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8511|回复: 194

泰國森林派長老語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2009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9-1-2009 08:10 PM 发表
尊者的法语简单,干净利落,即便是翻译,没有看到原文,也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份摄受力,法喜。
引用:
翻譯者的悟境和原作者相似或一樣,若不然,怎麼翻都是翻不出那種說不出來的震撼感。。。

严格来讲,还不止,你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这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两者之间可能没有可以表达共同概念的语言文字。一个比较倾向于俗语,(如福建话)一个倾向于雅语(如华语),雅语自然无法表达俗语那种亲切和感染力。就说奥语港戏吧,翻译成华语,横听竖听,即便100%表达愿意,也还是会失去原味。。。我曾经看过一个翻译者,从泰文去洋文,也面对同样问题,只能做到表达真意就好。你对佛国的要求似乎过分了


,你會錯義啦,我從來都沒有要求佛國做些甚麼,我只是在分享翻譯工程的心得而已,這樣也犯錯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009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uangpu Khao Analayo


行禅,是训练正念。(走的时候)用buddho配合脚步也可以,
其它方法都可以,就是别让心跑出去与过去与未来的外缘扯上关系。
我自己是用在心里默念buddho的方法(譯註1:即左腳bud,右腳dho),不让心跑出去管外面的任何事。
至于行禅道的方向我没有一定的方向,什么方向都可以(譯註2:長老這麽說,可能是因爲一些長老主張說一定要從東到西地走)
看情况什么比较适合,走是为了去除苦受。
阿姜曼教导逆世间之流而行,从东走到西。
但是若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都没关系。只是为了要克服苦受。

当我们的心被如此训练,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不再说话。
然后我们要用这个“想”去思维这个身体。
不断来来回回的思维,直到智见的生起,而照见其本然。
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个想来去思维。

Chao Khun Upali(注:跟阿姜曼同辈的大长老。)说:
开始的时候,是有必要用“世间智”。
佛陀也是先用世间智,然后才圆满“出世间智”。
这个世间智是出世间的因,它是根,去探索这个身体:发、毛、爪、齿、皮。
不间断的思维,让心保持正念。心有贪,要去知道;
贪灭了,心也要去知道。嗔、痴的升起与灭去,也要去知道。
心光明,有定心自在不自在,都知道。
心还在世间还没解脱要知道,心解脱也要知道。
要这样去观心。如此常常地去观。

****
身体的受是自然的,从无始以来它就是一个苦蕴、像病一样。
它再怎么样,佛陀与诸大声闻弟子的心不会乱。
它来的时候,就随它怎样就怎样。
外面的利得退失,让它随其本然的退,但是我们的心不退。
毁谤如风吹,当能够及时觉知了,心就不会动摇。心不会与身体搅在一起。
当苦升起,如果心及时觉察,心就会达到“离染、无忧”。
烦恼、瑕疵都不能随它去。对于这个身体的败坏不再有忧悲。
对于世间的名闻利养、毁赞等都觉得很平常。
这就叫做:及时看清这世间,而心无忧苦。
不能及时看清,就要再“生”。
若生为人,还有机会修波罗蜜,但是生为其它的就没机会了。
因此,得人身是很殊胜的。若得人身,却只造恶,就没有利益了。
所以,别造恶往这身体塞。这么有福报生为人,就要赶紧修波罗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009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uangpu Fun Acalo (1899-1987)


譯者按:在阿姜曼的衆多大弟子中,Luangpu Fun(念“梵”)是“心力第一”。
是 當今泰王第一個去拜訪的森林僧大長老。

大家去找吉日,做什么都要找吉日。
其实不是这天那天不好,这个日子没有对我们做什么。

如果是吉日,为什么还有人在那天死?

如果不吉祥,为什么有人在那天出世?

天天有人死,天天有人出世。

所谓的算日子找吉日,比如说我们要做某件事,我们要看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我们哪一天准备好了,那一天就是好日子。
什么时候准备好,那就是好时辰。要这样去择吉日。

如果还没准备好,就别做。

要结婚建宅,要做什么都好,要知道:
哪一天准备好,就可以做了。

去算命一样。去看好运衰运,讲星讲辰,都是谎言,让大家不安慌乱。

在佛法中,好不好运,与星辰无关。好不好运怎么看?
心好,运就好。当心情开心安乐,做什么都安乐,工作也顺利,国家也太平。这就是好运。
什么是衰运?心不好,运就不好。当心忧苦热恼,做什么找什么都不好。

****
我们一出世五戒就具足了--两只手、两条腿、一个头,这就是五戒。
别用这五个来做恶,杀盗淫妄酒,犯五戒。
我们现今的烦恼都从这五个而来。

怕人家来杀我们、偷东西、怕别人来犯邪淫、怕人家骗、怕人家喝酒吸毒,
这些统统都是恶法。
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它,佛陀说:持戒带来快乐,持戒带来财富。

****
夫妻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心不好,就会有斗争。

有些人想发达,为什么月薪不起没得升级?因为“心不好”。
我们在此刻没有修善德,未来就苦。这颗心让我们不成功不发达不快乐。
财富怎么来?它从善心来。善心为此时与未来带来快乐、进步。

