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82|回复: 8

((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7-2008 03: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認識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而不是一種短暫可消失的情緒低沈」。
       人是情感的動物,心情自有起伏,因此難免有低落、消沈、沮喪的時候;在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極大的挫折與壓力,或因人際因素(特別是情感事件)、家庭的因素、經濟上的因素、工作或學業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情緒無法獲得有效的抒解,週而復始一再累積,很快就會產生「憂鬱」情緒,大部分人情緒低落一陣子後,可以再開朗起來,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或個性(包括不適當的想法)使然,再加上壓力的累積(日常生活瑣事的所造成的壓力累積或遭逢特別大的壓力事件),而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會將情緒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以致於心情與行為都受到影響,於是產生無法脫離的低落情緒;嚴重者甚至以自殺結束寶貴的生命。

憂鬱症的症狀:
      憂鬱症的症狀是多樣化的,病患的感受及症狀的描述亦隨著憂鬱症的輕重程度、病程與年齡等因素而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症狀:
(一)生理方面症狀:
       胃口變差、食慾減退或增加、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幾乎整天都極度疲勞與缺乏能量、精神或動作反應激動或遲滯、性慾降低、頭痛、頭昏、眼睛疲勞、眼角酸痛、口渴、頸部酸痛、胸悶、呼吸不暢、胸痛、腹脹、頻尿、身體酸痛、腰酸痛、盜汗與便秘感或一天數次大便等。
(二)心理方面症狀:
       憂鬱、心情沮喪或掉到谷底、無望、易流淚、悲傷、激動易怒、害怕與恐懼、寂寞、無聊、感情淡薄、對自己不滿意、滿足感減少、興趣明顯減退、失去幽默感、低估自己能力、悲觀、自我譴責(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低自尊、容易感到挫折、社交退縮、時常健忘、思考、注意、決斷力減退或猶豫不決、意志喪失、作業效率或生產力皆減少、自殺意念及行為、胸部沈重苦悶與強迫回想舊事等。
(三)下列行為改變可能是孩童與青少年期常見的症狀:
       功課突然退步、突然開始坐立不安、身體動作突然變慢、講話音調變單調或變得沈默不語、無法解釋地情緒激躁、無法解釋地常常哭泣、常常顯得很害怕或緊張、突然變得有攻擊性、有反社會行為、開始使用酒精或其它成癮性物質、不停地抱怨身體某部位疼痛不適,卻又找不到病因。
(四)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則因伴隨:
    無用妄想、罪惡妄想、懲罰妄想、疾病妄想、貧窮妄想、幻聽等症狀,常易使醫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如何覺察憂鬱症狀?
       憂鬱症的症狀當中,最主要的症狀是憂鬱情緒;然而,憂傷情緒的表達可能不被容許,進而被壓抑下來或加以否認,導致不容易他人被覺察到;所以憂鬱的人其症狀的表現常常不是以憂傷情緒為主,反倒可能只是抱怨有很多身體症狀(如:身體酸痛)而不提及憂傷的感受。有時,可能很容易大發脾氣,持續地憤怒或與人爭吵等來表現內在的憂鬱情緒症狀。不過,憂鬱情緒通常可經由進一步的晤談而引出。此外,由憂鬱者的面部表情(如:嘴角下垂、沒有笑容或笑得很勉強)及行為舉止(如:、無法安靜坐著、踏步、絞扭雙手;語言、思考及身體動作變緩慢;語言的音量、抑揚起伏、話量、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甚至緘默不語)仍可推斷他們正有憂鬱心情。因此,若您發現周遭的人有某些不對勁的表現,可能要特別注意他的一舉一動,或與他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誘導他去多談一談自己的困擾,並且給予適當的社會支持與幫助他尋找適當的求助管道。
       另外一個主要症狀是失去興趣,患者或許會說出類似於「對原來嗜好的興趣減退」、「再也提不起勁」、「對以往的娛樂不再感覺愉快」、「什麼都不想做」的話。家人通常可觀察到社會退縮的表現或放棄消遣活動。某些憂鬱者對性的興趣或慾求明顯減少。
        其他症狀包括睡眠問題(失眠或嗜睡),失去活力或極度勞疲,對自己的價值持有不實際的負面評價(如:認為自己一無事處),對於過去小小的失敗有罪惡感或一再回想(如:對於丟掉一把便宜的傘就一直自責),抱怨自己容易分心、記憶困難或健忘,從事需智力配合的學業或職業時經常表現不如往常,或者抱怨以前所學的的知識或技巧已經用不出來了,甚至擔心智力退化。在兒童青少年,學業成績急轉直下。在老年人,可能主要抱怨是記憶困難,有時可能被誤認為是癡呆的早期徵兆。如果這些憂鬱者的重鬱發作被成功地治療,那麼記憶通常可完全恢復。
        憂鬱者也常有死亡想法、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這些想法的範圍由相信自己死去會對他人比較好,到短暫但重覆出現的自殺意念,以致於實際而特定的自殺計畫。自殺動機可包含:面臨自覺無法克服的人生障礙時意圖放棄一切,或強烈希求終止自認為永無止境的痛苦。想要自殺的人通常會發出求救訊號,根據臨床經驗,自殺企圖比較弱的人,發出的求救訊號較容易辨識且較為強烈,且較不會去嘗試或者較不易自殺成功;而自殺企圖很強烈的人,通常所發出的求救訊號極其微弱,很難辨識,甚至自殺意圖的產生與自殺行動出現的時間間隔會縮短。對於後者,自殺危機的辨識與處理較為困難且要謹慎小心,最好能夠求助於專業人員。自殺獲救者,通常會很後悔自殺,因為自殺是很痛苦的,而且自殺未成功,可能會有後遺症。而且自殺通常是一閃而逝的的衝動,停下來稍微想一下,為什麼要自殺,或許念頭就打消了。
       經由仔細的觀察,通常都可以經由患者的症狀表現來判斷是不是可能有憂鬱症。一旦懷疑有此可能性,就需要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

