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佐竹

佛教禪定般若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08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之道

仁俊法師講於1995年6月30日 pp. 204-

節錄:第二部份

7月 5日   

       「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過於微細了,心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所以「能」夠「發真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這是初禪的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頁二○五)佛法當中的禪,有特殊的意義:大概地總攝起來是四禪八定,或者在初禪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禪定是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初禪根本,是對未到定說的:初禪根本是初禪最主要的一種定,以它為根本的,所以叫做初禪根本。未到定是一種定,但是定心不夠深,還沒有到達初禪根本禪的內容。舉個譬喻說:初禪根本就等於一個城市一樣的,未到定就等於是郊區,到了郊區很快就到城市了。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一個定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是說這時候心在非想當中,很深很深的,幾乎是沒有什麼想的了,想的心所等於停止了。非非想:但是它還有微細的想在那兒的,只是不活動,因此叫做非非想,定心過於微細了。在這種定當中,心裏的活動幾乎沒有了,非常的微細微細,因此完全進入世間世俗的惡性定當中(?),所以心力不夠強勝。心力就是心智力,心裏面能緣的智慧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因此就不能依靠像這樣的定了解真實的智慧。換句話說,要發真實的智慧,一定要真正的觀照,久了配合著定,才能得到真實智慧的。如果一味的住在深定當中,心智不能運用,起不了觀照,永遠的沒有真智慧。像這樣的一種定,時間太長太長了,等到從定當中醒了,還是會掉墮下來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味住在深定之中,是沒有智慧斷煩惱的啊!

       悟入諸法之實相,不著不住能了達。什麼叫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悟入諸法的實相。諸法就是指我們現在的身心、外境上所有的一切,都包括在內。實相是什麼呢?是一種真理,是永遠不變的。眾生的苦惱,就是貪著這些相對的身心,和種種外境的一切,而不能得到解脫。要真正得到解脫,一定要透過了這些相對的束縛,悟入到普遍的真理,才能得到解脫。諸法之實相,真理和世間的實相,並不是兩回事情:真理就普遍於世間一切的身心和種種的境界當中。由於凡夫不能了解,執著自己的身心是真實的,因此對清淨、無罣礙的真理不能明瞭;但是真理完全普遍於一切思想。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得到了真實的智慧,證入了永恆的真理了,這時候一切的罣礙、苦惱遠離了,就能不著不住能抉擇。得到了真理了,用真理智慧來看自己、看與自己相對的一切,就不會執著,也就不會住在一般人的境界了。這時他就能抉擇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知道怎樣用出世間法來解除世間法的束縛,讓自己得到自在。所以真正能夠發真慧(無漏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反而是非想非非想處,看起來定心深極了,因心力太弱,不能起觀照,儘管定深,不能夠斷煩惱的。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初禪的根本禪以前,有一個未到定的。這個未到定也可以發真慧的,這個慧不是普通慧,是發無漏慧的慧。這一種未到定,是初禪的近分定,程度沒有初禪根本定那麼深,但是已經靠近了初禪了,所以叫做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它雖然能夠斷煩惱,證入無漏慧,由於和初禪根本定的關係太密切了,因此就把它攝在初禪當中。

      
「關於定學的修習,就是攝心令住的修法」,因為定學不像一般人看起來那麼簡單,好像腿子盤起來,什麼都不想,就叫做修定,那是太危險的。定學的修習,是攝心令住的修法,把許多的散亂心,完全打開,集中心力,專注在一個境界上。因為人的心太亂了,不能上軌道,就等於風中的水一樣,風一吹,浪花四濺,無法一路流下去,不能成為大河,隨時就乾掉了。如果水集中起來,向遮一條水道流去,久了就能成大河,甚至成大湖。心也是這樣,散亂心東想西想,終究不能走成軌道,修定就是把心力集中起來,是一種良好善巧的管制,慢慢地讓心上軌道,心力齊整地一直向清淨的境界去觀照、深入,久而久之,所觀的境就深,也很正確,從深而正確當中體見真正的智慧了。

      
濁亂心如風中浪,騰湧倒想歎無奈。人心濁亂得很,也許平常亂糟糟忙碌碌的無所謂,等到要靜坐的時候,種種的顛倒妄想,從四面八方湧上心頭,就像風中的浪一樣地奔騰,感覺無法靜下來,無法管制那個心,騰湧倒想歎無奈。他自己不知道修定的方法,也不知道和有經驗的人學習,只一味的道聽途說,自己誤自己。相反的,攝心猶如清泓泉,影像顯現常明穩。散亂心要想修定不可能,要想修定,要能夠攝心猶如清泓泉。你若真能把心凝攝住,宛如深山高峰上的一泓清泉,因為染污的成份非常地少,水面的影像就清楚異常了,影像顯現常明穩。這影像和普通影像完全不同,在定當中所現的一種影像,心一澄清,就同清泉澄清了一樣,清淨的影像,自然而然就顯現了,因此心就明穩不散亂。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oct/1999oct2.htm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6-11-2008 08: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靜坐講義
釋暢懷 法師
節錄部分 : 靜坐之前方便


  一、靜坐前的身體準備

  靜坐之前,要將萬緣放下,行動從容安詳,不可粗獷。首先將身搖動數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用手按摩全身,兩腿、膝蓋、腰部、脊樑、胸部、兩臂、後腦、臉部、頭頂,再以手浴臉,猶如洗臉式樣,功用可以醒腦,降血壓,減皺紋。

  二、靜坐前的情緒準備

  靜坐前後,切勿發脾氣。若靜坐前動肝火,於靜坐時則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後生煩惱,由於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使人感覺煩躁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三、靜坐的環境

  靜坐需找一處清靜地方,離開熱鬧的環境。若無清幽閑靜之處,於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需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瞭解箇中奧妙。比如在屋內與人深談,對屋外火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也。以心繫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後腦,膝蓋,脊樑骨。如果著了涼,仍以打坐醫治。坐墊要骜,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氣不能升起。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光心易浮動:也不可過於暗,過暗心易昏沈。

  四、靜坐的時間

  每日抽出一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至三十分鐘,若能經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後,必見功效。第一次靜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靜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子午二時(中夜十一時至零晨十二時盡及中午十一至十二時盡)不適宜坐,因氣走至病處,加重其患。也有人說,子、卯、午、酉四時打坐最好,因為天地正氣感交時刻。這兩種說法,不知誰是誰非。據我經驗,子午二時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醫也曾說:「午後小睡對人有益。」密宗有說:「練功時間,上午以早晨太陽剛升時為宜,下午在傍晚,太陽下山時為宜,以免日照強烈,損害眼睛。」當然,平素練功有術之人,則無論何時都可靜坐。

  五、靜坐的姿勢

  靜坐時需將兩腿盤起來,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今心容易入定。每有人於公園運動之後,端坐於石上或椅上,兩腿垂下來,雙目緊閉,如是靜坐,實未得法,極難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連帶關係,所謂:「四肢縮,心必寧:四肢舒,心必散。」因身體舒散,其心不易人定。佛家之靜坐,要人四肢蜷縮起來,由於身體收歛,其心容易入定。

  靜坐有兩種坐式:

