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49|回复: 44

佛法书海 - 分享下,大家看了哪些佛法、佛学的书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2-2007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图解心经
作者: 張宏實
出版社: 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06年10月23日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986826121X

内容简介:
《心經》,全經只有260個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资料来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6044

咖啡豆个人分享:
五蕴
色= 物质
受= 领受
想= 想像
行= 思维
识= 分别判断

六根(人体的感官)
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体
意识

六尘
(眼看)
(耳听)
(鼻闻)
(舌尝)
(身、感觉)
(意识、心念)

色、受、想、行、识 统称五蕴,是所有烦恼的来源。而五蕴呢就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接收到外来的六尘 色、声、香、味、触 所形成的。人是很容易受到()外在的物质()所影响()的,然后产生分别()的意识()。要减少烦恼,就要从控制我们的六根感官,减少接收外来的六尘开始。

这是我从此本书得来的概念。


[ 本帖最后由 咖啡豆 于 27-4-2008 01:1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200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书海 - 分享下,你们在看什么书籍?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7-12-2007 03:43 PM 发表
色、受、想、行、识 统称五蕴,是所有烦恼的来源。而五蕴呢就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接收到外来的六尘 色、声、香、味、触 所形成的。人是很容易受到()外在的物质()所影响()的,然后产生分别()的意识()。
要减少烦恼,就要从控制我们的六根感官,减少接收外来的六尘开始。


请问要如何控制?如何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peggy_str 的帖子

实修,老实修行、实践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咖啡豆 的帖子

六根感官本来都在的,是自然的。。
它们的功能就是与外在接触。。
那也是自然的。。
不能控制也不能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peggy_str 的帖子

如果说不是控制(文字上比较难诠释),是真正了解后放下?放下执著
然后积极面对?请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7-12-2007 04:30 PM 发表
如果说不是控制(文字上比较难诠释),是真正了解后放下?放下执著
然后积极面对?请赐教

或说调御比较贴切。


我也介绍一本我送给豆姐的书。

《困进一个出口--如是我闻监狱经》

由观音亭出版,开照比丘编写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书籍。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4-6-2008 12:3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12-2007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每天都看书,极大部分都是佛书。

佛书包括了经,论,也包括一些大德写的,关于修行的教导。

感性的书,比如【静思语】之类的书我从来都不读。

我喜欢看带有“技术性”与”理性“的书籍。

带有“训导”,“感性”,“道德”色彩的书籍都不是我的选择。

目前南北传的书籍都看。

北传佛书只看经与论。现代北传大德写的书我都不看,除了法相宗。

南传佛书则看经,论以及现代大德写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7-12-2007 03:43 PM 发表
要减少烦恼,就要从控制我们的六根感官,减少接收外来的六尘开始。



这就是【戒】。所以你没有错解。

peggy_str想跟你谈【慧】,这未免太快。


学大乘的好处,就是会因时因人而考虑不同的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2007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平裝:/頁數 平裝本 / 166頁
出版社:東大
出版日: 91/05/01
中國圖書分類: 佛教
本版叢書分類: 宗教文庫

斷除無明的煩惱病,體現健康喜悅的生命韻律
  醫生通常可以告訴你生了什麼病,卻無法確切地告訴你為什麼會生病;「人為什麼會生病」這個問題,似乎牽涉到生命意識的深層結構。
  本書由世尊的覺悟內容做為起點,有系統地論述身體與宇宙韻律的關係,並詳細介紹佛門的醫療方法,為您提供一條健康喜悅的生命之道。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18-12-2007 01: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8 03: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 教 科 学 论             索达吉堪布 著
        前言
        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 第一节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 第二节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 第三节 佛教科学的奥秘
    • 第四节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 第五节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 第六节 信佛不是迷信
    • 第七节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第二章 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 第一节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 第二节 佛教真实不虚
    • 第三节 神话还是奥妙
    • 第四节 超越您的经验
    •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 第六节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 第七节 维护信教自由
    • 第八节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第三章 轮回与因果        
    • 第一节 人死并非如灯灭
    • 第二节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 第三节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 第四节 前生与后世
    • 第五节 转世灵童
    • 第六节 奇异的业力
    • 第七节 因果规律
    • 第八节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第四章 科学的缺陷与弊端        
    • 第一节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 第二节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 第四节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 第五节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 第六节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 第七节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 第八节 睁开眼睛看世界
        第五章 科学家与佛陀智慧的比较        
    • 第一节 伏藏品之谜
    • 第二节 授记与预言、预测
    • 第三节 地球与四洲
    • 第四节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 第五节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第六章 到深山中去探宝        
    • 第一节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 第二节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 第三节 帝王将相亦学佛
    • 第四节 佛法是座宝山
    • 第五节 怎样学佛
    • 第六节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第七章 出家修行        
    • 第一节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 第二节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 第三节 出家以报父母恩
    • 第四节 追随先贤的足迹
    • 第五节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http://www.fosss.org/jcxs/fjkxl.htm

