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674|回复: 205

佛說文字相時是要弟子們離相還是著相? 更新六月十一號:樓184 第8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5-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二〉                                                         南亭法師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 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二、答,分四:一、即俗而真。「文字者」,牒問辭中「不離文字」句。由「契經」乃至「論議」十二部經,其中「所有宣說」乃至「章句」雖然都是俗諦,然而智者了其性空,則「一切皆如,無非實相」。此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義也。如果於「文字相」而「取」著者,「即非實相」。〈十二部經,在《大智度論》三十三卷上有詳細的解釋。〉

         昔有法達禪師者,初禮六祖能大師,頭不至地。六祖呵斥他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法達曰:「念《法華經》已三千部矣!」祖曰:「你即使念到萬部,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若自以為有,則誤矣!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無功福無比。」」祖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祖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息,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達聞偈,悔謝,曰 「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法達聽六祖開示後,領悟自心。乃說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以及「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此中要旨在「但信佛無言」、「明心號菩薩」。讀者思之!

  「大王!修實相者,如文字修。 實相即是諸佛智母, 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此即名為一切智體。諸佛未成佛 與當佛為智母;諸佛 已成佛,即為一切智。未得為性, 已得為智。三乘般若 ,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有 情,此為覺性。」

        二、示般若體。「修實相者,如文字修」,如經文所說。丟開經文,實際去觀察苦、空、不淨、無常、無我;或直探心源,觀照無念心體。「實相即是」以下,第一、顯實相之功宏偉。以其為「諸佛」與「一切有情根本智母」,也是「一切智」慧之「體」。「諸佛未成佛」下,第二、顯實相為修行人的中樞。因為修行人在「未成佛」以前,固然是孜孜矻矻,窮實相之源;既成佛以後,就是「當佛」,即當來世之佛,也就是未來佛。因人、果人,前後一人。非如母子關係,為二體也。既「已成佛,即為一切智」矣。但「未得」成佛以前,此實相「為」眾生之「性」;「已」成佛之後,則「為」一切智體之「智」。「三乘般若」下,則直示般若體也。般若之體,即實相之體。實相之體是「不生、不滅,自性常住」的。在「一切有情」分上,「此」常住之體,則「為」靈明「覺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三乘般若」者:顯乘雖有三,般若則一。

  「若 菩薩不 著文字 ,不離 文字, 無文字 相,非 無文字 。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即名 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三、指示修法。此正答波斯匿王問也。吾人目對般若,要「不著」於般若的「文字」,然亦「不離」於般若的「文字」。「修」亦不見「修相」。如人夜行,燈籠前照,但路要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其餘可以類推。「能如是修」,「即名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這纔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由智慧而誕登彼岸。

註:硃字為經原文。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1-6-2008 01: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师开示《文字般若〉

南怀瑾师开示《文字般若〉  
南怀瑾师开示《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注:文獻源自
http://209.85.175.104/search?q=c ... %88%AC%E8%8B%A5&;hl=zh-TW&ct=clnk&cd=10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30-5-2008 09: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資料電子化的意義之參、溝通、媒介與文字般若

佛教資料電子化的意義
Page 4 of 6

參、溝通、媒介與文字般若

一、溝通

網路來了以後,有一個重要的一般性現象,就是有許多事情都被迫使我們追溯到事情起源的原點,重新作全盤的思考,我們先看這個現象--溝通。

如果大家有機會看Discovery Channel或是看看國家地理雜誌的網路,會發現其介紹很多關於文化的話題,介紹原始的部落、原住民。這個地球上一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民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這些民族只有語言,其生活環境、文化就只能到那個水準。有了語言以後,文化就往前邁進一步,人的社會經歷、社會知識,才可以累積、反省、檢討、討論,慢慢的發展更高層次的文明。

語言出現後,文字出現了,接著是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機器印刷與裝訂的出現。紙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被喻為中國歷史上五大發明之二,是因為它改變了整個社會上知識的擁有、分配和運用。換言之,不同的溝通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文明,這從歷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現在從紙面的文明要轉變成網路文明,溝通的情境整個變了。就如剛剛悟因法師講的,人與人關係變了,機關與機關的關係變了,社會整個變了,那麼,文明也整個變了。所以,溝通好像是文明的基因,基因變了,後面所有的發展都變了,這是一個極重大的事情。佛教資料的電子化,事實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它是因應社會整個情境的改變,不是佛教界自己一家的事。佛教界只能面對它,用自己的能力去適應它。