  一、雙跏趺坐,也名結跏趺坐。分兩種方式—

  甲、不動金剛坐。是將左腿放在右腿上,再將右腿放在左腿上。

  乙、如意吉祥坐。將右腿放在左腿上,再將左腿放在右腿上。

  如此姿勢,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搖擺。假使初學靜坐,或年車已高,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單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也名單盤膝坐。分兩種方式—

  甲、金剛坐。是只將右腿置於左腿上。不需再將左腿置於右腿上。

  乙、如意坐。是只將左腿置於右腿上,不需再將右腿置於左腿上。

  此兩種坐法,較雙盤有缺點,因左右膝蓋會落空,身易左右傾斜。

  以上兩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如果單盤也做不到,可將兩小腿交叉於兩股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儒家多取此坐法。

  傳說大陸有一僧人,夜在墓地結跏趺坐,眾鬼見是一座金塔,大家爭來跪拜;僧後改為單盤,眾鬼見變為銀塔,依舊跪拜;後再改為交叉坐,眾鬼見變為土堆,於是停止跪拜。因為佛家主張雙坐或單盤,故有此傳說故事。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分鐘,等麻木消失後,再重新盤腿坐。

  學盤坐通常有三種情況:一、有些人生來骨骼柔骜,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二、要經三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衝過骨節所致。三、有些人靜坐雖經數年,仍舊無法單盤或雙盤,這是氣血不通所致。直至一旦氣血暢通,靜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所謂:「氣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兩手安放的位置。

  先將左右手掌伸直,手背繍於手掌上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貼近小腹;置於腿上,兩大拇指輕觸,有如結彌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前俯後仰,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則心難入定。

  六、眼耳鼻舌身心的處置

  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微開,輕閉恐人昏沈,若不昏沈,還是以閉為宜。因眼對境,容易分心。

  耳不外聽,以心緣念一境,不去注意外聲。

  呼吸用鼻,不可以用口。用口呼吸,會引致白血球增加,氯化鈉升(鹽分升高),對身體不利。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觀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後閉口:唇齒相著。呼吸順其自然,不可用逆呼吸,或止息法,亦不可深呼吸,更不可用閉氣法。

  嘴唇輕閉,舌輕舐上顎,功用可以調攝細脈。天井有水(口水),應將之慢慢咽吞。古人稱口水為「玉醴仙醬」,道家稱為「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臟六腑,增長脾胃消化,鎮定神經。

  坐久若覺身體有俯仰斜曲等事發生,即應隨時矯正,否則,日久會生毛病。坐時若覺身體搖擺,此乃氣血結滯不通所致;或神經緊張;或心理作祟;或任意放縱,坐時需要精神集中,時時提高警覺,以免搖擺擴大,無法收攝。坐時不論時間長短,務要排除妄念,切勿搖動身體,四肢也避免移動,以身動故心動,心既馳散,何能入定。

  若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應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

  心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既不可以無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七、日常生活的配合

  除久坐有術之人外,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

  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

  平日要注意飲食,不可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瞋,熟吃發淫。避煙酒,守五戒。

  切忌情緒暴躁,遇善境不喜,遇惡境不憂。

  靜坐有四字真言。所謂:「鬆、靜、守、息。」鬆,是將全身放鬆,頭部,兩肩,兩眉及口角,全身悉令放下,宜穿寬身衣褲。靜,是寧靜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守,是將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會神。息,是調和氣息,逐漸入於微、細、慢、長的狀態。

  本來練功的人,於行住坐臥,出入往返,均可歷境習禪,由於初學,心粗意亂,必須以坐入定。佛住世之時,及後來佛教傳到中國,弟子修行證果,皆以打坐為首要。古德偈說:「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跏趺坐,魔王亦驚怖。」故於四威儀中,以靜坐為勝。
http://www.bya.org.hk/life/medit/medit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定與參禪法要(南懷瑾著 )


節錄部分: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現在只說“定”吧!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

  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由此可見修定是多麼的重要。

  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佛學中,把入的日常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在四威儀中,“ 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較容易罷了。

  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談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種之多,而依照諸佛所說,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煉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

  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然而,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徹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注意事項


  一、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二、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沒有藥物可以醫治,這一點須特別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要能對流。

  四、初習定的人,吃太飽時不可打坐,如覺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強坐,應該睡夠了再坐,才容易靜定下來。

  五、無論初習或久習,坐處必須使臀部墊高二、三寸,初習打坐的人,兩腿生硬,可以墊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漸漸減低(如臀部不墊高,身體重心必定後仰,使氣脈阻塞,勞而無功)。

  六、下座時,用兩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活動,然後再離座,並且應當作適度的運動。

  七、坐時要面帶微笑,使面部的神經鬆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鬆了。千萬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峻冷,內心就會僵硬緊張起來。

  八、最初習坐時,應該採取每次時間少,但次數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強久坐下去,則會心生厭煩,不如每次時間短一日多坐幾次才好。

  在開始修習禪坐時,應該特別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養成習慣,就無法改正了。而且對心理和生理都有影響,並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規定,有很深的涵義,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則,應該切實遵守。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Magazine&nums=21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7-11-2008 01:0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問答錄
南懷瑾老師
本文為在美國東部華盛頓近郊蘭溪行館拍攝南師示範“如何靜坐”錄影帶時,當場參加學生的問答錄音謄錄。特錄如下,以供初學靜坐者之參考。                    (陳運生誌)

壹、一般問題




一、沒有師父指導,可不可以自己修學靜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答:可以,沒有什麼不可以。現代人最流行講“走火入魔”,其實沒有什麼火,也沒有什麼魔。只是靜坐的理論、靜坐的方法搞不清楚,再加上潛意識裡有些神秘觀念,以發精神、思想不純淨,自己造成幻境,這便叫走火入魔。像宋明理學家們大都講究靜坐,從來沒有走火入魔過。因為他們靜坐的要旨重在養心,講究的是思想純淨,所以沒有什麼走火入魔這些鬼話。

二、是不是在佛堂才能靜坐?靜坐是否一定要燒香、穿法衣再入座?
答:不一定,隨便哪裡都可以坐,無處不可坐。信仰佛教的人才要在佛堂、禪堂靜坐。不是信仰佛教的人,哪裡都可以坐,什麼衣服都可以,什麼形式都可以,靜坐是共法,是佛法和一切其他宗教外道們的共法。

三、生理上天生有病或肢體殘障,可不可以學靜坐?姿勢不能完全達到標準有沒有問題?
答:靜坐主要的目的在心靜,並不一定在乎姿勢。心靜了就是靜坐,所以當然可以。

四、靜坐可不可以使身體恢復健康?
答:可以。

五、過度疲勞、愛睏的時候可不可以靜坐?
答:疲倦想睡的時候靜坐是休息。假使要做功夫的話,最好是精神好的時候,睡醒以後再靜坐。

六、什麼時候靜坐最好?是否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靜坐?
答:什麼時間都可以。道家喜歡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陰陽家(不是易經)的物理自然法則,注重時辰靜坐,是做道家煉丹功夫用的,平常沒時間限制。

七、感冒生病時可不可以靜坐?
答:當然可以。感冒生病會好得快。

八、很吵雜的工作環境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靜”,不一定要靜坐,在吵雜環境裡擺出靜坐盤腿的姿勢,人家看你是怪相。其實心靜在哪裡都可以。

