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o1j2m3

阿姜稣美多 - 四圣谛 第二圣谛 PART 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2009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29-1-2009 12:14 AM 发表


梵天说服佛陀;梵天请转法轮。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奥!是字眼干扰了你?还是你去干扰了字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2009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29-1-2009 10:49 AM 发表


你是说不用语言去搞清楚道理,就是对语言不执著了吗?
我再问你,
梵天说服佛陀传法,梵天请转法轮有何不同,有何相同?
别只说是语言翻译的偏差。谁说是语言的问题,他就是只看见语言,执著语言的人,是五蕴 ...

是什么不同?语言的概念?还是语言的经验?

法,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同样的,任何人只要深入的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圣谛 PART II

当谈到人类的痛苦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慈悲心;但当我们谈到自己的意见,或有关你我对政治与宗教的想法时,我们可能就卷入了斗争。我还记得大概十年前在伦敦看过一部影片,它试图籍由拍摄一些俄国妇女和小孩,以及俄国的男人也会带他们的小孩出外野餐,来说明俄国人也是人。在当时,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俄国人并不常见,因为大部分的西方媒体都把他们描述成超级大怪物,或是冷血卑鄙的人,导致我们从未把他们当人看待。如果你想杀人,就必须把人都当作是怪物,如果你了解他们也与你一样受着苦,你一定下不了毒手。你必须视他们为邪恶的,除去邪恶是好的。有了这种态度,对他们轰炸或用机关枪扫射,就觉得有正义感。如果,你将大家痛苦的共业仅记在心,就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了。
(备注:这一段话,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也警惕和劝告持有正义感的人,比如破邪显正等等的,受苦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和看法的不同有任何的改变。大的就是生命的牺牲,小的就是嗔恨的开端。所以,学佛的面对他人,不能以意见作为坚持,而是以共识作为开始。)

第一圣谛不是悲观的,或抽象的言论,说每件事都苦。请各位要明白:在此所陈述的究竟教义,与反观的圣谛是不一样的,圣谛是内观的真理,并非究竟的,更不是“绝对”的。这便是西方人困惑的地方,因为他们把此圣谛诠释为一种佛教抽象的真理,但是它从来不是那个意思。籍由四圣谛,离苦之道,我们就可以明白:第一圣谛并非绝对的言论,因为如果苦已经是绝对的,怎么又会有离苦之道呢?但,就是有人抓着不放,说:“佛陀教我们一切都是苦的。”

巴利语dukkha(苦)的意思是:无法满足或无法承受或忍受任何事。因为经常的变异,所以无法使我们真正的满足或快乐,感官世界就是如此,自然变迁。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感官的世界里真的寻获满足,那一定很可怕,因为这么一来,我们将不会去寻求更超越的,我们只会被它束缚。总之,我们一旦觉知痛苦,我们就会开始寻求离苦之道,让自己不再被感官的知觉所束缚。
(备注:苦谛,并不对任何事物批判或解说,它只是一个引导,让我们去自己寻求离苦之道。这没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却必须在反观和内观之间不断进行。)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31-1-2009 10: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harani 于 28-1-2009 12:16 PM 发表
佛的气质虽能减弱某人的傲慢习气,但对某些人又毫无力量。

梵天说不说服佛陀,我觉得他还是会度众生的,不然就成了诸佛中的“例外”了。


记得曾看过书籍,梵天王是过去迦叶佛的弟子化生的。他应该带着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harani 于 29-1-2009 12:58 PM 发表

奥!是字眼干扰了你?还是你去干扰了字眼?

哎呀!关字眼什么事哦?不!不!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harani 于 29-1-2009 01:02 PM 发表

是什么不同?语言的概念?还是语言的经验?

法,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同样的,任何人只要深入的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


偷偷告诉你,我的问题答案跟言语文字扯不上关系。

梵天说服佛陀传法,梵天请转法轮。

两者在意义上有何不同?有何相同?。。。。。这样问可以正面给予自己的看法吗?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9-1-2009 03: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1-2009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29-1-2009 03:40 PM 发表


偷偷告诉你,我的问题答案跟言语文字扯不上关系。

梵天说服佛陀传法,梵天请转法轮。

两者在意义上有何不同?有何相同?。。。。。这样问可以正面给予自己的看法吗?