有空就看看下,不错看的~
此书前言~

为度化尽虚空际一切有情,让我们发无上菩提心!

欢迎阅读翻印索达吉仁波切的著作---《佛教科学论》!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阿诺德爵士则说:"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慨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近代哲学界泰斗罗素则认为:"我并不觉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

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学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科学和佛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从出世间及世间的深层因果这一佛法更加侧重的方面,对科学来说却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本文试图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尽量引用各界知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来阐明这个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8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7-12-2007 10:47 PM 发表
我每天都看书,极大部分都是佛书。

佛书包括了经,论,也包括一些大德写的,关于修行的教导。

感性的书,比如【静思语】之类的书我从来都不读。

我喜欢看带有“技术性”与”理性“的书籍。

带有“训导” ...


那你有看“藕益大师”的书吗?很不错的乜!我目前看着《灵峰宗论》。达摩祖师写了《破相论》,很多人看了就偏空,所以藕益大师写了《破空论》。两个看起来对立的,但是细细嚼的话,他们都是说着同一个东西。我大力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008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萨蒋杨钦哲仁波最近的新书<近乎佛教徒>

昨天去了TimeSquare走走。。不知不觉的走去了一间书架看书。。
然而走着走着。。。一面走就一面翻书来看,然后就给人这本书的书名<近乎佛教徒>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书名是<近乎佛教徒>呢??就好奇的反来看了一看。。。不知不觉的就看了下去!!
看了差不多一半酱时我的朋友就叫我走了。。本人觉得这本书讲说的很不错。。可以给一些佛教徒不是不是佛教徒的人看是最适合不过了。。会让人更加的了解什么是佛和佛教徒~!!在这里想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分享。。


內容簡介


了悟無常,便是佛教徒

本書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迴的菩薩大悲大願。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的老師,也是聞名影壇的導演。在書中,他以電影的虛擬實境,巧妙地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彷彿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瞭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因而放下我執,邁向醒覺之路。

他爽潔而俐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佛教徒等於祥和與非暴力;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核心。對於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助益。有緣讀此書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著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如同我機艙座伴一般,當話匣子打開,非佛教徒也許會不經意地問道:「如何才是佛教徒?」,這是一個最不容易回答的一個問題。如果問者真正有興趣,那麼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閒聊中完成,而太過概括性的答案又會導致誤解。假設你要給他們正確的回答,那麼答案就會直指佛教二千五百年傳統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稱為「四法印」。「印」在此處意指確定真實性之印記。雖然一般認為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但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這種回答通常會沖淡了興頭,無法引起更多的趣味。話題也就轉變,而結束了這個題目。  

  四法印的意旨,原本就是要讓人直接了解,而非隱喻性或神秘性的。它不應該像餐後幸運餅乾裏的字條一樣,看看就算了。然而法印也不是教令或聖誡。稍作思惟,也許大家就能看出來,其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或惡的行為。它們是根據智慧而來的世俗(非宗教)真理,而佛教徒最關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倫理是次要的,偶爾抽一兩口煙或一點點風流,不表示你就不能成為佛教徒。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被容允許去做邪惡或不道德的事。

  廣泛地說,智慧來自佛教徒所謂具有「正見」的心。但一個人甚至不需要自認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見。究竟而言,是這個「見」決定了我們的動機和行為。也就是見,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們。如果我們能在四法印之上再發展善行,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佛教徒。但什麼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認為,並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你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實在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咖啡豆 的帖子