****“生”是苦。苦因为“生”。“生”后得病痛,生起种种的欲求,
心不平静,到处游荡,造恶结怨,这样就变成苦。
若不想要苦,就停
若说我们做在这里不动,没做什么恶事啊!真的吗?
去思维看看。我们的心到处游荡,不管黑夜白天、
行住坐卧都在造了许多的业。
因此,佛陀才叫教导我们要有正念。
无论行住坐卧都要有正念。坐要知道坐,卧、行等都要察觉。

不是别的苦,“生”就是苦。你们坐在这里,是苦还是乐?
是什么让你苦?
是山河大地、财产工作吗?都不是。
苦是因为“生”。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9-1-2009 08:4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9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一來,憶念的內容可謂相當的廣泛。最後,論書談到修學佛隨念的可預期成果:
「當他得樂,他以佛德為所緣的心,即得定,五禪支終於於一剎那升起。
但由於佛德甚深,或由於他專注在憶念多種的佛德,那個定只是近行定,
而未達安止定。」78
如果將《清淨道論》所敘述的修學方法、可預期成果與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的阿姜們
所說的「稱念佛陀」法門作比較,可以發現:就可預期成果而言,它們是一致的:最多
只能達到近行定。但就方法上來說,森林禪修傳統的「稱念佛陀」卻可以說是《清淨道
論》「佛隨念」的變型。也就是說: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簡化了「佛隨念」的修行方式。
因為: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的「稱念佛陀」僅選取論書中列舉的佛的十個名號之一——佛
陀——作為隨念的對像,而且它省略而不去憶念「世尊之所以為佛陀的詳細緣由」,僅
單單以「佛陀」一詞作為憶念的內容。
認識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的歷史背景、修行理論架構、實踐方式以及經論根據之後,
在下一章中,筆者想藉助東北森林禪修傳統念佛法門的修行理論與經驗,從實踐理論面
向提出一個對中國淨土念佛法門的不同理解方式。
5.對中國淨土宗念佛法門的重新思考——代結語
由上述各章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兼具實修經驗與教理根據的「念
佛」傳統存在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泰國森林中。這個傳統的修行理論是建立在
戒、定、慧三學展轉向上的基本架構之上。他們「專稱佛陀」的目的在於培養足夠的念
力與定力以做為開展解脫智慧的基礎。因此「稱念佛陀」並不是他們唯一且最終的禪修
法門。在藉由「稱念佛陀」達到剎那定或近行定之後,他們或即刻開始進入毗婆舍那——
如實知見事物的無常、苦、無我之三法印特質的禪修方式——的修習,或進而培養更深
的禪定之後再轉入毗婆舍那。對他們而言,進入「毗婆舍那」如實知見事物的實相,獲
得內觀智乃至於證得阿羅漢才是它們的終極目標。
反顧我們中國淨土宗的「稱名念佛」——稱念阿彌陀佛——法門,不正具有與該傳
統類似的「唸佛」禪修方式。以往對於「淨土稱名念佛法門」整體理論架構的了解,在
佛教學術界中,大多只是局限於思想發展史的單一詮釋方式。與此同時,傳統的佛教徒
則是素樸地遵循淨土經典中彌陀本願強大的詮解方式。然而,從上述泰國佛教東北森林
禪修傳統的修行理論來看,來檢視上述兩種理解方式的話,則能凸顯出學術界與佛教徒
內部這兩種理解方式的局限與不足。
前者思想發展史式的單一詮釋方式雖然能夠針對法門演變的事實提出一種看似理
性、邏輯的解釋,然而如果僅限於此種思想史的解釋的話,則可能忽略了「念佛」法門
實際上在佛教實踐修行中所占居的地位以及其在解脫學上的意義。後者素樸地信仰「彌
陀本願強大」的詮釋方式,雖能強化信仰者對「念佛法門」的信心,但卻可能淺化了「稱
名念佛」法門的內在深意,使「稱名念佛法門」帶有依賴造物神救贖的傾向,因而也和
思想史的詮釋方式同樣,忽略「稱名念佛」法門在戒、定、慧修行道上所佔居的真正地
位。
筆者以為:站在原始佛教的立場來看,佛教是一個重視實踐修學(而非僅是概念的
知解),強調唯有憑藉個人智慧才得解脫生老病死苦的宗教。任何後期開展出的佛教派
別,都不能違反此依智慧到達解脫的原則。中國淨土宗的「稱名念佛」法門,即是從原
始佛教開展出的一個法門,其系統思想的形成,雖然受到獨特的歷史、文化等背景所導
致。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它絕不能脫離貫穿於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修行道
體系。
在上述的前提之下,具有和中國「稱名念佛」法門相同實踐方式的東北森林禪修傳
統,此時便提供出的教理及實踐經驗的證據,正足以說明「中國淨土稱名念佛」法門能
夠開展智慧解脫生死的內部理論架構。也就是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的修行道次第應
該也適用在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法門。因為,既然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法門和
泰國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的「稱念佛陀」具有相同的禪修方式。那麼在同因同果的因果原
則前提下,實踐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的結果就應該和泰國森林傳修傳統的「稱念佛
陀」的結果一致才對79。
換句話說,中國淨土宗的「稱名念佛」,說起來,仍只屬於三學中定學的範圍,如
果只是停留在「稱名念佛」的階段,雖然能夠開發禪修者的定力與念力,但還是缺少如
實知見五蘊身心世界的解脫智慧,因而無法藉由智慧滅除三毒,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事實上,這樣的觀點也能獲得當代臺灣淨土宗高僧:廣欽老和尚的支持。因為廣欽老和
尚正是從三學的架構來說明中國淨土念佛法門。雖然廣欽老和尚沒有如東北森林禪修傳
統那樣能夠提出戒定慧一路向上的修行理論,但是他卻明確地指出:「稱名念佛」是定
學的一環,在那之後還須靠智慧的開發以往生淨土、完成解脫80。