九、有便秘、痔瘡或駝背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心靜對一切病都有利。

十、懷孕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可是沒有練過盤腿的孕婦最好不要盤腿靜坐。懷孕以前有盤腿習慣的,當然可以盤腿。

十一、有精神病的人(包括先天及後天受環境影響)可不可以靜坐?靜坐後對他有沒有幫助?
答:這個要看情形,也需要有人輔導。理論上靜坐對精神病者絕對有好處。但是沒有適當的人照顧輔導,有時候反而引起他更多的幻想,不太好。

十二、靜坐的人可不可以常喝冰水?
答:看習慣而定。依照養生之道,最好是少喝為妙。

十三、靜坐後可否立即洗澡?
答:這個沒有問題。

十四、吃飽後可否立即靜坐?
答:初學靜坐的人,剛剛吃飽了不能靜坐,因為腸胃正在忙著消化,不適合靜坐。對靜坐已經有心得的人來講,吃飽了馬上去靜坐,一下子就消化了。初學的人最好吃飽以後休息半個鐘頭到四十分鐘以後再上座。至於肚子餓的時候可不可以靜坐?初學的人最好是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

十五、小孩子可不可以靜坐?
答:也可以啊!靜坐是養心,靜下來就對了,如果是好奇,想求神通,那當然不好,就不要他靜坐。

十六、初學靜坐有那些正確的參考書?或讀哪些佛家、道家的經典?
答:現在有關靜坐的書很多,正確的有《摩訶止觀》。學佛的最好走這個路線,或者《佛法要領》,其次是老古公司出版的這幾本。學道家的最好看《性命主旨》、《悟真篇》,不過註解不要亂看,各家註的不同。其餘的道書丹經很多,最好要審慎選擇。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4/nl90_qa_on_meditation.html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7-11-2008 01:1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問答錄
南懷瑾老師

貳、生理部分


一、靜坐時如何知道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
答:這要憑個人自己的感覺。從外在來講,最好每個人對生理學、解剖學、醫學都有點瞭解,甚至看看醫學上標準的人體骨骼圖。內在方面,自己對不對要憑感覺。假定一個人對自己身體感覺都不靈敏,當然有問題。可是世界上對自己身體內部感覺很靈敏的並不多。這要經過靜坐訓練、相當有功夫的人,才會對自己內部身體感覺很清楚。這樣可以養生、健康、長壽,所以主要的關鍵還是看自己。

二、靜坐時身體會顫動、發冷、發熱、發汗?
答:假使是因為靜坐的影響而有這種現象,這是病態的發露,因為內部本來有病,因靜坐而引發宿疾,使你感覺清楚。如果病很輕微,因靜坐發冷、發熱、顫抖(動),身體就會自然好轉。如果病比較嚴重,自己有醫學知識的就曉得治療,不然要找醫生研究。這是靜坐的自然現象,不是靜坐引起的毛病。這是好現象,自己就知道怎麼去保養治療。

三、靜坐後體重增加或減輕怎麼辦?
答:不要太注意體重的變化。體重是受情緒、心理、生理、氣候和飲食的影響,隨時在變化。靜坐不要注意這個,否則就是太注重身體,偏向唯物思想了。靜坐是養心。

四、靜坐後精神奕奕,晚上睡不著怎麼辦?
答:靜坐坐得好,本來可以斷除睡眠。不要太重視這個問題。晝起夜眠和一天三餐一樣,都是習慣問題所養成,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學佛的人,視睡眠是魔障,是蓋。如功夫到了,不睡,一天當兩天用,豈不更好。

五、靜坐中,有時不由自主的氣動,身體搖擺不已,會跳動,或打神拳,該讓它繼續或停止?
答:那要看情形。人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知覺(思想),一個是感覺。氣動帶來的現象屬於感覺狀態。身體裡的氣機發動,可以說是好現象,也可以說不是好現象。身體裡哪裡有障礙,氣血流通時,它就自然反應發生這種現象。至於要讓他發展或制止他,就要靠智慧來判斷了。有的人頭腦很清醒、很正常,為了他的身體,可以讓他繼續、鼓勵他動,等於是最好的內在運動,使他身體恢復健康。如果是精神有問題,或是思想傾向神秘性的,最好立刻制止,不然演變下去變成乩童、跳神的人,再加上神秘思想,就變成病態,不應該如此。任何一件事的好壞都看人的運用。

六、為什麼靜坐後反而感覺腰酸、背痛、腳麻、覺得混身是病,而且很容易受風寒感冒?
答:那是本來就有那麼多病。和前面的問題一樣,因靜坐而反應出內在的病,並不是靜坐引出你的病。腰酸背痛就是腰部有問題,如果自己不懂的話,趕快去看醫生。

七、靜坐後會打呃、放屁,是否有問題?在佛堂靜坐時可不可以放屁?
答:靜坐的時候最容易打呃放屁,那是中宮的胃氣要通了。普通人飲食過度,食道和胃腸都不大通的,多半有消化不良或胃酸過多的問題。靜坐坐得好,胃氣通了,身體健康,上行是打呃,下行到腸子,腸子不健康的話,有很多廢氣在裡頭,自然要放屁。道家有許多觀念,認為放屁是元氣漏了,不管哪一種屁,拼命夾著肛門,不讓屁漏出來,這是很危險的事。有些廢氣必須把它排泄掉,如果腸胃有問題,又忍屁不放,往往引起中毒的現象。可是對完全閉穀的人而言,不吃東西,腸胃清了,功夫到某一極點的時候,有一種屁是很難得的,不能放,放了會有漏精現象。究竟哪種屁是元氣,哪種屁是精氣,哪種屁是廢氣,要靠自己的智慧去體會,最好有廢氣就把它排掉。至於在佛堂裡打呃放屁,這是生理自然的現象,沒有什麼不敬的問題。所謂不恭敬,是故意造成的便不恭敬。如果是生理自然的反應,佛難道不慈悲嗎?一個病人到佛堂,說這個病人很臭,應該趕出去,或者讓他忍屁而死,那還叫做大慈大悲的佛嗎?

八、靜坐後可不可以有性關係,是否必須戒絕房事?
答: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一般人學靜坐有很多不同的目的,包括健康、長壽、修道、求神通、學佛、練功夫,不管是什麼目的,基本上,靜坐是要守戒的,不能漏精、射精,這是基本原理。但是有許多人學靜坐就是為了性行為。尤其是男性,希望藉著靜坐把性工具練得堅強牢固,征服女性,以此為神通、快樂。如果是為了這種目的,則是自求早死,這是絕對不好的事。至於普通人靜坐以後能不能有性行為,就看你自己靜坐的目的是為什麼?一般來講,正常的性行為是可以的,不過要節制才是,不要隨時隨地去“做人”,太縱欲是有害的。

