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批判就是对的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1-2008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好奇,楼主贴出此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8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 花生包 的帖子

同样一个帖子,每个人可以有不同感想,想法,只要不是离题太远,没有必要过于在意/遵循楼主的原意/目的

个人放此帖子的原因,主要还是分享如何正确的态度/方法来批判事物。。。。
1。 情感/情绪上的批判?还是理智的批判?淑一法师对于佛教界(佛青)的批判以及佛青对于淑一法师的批判是据实的吗?还是出于情感/情绪上的批判?

2。淑一法师本是一个有为/可被朔造的青年僧,其对于佛教界的批判也不是乱乱来而有所根据,个人素质也不差,如若不然,也不会吸引到部分佛就教徒(僧俗)对于他的支持,但为何他自己后来会走向灭亡之路呢?这让我想起体婆大多,他本是一个持戒甚严,深入经藏,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善于摄众,深得人心的佛教僧侣《这可以从佛陀叫舍利佛/阿难向外宣说体婆非佛教僧团时,这两个尊者也觉得不知要如何向人解释,因为尊者们过去曾经赞叹体婆》,但是为何体婆后来走向灭亡之路呢?这是值得深思的

3。在我们学佛的路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可能成为淑一法师/体婆达多,在掌声中迷失了自己,而陷于自我疯狂的陷阱。当你因为持戒,修行,做佛教事业等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掌声时,你越要小心保护自己,免于自我膨胀。

4。学佛路上,如果你真的爱护/保护/尊敬某个人,你要学习如何去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缺点,而不是一味的赞叹他,称赞他,让他陶醉/迷失//消失在成功的赞声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8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0# upatissa 的帖子

我总是觉得,有点不妥,却又说不出来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8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花生包 的帖子

因为你看到楼主所看不到的另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8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批判先不说对错,有执着就是一种过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upatissa 的帖子

淑一法师的例子,让我想起了佛陀的堂弟-体婆达多,这两人有很多共同点

1。开始时形象清廉,属于苦行僧的姿态。是一个持戒甚严,深入经藏,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善于摄众,深得人心的佛教僧侣(这可以从佛陀叫舍利佛/阿难向外宣说体婆非佛教僧团时,这两个尊者也觉得不知要如何向人解释,因为尊者们过去曾经赞叹体婆)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2341&start=0

如《十诵律》三六说:“调达于佛法中,信敬心清净。……出家作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皆悉受持”。《出曜经》一五也说:“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间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从三学的熏修来说,提婆达多是着实难得的!他的戒律精严,是不消说的了!广博闻持一切教法,实与阿难的风格相同


2。两者同样得到众多的拥戴/掌声而开始自我膨胀。三种支持调达的势力

1。王家
2。释种
3。苦行主义者


我连接了经典对于调达判佛后,舍利佛与阿难表达了他们的难处
http://www.mediafire.com/?5cmtd1jzqgn



还有中国国宝,季羡林对于这个课题的论文

http://www.mediafire.com/?ozinmkzm5wm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6-11-2008 03: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6# upatissa 的帖子

今时今日,还是有人对淑一法师念念不忘

那么巧。那法师在我选区竞选咧。
我还记得当年的选举,很多人很支持那师父。
可是,那时候的对手是民政党主席 林进益,
还有当时还不是 霹雳高级行政议员 倪可汉。

试想不曾参政或参选的师父哪能在选举里斗呢?

宗教跟政治或社会是否分开呢?
比方说,在JAKIM乱拆兴都庙的时候,佛教组织在做些什么呢?
自保还是抱着不管我事的心态呢?
不知是否要等到第二个三宝山被拆,大家才会团结呢。。。

在缅甸和尚走在街头的时候,大马的佛教徒会觉得他们很激进吗?
可是有仔细去探讨或研究问题的根源吗?
很多东西,要取得平衡点。

我认为,淑一错在于身在大马,大马是宗教与政治社会分开。
淑一错在于他不会LOBBY人,不会搞政治。
淑一错在于他选错宗教徒。如果回教,可能会是另个回教党。
淑一错在于他经不起考验,跌了一次就爬不起来。要改变这个社会并非一朝一夕,必须长年累月的做下去。

我期待第二个淑一,有理想有理念,愿意改变这个社会,并以系统化制度化在这社会贯彻佛陀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8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法不依人,这理念,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8# 花生包 的帖子

确实困难,大部分人都是依人不依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8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upatissa 的帖子