总之,泰国东北森林禅修传统具有与中国净土宗类似的「称名念佛」修行法门。姑
且不论阿弥陀佛本愿思想理论的验证是否可能,从戒定慧三学的实践理论来看,他们具
有通达同一个目标的可能性——定学的培养。虽然佛教终归是以实践为归依的宗教,真
正要验证不同法门与法门之间的异同,要获得法门的真正利益,还是必须透过亲自实践
才行。但是,从现有的实践理论来检视的话,「若只是修习「称名念佛」,只能算是定学
的培养」,这么说应是合理而能让人接受的吧。



78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p.229~230.
79 在此,筆者與印順導師的觀點似乎有所歧異,印順導師認為大乘中國淨土宗的「淨土念佛法門」由於有
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因此還是不同於原始佛教阿含經中的「念佛法門」。對於原始佛教阿含經中的「念佛」
他說:「『念』是憶念不忘,由於一心繫念,就能得正定,如……。依念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六
念」法門都是這樣的,這樣的正念,本沒有他力的意義。」(見印順法師,[199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
開展》,p856。)對於中國淨土念佛法門,他說:「現在的生淨土,不是通力,而是願力,以一心不亂為主
因,使心淨定,再由眾生的願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攝相引,便得往生淨土。」「往生淨土還沒有見真理,斷煩
惱,煩惱即未斷,何得了生死呢?所以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見印順法師,[1995]《淨土與禪》,p.116~117)
也就是說,印順導師認為中國淨土念佛法門是自力與彌陀他力結合所成,與原始佛教強調純粹的自力仍然
是不同的法門。
80 廣欽老和尚認為:依念佛得定,修苦行開智慧,以得往生淨土= 業障消盡 = 了生死 = 得阿羅漢。參見
溫宗 著,[1999] 〈廣欽老和尚念佛法門之研究〉(未發表)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8-2-2009 06:3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09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因缘接触到一些森林派的大长老,听到了一些法语,个人觉得蛮好,
在此随缘跟大家分享。

+++++

Luangpu Chanlian, Wat Tham Sahai.
1.一天24小时,三句“Buddho"也没有。好事这么多不去想,偏偏去想不好的事。
想到睡不着,吃不下饭。真是愚痴。
2。保持sati让心只有一个所缘。
3。老和尚要弟子们坐三小时,不管在家出家。一次,他对前来求法的日本人说:
一个小时给爸爸,一个小时给妈妈,一个小时给自己。
4。有徒弟尝试坐三个小时,腿很痛。痛足3小时。于是去请教长老。
长老说:就算坐没有什么,只有痛,但是此时心与痛与身体在一起,这也不错。至少心没跑到别的地方去。
5。修行要有拳手的态度,被对手打倒,只要还听到评判数一、二,也要爬起来繼續斗下去。
6。禅修过后,要去看看。今天从早到晚,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让刚才的禅坐平静/不平静。
7。禅修前不要怀着负面的心态说又要来受苦。要想:又要来吃好料了。
8。那只狗被车撞断脚都能够忍。(你们坐一下也呱呱叫)。
9。别去希望得到什么
10。有比丘问长老,曾经自然地坐到8小时。但现在3个小时也很苦(因为痛)。
长老问:为什么不能像坐的像之前那样?
比丘:它不听。
长老:那你为什么去听那个痛?
11。有位新加坡佛友千里迢迢来拜见老和尚。见他手腕绑很多(祝福)绳子,又带佛牌。长老对他说:在心中造一尊佛更好。
12。将身心都交托给三寳,什么痛,什么妄想,统统不管。只有一个所缘。
13。将心提高,超越那个痛。
14。早上吃饱后去坐禅看看你所吃的食物给你什么影响?看看它们搞什么鬼?
15。造作,堆积苦。
16。痛的时候一直说我的脚痛,我的背痛。。。都是我的我的。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直只是说atta,atta
17。法,不一定是要说出来的。我所做与所不做的,都是在教导。
18。清理杂草,刚好能够让人走就好。不用太干净,留些空间给其它众生。
19。别人骂我们不必去理他,当作是风就好。造恶必得恶。骂人,人家也会骂回我们。别人骂我们,我们要想,他现在正在痛苦中,才会骂我们。
20。娘胎里十个月不够苦吗?出世了还再造更多的恶更多的苦,那出世来干嘛?死在腹中更好。出世后,就要行善断恶。
21。世人都迷失于欲望名利,所追的死了也带不走,但却带走更多的罪恶。
22。清与浊在同一个杯里。但是,若一直搅一直动就看不清。将杯放好,才可以看到清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叫我们要禅修。
23。很多人只懂慈悲喜,但却不能舍。舍,就像抽桥板。
24。同样的身体同样的心,若不修,去到哪里都是烦烦恼恼的。
25。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沟通。同样语言,一起吃饭的人却骂来骂去。
26。注意呼吸,要有正念,就像在算钱那样。
27。有位富翁来问老和尚,什么是涅盘。老和尚说:五戒都没有,还问什么是涅盘?
28。要能够克服身的受,才能克服心的受。
29。有比丘不能坐久,但能行禅5-6小时。问长老这样可以吗?
长老答:坐着砍柴出不到力,就站起来一刀砍下去!
30。右眼是爸爸,左眼是妈妈;右手/...是爸爸,左手/...是妈妈;
这个身体地水火风,都是爸爸妈妈给的,不是你的,只有你的心是你的 。因此,有这个身体才能坐禅行禅行善,这就是报恩行。