九、靜坐後,生理機能旺盛,性欲勃起,如何調服?是否有徹底解決的辦法?
答:這是最難的問題了,也是靜坐第一關。大家學靜坐,不管是為了健康長壽,或是修道、學佛,碰到這一關幾乎都過不了,就自然會去做性行為。《楞嚴經》上也講這一關很重要。所謂性欲勃起,就是淫根勃起,佛經上把男女性器叫做身根、也叫做外淫根。實際上真正的淫根不是這個工具,而是心念。最好的調服方式就是把心念空了,如果能空掉心念,這個不是問題。許多人心念空不了,在工具上面想辦法練氣功、練各種調服,是很難達到效果的。當然也有各種特殊的方法,以修道的立場來講,最好的方法是減少飲食,腸胃空一點就很容易調服。念頭一空就回轉了。回轉來就變成身體最好的營養。

十、女性月經期間,可不可以靜坐?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對一般初學的人來講,最好是休息幾天。如果是學佛的人,走心地法門,念佛參禪,看空了身體的,那麼,月經期間靜坐,一點妨礙也沒有,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至於道家和其他做功夫──所謂練氣血的,就是要考慮一下,在這個時候故意鍛煉氣血,恐怕逆流反走,就形成氣血不順暢,反而變成病態,至於功夫好的人,就看她自己的經驗了。只能說到這裡,高深一層,以後再說。

十一、老年人(尤其更年期的人)靜坐是否有需注意事項?
答: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多注意心地法門,信佛教的最好念佛,信其他宗教的,也要以他的宗教信仰為主,這樣靜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十二、為什麼靜坐後,有時會聞到檀香味?
答:這有兩種情況,大部分是自己體內的變化,譬如:靜坐坐得好,效果達到脾胃淨化,就會產生檀香味或其他香味。如果肝臟有了好的效果,就會產生一種清香的味道,本來人體內部是香的,都是自己心念不好,生理不健康,所以搞得很臭。另外一種情況是外力的加持,如佛菩薩感應所帶來的檀香味,這是宗教上的現象,不要搞不清楚。

十三、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當然可以靜坐。不過,要走心地法門,注意思想念頭,只管心念,好好養心,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想做各種功夫,就需要有專門內行的人指導了。

十四、靜坐坐得好,會一直拉肚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答:對靜坐坐得好的人來講,拉肚子是好事,表示氣脈走通了,在清理腸胃。我所知道的,有人甚至一天拉一、二十次,最後像水瀉一樣大拉,拉一次清爽一次,那是靜坐的效果到了,沒有什麼問題。不過,不要病態的腹瀉當作好現象,那是不多的,要求醫藥才好。

十五、有時特別煩躁,無法靜坐,怎麼辦?
答:那是心理問題,或是心臟、肝臟有毛病,總是身體內部有不健康的地方,就要注意。

十六、有時靜坐會不想起來,也不想辦事,怎麼辦?
答:那要看什麼情形。有一種人是身體完全沒有感覺,那是病態,要治療。不過病態到這樣的人比較少。普通靜坐有一點點效果也會這樣,這要能夠自由作主才對,有意能夠坐得住才好。而且在靜坐中發生心理、生理的舒暢喜樂才是對的。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4/nl90_qa_on_meditation.html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7-11-2008 01:1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問答錄
南懷瑾老師

參、心理部分


一、靜坐時聽到特別的聲音(幻聲)及看到一些光影幻象,怎麼辦?
答:這些都是心理作用所影響。也有一小部分是由生理內部變化所引起的。這要記住金剛經上的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知道一切是幻境,不理它就好。這些幻聲幻相並不是壞事,那是靜坐進步當中的一種現象。如果當成有神通、有鬼神,就是迷幻成真,最好停止靜坐。

二、靜坐時看到鬼怎麼辦?
答:也同前面問題一樣,一切都是自己下意識的幻想,就唯識的道理來講,都是獨影境或帶質境。換句話說,都是下意識的精神狀態,不是真實的。只要把道理搞清楚,一點都用不害怕。

三、靜坐時胡思亂想不已,怎麼辦?
答:那很難辦。要走心地法門,那要多研究佛學。我也沒辦法幫助你,只能夠叫你空。佛也只能說:“住一切皆空”,怎麼空?佛、神仙都沒有辦法幫你空。

四、靜坐時容易昏沉睡著,怎麼辦?
答:昏沉睡著有兩種問題。一種是心理問題,心情沮喪、精神不好,會容易昏沉。一個是生理問題、身體、頭腦不健康也有這種情形。最好是睡夠了再起來靜坐。

五、靜坐中突然想笑,有時又想哭,不知為什麼?
答:這是心理狀況引起的,第六意識不能作主,就會跟著這個現象亂跑。少部分也是生理狀況引起的。肺和心臟的氣走動了,就會喜歡笑。腎臟同肝臟的氣走動了,會有悲觀流淚的現象。但大部分還是心理因素,這要檢查自己的心理。

六、為什麼要數息、數兩下就忘了,觀想佛、想不起來?作白骨觀也作不起來?做這些功夫有什麼用?
答:那是學佛的專門問題,至於為什麼做不起來?因為心念不能止,不能專一。學佛能夠訓練到心念專一,也不昏沉、也不散亂,這是已經有了相當基礎,談何容易啊!至於說做這些功夫有什麼用?這太專門了,各有專書,不能籠統的講。

七、學習靜坐的人在日常生活、辦公時,應如何聯繫定力?
答:那就要看你的定力了。定力同靜坐可以說有關聯,也可以說沒有關聯。有定力的人,就算不學靜坐,也可以日理萬機,事情雖然多,頭腦還是很冷靜,心情也很平靜。至於說,靜坐做得好,練出定力,用來做事,那要相當的功夫了。怎麼樣去練習?方法太多了,要現場做,不是空談理論的事。

八、如何克服恐懼感?
答:這要道理上看通了。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念經、念咒,實際上這還不是究竟,究竟是要道理看通,檢查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恐懼?
肆、修行部分

一、入定與睡眠有何不同?
答:這兩個名稱就不同。入定有各種定境,各種現象。定這個字很簡單,一個念頭,等於一個珠子一樣,把它定住在那裡,永遠是這顆珠子,那個叫入定。珠子不只一顆,還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定有各種各樣的境界。千萬注意,不要把靜坐當作入定,那就錯了。靜坐是初步練習,將來功夫高了,可以因靜坐或學佛修道,進入你要的境界,那個叫入定。睡眠是大昏沉,當然不是靜坐的定境。

二、靜坐如何入定?入定後應如何?
答:靜坐是靜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專有名稱,看你要修哪一種定,禪定,百千法門,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東西定住,念頭像一顆釘子釘住,像一顆珠子放在那裡,珠子是活動的,把它定住,擺在一個中心點,專一不動。釘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譯,是百千種方法,是你達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體跟著定,奇脈也跟著定了,這個叫“ 定”。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所以佛教的念佛參禪、其他宗教轉移的做禮拜、禱告,沒有雜念妄想,定到一個念頭上,乃至道家做各種功夫,密宗的各種觀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嗎?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別,靜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學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證得菩提、大徹大悟、悟道成佛,那個是大智慧的解脫。“般若”,是不共法,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脫。我們普通學靜坐同入定還沒有關係,坐個幾天幾夜都不動,只能說靜坐做得好,是不是達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個問題;而且達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脫了沒有,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三、什麼是出陰神、出陽神?跟化身、意生身有何關係?  答:出陰神、出陽神是道家的觀念;其實懂了唯識的道理,有時陰神、陽神還是屬於獨影意識的境界。拿道家來講,普通能夠出神,都屬於獨影意識的境界,都是陰神,真正出陽神,那要到達即身成佛的境界,第八阿賴耶識整個轉了。這種獨影意識跟化身、意生身當然有關係,修成功了,獨影意識也變成化身,意識也可以化身去了。修不成功啊,一切都是幻想、魔境,這個也是學佛修道專門的問題。