[ 本帖最后由 yeoh1987 于 21-7-2008 11: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憂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是一種很容易治療的疾病。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憂鬱症患者經過妥當的治療後,都可以恢復正常、快樂的生活。以下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用來改變腦部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包括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藥物方面的治療,需要求助於精神專科醫師。

    2.心理治療:
    主要是用以改變不適當的認知或思考習慣,或行為習慣。比較能夠根本地解決問題。心理方面的治療,需求助於專業心理治療人員(包括醫療機構的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學的博士或私人機構的專業心理治療人員),若問題較為輕微,可由生命線或張老師等輔導機構得到幫助。

    3.陽光及運動:
    多接受陽光與運動對於憂鬱病人的效果不錯;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作用;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或多或少改善一個人的心情。

    4.好的生活習慣:
    規律與安定的生活是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不要陷入自設想像的心理漩渦中。人生苦短,不論貧賤富貴都是短短數十寒暑,何不以愉悅的心情面對每一天,對凡事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期以增加個人生命的彩度與亮度。

憂鬱後果評估及預後狀況

    憂鬱症帶來的功能損害程度並不一致,但即使在輕微的患者身上也會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在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一些損害。若損害程度嚴重,此人可能無法表現社交或職業能力。極嚴重的患者可能無法執行最基本的自我照顧(如:自己進食或穿衣)或維持最起碼的個人衛生。憂鬱症對個人最可怕的後果是「自殺」。根據統計,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有自殺的意念,而大約百分之十的憂鬱症病患會自殺。重鬱病伴隨著高死亡率。嚴重程度重度的重鬱病患者高達15%死於自殺。