另外,大家都知道事實上言語並不能真正表示真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所表現的並不能百分之百把你真正想表達的表示出來。現在有人講「虛擬實境」,事實上,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第一個虛擬實境,就是文字所建構的世界。虛擬出來的東西與實際本來就有差距。現在網路上有的,不只是文字,還包括圖片、動畫,這些綜合的多媒體表示方式。這種情形所建構的虛擬實境,從聲光的效果上來講,從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可能更接近真實,但也還不是真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科技賦予文字般若新的生命形式。這個新的生命形式究竟如何?到目前為止,大家都還在起步探測的階段。

在網際網路下,溝通的觀念、方法、工具、對象、範疇、情境、效果改變了,造成人們賴以維生的社會環境也改變了。這個變化非常的大。佛陀教育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有特定目標與內涵的溝通系統。所以佛陀教育在這整個環境下,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因此,談論網際網路上的佛教資料,溝通引起的變遷,就成為必須探討的課題。

二、媒介變革與佛學知識的傳播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觀察,媒介之於溝通和知識處理的影響非常大。凡出現一種新媒介時,必定引發信息和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引起人際關係的變化,導致組織和社會的變革,產生新的文明。

媒介的改變,就是形式的改變,亦即世間法的方便變化。從歷史記載來看,凡是有一種新媒介出現時,率先使用者無不是宗教界。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例子是國內的,宋朝時有活字版印刷的發明,第一個用金屬活字版印刷出來的文獻是金剛經;另一個例子是在外國,德國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第一本印刷出來的是 Golden Bible,這Golden Bible現在世界上還存有五本。由這兩個例子表示,宗教界對整個媒介的變革是比較敏感的,新媒介為宗教傳播所帶來的意義,宗教界是看得很清楚。所以,實際上佛學知識的傳播和媒介的變革,從歷史上來看也有這樣的淵源。如果有人再說,佛教資料電子化是不務正業,我想這個人一定是對整個發展不瞭解。

三、文字般若〔語文〕與媒介

再看看文字般若和媒介的關係。剛才講過文字般若是廣義的,語文屬其中之一,揚眉瞬目、佛像、佛教雕塑、佛教藝術,佛教整個在生活面的應用都在指涉之內。事實上,佛教界的溝通和知識處理均仰賴文字般若,因此可以根據前面所講的,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從溝通的變化看文字般若

物質改變了,從紙面移到電子、磁的、光的方面;工具上改變了,從文房四寶到大量印刷、彩色印刷、自動裝訂,到現在整個電腦、網路,根本連紙都不要了。技藝與技術也改變了,現在寫筆字的人越來越少,學生一天到晚用電腦交作業,你要他寫一些字的話,那個字寫出來簡直不能看。我們可以從溝通的這些變化上去看文字般若可能的變遷。

(二)從知識處理的變化看文字般若

另外,對於佛教文物儲存與累積、散播與應用、查詢與取得、新知的探索與獲得,也可從種種知識處理的變化看文字般若未來的走向。

(三)語文能力和素養教育息息相關

還有一個文字般若和媒介有關的就是「素養」,語文能力和素養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1. 傳統的素養

別人寫的要看得懂,自己有想法,要寫得出來。讀與寫的基本能力是語文溝通的能力,亦即所謂的素養。所以,傳統的素養就是溝通的素養,就是怎麼與社會溝通,能夠融入這個團體,而不是置身於這個社會之外。

2. 功能素養

現在社會越來越複雜,和人的溝通不光只是讀與寫,有些功能必須要具備,如:電腦素養,不會用電腦,怎麼取得需要的知識?怎麼和人溝通?經濟素養,如果不曉得怎麼理財,如何在這個社會活下去呢?比方說,有一些年紀大的人,就是不會拿提款卡去領錢,連我自己也不會,所以這些就慢慢變得有些問題了。