四、坐中見佛、夢中見佛與實相見佛有何不同?
答:靜坐中見佛、睡夢中見佛、實相見佛當然不同,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是答案,不要問我了。

五、靜坐是看到影像,有先知的能力,但時真時假怎麼辦?如何鑒別?
答:靜坐有時有先知,小事蠻靈,大事反而不靈,都是第六意識、獨影意識境界。至於說靈不靈、對不對,這個問題是專門的,慢慢去參究,暫時不告訴你。如果把這個當成神通,認為很靈,要特別小心。

六、開悟與靜坐有何關係?是否要開悟非靜坐不可?
答:開悟和靜坐可以說有關係,也可以說沒有多大關係。真正的開悟不一定要靜坐,但是如果為了開悟而學靜坐,這也是應該。

七、悟道的人是否一定具足神通?
答:那有兩種情形。有些人悟道了,不要神通。有些人悟道了,有神通。至於一般人想學道、修神通的,已經是不通,表演神通更是魔道,那叫做耍魔術。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4/nl90_qa_on_meditation.html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7-11-2008 01:1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懷瑾老師除欲方法
來源:摘自《宗鏡錄略講》  作者:南懷瑾

摘自《宗鏡錄略講》


  自己知道有這個消息時,哪!注意,就是春意蕩然的時候,就要警醒,警覺,覺了以後幹什麼呢?拿手摸頭,就是那麼摸摸頭,像猴子抓頭一樣,用這兩個大拇指摸後腦,就是刺激腦下垂神經這一部分,掐,掐得舒服得很,你看你現在試試看,由太陽穴一直掐到這兒。掐了包你頭腦清醒。平常都可以做,這也是還精補腦第一妙法之一,喏!掐了搖頭;搖了以後轉眼睛;眼睛轉圈子,轉個多少圈隨便你,轉來轉去,這個眼睛近視眼都會好的,老花眼也會好的,轉了以後眼睛一閉,眼睛回轉來看後腦,刺激腦下垂體;鼻子吸氣,輕一點了!你們不可學大聲,鼻子輕輕的吸氣,小腹內收幾下,收了以後就擦後腦,然後打坐空掉,自然還精補腦,長生不老,就是那麼一個小法子。以後自然你會慢慢地從督脈開始,有個東西拱啊!拱啊!慢慢地上來,真正精化氣而補腦,到達間腦氣通,也可渾然住定。這時候就不要怕妄念,妄想來了容易自去自散。如此定下去,舒服極了,當然,你說有時候用不靈呢?可能的,久而久之就靈了嘛,深信不疑。要平常多做,持之以恆。久而久之自然精神充滿,精神充滿自自然然達到如道家所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界。只要過了這個關口,這個關口是什麼關?心地一關,雖然用這個法子,可是開初沒有充滿以前。慾念的力量大得很,所以雖然這個法子是可以降龍伏虎,把這個東西降伏下去,收回精的外用,但是身念還是靠你收心呀!還是靠你空呀!參呀!用理參通!不是在身體上摸兩下,連你心念慾念也可以空掉了,那不是唯心的法門了,就是唯物論了!就是唯身的嘍!不可能的,心也要你去空,不過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真正做到了,精華內斂,慾念自然會空,所以身心兩事要互相為用的,所以你說心已是無慾呀,這個自然而來呀!鬼話!須知心念還是根本。不過真能心空一念時,以後的舉就無慾了,沒有欲了,舉是舉,等於那個十歲以內的小孩睡覺一樣,雖然陽舉,不相干,他沒有欲,所以舉一回,生理的機能充沛一回,久而久之,就可以返還童真的身心。

  如果有智慧,進一步呢?依然不動,身體上陽能一發動,即刻將心念空了,慾望自然奈何不了你。可惜人沒有這個大氣魄的呀。沒有這個大智慧呀。人能夠克服性慾這一關的,太少了。多半要照應這個東西去了,照應身體上這一衝動去了,不肯不照應的。如果是大氣魄,大智慧的人,忘身嘍,管你的,什麼東西動,你愛動就動,這一下好,氣機突發。摘自《習禪錄影》

  止是淨水,蕩於貪淫,真的得定,等於觀音菩薩淨瓶裡的甘露,可以把身心都洗得非常空靈。貪是情與愛,淫是生理上性的衝動,尤其是青年朋友,一打坐用功就生理壓迫得受不了,慾念就來了,而且用功得不好還不來喔!為何會如此?你們最困擾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沒有得到止的清淨境界,因此八風惡覺就來了,因為你的心不能止,它的力量就吹動了你,如果你真得止,得定了,它這股力量來了反而變成了你的助道品,增加了你的道力。這就是《大般若經》中所說的孔雀不怕吃毒物,而且蜈蚣,毒蛇......越吃得多,它的羽毛就越漂亮。假如沒有得止的話,那這一切就空談了!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496&cid=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8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懷瑾居士談白骨禪觀
來源:南懷瑾緣  作者:陳行夫

跏趺坐,這是一般習靜的共法,雙盤也好,單盤也好,對我們並不陌生。跏趺坐之後,就開始觀想--白骨。在觀想之前,我們應該做些準備功夫,那就是對人體骨架有所瞭解---常看白骨圖片或骨架模型,(按:本站白骨觀欄目有很多白骨圖片)我是得職務所賜,看了很多的死屍;先是在戰場上,後來在醫院裡,總之,能閉上雙眼就想像出非常清楚的骷髏架子方始合適。

  於是在上座之後,想像出你的左腳大趾開始潰爛,漸漸的往上蔓延,至踝、至足、脛、股、手、臂、肱、尻、脊、肩、頤、面、頂直至全身。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起先你可能一無所「想」,更無所「觀」,但你必須要有耐心、恆心和信心,須知初步的「觀」就是「想」。當你趺坐之後,靜念定慮,想像你自己的腳趾潰爛,應該不至於太難吧!據說也有少許同道們,他們花了很多時間,還始終沒有「想」出來的,那我想也許是靜念定慮或趺坐方式有問題,不然那只能歸咎於宿業因緣和契機了。

  「想」出來了整體白骨之後,功夫精進,你會慢慢在「心眼」裡呈現白骨,由模模糊糊以至於清清楚楚,玲瓏剔透,漸漸的功夫純熟,只要略微起觀,全體白骨就會現前,功夫到了這個地步,你所能觀到的,無論在公車上、馬路邊、無非是白骨,猶如電影《湘西趕屍記》一樣,不過你所觀的是白骨骷髏,而不是殭屍。