    重鬱發作會完全康復(約佔三分之二的患者),或僅部份康復或完全不康復(約佔三分之一的患者)。就僅部份緩解的患者而言,發生另外一次重鬱發作及日後幾次發作之間仍為部份恢復的可能性較大。許多人在單次重鬱發作初發之前,已先有低落性情感疾患。有些證據顯示這些人可能會有更多重鬱發作,幾次發作之間也恢復不良,並且需要更多急性期治療與長時期維持性治療,才能維持較持久的心情平穩狀態。

    憂鬱症的演變通常是由輕度演變為重度,如果在輕度憂鬱的時候,可及早發現與及早治療,預後通常會比較好,且治療時間可縮短,因此,筆者在此鼓勵大家多仔細觀察與主動關心周圍的人的朋友!


抑鬱症是甚麼
抑鬱症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精神病,任何人士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患者不但會感到情緒低落,他的日常生活也會因抑鬱的情緒而受到持續影響。
抑鬱症的成因
至於可誘發抑鬱症的因素包括:
  • 失業
  • 失去至愛親人或朋友
  • 受壓或患病
抑鬱症患者會出現多種生理及心理病徵。倘若你連續2星期出現下列5項或以上症狀,便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 情緒低落
  •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無法享受
  • 食慾不振
  • 失眠
  • 激動不安
  • 缺乏動力
  • 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 精神難以集中
  • 想到自殺
  • 濫用藥物或酗酒
  • 某些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及降血壓藥等治療
此外,抑鬱病亦可在沒有明顯因素下形成。

[ 本帖最后由 yeoh1987 于 17-7-2008 03:5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認識精神分裂病

小王自從升上高三之後,成績每下愈況,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而且幾乎很少跟父母說話,也越來越少與朋友聯絡。一開始王媽媽以為小王是因為升學壓力太大,而出現暫時不適應的情況,豈料小王的狀況每下愈況,鎮日神情怪異,自笑自語,甚至好幾天不洗澡。某天晚上吃完晚飯後,小王竟然像突然發狂似的,脫光衣服在家裡跑來跑去,並聲稱看到閻羅王要奪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頭馬面,於是便拿起菜刀想要追殺父母。最後,在一團混亂當中,小王被送入醫院急診,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的結果是:

       「精神分裂病」。

什麼是精神分裂病?

       精神分裂病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一般來說,十五歲到二十歲是最常發病的年齡。它主要的症狀包括思考、知覺、情感、行為等多方面之廣泛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前兆,就如以上小王一開始出現的徵兆,這叫「潛伏期」。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 (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到的刺激)、妄想 (腦海中堅信一個不合理、脫離現實的信念)、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就如同上述小王發病時的表現,這稱之為「活躍期」。許多家屬因為缺乏對精神分裂病的認識,往往錯過了「潛伏期」的警訊,而一但到了「活躍期」時,病人多半已處在嚴重的發病狀態中了。

       由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相當特異且戲劇化,所以早期常被認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時至今日,經過精神醫學的不斷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種,有其腦結構或生物化學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遺傳基礎,可透過適當的藥物來加以治療。若病人與家屬皆能配合醫囑,用心投入治療計畫,病人對疾病與環境的適應能力應能慢慢好轉。

如何照顧罹患精神分裂病的家人?

身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屬,在照顧病人時,有下列幾點必須注意。

(一)一有前兆,馬上治療。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發病或復發初期,常有許多前兆顯現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前兆在前面已有提及;身為家屬,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二)配合醫囑,充分溝通。
    目前對精神分裂病的治療,已發展出許多有效的抗精神病劑。為防止症狀再度惡化,許多病患必需長期服藥。然而,許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會拒絕吃藥,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點。第一、許多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如眼球上吊、流口水、肌肉僵硬、顫抖等);第二、每日服藥太麻煩;第三、吃藥象徵病人的角色。這些原因並非無法解決。針對第一點,家屬可協同病人向醫生反應副作用的問題,一起討論是否換藥或是否加開解藥之問題,目前精神科有許多解藥可用來處理副作用之問題,以減緩病人因服藥所造成的不適。針對第二點,通常每天必須服用的是口服藥,若對病人不太方便,可建議醫師改用長效針劑,每隔幾周施打一次,便可同樣達到治療效果。針對第三點,家屬可向病人解釋:「精神分裂病是一種疾病,就像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患者必須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同理,精神分裂病的患者也必須按時服藥才能維持心理健康。」這種類比的建議方式,通常對病人很有說服力。