這就像南無阿彌陀佛和 南无阿彌陀佛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9-1-2009 03:44 PM 发表


這就像南無阿彌陀佛和 南无阿彌陀佛一樣。。。。


那如果像南无释迦牟尼佛和南无阿弥陀佛那样咧?该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沧浪澈 的帖子

见一佛,如见千万佛。。。这个前提下,还是一样。
因为佛陀不会说:“你怎么南无他,不南无我”,所以,有什么差别呢?

哈哈。 喝喝茶,别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9-1-2009 04:13 PM 发表
见一佛,如见千万佛。。。这个前提下,还是一样。
因为佛陀不会说:“你怎么南无他,不南无我”,所以,有什么差别呢?

哈哈。 喝喝茶,别烦恼。


那你为何还要见一佛和如见千万佛?多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沧浪澈 的帖子

不会很多余,就比如水,有哪一滴水会因为其他水的存在而显得多余的。哈哈,我傻了。喝茶。。。。喝茶。。。。哈哈,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9-1-2009 04:21 PM 发表
不会很多余,就比如水,有哪一滴水会因为其他水的存在而显得多余的。哈哈,我傻了。喝茶。。。。喝茶。。。。哈哈,喝茶!


呵呵。。这次真是睬你都傻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9-1-2009 09:58 AM 发表
(备注:四圣谛不是认识就算完成的东西,它是修行一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断的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所形成的一种不断观察自我念头的能力,从观察中产生戒定慧,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完成八正道。

回敬大家

很不好意思o1j2m3,或许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之前你一直强调文字障/执著文字,或鼓励思想简单,其实这点我还是很有意见的。
现在你又提到了「内观」,嗯这个就是我为什么对你先前的「单纯」有意见。

一个内观修行人,或尝试修习内观的人最了解了,
嘴里心里越想简单,越发现自己的心根本就复杂到要死。
当我们的嘴、心「说/想」「简单」的时候,有多少个念「头」升灭,你知道?
当我们说喝茶的时候,「心」是真的想喝或「专注」在喝茶而已?

「想/懂」和「实践」不一样,很会说并不代表我是很精进的佛教徒。
「看破放下」不是盲目的「放下」而已,可别忽略了先用我们的「心」来「看」。
其实不少人犯了这样的毛病,自己却不知道。
如回到简单的「观呼吸」想安份呼吸,就一直想着「安份」却忘了「呼吸」的本质,
或那颗「心」一不留神就会跑去「胡思乱想」

以上是我的体验,意思浅浅。
愿大家接触文字,也修习「内观」、实践「八正道」。

共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咖啡豆 的帖子

很不好意思o1j2m3,或许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很好,明白有过去心,才可以放下过去心,这就是苦谛。

之前你一直强调文字障/执著文字,或鼓励思想简单,其实这点我还是很有意见的。
这也很好,没有意见就没有思维,这也是苦谛。

现在你又提到了「内观」,嗯这个就是我为什么对你先前的「单纯」有意见。
这还是很好,没有内观的实践,不可能对单纯有意见,这也是苦谛。

一个内观修行人,或尝试修习内观的人最了解了,
嗯,非常了解,所以才说要一直看着荧幕,而不是念头升起的时候看到,因为不看的话,念头升起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那叫慢了一拍。这也是苦谛。

嘴里心里越想简单,越发现自己的心根本就复杂到要死。
对,因为越想简单,你的意识就觉得很难受,似乎要放弃自我,却又不知道拿什么来代替自我,所以,这边消去,那边过来,好像有一个坑要填满似的,然后前尘往事偶尔又来翻一番,然后心情环境的转变又来翻一番。想想,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沉在湖底的石头你要提起来自然比较辛苦,丢石头下去却很容易,不过你只要可以提起第一块石头,接着第二块。。。。久了就会越提越爽快,因为心已经逐渐单纯了。很多人,过不了的不是什么,而是第一谛,苦谛,过了第一次苦集灭道的过程后,第二次,第三次,心就会越来越简单,内观的时候杂质就会越来越少,连生活不自觉地也简单起来了。