  「白骨流光」。功夫到了這裡,就很快可以「觀」到「白骨流光」。所謂「白骨流光」就是在「觀」到整體的白骨之後,漸漸的開始流出無限的光芒--正如筆者於幾十年前,曾在東嶽泰山玉皇頂的日觀峰上,看東海日出一般。最先看到海天的那一邊,一片黃金色彤雲,慢慢的,漸增漸大,而後大日輪冉冉上升,在起先,還可以看到象蛋黃似的大太陽,漸漸的,越來越大。越來越強,以至於一片金光,而日輪反而看不到了。「白骨流光」亦復如是。在起初流光的時候尚可以「觀」見到非常清晰的「白骨」,漸漸的光度越大越強,越強越大,到後來,白骨化流於光明中,以至無相無住,到那時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再怎麼說都是多餘的了。

  以上所述,只是略說個人靜修白骨觀的過程,自然談不上什麼成就,但是,在這修觀的過程中,由於生理心理的各種奇妙變化,明師指導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於起觀中,每每因心行閉塞,難解難分的當兒,老師會契機的頌一首詩、一句偈,甚或一聲香板,那真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受用無窮啊!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435&cid=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止觀略說》

止觀之修行──安那般那(觀出入息)淺談(1)
----林保亨----


【續上期】

  修行人要了解自身的實相,才能遠離一切苦,一旦我們開始觀察自己的本來面目時,萬念紛飛的行徑就得停止。

  為了要造到這點,我們必須採取bhavana的方式:從字面上來說,bhavana指的是“心的開展”;若用一般的說法,就是指“禪修”,亦可說是止觀法門,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養集中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寧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格,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

  “止”,梵語奢摩他Samatha;“觀”,梵語毗缽舍那Vipasyana。即是禪定、智慧二學,是修學一切佛法的根本。簡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觀察的對象,而不分散,也被稱為“寧謐的開展”,而且由此而達到身心“輕安”之境。《寶雲經》釋“奢摩他”為“心一境性”──心專注於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說:“依定住心說名為止”。“觀”則是在“止”的基礎上以智慧思維抉擇真理,修習止觀正足以破除眾生的煩惱障(我執)及所知障(法執)。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

  《習定管窺》曾說:“所謂‘觀’,便是依修‘止’所得身心輕安的境界為基礎,以智慧深入觀察定中生起(所思維對象)的影像。”又云:“若修‘止’未成,身心未能生起調暢自在、遠離煩惱的感覺,縱然以觀慧思維抉擇事理,亦不名修‘觀’,只能稱為‘毗缽舍那相應作意’,即是相似於觀的思維活動而已。修行人必須修止成功,獲得輕安後,以觀慧思維抉擇,才是真實妙觀。”由此可見,禪修之道始於修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導當中,也有提到各種修定的方式。佛陀在開悟之前,也曾跟隨瑜伽行者,學習過八種心靈高度專注的境界。終其一生,佛陀始終沒有間斷地繼續修定。佛教的大小乘經典、戒律,都描述釋迦牟尼的禪定功夫獨步千秋,雄視百代,能隨意出入於任何一種禪定境界。他說法時常常入定,並表現出種種神通、變化。所以在《圓覺經》說:“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天台宗祖師慧思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首即強調:“佛教所說五眼、六通、三明、八解脫、十力、四無畏等‘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依禪定生。’”

  天台宗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說:“若行人深達禪門意趣,則自然解了一切佛法,不俟餘尋。﹍﹍若欲具足一切諸法藏,唯禪為最,如得珠玉,眾寶皆獲,是故發意修禪。”又云:“欲知法門,當知一切功德智慧,並在禪中。”

  故此,我們可以說一切佛教思想,都是禪定考察之結果,由禪定思維,佛教思想,始能體驗化,若無禪定,便無活潑潑之佛教,佛教為自覺中心之宗教,而自覺之智,非定無以開發智慧。

  佛教宣揚說:修禪定可達到“止” 能使人得到身心“輕安”──輕快安恬,現前享受一般人未曾嘗受過的幸福安樂,稱為“現法樂住”。雖然毫無疑問地,處在這種境界中會令人非常愉快,但是當境界消失時,人又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問題仍是沒有解決。這些方法能讓人在心靈的表層,發展出一種平靜愉快的感覺,但是仍未觸及心底深處的習氣。從中所得到的輕安,只是表面上刻意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清淨的心底深處自動生起的。因此,當佛陀教導“定”時,他強調一個修行者開展定力的目的,不是為了去體驗禪悅,而是為了要訓練“心”成為一個工具,用以體驗自身的實相,並熄滅導致痛苦的貪、瞋、痴。這才可說是“正定”。

  所以,印順法師在《學佛三要.慧學概說》中說:“因深定中,可以引發一種極寂靜、極微妙的特殊體驗,使身心充滿了自在、輕安、清快、妙樂之感。在這美妙的受用中,易於陶醉滿足,反而障礙智慧的趣證。所以經論常說: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與慧相應,無法證悟。”若菩薩戒第十一違犯云:“味邪命法持不捨。”又第廿五違犯有云:“見味靜慮為功德。”我們對於此等垂戒,應當深思。

  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名《小止觀》或《童蒙止觀》)中說:“當知此之二法(止觀),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所以若就佛法整個的修習過程來說,則“止”、“觀”都應修習,不能偏癈。宗喀巴大師以夜間燃燭觀壁畫為喻,說明止觀必須雙修的道理,若只修“止”而不修“觀”,則如所燃之燈燭不明;不能清楚地照見畫像,若只修“觀”而不修“止”,則如所燃燈燭雖然明亮,但卻時常被風吹動,亦不能看清畫像,只有“止”、“觀”雙修,方能如在燈燭明亮、無風擾動情?下,徹底看清楚壁畫。

  佛教中之修行方法非常多,可謂法門無量,各種宗派也有其特別之修持方 法。在小乘佛教方面,有世間禪、出世間禪二類,有六妙門、四禪八定、四無心觀、通明禪、十六特勝觀、五門禪(數息觀、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念佛觀)、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三論中之無得正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天台宗之漸次止觀、圓頓止觀、不定止觀、四種三昧(常、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三昧)、華嚴宗之法界觀、禪宗之壁觀、參話頭、默照禪、本來面目、只管打坐等工夫,淨宗之念佛禪,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念佛之方法,而唐宋以來,佛門更流行一種禪淨合修的參究念佛之法。而密宗之修法也非常豐富,有事部、行部、瑜伽部(藏密稱以上三種密法為下三部密,這類瑜伽皆以修“三密相應”的誦咒為主要禪功,以“淨菩提心觀”為修禪之基,又分所修之禪為有相、無相二種瑜伽。)而無上瑜伽則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有那洛六法、寶瓶氣、金剛誦、拳法等)大圓滿(徹卻、脫噶),大手印和道果等。

  而張澄基教授則將禪定之修法歸納為較重要的六種,第一依專注修禪定(以心專緣一處而修禪定。這專緣的一處,可以是外境的某一點,也可以是身內的某一點。)第二依觀想修禪定,(普通人從未有用意識連續不斷的“觀想”,或用意識繪畫一物,這種繼續不斷觀想作用,如能持續,則極易趨入禪定。)第三依調息而入定,第四依唸誦修禪定(一心專持一佛號,或一明咒,亦能入定。)第五依運動修禪定(這是最高深、最難,也是最易之法門,乃是定慧不二、動靜不二之定。)而南懷瑾教授則認為“大小乘經典裡所論及各種修持法門,均不離十念法,所謂十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阿那般那(出入息念)、念身、念休息、念死。’”