3. 文字般若與資訊素養

文字般若和資訊素養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這也是值得關心的。也就是網路越來越普遍的時候,是不是需要一些基本能力,這些基本能力,就像以前社會要求大家要會讀和寫一樣,才能不自外於社會呢?。

文字般若和媒介之關係還是蠻深的。從表面上看,媒介的變化只是一種表現方式上的改變。但實際深入觀察分析,則發現媒介的變化將引起文字般若現象根本上的變化,就如前面提到如基因的改變,會影響後面所有的發展。

設計電子數位媒介時,不會顧及文字般若所表達的內容,但文字般若的內容呈現,卻深受電子數位媒介性質的影響。這些關係大家應該瞭解的,這不是平等的關係,就如電話的發明,不會限制說英文就通,說中文就不通。網路也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傳播股票消息就通,傳播佛經就不通。但是沒有充分的資訊素養將是網路上數位化佛教文物應用上的障礙。

注:文獻源自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pS2Myq2wXroJ:[url]www.sinica.edu.tw/~cdp/paper/1999/199906_4.htm+%E6%96%87%E5%AD%97%E8%88%AC%E8%8B%A5&amp[/url];hl=zh-TW&ct=clnk&cd=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08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法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2世不变金刚 于 30-5-2008 01:52 PM 发表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法华经


請問師兄可否指點一下此偈和文字相有甚麼關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08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30-5-2008 01:54 PM 发表


請問師兄可否指點一下此偈和文字相有甚麼關連呢?


法华经
是解释佛陀一生
所说过的经典
所有经典的原意
类似密意

很多人看了法华经后
都会发现
之前对佛经的见解
都在玩弄文字
而忽略了
真正的出世之法

这三偈
是法师必备的
所谓法师
就是传佛心法的法师
而不是个个都称法师

如果做不到三偈
就不能称为具德的法师

文字上的要求
就是三偈
最后一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2世不变金刚 于 30-5-2008 02:08 PM 发表


法华经
是解释佛陀一生
所说过的经典
所有经典的原意
类似密意

很多人看了法华经后
都会发现
之前对佛经的见解
都在玩弄文字
而忽略了
真正的出世之法

这三偈
是法师必备的
所谓法师
就是传佛 ...


原來如此。
再請問如何鑑定某人是否是師兄所謂的法師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08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资格鉴定任何人
只可
分享我所留意到的几句话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2世不变金刚 于 30-5-2008 02:41 PM 发表
我没资格鉴定任何人
只可
分享我所留意到的几句话而已


多謝分享,你提出的讓我深思了,多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8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
是教眾弟子對文字相恐懼之心還是調伏之心
是提醒弟子們遇到文字相的時候,是要避開文字相還是避免心著文字相呢?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31-5-2008 12: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08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

[ 本帖最后由 我又又来啦 于 31-5-2008 12: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8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31-5-2008 12:38 PM 发表
方便.....................

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

不然如何宣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8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31-5-2008 12:52 PM 发表
无奈?

不然如何宣说?


無奈時,會無助嗎?還是法喜充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以八萬四千法門供八萬四千種眾生解決八萬四千煩惱之說理當不為過份。因此我覺得每一個法門是合適某一個眾生的,而沒有所謂的哪一個法門比較殊勝之類的說詞。殊勝的應該是一個修行人真正能從所修持的法門證悟佛道。
依循文字就好比依循地圖的原理是一樣的,我想很自然的,一個到達目的地的人不會再需要地圖了,因為地圖只是一個「指引」而不是「目的地」。文字也是如此。
如果文字相是那樣的可怕,那麼任何的法門也可很怕了;原因是執著所修的法門的人不輸執著文字相的人。如果,提及執著,我相信,無論是執著甚麼東西,那個執著將帶來的後果「煩惱」都是一樣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咖啡豆 + 5 我赞同,谢谢分享您的看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8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才对您的〈避免心著文字相〉十分赞同,想问问师兄现实里如何达到心不著文字相?请师兄赐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2008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31-5-2008 12:17 PM 发表
佛陀:
是教眾弟子對文字相起恐懼之心還是調伏之心?
是提醒弟子們遇到文字相的時候,是要避開文字相還是避免心著文字相呢?

