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81|回复: 1

我的學佛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9-2008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過進一步的聞思,我明白修行方法比修行本身更重要。並非一味念佛才算修淨土,最重要的是懺悔業障,和積集往生成佛的福報資糧。業障輕了,資糧充足了,不但往生把握更大,而且品位更高。好比在去某地的途中生了重病,這時最重要的,是治病,而不是勉強地趕路。病治好了,就會走得更快。
有人認為般若為三乘之母,當擺在學修之首,應待徹悟空性證得解脫,再依空起用,廣行利他事業。又有人認為,《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執著于這些有為法呢?多識活佛說:小乘法不能成佛,而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很顯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現觀莊嚴論》說小乘羅漢入菩薩道,必須從大乘資糧道發心進入,無法從更高位進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資糧不足,因而開悟的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生無常,生命短促,若不修福德,甚至讓惡業滋長,只修小乘似的空慧,假若在開悟前死去,下世連人身都得不到,還有開悟的機會嗎?”“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慧,要靠雄厚的福德資糧做後盾。”“這些都是藏傳佛教根據了義經典,得出的正確結論。那種先修慧證得開悟,再修福德資糧的說法,是割裂智慧方便二道,輕視慈悲善行的一種錯誤觀點。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問中觀見之甚深緣起法等問題時,菩薩解答後大師仍然不太明白,菩薩囑咐說,除殷勤祈禱、仔細閱讀經論外,要積集資糧,淨治罪障。
有人說,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同時念誦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就具足了一切善根福德,何必多求?
當然,的確如此,一法含攝一切法。理雖如是,但在我們的修行還未到達萬法一如的境界前,在行持上,方便法還是非常重要的。歸元雖無二路,方便還得多門。比如從理上講,念誦文殊、地藏菩薩同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偏念阿彌陀佛呢?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曾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所以,修出離心還得依修出離心的訣竅,修菩提心還得依修菩提心的訣竅,懺罪得依懺罪的訣竅,積資得依積資的訣竅。懺罪、積資要見到驗相才有把握,偶爾見到驗相是不夠的,不能自己騙自己。否則,勉強念了幾句佛,到底罪障懺除了多少,福報增長了多少,這很難說。如果惡業比善業增長還多,那往生就難了。
有人反駁說:不能執著驗相。當然,確實不能執著驗相!但有沒有是一回事,執著不執著又是一回事。總不能把沒有驗相當作不執著,當作成績吧?何況驗相分外在(現量、覺受、夢境)的驗相,和內在(心性上)的驗相,如果內在的驗相也不是所應追求的,那麼試問修行人應該追求什麼呢?
我明白了佛法的核心要點,就是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概括的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
我明白了發心的重要。真修行者不會遇到假師,即使遇到假師,也會在三寶的加持下最終化險為夷。同時如果沒有清淨的發心,修再高的法也與一般法沒有什麼區別。藏密裏殊勝的法雖然非常之多,但有些人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修密法多年,也沒有多大的進步。印光法師教人常把個字貼在額頭上,痛念無常。可惜近代以來,很多人不信,以為這是教人求死,違背了佛法在世間的宗旨。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也要以出離為基礎,要不然佛法就完全變成了世間法。輪回不出,不管知見多麼高妙,都毫無用處。
慈誠羅珠堪布說:出離心與菩提心,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有人聽人言辭高妙,看人瀟灑不俗,或者看人打坐能坐幾個鐘頭,甚至不倒單,或者有了一些神通,就以為人家修得好。其實不管顯宗還是密宗,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才是判斷有無進步的硬標準。有人儘管佛理不通,言辭笨拙,也無神通,甚至打坐不會、念經也不會,但對因果取捨非常謹慎,對眾生有如母護子一般的慈悲,這樣信心就容易生起來,念佛自然非常懇切。
證悟前,一切懺罪、積資的竅訣中,力量最大、最殊勝的是發菩提心。《入菩薩行》中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即使沒有修金剛薩垛法,菩提心的力量也能極快地清除無始以來的業障。菩提心是證悟空性最強大的利器。
慈誠羅珠堪布在《菩提心略修法》中說:即使我們修禪定時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不起一個雜念,那又怎麼樣呢?沒有雜念能解脫嗎?在沒有雜念的基礎上證悟空性,才能解決生死問題,若沒有證悟空性,只是心平靜下來,也不是很難。”“有些人在修了一兩天禪定,有了一點感受之後,便自以為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會繼續修習。而實際上,只有在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才能考慮這些修法;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這些法,連大圓滿也不能修。”“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
還說:只是偶爾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穩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個修解脫法的人。藏地很多大成就者之所以成就,就是對基礎加行非常重視,有的修了好多遍加行,甚至修了十幾、二十遍以上的都大有人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9-2008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淨土宗(和密宗)的上等根器不一定是學問好,不一定是定力強,不一定是智慧高,而是對世間的痛苦有強烈的厭倦,對眾生的痛苦有很強的悲心,對三寶有很強的信心。不懂教理,可以;不會打坐,可以;不會念經,也可以。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淨土法門。就是遇到了,也不會生起信心,因為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要知道,不知多少有大本事、大手段的人,學問好、定力強、智慧高,但福德因緣不夠,就是遇不到淨土法門。有的要麼修持外道法得生天道;要麼得遇小乘法,成就羅漢;要麼修行大乘因教,雖然成就菩薩,但經過無數大劫還是時進時退。而淨土法門只要我們對阿彌陀佛有信心,有強烈的往生願望,可以使一個本該墮入地獄、罪大惡極的惡人,一下子超出六道,超出不可想像的阿羅漢、辟支佛,甚至超過修行無數大劫還不能達到不退轉的菩薩,而一生畢竟成佛。
這就是法的差別,眾生福德因緣的差別,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無比大恩!!!