(以上的法语,一些亲耳听,一些是其它人转述。听到之后我就记录下来,如有错误,希望长老与大家宽恕,如觉得实用,欢迎拿去实践。)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21-1-2009 08:26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白布飘扬 + 8 好帖子,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9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上,稱念“佛—陀”只是輔助初學者練習出入息念時的一種方便技巧,
它可以被其它的字代替。這種輔助技巧也被阿姜查用來與其它禪修方式配合。
首先從你的右腳開始,踏出步行,隨著你的腳步默念“佛—陀”、“佛—
陀”……。讓你的注意力隨時和你的腳在一起。71
當你臥躺,右脅而臥,專注在呼吸,默念“佛—陀”、“佛—陀”……
直到你睡著。只要你醒過來,繼續“佛—陀““佛—陀”……如同你未
曾遺漏掉一個呼吸。那麼寂靜會升起。72
總之,在阿姜查的教導中,無論是坐禪的出入息念或日常生活中的念住呼吸或是行
禪,對初學者而言,都可以配合「念誦佛陀」來進行。
那麼的話,何以在練習入出息念及行禪時需要配合「稱念佛陀」呢?The Craft of the
Heart 的譯者Thanissaro Bhikkhu 在前言中說,阿姜力晚年對初學者的禪修指導有所改變。
即他先教導三個步驟,當初學者在第一步驟:「清楚地覺知每個呼吸」有困難時,他才
會建議一些輔助方法,如配合呼吸念誦“佛—陀”73。由此來看,顯然,「稱念佛陀」是
為那些念力、定力尚未充足的初學者所設計,用來輔助初學者修習禪修的工具。
另外,從上述的論述中,筆者也發現,阿姜索、阿姜曼、阿姜心(Ajan Sing Khantayakamo
1888~1961)、阿姜帖等年長一輩的苦行僧所教導的「稱名念佛」是屬於專以“佛陀”真言
做為專注對像的禪修方式。這種專稱佛名的方式應是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稱名念佛」法
門的原初形態。而做為他們的子徒輩的阿姜查與阿姜力那種以「出入息念」為主,「稱
念佛陀」為輔的禪修方式,則應是屬於後期的改良形態。甚至應該說,那種「念佛」為
輔,「出入息念」為主的方式,已和原先的「專稱佛陀」大大不同,因為那樣的念佛其
實是「出入息念」修習的前階段方便而已。下一章筆者將探討「專稱佛陀」此一方式的
經論依據。
4.稱念佛陀法門的經論根據
——《清淨道論》裡的「佛隨念」
如上所述,泰國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的「稱名念佛」法門,顯然是建立在戒、定、慧
三學的理論架構之上;此中「稱名念佛」便是作為定學實踐中的一環。由戒生定,由定
發慧,是一貫於南傳佛教修行體系的根本大原則,是各種經論文獻所強調的,因而此架
構自然不會有問題。但是專稱「佛陀」此一修行方式是否也有相關的經論根據,則是筆
者在此想探索的問題。
首先,如果參考上述的資料,以一句話說明東北森林禪修傳統「稱念佛陀」法門的
話,可以說:「專注在內心默念的“佛陀”一詞,藉此以達到剎那定或近行定。」阿姜
們認為74:這種修行方式正符合《清淨道論》裡所記載的「佛隨念」(Buddhånussati)。因此,
想再了解《清淨道論》裡如何描述「佛隨念」,再比較是其異同。
在《清淨道論》的「說六隨念品」裡對「佛隨念」的定義、修行方法、及預期成果
皆有說明:
首先:《清淨道論》對佛隨念的定義如下:
「與佛陀有關所起的隨念為佛隨念。此是以佛陀的特性為念的所緣」75
其次是佛隨念的修學方法:
「現在,一個具足絕對信心,且想先發展此十隨念中的佛隨念的禪修者,
應當在適點的住所隱居獨處,憶念佛的特性如下:世尊是阿羅漢、等正
覺、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其隨念的方式是:『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者,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76
在上引經文之後,論書又花了許多篇幅詳述了世尊之所以為阿羅漢、等正覺乃至世尊的
緣由。而這些緣由也成為修學佛隨念時所憶念的內容:
「……如禪修者如此憶念佛的特性:『因此等理由,世尊為阿羅漢……依
此等理由,世尊為世尊』」77

