简单,只要把想法单纯了,就能了解,即使未必可以时时实践。


看來你比月稱菩薩來厲害,可以直接看得懂中論,佩服佩服,看來你要開始寫一本叫「出中論」的書了。
我想龍樹菩薩解釋了你的處境即赤字部分,所以你才會衍生那麼多戲論。

好了,跟你戲論了那麼久,只有我受益,我也會覺得對你不起,就這樣點到為止吧,要不然,等下讓你對三寶弟子生起恐懼感也不太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4-2024 07:11 AM , Processed in 0.0707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