(三)疏處情緒,提供支持。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挫折因應能力通常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造成惡化,因而不能承擔太大的工作任務。正因如此,許多精神分裂病患者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對家人不僅沒有貢獻反而拖累家人。另有許多病患生活懶散,鎮日在家中閒晃睡覺,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還有些病患害怕面對世人的眼光,而不敢重新面對社會。更有些病患期望自己的心智功能能夠回復到病前的水準,結果發現事與願違,而造成更大的挫折感。

      針對這些心理問題,家屬在一開始時,應盡量減少病人的心理負擔,同時也不要對病人有太高的期望;隨著病人功能的慢慢好轉,家屬才漸漸提高期望;倘若病人不斷比較自己在病前與病後功能之差異,而心生挫折,家屬可鼓勵病人改變比較的基準,比較剛發病時和目前康復狀況的差異,以營造進步的感覺。其次,病人的病況好轉,不見得代表病人的症狀完全消失,倘若病人有殘存的症狀出現,家屬不宜大加指責,而應以較寬容的態度來接納病人的病情。此處的接納,並不代表縱容。為了鼓勵病人表現出較多的適應性行為並減少不適應性行為,家屬可與病人共同訂立行為約定,規範哪些行為是「適應性行為」(如與人互動、協助家務等),可加以鼓勵,哪些行為是「不適應性行為」(如隨意大小便、喧鬧、亂打電話騷擾別人等),應加以警惕。再者,為鼓勵病人循序漸進地進入社會,以減少心理障礙,家屬可以讓病人在謀職之前,先經歷醫療機構的日間留院病房、社區復健中心、或私人復健機構 (如台北縣的心橋工作坊等),待適應之後,再投入職場與社會環境中。家屬也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 (如掃地、清洗廁所等),委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

      最後,精神分裂病患的安置與復健,應由醫療人員、家屬、與病人三者合作完成,缺一不可。另外,家屬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勢必嘗盡各種艱辛的滋味;許多家屬奮不顧身地照料病患,卻沒想到自己也需要得到支持與肯定。倘若家屬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或挫折,可隨時向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社工師、或心理師尋求專業或情緒上的支持與援助。家屬也可以透過醫院所舉辦的家屬座談會來認識其他家屬,互相支持鼓勵,形成穩固的社會資源網絡。畢竟,一個人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再去照顧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戀物症(Fetishism)

戀物症是性偏差(Paraphilia)的其中一種形式,性偏差俗稱性變態,所指的是一種持續的行為模式,個人必須透過不尋常的人、物件、儀式或情境才能達到充分的性滿足。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中,粗略將之分成三大類:

性傾向的偏好是非人類的物件。包括:戀物症(Fetishism)、扮異性戀物症(Transvestic Fetishism)等。

指重複地以折磨或屈辱的方式,與人進行模擬或真實的性活動。包括:性虐待狂(Sadism)與性被虐待狂(Masochism)等。

指重複地與未同意的伴侶進行性活動。包括:暴露狂(Voyeurism) 、觸磨癖(Frotteurism)、窺淫癖(Exhibitionism)及戀童症(Pedophilia)等。

戀物症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必須一再地使用非人類的物件來達成性幻想與性興奮。所使用的物件主要有女性內衣褲、絲襪、皮衣、高跟鞋以及女性身體的某部分(例如:頭髮、手部)等,物件的觸感與味道是相當重要的特性,它會影響患者的使用意願,例如穿著過的女性內衣褲所殘留的味道。性活動時物件使用的方式,包括吻、摸、舔、自己穿著或要求性伴侶穿著等,且患者通常會同時利用這些物件來進行手淫。物件獲得的方式通常是買或偷,有時候偷竊的犯罪行為會反客為主,亦即偷竊行為的興奮與緊張,會增加性刺激,所偷的物件反而變為不是那麼重要。