71 Chah, [1982] “Start Doing It”, Bodhinyana.
72 Chah, [1982] “Start Doing It”, Bodhinyana.
73” 73Lee Dhammadaro, [1988] Freword”,The Craft of the Heart .
74 阿姜普在描述阿姜索的念佛方式後說:「我經常說,一切真言禪思都能夠全程讓心意安詳、靜止,直到優
波遮拉三摩地的範圍。我願意進一步講述十隨念,由憶念佛陀開始到第八個,任何修習這前八個隨念之一
的人,都能夠詳查心意直到優波遮拉三摩地的層次,但是,無法超越那一點。」見「禪思技術」《四念處》,
p.161。
另外,在阿姜查Bodhinyana 一書中,譯者註釋佛陀一詞說:佛陀("BUD-DHO"):一種“預備修行”
(Parikamma )或真言(Mantra),通常在與其它方法,如入出息念或行禪,連結時被用來維持禪修者的注
意力,或者單獨地被使用為佛隨念(a recollection on the Buddha)。參見 Chah, [1982] ”Notes“, Bodhinyana.
在阿姜摩訶布瓦的To the Last Breath 一書的裡,釋者注釋Buddho 一詞時說:「常被用來作為禪修字眼
(真言),即佛隨念。」,另外注釋業處(Kamma-håna)一詞時說:「禪修的主題;禪修活動。在此書中常
被提及的是:佛隨念(Buddhånussati)(回憶佛陀、思惟佛陀的德行)、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出入息念。 …。」
參見Maha Boowa, [1995] ”Glossary”, To the Last Breath.
75 《清淨道論》,p.305;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p.204.
76 《清淨道論》,p.306;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p.206。
77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p.229.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8-2-2009 06: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1-2009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14-1-2009 05:57 PM 发表


以上这一段,很不得了。禅师果然不一样。有料到的人,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我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在说净土宗念佛法门哦!

请问有没有关于buddho法门的简介?源流?细节?


在泰國的森林派,buddho法門可說是最普遍的法門。
然而,隨著衆生的根性,這個法門又開展為兩個方式。
一為純粹的重復在心裏念“buddho“,
二為配合呼吸的進出在心裏念“buddho“。
這法門的傳承可追溯到阿姜曼的老師,阿姜紹(Luangpu Sa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4-1-2009 03:37 PM 发表


不管走到哪里,在何处,最低限度要有正念。
或是,如果是念佛的,就要与佛号在一起。
当心渐渐变得微细,这个佛号就好像不见了那样。
不见了,就要觉知它,直到这个心与佛号合为一。
然后,就放下这个佛号。到了那个时候,就独剩那清明的觉知。


以上这一段,很不得了。禅师果然不一样。有料到的人,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我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在说净土宗念佛法门哦!

请问有没有关于buddho法门的简介?源流?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2-2009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經常說,一切真言禪思都能夠全程讓心意安詳、靜止,直到優
波遮拉三摩地的範圍。」65—————阿姜普
由上面三段引文來看,阿姜們對「稱念佛陀」法門的理解,是著重法門的內在原理
而不是表面形式。換句話說,阿姜們著重的是:修習「稱念佛陀」時能持續不間斷地使
注意力落在禪修真言上,藉此培養禪修者的定力與念力。相對於「定力、念力的培養」,
所憶念的字眼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
3.2.2 出入息念為主,稱念佛陀為輔的實踐方式
「出入息念為主,稱佛名輔的念佛方式」是將「稱念佛名」當作練習「出入息念」
的輔助技巧,而不是以「稱念佛名」當作的禪修的主要重點。換句話說,禪修者的主要
業處,即注意力之所在,是在「呼吸的進出」而不是在真言「佛—陀」。教導此方法的
阿姜如阿姜力達磨多羅及阿姜查。
3.2.2.1 阿姜力達磨多羅(Ajan Lee Dhammadharo, 1907 ~1961)
筆者手邊有關禪修練習的資料中,阿姜力對禪修練習的描述可以說是最仔細的。阿
姜力主要教導的是出入息念。「稱念佛陀」只是練習出入息念初期所用的輔助方法。
第一個問題——如何開始修定?——可以被回答如下:………在你心中
一次又一次覆誦一個字——“佛—陀”,同時專注在你的出入息,直到
你的心安住於心一境。這是修定的開始。66
換句話說,讓心的目標單一。將你的注意力專注在呼吸,持續觀察
它直到你清楚地知道:「這是入息」「那是出息」。當你可以這樣看清它
時,思惟佛、法、僧的功德,將它們集中在一個字:“佛—陀”。然後
將“佛—陀”分成兩個音節,吸氣時念“佛”,呼氣時念“陀”,同時
計數你的呼吸:吸氣,“佛”,呼氣,“陀”,一;:吸氣,“佛”,
呼氣,“陀”,二;:吸氣,“佛”,呼氣,“陀”,三。一直到十,
然後從新計數從一到九,然後從一到八,一到七…六…五…四…三…二…
一…零。
讓三點——呼吸、你的念及你的覺察——全在單一流動裡。如果當
你計數結束,你發現你的心仍然不和呼吸待在一起,再重新數一次,從
一到十到零。如此作,直到你覺得你的心已寂靜。換句話說,你不需再
計數,你不需再默念“佛陀”。只是小心地照顧你的呼吸和你的覺察。67
在心中默念“佛陀”——每個入息念“佛”,每個出息念
“陀”——直到心平靜、不動。那時你可以停止內心的覆誦且開始觀察
呼吸,看它如何快或慢,重或輕,寬或窄,粗或細……68
阿姜力在其書中有對「出入息念」練習的詳盡說明,在此不詳細論述。總之,稱念
佛陀是練習出入息念時的輔助方法,而與前述專門稱念佛陀以達至剎那定或安止定的方
式不同。
3.2.2.2 阿姜查(Ajan Chah 1918-1992)
阿姜查所教導的禪修方式,在其一篇給新出家的僧人演說:”Start doing it”之中有詳
細的介紹。
「能讓各種類型的人練習,且最有效的方法是「出入息念」(mindfulness of
breathing.")。它是培養對出息和入息的念住。在這個寺院裡,我們將注意力
集中在鼻端,伴隨著真言“佛—陀”培養對出息和入息的覺知。如果禪修
者想要另外的字,或者只是單純地念住入出息,那也可以。」69
只是專注在出入息,只是知道你的呼吸,這就夠了,沒別的。當氣息進
入、出去時,只是知道,或者你可以在入息時默念“佛”(Bud),在出
息時默念“陀”(Dho)。70
如果你想要改變姿勢,在改變之前忍受那個痛到最大極限。你會說:
「什麼?我無法忍受」。但是,在移動前還是等等。忍耐那個痛到極限,
然後再忍耐。無論它痛得多劇烈,忍耐。如果太痛而無法保持“佛—
陀”,那麼就把痛當作你覺知的目標:“痛”“痛”“痛”替代“佛
陀”。和它相處直到它結束,看看會如何。佛陀說:痛自己升起,會自
己停止。讓它自己結束,不要放棄。也許你會爆出一滴汗水——大如小
麥仁滾下你的背部。但是如果你能夠通過那種感覺一次,那麼,你將知
道它是怎麼一回事。