不用特意避开 尝了之后(的确尝了)然而能不留于心 才是叫不著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6-2008 10:12 AM 发表
不才对您的〈避免心著文字相〉十分赞同,想问问师兄现实里如何达到心不著文字相?请师兄赐教 ~

豆吉祥

多謝豆的回應。


達到「心不著文字相」的方法會因「個人因緣」而有異,但是其方法的原理在根本上是一樣的。

在現實生活裡,身心都處於戰場,自己無時無刻都需要做決定、進取、後退、守護等等,這些現實生活中的生活規矩的確會分化人的覺性。當覺性分化後,無明自然生
起。當心面對無明時,如果心一不慎安住在無明上,那麼煩惱執著就會生起了。
煩惱是因為心沒被「安在」其應該被「安住之處此處乃正等覺也」而生起的妄心(「心」在彼處以假為真)。

執著則是因為心被「安」在錯的地方以後而生起的有缺陷作用(「心」沒辦法正確作用,因為心寄於非「心本體」故不能生起心本來具有的正確圓滿作用)。

總括來說::心放在不該放的地方就會不能全面發揮作用,但是還是會有不圓滿和有缺陷的作用。

基本上一個修習佛法的人必須具備以下的幾個信念,而這些信念有助於在現實生活裡調伏心於多方面產生執著,包括對文字的執著:

1.修習佛法是為了成就佛果。
白話:讓自己以薰陶、培養、習慣等方式將「覺者」的生活方式、看人事物的角度、解決事情的態度和方法「提升或昇華」自己的生命素質而最終成功成為一位覺者。這也是一個佛子最基本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事情,有了這樣的提醒,修行才不會變相。覺者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待人處事在哪裡可以找到呢?基本上在覺者的以文字來記載的語錄「經典」裡可以明確的找到。

2.修持任何法門時不是為了掌握或熟練該法門。
白話:舉例:打坐的目的不是在於某人可以維持那打坐的姿勢多久等、觀想時有沒有詳細的把所有需要觀的都觀得一清二楚等、誦經持名時有沒有一字不漏或是一心不亂等。這些修持的方法都是乘具,是載有情渡苦海到彼岸的工具。試問一個車廠老闆他不會只關注造最好的車,而忽略了把造好的車出售吧?

3.不要縱容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當了經典裡的人物。
白話:佛經理提及的事項不是在針對每一個人的,而是指特定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想的:很多人都會以心經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成為自己做事的
理由,舉例:凡正佛都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吃肉也就是等於沒吃,因為都是空的嘛!這例子裡的人已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當成了和觀自在菩薩參學的舍
利子了,試問此人可有舍利子的修為背景?我要提出的重點是經文裡所記載的是語錄,而這些語錄合適用在修行出現瓶頸時、想認識佛陀教育時、檢查自己是否有背
道而馳的現象等狀況。我是把佛經看成是一本修持「手冊」:提升生命素質過程中的疑難雜症調解手冊。

4.要清楚佛所說的真諦是通過文字記載,所以諦理完整保存上會有一種「面面俱到」的缺陷。
白話:文字是平面的、沒有生命的、沒有表情的等等,而且文字裝載含義的範圍是受時間空間限制,也就是說人可以把事情濃縮在文字裡,但是文字沒辦法全面還原被濃縮的事情。文字記載事情的結構是斷斷續續的,因為這樣的斷斷續續(有間隙),而讓人有了衝動要在空隙裡填入自己思維的空間,就成為了所謂的著文字相了;例:佛提到六根清淨來說明如何讓六根不染著故如實安住,但是人往往會在六根清淨前或後妄加六親不認。

5.佛通過語言導引心不落二邊,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文字記載的一些經文在邏輯上會有一些矛盾。
白話:佛經偈語有著導引調心的作用:佛以大智慧通過言語宣講真諦不是為了讓有情迷失,而是幫助有情將心於輪迴苦海中「牽引」至菩提清淨處。

舉例: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
節錄: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在此經中,文殊菩薩正在導引有情的心念:他說一開始就說「我觀正法」在指一個以「我執─有」為出發點而觀察正法的有情,面對正法(空)時的心會忙著要抓住一些東西來住下,例如: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造作,但是正法無為(無須造作)。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相,但是正法無相(無須生任何相且無須以任何相安住)。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得,但是正法無得(無所得因為諸法不增不減故)。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利益,但是正法無利(無須因為面對正法而覺得獲得利益,因為諸法平等)。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生,但是正法無生。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滅,但是正法無滅。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去,但是正法無去。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來,但是正法無來。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知者,但是正法無知者。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見者,但是正法無見者。
心會想要把正法解釋為有作者,但是正法無作者。