我看到的是大众智慧的不足。我们可以很敬佩一位法师,但是,不该认为他是圣者而不会出错。

相反的一面,如果有法师做错了。我们也得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法师的举止,有我们可以依随的,也有我们不需要依随的。把不好的留给他自己,我们只学习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8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花生包 的帖子

往往的状况是,当我们很敬佩/反对一个导师时,我们都是用情感来敬佩/反对,鲜少会以智慧来引导。无论是敬佩当时调达/淑一法师的人还是事后反对责难调达/淑一法师的人。
爱与恨都是贪的两面表现,是情感而非智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08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 upatissa 的帖子

看看一贯道,日连正宗,创价协会等被誉为外道的,依然还是拥有广大市场,我不得不重新对它们改观。

为什么它们能够长久拥有市场,需求??

一个产品的出现,必定是因为先有了需求。这证明了不止是佛教的不够普及化或者教育性不足,而是民众的确需要那类型的宗教。

同样的,赤脚神僧等较特殊的僧侣,必定是因为着有了特别的需求而应运诞生。此帖所提到的法师,其支持群众背后所渴望他能够带来的改变是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的。这已经是另外一种的呛声与示威了。

时代一直在变,需求也一直在变。只有抢在需求转变为强硬逼迫之前,快速解决问题或降低问题程度,才能够持续佛教的兴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08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的题外话,是关于前阵子你与南传派系佛子们的辩论所引申的。

我看到的是,为什么南传,特别是泰国派系佛教,特别保守?

你与他们的辩论,也只集中在了各自对于佛法诠释来交锋。大家很明显并没有回溯历史与地理的影响。我突然想到,这会是很好的学术论题。

就东南亚佛教来看,泰国佛教是特保守的,相对于越南、缅甸等,泰国佛教里有部分是并不认同越南、缅甸佛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

我国最接近泰国,所以我国的南传佛子们亦继承了泰国佛教的保守作风,故对于北传的一切大肆批判。然而,另外一面,泰国却又继承了很大方面的中国化信仰方式。例如:上香、放生、祈愿、求福、法会、丛林制度等。

这种坚持传统与开放圆融的变迁,矛盾,对立,绝对是重要的。我相信,我们现在是处在了关键的时刻。很可能会看到未来佛教的转捩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花生包 的帖子

取自法情


无论是个人修行还是佛教发展,我们都需要一个比较正确的“资料库“,修行可以从这个资料库修证自己的知见,佛教领袖可以从资料库得到对于整个佛教发展局势/趋势有比较准确地认知,判断与行动。

就以真佛宗/一贯道的例子来看,如果我们对于他们的历史,教理,信徒以及汉传/藏传佛教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我们就不会陷于情绪的批判而sukasuka sendiri。

我有个博士学位同事,是个印度人,早期是天主教徒,现在是一贯道。基本道德,为人,没得弹,谈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他们不输给一般的中国佛教徒,谈儒家/汉学,恐怕除了“版主“这类人,他们的认识多于我们。他把自己的住家作为道亲集合的“佛堂“,根据他非正式的估计,新岛最少有4-5000家像他这样提供住家做佛堂的道亲,我们只要想象,每个佛堂可以集合10人,新岛最少有4-5万人是虔诚的道亲, 还没有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我们时常批评一贯道,但是对于他们的教徒人数,分布,素质《道德内涵与学历知识职业》等等都一无所知,对于他们的信仰,更是知道甚少。所以在批判一贯道时,我们总是流于表面,情绪化,缺乏慈悲心,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结局是一贯道徒仍然是一贯道徒,外人会觉得佛教无理取闹,佛教徒自身在那边sukasuka sendiri。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对他们了解不够深,而学术研究就可以弥补我们这方面的缺陷,学术研究通过一个比较专业,客观的资料收集,审查,判断,可以让我们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些附佛外道。

回到你的问题
不是研究人员的我们,没有学院及大专的平台,又怎么去参与学术??