戀物症患者大部分均為男性,雖然有女性患者的病例報告,但幾乎微乎其微,而實際的流行率並不清楚,而且患者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性偏差的現象非常普遍。病症的開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臨床上則以40至50歲的中年男性是主要的族群。在疾病發生後,病程(course)通常會逐漸慢性化且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當有滿意的異性關係或婚姻時,病症會逐漸消褪,但如果患者是單身且無性伴侶時,他的預後(prognosis)通常最為糟糕。

對戀物症患者作診斷、治療時,通常需要多方面瞭解,包括:(1)詳細的性活動歷史;(2)對性行為與性活動的態度;(3)性知識;(4)患者人際社交技巧與自我肯定行為;(5)酒精與藥物的使用情形。而關於戀物症的起因與治療方式,現在尚未有完備的概念理論可說明,但主要的觀點有下列三種:

生物觀點:一些研究發現戀物症患者大腦側葉的功能(temporal lobe dysfunction)或男性激素(Androgen)存在異常的現象,但尚未被確切的證實。依據此觀點所採用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與藥物的閹割治療。手術閹割有違人道的考量,因而較少使用,而藥物治療則因有副作用(例如:體重上升與懶散沒精力等)且一旦停藥後,又會恢復原先的行為型態,所以治療上也有其限制。

學習觀點:戀物症患者幾乎都曾經歷一項古典制約的連結學習,通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一邊手淫一邊性幻想的時候。研究也發現經由連結學習實驗的操弄,一般人可對某些中性物件產生性興奮的反應。而且經由性幻想與手淫後帶來的愉悅感受,更加強化了戀物的行為型態。治療上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不同技術,包括嫌惡治療、認知重建以及性知識的教育等,均可達到學習掌控戀物行為並減低其發生頻率的治療效果。

心理分析觀點:此觀點認為兒童早期的創傷經驗,與伊底帕斯衝突情結下的閹割焦慮是造成戀物症的主因。使用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上主要是解決兒童早期的衝突與創傷經驗,一旦內心的焦慮消減後,則不適當的性偏差行為就會逐漸消褪。雖然曾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報告,但它通常不是優先考慮的治療方式。

戀物症患者的性格特徵通常是內向、害羞、具輕度的焦慮與憂鬱,臨床上的經驗發現戀物的性活動型態與心理社會壓力有密切相關,顯示其背後隱含的更嚴重的不適應行為問題,它可能涉及個人對自己男性氣概和性能力的懷疑,人際上害怕遭到拒絕與羞辱。因此透過操控沒有生命的物件,一方面減緩壓力造成的張力以及滿足性需求;另一方面,藉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創傷。這樣的觀點雖然尚未經由研究證實,但似乎與臨床上所見的事實最為吻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失智症(Dementia)

這類疾病可根據不同病因而分類,例如老年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愛滋病造成的失智症、頭部創傷造成的失智症、Parkinson氏病造成的失智症等等。雖然類別很多,成因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徵皆相似。而在這當中以老年失智症最常見。

        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或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腦部疾病,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逐漸喪失。老年失智症通常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人,有時在65歲以下也會發生。根據統計,女性比男性罹患者為多。這類疾病的表徵或症狀可能因人而異,特別是疾病剛開始發生時。記憶力逐漸喪失是首先最常被注意到的症狀,病人往往能記得很久以前的事,但是卻會忘記最近發生的事,像是無法記住人名、剛剛才交代的事一下就忘了、東西放錯位置、經常重複相同的話等。另外此症也會伴隨著一些行為改變,像是沮喪、睡眠中斷、焦慮、攻擊性等,妄想也很常見,尤其是被迫害妄想。由於腦部神經細胞負責思考、記憶及行動,隨著病程演進,病人對於時間、空間的定向感(orientation)會變差,情緒也變得較遲鈍及冷漠,人格最後也會改變,病人最終甚至連執行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會喪失,像是刷牙、穿衣及洗澡等。

