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佐竹

佛說文字相時是要弟子們離相還是著相? 更新六月十一號:樓184 第8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2008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2:36 PM 发表
那我還得向你道歉一次,恕我無智慧把事情一次解釋清楚。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
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我还是看不出你要解释的跟这句子有任何的关连,而且也一头露水。可否清楚一点的解释呢?
一切法念念不生 - 这是指什么呢,如何能做到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呢?
竹:不是一切法念念不生,少了一個字,是「於」法念念不生。於者對也,對一切法念念不生。一切法是比較廣闊,那我就舉一切法裡面其中之一法來作解釋咯。第一例子舉例:當你看到一顆鑽石「比喻法」躺在馬路邊時,一個貪心的人的第一念是甚麼?他的第一念或許是「這是鑽石」第二念「貴重物品」第三念「錢/發財」第四念「沒人的」第五念「我要」。。。。直到把這顆鑽石佔為己有後第N念還是繼續跑出來。這些念就是所謂的念念了。
至於如何做到於一切法念念不生呢,我以剛才的例子作「第二例子」繼續解說。如果當時,那個貪心的人看到鑽石的時候,藉著平常所學的佛理戒律篇之不偷盜,那麼當時的他的心就會因為有不偷盜的觀念保護,而不生起其他的妄念雜想了。要做到於一切法念念不生,就得看你把心安在何處了。
无有知觉 - 如何是无有知觉呢?
竹:當五蘊還未被淨化時,基本上對法的知(認識)覺(感受)都會有所偏差。無的意識不是在指丟掉或是去掉,而是在指「別讓心去跟他配合」,也就是說別讓因心和對人事物生起的認識或感覺融合在一起,這樣會造就很多妄想執著。延續以上的「第二個舉例」:剛才看到鑽石的人如果不以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對鑽石的那種知識和感覺,那麼接下來的念頭就生起不了咯。
离诸思维 - 如何离诸思维呢?
竹:離諸思維呢是指完結第二個例子的心態:當那個人因為守護戒律而不取鑽石後,可能會生起持戒成就之想(造成我慢、我執或法執)所以呢,在決定不取鑽石以後,就別在做其他的想法了,做時下因緣所需之事(如果那人是在回家路途上,那麼就以像還沒遇到鑽石那樣的心情繼續行路)就好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呢?如何可见
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呢?
八正道应该就是把提供我们一个道路朝向涅盘,这道路不是应该始于我们现在的脚下吗?你知道要怎么走你所提的八正道吗?
竹:偏見因為對人事物以正見視之而產生的。至於那個如何見一切無性,關鍵就在於那個人對法性的體悟程度了。當那人對法性有了正體悟以後,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以他所體悟的來見一切法了。
八正道如你所說的是提供涅槃之路,也是需要踏踏實實去實踐的,我舉的八正道是要說明過去佛對文殊菩薩講的和對別人講語言上的差別在哪裡。我並沒有不認同誰或認同誰。阿含經裡說的合適我,我也需要,別的經典裡說的,我也一樣需要,因為佛說的都會合適我,只是在甚麼時間能夠用得上而已。


还是不行,我还是看没有。

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就算这人有戒律的保护,他也已经有了不止一念了吗?怎么做到念念不生呢?他的第一念,哗!钻石,第二念,不行,我不可以拿。这不是至少有二念了吗?

剛才看到鑽石的人如果不以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對鑽石的那種知識和感覺,那麼接下來的念頭就生起不了咯。

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只能说他有眼不识钻石。一个同性恋者对女子没有兴趣,我们不能说他已经看破了淫欲,不是吗?

當五蘊還未被淨化時,基本上對法的知(認識)覺(感受)都會有所偏差。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2008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疑问点:

为什么佛陀时代用口传经文的佛陀会说下面的话呢?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 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这经文分明就是有很大的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03:19 PM 发表

还是不行,我还是看没有。

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就算这人有戒律的保护,他也已经有了不止一念了吗?怎么做到念念不生呢?他的第一念,哗!钻石,第二念,不行,我不可以拿。这不是至少有二念了吗?