1. 不是研究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学术研究,不过如果你认同她的价值,你还是可以给与各方面的协助与支持。我想筹委会大致上属于这类人。
2. 从今天开始,去吸收/消化学术界对于佛教/佛法的成果。确定是真的善的,应该发心,做个真理的传达者,把这些真理/讯息传达给广大的佛教徒。一个再怎么好的“佛教资料库“,如果没有人把里边的资料/道理/讯息传达给广大信徒,他只是一个资料库,一个属于学者的资料库。我觉得这是走在前线的佛教领袖应该有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花生包 的帖子

就东南亚佛教来看,泰国佛教是特保守的,相对于越南、缅甸等,泰国佛教里有部分是并不认同越南、缅甸佛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

喔,有这种事情? 可以举出那个派系吗?
不过你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地理历史因素确实会有影响。据我所知,南传佛教中斯里兰卡因该会比较开放,从历史上来讲,因为那边曾经流传过大乘,即便后来大乘佛教没有了,大乘思想/文化多少还是影响他们的。泰国佛教过去也曾经流传大乘,不过现有的是从兰卡传入的上座部,或许这样,比较保守吧。


我国最接近泰国,所以我国的南传佛子们亦继承了泰国佛教的保守作风,故对于北传的一切大肆批判。然而,另外一面,泰国却又继承了很大方面的中国化信仰方式。例如:上香、放生、祈愿、求福、法会、丛林制度等。

严格来讲,只要是上座部,都是对大众部/大乘有微言的

这种坚持传统与开放圆融的变迁,矛盾,对立,绝对是重要的。我相信,我们现在是处在了关键的时刻。很可能会看到未来佛教的转捩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坚持传统与开放圆融的变迁,矛盾,对立,绝对是重要的。我相信,我们现在是处在了关键的时刻。很可能会看到未来佛教的转捩点。

確信著這點。正因爲這些矛盾,也給了轉捩點的出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11-2008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upatissa 的帖子

就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到,真正的善人比较容易在基督教徒以及一贯道徒里发现。在佛教里,比较难发现,慈济算是另类。这一点,我们真的要想想。

当很多我们都在大力批评基督教以及一贯道时,却没有办法做到比他们好,有点讽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8-11-2008 12:24 PM 发表
喔,有这种事情? 可以举出那个派系吗?
不过你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地理历史因素确实会有影响。据我所知,南传佛教中斯里兰卡因该会比较开放,从历史上来讲,因为那边曾经流传过大乘,即便后来大乘佛教没有了,大乘思想/文化多少还是影响他们的。泰国佛教过去也曾经流传大乘,不过现有的是从兰卡传入的上座部,或许这样,比较保守吧。


我无法很具体的指出来。我是根据所见所闻而推敲出来的。

先说十戒女的现象,这是因为泰国的比丘尼戒已经失传,所以没有具足戒,不能成为正式比丘尼。基本上,泰国里并没有比丘尼。只能够持守沙弥戒,就是十戒。尚有比丘尼戒的是中国与韩国。历史里记录了,中国当年的比丘尼传戒,是不如法的。后来去请教斯里兰卡的长老们,才请回了真正如法的比丘尼戒律,历史变迁,反而是斯里兰卡的比丘尼戒失传了,东南亚其他佛国也如此。如今,就有人建议从中国韩国传戒回去东南亚,但并没有收到泰国佛教界的承认。

然后,我们再看看由泰国演变出来的短期出家。基本上短期出家是从来没有的。在上世纪,泰国人因为普遍信仰佛教,知道出家的功德很大,可以回向给父母祖先,所以就出家。但又因为不打算终身成为比丘,所以就演变成了短期出家这回事。从这事件,我们可以得知,泰国佛教界里是相信有功德及回向这回事,并没有像某部分较保守作风的南传佛子那么坚决认为没有功德亦没有回向。泰国佛教界可以很坚持传统不承认北传的比丘尼传戒,却又允许着短期出家这回事,所以我推测出泰国佛教界必然有着保守与开放两大派。

就如托钵这传统,时代变迁,泰国亦不可能要求每个僧侣都必须托钵,亦不可能规定只可以化缘七家。还有很多很多琐碎的事,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演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08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你转贴的文章来看,再对比那主题----批判就是对的么?这让我联想到,与其说是淑一法师当年的批判并不是对的,我更加愿意看成是一种想法的存在试图酝酿改革。这种想法可以凝聚一群人,支持着这种概念。这种想法有着需求,所以出现了。一贯道群众是如此,基督教徒的群众是如此,南传的是如此,北传的亦是如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会自然而然就去寻找了自己所要的思想派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8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9# 花生包 的帖子

或许这样子说吧,淑一法师/体婆达多一开始都是正确的,只是不约而同的迷失在掌声中,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的人不是都一再发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4:15 PM , Processed in 0.07646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