阿弥陀佛

很少看书,恭敬心听法师弘法比较多,听容易懂,行也容易,看也能懂,但是好像和世间的教学没两样.佛学我不懂,学佛,还在学.就是老实念佛.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书海 - 分享下,大家看了哪些佛法、佛学的书籍?
我最近在看「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 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ISBN957-19-2736-8

我一般很少接觸到日本人寫有關佛學的書籍,這次我看的書是日本人寫的。這本書有一點像論文報告:作者把佛教的理念結構的重點按佛法由佛的出生開始到部派佛教發展、大乘佛教興起(含括中觀唯識學)佛法在印度被滅和日本佛教的發展而發表出來。書裡面也含括了多方面的思想:37道品、無我、空、因果等等。

引用書中收錄在部派佛教的開展章裡的一句話以大家分享;

「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有多元的法,自我以及事物並不存在,如果能徹底瞭解這一點,便能除去對自我的執著,滅除無明,而當去除對於我的執著以及滅除無明之後,便能實現滅諦的真實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圆宗 的帖子

能亲耳听法师弘法固然好。若不能时常听法师弘法,阅读也是一种不错的管道。
佛学嘛~我们之前有在 《佛法、佛教、佛学》 这里探讨过。咖啡豆也还在学佛,请您多多指点。

豆 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以为我离经叛道,毁谤大乘。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每天都读大乘佛教的经与论,思考各中的涵义?

知道一些事,放在心里就可以了。说出来,不一定会给人带来利益。

实践大乘的教法,暗地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就减少了争议。这叫密行,不管身处何地,是何种身份(出家人,在家人,烦恼重的凡夫)都可以去实践。

如果知道了大乘佛教的根本,就不会被仪轨等外衣所迷惑。由于这个缘故,不属于大乘佛教的印度教思想应该被摈弃。

不过假如有些人认为这些思想也算是佛教,这也由得那些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7-2008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想起一本書,一本以管理學角度來看佛學的書,覺得還蠻有趣的。裡面有提到釋迦牟尼佛是如何培訓弟子、如何是睿智的經營之道、釋迦牟尼佛的經濟倫理、釋迦牟尼佛培養接班人的方法等等課題,是蠻另類的,也可以開拓佛教在世間法上扮演的另一個視野,所以我覺得值得和大家分享。

「佛祖的經營智慧」作者:韓國劉必和著 林金燕譯
華漾出版社 ISBN 986-81116-76
2006年元月初版

截錄書的一小段:
以管理學的角度闡釋八正道
正見       市場(顧客)是正確的。市場的眼光是健康的。
正思維     有必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經營。
正語       用善良的話、柔和的話、美麗的話。使用是上的人都可以理解的話,在公屍經營上也用常識性的語言。
正業       為顧客著想,做符合顧客需求的事。實踐顧客至上的信條,做給顧客滿足的事業。
正命       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有有規則、有秩序和有節制的生活。
正精進     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立下目標,想好辦法和順序,然後努力實踐。
正念       以統攬全局的事也看問題,實踐時要周到仔細。
正定       多累積好的想法、積極的想法(消除自悲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看着“尊者阿迦曼传“(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p%3Bfilter%3Ddigest),蛮好看的。

我最近想看“杂阿含经”,不过我在网上google不到白话版,谁能帮忙一下把link接给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0-7-2008 11:55 PM 发表
还在看着“尊者阿迦曼传“(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123172&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蛮好看的。

我最近想看“杂阿含经”,不过我在网上google不到白话版,谁能 ...


悟慈长老 四部阿含经白话翻译 简体中文 Word 版本
http://ahanm.cn/www/6/2008-0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咖啡豆 的帖子

豆版主~

五蕴不是苦的主要来源~
而最多也只是苦的一些因缘/ platform 而以~

苦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我们对 乐受 的喜爱执着 & 对 不乐受 的厌恶逃避~

所以, 传说中的阿罗汉在最后一世解脱后虽然还有五蕴~
虽然还有感觉 (乐受&不乐受)~
可是, 苦不生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024 10:24 PM , Processed in 0.0780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