当我们的嘴、心「说/想」「简单」的时候,有多少个念「头」升灭,你知道?
知道,很清楚,所以人的脑袋很复杂。

当我们说喝茶的时候,「心」是真的想喝或「专注」在喝茶而已?
喝茶,如果还要找一个理由喝,心就复杂起来了,这个从内观可以理解。喝茶,是一个念头,不过再刻意找东西衬托,就不只一个念头了。

「想/懂」和「实践」不一样,很会说并不代表我是很精进的佛教徒。
哦,小弟不是佛教徒。不过依循佛陀的教义,因为佛教是个名,不应该被名而把心复杂了。

「看破放下」不是盲目的「放下」而已,可别忽略了先用我们的「心」来「看」。
这很不错,不过,也很简单可以知道放了什么,内观的时候看看你的心有没有比较不复杂了,这就知道放对了没有。用心看,是会有一段短暂的疲倦,对于意识的疲倦,那是在湖底寻找石头,尝试把石头拿上来的过程。小弟用了大约三年,每一个时段不停内观,工作的时候也必须这么问自己:“心在哪里,念头起在哪里,飞了吗?”不断从妄想里以简单的问题反观自己,把专注拉回来。一开始,拉回来的次数是上百次,一天会比一天减少。

其实不少人犯了这样的毛病,自己却不知道。
哈哈,这个倒是。

如回到简单的「观呼吸」想安份呼吸,就一直想着「安份」却忘了「呼吸」的本质,
小弟的脑袋不会出现文字的,因为想着「安份」或想着「呼吸」,两个都在意识里面较劲,那太复杂了,简单点单纯点比较好,慢慢呼,慢慢吸,逐渐放慢,不过,观呼吸偶尔也觉得麻烦,因为苦集灭道是可以非常生活化的。

或那颗「心」一不留神就会跑去「胡思乱想」
这很正常,所以,这个阿姜,才说,要“站在“,就是把念头沉底,你在高空,看着你的每一个念头。

以上是我的体验,意思浅浅。
算很不错了,加油哦。

愿大家接触文字,也修习「内观」、实践「八正道」。
这个是很好的愿,那小弟也愿大家接触文字,也修习「内观」、实践「八正道」。

哈哈,喝喝茶,别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o1j2m3 的帖子

还敢说自己头脑简单?呵呵。。。真是睬你都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沧浪澈 的帖子

这在灭和八正道有说到,不是每一个东西都是妄想,想如果是在觉里,那是很专注的。也有一些东西听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的简单。经过苦集灭道的人,感受会比较深刻。 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2009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9-1-2009 05:14 PM 发表
这在灭和八正道有说到,不是每一个东西都是妄想,想如果是在觉里,那是很专注的。也有一些东西听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的简单。经过苦集灭道的人,感受会比较深刻。 喝茶。

傻的,不睬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9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圣谛 PART I

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言之,说五取蕴是苦。
如是苦圣谛,为本所未闻法,吾心生眼,智,慧,觉,明。
如是苦圣谛,当遍知,为本所未闻法,吾心生眼,智,慧,觉,明。
如是苦圣谛,已遍知,为本所未闻法,吾心生眼,智,慧,觉,明。
(相应部)

第一圣谛的三转:“此是苦,应知苦,已知苦”。

这是个很善巧的教法,因为它是用一个很容易记忆的简单公式来表达,此外,也可以应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可能的经验,活动或思惟的每一件事情上。

苦,是我们的共业。每个人不论到哪里都会受苦,人类在过去中受苦,在古印度受苦,在现代的英国受苦,未来的人类也受苦。我们和其他的名人有什么共同点呢?答案是:我们都受苦。我们和一个流浪汉有什么共同点呢?那就是受苦。从最尊贵到最卑贱的人,以及中间的各种人,每个人到哪里都是受苦。苦,是我们彼此的共业,这点我们大家都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好意思o1j2m3,或许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很好,明白有过去心,才可以放下过去心,这就是苦谛。