64 Maha Boowa, [1987] “Birth & Death”,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65 《四念處》,p.161。
66Lee Dhammadaro, [1988] “Concentration: Questions & Answers”, The Craft of the Heart .
67 Lee Dhammadaro,[1982] Basic Themes.
68 Lee Dhammadaro, [1998] “Mental Power, Step by Step”, Inner Strength.
69 “Practice of Concentration Training”, Bodhinyana.另外在”Our Real Home”, Living Dhamma 中也可見到阿姜查教
導配合念誦佛陀的出入息念。
70 Chah, [1982] “Start Doing It”, Bodhinyana.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8-2-2009 06: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佛国的祝福 的帖子

很不错,请你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09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4-1-2009 06:12 PM 发表
http://www.phutthathum.com/monk/images/ma86bh.jpg" border="0">
(幾年前,長老來Langkawi,我們的翁會長也去拜見他。
去被長老拿棍"khok"(敲)。好像還有吐口水。結果現在上位了。


昨晚的TVBS 国民大会就讨论台湾政治人物 "寻求高人指点" 的"文化"

印老说: 崇高必堕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9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师终究是不同的。 very good 的。

楼主,你终于要行菩萨道了。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9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uangta Maha Boowa, Wat Pa Ban Tat


sati是知道生起什么,好的或坏的。
panna是去思维它,处理它,不让生起的继续下去。
因此,satipanna将不好的丢掉,留下好的。
做不好,继续做下去。容易也作,困难辛苦也做。
怎么会做不好?造因的时候你不说。
逆流是辛苦的,放下心中爱的也一样。是困难的。但不是一直都那么困难。
观界观蕴,随时随地......观它的三法印。
一直观下去,重复又重复,直到能够放下。
烦恼就是我,我的,一直都是我的
痛升起,只须知道这是。从出世到现在都有,它升起必会灭去。
别将痛视为,不管在哪里,升起与灭去,看清楚。
受与心一样吗?
受与身一样吗?
不必怕死。在心没有死。
心不死,死只是分散。
将身、受与心(觉知)分开。
痛,心也可以对它笑。因为是两回事。
将痛作为智慧的孕床。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思维。
什么进来,都要去思维它。敢敢面对。
panna智慧--〉思维怎么做
:sati--〉叫它去做工
:viriya精进--〉继续做
--(笔录自197616的开示,思维苦受)

禅坐、行禅、诵经就是正业。
将烦恼赶出内心,不以烦恼来滋养内心,就是正命。--(日期不詳)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2-1-2009 02: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9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別管別人--Luangpoh Chah





不知生,不知死......生日是父母告诉我们才知道的。
死亡什么时候不知道,不用等到安居结束也会死。
因此,时时刻刻都要精进。
要正直、老实、坦诚。
别去说别人什么都没做。
自己修,少说话,别干扰别人。
不说话,就会看到自己的心。想什么都知道。
要有正念正知,(去观)是放逸还是精进?是正见还是邪见?
在心里对自己说就好。
别人的事不用放进心里,只做自己的事。
少说话,有好处。
*******



别人的事是小事。他说多,我少说就好。
Buddho,是觉(知道)、醒、喜悦之意。
平静不平静,要知道为什么?
就这样持续下去,常常做,做多多……
烦恼是菩提升起之处。
要去做“听众”,对错都听,以去除我见。
“我见”与“取”有关。
执、拿起来看。看了就放下。
打坐好坏,是普通事,不用伤心难过也不用高兴。