  佛陀曾針對每一個從他學法的人,設計了各種讓心專注的方法,就是“觀出入息”(梵語anapanasati)亦稱安般守意,安般的安是梵語ana,即入息的意思,般是梵語apana,即出息的意思,守意是梵語sati,即守意。

  安般(anapana)者,通譯為息,十念之一也。入佛法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安般守意。而於我國六朝禪法則以安般為最要,而特別由安般的演進,成為各家各派中無數甚深禪定之修法。所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云:“佛法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穩道。”

  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達到正覺不久後,對弟子所說的一席話:“弟子們,我在最近三個月間,全神貫注於出息,因而得到了諸多心得。我實際地實行入息、出息、長短息等等各種呼吸方式,才曉得有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而我已經有了粗略的思維,弟子們,我希望經過更長的時間,再得到更細微的思維。”

  由此段經文可知,釋尊在三個月之間實行安般守意的呼吸法,而後得到許多心得的經過情形,並且由實行出息、入息、長短息等呼吸方式,得到更多的呼吸法,慢慢地思索,獲得更多的心得,連過去所不曾感受到的細微之處,也逐一地體驗到了。

  而且 根據記載,釋迦真正領悟到“安般守意”的契機,是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而後在世間的四十五年之間,“安般守意”便如影隨形的與他同在。所以智者大師在《六妙門法》中云:“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蹟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又在《釋禪》中云:“如經說阿那般那,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西國禪師,相傳不絕,多以此法為學道之初。”

  
http://www.macau-buddhism.org/10/10-4f.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8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请问下佐师兄,以上所有你放上来的资料/方法,你都亲身尝试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11-2008 02:49 PM 发表
想请问下佐师兄,以上所有你放上来的资料/方法,你都亲身尝试过了吗?


請問你的動機是甚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8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8-11-2008 03:28 PM 发表


請問你的動機是甚麼?

你看不出我的动机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11-2008 03:31 PM 发表

你看不出我的动机咩?


原來你的動機是這個。歹勢,幫不到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8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8-11-2008 03:39 PM 发表


原來你的動機是這個。歹勢,幫不到你了。

请问你是怎样看到我的动机的呢?
你有他心通哦?

再问一次,以上所有你放上来的资料/方法,你都亲身尝试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雜阿含經二十選》
第十四選 出入息念

                       經號:803(1084)[815]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金+本],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
  乞食已,還住處,舉衣[金+本],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多修習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念的人,能夠身、心安詳,思考清晰,觀察敏銳,煩惱、妄想(雜念)寂滅,純淨無疵,明(相對於無明)分想修習圓滿。
  如何修呢?
  如果住在村落、城市附近的郊外,早晨入村落乞食時,好好地守護六根,好好地保持著正念。乞食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在林中、空房、樹下、空地,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腰桿打直地端坐,拋開胡思亂想,將念頭維繫在當下(面前),斷除心中的貪愛,離欲清淨,清除瞋恚、惛忱、掉悔不安、疑惑,心情篤定自信。遠離上面五種讓慧力羸弱、障礙解脫的煩惱。
  將注意力集中在屬於【身體】的呼(出息)吸(入息)上,依著呼吸,覺察每個呼吸的長、短(息長、息短),明白身體配合呼吸的律動順序(一切身出、入息),放鬆肌肉,舒緩心情,覺察到呼吸變得細勻(一切身行息出、入息)的情形。
  隨著每一個呼吸,清清楚楚地明白心中【感受】的變化:是在進入了初禪或二禪時的喜,還是進入了三禪時的樂,或是所有的覺受(心行),都已經平息下來了。
  再進一層,依著呼吸,覺察【心念】的變化:是在趨於歡悅的情況,還是已經收攝,專注於一境而入定,或是已經清淨離雜染了。
  最後,依著呼吸,覺察【法理】的變化,覺察到在修習安那般那念當中,無常的變化、一階階修習的完成、一層層貪欲的消除、以及達到捨離、寂滅的情形。
  這就是修習安那般那念。