        在治療上,不像其他一些疾病,老人失智症尚無法有效預防或治療。雖有已有一些治療藥物發展出來,其療效仍有限,無法完全治癒。此外透過一些心理治療的方式,亦可讓病人在行為方面得到一些改善。不論如何,這類病人最需要的還是家人的支持與陪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創傷後遺症 (PTSD﹚

許多人在遭逢重大的變故之後,心理受到重創而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它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個人親身經歷的事件(如戰爭、強暴、墜機火災、身體虐待、目擊車禍發生等),也可能透過間接的經歷(如電視媒體的報導、報章、雜誌等)。此類疾病大約可分為兩種,其症狀是在創傷後六個月內發生被認為是屬急性(acute)症狀,如果症狀超過六個月後才發生,則被認為是屬延宕(delayed)症狀。

       「重大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大致如下所述:1.痛苦或害怕的經驗反覆在腦中呈現,2.反覆夢見此創傷事件的發生,3.彷彿常感受到此創傷經驗或事件又再度經歷,4.當面對類似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5.個人會持續地避開與創傷有關連的刺激,例如試著避開與意外事件有關的活動,或是把某些經驗的記憶封鎖起來,6.個人可能有消沈、沮喪的感覺,7.個人有持續提高警覺的狀態,諸如長期的緊張或暴躁。

       當你或身邊周遭的人發生類似上述的症狀時,有哪些資源你可以利用呢?首先是詢問有關的醫療機構或諮詢中心,再者,當有緊急需要時,敬請快速就醫,以利日後的治療。目前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大致有「壓力免疫訓練」、「認知治療」、「行為治療」或「團體心理治療」等等的方式。

       大家還記得湯姆克魯司(Tom Cruise)所主演的「七月四日誕生」嗎?劇情中就有對此疾病深入的描寫與刻畫,建議大家不妨去看一下,或許能幫助你對此疾病有深一點的了解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適當的恐懼---認識畏懼症

猶記得自己小時候一聽到雷聲,就嚇得趕緊躲入母親的懷抱;也曾回想起與朋友攀爬山岩向下望時,全身發抖不敢再向上爬的情景。「害怕」似乎是種生物與生俱來的反應,它可以使生物們迴避危險的情境或做些防備措施,也可以召喚可能的保護,如:母親或友伴的到來,有時更可以使自己產生莫大的力量來處理危險。因此,我們都會有害怕的時候。

       然而有些人的害怕卻持續困擾著他,並且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臨床上對這些不適當的恐懼及該恐懼所衍生的焦慮感,便用「畏懼症」(phobia)來加以標明。所謂的不適當的恐懼乃是指:一、面對外界某特定物體或情境(如:處於高處、動物、公共場合、社交場合等)的出現或預期出現,產生過度不合理的顯著、持續害怕感。而這些物體或現象並不對他具危險性,也不會因他人反覆告知不具危險性而減少害怕程度。二、對於所害怕的情境無法忍受而逃避,或是以強烈的焦慮及痛苦待在該情境。三、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度且不合理的。四、這種持續的害怕、逃避或所衍生的痛苦,嚴重干擾平常的正規生活。如:一個怕看到血的人,若其工作或生活並不會常接觸到與血有關的事件,於是這樣的害怕便較不會干擾其生活而帶來苦惱,因此,就不屬於不適當的恐懼。

       當發現這類不適當的恐懼時,可尋求合格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目前,在一些藥物及心理學方法的幫助下,對於畏懼症具有不錯的療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飲食性疾患(Eating disorder)