--
{这几天,成千上万的佛徒都聚集在阿姜查的寺院,在泰国他们都尊称长老为“隆坡查”。
每年的一月十六日,是长老的圆寂纪念日。
以上的开示,是从长老的开示录音直接笔录。
没有经过修饰,保留长老说法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9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阿姜索稱念佛陀的方式也與呼吸結合,但此時的重點不如修出入息念那般將注
意力放在呼吸,而是放在內在的聲音“佛—陀”真言上。因此筆者將它歸類於」專修稱
念佛陀」一項。
3.2.1.2 阿姜帖
如下列引文所示,阿姜帖教導的「稱念佛陀」也是注重在對內在音聲「佛陀」的憶
念。
「只是念誦佛—陀,且讓你的心與內心的念誦一起」 55
「我們禪坐愈來愈久,覆誦佛—陀、佛—陀、佛—陀,心將漸漸捨棄它
的分心與不安,且專注於“佛—陀”它將穩固地與“佛—陀”一起,直
到你看見:“佛—陀”於一切時無論是行、住、坐、臥都和你的心本身
同一。無論你做什麼,你將看見心明亮、清晰與“佛—陀”一起。」56
「心將集中在它的禪修字眼,且念力會使它與“佛—陀”隨時在一起。
無論你坐著、站著、走路、臥躺,或無論你做什麼,念將只對“佛—陀”
保持醒覺」57
3.2.1.3 阿姜摩訶布瓦(Ajan Maha Boow Ñanasampanno ,1913 ~)
筆者手邊許多關於阿姜摩訶布瓦的教學資料,幾乎每篇都講到關於「稱念佛陀」的
教學58或者他個人過去的修行經驗。尤其是阿姜摩訶布瓦描述他個人從「稱念佛陀」的
定境中退出後內觀五蘊流動的過程59。透過他的敘述讓我們更清楚由念佛的定學轉入如
實智見的慧學之中間的轉折經過。以下是阿姜摩訶布瓦教導「稱念佛陀」的引文:
「例如,如果當我們正重覆念誦“佛—陀”、 “佛—陀”、“佛—陀”
時,心閃電似地退回它的工作,因為它著迷於它未完的事件。我們應該
更快速地念誦禪修字眼才能不讓心又回到它的工作。……所以此時,我
們必須堅固我們的禪修字眼。……以緊密的頻率重覆念誦“佛—陀”、
“佛—陀”、“佛—陀”;然後“佛—陀”和心將合而為一」60
「如果你專注在“念誦佛陀”,持續地保持對“佛陀”、“佛陀”的明
覺,如同此世沒有其它事物。唯有一件事:佛陀字眼逐步地和你的明覺
合一。當心變得愈來愈靜止,你念誦的“佛陀”將愈來愈和你的明覺合
而為一。然後,“佛陀”字眼將寂止,只剩下比以往更顯著的明覺。」61
「如此我注意到這點且向自己保證:無論如何,我將使禪修字眼隨時控
制我的心。無論我去哪裡,無論是在定中與否——即使是當我在打掃寺
院或做我的雜務時,我都不會讓我的心從我禪修裡要念誦的字眼:“佛
陀”溜走。」
「只有在心已緊緊地安頓在寂止中,我會捨掉禪修字眼。在那時,無論
我是否念誦“佛陀”,對那寂止的明覺本身已是“佛陀”。心完全不會
形成任何念頭。在那時候,我會停止念誦。只要心準備退出(定境)——
換句話說,只要它輕輕波動——我會立刻再次讓禪修字眼回來使心停在
正確的地方。同時,我會持續注意看在哪一點心會退出。我已不關心意
的進步或退步。無論心進步或退步,我不會捨棄我的禪修字眼」62
總之,以上所舉的即是一心一意稱念“佛—陀”真言,不僅是在禪坐之時,在日常
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都專注在默念真言的禪修方式。這種禪修的方式如上所說可以達至剎
那定或近行定以做為修學毗婆舍那開展智慧的基礎。事實上,阿姜們都同意:就算不使
用“佛—陀”真言,而改換成另外一個字眼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事實上,如果心穩固地專注在你所覆誦的禪修字眼,那麼無論那
個字眼是什麼,都會有效——因為你反覆稱誦那個字眼只是為了使心不
動、堅定,如此而已。」63——————阿姜帖
「例如,他(佛陀)教導我們覆誦“佛陀”(buddho)、“達摩”(dhammo)、
“僧伽”(sangho)或“阿提”(atthi, 骨頭)、凱沙(kesa, 頭髮),羅麻(loma,
體毛),或任何適合我們根性的詞句,保持念住地看顧我們的禪修主題而
不失念、分心。如此,那經常到處攀緣的心才能夠扣緊或安住於它的法
題:它的禪修字眼。………因此在禪修初期階段,禪修字眼非常重要。」64————————阿姜摩訶布瓦