剛才看到鑽石的人如果不以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對鑽石的那種知識和感覺,那麼接下來的念頭就生起不了咯。

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只能说他有眼不识钻石。一个同性恋者对女子没有兴趣,我们不能说他已经看破了淫欲,不是吗?

當五蘊還未被淨化時,基本上對法的知(認識)覺(感受)都會有所偏差。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沒關係,我還行,可以繼續解釋。
还是不行,我还是看没有。
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就算这人有戒律的保护,他也已经有了不止一念了吗?怎么做到念念不生呢?他的第一念,哗!钻石,第二念,不行,我不可以拿。这不是至少有二念了吗?
竹:在「念念」的範圍裡沒有規定他要在第幾念做到念念不生。畢竟,那個人是凡人,不是二乘、也不是菩薩,所以才會在第一第二念以後才「念念不生」。如果可以一下子念念不生,那麼成佛何須三大阿僧劫呢?

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只能说他有眼不识钻石。一个同性恋者对女子没有兴趣,我们不能说他已经看破了淫欲,不是吗?
竹:如果是依你這樣說識鑽石的人就一定會拿鑽石咯?然後他,就很難修學佛法?我的看法是,他可以是超認識鑽石的,認識到鑽石的真正本性是甚麼然後通過這些認識而不因為那顆鑽石而動心。
看破淫慾是指沒有淫慾?如果是這樣,死了才來修會比較快成就看破淫慾咯?(這句話比較直接,請莫見怪)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竹:有很多種方法,基本上可以透過三無漏、37道品、六度等學來淨化;五蘊淨化以後就是轉識成智了,直識法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3:31 PM 发表
回到疑问点:

为什么佛陀时代用口传经文的佛陀会说下面的话呢?引用: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 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这经文分明就是有很大的疑点。


請問你知道佛對誰說這句話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3:33 PM 发表
沒關係,我還行,可以繼續解釋。
还是不行,我还是看没有。
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就算这人有戒律的保护,他也已经有了不止一念了吗?怎么做到念念不生呢?他的第一念,哗!钻石,第二念,不行,我不可以拿。这不是至少有二念了吗?
竹:在「念念」的範圍裡沒有規定他要在第幾念做到念念不生。畢竟,那個人是凡人,不是二乘、也不是菩薩,所以才會在第一第二念以後才「念念不生」。如果可以一下子念念不生,那麼成佛何須三大阿僧劫呢?

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只能说他有眼不识钻石。一个同性恋者对女子没有兴趣,我们不能说他已经看破了淫欲,不是吗?
竹:如果是依你這樣說識鑽石的人就一定會拿鑽石咯?然後他,就很難修學佛法?我的看法是,他可以是超認識鑽石的,認識到鑽石的真正本性是甚麼然後通過這些認識而不因為那顆鑽石而動心。
看破淫慾是指沒有淫慾?如果是這樣,死了才來修會比較快成就看破淫慾咯?(這句話比較直接,請莫見怪)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竹:有很多種方法,基本上可以透過三無漏、37道品、六度等學來淨化;五蘊淨化以後就是轉識成智了,直識法性了。


当一个人看到钻石,他有对于钻石以前的知识等等的条件,这些条件都会组成他念头的产生。这念头的产生会依照不同的人的条件而有所不同的。一个小孩子可能当它是一粒石头反而觉得它不比弹珠美而不会喜欢它。

我相信一个圣者也会有念头的产生,但是,对于这念头的生灭本性,他是无比的了解,所以他不会执着这念头而给予这念头更多的养料可以延伸下去。这应该是可以通过正念,也就是四念处的修行而做到。