為了維持個人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我們必須靠『進食』(eating)來攝取足夠的養份,然而,『進食』對多數的人而言,看起來似乎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有些人卻被『吃』這樣的飲食行為困擾不已,甚至因而危及性命。而且,目前坊間美體塑身的廣告大行其道,許多人對“體態”的看法已產生了偏差,故以下所要介紹的就是兩種與飲食行為有關之精神疾病:

A.心因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主要是由於個人拒絕維持該有之體重的最低水準,而且強烈的害怕增加體重,同時亦對個人應有之體重(weight)、體型(size)、體態(shape)有扭曲的看法。

       心因性厭食症的患者除了有明顯心理層面的困擾外(如焦慮、憂鬱等),更令人憂心的是生理層面的問題,因為『進食』對此病症的患者而言,是件相當痛苦的事,因此他們通常會拒絕吃任何東西,嚴重影響到個人身體的新陳代謝,且易於引發其他生理上之病痛,更甚者會導致個人死亡,須儘速向醫院精神科尋求協助或治療。

B.心因性暴食症(Anorexia Bulimia)

       另外還有一些人,他們會無法控制地、定期地(約每週二次)暴飲暴食,感覺好像沒有辦法停止”吃”的動作,一直吃到自己受不了為止。這些人通常體態適中,但很強烈的擔心自己的體重上升,而且對於自我的評價相當受其身材所影響,因此往往在大量進食之後,會有羞愧、罪惡的感覺,並且會以催吐、灌腸、使用瀉藥或絕食等方式來避免體重上升。

       暴食症多數發生在二十幾歲,主要是起源於心理困擾,然後再演變為過度重視食物的攝取和身材的比例。越來越多女性在追求苗條身材、承受較大壓力的情形下,其發生率顯著的上升。

       以上這兩種飲食疾患的患者,在心理上其實有許多相同的特質,例如具有完美主義的傾向,而以一「過度理想」的體重為追求的目標。持續的厭食或暴食,不僅存在著心理上的困擾,更會嚴重的影響身體健康,導致貧血、脫水、月經停止、腸胃功能障礙、心臟血管病變等問題,所以千萬不可忽視,應及時發現以尋求專業上的協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謂自閉症?

一、何謂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三歲左右會出現明顯的徵狀。最早由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肯納(Kanner)於1943年所發表,故又稱為「肯納症」。由於自閉症的個別差異性極大,所以每個孩子的症狀都不盡相同,主要的障礙呈現於語言溝通、社交互動與重複性行為等三方面。自閉症為先天性的疾病,並無法像一般疾病藉由開刀、服藥、補充營養而完全治癒,只能藉由療育矯治來減輕障礙的程度。

二、自閉症的鑑定


1、典型自閉症
  自閉症市廣泛性發展障礙中最典型的最常見的一類,這些兒童在三歲以前就在語言溝通、社交互動以及重複的固著性行為出現明顯的發展障礙。而這三項特徵也是診斷自閉症主要的三大要素,故稱之為典型。

2、廣義自閉症
  由於有其它的疾病會有部分自閉症的特徵,或是與典型自閉症略有不同之處,這些疾病與自閉症都屬於廣義自閉症,如:非典型自閉症、雷特症、兒童期解離與亞斯伯格症,以下將介紹兩種較常見的廣義自閉症:

(1)非典型自閉症:它與典型自閉症不同之處在於被發現的年齡多半在三歲以後,或無法完全符合自閉症的三項診斷條件,而只呈現出一、二項明顯典型症狀。

(2)亞斯伯格症:這類的兒童大多數智力正常,但動作常顯得笨拙。通常無顯著的語言或認知發展遲滯,但在社交互動障礙與侷限、重覆、及同一性行為、興趣及活動則與自閉症相同。他們可能有與自閉症類似的溝通問題(語用缺陷),但沒有顯著的語言遲緩和文法上的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1:54 PM , Processed in 0.05929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