55 Thate Desaransi [1994] Buddho, p.9.
56 Thate Desaransi [1994] Buddho, p.5。
57 Thate Desaransi [1994] Buddho, p.12
58 阿姜摩訶布瓦亦將「稱念佛名」的方式分為三種: 禪修「“佛陀”“佛陀”……」直到心與“佛陀”
一起保持靜止。 配合出入息重覆念誦佛陀。 入息時憶念“佛”,出息時,憶念“陀”。 Maha Boowa,
[1980] ”Q6W2”, The Dhamma Teaching of Ajahn Maha Boowa .
59 例如在Maha Boowa, [1980]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談到他藉由稱念佛陀達到某
種定境,當定力退失之時,身體升起猛列的劇痛,此時他以痛為所緣,用念力與慧力觀察痛,而進入內觀——
見五蘊的三法印。
60 Maha Boowa, [1987] “The Prison World vs. the World Outside”,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61 Maha Boowa, [1996] “The Tracks of the Ox” ,Things as they are .
62Maha Boowa, [1996] “From Ignorance to Emptiness March 27, 1964”, Things as they are.
63 Buddho, p.6.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8-2-2009 06: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9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uangpu Waen, Wat Doi Mae Barng,清邁。(已圓寂)


持守戒律,将恶法驱出心



无常、苦、无我。
要去思维关于这个五蕴的事。
它造作、它升起,它升起后又灭去。
如果有正念,就让它出去吧。
戒律,就是将生于眼耳鼻舌身意的恶法统统驱出去。
色,从眼而进来,
不管是女的或男的,不管有识或无识,
在当下就让它出去。
他来说,他来骂,
将我们笨蛋傻瓜,也不用管他,那不过是外在的事。
在耳朵、在眼睛升起的不满,也让它出去。
就是这个不满,让我们热恼。
得依靠精进,来舍来放。
过去未来,统统放下。
手痛、脚痛、背痛、腰痛,
认真去思维它。要看清这个造作的五蕴。
它造作、它升起、它灭去,这就是无常、苦、无我。
都在这里升起。

*****
痴与嗔,是烦恼与贪爱的根源。
不满的心升起,也是因为贪爱。
苦的升起,也是因为贪爱。
过去已经过去来这么久,心却去拿它来想来念。
斩断过去与未来吧!
只要当下,让心在此刻吧!
五戒、八戒,乃至十戒,佛陀在这个身体这个心定下这些戒。
要用这个心来觉察,因为它是根源。
诸法由这颗心而起。
拿苦来受,也是这颗心。
要及时觉察,
当“因”灭了,贪爱也灭。
这个“过去”很重要,它从无始以来就有。
那个“未来”,不管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当心一想起它,心就会去执取。执着这个,执着那个。
到最后,又是热恼。自己又要受苦。
这颗心就是根源。
要及时审查这个“因”的状况,
不要让它绑住心。尽量舍下它。
不好的东西,若都拿进来放在心中,当然会苦。
就在这颗心里放、在这颗心里舍。
放、舍,就在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要及时觉知,我要住于戒中,住于法中。
就是如此的思维,去修,让心平静。
过去的事,不管是好是坏,都已经过去了。
我们就是要将心,不再于未来扯上关系。
过去未来,都是在这个身心而生。
尽量别让它近来扯上关系。
若能如此修心,我们就能安乐。

色声香味触,让它们来来去去,
好的或不好的,这世界就是如此。
让它从心里出来,让心光明。
及时觉察,因就灭去,就能见道。
见,也是于内在彻见。
还想在哪儿看清?
彻见四大五蕴,就见完了。
见到其它的,还不算是完全的了悟与彻见。
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这个身心。
其它的色,也跟这个身体一样。
当了知这个真实法,也就没有苦,这就是乐。
那是没有生老病死,因为不再有假名。

在心中升起的恶法,我们要让它出来。
用戒,也就是用这两支手,两条腿,这个头来让它(恶法)从心中赶出来。
意思是:谨慎、守护,不于任何极微小的过失掉以轻心。
若知道法的升起与熄灭之处,就对了。
斩断过去与未来,只留下当下。
好的坏的,大多数都是由欲爱(kamatanha)而牵引。
欲爱,有爱(bhavatanha),无有爱(vibhavatanha,
这三个,让众生轮回生死。
不管喜爱或不满,升起了就让它出去,
让它从我们这颗心出去。
不爱,不管,就对了。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2-1-2009 03:5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2009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只懂慈悲喜,但却不能舍。舍,就像抽桥板。

这句话,我不是很明白,可以多解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009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13-1-2009 11:22 AM 发表
很多人只懂慈悲喜,但却不能舍。舍,就像抽桥板。

这句话,我不是很明白,可以多解释吗?


我的理解是,只有前面的,到最後還是一直糾纏下去。
我們若沒有以捨為原則,慈變成貪愛;悲,也跟著他傷悲去了。
詳細可讀清淨道論的雑論四梵住的四梵住之敵。
當我們作了我們該做的,就要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9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3-1-2009 11:30 AM 发表


我的理解是,只有前面的,到最後還是一直糾纏下去。
我們若沒有以捨為原則,慈變成貪愛;悲,也跟著他傷悲去了。
詳細可讀清淨道論的雑論四梵住的四梵住之敵。
當我們作了我們該做的,就要捨。


厉害。我之前听过一位禅师说,当今很多人修慈悲观,搞到自己很混乱,很容易掉入悲情里。看来,以慈悲观来培养善心与定力的人,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个舍。舍 = 不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9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佛国的祝福 的帖子

你的意思是說捨是一個對前三者的平衡調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4-2024 01:10 PM , Processed in 0.09301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