為、相、得、利、生、滅、去、來、知者、見者、作者等等都不是安住心的地方,所以文殊菩薩以「無」把嚮往以上地方的心牽離。就好比一個人為了尋找寶藏,走到地點A時,地圖告訴他不是地點A,那人就不會逗留在地點A了的原理是一樣的。

當心依據文殊菩薩的「無」引導後,雖然不住到非安心處,但是還是有所住時,那就是菩薩的微細惑了:著了以為自己已證般若波羅蜜。因此,文殊菩薩再一次破這以「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個惑:微細惑的生起是因為有所「見」,要導正這個有所「見」就得「捨下─文殊用「不」字」此見,當放下了自己見到般若般羅密時,心就會覺得廣闊無邊,在此時,為了避免心著此廣闊無邊的輕安覺受,文殊菩薩明示心不需要被「心的範圍─界」約束故說「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

這是一個可以作到心引導的經句。

6.不明白文字要表達的事情時,暫且先放下,等時間因緣具足時,自然會覺悟文字要表達的含義。
白話:佛說隨緣就是指弟子們在盡完全力以後還是沒辦法把事情圓滿,就得耐心等待了,因為「因要成果」時是「需要時間」的。只要有了開端,自然就有結尾,無奈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因此,解開佛經偈句的奧秘是需要事理圓融上的精進,只學理,不實踐是看不懂佛經裡的真諦的。我經常勉勵自己說當我看不懂此經句時,勢必我還沒有好好實踐佛法於生活中,故我必須更加精進。

7.不需要在文字上添加自己的情緒或喜好。
白話:有一些人修持戒學的時候,會有一種傾向就是專找旁邊人的違戒事項,然後肆無忌憚的批判別人破戒之類的,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守戒已經有了感情,除了自己可以把戒守好以外,別人是不可以的:有佔有慾的意味。這是著了「持戒、守戒」文字的相而產生的問題。

8.要注意不要輕易以佛經偈句作為日常生活上的指責而不是勉勵自己的口頭禪。
白話:表面上這是一種薰陶心的作法,但是很容易就演變成為一種著相煩惱。例:當你習慣性說別人沒慈悲心時,無論你遇到甚麼情況只要和沒慈悲有一點關連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忍不住去指責別人沒慈悲心之類的作法。

9.不需要以二邊或斷滅見來看佛經偈句。
白話:這是因為佛的諦理是離開有、無等二邊的,所以以二邊見是看不到真諦的。

10.要明白佛陀要說的諦理不單獨存在文字裡。
白話:佛陀的諦理(至少在釋迦佛的時代裡)是需要通過有「情的心以正見」和經文偈句「接觸」後而產生「正確的覺受」後才能有所體悟。


如果以這樣的方法態度參閱佛經偈句,會減低著文字的機率,能否成功一舉弭滅,那就會因個人保持覺醒的程度有關連了。

如果把長篇闊論濃縮,那麼只要把心安住於慈悲和菩提,在現實生活字中既可頓時覺察是否有著文字相的問題了。

希望此文有生起共勉的作用。也希望有回答到豆的問題。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6-2008 04: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8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烟雨 于 1-6-2008 01:10 PM 发表

不用特意避开 尝了之后(的确尝了)然而能不留于心 才是叫不著对吗


真正明白某个词汇的涵义,依需要使用之,就是不着那个词汇的文字相。

不明白某个词汇的涵义,却乱去使用这个词汇,就是着这个词汇的文字相。

大乘佛法,还有一个更深入的文字相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烟雨 于 1-6-2008 01:10 PM 发表

不用特意避开 尝了之后(的确尝了)然而能不留于心 才是叫不著对吗


是的,就好像熟練的調琴師一樣,他能把弦調到極鬆極緊,卻能保住弦不讓其斷的作法是一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11-2024 08:30 AM , Processed in 0.13417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