【苦諦】
(術語)四諦之一。三界生死之果報,畢竟苦患,無有安樂之性,此理決定真實,謂之苦諦。
來源: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8%8B%A6%E8%AB%A6

【苦聖諦】
(術語)四聖諦之一。常略云苦諦。此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唯為聖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聖諦。大乘義章三曰:「涅槃云聖者,所謂諸佛菩薩一切聖人,就聖辨諦,故云聖諦。何故就聖辨諦乎?良以諦實唯聖所知,非凡能覺。聖所知者,方名諦故,就聖辨之。」梵Duh!kha- a%rya%n!isatya%n!i。

來源: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8%8B%A6%E8%81%96%E8%AB%A6


之前你一直强调文字障/执著文字,或鼓励思想简单,其实这点我还是很有意见的。
这也很好,没有意见就没有思维,这也是苦谛。


什麼是苦聖諦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 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
節錄《象跡喻經》;來源: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mn12/mn1202.htm

现在你又提到了「内观」,嗯这个就是我为什么对你先前的「单纯」有意见。
这还是很好,没有内观的实践,不可能对单纯有意见,这也是苦谛。


苦聖諦指明世間的不圓滿,可厭惡,有十二苦。
(1)生是苦,生下來就是顛倒生,大哭。

(2)老是苦,變老變醜,全身都不靈了。
(3)死是苦,生下來就得死,死時離去一切又不知將到何方,黑暗恐佈無所適。
(4)愁是苦,愁如毒箭刺心,又如紅熱的鐵丸。
(5)悲是苦,悲傷哭泣,心情煩擾。
(6)苦是苦,身體病痛,身受逼迫。
(7)憂是苦,憂是心的苦,心受逼惱,哭號,捶胸,大鬧,上吊,自焚。
(8)惱是苦,過度心痛,呻吟,此恨綿綿無絕期。愁如弱火悶燒,就像在悶燒鍋中;悲如烈火燒滾,就像壓力鍋中噴出來的熱氣;惱如紅鐵燒烤,就像烤箱中的內乾。
(9)怨憎會是苦,冤家路窄。
(10)愛別離是苦,人有悲歡離合,天長地久有時盡。
(11)求不得苦,得不到老大哥關愛的眼神,愛錢但錢不愛我,愛人但人不愛我。
(12)總說五取蘊是苦,取著在五蘊就苦不了。
節錄:清淨道論導讀  來源: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Dharmagupta/Buddhism-for-the-Sagacious/wisebase.htm

一个内观修行人,或尝试修习内观的人最了解了,
嗯,非常了解,所以才说要一直看着荧幕,而不是念头升起的时候看到,因为不看的话,念头升起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那叫慢了一拍。这也是苦谛。

《雜阿含經》五六三經,尊者阿難對無畏離車言:
「……。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己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6
由其中「業更不造,宿業漸己斷」這句話,我們可以分兩方面來探討:
一、當眾生在往昔造作了惡業之後,不僅不知省悟前非,反而對無常無我的內外境界等因緣生法,產生不淨念頭,而繼續造惡。則宿業的力量,必然會使他繼續重蹈往昔的覆轍,而輾轉沈淪六道,受無量苦。如本品所描述的富蘭迦葉師徒即是最佳證明。
二、眾生在乃往過去時,雖曾造作惡業,但今生善根發現,得聞佛法,能至誠懺悔者,往昔宿業,便能漸漸斷除,乃至得到解脫自在,例如佛世時,阿闍世王弒父,並取而代之,造下無間重罪,但後來受了佛陀感化,而真誠的發露懺悔,得到清淨,並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即是力證。
節錄:從法句譬喻經淺談佛教業力思想  來源:http://僧伽網.tw/sangha/11/11-6/ping11-6-4.htm

嘴里心里越想简单,越发现自己的心根本就复杂到要死。
对,因为越想简单,你的意识就觉得很难受,似乎要放弃自我,却又不知道拿什么来代替自我,所以,这边消去,那边过来,好像有一个坑要填满似的,然后前尘往事偶尔又来翻一番,然后心情环境的转变又来翻一番。想想,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沉在湖底的石头你要提起来自然比较辛苦,丢石头下去却很容易,不过你只要可以提起第一块石头,接着第二块。。。。久了就会越提越爽快,因为心已经逐渐单纯了。很多人,过不了的不是什么,而是第一谛,苦谛,过了第一次苦集灭道的过程后,第二次,第三次,心就会越来越简单,内观的时候杂质就会越来越少,连生活不自觉地也简单起来了。