看破淫欲应该不是去执取和逃避,而是认识它生灭的本性。

净化五蕴可以通过三無漏、37道品而得?那么,是否身体(色)可以通过这样的净化而大小便都是香的?(这话也比较直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03:57 PM 发表
当一个人看到钻石,他有对于钻石以前的知识等等的条件,这些条件都会组成他念头的产生。这念头的产生会依照不同的人的条件而有所不同的。一个小孩子可能当它是一粒石头反而觉得它不比弹珠美而不会喜欢它。
我相信一个圣者也会有念头的产生,但是,对于这念头的生灭本性,他是无比的了解,所以他不会执着这念头而给予这念头更多的养料可以延伸下去。这应该是可以通过正念,也就是四念处的修行而做到。
看破淫欲应该不是去执取和逃避,而是认识它生灭的本性。
净化五蕴可以通过三無漏、37道品而得?那么,是否身体(色)可以通过这样的净化而大小便都是香的?(这话也比较直接)。


是的,我們所比喻的人只是籠統方面的人而已,就如你所說的人,是比較細膩方面的比喻了。我讚同。
你所謂的四念處,我也同意,畢竟不同角度的看法會帶來更清晰的視野。
你所指的破淫慾法,也正是我所接受的。
至於大小便能不能成為香的那就得看你的五蘊有沒有完全被淨化咯,如果證得了本性無別,還有香臭之慮?(婉轉了一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2008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4:16 PM 发表


是的,我們所比喻的人只是籠統方面的人而已,就如你所說的人,是比較細膩方面的比喻了。我讚同。
你所謂的四念處,我也同意,畢竟不同角度的看法會帶來更清晰的視野。
你所指的破淫慾法,也正是我所接受的。
...


在相应部2233经里,佛陀说过什么不是你的,就把它们放下。把它们放下会为你带来利益和快乐。然后佛陀说什么不是我们的呢?色不是我们的,受不是我们的,想不是我们的,行不是我们的,识不是我们的。然后,佛陀给了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把这里的草,树叶,树支拿去烧或者做任何他们喜欢做的事,你会觉得他在烧你吗?你会觉得他把你拿来做他喜欢的事情吗?比丘们回答说:不会,因为它们并非我,或者我所拥有的。

在相应部第2299经里,佛陀给了一个比喻。当一只狗被一条铁链绑在一根的柱子。它只有在这柱子的周围绕圈子而已。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把色当成是我,把受、想、行、识当成是我。那么他就在这五蕴绕圈子。如果他在这五蕴的周围绕圈子。他就不能从这五蕴解脱。如果,他不能从五蕴解脱,他就不能从生、老、死、及种种苦中解脱。

我们是应该了解五蕴的实相而放下对五蕴的执着呢?还是应该净化五蕴呢?如果真的能净化五蕴,那么我们是否会更执着这净化后的五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04:55 PM 发表

我们是应该了解五蕴的实相而放下对五蕴的执着呢?还是应该净化五蕴呢?如果真的能净化五蕴,那么我们是否会更执着这净化后的五蕴呢?


我可以接受和瞭解你說的放下對五蘊的執著,同時我也不會因為瞭解了放下對五蘊的執著而分辨不清楚淨化五蘊在指甚麼。如果五蘊可以放下,為甚麼放不下「淨化」呢?(我剛才是這樣問自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2008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5:10 PM 发表


我可以接受和瞭解你說的放下對五蘊的執著,同時我也不會因為瞭解了放下對五蘊的執著而分辨不清楚淨化五蘊在指甚麼。如果五蘊可以放下,為甚麼放不下「淨化」呢?(我剛才是這樣問自己的)


都说五蕴非我了,为什么还要净化?

你可以使你的身体不要变老吗?你可以使你的身体不死吗?

那么,你要如何净化不是“你的”身体呢?