我明白聞思的重要。有人說修淨土只要一句佛號和一部《無量壽經》就夠了,這對於極少數人來說,也許是對的。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應該多多聞思,不過求往生的目標不能變。這並不是摻雜,仍叫專修。每個人在修行中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因而在不同的階段都需要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言。我們可能常常在自以為沒有什麼大問題、大疑惑的時候,偶然聽到某一教言,而深受啟發,頓時有一種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覺。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因緣也不盡相同,怎能指望一法就能解決千千萬萬的問題呢?梅光羲居士雲: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黃念祖居士雲: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只有理明,信才能深;信深,願才能切;願切,行才能專。所以,首先必須明理,而明理必須聞思。
再說,如果罪障未除、福報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沒有打好,念佛能夠相應嗎?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又沒有證悟空性,這樣按部就班地念佛,能有多大功德呢?要知道,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天地之別。
另外,如果人們都只念一句佛號,只誦一部經,對教理一無所知,那如何面對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各種知見的責難呢?如此一來,恐怕佛教連立足的基礎都沒有了。
但是,同時必須分清主助,更不要朝三暮四。黎振東居士說:行為越簡單愈好,事情越少越好。否則根本沒有時間修持;縱然有一點時間想修持,在精疲力竭之餘,念上幾聲佛也難以得力。
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臨終開示說:世間上居然還存在著這樣的傳言,說什麼聽受大圓滿竅訣之後禁止讀書、誦經,不可以聞思佛法......對此,若是上根利器者,不妨如是行持,但也絕非如傳言所謂什麼'禁止'修持之類。只不過對他們而言,一悟頓休而已。如果其他人也盲目效仿,則必墮深淵,因他們根本不具備頓悟的能力。上師講的雖然是密乘的修法傾向,但對於破除淨土修法的這種誤區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我明白修行應該遵循這樣一個次第:先以有為法對治惡法,然後進入無為法,最後再舍法,才能究竟圓滿。如果開始就奢談無為法,是很危險的事。再說離開了有為法,又哪來的無為法?很多人所以為的順其自然,只不過是順應自我、縱容自己造業的藉口。這個妄想充滿的自我當然不是自然。還有人把無記頑空也當成自然,當成不執著。什麼是順其自然呢?就是順應於本然的。修證越高的人,心性當然會越自在,但在行為上也更加精進、更加嚴守戒律。其實執著於不執著乃是更大的執著,所以動不動就妄談什麼不要執著實在沒什麼大的好處。好比有人餓得眼冒金星,卻硬說吃得太飽會得胃病,而不肯進食一樣荒唐。先要把對輪回的怖畏和對眾生的悲心慢慢地融進我們血液裏之後,執著就會自然而然地減少,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當然平時串習不執著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掉
有人以為求生極樂是,其實只要沒有證悟,誰都免不了貪嗔癡,免不了著相。我們時時處處都在著相,為什麼偏偏指責念佛求往生著相呢?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修行方法比修行本身重要得多。如果知見不正,修行路上就會產生偏差。如《菜根譚》所言:心如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飾以銀黃,其滌除最難。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患事障,而患理障之難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7:38 AM , Processed in 0.0566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