在出世間遍知(lokuttara paribba),當聖道智以涅槃為所緣時,禪修者只知無為涅槃,這是所緣通達(arammana pativedha)。禪修者知四聖諦,這是無癡通達(asammoha pativedha)。知苦聖諦、集聖諦、道聖諦及滅聖諦的作用已完成(kiccasiddhi)。這表示當須陀洹聖道知見無為涅槃時,這聖道完全去除了覆蔽如實知四聖諦的癡。因此接下來,禪修者能夠容易地觀察到四聖諦。為甚麼?因為他已經去除了能夠覆蔽如實知四聖諦的癡。所以接下來,(如實)知的作用自動地操作。

它(聖道)也可以稱為知遍知,因為知四聖諦的作用已成就,及因為可以分別知苦聖諦與集聖諦。這聖道法也依作用成就而稱為知遍知。
這聖道也去除覆蔽苦聖諦與集聖諦的無常、苦及無我相的癡。因此,每當禪修者再次觀察稱為集聖諦的緣起,及稱為苦聖諦的名法與色法時,無常、苦及無我相明顯地顯現。因此,也依作用成就而稱之度遍知。

主要的,這聖道也稱為斷遍知,因為它完全去除相關層次的煩惱。它也被作為相關層次的無為涅槃,因此稱之為斷遍知。佛陀教示由於缺少透過三種世間及出世間遍知,而徹底覺悟緣起的智慧,有情無法脫離輪迴。

節錄: 觀察緣起 帕奧禪師講  來源:http://www.what-buddha-taught.net/Chinese/Pa_Auk_7.pdf


当我们的嘴、心「说/想」「简单」的时候,有多少个念「头」升灭,你知道?
知道,很清楚,所以人的脑袋很复杂。


將《壇經》的核心見解,引述如下:
1 自性心地,以智惠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2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識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3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
4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1)無念為宗,(2)無相為體,(3)無住為本。
5 何名無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6 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
節錄: 《壇經》中的阿含精神  林崇安(2001)來源: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tadbook2/pdf.php?book_sn=3&bdsn=435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神气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9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说喝茶的时候,「心」是真的想喝或「专注」在喝茶而已?
喝茶,如果还要找一个理由喝,心就复杂起来了,这个从内观可以理解。喝茶,是一个念头,不过再刻意找东西衬托,就不只一个念头了。

茶禪的宗旨:「悟」,借茶參禪,認清心意妄我;「修」,借茶禪修,清淨妄心,修證輕安;「行」,茶禪生活化,喝茶安閑順滋,恬靜淡泊,無執無妄。
來源:http://www.teazen.com.tw/tea3.3.htm

「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
來源:http://www.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4236

「想/懂」和「实践」不一样,很会说并不代表我是很精进的佛教徒。
哦,小弟不是佛教徒。不过依循佛陀的教义,因为佛教是个名,不应该被名而把心复杂了。


學佛的次第「聞、思、修」,其實「聞、思」也是修行,但是「聞、思、修」的這個「修」是屬于比較高的階段,前面還是先要有聞思,透過聞思然後把所要修的法擷取出來,再進入「修」的階段。沒有經過聞、思階段的話,我們所修的法,可能是一個錯亂、錯誤的法;或者是空無內容的法,像一個空空的盒子一樣,裏面沒有東西;也有可能用的佛法名詞並沒有錯,但裡面內容是空的或錯誤的。所以我們所修的這個法,一定要是無錯亂的、無錯誤的、有內容的,而且是非常精要的。我們怎麼擷取出精要來呢?前面一定要有聞、思,透過聞、思我們才能夠取得一個精要的法,修的時候真的可以修出成果,不然我們有可能修得走火入魔。所以所修的法沒有錯,是真的非常精要的內涵,一定要透過聞、思才可以取得,所以聞思對我們是相當重要的。
來源:http://denpashi.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html