你会把外面的杂草慢慢的洗刷清洁后才来丢掉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对呀!都要放下五蕴了,还想要净化来做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05:29 PM 发表

都说五蕴非我了,为什么还要净化?
你可以使你的身体不要变老吗?你可以使你的身体不死吗?
那么,你要如何净化不是“你的”身体呢?
你会把外面的杂草慢慢的洗刷清洁后才来丢掉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对呀!都要放下五蕴了,还想要净化来做什么呢?


都說五蘊非我,為甚麼還要放下?
生老病死是一定的,放不放下,淨不淨化都不會改變。如果說淨化的是五蘊,就不是只有淨化色蘊而已咯,你看不出裡面的端倪?
淨化和不老、不死甚麼時候有關係了?
我不會把外面得雜草丟掉,因為草只長在外面,希望你也不要多此一舉隨便拔雜草。
好像沒人要你淨化你的五蘊咧,我有這樣說過嗎?所以別激動。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2-6-2008 05: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5:36 PM 发表


都說五蘊非我,為甚麼還要放下?
生老病死是一定的,放不放下,淨不淨化都不會改變。如果說淨化的是五蘊,就不是只有淨化色蘊而已咯,你看不出裡面的端倪?
淨化和不老、不死甚麼時候有關係了?
我不會把外面 ... [/quote]

怎样净化五蕴?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6-2008 06: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06:37 PM 发表
[quote]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5:36 PM 发表


都說五蘊非我,為甚麼還要放下?
生老病死是一定的,放不放下,淨不淨化都不會改變。如果說淨化的 ...


在63樓有提到:

不過在給你貼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竹:有很多種方法,基本上可以透過三無漏、37道品、六度等學來淨化;五蘊淨化以後就是轉識成智了,直識法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6:41 PM 发表


在63樓有提到:

不過在給你貼

如何可以净化五蕴呢?五蕴净化后就没有偏差?
竹:有很多種方法,基本上可以透過三無漏、37道品、六度等學來淨化;五蘊淨化以後就是轉識成智了,直識法性了。

那,净化后的五蕴还在吗?它与未净化的五蕴都是属于我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法门是重空的学派,观一切法本不生,空、清净、寂
静。把握住这一点再来解释文殊法门的经典会较容易。

正见必然是和四圣谛相应的,而四圣谛最后也必是引导见到一切法的无常和无我,也是缘起的。缘起本来就是性空的,本来就是如此的,一切法无来去,无生灭,
平等平等,这就是正见。

所以说;若不见正。乃至不见一切无性。法无二相心无挂碍。是为正见。

文殊师利法门是直接,是顿悟的。这和佛陀的时代有不一样的说法方式。

印顺长老说过:“文殊师利法门”,不是释尊那样的,依众生现前的身心活动──蕴、处、界、缘起,次第的引导趣入;是依自己体悟的胜义、法界、解脱,直捷的开示,使人也能当下悟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3:34 PM 发表


請問你知道佛對誰說這句話嗎?


对谁说重要吗?

重点是当时没有纸,没有记录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7:28 PM 发表


对谁说重要吗?

重点是当时没有纸,没有记录经文。


當然重要咯,對向不一樣,意義就有差咯
補充一下:文字又不一定要寫在紙上咯,中國古代應該是用简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06:43 PM 发表

那,净化后的五蕴还在吗?它与未净化的五蕴都是属于我的吗?


當然還在,只不過到時就不叫五蘊了。。。說明是淨化,不是消滅。

是不是屬於我,就要看你對「我」的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要电子词典,以后好研究文字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2-6-2008 08:41 PM 发表
我想要电子词典,以后好研究文字相。


好阿,怎麼傳給你呢?這本很好的咧。。。外面賣要2百多塊錢。。。。你看了,你就會知道好在哪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8:46 PM 发表


好阿,怎麼傳給你呢?這本很好的咧。。。外面賣要2百多塊錢。。。。你看了,你就會知道好在哪裡了


我也不知道,等我研究看看。我电脑出了问题,等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5-2024 05:33 AM , Processed in 0.0604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