三、討論
  (1)定,包括欲界的「近分定」、色界的「四禪」(靜慮)、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也譯為「三摩地」、「三昧」、「等持」,有時也與「正受」(三摩[金+本]底)混用。
  定的名稱,往往是依據入定的方法(如觀想的內容)來命名的。如第 80(137)[71]經(《聖法印知見清淨經》)中所提及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第 109(177)[111]經中所提及的「地、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第 236(309)[238]的「空三昧禪住」等。而如第 1165(383)[259] 與 741(938)[753]經的「不淨觀」,以及第 742(939)[754]經的「隨死念」,也可以(但不限於)是定的修習的。雖然提到了這麼多的定,但是,在經文中,都沒有描述修習定的詳細內容。或許,在當時入定的技巧已經十分普及,或者屬於師徒相傳的部分很自然而然地,在經中就略而不再累囑吧。
  (2)如第 65(62)[56] → 68(98)[59] 等經說:「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定,不是佛法所不共於外道的,也不必然是解脫的關鍵(參考〈第十一單元:須深盜法〉)。然而,定可以使我們的心沈寂、平靜下來,沈靜的心,才有能力作如實觀察。所以,禪定確實是解脫道上的善方便。如實地瞭解定的功能,而不必好於其神秘,也不必視之為修行的唯一途徑,才是確當的態度吧。
  (3)如第 809(1097)[821] 經說,佛陀教導比丘們修「不淨觀」,並且讚歎修不淨觀可以「得大果、大福利」。結果,修不淨觀的比丘們,由於常常觀想自己身體的流膿不淨,因而造成過度厭惡自己的身體而自殺,或請求別人來殺。鹿林梵志子,受到討厭自己身體比丘的請託,而殺了這位比丘。殺完後,又受到魔天的讚歎蠱惑,以為這樣做,是在幫人解脫,助人得涅槃,以致於前前後後,共殺了六十個討厭自己身體的比丘。佛陀在每月十五日的說戒大會中,發現比丘突然少了很多,才知道這樣的事。於是,又教導了「安那般那念」,以避免再有因為修不淨觀而自殺的。
  (4)依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大正藏》第三十冊第四三Ο至四三三頁,或《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第四Ο三至四一一頁)的解說,「安那般那」,亦名「入、出息」;「身行」;「風」,即是指「呼吸」。所以,「安那般那念」可以理解為「緣於呼吸的心念鍛鍊」,也可以稱為「出入息念」。
  比照第 810(1098)[822] 經,知道經中所說的,是依「出入息念」而修「四念處」的。若參考葉均先生譯《清淨道論》〈第八章‧第九節:安般念〉,那麼,或許比較容易明白。《清淨道論》稱之為「安般念的十六事」(《瑜伽師地論》稱之為「十六勝行」):
  1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
  2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
  3「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學。
  4「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學。
  --以上1至4,為「四念處」中的【身身觀念處】。
  5 覺知喜。
  6 覺知樂。
  7 覺知心行。
  8 覺知安息心行。
  --以上5至8,為【受受觀念處】。
  9覺知心。
  10令心喜悅。
  11令心等持。
  12令心解脫。
  --以上9至12,為【心心觀念處】。
  13觀無常。
  14觀離欲。
  15觀滅。
  16「觀捨遣我出息」及「觀捨遣我入息」,彼如是學。
  --以上13至16,為【法法觀念處】。
  有關「四念處」的內容,請參考〈第二十選:自依、法依、莫異依〉討論(3)。
  其中,第3 項中的「全身」,《瑜伽師地論》作「[ㄔ+扁]身」,即經中所說的「一切身」。《清淨道論》解說為「全出息身的初、中、後」。所謂的「初、中、後」,「即外出的息,以臍為初,以心臟為中,以鼻端為後;內入的息,以鼻端為初,以心臟為中,以臍為後。」以現今的生理常識來看,吸氣,是將空氣吸入肺臟。而空氣,是無法直接由鼻子,通過心臟,到達肚臍的。不過,呼吸時,伴隨著橫隔膜與腹部律動的擴胸作用,感覺上是可以說為由鼻子,經過心臟(胸部)而到達肚臍(腹部)的,所以,「一切身入息」,就可以理解為:身體配合呼吸的全部律動過程了。
  第4項的「安息身行我出息」,即經中所說的「一切身行息出息」。其中,「一切身行息」的「息」,即「安息」、「止息」的意思。而「身行」,即是指呼吸。所以,「一切身行息出息」可以理解為,在安那般那念的修習中,呼吸逐漸地趨於細長輕微,甚至於不起(停止)的情形。  第5項所說的「喜」,與第6項所說的「樂」,特別是指二禪特有的喜,與三禪特有的樂的。第7項中的「心行」,《順正理論》與《顯宗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第六七五、九一九頁)雖然各持不同的理由,但都是基於「心行」即是「受」的前提下來辯難的。
  (5)定,在修習前,身、心都需要先做準備。時間、地點,也都要有所選擇。如經文中說:「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離五蓋。」等都是。又如第 801(1082)[813] 經,則歸納出五點,稱之為「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於淨戒:更進一步則是遠離五蓋。
  2 少欲、少事、少務:心念比較容易平息下來。
  3飲食知量。
  4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其中,第4 項的「初夜」、「後夜」,是將天黑到黎明的這段期間,分為三部分,稱為「初夜」、「中夜」、「後夜」的。中夜,還是需要入睡休息的。
  第 805(1093)[817] 經中,阿梨瑟吒比丘說:「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雖然不是最聖妙的,但也獲得了世尊的肯定。這也是不瞻前顧後,活在當下的修行態度。
  (6)如第 814(1102)[826] 經說,修出入息念,可以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處,可以得到須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乃至漏盡智者。其中,從初禪到四禪,是《雜阿含經》中所說的「定根」(如第 646(818)[658]、647(819)[659]、655(827)[667]、658(830)[670]經),「定力」(如第 675(872)[687]經),「定覺分」(如第 715(912)[727] 經)的內容。大抵來說,《雜阿含經》是重於色界「四禪」的。
  (7)如第 347(489)[346]、 474(737)[473]、 483(753)[482]經,以及第 501(1557)[500]經中,描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特性為:
  初禪:有覺、有觀,離生喜樂,語言寂滅。
  二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覺觀寂滅。
  三禪:離喜,喜心寂滅,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安樂住
     ,彼聖說捨。
  四禪: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出
     入息寂滅。
  (8)禪定的境界,與解脫的成就,是沒有必然的相對關係的。能入初禪境界的人,未必能證得初果,也未必不能證四果。而且,即使是不能入初禪的人,也有能證入四果,成為阿羅漢聖者的。能入「非想非非想」禪定的外道,身壞命終後,有可能因此而生於「非想非非想天」,但卻尚未能脫離生死之流。這是因為,禪定能力,並非解脫關鍵的緣故。
  (9)如第 464(727)[463]經,阿難問:「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所得到的所有答案,一致是:「所謂止、觀。」「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已,亦成於止。」佛陀所教導的定(止),是為了成就觀慧(毘婆舍那)。觀慧的成就需要專心一意,所以也能成就定。所以,「專精思惟」的內容,是「止、觀」,其實,還是偏重於「觀」的。
  (10)第 568(1644)[567] 經,說到了入、出「滅盡定」的次第:入時,「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口行」,是說話,以及引發說話的覺、觀,「身行」是指呼吸,「意行」是指意念(想、思)。出定時,依次相反:「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清淨道論》中說,「無想天人、第四禪的入定者、生居於色、無色界者、入滅盡定者」無出、入息。當入了深定,而停止了呼吸時,不要驚慌立即想起身,而是從意念上,先想自已應該有呼吸,然後,將意念放在專心於呼吸的鼻孔口上,就能慚慚恢復呼吸。這和經裡所說的「意行先起」,是一致的。有了呼吸,才能繼續恢復回有覺、有觀。當然,出了禪定後,才能夠開口說話。  (11)其它有關出入息念的經文:〈安那般那念相應〉。
  (12)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相應部》〈入出息相應〉第一經〈一法〉(54-1)(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八冊一六四頁)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nn20/nn201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11-2008 03:46 PM 发表

请问你是怎样看到我的动机的呢?
你有他心通哦?

再问一次,以上所有你放上来的资料/方法,你都亲身尝试过了吗?


我沒有他心通,你放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咯,一個人的動機是怎樣的,我想很多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咯,大家都是有學識、有社會歷練的人,我想要看出一個人的動機,並不會很困難吧?難道你看不到別人的動機?

但是,當局者迷,很多時候,自己是很難看到自己真正的動機的

我也再回問你一次你這樣問的「再问一次,以上所有你放上来的资料/方法,你都亲身尝试过了吗?」動機是甚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1-2008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8-11-2008 03:51 PM 发表


我沒有他心通,你放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咯,一個人的動機是怎樣的,我想很多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咯,大家都是有學識、有社會歷練的人,我想要看出一個人的動機,並不會很困難吧?難道你看不到別人的動機 ...

那我零愿你有他心通好了。。
我的学识和社会历练没你多,没你看得准~

你害怕我的动机吗?
好啦~我的动机是知道而已,可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8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5# 佐竹 的帖子

你南北禅法贴上, 难到你要南北都网罗吗? 左竹大师
你明知大乘佛法在贬低四双八士和佛陀的正法, 你还要把南北混淆一起, 你有何动机?
我不再接受大乘佛法因为大乘法在贬低四双八士和佛陀的正法, 我可不想跟你们一起造心业.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8-11-2008 06: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8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11-2008 04:02 PM 发表

那我零愿你有他心通好了。。
我的学识和社会历练没你多,没你看得准~

你害怕我的动机吗?
好啦~我的动机是想知道而已,可以吗?


我用不著害怕你的動機,動機是你的,不會跑過來咬我。。

既然你那麼想知道,我就告訴你咯:
我只是盡力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有關禪定文獻有共鳴的文章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08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8-11-2008 04:08 PM 发表


我用不著害怕你的動機,動機是你的,不會跑過來咬我。。

既然你那麼想知道,我就告訴你咯:
我只是盡力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有關禪定文獻有共鳴的文章而已。


原来如此。。早酱回答就好了嘛。。总是喜欢兜风。。
谢谢你慈悲的答复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5-2024 03:18 PM , Processed in 0.0751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