竹:佛教是一個名,佛陀的教義也是一個名。名的本質是名而不是複雜,讓心複雜的依然是自己的心,而這個具有複雜能力的心是不拘束於任何派別的。

「看破放下」不是盲目的「放下」而已,可别忽略了先用我们的「心」来「看」。
这很不错,不过,也很简单可以知道放了什么,内观的时候看看你的心有没有比较不复杂了,这就知道放对了没有。用心看,是会有一段短暂的疲倦,对于意识的疲倦,那是在湖底寻找石头,尝试把石头拿上来的过程。小弟用了大约三年,每一个时段不停内观,工作的时候也必须这么问自己:“心在哪里,念头起在哪里,飞了吗?”不断从妄想里以简单的问题反观自己,把专注拉回来。一开始,拉回来的次数是上百次,一天会比一天减少。


。。。看破世間無常苦,要放下五陰身心不生貪著,放下一切五欲之樂。就理的方面說,也可說從無為方面說,是要看破一切法無我空,而不取著於假名相。。。。
節錄:佛七講話 第一集   來源:http://ccbs.ntu.edu.tw/resource/ebooks/seeland/pure/010-g.htm


其实不少人犯了这样的毛病,自己却不知道。
哈哈,这个倒是。

我執一立,法執便生,二賊狼狽為奸便把我們捆得死死壓入輪迴苦海使累劫流轉生死不能解脫。

我執,在金剛經里又稱為我相,法執,在金剛經里稱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執法執的另一種表達是能所,因為有我執所以有我能執,因為有法執所以有。

我所執,悟后人是能所雙亡一切不執。

所以,“我已經開悟了”“我是菩薩”乃至“我已經成佛”“我要住涅盤或我已住涅盤”,這樣的話明證著我法二執堅固能所皆存,所以都是荒謬不堪的。

節錄:《禪海拾貝錄》來源:http://big5.fjnet.com/wywz/wywznr/200804/t20080407_67209.htm

如回到简单的「观呼吸」想安份呼吸,就一直想着「安份」却忘了「呼吸」的本质,
小弟的脑袋不会出现文字的,因为想着「安份」或想着「呼吸」,两个都在意识里面较劲,那太复杂了,简单点单纯点比较好,慢慢呼,慢慢吸,逐渐放慢,不过,观呼吸偶尔也觉得麻烦,因为苦集灭道是可以非常生活化的。

《大毘婆沙論》卷26云:
復次,以持息念所緣,憐近無種種相,無次第不依有情,任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與此相違,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說。若不淨觀,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大正27.134c)
來源:http://www.fuyan.org.tw/8l/04.htm

或那颗「心」一不留神就会跑去「胡思乱想」
这很正常,所以,这个阿姜,才说,要“站在“,就是把念头沉底,你在高空,看着你的每一个念头。


有些人在靜坐、念佛、參禪中,聽到引磬、鐘聲,忽然妄念脫落,寂然清淨,心不染六塵而歷歷分明;或者,坐在急駛在高速公路的車上,旁邊的景物飛快流逝,心念頓然靜止,一片空靈;或是,在瀑布下悠閒地散步,傾聽水聲;或是,在海邊石上端坐,欣賞海濤聲,頓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為分別心暫歇,有些人以為這是開悟,或是見到空性,其實,這只是無分別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為所緣,而安住於「無想」而已。

心識的功能就是「了別」,有分別才能認識事物,例如:有了對顏色的認知,才能知道紅藍黑白,正確辨認。一般人所體驗到的無分別,其實只是「無想定」或是「無相三昧」——於一切相不作意,或專注於「無相」。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覺仍在,不起念去區分。但般若智慧的無分別,卻是「分別相不可得」,「分別相如幻化」——所有的分別相都只是方便施設、約定成俗而已。

所以無分別的定(三昧)與無分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區分在於:定的所依是於相無念,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無自性」。

節錄: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來源: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1/2001jan/2001jan5.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神气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5-2024 01:25 PM , Processed in 0.06965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